首页 > 文章中心 > 工程社会价值

工程社会价值

工程社会价值

工程社会价值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社会价值

-----------------------------------------------------------

一、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地位作用

作为工程建设领域市场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十余年来得到了发展,已成为面向社会自我承接造价咨询业务,为投资单位服务的建设市场主体,体现了工程造价咨询在社会中介服务行业的社会地位。近几年,全过程造价管理渐渐地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就是有效地利用专业的、技术的专长与方法,去计划和控制资源、造价、利润和风险,并使之贯穿于整个项目的始终。目前,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对于工程造价的控制,主要侧重于事后核算,即对竣工结算进行审核,对其他阶段的控制显得较为薄弱。要真正实现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社会价值,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应根据自身特点,努力扩大咨询服务面,积极探索实践造价管理的各个阶段服务,全面建立和完善全过程造价管理的程序、规范及服务内容,恪守职业道德,坚持执业准则,强化行业自律,塑造诚信形象,为投资人实现又好又省的建设目标的同时,维护施工单位的合法经济利益。

二、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状况

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运用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从技术、经济、法律和管理等方面进行协调,出具实事求是的工程造价成果文件,确保国家和公共利益不受损害。据统计,我国每年固定资产投资近三万亿元,合理用好这些资金,直接关系国家和公共利益。近年来造价咨询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是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得到进一步规范。2002年国务院清理整顿经济鉴证类社会中介机构领导小组《关于规范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管理的通知》,对工程造价咨询行业提出了建立和完善“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管理模式的发展方向。2004年国务院以国务院令的形式将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认定和造价工程师注册管理纳入行政审批项目设定行政许可。2006年建设部了149号部长令《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管理办法》和150号部长令《注册造价工程师管理办法》。这些法规的实施,使工程造价咨询企业资质与注册造价工程师的许可和监督管理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二是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社会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大。工程造价咨询企业的业务范围从原有的从事工程建设概算、预算、结算、标底编制等单一的被动服务,逐步扩大到提供建设工程项目设计方案比选、优化设计、限额设计等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工程造价咨询业的市场规模、市场份额逐年扩大,年营业收入逐年增加。涌现出一批信誉好、讲诚信、专业性强的工程造价咨询企业,工程造价咨询业务已全面走向市场,服务于社会,逐步得到社会的认知,在国民经济和建设事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三是造价咨询企业和专业人员队伍不断壮大。全国共有甲级造价咨询企业900余家,乙级咨询企业5600余家,注册造价工程师9万余人,其中直接在咨询企业执业的造价工程师就近半。除造价工程师外,尚有分布于建设、设计、施工、中介等单位的近50多万从事建设工程概预算工作岗位的人员,中价协按照有关要求开始对从业人员资格进行了统一管理。四是行业基础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在建设工程造价领域,先后了《建设工程造价咨询合同(示范文本)》、《工程造价咨询单位执业行为准则》、《造价工程师职业道德行为准则》、《工程造价咨询业务操作指导规程》、《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实施办法》、《造价工程师继续教育实行网络教育的办法》等文件,为造价咨询企业健康发展和提高造价专业人员队伍素质奠定了基础。

三、 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存在问题

工程造价咨询业还不足二十年历史,历经脱钩改制、清理整顿和自我完善的过程,行业规模和实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咨询单位数量相对较多,管理、经营、业务水平参差不齐,造成过度竞争、违规经营,制约了咨询业发展。以下问题尤其突出:

(一)从事工程造价咨询的专业人员兼职、挂名现象严重,还有一部分单位存在执业人员非本单位专职人员现象。空挂问题非常严重,既阻碍了企业自身长远发展,更扰乱了造价咨询市场秩序。

(二)数量多,规模小,竞争弱,市场乱的问题比较突出。在一个地域里,企业数量多,就难以规模经营,市场秩序就乱;规模小,竞争力就弱。

(三)造价咨询业业务拓展区域及业务范围较局限。虽部分单位已走出市外、省外承揽业务,且业务范围向全过程服务发展,但总体看来,业务工作多数仅限于本埠,埠外业务量占总量比例较小,且大部分造价咨询单位仍仅限于单一编审工程预(结)算业务,没有向全过程造价咨询服务业务拓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使行业发展受到制约。

(四)经营行为不够规范、执业质量不高。有些咨询单位不按国家、省有关规定收费,为了多揽业务,不正当竞争;还有的咨询单位及专业人员为片面追求审减率,不按照相关工程造价计价规定、造价管理政策执行,不能客观、公平、公正的维护承、发包双方利益,给行业声誉造成不好的影响。

四、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发展方向

党中央提出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已经深入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为我们指导各项工作,推进各项事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也赋予我们工程造价咨询行业全新的内容和任务,我国工程造价咨询市场面临市场化、国际化的进程将进一步加快。行业发展方向要求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创新服务,实行“法律规范、政府监督、行业自律、自我完善”的管理、发展模式,才能真正确立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社会地位,真实体现工程造价咨询行业的社会价值。

(一)努力创造良好的造价咨询行业发展环境

按照《行政许可法》的要求,要建立动态的行业日常监管制度,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按照高标准、规范化的要求,严格工程造价咨询市场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针对我市行业现状,以资质管理为手段,实行扶优发展、整合壮大、劝退市场的调控政策。要扶持人员配备齐全、企业管理优良、经营行为规范、执业质量高、社会诚信好的企业,进一步“做专、做精、做强、做久”, 打造“品牌”企业,提升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对大多数企业,引导走整合壮大之路。通过整合、退出,压缩企业数量,提升企业素质,适应建设市场要求,创造适度、合法、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人才兴业,拓展服务,步入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轨道

工程造价咨询服务集技术、经济、法律和管理之成,是智力密集型服务行业。企业要自觉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坚持以人为本,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素质,拓宽培养渠道,努力建设一支适应咨询行业发展的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工程造价咨询需要复合型专业人员,不仅要懂工程技术,工程经济、工程管理,项目评估、合同管理、工程财务、金融、法律等都是工程造价咨询人员必备的知识。工程造价管理部门应积极探索对工程造价咨询岗位上特殊群体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在具备这种复合型人才的基础上,咨询企业要积极拓展工程造价咨询全过程服务。即向委托方提供建设项目决策与设计阶段、承发包与施工阶段、竣工与后评价阶段造价咨询服务。其中,设计阶段是全过程造价控制的重点,在现行状况下,工程造价咨询单位可以与设计院(所)合作,优势互补,利用自身的技术及专业,在充分了解业主对建设项目的要求后,为设计单位编制概算并向业主提出有关工程造价的设计修正方案(如合理选材,造价参数控制等),最终达到优化设计,控制造价的目的。同时,也使工程造价咨询服务范围得以延伸和拓展。人才兴业,拓展服务,步入自我完善的良性发展轨道。

工程社会价值范文第2篇

关键词:筑基工程;核心价值体系;创新举措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3(2013)04-0185-02

一、推动科学认知

坚持运用多种方式和手段宣传普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于心,成为广大学生共同的思想追求。

推动思想认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点,通过学习培训、研究论坛、报告会、集中宣讲、编写辅导读物和教材、开展特色社会实践活动等多种方式,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校园、进学生头脑。目前,学院已建立预备党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小组127个,分别与718个新生宿舍、4286名大一新生建立帮扶关系,公开出版《大学生党课教程》(河北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版),编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学生学习读本》,发放《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筑基工程预备党员党性修养学习手册》600本,聘请马列教研部9名教师担任指导教师开展系列专题讲座,并以党支部、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开展党员教育活动和对接新生宿舍活动共计800余次,覆盖学生人数近万人,使他们牢固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推动情感认知。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和党的惠民政策,是引导大学生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基础。结合基层建设年活动,在全院大规模地开展了以“惠在何处、惠从何来”为主题的形势政策教育活动。通过解读惠民政策、诠释惠民举措、展示惠民成果,引导广大学术切身感受到党的温暖,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对改革开放的信心,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产生强烈的认同感。

推动宣传认知。坚持把大力弘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作为宣传和组织活动的原则。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专栏、专题;在广场、电子屏幕等投放大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宣传标语;组织收看河北农大果树93(01)班毕业生群体先进事迹的话剧《约定无期限》,强化宣传引导效果。全方位大力度的宣传普及,形成了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知的舆论强势。

二、强化导向引领

切实抓好典型引领、舆论引领和制度引领,努力使良好的思想道德行为在舆论上获得褒奖,在政策上获得激励,在制度上获得保护,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蔚然成风。

坚持典型引领,发挥先进榜样的示范效应。实施“筑基工程”以来,已评选表彰“先进学习小组”17个、“优秀预备党员”53人,“优秀指导教师”8名。通过校园媒体对优秀预备党员的先进事迹予以宣传,如在2010年世博礼仪选拔活动中获全国总决赛亚军的翟巍,获河北赛区亚军的杨晓畅,获“最佳礼仪奖”的刘丹,在全国电子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二等奖的秦山虎,在服务春运中受到总书记亲切慰问的李曼,在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担任引导员的张静。他们的模范行为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变得更具体、更生动,更容易为大学生所认同、接受和仿效。

坚持舆论引领,使主流思想行为成为时代最强音。坚持唱响主旋律,把做大做强正面宣传作为根本要求,最大限度地形成舆论正能量。充分发挥校报、电视台的宣传优势,发挥“航标网”、“红色战线”等网络的独特功能,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各种宣传报道。始终坚持加强对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重点问题的科学引导,坚决抑制杂音噪音,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坚持制度引领,建立完善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实的长效机制。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和道德建设的总体安排,建立和完善学院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各方面广泛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在制度设计、政策制定和日常管理之中,使遵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褒扬和鼓励,使错误的行为受到贬抑和惩戒。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通过制定完善学生守则,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大学生共同的内心追求和行为遵循。

三、注重养成践行

着眼于抓养成、重践行、见实效,广泛搭建大学生便于参与、乐于参与、勤于参与的建设平台,引导他们自觉养成并切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以“善行河大”推动践行。道德养成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着力点。着眼于强化道德建设,在全院深入开展了“学习雷锋、善行河大”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大兴互助之风,在交往中倡导做“乐于助人的河大人”,大力营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和谐人际关系;大兴诚信之风,大力倡导个人诚信,倡导做“履约践诺的河大人”;大兴孝老之风,倡导做“孝老敬老的河大人”,引导大学生关爱和孝敬老人。

以“延安精神”教育推动践行。“延安精神”是河北大学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利抓手。扎实有效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活动”,坚持“联实际、出实招、求实效”,通过开展多种实践活动引导人们践行“延安精神”,如举办“延安精神”学习论坛,广泛开展“做延安精神传人,争当时代先锋”活动。在“延安精神”的教育影响下,涌现出许多先进群体和个人。

以“特色活动”推动践行。只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融入贯穿到各种特色活动中,才能在营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浓厚氛围。一是融入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创先争优活动中,引导党员以身作则、带头践行,用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召群众,引领风尚。开展“夺旗争星”活动,每月评选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学习小组先锋模范岗”,在全院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良好局面。二是融入到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通过开展“志愿者服务”、“道德模范评选”、“讲文明树新风”等活动,展示河大人的良好形象和风貌。三是融入到学校教育中,通过加强课堂教育、开展社会实践、活跃校园文化建设、完善学生守则等,把教书与育人结合起来。

通过实施“筑基工程”,学生预备党员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先锋模范作用日益突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充分发挥,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增强。同时,使新生适应力明显增强,并开始着手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筑基工程”,对加强和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进行了可贵探索,是河北大学“滴灌式”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细化和深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落地生根的有效措施。

工程社会价值范文第3篇

[关键词]社会工作;价值观念;价值冲突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353(2011)09-0164-05

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与生命线,是现实中社会工作得以开展的基础与前提,正如王思斌教授所强调的,价值观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它的目标和意义,而且在于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和方法,机构的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和态度”。但是在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不少社会工作者在实务工作中常常会面临着价值冲突的困境,有关社会工作专业价值伦理问题更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界讨论研究的热点与焦点。而正确认识与分析价值冲突的原因,会有助于我们从根本上理解、面对乃至解决价值冲突。

一、从“价值”的哲学本质来看,价值的主体性特征决定了主体价值需要、价值取向的主观性倾向,价值冲突在所难免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价值不属于实体的范畴,而是一个关系的范畴。价值是表示在人类社会实践中主客体之间相互依存的对象性关系,价值具有属人的特征,即价值总是要表现出主体人的意愿、需要和一定的目的性。而在价值主客体关系的建构中,价值“是客体主体化,是客体对主体的效应,主要是对主体发展、完善的效应”。即价值是客体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在实践中,价值关系所表现的特质就是主体性尺度,主体通过实践使客体成为价值对象。马克思说:“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说来,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这也就是说,离开了主体人的把握,事物则无价值可言。“主体以自己的尺度映衬价值,在合目的性活动中不断发现、捕捉、发掘和开发对象的价值;在自身对象化和客体主体化的历史活动中深化对象对自身的价值”。当然这个主体性的尺度除了包含人们对自身需求意愿的一种表达,对客观事物固有规律的把握,同样也包含了人们对未来理想状态的向往,正如德国哲学家洛采所言:“价值领域的特征首先是它的理想性和合目的性,价值同意图、目的、理想、意义不可分离,这正是价值与事实的主要区别所在”。

价值尽管是表现为一种对象性的关系,但是价值不是存在于静态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存在于主客体之间的动态关系之中,呈现一种动态性的特征,在动态的过程中表现出主体的主观性倾向且形成一个价值系统。在观念上,价值是以一种理念的方式存在,即价值观念,而价值观念总会形成一定的价值标准,总会指向一定的价值目的;在行动上,价值是一种价值行动,是有一定价值取向的价值选择过程。在结果上表现为一定的价值效应,而这种价值效应会对主体的价值观产生直接的影响,如此循环往复。价值观是价值系统的核心与灵魂,是关于价值、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态度、看法和观点,是人的一种自觉意识。而这种自觉意识的形成是人们在现实的价值事实的基础上,对动态价值关系的一种主观性反映的结果。也可以说,价值观可以内化成人们的信念追求与价值标准,也可以外化为人的价值行动。因此,主体人的不同,主体的意图、目的、追求不同,其价值观念也不同,价值标准、价值行动皆有别。而主体人从总体上可分为个体、群体、类三种存在状态,不同的主体都要处理与之相应的动态的客体关系及主体间的关系,如作为个体主体人来讲,就要处理个体自身、个体与群体、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处理会因为个体需求的变化、个体追求与现实环境的不一致、与群体价值需求的差别而出现必然的价值冲突现象。更何况不同的个体还分属于不同的群体,而群体的区分还有级差的存在,这种个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间所存在的复杂的价值冲突是种常态化的存在形式则是不言而喻了。

二、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理想化特征,使现实中的社会工作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泥潭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在长期的社会工作实践中形成的、被社会工作领域所认同的、社会工作者必须秉持的专业理想、使命与信念体系。它体现社会工作的本质、追求与目标。

从社会工作这一职业产生之日起,社会工作就以帮弱扶困为目标。从友好访问员对贫穷人士的探访帮助,到睦邻组织运动对社会改革议题的关注;从追求专业技巧、训练方案的所谓“专业化”到注重专业理论的建构与专业伦理的初步设定;从1960年代对社会正义、权利与改革的追求,到应用伦理学的兴起……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从专业的自然状态走向专业的自觉――从只认为个人是贫困原因的对案主道德的关注与修正,到从社会结构寻求答案对社会正义的追寻,再到针对专业与实务社会工作者道德与伦理问题的规范与要求。但是透过整个社会工作发展的脉络,我们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一直关注的价值诸如,尊重、个人价值、正义、平等、自我决定、个别化等等。1996年美国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代表大会通过的《全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伦理守则》中规定社会工作核心价值为:“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决定了社会工作专业的使命:“增进人的福祉并帮助满足所有人的基本需求,尤其是关注弱势人群、受压迫的人和生活贫困的人的需要和充权”。由此,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理想化特征,社会工作要代表弱势群体的利益,要为弱势群体赋权增能,要追求社会的正义,要追求个体人格的平等与人权的尊重,要帮助个体实现自我价值,它体现一种强烈的人道主义情怀和人文主义的色彩。列维(Charier s.Levy,1976)曾经对社会工作做了很好的解读,认为“社会工作是一个以价值为本的专业。它不仅是做事情的一种方式,而且是关于做什么事情是有价值的和它应该如何去做的准则。对于人们,它充盈着理想主义的抱负和关于人们应该如何被对待的理想主义的理念……对普通凡人不能期待的实践和关照却都可以期待于他们(社会工作者)”。但这种理想化的追求在贫富差距加大不平等的现实社会中往往会面临着较为严峻的挑战。弱势群体在社会结构中处于弱势的地位,他们往往处于社会结构的最底层或者处于人生最脆弱的阶段,他们缺乏基本的资源,往往也缺乏应有的自信心,缺乏基本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获取资源的能力,更不拥有话语权,无从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而社会工作者在为他们“争权夺利”的时候就一定能够真正实现赋权增能的成功?会没有“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无奈?会没有来自强势群体的种种社会压力?会没有力不从心、力所不及的叹息?在社会工作理想与现实的强烈落差中,实务社会工作者会不会仍坚定对专业理想追求的执着?这都是值得商榷的现实问题。

三、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高度概括性(抽象性),容易使实务社会工作者在现实具体处遇中陷入价值困境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是一套专门的基本价值体系,它是实务社会工作者应该遵守的优先原则,体现在社会

工作主客体关系处理的动态过程中。早在1959年Pumphrey就依照专业关系对社会工作的价值进行了分类:第一类专业与其所处的文化环境之间的关系,关切专业使命与社会价值之间的相容性;第二类关切专业人员之间的关系,主要厘清专业人员如何解释与执行专业价值;第三类关切与服务案主或团体的关系,以社会工作价值回应案主的需要。Rokeacch在1973年将社会工作价值区分为终极价值、中介价值和工具性价值。终极价值是针对团体目标提供的概括性的指引。中介价值是较为特定的。工具性价值是对欲达到目标的手段予以说明。……这一基本价值体系的划分正是为了回应现实中实务社会工作者所面对的价值冲突,但无论怎样划分也仍然无法完全化解现实中所面临的两难境地和多重困境,尽管后来出现了理论上的伦理绝对主义与伦理相对主义之争,但伦理绝对主义不可避免机械呆板的桎梏,伦理相对主义也同样面对着随意、无所适从的难题。追根溯源,这个基本的价值体系是以价值观念即理念的方式得以体现,表现出高度的概括性(抽象性),而这种高度的概括性只能为实务社会工作者提供一种方向的导引,无法针对复杂多变的具体情况做具体细致的明示,它需要实务社会工作者以创造性的劳动来应对现实的困境。NASW所制定的伦理守则也只是对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的具体补充或使之更有利于操作,但是我们从NASW伦理守则的目的表述中,仍然可以看到“守则提供了一套价值、原则和标准以指引抉择和行为。它不是提供一套社会工作者在所有情境下如何行为的规范。”已经具体化了、操作化了的伦理守则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具有高度概括性、抽象化的价值观!这种高度的概括性会使专业价值在现实中的运用表现出很强的张力,具体表现为:不同实务社会工作者在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会出现对专业价值不同的理解和各自对问题的建构,这一个过程涉及到实务社会工作者对专业价值把握的程度,以及在各种价值碰撞中进行权衡与取舍的情况。利用“强势价值介入”的观点即是:“社会工作员在理解和建构案主的问题的过程里,首先会从自己的角度进行演绎理解,而不同的理论立场会影响工作员的演绎过程”。的确,我们不能否认这样的现实,实务社会工作者在演绎的过程中就伴随着主观上的价值判断,实务社会工作者自己的价值观念就会介入整个服务的过程,可能这个过程是不自觉的个人价值介入的过程,也可能是各种价值自觉介入的过程。而这种价值判断从专业的角度来理解应该是:实务社会工作者根据当时的场阈、对专业价值观、社会价值观、案主价值观及自己价值观综合考虑与权衡的结果,价值碰撞与冲突应该贯穿其中。但是事实上实务社会工作者自己价值介入的程度,对专业价值的把握,对社会价值观的考量,对案主价值观的理解等等是否得当合适?是否能够在这样的碰撞与冲突中较好地秉持专业操守?我们也只能通过相应的督导或结合服务的效果来进行大致的评估,通过过程的反思与再现,通过外在的一些行动与语言去扑捉实务社会工作者内在的价值冲突与价值选择;或通过实务社会工作者自我披露与反思来体会和认识这种价值冲突与矛盾。现实处遇中价值冲突与矛盾的化解程度是对实务社会工作者专业素质与能力的考量,因为专业价值观对现实处遇中实务社会工作者只能提供笼统抽象的导引,而这种导引的作用程度取决于实务社会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四、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来源的文化性倾向,使专业价值观融入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时容易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

世界文化是多元的,多元文化具有普遍性也有各自的特殊性。正是因为具有普遍性才使得社会工作进入不同的文化区域成为可能,也正是因为其有各自的特殊性,使社会工作进人某一特定的文化区域时会陷入价值冲突的困境,需要文化上的调适与交融。

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发源于社会问题日益加剧的西方现代工业化社会,必然打上深深的西方价值观的烙印。西方价值观是以个人主义为本的文化传统,重视个人的自由、尊严,强调个人的权利和价值。当然西方的个人主义为本的文化传统并不是简单地将个人完全凌驾于一切之上,并不是象有的人简单地认为“把个人做为一切价值和意义的主体和尺度”,这是对西方文化传统简单的片面概括,实际上,西方文化传统的确强调个人,突出个人的权利与尊严,但是其在强调个人主义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摒弃整体主义。这正是中西文化相融的方面。从西方伦理学发展史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康德的至上命令首先表明了个体的行为准则和普遍的道德法则在逻辑上是完全一致的;黑格尔认为国家是个人的“真理”,“伦理性的规定就是个人的实体性或普遍本质”。个人不仅要服从国家利益,而且有义务为国家做出牺牲;洛克是近代个人主义价值原则的最早确立者,但他反对只顾个人利益而损害社会利益;爱尔维修虽然认为利己是人的本性,但他同时强调个人离不开社会;斯宾诺莎主张利己主义,但他的伦理学十分强调把利己原则与理性原则相结合,认为只有在理性原则指导下的功利主义,才能给人以真正的幸福;费尔巴哈的利己主义既考虑自己的幸福又照顾别人的幸福,被称为“合乎人情的利己主义”。……可见,西方文化传统中也存在着整体主义。他们在突出对个人自由权利的思考和守护的同时,并没有完全放弃整体主义的价值原则;他们肯定与强调个人权利,但从来不抹杀整体利益;他们倡导利己但从不以损人为前提。但是他们的整体主义是因为社会是达成个人满意、实现自我的一种必然存在,整体利益的实现要通过个体的独立自主、个体能量的充分发挥为前提的。我们可以从社会工作专业核心价值观――“服务,社会公正,个人的尊严和价值,人际关系的重要性,诚信,能力”中看到这种文化性的倾向,在追求社会整体利益的同时,更重视与强调个人的尊严与价值。西方的社会工作在西方文化背景下既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即福利社会,又强调人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并且要求必须通过发展个人潜能来肯定自我的存在;认为社会是由具有独特性的个体而构成的,独立自主且能自我实现的个体是社会发展的活力源泉。

具有西方文化传统的社会工作做为一种职业与专业引入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必须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这个本土化过程正是两种文化交锋融合与价值冲突和解的必然过程。王思斌教授对“本土化”有着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本土化所反映的是一种变化和过程,它指的是外来的东西进入另一社会文化区域并适应后者的要求而生存和发挥作用的过程。本土化不但强调外来者对它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适应性变迁,而且特别强调后者的主体性,即它是站在后者的立场上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的”。社会工作的本土化一定是社会工作所进入的社会文化区域的社会工作理论工作者与实务工作者从自身所处的文化背景出发有选择地吸收西方社会工作的价值观,将引入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与本土价值观进行融合,形成适合本土文化特色要求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而这个融合的过程充满了价值观的交锋、碰撞,价值冲突在所难免。尤其来源于西方的社会工作引入中国这样一个以整体主义为本的文化传统、具有高度集权制的社会,这种冲突会更为显在与加剧。以整体本位、提倡整体协作精神为中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不同的是――群体不被

看作是独立的个体的集合,而是在纵横交错的社会关系网络当中有一定定位和进行定分的。从纵的方面来说,提倡人伦价值,强调个体对于群体发展所承担的义务,强调个体应肩负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重视群体的凝聚力。从横的方面来说,视个体为群体的一分子,认为个体的需要和利益应服从于群体的需要和利益。这种整体主义认为只有追求整体利益才能保证或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体利益,个体应以群体的普遍性原则来要求自己,要注重律己内省。这种整体本位与个人本位的两种文化的交融必然会带来价值观念的分歧与冲突;两种文化传统对个体认识的不同视角,决定了其价值认知与判断的区别,也决定了其现实的处遇方式与价值评价的不同。而西方社会工作进入中国本土,必然面对两种文化背景下价值观的交锋,如社会工作工具性价值观中所强调的“自决”,在西方文化中认为这是对个人权力的尊重,是对个体能力的一种提升与认可,是对个体潜能的一种发挥;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被视为不负责任、漠不关心,是推卸责任、逃避责任的一种表现。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按照西方的理解与做法,社会工作在中国被人们接纳则是不可能的。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只有在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吸收本土文化价值元素才会在中国社会有强大而旺盛的生命力。

同时,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使现实的社会工作置于更为复杂的多元化文化价值冲突背景之中,全球化与本土化这两种看似矛盾实则并行的文化交融过程,其所引发的有关价值观的冲突会更为激烈。

五、社会工作的互动性,使社会工作价值主体间的动态性与复杂性增加,价值冲突的复杂性明显增强

“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强烈的助人观念所驱动的社会互动,它是一种价值相关的行动”。的确,社会工作是社会工作者以专业价值观为导向的助人活动,它不是单向性的行动,而是社会工作者以专业价值观去影响服务对象的过程,但是这一过程并不是简单的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互动过程,而是一个复杂的与价值相关的互动过程,这种动态性使整个社会工作的过程变成了一个充满了价值冲突的复杂过程。麦克里德(Mcleod)和梅耶(Meyer)早在1967年就归纳出了十组冲突的价值,这些价值冲突是专业价值观内部存在的固有矛盾的表现,仅从静态的角度就可以预见,而社会工作动态过程会使价值冲突复杂性增加。这种复杂性原因表现为:

1、不同的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冲突的动态化

社会工作动态过程并不是社会工作者是主体、服务对象是客体那么简单,并不是社会工作者简单地运用专业价值观去影响服务对象的过程,而是一个充满了价值冲突的运动过程,是不同价值主体的价值诉求在现实中碰撞与交锋的过程。在社会工作动态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是理所当然的价值主体,而社会工作者所属的家庭、机构,服务对象所属的家庭、同辈群体、机构也同样是价值主体,多元价值主体的多元价值诉求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工作的动态过程,使整个社会工作过程的价值冲突变得更为复杂。而如果服务对象不是一人而是多人,那社会工作动态过程的价值冲突会更加复杂化。

2、人思想行为的复杂性特点会增强社会工作者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难度

工程社会价值范文第4篇

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本文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别分析政府和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或侧重点,并提出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关键词]

价值工程;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低碳经济

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为基础,以低碳发展为发展方向,以节能减排为发展方式,以碳中和技术为发展方法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发展模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价值工程理论是以功能分析为核心,以可靠地实现产品或服务的必要功能为基本前提,以降低产品或服务的寿命周期成本,实现产品或服务功能与成本的最佳匹配为目的的理论。价值工程原理对于企业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实现其生产经营活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何实现价值工程与低碳经济的对接,发挥价值工程原理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是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本文将在扩展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价值工程原理在低碳经济发展中的实际应用问题。

1价值工程中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扩展

虽然价值工程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产生了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该理论主要是从企业的角度研究产品(服务)功能与寿命周期成本的最佳匹配,进而实现产品(服务)价值最大化目标问题。价值工程中的价值构成要素主要包括功能和成本。其中,功能是指产品(服务)能给顾客带来的效用或效益,成本指顾客从购买到消费整个过程中为享用产品(服务)功能所带来的效用而支付的费用。从现有研究角度看,价值工程理论对发展低碳经济的意义十分有限。事实上,现代企业经营必须要处理好企业、顾客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兼顾三者利益的平衡,否则企业将很难实现持续发展。因此,从广义上讲,企业有两类顾客,一类是直接使用产品(服务),通过产品(服务)的功能满足其需求,但很少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的顾客;另一类是既为企业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付出代价,又从企业经营活动中获取效益的社会。由于社会代表国家的宏观利益,所以,分析企业经营活动对社会的价值时不能简单地套用价值工程分析的一般公式,需将价值构成要素的内涵加以扩展。从社会的角度看,价值工程分析中,功能就是效益,成本就是费用。其中效益包括产品(服务)生产的直接效益和间接效益;费用也应包括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直接效益是企业直接增加销售量或劳务量所获得的收益,或为社会节约的开支、减少的损失和节省的资源;间接效益是由企业经营活动引起的,由于投入产出关系而产生的,对整个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或其他企业有影响,但是在企业的直接经济效益中没有得到反映的经济效益。直接费用是企业投入的各种物料、人工、资金、技术及自然资源而引起的社会资源的消耗;间接费用是指由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引起而在其直接费用中没有得到反映的那部分费用,如社会为治理“三废”污染付出的代价。内涵扩展以后的价值构成要素中,功能和成本分别类似于项目国民经济评估中的效益和费用。因此,基于内涵扩展以后价值构成要素的价值工程分析,对其中效益和费用的估算都要用能体现资源稀缺程度和价值的国家参数来确定。如运用货物的影子价格、劳动力的影子工资等。

2政府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重点

发展低碳经济的目的是实现经济发展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而政府是国民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利益的调控主体。因此,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发挥政府在发展低碳经济中的作用,政府应运用价值构成要素内涵扩展后的价值工程原理,对企业投资活动进行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

2.1组织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强化事前把关功能由于我国企业投资项目实行政府审批制,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的结论是政府审批项目的重要依据。从政府的角度看,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就是政府或政府委托的第三方,从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的角度分析项目的经济和社会成本效益,以及项目对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影响,即分析项目的社会效益和宏观可行性。因此,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确保国家利益的一种有效手段。政府组织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是提高项目投资决策的科学性、做好项目投资的事前把关工作的重要保障。在价值工程分析中,对价值小于1,即社会效益小于国民经济和社会费用的项目进行“封杀”。

2.2组织好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强化政府对项目的事中控制职能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前提的假定性和结果的预测性特征,使得其分析结果可能与实践存在偏差,为保证项目实施过程中各项决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项目按低碳发展要求建设的现实性,政府要对项目的实施过程进行跟踪价值工程分析。政府组织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的着力点应该是做好项目的环境保护和环境影响方面的价值工程分析工作。在环境影响价值工程分析过程中,要应用价值工程原理,采用效益—费用评估方法,即一方面分析项目在改善环境质量方面的效益,另一方面分析项目对环境质量造成污染后社会对其进行治理需要支出的费用。政府进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至少要得出以下几方面的结论:一是从项目所在地的环境现状和环境容量出发,阐明拟建项目排放总量及浓度可否接受;二是对项目环境保护措施落实“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投产)的状况作出结论性意见;三是对项目在上述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和措施。

2.3组织好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是指在项目实施完成并已投入运营一段时间后所进行的价值工程分析。从发展低碳经济的角度看,政府组织项目后价值工程分析的重点是对项目最终的实际情况做出客观评价,并为项目的后续运营提出改进建议和可持续发展的方案,以确保项目的低碳运行。

3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发展低碳经济的侧重点扩展

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主要是为了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投入一定,产出最大化;二是产出一定,投入最小化。从传统意义上讲,这里所说的投入是指企业的财务成本,产出是指企业的财务效益。由于低碳经济追求的是“三低三高”,而依靠传统的价值工程分析很难实现上述目标。为此,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应用价值工程原理的侧重点应有所扩展。具体来讲,企业在进行传统价值工程分析活动外,还要增加以下内容的分析。

3.1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增加对污染和排放产出的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投入一定的情况上,追求污染和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污染和排放产出一定的前提下,追求投入最小化。为此,企业在应用价值工程分析法时,应将污染和排放产品指标加以量化,并将它们作为功能对待。

3.2增加对能源投入的分析增加能源投入分析主要体现为:一是在能源投入一定的前提下,实现财务效益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产出的最小化;二是在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一定的情况下,实现能源投入的最小化。为此,企业应将能源投入作为成本,而将财务效益和污染、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4政府诱导企业发展低碳经济的建议

企业是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核心的经济主体。当企业用于降低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方面的投资得不到补偿,而其生产活动中污染和排放产出造成的负面影响由社会承担,企业自身不需做出任何补偿时,企业不会将污染和排放产出作为功能进行价值工程分析,从而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落实。作为宏观调控主体,政府应采取相应措施,诱导企业低碳经营。为保证企业的低碳运行,政府对拟建企业、在建企业和建成运营企业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对于拟建企业和在建企业,分别采取措施加强它们的项目前价值工程分析和项目跟踪价值工程分析。对于建成运营企业,应采取以下措施。

4.1关停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政府应运用价值工程分析方法,站在宏观的角度,对现有企业进行效益—成本分析,对价值小于1,又无法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的企业,应采用行政强制手段,使其关闭;对价值小于1,但能够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而且能够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责令其停产整改;当企业整改后实现低碳经营时,政府应给予适当补贴,以提高其盈利水平,并对其他类似企业产生示范效益。

4.2补贴一部分高碳运行的企业对高碳经营,又可以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低碳经营,但进行技术改造的成本过高,导致其无法盈利的企业,政府应该对其进行补贴,以降低其经营成本,使其能够正常盈利。除此以外,政府应采取措施,重奖一部分低碳技术创新成果供给企业和率先采用企业。低碳技术有效供给不足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制约低碳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因素。为此,政府应将奖励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和采用主体并重,一方面,通过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低碳技术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重奖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主体,使其产生示范效应,从而带动其他企业采用相应技术,进而促进低碳技术的扩散过程。重奖低碳技术创新主体的前提是该技术应用前景广阔,而且能产生很好的国民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奖励的力度应根据该技术的扩散给社会带来综合效益的高低来确定,以技术采用的预期社会效益的一定百分比作为奖励标准实施重奖;对于率先采用低碳技术的企业,应根据其模仿追随者的数量以及由此带来的国民经济和生态效益的一定百分比进行重奖,以刺激企业采用低碳技术,加快低碳技术的扩散进程。

主要参考文献

[1]付允,马永欢,刘怡君,等.低碳经济的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3).

[2]刘振云,郭晓峰,梁彩华.航空企业基于价值工程的成本管理研究[J].中国总会计师,2010(1).

[3]周惠珍.投资项目评估[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海良.低碳经济模式、机制及其当代构建[J].求索,2013(9).

[5]卢现祥,柯赞贤.论发展低碳经济中的利益集团与制度安排[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2).

[6]崔连标,朱磊,范英.碳关税背景下中国主动减排策略可行性分析[J].管理科学,2013(1).

[7]王素立,张振鹏.发达国家低碳经济战略选择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13(2).

[8]陈柳钦.金融支持低碳经济发展问题探讨[J].当代经济研究,2013(2).

[9]郑佳佳.低碳经济视角下中国发展模式转型研究[J].经济问题,2013(2).

工程社会价值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改革开放以后,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有了快速发展。但共发展的背后却问题重重。其中社会工作价值砚教育的缺失是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德定持续发展的关健。因此,本文在分析社会工作价值砚教育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以期提出具有针冲性的对策建议,真正培育“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

作为一名社会工作的专业教师,经常会面对学生这样的困惑—“社会工作是什么?”“社会工作专业毕业后,我能做些什么?”自1987年北京大学首次在国内开设社会工作专业以来,社会工作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可谓燕蒸日上。截至2006年底,教育部批准或备案设立社会工作本科专业的院校达198所,另外还有一定数量的非本科院校。但面对学生们质疑的目光,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社工教育怎么了?

一方面是,大批不谙“社工为何物”的高中毕业生服从志愿调剂就读社工专业,另一方面是大量社工专业毕业生经过四年的学习,最终带着满腹疑惑,选择了与社工毫无关联的行业就业。这一馗尬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社会工作教育的不足。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教育分为三个方面:理论教育;方法及实务能力教育;价值观教育。如果将社会工作教育视作一个前进中的人,那么,理论教育是头脑,方法实务能力教育是四肢,而价值观教育则是灵魂其中,灵魂无疑是核心,它指引着社会工作教育前进的方向。价值观教育是衡盆社会工作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是保障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稳定的基础,是推动社会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而当前价值观教育的缺失恰恰是限制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稳定持续发展的关键,更是社会工作在我国获得健康发展的侄桔。

一、价值观教育的里要意义

社会工作价值观,是指一整套用以支撑社会工作者进行专业实践的哲学理念。价值观的培养是社会工作教育的核心内容。它直接决定了社会工作教育的效果,影响着中国社会工作的未来发展方向。具体来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愈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价值观是社会工作的灵魂

杜会工作产生于西方宗教的慈善活动,坚持利他主义的原则,强调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助人自助的活动。它不以营利为目的,强调人民的利益和社会的发展。这一专业特点决定了社会工作是一种以价值为本的专业。“价值观界定社会工作本身—它的目的和意义,而且它同时界定社会工作的技巧方法,机构和项目、目标和社会工作者的行为态度,它贯穿于社会工作实践的始终。因此,培养学生的杜会工作价值观,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中之重。要使社工专业的学生始终保持利他主义的价值选择,就必须将价值观教育贯穿到社会工作教育的整个过程。

(二)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困境

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体制改革,催生了社会各方对社会工作的巨大需求,使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空间日益延伸。但其中面临的困境使我们不得不有所警惕。社会工作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之中,在中国的发展难免出现水土不服的现象。就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工作的本土理论、社会认可程度以及专业权威都尚未建立。虽然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都强调利他主义的价值原则,但市场经济的兴起,使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转变,功利主义、利己主义无不冲击着社会工作利他主义的价值基础。再者,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尚未形成专业化、职业化的局面,因此,社会工作专业岗位严重缺乏,社会工作从业者的工资水平以及社会声望较低。一方面是社会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却是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滞后以及社会工作者的艰难境遇。面对如此困境,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因为只有通过价值观教育,才能够促使社会工作者以及未来的从业者真正把握社会工作的内涵,形成专业的价值理念、伦理道德,才能够促使他们坚定信念,安心于社会工作事业,从而推动中国社会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二、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

既然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如此重要,那么它的发展为何会受限,为何我国的社会工作教育未能够培养出一个又一个“注满价值”的社会工作者。笔者认为,我国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缺失的原因主要在于以下方面。

(一)中国缺乏西方基替教丈化的熏的

社会工作的产生具有浓厚的宗教背景,植根于西方基督教文化。英美两国教会主导的慈善与救济事业直接推动了社会工作的建立与发展。基督教强调“施比受更有福”“爱人如爱己,爱你的邻居”,认为“人生来平等,各人亦各自拥有天赋的尊严”。这直接促成了社会工作中“助人自助”的价值基础以及人道主义、平等主义的信念。学者毕仁(Z.T. Buttery)曾列举了社会工作的三个哲学思想假设,即对人的尊重;相信人的独特个性;坚守人有自我改变、成长和不断进步的能力而这些无不来自于基督教教义。因此,是基督教伦理奠定了现代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思想基础。但是,基督教在我国一直处于边缘地位,基督教伦理在儒道传统文化深厚的中国难以获得充分认识。这就决定了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必须走本土化之路。而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善的本土化价值观。既然价值观本身尚未系统成型,尚未与我国传统文化充分融合,那么如何能够确保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呢?

(二)教育体制长久以来“重智育轻德育”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城的延伸

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实际是要培养社会工作从业者的专业理念、职业道德,它实际是思想道德教育在社会工作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尽管,我国一直以来十分重视思想道德教育,将其放在与智育同等甚至更高的地位上。但是在市场经济逐利本质的驱动下,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夹击下,对于德育的强调似乎早已成为了纸上谈兵,形式主义成分过多,实效性差。至于针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更是在高校盲目追求“效益”,实行企业化“经营”模式以及严峻的就业压力下,成为了‘镜中月,水中花”。目前,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简单停留在以“两课”为主的课堂教育中,空洞的说教和形式主义使学生对其感到厌倦,对于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价值观以及职业道德教育缺乏重视。而社会工作作为一个新兴专业,在其教育过程中难免受到这种“重智育轻德育”的影响。相当多的院校和任课教师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地位缺乏充分认识。据了解,目前很多高校都没有专门开设社会工作价值观的相关课程,即使开设,其课时数量也十分有限。至于与社会工作价值观密切相关的伦理原则、职业守则在专业教学过程中也大多处于空白。

(三)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方法、手段的缺失

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三个组成部残中,价值观教育由于涉及精神心理层面,塑造的是从业者的灵魂,乍看之下,较为虚幻空洞,缺少具体可操作的目标要求及评判标准,因此,一直以来是贯穿于社会工作理论以及方法实务能力的教育、培养之中的,氮乏专门的教材,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以空洞的说教、单方面均灌输为主,更加缺乏专门的评价量化标准。尽管通过课堂学习,学生们熟识社会工作价值观以及伦理原则,但其究竟内化吸收了多少,究竟能否将其贯彻于日常学习、工作之中,元得知,亦无从判断。 (四)社会工作犷业实夕流于形式

社会工作价值观最能得到充分体现的无疑是实务。而且价值观的养成需要学生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必然要通过实务获得。尽管我国规定了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必须保证每名学生800课时的专业实习,但其实施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由于我国社会工作起步较晚,正规的社会工作专业机构严重缺乏。虽然大部分学校尽其所能将学生安排到民政、福利以及一些群众或民间团体中进行实习,但是这些机构本身对于社会工作的了解严重欠缺,工作方式方法有异于社会工作专业,具备社会工作相关知识的工作人员数量极少。因此,在这些实习单位,学生从事的大多是与专业毫无关系的辅助性工作,至于实习单位的督导老师则更多地流于形式。而学校方面委派的实习督导老师由于对价值观教育的认识不足,更多注重的是对学生专业理论及方法技能的指导。专业实习的形式主义使得学生缺乏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切身体验,难以将之内化升华。

三、加强杜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对策思考

鉴于价值观教育在社会工作专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目前严重缺失的现状,笔者认为,在当前的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加强价值观教育是迫不及待的重要工作。要真正做好这一工作必然要从提高认识做起,切实加强相关院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以及从业人员对价值观教育的充分重视,必要时可以组织人员进行集中学习、培训。只有教育者、从业者认识到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其才能在专业教学中得以推广发展。其重要性的宜传推广工作可以由中国社会工作协会以及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予以承担。除此以外,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推动我国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

(一)组织编写相关教材,推动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进程

虽然,对于社会工作价值观的重要性,学术界早已达成共识,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出版任何专门论述社会工作价值观及伦理原则的教材、书籍。尽管一些导论性质的书籍对于专业价值观有一定介绍,但多停留在理论说教层面。这直接限制了价值观教育的发展,使其长期处于从属地位。鉴于此,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师及从业人员应该明确自己的责任,组织高素质人员,编写专门的教材、书籍。在这个过程中,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本土化是至会工作价值观的同时,我们必须在引人西方社国传统文化以及主流意识形态中与社会工作价值观相通之处,依据我国国情,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工作价值观。

(二)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引入课堂,发挥学生在课堂讲授中的主动性

课堂是培养学生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的圭渠道。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完成学生对社会工作价值观的掌握及认同。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推动相关院校开设社会工作价值观课程。但这种认同不应该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而更应该是实践和行动层面的。因此,我国在将社会工作价值观教育引人课堂的同时,必须摆脱理论灌输的“一言堂”模式,将专业价值观与实际案例有机结合,注重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小组学习、社会调查、专题研讨等开放、半开放式的教学形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强化其在价值观教育中的主体地位。

(三)利用专业实习以及讲座等活动使价值观教育走出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