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范文第1篇

大批纺织印染企业的关停,印染产业新规迭出,如何远战筹谋,政府各项亮剑行动,剑指喉结,如何化险为夷,集聚升级,万吨指标,如何落地操作……系列问题摆在绍兴纺织印染各大中小企业面前。如何更好地将集聚企业转型发展,更好地融资,成为新状态下,传统纺织印染企业起死回生、壮大发展的重要工作,将对稳定绍兴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的必要性

1.1行业能耗大、水耗大、废水排放大,加快转型刻不容缓

纺织行业中的印染产业是纺织产业链中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关键行业,也是能耗、水耗、废水排放量都较大的行业,加快行业转型升级刻不容缓。绍兴柯桥区印染产业在全国全省纺织印染业中都有重要地位,作为能耗高、污染大的行业,纺织印染COD(化学需氧量)及氨氮排污量均占柯桥区的95%以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带来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环境压力。

1.2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事关行业提升发展

对绍兴地区尤其是柯桥区而言,传统纺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是转型升级项目,事关传统纺织产业提升发展。通过集聚升级,能够快速提升柯桥区、浙江省乃至全国纺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有效增强纺织印染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1.3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事关行业提质提档

绍兴地区尤其是柯桥区,纺织业是其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和民生产业。实现的产值占全县区业经济的63%以上,印染产业更是柯桥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随着国家整体经济从传统模式转型提高,印染集聚升级工程自然成为优势打造项目,事关全国1/3印染产能提质提档。长期以来,柯桥区印染行业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足,每米平均利润不足0.1元。预测转型升级工程完成后,将淘汰落后产能33.89亿米,产品年均附加值提高15%左右。

1.4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绿色环保符合国家发展总体要求

纺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是绿色环保项目,事关节能减排、土地集约节约。绍兴地区尤其是柯桥区是个资源小但能耗大的小区,节能减排、土地制约已成为地区经济发展最大的瓶颈。印染企业集聚发展,配合国家新法律,配合省G20峰会召开准备,进一步提高环保检查后,通过企业选择性关停、热电厂布局调整,可以减少排放的1/3左右,更好地做好节能减排工作,实施“腾笼换鸟”,提高单位土地的产出效。

1.5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事关民众诉求

纺织印染集聚升级工程是一项民生公益项目,事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的强烈诉求。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G20峰会的日渐临近,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要求的日渐提高,“水、气、泥”环境污染成为摆在各居民面前最关注的民生问题。通过集聚转型升级可以改变印染企业布局散乱监管难的局面;通过集聚发展可以改进工艺、更新设备、集中处理污水污泥,可以用天然气、蒸汽替代煤作为热介媒质消除二氧化硫排放,而转型前单靠企业单独运作难以使企业做到这些,使整个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2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困境及原因

2015年1月1日起,国家实施新《环境保护法》,加上G20峰会在2016年9月即将在杭州召开。大批纺织印染企业的关停,印染产业新规迭出,如何远战筹谋,政府各项亮剑行动,剑指喉结,如何化险为夷,集聚升级,万吨指标,如何落地操作……系列问题摆在绍兴纺织印染各大中小企业面前。而要转型升级成功最主要的资金来源,成为企业起死回生或者发展壮大的最大制约因素。

2.1地区多数纺织印染企业为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常态

绍兴仅柯桥区有纺织企业近万家,中小型纺织印染企业占比94.8%,形成了从前道PTA到织造到服装家纺较为完整的产业链,纺织产值占全国纺织经济总量的3.1%,并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轻纺专业市场――中国轻纺城,被誉为“托在一块布上”的经济强县。

而中小纺织印染企业由于自身规模小,效益不稳定,难以形成对信贷资金的吸引力;自身管理存在薄弱环节,抗风险能力弱;地区商业银行运行体系更多考虑大中企业而偏轻中小微企业;贷款信用担保机构规模小,风险分散与补偿制度缺乏;金融体系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力度仍不够;相关法律制度缺位,市场秩序建立正进行中等多种原因,导致地区中小纺织印染企业单以个别力量在企业信贷过程中困难重重,成本畸高,导致企业转型升级困难加大。

2.2市场运行环境不佳,进一步加大地区纺织印染企业的转型融资困境

自2007 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呈逐年下滑趋势。从需求侧看,外需中,全球出口增速10 年见顶回落,过去的2012―2015三年持续零增长,中国较难独善其身,更为重要的是中国的低成本优势不再,令低端制造业向东南亚转移,绍兴地区传统的纺织印染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不再,整体经济发展形势机遇中存在着很多严峻考验。企业发展缓慢,产值逐年降低,绝大部分企业发展规模未扩反而有所萎缩。

而新环法与G20峰会召开更使整个纺织印染行业的发展遇到了阶段性的困境。行业遭遇瓶颈,导致银行民间资本等都更不愿意将资金投向纺织印染行业,使得融资困境进一步加深。

3绍兴地区传统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融资新模式探究

地区纺织印染集聚企业转型升级发展是必然,如何更好地融资,筹集资金帮助产业的发展进步,通过企业组合融资、新模式融资,帮助和重振绍兴地区纺织印染企业的发展。

3.1大中型传统纺织印染企业通过直接融资模式扩大资金来源

自2013年起,经过长期发展,柯桥地区已培育产值超10亿元企业3家,超亿企业8家,建立省级以上技术中心5家,另有一批规模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中。地区政府可以通过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鼓励和引导这些规模以上企业直接融资,有效地为企业发展壮大、转型升级提供资金支持。政府为此可以: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建立绍兴市直接融资后备企业信息库,更好更全掌握民营企业参与资本市场的“大数据”;为这些后备企业制定合规的“金融+资本”的培育模式,由工作小组或专业团队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资本市场对接服务。

企业通过上市和挂牌可以积极开展股权融资,打开资本之“窗”,拓宽经营视野,进一步提高市场化程度。引入的资金可以更好地用于企业升级和新设项目。鼓励符合条件的规模纺织印染企业发行债券或扩大债券规模。同时,鼓励纺织印染企业应用创新工具补充运营资金,如发行同业存单、资产支持证券和私募债。地区政府要加快发挥资本市场配置资源功能,形成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等多轮驱动的融资新格局,加大对纺织印染集聚产业中创新型、科技型企业的支持,助推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走出困境。

3.2加快利用大数据平台,打造融资新模式

大数据年代,使用大数据模型的方式,可以解决数据的收集、整理、加工问题,同时可以解决使用信用风险模型所算出来的某一个企业的信用等级问题。传统操作中,银行业对企业的信用管理多是依靠信贷中经验,但企业管理者的信用是一个复杂的几何体,不仅仅是资产信用,更是强调思想和品行,所以可以利用大数据建立一个长时间的、全面的、系统的模型,对一个人或者一个企业的信用进行正确的评级。绍兴地方政府、金融机构加快完善信用信息系统、信用档案数据库建设,推出适合纺织印染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信息征集、评价体系,为进一步融资提供信用帮助,用大数据还原中小纺织印染企业的真实经营状态,帮助企业加快融资速度,降低融资成本。

3.3提高租赁融资方式使用率

融资租赁在杭州宁波发展相对较快,但绍兴近几年才被大众企业所熟知,但有效使用仍不多。当前纺织印染企业面临排污处理技术要高、生产技术要提、设备更新要快等问题时,多数企业中小企业购置生产设备需要融资时,除了向银行贷款等传统路径之外,还应提高融资租赁获得信贷支持。国际上,融资租赁是仅次于银行信贷的第二大金融工具。

当前,融资租赁市场上,主要有直租和转租两种模式。直租是指A企业扩大生产,需要购置一批费用较高的新设备,可以由融资租赁公司B提供这笔费用,A企业购买这批设备,设备所有权属于租赁公司B,A企业每月向B支付设备租金,直到还清全款。此种方法可以帮助企业减少一次性投入购买设备的款项,减少资金的占用率,降低成本。

而转租是指当A企业需要一笔资金用作企业经营时,可以将企业的设备“变卖”给融资租赁公司,以此获得资金,但A企业出卖设备后,仍可以正常使用该组设备,但需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

纺织印染企业需要引进新设备或技术时,购置费用较高,若无抵押物,从银行贷款的希望很渺茫,从小额贷款公司贷款,融资成本又过高。通过融资租赁的方式,可以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依托这一新项目,朱先生的企业留住了客户,还提升了企业的产品层次,赢得了更多的客户。以融物的方式,实现融资目的,可以为企业技改项目等提供一条长期、稳定的融资渠道。

3.4有效利用企业专利权、排污权等无形资产融资

第一,商标、专利权质押。纺织印染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拥有自己的商标专利。而商标专利权的质押身份地位不断被明确。加上其作为知识产权,具有流通性强的特点,地方政府近几年也通过各种政策在不断推动,保障商标专利质押融资的发展,同时,相较于其他资产的评估,商标权质押率比专利、著作权要高,发明专利的质押贷款额度一般为其评估价值的25%~30%,使用新型专利仅为15%~20%,而商标权可达40%,甚至更高,商标权质押更为金融机构所接受,其手续简单,价值评估复杂性相对于专利权等质押要小得多。结合以上特点,绍兴众多纺织印染企业首先应该创设自身的商标和专利,在此基础上,用自身商标和专利权质押融资。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范文第2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工程;作用

引 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加速了各国之间的交流,同时也带来了对于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探讨。在面对全球面暖的局势下,联合国以及各个国家都分别成立了相关的部门来做好对环境的保护工作,不断深入对环境问题的研究,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作为了关系到人类未来的大事来抓。倡导低碳理念,做好节能减排,降低温室气体的浓度,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系统的破坏,促进经济的长远健康持续发展。在低碳的经济背景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对低碳理念的践行,同时也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进程的重要举措。

一、低碳经济的理念

低碳经济是在世界各国的积极参与和促使下形成的一种经济观念,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具体的分配到每一个国家的发展任务中,遏制温室气体对大气层的破坏。

(一)低碳经济的奋斗目标

在低碳经济的理念被英国政府首次提出时,就得到了大众媒体的广泛关注,其首相布莱尔还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设立了明确的奋斗目标:到201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降低到1990年的80%左右,到2050年,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减少60%,全面建设低碳型的社会发展模式。

(二)低碳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低碳经济的理念倡导是对人类发展的长远打算,具有高度的人类使命感和责任感。低碳经济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以及模式都有了约束,使得相关国家在制定相关政策时,需要不断考虑到对环境产生的影响,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开展环保理念下的经济活动,提升低碳技术的创新和进步,将新能源的建设和发展放置到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从而为世界的低碳工程作出贡献。

(三)低碳经济对环境保护工程的要求

低碳经济的理念本身是一种绿色、环保的经济发展方式,提倡对环境、资源保护性的模式,而环境保护工程正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低碳经济理念的具体执行过程。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约束企业以及个人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行为,同时加强对环境污染的治理,最终共同促进社会全面、协调的发展。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重要性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是世界性的低碳发展任务,对于人类经济的发展具有长足的促进作用。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对于国家的经济以及社会发展也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加快环境保护工程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发展理念和任务。

(一)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促进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减少经济活动中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和利用,制止对环境的破坏行为,促使企业在追求利益的同时能够考虑到社会利益,从而将环保工程的理念运用到企业的发展理念中,带来企业更加长足的发展空间。只有注重了对环境的保护,才能提供给经济发展的长足动力。如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过多的强调发展速度,不计后果的盲目建设,所带来的社会危害是也是极大的,而且是不利于经济的后续建设和发展的。

(二)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能够体现人在社会活动中对于环境的保护,从而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在城市发展和建设过程中,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加快资源整合,调整企业的发展模式,将环保的理念始终贯彻到具体的经济行为中,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带来个人身心发展的愉悦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也是个人身心发展的需求。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小元素――个人的需求最终集合成了社会的发展意愿,只有注重个人的发展要求,才能最终促使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是具有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的需求的,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人的物质满足提供了越来越多的途径,而相对来说,精神需求的满足则薄弱一些。美好的生态环境、融入大自然的生活场景能够带给人以愉悦的精神享受,促进其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建设环境保护工程的具体措施

环境保护工程既是一种发展目标和要求,也是一种发展手段,需要相应的措施来进行实施。在进行环境保护工程时,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形势下的世界发展格局,了解到个人和社会的长足发展需求,利用高科技手段,不断推进环保工程的发展。

(一)制定环境保护法规

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应该是在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下进行的,从而使得环境保护工程的实施是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制定环境保护的法规,是对我国依法治国理念的具体体现,也能够促使各个地区对于环境保护的工程建设,提高环保工程的执行率。

(二)利用高新科技手段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以及减少对环境有害的活动是促使环保工程建设的重要方面,这就要求在社会发展中,应该加强对环保材料的研究,利用高新技术手段,努力发展新能源技术。改变传统方式中对于环境有较大影响的模式,引入环境友好型的发展观念,不断利用高新技术手段来达到经济与环境的共同发展。

(三)提倡绿色出行方式

绿色出行方式是环保工程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体现,强调个人在平时的生活习惯中保持良好的习惯,不仅注重家庭生活环境的建设,也注重社会生活环境的保护。提倡对环境污染小的出行交通工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对资源的浪费,做好资源的二次回收利用,从而将绿色环保理念深入到每一个人的思维意识中。

四、结束语

低碳经济理念体现的是人类在经济活动中对于环境的重新认识和保护意识,低碳经济是有具体的奋斗目标的,能够起到对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约束作用,将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分配到国家的发展任务中。环境保护工程是低碳经济的践行,能够将环保工作落实到实处,促使企业转变发展方式,促使政府环保工程的建设,也促使个人加入到对环境保护的任务中,从而共同建设一个适合人类居住的美好环境。

参考文献: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范文第3篇

关键词:跨越式 一控双达标 环境保护

西部大开发是我国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性步骤之一。党中央、国务院在作出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同时,把西部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列为西部大开发的首要内容和紧迫任务。这是我国在发展与环境关系上的认识的一次重要深化。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同志提出,西部地区在大开发的过程中要努力实行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见2000年8月9日《中国环境报》)。重庆市在西部大开发中处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关于重庆市的环境保护在西部大开发中是否有必要和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问题,是重庆市政府在制定发展战略时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之一。

一、再谈必要性

所谓跨越式发展,从字面上讲,应该是指超越常规“路径”的快速发展。最近几年,我国电讯事业的发展就是一种典型的跨越式发展。从世界角度看,中国廿多年改革开放形成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是一种跨越式发展。所谓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应该是指后进的地区不必重复先进地区曾经走过的一些路段,在先进地区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和在国家的帮助扶持下,加快环境保护的发展速度,较快地改变环境保护落后的状况。

如果说,西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着西部地区的环境保护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是确保西部大开发沿着可持续发展道路前进的必要保障的话,那么可以说,这个论断特别适合于重庆市。

三峡库区的百分之八十在重庆,生态与环境问题是三峡工程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众所周知,总书记交给年青的重庆直辖市“四件大事”,其中之一就是生态与环境保护。应当指出,三峡库区的生态与环境保护并非仅仅只关系到重庆市,而且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生态与环境安全,关系到长江中下游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三峡工程蓄水发电在即,库区环境工程进展滞后的情况下,重庆市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不仅是重庆市的需要,也是国家的需要。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重庆的环境保护虽然取得了不少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东部发达地区相比,重庆的环境保护相对滞后。环境管理、环境建设、环境投入、环境质量差距较大,迫切需要解决的环境问题任务重、难度大、时间紧。现在离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只有很短的时间了,离2009年三峡工程全面建成也只有7年多的时间了,重庆市尚有多达一百多亿元的水污染治理工程有待解决。重庆市至今仍然是大气污染最重的城市之一。重庆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之一,稍有不慎,容易引起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解决这些时间紧、难度大的问题,不实行跨越式发展是不行的。

作为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重庆的经济发展必须而且可能走在西部地区前列。这一点,已经成为重庆市人民代表大会和重庆市人民政府的庄重誓言。从重庆目前在西部地区的经济指标排位来看,要实现这个目标,还有不小的差距,经济必须实行跨越式发展。那麽,无论从直辖市地位来讲,还是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意义讲,重庆的环境保护也应当走在西部的前列。但从目前的城市面貌和环境质量来看,离西部前列还有相当的差距。例如,大气质量重庆就不如昆明、成都、桂林、南宁等城市。重庆市政府提出将重庆建成山青水秀的“山水园林城市”。而上述几个城市目前都在重庆之前,尤其是昆明和桂林可以说已经是“山水园林城市”了。总之,所有这些目标的实现,不实行跨越式发展是不可能的。

西部大开发需要良好的投资环境。重庆市必须成为投资者愿意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除了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政府行政效率等条件外,环境质量是投资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讲,重庆市环境保护实行跨越式发展本身就是为重庆市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这种跨越式发展的设想能否实现?笔者认为,只要具备必要的条件,或者创造必要的条件,这种设想完全可以变为现实。

二、重庆市环境保护实行跨越式发展的有利条件与难点

重庆市环境保护实行跨越式发展的最大难点是低收入水平与重污染、大投入的矛盾。2000年重庆人均gdp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不足700美元。二十年来,重庆拉大了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例如,2000年上海人均gdp已经超过4000美元,越过了发达国家人均3000美元后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的起始线,更越过了东南亚国家人均1000美元后开始大规模治理污染的起始线。我们必须要在1000美元以下走出一条新路子来,这就是实行跨越式发展。

重庆有许多有利条件。首先,国家决定对重庆的经济发展尤其是生态与环境保护给予有力的支持。这就使重庆的起点不是站在700美元的基础上。第二,重庆市的四大班子,尤其是主要领导人,对重庆的生态与环境保护认识很高、领导得力、支持到位、作风务实。其程度,是重庆市有环境保护工作以来从未有过的。第三,重庆市正在经历经济结构大调整时期,保护生态环境已经作为经济结构大调整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全市规划的三个经济圈,除主城区的发达都市经济圈、重庆西部的渝西经济走廊外,重庆的大部分地区已划为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圈”。这种规划思路贯彻了可持续发展思想。第四,有东部发达地区的经验可以借鉴。第五,重庆的人民群众,尤其是知识界、青年学生和各级领导干部有改善环境质量的强烈愿望。其环境意识比发达国家和东南亚国家在700美元左右的时期要高很多。当然还可以举出其它一些有利条件。但上述的有利条件,已足以要求重庆的环境保护实施跨越式发展了。

重庆的难点除了前面提到的低收入与重污染、大投入的矛盾以外,主要还有以下一些。

第一,经济结构调整的难度比较大。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污染比较严重的老、重工业城市,调整到一、二、三产业结构比较协调、布局比较合理,摆脱工业的结构性污染;要从粗放型经济调整到集约型经济;要从低科技含量型经济调整到高科技含量型经济,从单一所有制经济调整到多种所有制经济,相对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一些新兴的经济发达城市,重庆市的难度要大很多。

第二,城市基础设施,尤其是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底子太薄,需求量太大,较短时间内解决问题的难度也比较大。

第三,普遍的低收入状况与强烈的致富期望的矛盾,对环境质量会造成比较大的压力。

第四,跨越式发展的需要与传统的管理思想、模式、体制还有明显的矛盾。

此外,还可以举出一些其它的不利因素。但是,所有这些不利因素都是属于可以通过主观努力、创造条件加以克服的。

三、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创造的条件

在前述已经具备的有利条件的基础上,重庆需要再创造一些必需的条件,从而实现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

第一,在市委、市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下,全市生态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有一个优秀的“参谋部”和“作战部”??当地政府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

重庆市2000年环境保护“一控双达标”攻坚战的实践表明,进行大范围、大规模的环境整治,除了党委和政府坚强有力的领导以外,一个优秀的“参谋部”和“作战部”十分重要。在国务院提出“九五”环境目标三年以后的1999年,重庆市还有许多人对“一控双达标”目标的提出是否正确表示怀疑,对能否实现目标更缺乏信心。工业企业中等待观望情绪普遍存在,对国有企业三年脱困与工业企业达标排放的相互关系疑虑重重。但是,2000年底重庆市不但实现了这个目标,而且全市工业企业整体扭亏,重庆经济发展速度高于全国平均值,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的局面。究其原因,除了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是第一原因外,也与“参谋部”和“作战部”实施了正确的工作方法、工作步骤和工作策略,进行了正确的“参谋”、强有力的“作战”是分不开的。在这次攻坚战中,重庆市环保局遵照上级的指示,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市级各个主管部门和四十个区县政府,并落实考核。在攻坚战中,环保部门真正做到了“统一监督管理”。环保部门既有对企业的直接监督,更有对平级主管部门和下级政府的监督、考核,改变了上级环保部门只对下级环保部门和企业进行管理的传统模式。其局面是二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重庆市2000年环境保护 “一控双达标”攻坚战,打破了传统的管理模式,实现了超常规的发展速度,实际上就是一次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2000年~2001年6月,重庆市主城区实施的“清洁能源工程”也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重庆市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对于“参谋部”和“作战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有继续进行大规模大范围攻坚战的雄心壮志和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如果在“一控双达标”基本完成以后,歇口气,然后转入常规工作状态和常规管理模式,那就不会有跨越式发展。无所作为,或者“只能小有作为,难以大有作为”的任何思想或情绪,对于跨越式发展都是有害的。

其次,一个优秀的“参谋部”和“作战部”必须有一个按照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的领导班子。必须全心全意按照“三个代表”的思想,树立雄心壮志,百折不挠,艰苦奋斗,求真务实。

第二,要自觉走出封闭的思维模式。既不悲观失望,也不夜郎自大;既不急于求成,也要契而不舍。要在实践中,不断突破传统的渐进的发展模式,开创新思路、新方法、新机制,较快地找到跨越式发展的基本途径。

要实现重庆市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环保局不能只作“工业污染防治局”,也不能只在环保系统“内线作战”。应当在现有基础上,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从工业污染防治扩大到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到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实行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并举,工业污染治理、城市环境保护与农业环境保护相结合。应充分利用“十五”期间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解决好重庆市经济结构不合理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将产品结构、产业结构调整与工业布局调整、城市布局调整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创新,就没有跨越式发展。如果我们只会重复别人已经做过的工作,喊别人喊过的口号,提别人提过的方案,那就不可能有任何跨越式发展。2000年“一控双达标”攻坚战,是一次跨越式发展。它突破了许多传统模式,有许多创新,值得认真总结后应用于今后的工作。当然也要看到,2000年“一控双达标”攻坚战是一次全国性的跨越式发展,西部和东部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差距总体上并未缩小。作为西部地区的重庆市,应当借此势头,继续自觉地实施跨越式发展战略,走在西部的前头,逐步赶上东部先进地区。

要善于从生态建设、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大局着眼,拿出思路,提出方案,当好参谋,做好组织协调。要大规模大范围地采取生态与环境保护行动,使重庆的环境状况一年一个样,几年大变样。下决心在一至二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内,扭转重庆市环境质量落后被动的局面,缩小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差距。

第三,必须全心全意地依靠科学技术进步,依靠现代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依靠科技人员,依靠专家群体。

最近一些年,在依靠专家方面有一些成功的经验,也有一些不成功的实践,应当正确看待这种现象。例如,出现了有些专家唯领导者或领导机关的意图说话的情况,出现了“没有通不过的鉴定”、“没有通不过的评审”等现象。但是,这些都不应该成为不需要依靠科技进步,不需要依靠专家群体的理由。更不能因为领导干部和领导机关的学历和专业水平已经大大提高,而忽视对专家群体的依靠。如何更好地依靠科技进步,如何更善于依靠各方面的专门家,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可以说,如果没有过去对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包括系统的科学的监测,就没有今天的环保工作局面。也可以说,如果过去对依靠科学技术进步的问题认识更高一些的话,也许弯路还会少一些,效益会更好一些,速度会更快一些。要在新的情况下,采取新的方法,将依靠科技进步、依靠专家的传统坚持并发扬。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需要集思广益。集中科技进步的优秀成果,集中现代社会科学的优秀成果,集中各个专业、各个方面专门家的智慧,是实现重庆市环境保护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跨越式发展不是“”

这本来不是一个需要论述的问题,但最近出现的一些情况使其成为必要。

本文所说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是没有水分的、真实的发展。必须坚决反对说假话、报虚帐、搞假统计、玩数字游戏的形式主义作风。四十几年前,中国曾经出现过浮夸风,这就是有名的“”。遗憾的是近几年在中国大地上,在不少领域内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说假话、搞浮夸的恶劣作风。这种作风已经浸入环保领域。有的地方在监测数据上做假,有的地方搞环境质量的“”,有的地方在环境保护上报喜不报忧,或者夸大成绩、缩小问题,如此等等。正是这些原因,对一个地区、一个领域环境保护形势的评判上,出现了政府部门与专家意见不完全一致、人民群众与领导机关意见不完全一致的情况。

一个地区要从环境的严重污染转变为环境质量优良,其道路是艰巨而漫长的。这是世界各国已经证明了的客观规律。它与一些人急于想要政绩的心态是矛盾的。一些地区的党政领导人不明白这条客观规律,其“参谋部”又迎合其急于求成的心态,很容易形成说假话、造假数据的局面。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范文第4篇

广东省河源市地处粤东北的山区,1988年建市,由市区和5个山区县组成,由于地处东江、韩江上游,生态保护任务很重。建市以来,河源市一直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在生态保护的前提下,努力加快追赶发达地区的步伐。

一、河源建市以来的发展及其特点

河源市自1988年建市来,发展步伐不断提速,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1988-2007年,GDP年均增长14.7%,2008年增长10.6%,GDP规模从建市之初的11.79亿元发展到2008年的394.13亿元,人均GDP从1988年的445元发展到2008年的13860元。1988-2007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9%,2008年增长16.2%,从1988年的4025万元增加到2008年的176122万元。(数据来源:河源统计年鉴)

河源的发展,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在发展过程中非常注重环保与生态建设。建市来,河源虽然发展速度不断加快,但环境质量总体保持优良水平,主要环境指标均处于全省领先地位,空气质量保持一级标准,是全省唯一没有酸雨的地级市,新丰江、枫树坝水库保持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I类标准,东江干流河源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饮用水水源水质达标率、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交界水域水质达标率均达100%。

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环境优势,河源市首先创新发展理念,确立了生态优先的理念,在全国、全省较早提出“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发展思路,提出打造“赚钱多、麻烦少、身体好”的投资环境。2008年河源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排头兵的决定)的意见》,明确提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并在全市进行深入宣传,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已经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其次,在规划上贯彻生态优先,在编制发展规划的同时,制订并实施《河源市环境保护规划》。再次‘在工业发展上贯彻生态优先。先后开展了矿山整治、城乡清洁等活动。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共有15家企业拆除炼钢产能225.5万吨、炼铁产能3万吨;坚持走园区式、低污染、高效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工业园区环保设施建设,投资13亿建设市县区工业园区11座污水厂,其中中山(河源)产业转移园污水厂。成为全省产业转移园中第一个投入使用的污水厂。几年来,全市共拒绝污染项目300多个,总投资达230多亿元,虽然牺牲了发展速度,但换来了优良的生态环境。

由于对环保和生态的重视,河源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但山更青、水更绿。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的

二、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意义

河源市对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探索,在目前全球环境危机日益加剧的情况下,对如何走出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一)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

我国区域发展模式的研究,最早起于费孝通先生1983年提出的“苏南模式”,以后各种发展模式层出不穷,如影响非常广泛的“温州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州模式”等。据研究统计,我国的区域发展模式有42种之多。

我国众多区域发展模式,各有特色,其具体发展措施、道路各不相同。但有几个共同点:一是以追求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主要目标,也就是经济优先或GDP优先:二是这些模式都是各地工业化的发展过程及其快速工业化的经验总结,都可称之为工业化的成功模式:三是这些发展模式虽然使本地区快速实现了工业化,但也带来共同的问题,那就是付出的环境代价过大。很多地区的生态环境随经济发展而破坏严重,如水污染、大气污染,严重影响了地区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活。

因此,这些发展模式都可以称之为传统发展模式。传统的发展模式,其实质就是经济优先或GDP优先的模式。传统发展模式下,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一对矛盾,其根本原因是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各有不同的运行机制。经济系统具有增长型机制,是一种正反馈机制,经济一旦起飞,有自我增强的趋势。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向自然界的废弃物排放必然增加,其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具有无限性。生态系统则具有稳定型机制,生态均衡的环境,是自然界长期缓慢进化的结果。稳定型机制还是一种负反馈机制,表现为生态环境一旦破坏,会不断恶化,难于修复,因此生态系统的资源供给具有有限性。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经济愈发展,对自然的索取愈无限、排放愈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冲突愈剧烈,久而久之就会破坏经济与生态的平衡,陷入发展的困境。

传统发展模式对自然的态度是掠夺、征服。人类社会自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大幅提高,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增强。人类对自然的态度也由敬畏变为蔑视,对大自然野蛮地开发和肆意地掠夺,大规模地毁坏着自己的生存环境,以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现代文明,出现了生态与经济的严重失调。到今天,生态问题已经直接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这是现代人类的生存危机,同时也是传统发展模式的危机!

(二)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及其现实意义

传统发展模式的困境及其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的威胁,让政治家、学者们不断反思。1987年联合国世界与环境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是经济与生态(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协调发展,认为要在保护与改善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就是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及对自然的态度、认识与传统发展模式截然不同。首先,它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即“人类经济活动的生态合理性优先于经济与技术的合理性”,具体包含生态规律优先、生态资本优先和生态效益优先三大基本原则,努力实现生态经济的协调发展。其次,它不是以掠夺和征服自然为目标,而是以实现人

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为目标,从人是自然的主宰变为自然的伙伴,由征服、掠夺自然转为保护自然、建设生态环境,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对国家和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经济社会发展中,坚持生态合理性优先,注意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注重保护生态环境与生态建设,有利于实现生态经济系统的均衡,真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还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形成各地的发展特色,发挥不同地区的功能、作用,各地的生态环境各有特色,资源禀赋各有不同,但传统的发展模式总是把工业化、GDP总量作为发展的目标,促使很多地区舍长取短,加剧了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冲突。而坚持生态优先,以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为目标,有利于各地发挥优势,走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河源市近几年的发展实践也证明,坚持生态优先不但不影响发展速度,反而由于发挥了生态环境自身优势,加快了发展,使发展的质量更高、可持续性更强。

三、对健全生态优先发展模式保障机制的思考

著名物理学家史提芬,霍金曾公开说:“照地球环保的现状恶化下去,人类将在八十年后毁灭,”这是对人类目前发展模式的警告。因此,转变传统发展模式,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很多地区提出了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但真正把生态优先贯穿于发展过程,并取得成效的地区并不多,河源市也一样。虽然提出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事实上很多领导、尤其基层领导,对生态优先,仅仅停留在宣传口号、做表面文章上,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没有深入贯彻、落实,实质上还是在搞传统发展模式的那一套,还是经济优先、GDP优先。因此,走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远不是提几句口号能够解决的,从口号、理念到真正的贯彻、落实,必须有一套机制的推动、保障。

结合社会学“行动者、社会环境、行为”的理论框架进行分析,生态行为的行动者有政府、企业、个人。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必须由所有行动者共同努力,在生产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等方面,贯彻生态优先的理念,切实做到生态优先。环境尤其是制度环境对生态行为的影响非常大,政府又是制度的主要提供者和缔造者,因此,要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政府是最重要的行动者。政府主要的生态行为是健全各项保障机制,营造一个有利于贯彻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环境,推动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舆论引导

目前各地对GDP、财政收入增长的宣传都非常重视,但对生态环境、生态效益的宣传很不到位。政府作为最重要的行动者,必须要大力宣传生态优先的理念,加强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生态环境的矛盾、冲突及人类面临的各种生态危机的宣传,让群众、企业充分认识传统发展模式与生态优先发展模式的区别与优劣,牢固树立生态优先观念,进而在行动上自觉贯彻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自觉加入环保行列,采用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先进的生态生产方法、技术,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大力提倡生态消费观念,转变个人消费行为,让普通群众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鼓励环保行为,形成人人讲环保、爱护环境、实践生态优先的社会环境。这对生态优先发展理念的贯彻,必将是事半功倍。

(二)健全保障机制

传统发展模式之所以盛行,与制度因素密不可分,如当前的政绩评价体系、官员选拔任用制度、地方财政分权等,都会影响官员、政府的行为。在以GDP、财政收入作为衡量政绩、升迁的制度下,短期内最大化政绩的有效途径必然是不顾环保的传统发展模式。走生态优先的发展道路,必须改革现有政府绩效评价体系及官员选拔任用制度,把更多的生态指标纳入各级政府考核体系,既要考核经济指标,也要考核发展的环境成本,真正建立绿色考核体系,为生态优先的发展模式提供制度保障,解除欠发达地区、尤其是生态保护任务重的地区官员的后顾之忧,使其大胆坚持生态优先的发展理念,

(三)健全激励机制

环境保护发展模式范文第5篇

资源与环境不仅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且还是人类赖以生存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而随着近年来地球资源的日益减少以及环境形势的日趋严峻,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传统单一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认识到该模式是导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的根源。所以,要想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战略实现,那么就需要将过去的经济发展模式改变,将现代化的经济发展模式建立起来,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就是一种全新的模式,是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切合的一种经济增长新模式,能够从机制上解决及消除资源、环境与发展之间所存在的冲突矛盾,真正的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旅游业是对资源保护、环境有着相当严格要求的行业,在旅游业中加快循环经济的发展,充分的展现了旅游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原则,对社会及经济的长远发展均具备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旅游循环经济及其战略体系

一方面,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人们要采用友好的方式将生态环境、自然环境利用起来,循环经济的发展要求与依托为生态环境及旅游资源的旅游业发展模式在本质上是统一的。如何有效的保护旅游环境与旅游资源,如何真正的实现在旅游业中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不断循环,是旅游业发展的重点及关键;另一方面,旅游业是有着较强关联性与综合性的一个产业,旅游业的运行主要包括六大要素,也就是“住、行、食、娱、购、游”,并且还涉及到一系列的相关产业及行业,有助于在产业之间、行业之间以及旅游要素之间及其内部形成循环网、循环链。另外,在旅游业中,当前已经对可持续发展战略予以实施,基本上其思想保持一致与相关的循环经济理论,旅游业是最理想的循环经济发展载体。

从总体上来看,旅游循环经济是广泛的涵盖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一系列社会活动,并且对各类新型技术的应用为支撑,以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保障,以此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再修复、再利用、再思考五原则的一种旅游发展模式。富有时代气息的旅游循环经济明确的要求要严格的按照循环经济的基本理念进行开展及开发,借助于资源持续循环利用、生态旅游、清洁生产、发展循环超市、绿色认证、绿色消费等方式,来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保护旅游资源,无害化处理废弃物,以实现“最低污染、高效利用、合理开采”的目的。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推行及建立,既能够大幅度的提高能源与资源的利用率,充分的保护生态环境,极大的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切实的实现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共赢,同时还能够在不同层面上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中纳入消费与生产,从根本上转变以往的不断恶化循环、过度消耗资源的旅游方式,促使旅游业始终健康、有序及科学的发展。

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的构建具备着相对较强的综合性,其广泛的涉及到了旅游活动六大要素、旅游开发活动以及旅游区农业、工业等社会活动,因而旅游循环经济战略体系就需要以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并且由动力系统、理论系统、目标系统、旅游循环经济模式和参与层面系统等部分构成及运行,以此将旅游业的长远发展目标实现。

二、推进旅游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建立政府主导型发展模式

要想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则需要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保护及循环利用旅游资源,并且深刻的意识到资源及环境对可持续发展的制约,促使整个社会均认识到旅游可持续发展中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的迫切性及重要性。另外,要强化循环经济理论的培训学习,提高旅游从业者、旅游管理部门以及游客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最大限度的利用各项资源,在利用开发旅游资源过程中融入环境保护理念,以便于促进资源配置率的提高。

(二)积极提倡“绿色旅游”

“绿色旅游”明确的要求旅游目的地均尽可能减少破坏,控制污染,提供安全、卫生以及清洁的旅游环境;旅游经营者应当对不危害游客身体健康的产品予以提供,进行正当、公平的竞争,自觉坚持诚信为本,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应当将行业自律的功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游客在旅游中要负责自身的行为,为东道主及自身的共同利益进行有益坚强的度假旅游,大力的倡导“公平旅游”以及“绿色旅游”。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律,规范可持续发展模式

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轻管理而重经营、轻保护而重开发的不良状况,资源保护措施和旅游环境保护措施滞后,不但缺乏有力的立法来保障可持续利用旅游资源,并且环境资源保护的地方法规与国家法律法规中也有着相当多问题存在。因此,在对旅游资源保护进行立法的过程中,应当切实的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对生态环境进行统一的管理,使旅游服务产业走向法制化且生态化的进程,实现旅游全过程对环境的无威胁、无污染。在设置立法条件和立法思想时,要充分尊重生态规律,贯彻落实3R的循环经济原则,多维度的保护与节约资源环境,从而减少或者消除游客和旅游企业对环境所带来的间接亦或是直接的负面性影响。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