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学专题训练

化学专题训练

化学专题训练

化学专题训练范文第1篇

一、地球周围的空气

(一)典例分析

【例1】(临沂)法国化学家拉瓦锡通过实验 得出的结论是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某同学 用右图装置进行验证,实验后发现气体减少的体积小于1/5,请你帮助这位同学找出两种可 能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分析】该实验是九年级化学中重要的实验,其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产生的 白色固态的五氧 化二磷,由于消耗了氧气,产物为固体,且能溶于水,使得玻璃钟罩内的气压减小,液面上 升,液面上升的体积即为所消耗的氧气的体积。测定空气的成分,有多种创新,都是利用 气压原理。在实验中不能用木炭、硫磺等物质,因为它们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 态物质,气压改变不大。

【答案】装置漏气 红磷用量不足 未冷却就打开止水夹(合理即可)

【点评】有关 空气成分的考试题是中考的重点,该知识点考查的方式有:测定偏低的原因;可燃物用磷, 能否用其他物质;实验装置如何改进和创新。

【举一反三】研究性学习小组选择从空气中制取氮气作为研究课题,以下是他 们设计的实验方案:

(1)除去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右图A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是____,B装置中浓硫酸的作用是_____。

(2)除去氧气:他们分别收集一瓶气体用下图装置进行除去氧气的燃烧实验,其中甲同学选 用红磷,乙同学选用木炭。你认为:选用______(填“红磷”或“木炭”)的方法 不科学,原因是____。

(3)分析误差:此法得到的氮气密度(标准状况下)经科学测定,与氮气的实际密度有误差, 请你分析出现误差的可能原因(只写两种,不考虑计算误差):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2】(苏州)自然界中存在氧循环和碳循环, 其中能将二氧化碳转化为氧气的是()。

A.水的吸收

B.动植物的呼吸

C.光合作用

D.燃料的燃烧

【分析】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是在光的作用下,在叶绿 体内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淀粉)和氧气,自然界中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实 现了自然界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循环。

【答案】C

化学专题训练范文第2篇

复习训练选择题,首先要处理好专项训练与综合训练之间的关系。在实践中,大多数老师从基础开始,按字音、字形等顺序进行专项复习训练,然后再进行综合练习。这种复习安排,往往带来以下几种后果:

一是使综合训练不充分。因选择题涉及的各专项多排在复习序列的前面,时间相对充分,但是由于选择题涉及知识面太广、知识点又庞杂无序、题目难易不均等原因,尽管复习安排有计划,实际操作起来,课往往上不动,仍不免挤占综合训练时间,很多老师会在复习后期感叹时间不够用,综合训练不充分。

二是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对这些庞杂、枯燥的知识进行单纯专项训练难免单调乏味,如字音、字形、俗语等专项训练,一张一张练习看上去密密麻麻一大片,让人发憷,做起来又冗长乏味。学生只是被动应付,很难达到系统训练,系统掌握的目的,反而把学生仅有的学习兴趣磨灭掉。

三是记忆效率低,不利于知识识记掌握。选择题涉及的知识点多而且杂,专项练习很难起到知识系统化的作用,由于识记的量太大,学生往往陷入记了忘、忘了记的恶性循环怪圈。纵观历年各地高考题,有些知识点是反复考的,而学生平时也多次练习过,但到了考试时,依然容易出错。

其实对那些识记性较强、技巧性不高、不怎么强调分析能力的知识,如字音、字形、俗语等,对它们的学习只是一个识记积累的过程,系统训练的效果未必明显,而如果化整为零,与其它知识点综合起来,逐步积累,反复训练,则可以破除学生的畏难情绪,避免他们因一下子面对大量要识记的知识产生退缩心理,同时也可以提高记忆效率,分开反复记忆总比一下子大量记忆要容易。有老师已经注意到这点:“字音、字形题,是学生最没有把握的两个题型,原因是字音和字形涉及的面广,有的字即使一时记住后又可能忘记。对此,解决要点是变死记为活记、巧记。所谓活记就是化整为零,经常复习;所谓巧记,就是联系意义,捆绑记忆。”

此外,在综合练习中,专项知识及题型切换频繁,可以避免脑疲劳,使学生免去过多繁复单调、枯燥冗长的专项知识训练。长时间单一专项训练,较为单调乏味,而综合训练中字音、字形、词、文(现代科技文、文言文)内容丰富多彩,处理好了,还可增添学习趣味。

还有,综合训练的仿真度比专项训练要高。专项训练的题量大,涵盖面广,虽说每道题是对高考题的模拟,但整个练习的题量、试卷结构等与真正考试有很大距离,而采用综合的方式,可以最大限度仿真,对同学的知识发挥、应试能力的培养所起到的作用是专项训练无法企及的。

还需补充的是,语文能力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由于综合练习中包含各专项知识练习,以综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训练,就能使学生各专项能力得到及早的、长期的、持续的训练,这就避免了单纯专项训练中滞后、间断的缺点,符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特点,也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比如按常规专项训练,等一轮专项训练完成后,各专项知识的学习间隔时间会很长,有些东西就会忘记。对那些能力要求等级较高的知识,短期的复习训练效果有限,不如通过综合的方式,进行小题量的长期持续训练。

因此,对那些偏重识记的知识可以适当印发一些讲义给学生记忆,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综合训练上。当然,对病句、标点、现代文等则要有适量的系统专项训练,因为这些专项的知识点主要考理解应用。如学生背诵了大量的语法规则、标点用法、文言实词及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但一到具体题目中,仍会选错。对此类型知识的理解运用不是零打碎敲式的综合训练可以胜任的。还有就是在综合训练中,选择题中的科技、社科类现代文就存在阅读量少的弊病,靠综合训练就不能很好达到训练目的,集中的专项训练是必需的。

化学专题训练范文第3篇

[关键词]师范技能 “三实一模” 全程训练

[作者简介]刘丽丽(1963- ),女,江苏镇江人,连云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物理与电子工程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物理课程论。(江苏 连云港 222006)

[课题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以师范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三实一模’教学体系的研究”(课题批准号:D/2013/01/079)和2013年度连云港市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生命教育视野下教师素质的建构”(项目批准号:13LKT1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1-0091-02

教师专业技能的训练是师范生职前教育的必要训练,是从培养师范生教师职业的基本素质的实际需要出发,提高职前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手段,是提高师范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为了实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及适应社会进步的需要,我们要重新审视教师基本技能和教师专业发展能力的内涵,逐步形成符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技能观,并探索科学、合理的师范生专业技能的训练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形成以师范技能训练为核心的“三实一模”全程训练模式。

一、对师范生进行技能训练的必要性

(一)新课改对师范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迫切要求师范教育为基础教育培养出教学基本技能强,综合素质高,适应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求的师范生,而传统的师范教育在教学中缺乏对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现状尤其是新课改的充分认识,未能实现从培养学科专门化教师向培养专业化教师的转变,不能使师范生较好地获得教师专业发展准备期所需的专业技能。所以,师范教育要培养出能够适应在新课改背景下的合格教师,就必须改进师范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模式,使得师范生的学科专业技能同教学技能共同发展。

(二)教师专业化趋向需求

在经济全球化、社会多元化的今天,中学生的需求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学内容不断丰富与更新,使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及技术性要求进一步增强,对教师的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代教师的职业素养不仅要有宽广的知识面,更需要教师具有较强的驾驭教育教学艺术的综合能力,而传统的师范教育教师专业化意识淡薄,未能给“师范教育”赋予终身教育的新理念,不能使师范生获得持久的教师专业学习和自身发展所必需的知识结构和态度,传统的培养模式显然已经不能够满足未来教师的专业化需求。

(三)获得实践性知识需要积累

教师知识包括“专业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教师的专业性知识通常指的是教师教育教学专业领域的科学知识与技术的成熟度,而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依存于教师教育教学情境的经验性知识,是实践过程中的案例知识,是以教育教学实践性问题的解决为中心的综合性的知识,是教师的个体性知识,更是一种“隐性知识”,需要教育教学实践的经验积累,难以用语言去传授,必须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得到锻炼提高。

二、“三实一模”的师范生技能训练模式

培养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师范生的目标决定了师范教育要关注两个方面:首先是“人的发展”,使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高等教育水平相匹配,成为优秀的人才;其次是“专业技能的发展”,突出实践性、创新性和拓展性,使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师范技能的人才。基于以上认识,我们围绕师范技能训练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为核心,构建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三实一模”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把师范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作为每一个学科专业课程教学的一部分,有计划、有目的、系统地引导师范生将专业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与方法转化为今后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使师范技能得到潜移默化的培养与提高,并使之规范化,为学生毕业后胜任教师工作奠定基础。

(一)基本思路

针对师范生技能训练存在的问题,“三实一模”全程技能训练模式坚持“早接触、长流水、不断线”原则,采用实验、实训、见实习和模拟实践课,对学生在校期间全程进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使教学技能培养贯穿高校师范教育始终,并建立有效的评价体系,从而达成“融通式”技能训练内容,突出体现教师专业的职业性、开放性,实现“三维目标”融通、“三个环节”融通和“三个模块”融通,实现促进学生教育教学技能逐步形成。

“三维目标”融通,即“通识为基”为师范生成长打牢知识基础;“能力为本”为师范生成才锻炼内功;“育人为魂”为师范生成人确立正确方向。在“三大目标”融通的人才培养理念下,促使师范生在“服务为重”的教育实践中实现成长。

“三个环节”融通,即构建并实施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理论基础与实践训练”三个环节融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校内技能训练环节扎实基本功,校外训练技能训练环节强化师范生从教能力;课内技能训练环节强化基础,课外训练活动作为补充,以赛促训,通过各种技能竞赛促进训练效果;理论教学环节增长师范生理论知识和信息素养,实践教学环节全面提升师范生的综合素质。

“三个模块”融通,即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基础性教学技能,综合性教学技能和实践性教学技能”三个模块,各个模块之间各自独立又相互影响,以符合逻辑的技能训练序列为主线贯穿始终,把专业知识传授同基础教学技能融通,把中学课堂、与名师对话、教学案例分析与综合教学技能训练融合,把综合技能训练与实践性教学技能融会贯通。

(二)基本架构

“三实一模”全程技能训练是一个“全程性”的教育实习过程,将教师技能训练嵌入在高校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基本技能得到训练,提高学生的科学实验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在指导老师的组织指导下通过实训使学生了解教学基本技能的方式和内容,循序渐进地完成所规定的一系列教学技能训练,以强化教学技能训练,使学生初步形成系统技能模式;通过实习使学生深入了解中学教育教学教改现状,既能使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不断加大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力度,全面而客观地评价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学习和掌握的程度,有助于提高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和教育实习效果;通过模拟实践课的训练使学生有效发展和提升自己在特定的情境和文化中形成的实践性知识,在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性知识。

(三)模式内涵

“三实一模”全程训练教学体系以三类课程承载三个任务,以三大主线突出三种能力,以实施“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三种教学技能。

1.三类课程。(1)基本素质课程。立足通用素质,培养学生作为一个合格大学生应有的职业道德和一般的职业能力。(2)专业知识课程。立足师范素质,通过系统、全面地专业教学,使学生掌握教师岗位所需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3)技能拓展课程。立足课改要求,通过开展模拟中学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发展新技能,在现代教育新理念的引领下,不断提升学生的教师专业技能。

2.三大主线。(1)素质教育主线。通过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系统教学,引导学生将文化知识和教育学、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转化为具体从师任教的职业行为方式,并使之规范化,促进学生教育教学能力的形成。(2)技能训练主线。引导学生关注新课程改革的动向,关注中学教育的课堂,走进中学课堂,与一线教师交流实习,加强学生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培养,通过“基础训练技能训练实训训练”的“三段式”实践教学突出专业技能的训练。(3)实践教育主线。通过以研究性学习为主体模式,使目标引领与任务驱动相结合,开展模拟教学活动,并通过与名师对话和教学课例描述,让学生走进真实教学情境,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在课堂教学实践经验中建构他们自己的学与教的理论和实践性知识。

3.三种技能。(1)基础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使学生掌握合格教师的基本通用技能,包括普通话、口语表达、规范汉字的书写等。(2)综合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学生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能运用专业知识和教学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组织课内外教学活动和进行教学研究等一系列教学技能。(3)实践性教学技能。通过“三实一模”全程训练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教学实践性技能,教学实践性技能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智力资源,是教师从事专业活动时所体现出的一种独特的智慧技能。

(四)操作流程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基本练习单位,结合各个学期和假期的特点,分别进行“三实一模”全程训练;以教学技能的分解训练和综合训练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固定时间进行实训和模拟。在进行学科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关注、解读、评判、参与教师的讲授,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用自己的语言和方式讲授知识,而任课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担任学生专业技能指导教师,不但形成了新型的密切的师生关系,又规范和提升了作为师范教师所特有的育人能力和教学能力。通过“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循序渐进地完成模式所规定的一系列训练内容,从而实现课程内容与教学实践相结合,教师职业角色与学生角色相融合,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指导学习,能力和素质得到明显提高。

(五)评价体系

1.评价内容。根据训练内容,训练方式不同,创制并实施全新的技能训练与考核目标,确定了语言表达、字画识写、媒体使用、教学技艺四大类共10项专业核心技能考核项目,将基础性、技巧性、创新性三者有机地纳入技能实训教学评价的内容和过程中,实现考核训练评价内容全面化。

2.评价方式。根据“能力、知识、素质考核相结合,形成性动态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实践能力考核与理论知识考查相结合的方式”的三结合原则,实施训练评价,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3.评价主体。根据不同的技能训练内容辅以教师职场教学形式,使评价过程有益于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养成,对学生技能训练评价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指导教师评与用人(实习)单位评等形式,实现评价主体多元化。

“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抓住重点,解决难点,形成亮点,通过坚持以课程体系构建为重点,形成了专业教育与技能训练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通过目标测评机制和学分评价机制,探索解决了技能训练过程控制和效果量化考评的难题;通过走进中学课堂、与名师对话、教学案例分析等,突破了教学资源不足的瓶颈,找到了符合师范技能训练的可行途径。通过“三实一模”全程的训练,使学生持续不断地接受准教师行为的训练和熏陶,促进师范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化学专题训练范文第4篇

[摘要]构建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控反馈系统,加强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做好部队转送伤病员的收治工作,建立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能够提高卫勤保障质量,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率,实现军队医院与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协调发展。

[关键词]军队医院;区域性;军事训练伤;一体化服务

紧紧围绕能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军队卫生改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充分发挥军队医院的资源优势,与部队卫勤力量合作,探索并实践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

1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的概念和建设任务

1.1概念

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是以军队医院为中心,以区域性部队为范围,加强与部队卫勤力量密切合作,实现卫生资源共享,共同开展军事训练伤预防治疗一体化的工作,建立军事训练伤预防、临床、教学、科研平台,提升区域性军队卫勤综合保障能力的模式。

1.2建设任务

充分发挥军队医院的资源优势,通过现代化信息手段,实现医院与区域性部队卫勤力量有机结合,加强对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做到防治结合,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率、致残率,提高部队参训率和训练质量,有力推动部队卫生工作与医院建设协调发展。

2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背景、特征和问题

2.1背景

2000年1月,我军正式启动三军联勤保障体制,优化后勤资源配置,理顺保障关系。2013年8月,我军开始实行联勤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改革试点工作。2014年12月,全军部队卫勤保障模式改革工作会议对试点成果进行系统总结[1]。服务部队、保障打赢是军队医院以及部队基层卫生机构的共同职责[2]。这些都为开展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奠定坚实基础。

2.2特征

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有以下四个特征[3]:一是根据各级职能任务分工,部队基层卫生机构以训练伤预防为主,防治并重;医院以训练伤治疗为主,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并举,联合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开展健康促进、健康保护、基本防治工作。二是以医院为依托,以区域内部队卫生机构为基础,实现卫勤力量集约使用,医院与部队基层机构卫生人员双向交流,加强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强化区域医疗联合体的协调指挥职能。三是按照联建共管、统筹使用、成果共享的原则,科学配置医院和体系部队的卫生资源,建立救治绿色通道,启用联合诊疗团队服务新模式,联合开展军事训练伤的科研工作,承担军事训练医学相关课题,并将科研成果向提高部队战斗力转化,服务于部队。四是依托军队自有网络,推动医院与部队信息互联互通,实现医院与部队间的军事训练伤数据上报、网上预约、远程会诊、健康教育咨询、科研教学、心理服务等工作。

2.3问题

虽然军队医院为部队服务和部队卫勤力量都得到长足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但还存在很多不足,特别是在军事训练伤防治方面还有一些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是大部分医院对军事训练伤防治重视程度不够,未能将医院卫勤保障与部队军事训练紧密结合,只是局限于为部队提供常规医疗保障服务;二是大部分医院缺乏军事训练医学高层次人才,缺乏军事训练伤研究、防治等工作发展后劲,未能建立训练伤预防、临床、教学、科研平台;三是医院与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尚未能实现协调一致的共同发展,部队卫勤力量相对薄弱[4];四是部队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与军事训练管理机构协作关系不紧密,参与制定军事训练计划的积极性不高,作用不强,出现训防分离现象,难以科学有效开展军事训练伤预防工作;五是部队基层卫生人员短缺,缺乏军事训练伤防治的技术人才,技术水平比较薄弱[5];六是军队医院和基层卫生机构在军事训练伤防治上都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院内、轻院外的认识误区。针对上述问题,探索并实践军事训练伤防治功能一体化服务保障模式,实现军队医院与部队卫勤保障能力协调发展,加强对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降低训练伤病的发生率,维护和促进部队官兵健康,提高部队参训率和训练质量。

3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服务一体化保障模式内容

3.1构建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控反馈系统

3.1.1医院建立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

医院利用军队现有网络,搭设数据库,组建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牵头建立部队旅团卫生队参加的“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监控网”,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掌握区域性部队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探索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发生规律,积极研究防治措施,督导部队制定合理训练计划,减少军事训练伤的发生。

3.1.2部队设立军事训练伤监测哨点

部队旅团卫生队建立监测哨点,设置专职军医,负责本单位参训官兵军事训练伤健康咨询、诊疗、监督管理,建立参训官兵训练伤防治档案,并通过“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监控网”将数据上报医院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

3.1.3实现军事训练伤信息互联互通

医院区域性军事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利用军队网络与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实现互联互通,上报区域性军事训练伤发生情况及相关信息。遇有疑难复杂病例进行远程会诊,指导治疗、康复。

3.2加强军事训练伤防控指导与技术帮带

3.2.1加强训练伤防治理论指导

医院针对部队军事训练的计划、内容、形式,组织相关专家主编不同兵种军事训练伤防治知识问答手册下发基层部队,指导部队科学施训,官兵科学参训,提高军事训练伤的整体防治水平。

3.2.2组织军事训练伤防治健康教育

医院开设“军事训练伤防治医学网站”,对部队官兵进行远程训练伤防治教育咨询。通过编印分发训练伤防治手册、举办专题讲座、组织专家深入部队等方式,为广大参训官兵提供实用管用的健康知识。部队基层卫生机构开设军事训练伤防治教育网页,定期更新充实内容,开展网上健康教育。

3.2.3培养基层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治骨干

医院定期举办“区域性部队军事训练伤防治骨干培训班”,对部队卫勤人员和营连训练骨干进行训练伤防护轮训,通过专家讲授训练伤防治知识,提升基层卫生人员、训练骨干军事训练伤防治能力,降低训练伤发生率,保护官兵身心健康,使训练伤的预防成为基层官兵自觉行动。

3.2.4开展军事训练伤防治技术帮带

部队每年选派1~2名卫生骨干到医院相关科室进修。医院对进修人员选配并指定责任心强的中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骨干带教,按照规定给予处方权,参加业务值班。医院定期派出高年资专家技术人员,采取专题讲座、教学查房、手术带教、病例讨论、护理示教等方式进行业务指导。

3.2.5积极开展军事训练伤联防联控

医院监测干预中心与部队监测哨点,每年开展2次以上联合周边地区卫生及流行病学调查;部队监测哨点定期将训练计划上报医院监测干预中心,中心将针对参训部队训练计划、专业、内容制定训练伤防治方案,提出军事训练健康保护的措施办法,部队旅团卫生队实施现场指导和保障,必要时医院给予支援保障。对发生群体性军事训练伤的部队,医院训练伤监测干预中心及时派出处置人员,现场指导军事训练伤防治工作。

3.2.6大力开展军事训练安全训练医院结合部队训练演练安排,在上级卫生行政机关指导下,集中开展安全防护技能、安全操作技能、紧急避险、自救互救等训练演练。开展集中训练每年不少于1次,提高官兵防范事故的能力和素质,减少训练伤的发生。

3.3做好部队转送伤病员收治

3.3.1部队上报后送伤员

部队旅团卫生队接诊参训官兵时,按照诊断标准对其进行初步诊治,对符合诊断标准的通过哨点“军事伤防治监控网”上报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及时与医院联系实施后送。对于疑似伤员可利用“区域性信息协同平台”向医院监测干预中心提出预约会诊申请,中心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远程会诊,明确诊断结果,提出诊疗计划和处置意见。

3.3.2建立救治绿色通道

部队训练伤患者到达医院后,医院派专人负责,在接诊、分诊、检查、诊断、治疗全程医疗服务开启绿色通道,使伤病员得到及时、规范、高效、周到的医疗服务。

3.3.3启用联合诊疗团队服务新模式

医院相关专业的专家、专科经治医师和旅团卫生队军医密切合作,共同为伤病员提供便捷优质的诊疗服务。医院专家和专科经治医师主要负责伤病员门诊、住院期间的诊断、治疗工作,旅团卫生队军医主要负责军事训练伤的预防和院外伤病员的康复指导与训练。联合诊疗团队实行不间断全程优质医疗服务。

3.3.4医院建立军事训练伤防治专业病区

医院配套设置训练伤专业科室,实行集中收治、集中管理的模式,走专业化发展道路,把军事训练伤预防与治疗作为学科建设发展方向,建立军事训练伤预防、临床、教学、科研平台,提升团队建设与学术竞争力。

3.3.5强化院外伤病员康复指导

伤病员出院时由医院经治医师制定“康复运动处方”,作为伤病员返回部队后旅团卫生队军医康复训练的指导和伤病员适时适量参加军事训练的依据。

4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服务一体化保障初步应用

4.1召开体系部队卫生机构联席会议

为推进区域性军事训练伤防治一体化保障工作的开展,医院组织体系部队召开各级卫生机构负责人联席工作会议,充分发挥各级卫生机构作用,健全医院-体系部队一体化保障工作管理体制,建立规范科学的议事决策机制,确保一体化保障工作的顺利实施。

4.2深入部队进行防控技术指导

根据军事训练伤发生特点,医院组织专家编印训练伤防治手册下发部队,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现场技术指导、巡诊等方式,指导部队科学施训、官兵科学参训,着力解决部队训练中存在的健康问题,受到广大官兵的欢迎。

4.3规范培训医院训练伤诊疗骨干

组织医务人员积极参加全军军事训练医学研究所举办的军事训练伤救治的远程授课,通过教学查房、手术带教、专题讲座及病例讨论等方式,不断提升医师诊治能力,使训练伤诊疗更加规范。

4.4建立危重训练伤员救治绿色通道

医院制定危重军事训练伤员救治方案和流程,使伤病员从训练场到医院无缝衔接。针对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善规章制度,提高硬件条件,落实各个环节,不断提高绿色通道质量,确保危重患者得到高效救治。

【参考文献】

[1]杨明.区域一体化卫勤保障实践与思考[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12):1101-1103.

[2]任国荃.坚决贯彻现代后勤“三大建设任务”,努力推动军队卫生工作创新发展[J].后勤学术,2013(10):4-8.

[3]陈勇,向月应.区域一体化部队卫生服务模式探索[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3):236-237.

[4]向月应.军队医院区域性一体化卫勤保障探索[J].医院管理杂志,2012,19(7):601-603.

化学专题训练范文第5篇

【关键字】体育训练 存在问题 解决措施

课余体育训练是学校教育的一部分,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体育训练与竞赛可以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学校体育运动水平,丰富校园生活,培养体育专项人才。在学习生活相对单一的高中生活中课余体育训练显得尤为重要,它可以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其劳逸结合,促进文化课的吸收。

一、课余体育训练

1.课余体育训练的特点。课余体育训练不同于专业体育训练,它具有这样几个特点:业余性、基础性、相对系统性、符合少年儿童生长发育特点等。

2.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是根据学校的体育活动客观规律而确定的基本准则,是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成功经验,对体育训练实践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这些原则具体为: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统一的原则、周期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等。

3.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首先要确定训练任务,包括:(1)加强身体训练,全面发展个体运动素质,打好专项训练的身体基础。(2)学习并掌握专项训练的技能,培养对专项训练的兴趣。(3)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顽强拼搏的体育运动精神。(4)为各级运动队输送优秀的种子选手,为国家运动队提供新鲜血液。(5)以相对较高的运动成绩带动学生参加体育训练,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潮。

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除了要确定管理任务,还要确定管理内容,包括:(1)加强训练计划。(2)加强思想文化教育。(3)关注文化学习。(4)加强生活管理。

二、高中课余体育训练的面临的问题

1.课余训练模式单一化,主要以“学校自办”为主。课余体育训练很大程度上受到校领导和班主任的影响。当今的学校,尤其高中,大多将升学率作为主要关注的问题,忽略课余体育训练的展开。因此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财力物力,没有丰富的课余体育训练模式。这样不仅得不到很好的训练效果,反而使得学生的文化成绩和体育成绩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2.课余训练经费匮乏,来源单一,场地器材设施难令人满意。训练经费是课余体育训练顺利展开的核心条件,只有充足的训练经费才能提供良好的训练器材,训练场地,运动服装,才能聘请高水平的教练员。然而许多普通高中都无法提供学生体育训练的基本物质保障,更不用说完备的训练设备。

3.教练员兼职现象颇为严重。普通高中很少有专业的教练员,大多都是体育老师,他们没有培养专业体育人才的经验,自然也无法传授给学生高超的技能。然而体育教师和专业教练员是不同的概念,专业教练员受过专业训练,具有特定技能,运动素质较高。教练员的水平直接决定了学生训练目标的取得和训练水平的提高。

4.课余训练管理效果不佳。运动员日常管理以“一集中”形式为主;运动档案和伤病记录等训练管理工作实施不到位。运动员档案作为运动员历史活动的真实记录,它不仅仅是课余训练有力助手,而且还是教练员实施有关训练计划措施的重要参考材料,系统的运动员档案有利于全面开展学校的课余训练工作。

三、高中课余训练改进措施

针对高中课余训练存在的这些问题,应当采取相应措施。否则课余体育训练将失去增强体质,丰富文化生活,提供运动人才的意义。

1.重新定位高中课余体育训练。在倡导素质教育的当今社会,文化教育不再是学校存在的唯一意义。课余体育训练也需要被重新定位,只有得到重视,课余体育训练才能正常展开,才能取得成绩,也才能完成其存在的意义。

2.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合理的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不仅可以提高训练的质量,还能节省相应的人力物力财力。正是因为没有正确的管理,才会造成各类资源浪费,包括教练员资源浪费,学生运动员资源浪费,设备器材资源浪费,训练时间浪费等。因此我们需要加强课余体育训练的管理。

3.适当改革高中教育体制。当今应试教育的体制严重阻碍高中课余训练的展开。虽然这种体制无法在短时间内得到改善,但是适当的改革可以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发展。因此只有分散学校领导对于文化教育过度的注意力,需要适当改革高中教育体制。

总之,目前的高中课余体育训练没有得到很好地展开,原因是没有受到足够重视。因此必须加大体育训练的普及,让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铁黎等.对我国中学课余训练现状调查与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