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旅游考察报告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精选

旅游考察报告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1篇

一、考察学习情况

在兰州市妇联和安翔旅游公司的带领下,我和来自三县五区的同学一道,在云南省昆明、大理、丽江市、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等地进行了学习考察。先后考察了昆明石林,大理天龙八部影视城、大理古城、蝴蝶泉景区、洱海,丽江古城、四方街、东巴谷古镇、黑龙潭公园,西双版纳野象谷热带雨林风景区、曼迈桑康风景区、橄榄坝傣族风情园等著名景区,并与昆明市妇联进行了座谈交流。每到一地,考察团成员都深入实地看、虚心听、详细问、认真记,大家亲身体验了云南的旅游精品,耳闻目睹了云南旅游的繁荣景象和良好氛围,接受了一次全身心的洗礼,思想受到了强烈的震撼,既有压力,更有加快发展的动力。考察活动结束后,每个成员都结合各自实际找差距、谈感受、谈体会、谈打算,进一步增强了危机感、使命感,坚定了加快我市旅游产业开发的决心。

3月29日晚,我们乘飞机降落昆明机场,第二天早上,我们首先来到了被称为“天下第一奇观”的石林风景区。石林景区是一个以岩溶地貌为主体的风景名胜区,堪称石头的博览会,各种形状,无奇不有。其中一个传说为阿诗玛化身的石头更是引起了学员们极大的兴趣,爱情的美好、传说的神奇、石头的灵性,让考察学员唏嘘不已,热烈的情绪仿佛撼动了这石头的森林。

大理市是以白族为主要民族的居住地,房屋都以白墙青瓦为主,墙面上画有各种雕花,据导游讲,这是该区的建筑特色,作为一门艺术在民间广为弘扬。3月31日早上,考察团首先来到天龙八部影视城,宏伟壮观和具有古典风格的建筑让人叹为观止。然后我们考察了大理古城,大理古城街道两旁青瓦屋面,民居、商店、作坊相联,一派古朴风貌。那里翡翠、玉石、银器闪闪发光,琳琅满目的物品,让学员们目不暇接,纷纷感叹祖国的物华天宝,流连其中。

4月1日清早,考察团来到丽江市,参观考察了丽江古城、四方街。丽江古城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古城,光滑洁净的青石板路、土木结构的房屋、无处不在的小桥流水、充满神秘的纳西古文化,让人恍如梦中。丽江四方街垂柳婆娑,人流如织,民族商品琳琅满目,烧烤、牦牛肉鲜香味扑鼻而来,一派繁华景象。4月2日,考察团来到丽江东巴谷古镇和黑龙潭公园。东巴文化名扬中外,引起世人的兴趣和关注,黑龙潭公园,垂柳飘指,一座五孔石拱桥,长虹卧波一般,将潭一分为二,玲珑俊美。

晚餐后我们乘火车返回昆明,4月3日清晨,我们去昆明市妇联进行座谈交流,参观花市后赶到普洱市,4月4日-5日,我们在西双版纳考察了百鸟园、蟒蛇园、野象谷热带雨林风景区,在曼迈桑康风景区和橄榄坝傣族风情园,我们观看了精彩的傣族歌舞,感受了傣族文化和泼水的民族风情。考察学员都被云南秀美的风景和深奥的民族文化所吸引。

离开西双版纳,我们于4月6日傍晚赶回昆明,晚12点,考察团乘飞机返回兰州。一路上,学员们依旧沉浸在云南之行的兴奋中,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体悟,感受各异,在内心都收获了很多。

二、云南三市州旅游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基本经验

这次考察使我们大开眼界、大长见识、大受教益,他们在谋划旅游业发展上的理念、思维、举措,使我们深受启迪;在推动旅游业发展上的气魄、手笔、力度,使人叹为观止。其旅游产业发展的特点十分鲜明。

一是发展势头强劲。旅游业是云南国民经济中增长最快、活力最强的新兴产业,据统计资料,按对GDP的贡献,云南第一大产业是烟草及加工业,第二大产业就是旅游服务业,不仅可增加收入,而且解决就业难问题。二是产业体系完善。云南旅游产业化已具规模,食、住、行、游、购、娱等产业要素完备,功能健全,交通畅通无阻,基础设施完善。三是文化特色鲜明。考察中,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浓郁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山、水、物、人、歌、舞等交相辉映,令人目不暇接。各旅游景区都建有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村,大部分景区景点、宾馆饭店、会馆、餐厅建筑样式都独具民族特色。四是品牌优势突出。云南充分发挥“奇山异水,民族风情”的优势,着力打造“七彩云南、旅游天堂”的品牌,开发出了一批旅游名牌产品和旅游精品,会展、生态、民俗、康体、探险等专项旅游产品如雨后春笋、蓬勃发展。五是旅游商品丰富。考察期间,我们感受最深的就是到处都是人的海洋和旅游商品的海洋。茶叶、药材、珠宝首饰、各种民族工艺品、民族服饰种类繁多,应有尽有。六是旅游环境较好。云南大多数地方旅游环境较好,当地居民对游客热情友好,无欺客、宰客现象。

发展旅游深入人心,老百姓得到了实惠。

对于云南的经验,我个人体会和感受最深刻的就是“政府主导、全民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发展机制,能坚持把旅游业当作云南的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来培植,整合资源,突出特色,科学规划,创新机制,稳步推进,十分重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坚持人才兴旅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在国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县什川镇旅游业的差距和不足

外出学习考察的目的就是要通过比较找问题,找到解决自身问题的方法。我在学结云南经验的同时,深刻反思了我们**县什川镇旅游产业发展的差距。和云南相比,我们的差距在于:一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服务接待能力差。这是我县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二是项目建设滞后,投入严重不足,市场运作能力和水平差,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产业优势。三是文化资源挖掘程度低,文化和旅游融合度差,市场化运作还没有破题。四是旅游业市场发育程度低,产业带动功能还不强,旅游商品开发差距大。五是目前我县旅游体系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普遍缺乏人才,现有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低,旅游服务质量整体较差。六是旅游管理水平差,特别是旅游服务质量标准建设跟不上,旅游信息网络现代化管理更谈不上。

四、加快**县什川镇旅游业发展的对策

当前,我县发展旅游业的基本思路、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发展目标等大政方针已定,各级领导重视,深层次开发什川旅游产业的社会氛围已经形成,特别是要针对制约什川镇旅游业发展的一些突出问题,探索研究相关对策和解决问题的办法、措施,切实抓好落实,提高知名度,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县实事求是,立意深远,突出旅游产业发展的长期性和阶段性,有着很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和操作性。只要全力抓好落实,就能促进我县旅游发展。下面,我谈一些学习的认识和体会。

1、要科学编制旅游规划。旅游发展,规划为纲。近年来,**县编制了《什川镇旅游业发展规划》和出台了一些相关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措施,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人文优势,什川镇着力打造生态旅游景区,开发保护古梨树,以“中国第一古梨园”和兰州的”后花园”为品牌,大力改善基础设施,多层次开发旅游资源,现重点发展了以踏青赏花、休闲娱乐为主的旅游园区100多个、黄河奇石、小峡水电站旅游服务功能单一需进一步完善,以建设梨韵诗刻、民俗博物馆、生态博物馆为近期目标,这些规划的制定将为什川旅游产业科学发展奠定基础。因此,要依据规划,科学发展。要把旅游资源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规划,确定一批景区景点、公路和城镇建设项目。要明确发展重点和特色,开发旅游产品,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打造精品。比如,黄河沿岸要展现自然风光、建设风景线,打造梨韵诗刻等,要突出自然奇观、探险竞技的主题;旅游园区要加大保护与开发,着力改善基础设施,增加景点,提高服务质量,要突出生态旅游、观光休闲的主题;另外在教场街征地建设博物馆、公园、文化广场等展示民俗文化,兴建具有古典特色的建筑房屋和购物街,刺激消费,拉动经济,要突出历史文化、地方特色的主题;华夏奇园继续壮大红色经典旅游的规模,收集整理,深入开发挖掘红色文化,开发红色旅游观光、表演艺术展示、绿色生态休闲等项目,要坚持以规划论证项目,以项目搞建设。旅游开发不仅仅停留在观光上,应积极推出兴起一些如骑马、探险、游泳、考察和教育等为主的游憩项目。

2、要狠抓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要下大力气解决什川交通不畅、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要紧紧围绕旅游产业开发,谋划公路交通建设。要加大资金争取力度,拓宽现有兰什公路,修建兰什高速公路和村庄道路,努力改善对外交通状况,使各旅游景区景点之间四通八达,避免游客走回头路。旅游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要创新投融资机制,实行市场化运作,用招商引资、政策性融资等办法,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投入,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3、要开好梨花会。我认为,一年一度的梨花会开得很必要、也很及时。不仅加大宣传力度,而且着力解决这么几个问题:一是认真总结过去一年来的工作,明确下一步发展的重点和任务,进一步加强领导,分解细化任务,靠实责任。二是进一步提升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制定出台一些加快旅游发展的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三是继续宣传推介我县旅游产品,加强联合和协作,建立区域合作机制,共同打造区域旅游圈,互利互惠,共同发展。

4、要申报优秀旅游乡镇。优秀旅游乡镇是衡量一个地方旅游业是否发达的重要标志。对加快我县旅游业发展而言,创建国家优秀旅游乡镇十分必要,通过创建活动,形成全社会共抓旅游的良好氛围。要从完善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服务设施入手,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优势,不断强化旅游功能,并着力打造特色旅游乡镇和民俗风情街区。

5、要加强宣传促销。县上每年都要制定宣传促销方案,明确重点,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定期举办大型主题促销活动,不断扩大影响,开拓市场。6月份要积极召开泥湾、河口片的设施农业蔬菜和西甜瓜产品促销会,并充分发挥金秋10月采摘节促销果品的主要作用,为特色产品广泛开拓市场,助推经济发展,使农业和旅游业协调发展。要大量邀请和接待省内外记者进行实地采访报道、拍摄旅游专题片,积极配合各级报刊、电视台的旅游专版、专栏、专题节目,介绍什川的自然风光、特色产品和风土人情,提高知名度和旅游品牌效应。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2篇

一、基本情况

本调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年2月初到3月底,研究设计人力资源调查表及调查程序;第H阶段从4月初到9月底,各省(区、市)旅游局人教部门进行数据统计,核准并上报全部调查数据;第三阶段从10月初到12月中旬,主要由我司教育培训处进行调查数据的反复核实、汇总,并形成调查报告。

调查的截止时间:*年8月31日。

(一)导游人员人力资源状况

对全国导游员进行资格考试,从1989年开始,至*年8月底,全国已有197375人获得导游人员资格证书,其中目前正在从事导游工作的有131904人,占66.8%;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65471人,占33.2%。

从性别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以女性导游人员为主,男女比例约为l:2。在目前全国从业导游人员(131904人)中,男性导游人员45783人,占34.7%;女性导游人员86121人,占65.3%。

从年龄结构来看,我国导游队伍是一支非常年轻的队伍,七成的导游人员年龄在30岁以下(见表1)。

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导游人员的学历普遍偏低(见表2),这在中文类导游人员中显得更为突出。总体上,导游队伍高中、中职、中专学历者占41.7%,大专学历者占39.4%,本科以上学历者占18.9%。外语类导游人员的学历比中文导游员稍高一些,但大专及以下学历仍占52%。

从专业结构来看,总体上,中文类导游人员以学旅游类专业为主,占34.9%,学外语类专业的人员占12.l%,学管理类专业的人员占17%,学其他专业的人员占36%(见表3)。

从导游等级结构来看,导游队伍以持导游资格证书和初级导游员证书者占绝大多数,为96.3%;中级、高级、特级导游员所占比例极低,仅占3.7%(见表4)。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非常突出。

从导游人员流失情况看,不同等级的导游人员,流失率各不相同,资格和特级导游员流失率较高,初级、中级、高级导游员流失率较低。在持导游人员资格证书、等级证书的人员中,目前已不再从事导游工作的65471人,占33.2%。其中,持资格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45.3%,持初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6.4%,持中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4.6%,持高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10.l%,持特级导游员证书人员的流失率为37%。

从语种结构来看,中文类导游人员与外语类导游人员的比例为5:1(见表5)。在目前全国从业导游人员(131904人)中,中文类导游人员110666人,占83.9%,外语类导游人员21238人,占16.l%。在外语类导游人员中,一些语种人数与我国入境旅游者的数量不成比例,如我国客源市场需求量较大的韩语、泰语、意大利语等人数太少。

从地区分布来看;导游人员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东部10省(市)共有导游人员67723人,占整个导游队伍人数的51.3%;中部9省共有导游人员32412人,占24.6%;西部12省(区、市)共有导游人员31769人,占24.1%。

(二)旅行社经理人员人力资源状况

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从业人数为50650人,其中国际旅行社总经理5436人,占11%,国际旅行社部门经理10223人,占20%,国内旅行社总经理15768人,占31%,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19223人,占38%。在旅行社经理从业人员中持有旅行社经理资格证书的人数为34480人,持证率为68.l%。

从性别结构来看.旅行社经理队伍中男性经理人员要多于女性经理人员,但不同类型经理人员的性别比例有很大不同。总体上,我国旅行社经理队伍中男性30362人,占60%;女性20288人,占40%。

从学历结构来看,我国旅行社经理人员的学历较低,总体上,高中学历者占18.3%,大专学历者占54.8%,本科以上学历者仅占26.9%。国内旅行社部门经理学历更低一些,高中学历者占29.7%。

二、主要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几点结论:

(一)在全行业推行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等级考核及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工作是非常必要的。它在提高导游队伍素质,培养合格的旅行社经营管理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旅游行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重要手段。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从1989年实行以来,共为行业培养选拔了近20万导游人员,其中13万人目前仍工作在导游岗位上。13年来导游考试合格人数从1989年的仅有9627人,*年累计增长到197375人,增长了近20倍。旅行社经理资格认证考试从1997年实行以来,通过认证的人数近3.5万人,占旅行社经理队伍的近70%。

(二)导游队伍、旅行社经理队伍学历层次偏低。在导游队伍中,高中(中专)学历占41.7%,大专以上学历只占48.3%;旅行社经理队伍中,大专及以下学历者超过73.l%,本科以上只占26.9%。学历偏低这一问题应引起旅游行政部门的高度重视。

(三)导游队伍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低等级(资格和初级)导游人员占导游队伍的绝大多数,为96.3%;中、高、特级导游员人数尚不到4%,特级导游员全国只有27人。

(四)外语类导游的语种结构不合理。从前面可见,中文导游人员数量已基本满足旅游接待工作的需要,外语类导游人员整体数量不足,尤其是一些小语种导游人员还很奇缺。*年,来我国的韩国入境旅游人数仅次于日本,在主要客源国中排第二,而我国现有的韩语导游人员只有413人,占外语类导游的1.9%,远不能满足对韩国市场的接待需要;*年,来自越南的入境旅游人数达143499人,比上年增长26.l%,而目前我国仅有越南语导游28名,占外语类导游的0.13%。从外语导游人数与主要客源国入境人数的比例关系(见表10)更能清楚地看出加快培养小语种导游迫在眉睫。

(五)导游人员的地区分布不平衡。总体上,东部省(市)导游人员数量较多,中部和西部省(区、市)导游人员的数量较少,基本上和各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相适应。但西部个别省(区、市)导游人员严重不足,如西藏目前经考试合格的导游人员只有151人,导游严重不足,已成为制约当地旅游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我局开展的导游援藏工作是一项重要而正确的决策。

三、几点工作建议

为进一步加强导游队伍和旅行社经理队伍建设,根据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工作建议:

(一)针对导游队伍总体素质不高的问题,要在质量优先的前提下,认真处理好增加导游人数与保证导游质量的关系。要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考试纪律,严把导游入门关;要坚持业务培训、考核和职业道德教育并重;不断提高考试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导游考试在培养、选拔合格导游人员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针对导游等级结构严重不合理的问题,要进一步推行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制度。通过导游等级考核优化导游队伍的学历结构和等级结构,整体推进导游队伍素质的提高。

(三)针对导游员学历普遍偏低的问题,建议:

1.在适当时机,对《导游人员管理条例》中关于"具有高级中学、中等专业学校或者以上学历"的人方能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的学历条件进行修改。

2.加强年审培训。各级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大年审培训的力度,充分发挥年审培训的作用,切实通过年审培训不断提高导游人员素质。

3.旅行社要制定有效的激励措施,鼓励低学历的导游员积极参加大专(大本)的学历教育,以适应竞争和形势发展的需要。

(四)针对外语类小语种导游人才紧缺问题,要加快培养紧缺外语导游人才的步伐。

1.我司应抓紧调研,弄清全行业小语种导游的需求情况,采取委托院校办班,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使用的培养形式,抓紧外语紧缺导游人才的培养。

2.省级旅游局要制定相应措施,鼓励本地区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等机构的外语人才,特别是紧缺小语种外语人才,参加导游人员资格考试,从事兼职导游工作。

3.旅游院校要根据导游人才市场供求趋势,开设紧缺语种的导游专业学历班。

4.旅行社要鼓励现有的外语导游人员通过在职学习、进修、短训等方式,掌握第二外语,在现有导游队伍中培养多语种导游人才。

(五)针对我国导游员地区分布不平衡问题,制定有关政策和措施,鼓励导游人员的跨地区流动。鼓励东部地区的导游人员向中西部地区流动;指导和支持西部省(区、市)旅游人才建设,特别是导游队伍的建设,重点支持西藏自治区的导游队伍建设;配合导游人员IC卡管理,建立网上导游人才市场和全国导游人员数据库,将导游人员档案通过互联网向社会公布,加强对导游行为的社会监督。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3篇

一、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云南省是一个多山、多民族的边疆省份,其秀丽雄奇的自然景观、浓郁的民族风情和悠久的历史文化、独特的气候资源、通向东南亚、南亚的区位优势构成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广西壮族自治区旅游具有沿海、沿边、沿江和邻近港澳的独有优势,北海市、钦州市、防城港市是西南各省的出海口,陆上与越南接壤。旅游业发展以桂林山水、北部湾的滨海、壮瑶民族风情、南国边关为特色。

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广西从实际出发,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顺应国内外游业迅速发展的趋势,采取一系列措施,着力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完成了从"接待事业型"到"一般产业型",再到培育"支柱产业型"的转变升级过程,给当地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很大变化:

(一)地方财政收入得到进一步增强。1978年-1998年,云南省接待海外旅游者由1299人次增加到76万人次;接待国内外旅游者由129万人次发展到27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从1000万元增加到135亿元。1999年,在世博会的拉动下,全省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04亿元。丽江地区实行禁伐后,旅游业替代了林业,1999年,旅游业综合收入15.9亿元,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2%以上。1978年-1999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待海外旅游者由5.42万人次增加到77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由400万美元增加到2亿美元;1984-1999年,接待国内旅游者由14万人次增加到3668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200万元增加到115亿元;全区旅游总收入达153亿元。

(二)逐步形成了包括吃、住、行、游、购、娱综合配套产业体系。如云南省已投入接待经营的各类旅游景区(点)224个,占全国第三位;部级、省级旅游渡假区10个(部级1个);旅游饭店670余家,其中星级饭店290多家;各类旅行社399家;旅游车船公司8家,旅游汽车1100多辆,旅游船只100多艘,还有一大批与旅游业相关配套的服务设施。全省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近25万人。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步伐。云南昆明的石林、红河州泸西县的阿庐古洞、丽江的泸沽湖等地很多农牧民靠旅游实现了脱贫致富。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的"龙脊梯田",观光农业使农民得到了实惠;桂林地、市合并后(9县、3市),改变了城乡结构,便于农民直接参与旅游,把农林和旅游结合起来;百色地区推出的"小平足迹之旅",应接不暇。实践证明,旅游扶贫是一条投入较少、回收较快、返贫率低、成效高的扶贫之路。

(四)少数民族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旅游业的发展,使许多过去耻于经商的少数民族男女现在能够热情主动地兜售旅游工艺品或其他东西。大理、丽江的"洋人街"把白族和纳西族等民族风情浓缩在并不起眼的小街上,以其优质的服务,吸引海内外游客;旅游工艺品如珠宝玉石、蝴蝶标本、各式木雕、民族服饰,绝大多数出于他们之手。纳西古乐、东巴文化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五)加快了民族地区城市化建设的进程。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城镇建设的发展,特别是边境旅游使许多过去的边关小镇,如广西东兴和凭祥,通过发展旅游发展成为新兴城市。

目前,云南省旅游业显现出"九五"以来最好的发展态势,产业综合指标紧跟广东、北京、上海、江苏、福建,位居全国第六位,正在向旅游强省迈进。广西提出实现旅游先进省区的目标是:"四区一带一龙头",即以桂林为龙头,以桂林、柳州、南宁、北海/防城港旅游带为重点,逐步形成桂北、桂南、桂东、桂西四大旅游经济区。

通过调查,我们认为:云南、广西旅游业经历了一个艰苦创业时期,正在不断趋于成熟。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其发展,真抓实干,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旅游业发展,不仅靠自己双手勤劳致富,而且还解决了部分社会就业问题,有的还成为当地的利税大户。旅游业已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最有生机和活力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民族地区旅游业已发展到一定程度和规模,但由于基础差、起步晚,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观念比较滞后,存在急于求成、盲目发展等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对旅游业的认识虽大有提高,但一些部门和地区的领导对旅游业的产业地位认识不足,在工作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急躁冒进、急功近利的倾向,如在制定发展规划上片面追求旅游业发展的高速度、高投入、高增长,而忽视与其他产业的均衡发展;不少地区为尽快摆脱"富饶的贫困",把旅游当作唯一的致富途径,在选择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思路上存在着违背旅游业发展规律、脱离市场条件、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

(二)生态环境保护不容乐观。随着旅游业迅猛发展,一些旅游景点在景区开发建设、保护与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在考察中,我们看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改造保存完好,但周围也出现一些高大建筑,四方街景区人满为患,商业化现象日趋严重。大理的苍山洱海经过这几年的治理,生态环保搞得还是不错的,但游船仍然是燃油的,对水源有一定污染。瑞丽莫里原始森林公园没有防火器材,甚至连一块禁烟牌都没有,一些游人在里面随便抽烟,一旦着火后果不堪设想。丽江的玉龙雪山也看到放火烧山的残迹。

(三)地方财政困难,旅游投入严重不足,造成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薄弱,景区开发和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如云南丽江、迪庆对外公路通道不多,没有公路网连结,单个景点优势形不成组合优势。通往德宏的航线仅有昆明-芒市一条,游客常嫌中转麻烦而另选游线。广西金秀大瑶山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奇特,但全县有一半的地方未通车。实行禁伐后,"木头财政"由占60%下降到11%,有2355户1万多人返贫。全县有54D多人是靠吃财政饭,其中一半是教师,每年可支配财力1900万元,光支付教师工资就需要2400万元,县里根本没有财力投入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德宏旅游团旅游宣传经费短缺,对已经挖掘整理出来的文化成果和已经形成的旅游产品无力进行有效地宣传促销,致使德宏旅游知名度不断下降,客源市场不断萎缩,在云南旅游中的地位已从九五年的第四位降至第六位。

(四)旅游品位、档次不够,旅游产品老化单一。民族地区旅游存在着品位、档次不高,缺乏文化内涵问题,有些地方基本上没有什么变化,旅游商品比较单一,产品的质量差,大多数旅游者属观光旅游,而消费和娱乐者很少。一些人造景点雕刻粗糙,有些设施没必要,有些景观不协调,如瑞丽"独树成林"雕塑占地很多,喧宾夺主;史迪威公路(滇缅公路)是很好的历史纪念地,却无人问津。旅游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有些讲解牵强附会,内容雷同。

(五)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与国际接轨存在一定差距。目前旅游行业管理体制条块分割、政出多门、旅游产业要素管理分散等现象仍较突出。云南省丽江地区反映,旅游法规、政策跟不上,一些旅行社的三角债问题,只能靠工商行政部门出面解决。广西东兴市的边境旅游由防城港市国际旅行社进行管理和经营,旅游市场管理存在许多扯皮问题。

航空管理方面的问题,一直成为制约旅游业快速发展的"瓶颈"。由于某些航空公司实行独家经营,缺乏合理的竞争机制,造成票价过高,在销售省区航线热线机票时,过度保护自身利益,地方支线机场得不到充分利用。

云南、广西与越南、缅甸等国接壤。目前,这些周边国家都对发展旅游持积极态度,允许我国公民持证以组团方式到其内地旅游,对外开放政策和对外开放程度都比我们大,到那里做边贸生意、旅游消费者大多数是中国人。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过境的第三国旅游者日益增多,但由于落地签证问题,组团出境游往往不能对等,光出不进,制约了当地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如西双版纳景洪机场已被国家批准为国际口岸机场,但在机场尚未设立口岸签证机关。昆明机场是全国五大机场之一,开通11条国际航线,但口岸签证不适合到东南亚的第三国旅游者。

三、几点思考与建议

民族地区旅游业具有投资小、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为进一步促进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党和国家已经明确提出西部地区要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西部大开发战略也已经出台了发展旅游业的优惠政策。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应按照中央的要求,统一思想,坚持"前提是规划,核心是保护,关键是管?quot;的原则,从自身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准确选择自己的定位和发展思路,正确认识旅游业的发展规律,防止盲目发展。

(二)切实重视和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当前,面向中西部地区旅游基础建设的国债专项资金已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今后应进一步开展旅游业利用国债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研究,加强对中西部地区旅游基础建设项目的审核,扩大对这些项目的基础性投入和导向性投入。同时,国家也应出台更为有利于引进国内外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技术、管理人才的鼓励政策。

(三)旅游业发展必须把生态保护放在首位。21世纪的旅游者对环境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民族地区对各种旅游资源务必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在开发中强化保护,做到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进行科学、合理开发利用的同时,应更加强调保护与管理,反对任何以资源牺牲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旅游业必须与其他产业保持协调发展,和绿色农业、绿色工业相结合,尤其重视解决"三废"对旅游环境污染。

(四)旅游开发需要全面规划,重点建设。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已开发利用的不到1/10,目前绝大多数风景区,没有全面的、深入的、可操作性强的规划,因此乱建和破坏现象十分突出。发展并不意味着是单纯的增长,景区的游人容量应严格限制,不能盲目把增加游人当作摇钱树。建议今后开发要纳入国家总体发展规划之中,防止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有关省市区以风景园林管理部门为主体,在国家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争取一、二年内拿出包括建设规划、保护规划、发展规划等一系列规划。

(五)进一步强化旅游部门的管理职能,加强各部门之间的综合协调能力,发挥整体优势。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较快,传统体制下的旅游管理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形势变化的需要。当前旅游业中存在的宰客欺诈、市场混乱等问题,多数是由于旅游部门缺乏管理权限和管理手段造成的。因此,应强化旅游部门的监督和管理职能。旅游业是综合性的产业,旅游部门要加强与园林、建设、文物、宗教、工商等职能部门协调配合,建议由政府定期召开会议,负责协调各职能部门。

(六)结合西部大开发加大宣传力度。建议国家在进行西部大开发中加大对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宣传促销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宣传媒体介绍西部地区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民族风情,让更多的人们了解西部地区。同时也要加强对民族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抢救工作,使这些民族"精品"能焕发生机,重放异彩。

(七)要大力培养各类旅游人才。民族地区的旅游人才,特别是管理人才和经营人才相对不足,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建议国家有计划、有重点地解决人才培训问题,通过组织各种职业培训以及"送教上门"等工作,加强与内地和东部旅游发达地区的人才交流,不断提高和更新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工作技能,促进管理、服务和行业精神文明建设的巩固与提高。

(八)争取国家旅游富民试验区的试点。在旅游资源比较丰富的贫困地区,通过发展旅游业来培育特色产业或支柱产业,带动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是一条成功经验。当前,国家有关部门提出,要在抓紧旅游开发扶贫(点)的同时,在具有高品位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试办一批国家旅游富民区。云南、广西相当一批地方已具备试办国家旅游富民区的基本条件,应积极争取。

(九)地方反映希望解决的几个问题。

1、扩大海外游客入境便利签证。为吸引更多的海外旅游者来滇旅游,形成与东南亚、南亚的旅游经济圈,云南省希望能给予到东南亚的第三国旅游者120小时口岸签证。由于云南是边境省份,涉及到边防、安全、等问题,在当前实行一步到位的落地签证有较大难度的情况下,可以考虑有条件、有组织、有控制的试点,进一步拓展增加入境旅游的渠道。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4篇

8月3日,我们考察团抵达考察学习的第一站——*市,主要参观了*大桥、*、*、*;*的*影视城、*艺术馆;8月5日参观了*的*、*、*、*珍珠馆,感受了水乡风情;8月6日船游*、参观了*;8月7日车游了*南浦大桥、*新区、*隧道、人民主场;登上*大厦眺望*夜景;所到之处到处是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新式样的小洋楼在农村比比皆是,显示了*五市农村的富裕。进入城市,无论是在*、*、*、*还是*,都感受到了深化改革,加快发展的气息,新建的高楼鳞次栉比,城市街道洁净,高速公路上车水马龙。

二、*五市旅游发展的成功经验

(一)在城市规划建设上围绕大旅游的发展思路,构建大旅游格局。

*地区坚持城市规划与大旅游发展规划相结合的原则,在城市规划中保护旅游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充分体现大旅游发展思路,从而有效地构建了大旅游的格局。如*市在城市规划中,为保护*古城及古典园林风貌,保留了旧城区,建设新区和工业园区,使*古城、古典园林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充分保护。*市政府在城市规划中也提出:城市规划要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中坚持“统一规划、依法开发、体现特色、合理利用、科学保护”的原则,城市规划必须服从旅游业发展规划。而*的旅游发展策划滞后于规划,规划滞后于建设,全市旅游开发各自为政、开发水平低、综合效益差,一些景区和景点盲目开发,资源被破坏,永续利用度低。

(二)在旅游资源开发上形成了社会办旅游的局面,构建合理的旅游利益主体。

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倡导内资、外资、国有、民营一起上,并努力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政策扶持。如*市在景区景点建设上,三年内就共投资40多亿元人民币,建设了宋城(有天灯节,大型演出等)、未来世界等一批文化品位高、具有高科技内涵的新景区,打造了“层层叠叠山、弯弯曲曲路、高高低低树、丁丁当当泉”的特色,形成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良性循环,并得到了丰厚的回报。

(三)在旅游景点和产品的包装上突出了创名优品牌的地方特色。

*五市在“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中充分体现本地文化特色,用特色文化包装旅游、经营城市。充分体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间天堂”*西湖全力打好了白居易,苏东坡,白娘子传奇等文化品牌,其中“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名句为其增色不少。乌镇水乡古镇凭借水阁而天下闻名。*依托“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培育和发展当地饮食文化,使秦淮河美食文化形成*旅游的一大特色。*则以“三古一湖”(古城、古典园林、水乡古镇、太湖),在住、食、购上充分展示吴文化的特色,即住古典园林饭店,食吴越菜,购*工艺品、苏绣等,以文化突出城市、产品特色,把旅游产品和当地文化融为一体,使旅游产品个性化。“闻钟声,烦恼清,智能长,菩提生”的寒山寺,“夫妇归田隐居”的藕园等无不如此。

我们可用七句话来概括*五市旅游的经验:自然风光优美是前提、思想观念更新是基础、景区特点鲜明是关键、旅游市场规范是重点、管理体制科学是难点、文化底深厚是核心、科学技术支撑是动力(如*)。

近几年来,*五市海内外旅游者人数、创汇收入连年攀升。对比之下,我县旅游产业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发展结构不平衡,地方特色不突出,“吃、住、行”要素所占比重较大,“游、购、娱”结构不尽合理。旅客构成特殊,周边游热,国内游冷,国际游几乎空白。

三、对*旅游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抓规划、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植一批旅游精品。

随着旅游市场的逐渐成熟,以数量扩大为目标的粗放型已不适应时代的要求,要求旅游资源的开发向深层次、质量型和内涵丰富型发展。我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资源,这是我县发展旅游业的先天条件。但从实际来看,还有很多景点存在功能单一、品位不高等问题,由于缺乏深度开发,内涵不够,而显得平淡无奇。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每个城市都有地方氛围浓郁的特产。如*西湖龙井茶,*的万三蹄,*酱排骨,*盐水鸭等无一不让游客心动。我县也有不少土特产,比如宜居的茶叶、后坪的苦荞酒等,但大都没有在包装上下功夫,没有形成与当地文化、风土人情相联系的富有传奇色彩的精品。这些富有地方特色的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二)抓宣传,进一步加大旅游市场促销的广度和深度,树立*新形象。

面对激烈的竞争市场,加大市场促销力度和深度,是加快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措施。一个好的商品需要好的推销术,旅游产品更是如此。我县要依托各种活动载体、现代新闻宣传媒体,筹划热点,精心包装,制造轰动效应,刺激旅游消费热点,培育品牌,吸收游客,不断拓展周边客源市场。以乌江画廊的山色风光为依托,精心布局桃花园—龚滩古镇—龙潭古镇大旅游圈。

旅游考察报告范文第5篇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需要而进行的一项专业调整改革。

党的十六大提出*世纪前二十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社会转型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传统农业应向市场化、产业化、集约化和高附加值的方向改造和提升,而新兴的旅游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和经济增长点。生态农业和旅游产业的有效结合正适应了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大力兴办旅游业的客观要求。世界旅游业从*世纪*年代中期已上升为全球第一大产业,*年代中后期,产值已达到了*.*万亿美元,直接和间接从业人员*.*亿人,年增长速度达*%以上。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假期制度的改革,旅游交通的便捷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我国旅游业呈现出高速不平衡增长的态势,旅游业产值增长超过GDP增长速度,截止*年底全国第四批部级风景名胜区评定后,全国共有部级风景名胜区*处,其中绝大多数为自然风景名胜区,属于生态旅游区的范畴。*旅游事业近几年正焕发出生机和活力,生态旅游的地位逐年提高。*委省政府旅游工作会议以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十五计划都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其健康快速发展并作为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突破口。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主要是基于生态农业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的一体化趋势和要求,即农业生态资源功能的旅游化和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化。既提升了农业经济的产业效率,又培养了旅游业的经济增长点,使自然生态资源得到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双重开发并发挥生态环境教育功能。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是农业院校调整办学方向和提高教学竞争力的需要。

首先,农业院校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吸引力,就必须在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充分利用农业院校的基础优势,寻找符合当今社会潮流,具有时代特色的办学方向。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轨的过度时期,农业领域正孕育着一场新的生产方式、经营方式的变革,资源配置的手段和方式正日益多元化,农业资源的概念有了新的内涵,它同人的生态定向、生态环境、旅游景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这就使农业资源开发向更高产业层次转化成为可能,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将农业资源和农业经济的传统办学优势,转化为培养农业转型的多学科交叉的复合型人才的优势,这是农业转型的需要,也是农业院校办学思路转型的需要,是农业院校的生存发展壮大的根本出路所在。其次,高职高专培养的重点在于具有实践操作技能的应用型人才,这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的产业经营属性、实践操作属性基本一致。经与省内外的一些旅游部门和生态农业园区等企事业单位沟通和了解,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广受欢迎,已形成生态旅游人才短缺与旅游业整体进步之间的矛盾,生态旅游人才的培养成为今后一定时期旅游业提高竞争力的战略措施,预示着当前和今后一定时期生态旅游和旅游农业部门将出现人才紧缺的局面,该专业的设置是其他任何专业不可替代的。再次,*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人文旅游资源,而且拥有极其丰富的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已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点。近几年大力开发山地生态旅游资源和大中城市郊区生态观光农业的实践已充分显示出这一旅游事业在*的广阔生命力。“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开办,将占居国内在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先进行列,有力地促进我省旅游产业、高新农业和高等教育事业向更高层次迈进。

*、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能够保持该专业教育的入学和就业的人才供求两旺。

传统农业专科教育面临市场就业和生源质量的巨大压力,这与几十年一贯制传统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有很大关系,利用现有优势将传统长线专业改造成为当今社会经济新兴的热门专业,必将形成农业院校人才供求两旺的良好局面,高等专科教育尤其是农林高职高专才能办出活力和动力。*生态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到*年初*共有部级和省级风景名胜区*家,开发景点景区*多处,部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处,星级旅游饭店*多家,各类旅行社近*家。近几年开发力度逐渐加大,对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容量巨大,与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人才需求对口的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包括:各类生态农业实验场、观赏动植物园区、各类自然风景名胜区、生态休闲旅游度假中心、旅游接待和市场开发企业、城市园林生产经营单位、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等。目前,这类与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保护相关的单位和部门人才奇缺,难以适应自然资源进行旅游综合开发和保护的需要。上述企事业单位和部门多数属于新兴行业或朝阳产业,一般认为,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水平越高,回归自然、与大自然保持和谐共处的愿望越强烈。抗击非典的教训增强了人们对生命和健康的认识和追求,生态健康旅游将成为旅游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该专业的设置较好地适应了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动态。

二、开办“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的可行性

*、生态农业与旅游专业与高等农林院校学科性质相对口,同农林高教改革的方向相一致。

旅游业是一个与多种产业、多种学科相关联的综合性产业,而生态旅游业重点在于农业生态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郑州

牧专是一所以农牧业为核心的农林专科学校,生态农业、生态经济、生态旅游资源等与自然生态资源相关的学科是该校大多数专业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具有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开发建设和经济管理的丰厚的教学科研资源和学科优势,如动物科学、牧草科学为我校优势学科之一,其师资和教学设施可以转化为观赏动植物资源,农业经济多年积累的许多教学科研成果可以转化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的教学资源。将农业资源和新兴的农业旅游资源相结合,既是农业结构转型的需要,又是农业院校培养现代农业和旅游产业急需人才教学改革的必然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