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网络用语的现状

网络用语的现状

网络用语的现状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现状与改进

多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也就应运而生,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利用这来改进教学,然而通过调查发现许多教师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一、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概念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分为广义和狭义的,广义的主要是指包括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所涉及的硬件和软件,狭义的主要指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为初中语文教学提供网络服务的系统总称。

二、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利用现状

现如今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虽然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但是其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下几点:

1.利用不充分,首先,还是存在部分教师对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不了解的现象,例如:他们不知道利用“无忧无虑语文教学网和学乐云”等一些平台。其次,很多教师上课时都不喜欢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即使使用也仅仅是在“呈现”方面。最后还有部分教师可能会认为这种网络教学平台都是“搞形式,走过场”,会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2.依赖性,这种现象大多存在于青年教师身上,过于追求语文课堂的“现代化”,觉得课堂变得花样繁多,学生才可以在课堂上学到更多东西,这样会造成教师成为放映员,机械式的播放一张张幻灯片。3.随意性,许多教师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源时,往往不细致进行分别,而是大概看一下觉得可以就直接照搬课堂进行使用,不分主次,这对于教师的讲解以及学生的学习都是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利用不充分原因,造成这一原因的首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意识不足,一些教师虽然对初中语文教学网络平台保持热情,但是缺乏系统的使用训练,不知道如何利用,进而将此遗憾的搁置在一边。其次,教师没有一定的网络技术使用能力,不知道如何上网操作,更不用提灵魂应用。2.依赖性原因,意识依赖是最主要的因素,有部分教师在使用网络课件时,一旦固定很难再进行调节,完全不考虑后续学情变化。其次,专业知识薄弱,未能有效分析教学内容。3.随意性原因,部分语文教师可能会产生这样的错误认识:语文成绩不是教出来的,因此认真教与成绩的提高没有多大关系,缺乏利用网络平台的意义,其次,大多语文教师工作繁重,每日进行备课上课和批改作业的时间较长,精力上难以支持研究网络教学平台。

三、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主要分为两方面,分别是针对学生和教师。

1.针对学生的作用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能够让初中语文教学成为教师、课堂和教材进行融合,为学生们搭建了更加广阔的语文学习平台,使学生们能够在平台之中能够获得其所需,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个性也能够得到张扬。首要的作用就是提高学生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学生若要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正向刺激,那么首先要让他们对教材感到有兴趣,教师可以利用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打破这种限制,使学生能够从多方面领略语文的情境美,例如:八年级下册人教版《我的母亲》一文,学生可能难以深层次的体会母爱,但是可以通过网络教学平台中的情境呈现引起学生们的共鸣,当我们拥有第一声啼哭时,我们就拥有了世上最伟大、最真挚的情感──母爱。还有在对《春望》进行拓展学习时,教师可以利用中学教育论坛来进行引导,“我们身边有哪些爱国行为”学生们可以课后利用中学语文教育论坛中学生园地版块设立爱国专题区在里面进行讨论交流,让学生们乐于参与到语文学习中,帮助他们构建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他们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

2.针对教师的作用

首先,创新了初中语文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可以让教师转变成为创造力的激发者,许多优秀的语文教育平台里面都有许多能够提升教师教育理念的内容。其次,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网络教育平台不仅仅是针对学生的,同时也是针对教师的,里面有许多交流、研讨与学习的机会,并且利用其中的软件,教师也可以自行进行设计课件。网络教学平台里教师们可以分享自己的教育心得,教学课件等等,不断为平台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教师的自我专业提高具有明显的帮助作用。但是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资源,在应用网络教学平台的同时要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为前提进行,避免利用不足、依赖性和随意性等现象的产生。

四、结语

初中语文网络教学平台的利用让教师的专业得到了更好的成长,但是与此同时教师必须重视其中常见的一些问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式来利用网络教学平台。让富于时代感的网络教学平台与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发挥出语文教学的最大优势,让初中语文教学水平更上一个台阶,让学生学习能够更加开心更加主动。

参考文献:

[1] 许倩倩,秦h,徐紫宜.浅析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使用现状――以江南大学为例[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02).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第2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影响

在网络时代,人们交往的符号、媒介已不再仅仅停留在自然语言上,网络用语迅速流行。本文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角度探讨其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进而提出一些改进措施,以就教于学界同仁。

一、网络流行语的内涵

从总体上看,网络流行语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指向。广义视野中的网络流行语是指与网络信息技术等有关的专业术语,而狭义视野中的网络流行语专指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如“欺实马”“我爸是李刚”等。网络流行语是对一定时段内社会热点的集中迅速反映,具有即时性、即逝性、通俗性、娱乐性等特点,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发展之中。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世界愈益多姿多彩,网络流行语愈益多种多样。变换多样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也必然是多方面的。

(一)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积极建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引导尚善尚德行为。一些积极的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的行为举止起导向作用,对精神世界的健康起建构作用。比如“正能量”,它指得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此类网络流行语的出现,着实引导了大学生的尚善尚德行为。

2.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一些大学生承受着来自生活、就业等多重压力。网络语言的流行,一定意义上可以起到心理调适的作用。比如从电视剧《士兵突击》中流行起来的一句话,“好好活,就是做有意义的事;做有意义的事,就是好好活”,此类流行语句,使得大学生在网络中从而放下沉重的包袱,有利于大学生心理道德的健康发展。

3.增强主人翁意识。现代大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国家,积极参政议政。而大学生深入社会,“指点江山”的重要途径之一是网络。大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流行语参与政治生活,他们亲切地称呼同志为“”,时刻关注同志提出的施政方针,时事活动。他们在不同的时间与地点,关注社会,主人翁意识在这一过程中生长发展。

(二)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解构作用。

1.损害大学生形象。有积极的流行语引导大学生,同样,也会有一些消极的流行语在校园里传播。对于一些消极、低俗的流行语,一些分辨能力弱的大学生甚至把其当做口头语,如“TMD”“去你妹”等诸如此类流行语的频繁运用,使得他们在与同学的交往中传播了一些垃圾信息,严重损害了大学生本该有的青春向上的形象。

2.减弱学习自制力。一些大学生,畅游在浅显易懂的网络流行词中,日积月累,对一些消极网络流行词的抵制能力越发下降。对网络世界的全身心投入,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现实语言使用的熟练程度。不愿回归到现实中,疏离课堂,边缘专业术语等现象,既反映了网络语言对专业语言的“凯旋”,又说明了网络语言对大学生学业上的“绑架”和大学生学习自制力的降低。

3.降低价值判断力。一些网络流行语与社会提倡的主流价值观背道而驰,这些流行语在大学生之间广泛传播,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判断力日渐降低。还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也利用网络流行语风趣、易记的优势,极力宣扬一些偏离社会主义的主张或思想,扭曲大学生的三观,从而严重削弱部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

(三)网络流行语冲击大学生思想道德世界的原因探析。语言是思想的家,是文化的载体。网络语言承载着大众文化,传递着时尚、个性,深受大学生的喜爱。而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指向逻辑性、规范性、政治性、长效性。通俗性与逻辑性、随意性与规范性、娱乐性与政治性、即逝性与长效性之间的巨大反差、冲突,成为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产生冲击的主要原因。

三、网络流行语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改进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影响是复杂的,趋利避害,以下从“两个主体、两种语言”入手,探讨在网络流行语的背景下对大学生思想道德状况的改进。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第3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36-02

网络,已经逐渐成为了现代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能通过网络学习知识、结交朋友,丰富了学生的大学生活。网络流行语,这一新鲜事物的出现,很快就受到了大学生的追捧与热爱,他们能在网络上使用自己所喜欢的网络流行语,也能通过自身的想象力、创造力编制出一些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因此将网络流行语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进行探讨,对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 网络流行语具备的特点

网络语言,实质上就是指网民在网络沟通中使用的语言,这是一种全新的社会现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紧跟随时代的脚步,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时刻关注网络语言,尤其是当下网络上比较流行的语言。

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网络语言一样,是一种语言现象。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群体的运用中,不仅是一种语言信息的交流方式,还可以通过网络流行语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网络流行语是网民在网络上创造的一种独特语言,它有自己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动性、幽默性

现代大学生在思想上都较为开放,有自身独特的个性与想法,所以他们喜欢在网络上创造一些自己喜欢的词汇语言,如一些大学生将“521”这三个阿拉伯数字组合在一起,寓意为“我爱你”。

2.简单、便利、迅速性

现代大学生在利用网络进行交流、游戏时,由于时间、金钱等因素的限制,需要在网络上使用一些简单的文字语言来概括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而网络流行语通俗易懂,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一些新颖、生动的网络流行语,很容易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在大学生之间的传播速度也非常迅速。如人们在分别时往往要说“再见”、“拜拜”,网络上新出现的一种流行语“886”,就能简单明了地表达出这层意思。

二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网络信息时代的到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现代大学生在交流中热衷于使用网络流行语,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关注与了解网络流行语言,这些网络流行语能有效、准确地反映出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资源。

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准确理解一些网络流行语的意思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与大学生进行面对面地交谈,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思想状况,而一些大学生已不仅是在网络上使用网络流行语,且在日常生活中也会使用,如现代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汗”,其所想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流汗”,而是指“逊色”。所以,一些不了解网络流行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无法在与大学生进行交谈的过程中理解他们所想要表达的意思,无法及时、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的心理活动状态。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难以进入大学生在网络中组织的群体

在网络交流的过程中,由于网络自身所具备的隐蔽性,能够让大学生在网络交谈中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不能正确地理解大学生在交谈中所使用的网络流行语,就难以进入大学生网络群体,从而无法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根据这一实际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时刻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变化,了解网络流行语,才能有效融入到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去。

3.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思想预测结果受到影响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进行科学的思想预测时,主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预测:一是思想信息数据资料;二是调查者的主观意识;三是对环境与实际情况的了解。网络流行语在大学生网络群体中的广泛应用,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对思想信息数据方面的收集,同时也无法准确地了解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存在的网络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不便,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工作要求。

三 处理网络流行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措施

网络流行语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受到追捧与喜爱,引起大学生群体的共鸣,主要是因为网络流行语充分地满足了大学生群体在语言交流方面的特殊需求。但是网络流行语的出现,也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这就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针对网络流行语进行深刻的思考与研究,正确处理网络流行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造成的影响。主要有以下措施: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了解并掌握网络流行语

网络流行语能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就说明它必然有其存在的社会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这一实际情况,利用空闲时间收集、了解网络流行语,实时掌握网络流行语的最新动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必须时刻关注现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观察大学生网络群体中发生的新状况,充分掌握网络流行语,不仅能开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教育视野,还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创造出新的教育思路与方法。

2.寻找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获取思想信息时采用的传统方式,一般都是到社区、学校等地方进行问卷调查,虽然这种方式能够获取一些相关的思想信息,但是需要花费的资金成本较高,而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时间、精力的消耗也较多,如果能将传统的问卷调查方式,转变为网络问卷调查,就可以有效、合理地解决传统问卷调查方式存在的不足与问题。网络问卷调查不受地域、时空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需要在网络中将调查问卷整理好,然后再将这些调查问卷发放给调查对象就可以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果要想让接受网络调查问卷的大学生完成问卷,需要结合相关的网络流行语,尽可能使用大学生喜欢的网络流行语,这样能调动大学生完成调查问卷的积极性,达到很好的调查效果。

3.高等院校中的其他部门,也要积极参与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去

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高等院校中的其他部门也应当积极地参与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在高校中成立相应的网络流行语研究小组,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制定出完善的教育方案,并结合高校各个部门对于网络流行语的认知与意见,将其综合起来。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工作人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正确引导,对各个工作人员进行合理的职能分配,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还要更新学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所需要的网络仪器、设备。在高校网站上可以设立关于网络流行语方面的内容,可以将网络流行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这样不仅能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四 结束语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站在大学生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网络流行语能够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广泛的支持与应用,有它存在的必然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重视网络流行语的价值,实时地关注网络流行语的变动情况,将网络流行语有机地融合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大学生网络群体,了解与认知大学生的心理状况,让大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思想政治。思想政治教育人员对于网络流行语的掌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第4篇

关键词:网络语言 存在情况 使用情况 现状分析

引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同时网络语言也在一定程度上渗透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网络语言,顾名思义就是以网络为媒介而形成的语言,它发展速度极快,而且是随着网络的发展逐年增多的。我们对十年来(2004―2014)的网络用语进行了调查,对这些网络语言及其使用现状进行了研究分析,得到结论如下。

一、网络语言的存在情况

(一)热词推选日益正式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以下简称《语言报告》)基本每年都会推选出一些具有代表意义的网络语言进行评析,但是早年的《语言报告》中仅仅列举一两个,这显然不能全面代表当年网络热词的情况。

随着社会的发展,每年各种组织都会评选当年的十大网络热词,越来越多的官方加入到评选网络热词的行列中来。2004年的网络热词是由网站组织、由七万网友选举出来的,虽然其结果得到了广大网民的认可,但是参与评选的人数相对于当时九千多万的网民来讲比例还是过小。往后每年的年度网络热词基本上都有不同版本,各大网站以及一些网络名人都有自己的排名。比较有官方代表性的年度热词选举莫过于从2006年开始的“汉语盘点”活动,该活动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联合商务印书馆以及一些主流媒体主办。2012年开始设置评选“媒体十大网络用语”,2013年更是出炉了“十大网络用语”,这说明具有正式性质的语言推选活动也越来越多地重视网络语言。与此同时,作为中国境内汉语文化品质“捍卫者”的《咬文嚼字》也逐渐重视网络语言的影响,从2012年他们也开始在年度末推出该年的“十大流行语”了。在此基础上甚至出版了语言学界参与编写的《中国网络语言词典》,该词典由原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所长于根元教授主编,收录了1300多条网络词语,成为社会语言学和新词新语领域的重要研究成果。

(二)语言形式多种多样

根据调查我们发现词汇、短语形式的网络流行语一直以来是网络语言的主体,这些语言结构能够表达一定的言语含义,例如 “正能量”等语言结构的使用。网络流行语中也有文字形式的,这种形式更是多样。有些流行语把一个文字拆成两个字甚至多个字,把它们的形体结合来表达新的意义。甚至还有符号类的网络语言,根据《语言报告》(2006)所列,当年网上流行的语言中有很多都是数字或者字母类的,这实际上是语言使用的变异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有深刻内涵的句式也开始在网上广为流传。例如2009年风靡一时的“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在此基础上,网友纷纷效仿,开始了“哥(姐)+动词+‘的’+不是+名词,是寂寞”的格式,这种看似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句式,主要有一种反讽功能。

总的来说,网络语言从其语言形式上来看呈现出了从音到字,从字到词汇、短句,最后再到句式的一种全面开花的现象。2014年由国家语言资源监测与研究中心、商务印书馆等联合主办的“汉语盘点2013”评选出的该年度十大网络用语就囊括了汉语的不同语言结构,比方说词汇“土豪”、短语“中国大妈”、还有句式“待我长发及腰”,这都反映了网络语言逐步以多样化的形式走进人们的视野中。

(三)语言来源途径众多

网络热词的来源途径呈现出越来越多的趋势,例如2004年、2006年由网民们评选出来的网络语言大多都是来自于论坛中的一些常用词汇,或者说大多来自于网络事物本身,仅有一小部分有其他来源。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网络词语的来源越来越多。

1.很多词语来自于具有一定效应的新闻事件,例如2008年的“打酱油”,一直到后来的“我反正信了”等都是这样在民众中间得到自己的生命力的。这些词语都是根据当时的社会热点事件而创造出来的,它们与当时的社会新闻或网络事件有关,这是网民在接受到一些热点新闻以后的看法和观点,是人们在认知过程中对消息的重新解构,体现了网民的参与意识。

2.在一些本来应当使用书面语体的语境中,为了缓解事物本身的严肃程度,使受众更容易接受,一些网络上常用的网络句式结构也在人们的传播中应运而生。例如《语言报告》(2011年)中就将“淘宝体”作为一种新兴的句式详细地阐述出来。这种句式来源于淘宝网上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交流方式,但是经过南京理工大学录取短信的移植、上海徐汇警方通缉令的套用、外交部微博对外招聘的仿用,这种句式就传播开来了,为广大网友所接受。后来又产生了“咆哮体”句式结构。

3.网民们需要找新的途径来缓解内心压力,这时候求新求异的心理就使得他们发现了一些有意思的事物。2008年在网上兴起了一股古汉字新用的潮流,网友们对一些古汉字的重新解读让我们看到网络对语言的再解释。

二、网络语言的使用情况

(一)使用人群的情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十五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截止到2004年我国内地的上网用户总数为9400万人,而十年以后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已经指出我国的网民规模已经达到了6亿多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了45.8%,这个发展速度是惊人的。也正是因为网民规模的不断增长,使得使用网络语言的人数也越来越多,这是网络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使用网络语言人群的年龄结构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与十年前相比,越来越多的低龄和高龄人群加入到了网民中来,2013年年底,10岁以下的网民占所有网民的比例为1.9%,50岁以上的占有率已经达到了7%,这也就意味着使用网络语言人群的年龄上有了极大的弹性。2004年推选出来的网络热词,很多低龄、高龄的人并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是2012年的“高富帅”和2013年的“高大上”等词已经是人尽皆知并且常常挂在嘴边的。

再次,使用网络语言人群的学历和职业所涵盖的范围也是越来越广泛。从学历上来说,从小学生到研究生都有大量的人群在使用网络语言;从职业上来讲,不管是政府公务员还是贩夫走卒在日常的口语交流以及书面表达中都或多或少地使用了网络语言。

(二)使用范围的情况

以前网络语言的使用范围是很狭窄的,基本上局限于网络这种媒介上,但是随着时间推移,现在网络语言已经从虚拟的网络世界走进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了。目前,网络语言已经涉及到社会各个行业和方面,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等,只要有需要交流的地方就可能会出现网络流行语。所以,广泛性成为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特性。

1.在很多人的口语交际中网络语言不绝于耳。一些本在网络中出现的流行语,在多次使用、多方面传播后,就广泛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2.一些媒体报道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或者让自己的文章更容易为人所接受,就会在自己的文章或者标题中使用一些流行的网络语言或句式,来增强语言的新鲜感。我们将“伤不起”这个词输入到百度网站进行新闻标题的搜索,得到的结果有68万余条,由此可见这些网络语言的生命力。

3.这些网络语言成为了大众传媒的宠儿,像“给力”这样的词语在电视综艺节目中大行其道。甚至于官方报纸对网络语言从一概拒绝也发展到逐渐接纳使用,2010年11月10的《人民日报》头版头条的新闻赫然以“《江苏‘给力’文化强省》”为标题,这让来自草根的网络语言以一种正式的面目与世人面对面,着实让群众意外。但是这也说明网络语言以其独特的魅力正在不同的场合中散发异彩。

(三)继续沿用的情况

网络语言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代汉语,但是我们发现网络语言有着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2006年人们用“做俯卧撑”表示那种与自己无关的事情,可是到了2008年具有相同意义的“打酱油”却又兴起,立刻代替了“做俯卧撑”成为了网民们更加热衷使用的词语。由此可见,网络语言继续沿用的情况也是我们应该研究的一个范围。根据《语言报告》(2014年)的数据,我们可以发现2014年沿用上年度网络语言的百分比是40%,也就是说有60%的网络语言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就失去了生命力。在这些网络语言中,有些风行于世的词语经过沉淀得以保留,是极有可能融入我们的共同语言一直沿用下去的,但是更多的在一些社会事件、时效新闻影响下产生的词语就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在我们的语言中。这种现象实际体现了网络语言的实效性特点。

结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网络语言经过多年的发展,无论从其推选热词、语言形式还是语言来源上来说都是日益多样化。而从其使用情况来看,网络语言也越来越多地融入了我们的生活中。面对着这样的现象,我们有理由相信汉语一定会更加的丰富多彩。语

参考文献

[1]王建文.网络语言的现状、分类流行及发展趋势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7(09).

[2]周静.网络时代青少年汉语新词汇的规范使用探究[J].语文建设,2015(20).

[3]陈丽.近五年(2006―2010)网络新词语研究[D].安徽大学,2011.

[4]韩志湘.汉语言介词语义与结构模式探析[J].语文建设,2015(11).

网络用语的现状范文第5篇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语言变异

综 述

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深入,网民总是能够在第一时间得到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评论。于是诞生了“次奥”“路过”“打酱油”等流行语,表示第一时间对某事件形成关注和讨论。而像“蛋疼”、“拙计”、“中二”等词也都是在网络爆红之后,才渐渐进入大众的视野之中。语言变异现象始终是汉语言文学研究的热点,网络流行语中这些特殊的词语变异现象当然值得注意,即词语原有的能指与所指的关系被打破,或者改变词语原有的能指形式,或者赋予词语原有能指以新的所指内容,使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甚至语义内容都发生某种程度的偏离。

一、网络流行语的形成原因

语言是时代的反映,网络流行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当前网络时代的反映,与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思维状态密切相关。网络上的年轻人思想活跃,思维灵活,喜欢新鲜事物,渴望交流,崇尚创新,追逐时尚,而且不愿意承受现实生活中太多的约束,同时由于他们又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熟悉英语及计算机语言,这就使得网络流行语的产生具有了必然性和可能性。

1、网络载体的普及性使表达途径提供了可能

网络互联技术的迅猛发展对网络流行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互联网信心中心的《第2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57亿,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3.03亿,是拉动中国总体网民规模攀升的主要动力;网络购物用户年增长48.6%,是用户增长最快的应用,预示着更多的经济活动步入互联网时代。网民已然成为一个特殊的社区群体,在网络社区里,人们有自己的语言习惯,有自己的名称地位,有自己的权利自由。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2.0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普及,传播的方式也更是日新月异。而其中对传播影响最大的非自媒体莫属。当前,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已成为网络传播最活跃的主体和新兴舆论场。而微博最大的特点就是简短,有着140字的限制。正是因为这样的限制,强制规范了我们使用简短的语言概述自己的表达。另一方面,因为简短地表达很难系统的“字明其意”,这就需要利用大众公认的意义符号来传达文本内容的实质。

2、网络交际的娱乐性使表达方式变得幽默生动

网络流行语借助旧词新用、语义别解、谐音、重叠等词汇变异形式,在调侃中不但非常形象,而且调节了气氛,形成一定的幽默轻松效果。这也是网络流行语得以蹿红的重要原因。如“淘宝体”的亲切,“咆哮体”的激动与幽默,“甄体”的“说人话”带来的反转喜剧效果,“高晓松体”的生动表现在对行业的调侃描述上等等。

网民的相对年轻化使得网络流行语充满青春与活力,他们创造出许多生动有趣的网络流行语,营造出了轻松幽默的阅读气氛。如:黑旺财――《唐伯虎点秋香》中的一条狗,狗者,犬者,黑犬,就是默。驴友――泛指爱好旅游,经常一起结伴出游的人。菜鸟――原指电脑水平较低的人,后来广泛运用于现实生活中,指在某领域不太拿手的人。

3、网民群体的极化性使表达实质得到民意共鸣

近几年,网络的迅速发展也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民意表达的渠道,尤其是微博的发展更是将民意表达推向一个高潮。而随着“自由”、“民主”、“权利”等意识的渐渐觉醒,广大群众要求自由表达的呼声越来越大。在还没有达到一个完全开放的社会条件下,以一种幽默、调侃、简洁的话语形式传达大众心声的方式受到大家的认可。

心理学家梅厄斯在《社会心理学》一书中指出:“群体极化就是指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或态度从原来的群体平均水平,加强到具有支配性地位的现象。”因此,网络用语一旦诞生就会以无法预知的速度迅速传播开来,成为网络流行语。“给力”一词从网络到现实的爆红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与过去“偶”、“稀饭”、“94”等网友自娱自乐独创的网络流行语不同,很多的网络流行语均是“背后有故事”,连接着社会热点事件,若不了解这些热词的出处,仅从字面上很难理解他们的社会含义。如“神马都是浮云”、“我勒个去”、“非常艰难的决定”、“羡慕嫉妒恨”等,这些网络流行语蕴涵着人们的爱憎与喜悲,表达着态度与意见。或许它们稍纵即逝,但在这些词语背后透露出公众对公共事件抱着怎样的心态和意味,反映出一定的舆论“切口”与暗示,很值得玩味和思考。

二、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

零度偏离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王希杰先生在修辞学界提出的语言学理论,它以修辞研究为出发点,运用“零度”和“偏离”这两个基本概念,在“四个世界”的参考框架中对语言学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了新的阐释,是独具特色的汉语语言理论。

其实,网络流行语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对这个零度偏离理论也是适用的。根据这个理论,我认为,网络流行语的构成方式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语义偏离

有的网络流行语词语构成不变,但使用环境发生了改变,尽管同音同形,但意义效果已不可同日而语。这在理论上说,就是语义发生了隐喻抽象化的偏离,由较具体的动作域延伸向较为抽象的认知域。

如“打酱油”、“做俯卧撑”,这是两个动宾结构短语,原表示两个具体的动作行为。这两个词到了2008年的网络上,词义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流行语中的“打酱油”表示网络上不谈政治,不谈敏感话题,与自己无关,自己什么都不知道,就用此话回帖而已,相当于“路过”。“做俯卧撑”的网络流行语,源于贵州省公安厅发言人王兴正关于李树芬之死的介绍,表达了对时事不关心、不评论,只做自己事的态度。

2、语法偏离

如“雷人”,本义是云层放电时击倒某人。目前网络上流行语“雷人”有新的含义,是出人意料且令人格外震惊,很无语的意思,有时也引申为因为事物的某些属性而使看到的人产生无限热爱的一种情况。

“雷”字作为网络流行语,用法比较随意,已经由本意的名词向动词、形容词发生偏移。

用例一:当动词使用,“我被那个视频雷到了”、“那人的舞蹈真是雷死人不偿命”。

用例二:当形容词使用,“你看到过山寨飙车队了吗,真是巨雷啊”、“娱乐圈里的人真是一个比一个雷”。

用例三:当名词使用,用作对某些事物的回应,“好大一个雷啊!”

用例四:成语,“天雷阵阵,气死我了,没费拉”。

3、借形赋义

如“”,音:jiǒng。“”其实是“”的衍生字,现代的字典里都查不到。两个字的读音相同。的意思为“明亮、光明”。“”字是生僻字,一般古代常用。

网络流行语“”的语义是借形赋义:“八”像眉眼,“口”像一张嘴。因此根据形状,“”被赋予郁闷、尴尬、悲伤、无奈、困惑、无语等等意思,示意很好很强大,也指处境困迫,喻尴尬,为难。同“窘”一样,表示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极为窘迫的心情。

再如“”,由两个“呆”组成,音méi。在200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中可以查到“”字,它是“梅”的异体字。从字形来看,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并没有发生变化。

但在今天的网络文化中,“”的音义却发生了很大变化,“”由“呆+呆”组合而成,网民们直接看形读音,通常把它读作“呆呆”或者是“双呆”,在语义上赋予它“很傻、很呆、很天真”的新义。

三、网络语言的影响价值

从语言变异的角度来看,网络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网络作为一个特定的社会语境,网络语言就是在这种环境之下产生的一种变体,这种变体是特殊的语言现象,是和网络社群相对应的。

如果在时代性的文化背景下考察网络流行语,那么它是以“碎片式文化”的形态存在。青年群体热衷网络流行语的文化现象是对传统和僵硬制度的全面解构和反抗,同时,也反映了网络人的生活状态与生活态度,他们追求的不是建立体系严密的宏大叙事,而仅仅是对当前心境的即兴表达。这样,一元选择被网络否定,人们的社会文化、生活样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

网络流行语是伴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潮而产生的一种反映社会风貌与民众思想状况的文化现象。作为语言符号,网络流行语最能反映出当代青年对待社会变革以及思想意识领域的现状。而当文化这个本身就非常复杂多元的词前面挂上“网络”、“高校网络”等字眼时,它的意义就更加明显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网络流行语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关注社会时事、关心国家发展的先进性趋势。

网络流行语的涌现,预示着某种新力量、新思潮、新观念的崛起。使用网络的主流人群从80后延伸到90后,90后这一新兴网络主体,在思想上、生活上有着更多的创新意识。而网络流行语的出现实则是网络群体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产物。网络流行语是网络时代的身势语,他以简单的符号、惟妙惟肖的形象性和创意十足的创新意识,创造出了网络时代特有的语言,既满足了青年网民不同的喜好和需求的多样性,也遵从了他们自主选择的个性,更加符合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口味。

结束语

语言的稳固是相对的,而发展却是绝对的;语言规范是相对的,而变异却是绝对的。网络流行语的语言变异现象是一定社会条件下、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是一种言语现象,也是一种社会现象和文化现象,对它应作全面审视、具体分析,我们不宜作简单的肯定或否定。

青年人追求时尚、求异求新,这是网络流行语中词汇变异得以盛行的心理基础,也是多元多彩社会现实的折射。网络流行语中的词汇变异现象,是一种特殊的言语现象,有积极的修辞价值,所以不宜按照一般的语言规范去衡量和纠正。

对待这种现象,我们更应该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随着时间的推移,符合交际需求的词语变异形式会保留下来,成为经典语言,而不符合规范的词语变异现象,则会在“约定俗成”中自然而然地淘汰掉。

参考文献

[1]戴庆厦 社会语言学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2]萨丕尔 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盛若菁 网络流行语的社会文化分析[J] 江淮论坛,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