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1篇

借助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成果,依托全市丰富的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五个一”(建设125个旅游扶贫村,发展100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1000户农家乐,发展1000户农家客栈,发展1000户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旅游扶贫工程。坚持“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富农”,建设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优化乡村旅游发展环境,创新机制、整合资源,丰富品类、突出特色,强化管理、提升品质,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关联带动作用,把乡村旅游业培育成为精准扶贫和农民增收的新亮点。以建设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村、兴办农家乐、兴建农家客栈、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为抓手,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要素,发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旅游业态,通过农民的普遍参与,实现旅游扶贫、旅游富民的目的。

发展原则

1坚持“以旅游资源为依托,发展乡村旅游扶贫村”的原则。

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旅游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把旅游扶贫村作为景点来规划设计,把乡村旅游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把旅游扶贫村建成有个性、有特点、有核心竞争力的旅游精品,真正使乡村旅游成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途径。

2坚持突出主题、农民普遍参与原则。

突出“旅游扶贫”这个主题,乡村旅游项目规划建设紧紧围绕旅游扶贫来做,尽可能吸收全体村民参与,村民既是旅游扶贫的对象,又是参与旅游发展的主力军和最大受益者。

3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的原则。

旅游扶贫村建设要因地制宜,依托当地旅游生态环境,民俗风情,特色产业等优势资源,坚持“一村一品,突出特色”,把比较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把产业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

4坚持留住“乡愁”,保护性开发的原则。

在旅游扶贫开发中,要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充分体现“原乡”原真性,要把保护好历史遗存,留住“乡愁”作为规划设计和项目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体现在旅游开发建设的各个环节。

发展目标

从2015年起到2020年,全市力争建成125个旅游扶贫村,分两个阶段实施:2015—2017年,建成65个旅游扶贫村,新增650户农家客栈,6500张标准床位。其中,2015年每县(区)各建成1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2018—2020年底,建成60个旅游扶贫村,新增600户农家客栈,6000张标准床位。发展100个旅游专业合作社(公司),发展1000户农家乐,发展1000户农家客栈,发展1000户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通过农家乐、农家客栈、旅游专业合作社、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专业户的创建,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达到2万人,间接从事乡村旅游的人员达到5万人,力争每个扶贫村旅游年经营收入达到1000万元,全市乡村旅游业总收入不少于50亿元。每年通过乡村旅游,直接拉动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间接拉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

重点任务

(一)编制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全面做好乡村旅游扶贫村开发建设规划。由市旅游局编制《全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县区旅游局牵头,扶贫办、农业部门配合,在深入调查辖区特色乡村旅游资源的基础上,逐村编制《旅游扶贫村建设规划》。通过规划引领,努力打造一批特色鲜明、要素齐备、吸引力强的乡村旅游扶贫村。

(二)积极探索促进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机制。一是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农户参与”为原则,鼓励各类企业、社会团体、个体工商户和民间资本,采取独资、合资、合作、承包、租赁、托管、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组建乡村旅游经济实体,培育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富有活力的乡村旅游企业。二是按照“公司+农户”,组建乡村旅游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等形式,提高乡村旅游扶贫的组织化程度,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市场运作能力。三是动员农户自主创业,开发具有当地特色的旅游商品。

(三)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协调全社会力量,整合各方面资金,加大对旅游扶贫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旅游扶贫村道路、停车场、厕所、水电、通讯、旅游标识标牌等服务设施,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前提条件。对建成的旅游扶贫示范村加强规范管理和运营,营造良好的接待服务环境。并择优推荐申报全国或省级农业旅游示范点、A级旅游景区(点)。

(四)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一是依托乡村自然山水景观,大力发展生态观光旅游产品。二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产品。三是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大力发展以农村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农业科普旅游产品。四是借助城市近郊优势,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产品。五是选择生态环境优越,交通方便的旅游扶贫村开发养生养老旅游产品。形成“环城依景、融产托村”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和业态多样的旅游产品体系,努力打造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品牌。

(五)提升乡村旅游商品档次。一是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自主品牌的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对农产品进行深度研发加工和精包装,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二是组织村民积极开发民间工艺品,依托当地民族民俗文化,发展民族服饰、傩面具、剪纸、刺绣、布鞋、绣花枕等手工艺品。三是组织开展旅游商品创新设计比赛,推进旅游商品设计创新。四是在旅游扶贫村扶持发展一批诚信规范的购物店,形成乡村旅游商品和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生产销售体系。

(六)加强乡村旅游宣传营销。借助**美丽乡村已经形成的知名度,进一步加强宣传营销。一是编制乡村旅游营销策划,采取各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宣传营销,提高乡村旅游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以乡村为单位,依托当地的特色产品和民俗文化,根据不同季节,举办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乡村节庆活动,通过对节庆活动的宣传,吸引更多的游客到特色乡村旅游,拉动消费。三是系统策划推出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特色旅游活动,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观光、休闲、度假、娱乐需求。四是鼓励有条件的村积极发展智慧旅游,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按照电子商务的“**模式”,强化政府引导扶持、公司协会组织协调、农户互助共享、微媒宣传助力,不断提升乡村旅游发展活力,实现促农增收。

(七)加大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旅游、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教育、农业、林业、扶贫、文化、工信等部门要将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建立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基地,鼓励旅游企业或有资质的相关机构对农户进行运营管理、食宿服务、接待礼仪、传统技艺、导游解说、文艺表演、旅游商品设计、市场营销等培训,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技能。

(八)加强资源保护和环境建设。加强对旅游扶贫村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的保护,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把旅游扶贫工作控制在生态环境资源承载能力范围内。加强对示范村特色旅游资源的保护,结合当地城镇化建设和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做好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加强对扶贫村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及合理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发展乡村旅游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领导力量到位、政策措施到位、发展资金到位、分类指导到位、市场运作到位、项目落实到位、工作责任到位。要坚持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具体组织实施,对乡村旅游发展集中谋划、定期研究、破解难题、跟踪服务。市、县(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要切实加强对旅游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各阶段发展任务,盯紧旅游开发项目,及时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要问题,督促落实开发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各相关部门要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服务意识,紧密配合,通力协作,各负其责,各司其职,合力推进旅游扶贫工作顺利开展。

(二)加大资金投入。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实施旅游扶贫工程。乡村旅游扶贫资金要争取多渠道解决。一是采取市县(区)财政补一点,帮扶部门帮一点,经营农户筹一点的办法解决。二是市、县两级旅游部门在旅游发展资金中安排一定的旅游扶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扶贫村旅游规划编制、旅游宣传推介、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项目补助。三是鼓励民营企业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扶贫开发,投资发展旅游企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四是鼓励农行、农村信用联社等金融机构,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和有资源优势、有市场潜力的乡村旅游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2篇

关键词:林业;精准扶贫;主要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213

凌源市位于辽宁西部,七山一水二分田,十年九旱是其特点,大力发展林业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增收、提高贫困地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根本举措,是实现生态保护脱贫、特色产业脱贫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凌源市按照“精准到村、到户、到人”的要求,立足部门职能,结合林业行业特点,提出了适宜本地区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

1 主要措施

1.1 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扶贫行动

将防护林建设等生态工程向重点贫困村倾斜。加大村庄绿化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在实施住房改善扶贫行动中,对生活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等地区的移民搬迁后,对空置和无法种植的耕地、荒山及时绿化。

1.2 实施产业项目精准扶贫行动

通过贫困户自身实施产业项目脱贫。对具有劳动能力和致富意愿的建档立卡户,在实施产业项目扶贫行动中,林业局根据全市经济林发展计划,结合“一村一品”产业布局,因地制宜发展林果业。对发展林果业项目种苗繁育人均0.03hm2以上的,干、鲜果苗木栽植0.07hm2以上规模要求的,给予一次性人均补贴1400元的扶持(视项目实施情况,可分年度发放)。

1.3 通过开展科技培训实施技能扶贫

在实施技能提升和岗位开发扶贫行动中,林业技术推广部门对大扁杏、大枣、板栗等干果经济林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利用科技之冬、集中办班等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将大扁杏、大枣等修剪技术传授给贫困户,提升贫困户脱贫致富的职业技能。

1.4 通过大户带动脱贫

充分发挥林业大户带动贫困户的辐射作用,搞好林下经济,如中药材、种植小杂粮等作物种植。通过合作、联营、入股等多种方式,搭建互助平台,建立健全“大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对带动建档立卡人口脱贫的大户,每带动1人脱贫一次性给予1400元财政扶贫资金补助。

1.5 村庄绿化扶贫

搞好村庄绿化,促进环境整治,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2016―2020年计划在全市所有贫困村,累计调配以杨树为主的250万株优质苗木(每年调配50万株)用于贫困村的村庄绿化美化。

1.6 项目倾斜扶贫

在实施人居环境整治扶贫行动中,立足行业实际,用好相关政策,将“三北”造林生态工程项目,重点向贫困村倾斜。2016―2020年工程建设任务安排50%以上在贫困村。

1.7 通过实施旅游项目脱贫

对具有自然人文资源优势的贫困村,支持其大力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乡村旅馆、经营旅游产品等旅游配套产业,对通过市旅游部门认定的特色乡村游示范村可给予2万元资金支持,对通过省旅游部门认定的金牌农家乐给予1万元支持。支持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财政扶持资金折股注入等形式,参与景区利润分成。对安置建档立卡户人员就业的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每安置1人(签订用工合同期限不低于3a)或带动1人脱贫,一次性给予旅游景区或旅游企业1400元财政扶贫资金补助,支持其发展,在实施旅游项目脱贫中,林业局对旅游开发涉及的林业审批事宜按照相关法律政策及时办理,对利用荒山荒地实施光伏发电项目涉及贫困户的给予政策倾斜。

2 组织机构

根据工作需要,决定成立“十三五”期间林业产业扶贫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林业产业扶贫工作办公室,设在林业局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日常工作。

3 保障措施

3.1 严格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制

坚持领导带头,以上率下,严格落实单位“一把手”负总责的脱贫攻坚领导责任制,林业局成立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凌源市林业系统脱贫攻坚工作领导小组,局直各单位要成立相应组织,配备专门人员,确保将脱贫攻坚工作落实到位。

3.2 进一步完善定点包扶机制

健全工作机制,创新帮扶举措,提高扶贫成效。建立扶贫项目验收机制。制定贫困村扶贫开发规划,并依据规划编制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生态环境改善等项目计划,纳入市扶贫开发项目库。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3篇

我局对口扶贫XX村,扶贫户数XX户,人口XX人,人口整体素质低,村民文化程度不高,科技扶贫难度大;特色产业多以零星种养为主,尚未形成品牌和经济规模,生产水平低下,群众生活困难,扶贫底子薄弱,开发任务艰巨。2015年,区委按照上级要求决定实施为期三年的精准扶贫整村推进工作,派区审计局、街道等单位进驻XX村开展扶贫整村推进工作。

二、扶贫推进情况

1、完善机构,建章立制,加强扶贫组织建设

扶贫工作开展的关键在于加强领导,有了完整的领导组织机构,才能确保各项扶贫工作顺利开展。我局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加大了对扶贫工作的领导,将扶贫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多次召开会议研究部署扶贫工作。成立扶贫工作领导小组,进一步明确主要领导作为帮扶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并明确分管领导,落实具体人员,确定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

2、明确重点,理清思路,拟定扶贫项目建设。

在确定扶贫项目时,经过了深入调研和周密考虑,广泛征求扶贫对象的意见,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致富增收的想法,并将各种建议汇总,了解贫困户的真实愿望。在此基础上,我局积极开展调查、规划、设计与项目实施等工作,结合各扶贫对象实际情况和愿望,初步拟定了扶贫项目。

3、强化理论,精心组织,开展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

为进一步贯彻区委、区政府精准扶贫要求,结合我区乡村旅游实际,区全区乡村旅游与精准扶贫实用人才培训班隆重举行。会议邀请到教授重点就乡村旅游发展态势与方向、乡村酒店管理作精彩演讲。区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全区各乡镇(街道)、各旅游企业、农家乐业主共计140余人参加培训。

三、存在问题

发展旅游必须具备许多配套条件,与社会各行业密切相关,并有赖于相关行业的支持,缺少了这种支持,旅游将难以健康发展。缺乏较高知名度的旅游资源,地理位置较为偏辟,因此,资金问题、旅游资源存在较大问题。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4篇

1N乡概况与扶贫工作

1.1N乡概况

贵州省P市N乡位于六枝特区西北部,地势呈东南低、西北高的阶梯状。东与Z县相邻、西与S县接壤、北抵Y县,南面和东南面分别与X乡、S乡隔河相望。全乡平均海拔约1450m,年均气温13.5℃,年均无霜期265天,年日照时长约1300小时,年降雨量约1380毫升。全乡下辖9个行政村121个村民组,境内居住着汉族、苗族、彝族、回族、仡佬族、布依族等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数的40.7%。全乡目前总户数7166户25197人,其中农业人口24396人,少数民族10862人,农村劳动力12378人。产业结构上,以农业(种养殖业)为主,主要农业作物为辣椒、玉米、土豆;全乡境内除一处因修建通村公路需要而建立的砂石厂外,无矿产资源开发产业,缺乏有规模的工业及加工工业存在。自然环境保育较好,旅游资源主要由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组成,自2015年黔中枢纽水利工程建成蓄水以来,全乡被乌江上游的三岔河、拦龙河四面环绕,形成了一座83.1平方公里的“岛屿”(其中,耕地面积47061亩,地土层平均厚度超过40cm,林地面积44013亩,森林覆盖率51%),西部第一内陆岛的美誉为N乡带来了新一轮旅游发展机遇。贫困程度上,N乡现有总户数7166户25197人,作为纯农业贫困乡,所辖9个行政村均为贫困村,共有贫困户2193户6417人,其中一般贫困户1002户,3873人;低保户1124户,2473人;五保户67户71人,全乡贫困发生率为26.3%。因此,虽然依托于黔中枢纽水利工程的建设,库区经济效益却难以提升。

1.2N乡的扶贫工作

1.2.1精准扶贫现状。据《N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示,截至2015年底,全乡脱贫205户710人,尚有贫困人口2193户6417人。对于尚未脱贫的人口,乡政府拟通过务工带动183户1167人,发展山地产业带动1572户3109人,民政对于低保户兜底435户2141人。针对当年因病因灾致贫的农户,通过合作医疗、大病统筹等方式进行保障,降低其受害程度。根据调研情况得知,针对当前全乡贫困情况,有关部门将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精准帮扶要求,结合N乡实际情况,从乡选派干部组成驻村工作队到9个行政村;同步小康工作队从市选派干部任扶贫工作组组长,驻村干部、村干部、同步小康书记共同进驻9个村。预计通过各单位选派的干部与农户实现结对帮扶,全乡规模预计在1002户3873人(除低保户、五保户)。1.2.2精准扶贫工作成绩。由于缺乏工业支撑,N乡发展较周边乡镇更为滞后,为全省特困乡。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全乡正在逐步摆脱“扶贫效果欠佳,人民生活水平止步”的情况。具体说来,在精准扶贫工作上,全乡有以下工作成绩:首先,抽调干部职工、村两委干部、同步小康组成员共同组成驻村工作专班,集中时间、集中精力,逐一对扶贫对象的具体情况进行识别认定,全面核对把关,为贫困人口建档,实现精准检测。其次,科学调整产业结构,基于农业乡无工业的特点,大力引进和发展以茶叶、刺梨、核桃、辣椒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并在资金、技术、用地规模上帮助农户争取上级部门的支持。据《N乡扶贫开发工作成效》显示,目前受益农户规模已达到4876户17066人,覆盖所有9个行政村。

2N乡的贫困成因分析

(1)人口分布散乱,难以集中扶贫。N乡现在尚有贫困人口2193户6417人,贫困发生率为26.3%,数据上贫困发生率不高的背后,是居民的刚刚迈过贫困线又极易返贫的现实。同时,由于N乡受高坡、半高坡地带与喀斯特地形影响,各行政村之间虽有通村公路连通,下辖的村民组却分散在不同的山头,且各村民组人口数量相差巨大,使得大型扶贫项目难以选址、落成并实行集中扶贫。(2)自然灾害频发,容易造成返贫。对于刚刚迈过贫困线的家庭而言,其脱贫主要原因是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收入较高,在外务工两三年的积蓄即可回家修屋盖楼,实现基本脱贫。而缺乏外出务工劳动力的家庭,则只能依靠小农种养殖维持家庭的收入。就返贫因素来说,外出务工家庭主要受工伤意外事故及留守亲人亡故影响;在乡务农家庭,生活条件较为困难且受自然灾害与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影响更为直接,这些情况都极易造成类似家庭的返贫。(3)农户体质较差,丧失劳作能力。全乡无脱贫能力的人口中,有丧失劳动力的五保户家庭,也有聋哑人、癫痫病患者、残疾人、智力障碍人等,他们已基本丧失劳动力。在以农业为主要产业,脱贫也主要依赖于农业改革的N乡,这部分人由于较差的体质,在脱贫工作中基本上只能依赖于家人和政府的关怀生存,难以实现劳动脱贫。(4)整体发展滞后,脱贫难度艰巨。N乡作为贫困乡,对相关产业的扶持能力较弱,自身整体发展的滞后严重制约着脱贫工作的进行,加大了扶贫工作难度。由于曾经交通闭塞、无工业支柱等因素影响,特区极少有发展项目会投放到N乡,从而加剧了项目匮乏的现状,致使到目前为止全乡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经济总量不大。(5)民生事业薄弱,脱贫缺乏保障。N乡目前农村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依然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辖区内有中学一所、小学九所、幼儿园一所,拥有编制教师21人,初中在校生356人,小学在校生625人。多数村小学及教学点无校舍或校舍条件简陋,师资力量薄弱。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困难,不少村级卫生所设备简陋,甚至缺少专业医生与药品,使得脱贫工作在基础设施上难以得到保障,以至于返贫概率较大,脱贫保障工作困难。

3N乡的民族旅游开发困境

在黔中枢纽水利工程建成、蓄水后,依托于优美的自然环境与淳朴的民族风情,N乡正努力转变发展思路,尝试以民族旅游作为“十三五”时期提振全乡经济、实现全面脱贫的发展道路,并在六枝特区政府的鼓励下推选出全乡40个旅游资源(包括自然、人文),力争获得新一轮发展机遇,触摸旅游经济红利。为此,笔者以“NC008——平寨村歪梳苗风情”等5个N乡向特区申报的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入调查、整理相关资源的存续现状,笔者基本认为N乡歪梳苗文化等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具有文化内容丰富、本真性较强、开发程度低等特点,是一笔珍贵的民族文化资源。但是,N乡在接下来的发展规划上若依靠于旅游开发,则需要考虑以下五个开发困境带来的限制:(1)改造规划滞后,民族符号缺失。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虽然出于对居民住房安全的考虑,2000年以来N乡对茅草房进行了专项改造,将存在安全隐患的旧茅草房全部推到重建。但是,在实行这一政策的同时由于规划工作的滞后,缺乏对当地传统民居结构、居住模式资料的整理、保存,对传统苗族民居代表的文化内涵更是缺乏梳理。目前,全乡民居建筑基本为现代风格的砖瓦结构或混凝土结构,村民所述具有当地民族特色的茅草房和干栏结构房屋几乎绝迹。除反映民族文化的特色建筑以外,包括服饰、饮食、节庆等民族文化符号,在相对滞后的改造规划面前,也极易被判定为落后文化而遭遇到全盘否定。(2)经济基础薄弱,文化需求不足。根据2011~2015年《N乡政府工作报告》披露的数据,截至2015年N乡的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较2011年已实现翻倍,但仅达到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的一半,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仍然明显。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生存需求属于基本需求层次,而文化需求属于高层次的需求,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才会带动文化需求的提高。为此反应出来的是手艺较好的歪梳苗工匠因温饱问题,常常被迫放弃传承苗族技艺,日常生活中对于民族文化的需求显得不足。(3)缺乏对外交流,文化自觉缺失。由于历史的原因,苗族人民对于安全的认识逐步固化为“处于隐蔽环境中就是安全”,造成了苗族多分布在对外交通不便的偏远山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恶劣的生存条件和文化交流的缺乏等原因,N乡歪梳苗在产生了独特文化的同时,生产力水平相较于外界来说仍显得较为落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民对外交流也愈加频繁。在对外交流的过程中,当地居民发现了大量优于本民族惯习的先进文化,这些文化促进了当地生产力的进步,也丰富了当地居民的物质生活。在强大的文化冲击之下,当地居民对民族文化日渐丧失自信,因而民族文化的传承也遭遇了困境。随着少数民族人口文化自觉的缺失,民族文化承载的内涵也在日渐褪色,而民族文化作为民族的符号,缺乏民族文化自觉的地区又何谈文化旅游开发。(4)生计方式改变,存在传承断层。N乡苗族世代以山地耕牧为主要生计方式,属于相对闭塞的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由于自然环境和生产方式的双重局限,农业生产效率十分低下。随着经济的发展,封闭的生活环境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人们对于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深。因此,外出务工、脱农入工等生计方式逐渐取代传统农业生计,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此外,退耕还林、封山育林政策的实施进一步减少了耕地面积,迫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前往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由于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文化传承失去了承接对象,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族文化传承的人口结构断层。(5)沿袭方式固化,传承场域单一。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一些民族的传统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意义上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正不断受到冲击。民族传统技艺的输出、民族文化的传承基本上是在特定的民族内流动和延续,所呈现的情况包括族群内传习、家族内传习、师门内传习等方式,反映出来的现象就是沿袭方式固化,传承效率低下。此外,偏远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沿袭方面,有一个共同的局限性,即传承场域单一。基本上所有的民族文化传承都滞留在传统的场域内,而对于手工业一类可以推广学习的民族文化,却又少有人致力于其中。综上所述,由于先期开发时缺乏科学规划,加上经济实力弱、文化需求低,导致在主流文化的冲击下,青少年一代少数民族的文化自觉缺失更加严重。同时,外出务工人员增多等情况在造成留守儿童、空巢老人一类社会问题的同时,也制造了民族文化的传承断层。自身民族文化符号缺失、自信不够、需求不足,将成为以N乡为代表的一批民族地区后起乡镇在保护、传承、开发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过程中,面临的重要发展困境。

4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对策建议

民族地区后起乡镇能够意识到自身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实现精准发展、发挥后发优势是立足于“十三五”时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的观念进步,也为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创造了希望。针对广大民族地区尝试通过民族旅游开发实现地区脱贫的夙愿,有关部门在旅游规划与开发的过程中,务必正视旅游经济效益、注重民族文化符号的追寻、注重文化本真性的展现。在此,笔者在精准扶贫的视阈下为民族地区的旅游开(下转P78)3.3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分析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中心是提升学生的各方面素养,在课程设置上应当强调学科的实用性和操作性,并以认知发展规律来构建其教学子系统。根据专业实习、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设置不同的课程选修模板,依据人才培养计划让学生进行自我选择、自我规划。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认知,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要遵循课程群、课程单元以及单门课程的课程体系结构。先让学生学习充满描述性和操作性内容的专业基础课,教师再从实际出发,利用参观、模拟现场教学以及实习等方法来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景区景点,考察与旅游业相关的酒店、交通路线和制定购物商店。让学生在实际体验中深入理解基础专业知识并习得一定的操作管理技能,提升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3.4实践教学专业实习体系分析为了有效发挥实践教学体系的功能,还需要在体系构建中加强实践教学并注重专业实习。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第二课堂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情操,比如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实践,参与志愿者和扶贫支教活动,让他们多接触社会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其次,可以密切联系实践课程教学与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实际工作,为学生制定具体的实习模块,先让学生参与设计或负责部分酒店企业工作项目,然后再安排其到旅行机构实习,最后让其在景区景点实习,并在此过程中对学生进行专业实习指导,以便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

4结语

构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需要在弄清楚实践教学体系内涵,结合相关理论理念,在明晓现状的基础上构建其目标体系和实践课程教学体系、实习体系,并考虑其条件体系、管理体系以及评价体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此教学体系的功能作用,培养出适合的旅游管理人才。

作者:杨阳 单位:中南民族大学

[参考文献]

[1]范丽娟,王洁.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体系构建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12).

[2]伍百军.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5(01).

旅游精准扶贫工作计划范文第5篇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关心指导下,县文化和旅游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县乡精准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和安排部署,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要求,切实做好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制定规划、狠抓措施、聚力整改、扶贫党建“双推进”等方面稳步推进脱贫攻坚工作。现将县文化和旅游局2019年第一季度工作总结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2019年县文化和旅游局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当作最大的政治任务、最重要的中心工作来抓,与挂钩县处级领导、乡政府领导干部及我局驻村工作队形成强大合力,上下联动,真抓实干,压实工作职责,认真对照贫困退出各项考核指标,按照“六个精准”的要求,出实招、下苦功、求实效,举全村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并取得显著成效。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从严落实工作责任制

以问题为导向,已整改为推手,突出制度建设,全面查漏补缺,健全完善脱贫攻坚工作相关制度规范,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标本兼治,为整改成果的长效化提供制度保障。

(1)强化保障,健全脱贫攻坚支撑体系。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稳步推进,我局与邦角村调动和凝聚各方力量,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处级领导为组长,县挂钩单位、乡挂钩领导、村支书、第一书记为副组长,帮扶干部及村组干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严格落实挂钩领导每月走访制度,深入一线指导、协调脱贫攻坚工作,为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

(2)同责共担,建立层级责任保障。明确了权责分工,县处级领导杨廷荣(县政协副主席)作为包村第一责任人,我局局长彭权武局长(调整为杨新江局长)、乡挂钩领导作为直接负责人,邦角村支部书记、第一书记及各挂包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与挂钩单位签订了《帮扶责任书》,与挂包村干部签订了《帮扶承诺书》,明确脱贫任务、时限及责任,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3)规划引领,做好精准脱贫的总体设计。我局紧扣“脱贫、摘帽、增收”三大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方针,以努力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和推动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为目标,与挂钩单位研究制定了《邦角村2019年脱贫攻坚工作计划》、《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扶贫攻坚“挂包帮、转走访”工作方案》等,进一步明确了总体目标、工作任务及工作步骤,为邦角脱贫攻坚工作提供计划支撑。

(二)深化学习,提升政治站位

一是自觉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持之以恒,全面深入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和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关于脱贫攻坚的系列重要讲话,将脱贫攻坚作为重要学习内容;结合实际开展专题研讨,撰写个人心得体会,增强学习效果,切实把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来抓,提高政治定力和政治摆位。二是提升认识水平。充分认识脱贫攻坚工作的严肃性、任务的艰巨性、形势的严峻性,利用民主生活会、干部职工大会加强脱贫攻坚政策的研究学习,增强“四个意识”,全面压实县乡村三级脱贫攻坚责任,确保包村帮户全覆盖。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政策宣讲力度,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严格干部作风,激发帮扶潜能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动力。三是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局班子成员深入扶贫工作一线遍访贫困户,走基层、解困难,谋发展。引领党员干部始终把群众放在心上,积极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党员的示范作用。

(三)系统谋划,全力统筹推进

针对今年的脱贫攻坚任务,我们认真组织研讨,明确目标,细化任务,系统谋划,有序推进,确保完成全村所有贫困户如期脱贫摘帽的任务。一是理清思路抓推进。局班子成员带头开展结对帮扶脱贫“回头看”,深入结对帮扶挂钩点全面摸清底子,找准问题症结,进一步安排部署脱贫帮扶的思路和措施。二是突出重点抓推进。定期召开脱贫攻坚工作专题研讨会,确保统筹推进。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加大帮扶投入力度,完善和细化帮扶措施。2019年邦角村预脱户2户4人,我们紧紧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认真分析研判,制定脱贫计划,加快民房建设进度,确保直过民族如期脱贫。

(四)脱贫攻坚重大项目实施情况

1.扎实推进农村危房清零,加强人居环境提升。

2016年至今已建房142户(建档立卡户拆除重建66户、修缮加固17户,非建档立卡户拆除重建51户、修缮加固8户),目前所有建档立卡建房户均已建成入住。其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46户,分别为集中安置13户、分散安置13户、同步搬迁20户。

2018年邦角村根据《关于做好民房建设大会战的紧急通知》(陇办通【2018】35号)文件精神,邦角村实施21户危房改造,并按照民房建设任务时间进度表逐户销号清零,扎实进行民房整改达标,目前修缮加固均已完工入住。2019年邦角村危房存量反馈共有6户,其中1户为吸毒人员强戒中不符合政策,1户住建鉴定为安全住房,3户已完工,1户正在施工,我们将督促施工单位倒排工期,确保年底全部完工入住,实现全村危房存量销号清零。

2.大力实施扶贫项目。

抓产业发展,拔“穷根”。没有产业支撑的脱贫是假脱贫,我局驻村工作队和村三委始终把发展产业,作为造血式脱贫攻坚的工作来抓,抓好养殖业,培育特色产业,积极引导贫困群众走上强农致富路。

一是积极引导群众巩固传统产业,目前邦角村种植甘蔗132户1770亩,其中宿根甘蔗1520亩,2019年新发展甘蔗250亩,预计2019年产量达8万余吨,年产值达356万元;二是动员贫困户发展蚕桑产业,以新兴产业的优势实现增收脱贫,目前邦角村种植蚕桑1212亩,2019年第一季度新种植蚕桑62亩,修建蚕棚2179.4平方米,预计2019年蚕桑产业收入同比增长35%,产值达87万元;三是进一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9年增强了村党支部带富帮扶能力,继续加大对村集体经济的投入力度,选优特色产业,着重示范带动,扩大桑蚕共育示范基地,实行党支部带动承包经营制,盘活村集体经济,达到增效创收的目标。

3.完善村级项目库建设。

根据陇川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加快推进全县脱贫攻坚项目库动态调整工作的通知》(陇贫开发【2019】9号)文件精神,我局认真贯彻落实,按照“有目标、有措施、有资金、有责任、可落实”的原则,积极开展挂钩调查研究,深入剖析致贫根源,认真梳理薄弱环节,进行查缺补漏,根据农户自身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研判,村委审议、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制定村级施工图、报请上级审定。目前,根据农户实际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了村级施工图建设,将教育保障、危房改造、特色产业、种植业巩固提升、养殖业、村集体经济等项目进行完善,进一步补充《帮角村脱贫攻坚巩固提升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按时间节点完成了2019年脱贫攻坚项目库动态调整工作。

(五)、行业扶贫工作推进情况

1、党委、政府主导抓。一是建立大旅游发展模式。在党代会、人代会和政协会上,把旅游业作为全县的重要经济产业来定位和谋划,形成了“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联动、企业主体”的发展大旅游共识和模式。

2、抓好旅游项目规划、申报工作。协助芒市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完成了《云南省陇川县双坡山天宫目瑙文化园修建性详细规划》《景罕傣文化传承中心规划》《京旺温泉度假村规划设计方案》《吕落民族特色村规划》编制工作,并通过县级评审。编制规划了《陇川县灵山寺修建性详细规划》、《陇川县红光村生态农业庄园建性详细规划》。

3、旅游资源开发工作。结合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工作,现已经立项开发的项目一是龙安温泉二期建设项目;二是京旺温泉度假村项目;三是龙安土砖文化驿站;四是龙安水世界;五是平山雨林公园;六是户撒乡佛祖花园、国际旅游度假庄园项目。在户撒阿昌族乡域,依托整族帮扶整乡推进项目,建设完善环乡道路基础设施;保护和修缮文物、古建筑;开展民房改造,打造集民族民俗、民风、田园风光、生态旅游、开发特色旅游产品、特色餐饮,继续挖掘开发制银器工艺技术、生产工具、生活用具、装饰性工艺品、户撒刀锻制工艺等。

4、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旅游标识牌及旅游厕所项目。一是争取中央、省、州级旅游厕所资金90万元,新建了陇把青松寺、京旺温泉章凤弄彦、城子巴达旅游厕所建设;二是完善建设好户撒旅游休息小站;三是完成规划1个(平山雨林)汽车旅游营地;四是完成了3个通信基站建设。(五)做好“一部手机游云南”三批工作任务。按照州“一部手机游云南”工作领导小组的要求,陇川县“一部手机游云南”第一、二、三批工作任务完成了“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建设中的景区景点、游客休息站、汽车旅游营地、旅游厕所准确位置、外观图片等数据采集;资源数据采集及上线、产品数据采集及上线、公共服务设施改造上线、旅游企业诚信评价、投诉管理体系建设和通讯基站建设等工作。

5、积极开展乡村旅游扶贫示范村建设推介。发挥我县旅游资源优势,优化旅游发展格局,促进旅游提质增效,努力加强县域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旅游线路、大力推介宣传促销陇川旅游、推进乡村旅游项目,陇川县陇把镇龙安村已经列入云南省省级旅游扶贫示范村,同时也列入云南省500个旅游扶贫示范村中的景区带动型旅游扶贫村名录;户撒乡潘乐村列入民族文化型旅游扶贫村;户撒乡户早村列入产业融合型旅游扶贫村。

6、整合旅游资源,助力脱贫攻坚。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业态,促进和实现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力度,让旅游助力脱贫攻坚。一是中缅边境首条自驾车环线游——陇川营地(龙安二期)工程项目带动从事农村旅游服务贫困农户(建档立卡户)21户;二是积极发展星级农家乐和特色业态,促进和实现贫困群众参与旅游扶贫的力度,让旅游助力脱贫攻坚,开展乡村旅游经营的建档立卡贫困村接待游客总人数0.51万人次,总收入15.3万元,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在旅游企业就业人数4人。

(六)、认真落实“挂包帮、转走访”帮扶活动。

2019年第一季度陇川县文体广电旅游局以春节为契机,认真抓实抓好“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和“遍访建档立卡户”工作。在春节来临之际,组织全体帮扶干部集中开展春节慰问活动,组织开展了送图书、春联下乡等活动,景颇文化工作团和邦角村村民共同进行文艺联谊活动。2019年“春节”慰问活动共发放慰问金10550元,物资9216元,慰问老党员6900元,让群众深切感受到了党与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充分调动了村民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并坚定了他们克服困难、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信念。

(七)、扎实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

按照县、乡“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推进会精神,我局高度重视,认真组织专题学习研究,精准安排部署,与挂钩村成立了邦角村“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宣传活动,在全村通过发放宣传单、制作宣传展板15件、粘贴海报等形式进行多样化宣传;同时,驻村工作队坚持每周进村入户宣传讲解“扫黑除恶”及“反走私”相关政策,努力实现群众知晓全覆盖。认真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八个一”活动,一是利用党员大会组织集中学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相关政策、基础知识、目标任务,提高党员政治意识,将扫黑除恶融入党员生活中;二是组织签订《德宏州农村党员自觉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承诺书》,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示范带头作用;三是邀请乡派出所所长线岩白同志进行了“扫黑除恶”主题宣讲活动,倡导呼吁广大党员干部切勿参与黑恶势力、一经发现黑恶势力要积极向有关部门进行检举揭发;四是结合“三讲三评”工作,组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知识宣传,确实发动广大群众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八)、加强村容村貌、家庭内务治理,提高人居环境。

加快提升村容村貌、持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好美丽宜居乡村,是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急需解决的村庄环境卫生难题。针对村容村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我们制定了《陇川县文化和旅游局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村庄清洁行动实施方案》,通过修改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村民自治构建长效机制,将村容村貌卫生整治和人居环境卫生提升责任到人,由村组干部包村、帮扶干部包户的机制组织群众定期集中扫除,现每15天开展1次全面的环境卫生大扫除,还动员群众将各家的鸡进行圈养,在4个村小组各建了2个垃圾池,同时我局在挂钩村设立了2个公益岗位为村内卫生保洁员,负责日常对村内卫生环境的维护,大力改善了村内环境卫生情况。

二、存在的问题

(一)在中央、省、州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安排部署下,我局协同邦角村攻坚克难,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与组织要求、群众期盼还有一定差距,主要表现为:一是产业单一,覆盖面小。由于山区生产条件恶劣因素,贫困户传统产业劳动力需求大、风险高、经济效益低,部分群众对蚕桑新型产业发展动力不足。二是山区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致贫原因多元化,脱贫任务重。需要上级党委政府和各级部门及社会各界力量继续多关心、多支持、多投入、多帮扶,不断提高完善产业发展基础条件,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基础。三是乡风文明建设滞后。在少数民族集聚地区,部分村民依然存在盲目攀比、铺张浪费、好吃懒做、斗酒等陈规陋习。四是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在发展产业,致富渠道方面思路不广和办法不多,帮扶干部自身资源有限,帮扶成效不太明显。五是乡村旅游扶贫缺乏吸引力。乡村旅游示范村资金投入不足,规划不到位,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人居环境提升工程整治力度不够,村容村貌变化不大,民族特色没有显现;村庄环境管理措施不到位,村民自治意识、自我发展意识差,“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内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依然存在;乡村产业培育不足,产业化水平较低,旅游特色文化乡村内涵品味不足;文化底蕴挖掘不足,吸引力不强。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是创新产业发展思路。加大对贫困户的技能培训力度,组织学习新型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思路,谋求新出路,培育一批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带动新型产业发展,实现增收目标。

二是加强扶贫资金的争取和管理力度,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高农民自我脱贫的积极性。组织开展好“自强、诚信、感恩”和“三讲三评”主题实践活动,激发脱贫内生动力,变农民被动扶贫为主动脱贫。

三是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好县文化和旅游局职能优势,以邦角山官衙门为宣传窗口,打造山官文化品牌,推动实施乡村旅游产业,不断提高当地群众收入。

四是加大文化科技、劳动技能培训力度,提高贫困群众自身素质,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和主动性,加快致富步伐,巩固脱贫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