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范文第1篇

【《财经》综合报道】近日,根据天弘基金股东内蒙君正

>> 2013年全球金融市场展望 2013金融市场终结者谁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中)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上) 中国金融市场20年的独特规律 2016年金融市场展望(下) 金融市场假说:2013诺奖得主的分歧及其弥合 金融市场 锌期货首度登场上海期交所等 浅析我国金融市场的期证合作 链接:2009年国际金融市场大事记 2007年4月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 2012年国际金融市场六大趋势 2011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9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8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2007年上半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 2006年中国金融市场运行分析报告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管理 > 金融市场 2013年29期 金融市场 2013年29期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 本刊编辑部")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焦点 阿里入主天弘基金

【《财经》综合报道】近日,根据天弘基金股东内蒙君正的公告,阿里巴巴拟出资11.8亿元认购天弘基金2.623亿元的注册资本金,以51%的持股比例成为天弘第一大股东。这被业内视为互联网金融及基金行业股权结构变革的标志性事件。

虽然交易仍待证监会批准,但天弘基金此次开创了多个第一:第一个由电商做大股东的基金,第一个公开实现管理层股权激励的基金。

支付宝新闻发言人陈亮称,入股天弘基金的主体是支付宝(中国)网络技术有限公司的母公司——浙江阿里巴巴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是其以自有资金入股。

这次增资扩股完成后,阿里巴巴将跃居天弘基金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高达51%。内蒙君正仍为天弘基金二股东,但持股比例将从36%降至15.6%。两大股东的增资行为将改变天弘基金的股权结构。天弘基金增资后,此前的大股东天津信托、三股东芜湖高新由于没有参与增资,持股比例分别从48%、16%降至16.8%、5.6%。

天弘基金表示,未来阿里巴巴与天弘之间将碰撞出更为创新的产品,除了余额宝之外,还将力争嫁接阿里小微等阿里平台上的其他金融需求。而对阿里巴巴来说,借助天弘这一金融工具,实现其更为远大的金融版图构建。当一个互联网平台公司强势入主基金公司之后,作为平台公司的阿里将以何种角色与其他基金公司展开合作,也成为业界争议的焦点。

此次阿里巴巴入主天弘基金,在高管持股方面,也再开先河。公开信息显示,此次天弘基金增资扩股后,公司高管将持有公司11%的股份。在新《基金法》松绑员工持有之后,基金公司股权激励更多是通过持有子公司股份实现,基金公司高管直接持有本公司股份,尚无先例。 声音 影子银行问题可控

中国央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中国的经济增长幅度已经从过去十多年的两位数增长幅度降到了现在的增长水平,但在全球范围看来,这仍是非常高速的增长。针对之前令人担忧的房地产泡沫、影子银行和地方债问题,均在可控范围。 险资运用市场化面临风险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推进保险行业资金运用市场化改革的同时,势必面对更多更复杂的投资风险。当前,防范资金运用风险面临的形势较为严峻,主要表现在投资能力及风险管理能力不足,资产负债匹配压力不断增加,道德风险与利益输送风险正在累积,地方融资平台等风险隐患不容忽视等方面。 货币信贷扩张压力较大

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发言人:近期贷款增速相对还是较快,特别是在外贸顺差继续扩大,外汇大幅流入的情况下,货币信贷扩张的压力仍较大。中国银行体系流动性供应总体上仍比较充裕,下阶段银行体系流动性仍会继续处于合理适度水平。下阶段,央行将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把握好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防风险的平衡点,适时适度预调微调,为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创造稳定的金融环境和货币条件。 快报 光大拟发120亿股H股获批

10月16日,光大银行公告称,公司收到中国证监会的批复,核准公司发行不超过120亿股境外上市外资股(含超额配售15亿股),每股面值人民币1元,全部为普通股。完成本次发行后,光大银行可到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光大银行称,本次发行上市尚需取得香港联交所的最终批准。 缪建民出任国寿集团总裁

现年48岁、具有境内外金融保险经验的缪建民当选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新总裁。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范文第2篇

关 键 词:QDII基金;内生配置市场;配置比例;因子分析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11)06-0050-06

一、文献综述

QDII即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 它是指在一个国家境内设立的,经过该国相关部门批准,从事境外的资本市场股票、债券、基金等一系列有价证券投资业务的证券投资基金 [1] 。在本质上,QDII是一种投资的制度,也是一种跨境投资的方式。QDII制度是一种在资本管制状态下调节外汇储备、扩大投资渠道、稳定中国经济发展、平衡国际收支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中国证券市场的有效补充, 所以地位十分重要。然而, 我国第一批QDII基金的推出恰逢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受海外股市拖累,大部分QDII基金一度下跌过半,这对投资者的信心造成了极大的打击。而在这种不佳的处境下, 国家依然给QDII基金很大的政策支持,更多的QDII得到了发行和上市的机会。随着世界经济的逐步回暖及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的政策刺激, 各国资本市场都逐渐产生了止跌上扬的走势, 但本应随之上涨的QDII基金却又交出了一份并不让人人满意的答卷。 这就不得不让人考虑这其中的原因到底在哪里。

围绕上述问题, 国内学者分别从风险管理与配置策略两个方面进行了解释性说明。 风险管理是我国QDII基金研究的早期研究方向,彭杰(2004) [2] 较早提出了QDII对券商风险管理的要求, 并分析了我国券商当前的风险隐患,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从制度、 系统构建和技术三重策略入手来提高其风险管理能力的观点。李洪梅(2007) [3] 分别从汇率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角度分析了中资银行QDII业务经营风险, 并提出了相应的规避策略。刘颖(2008) [4] 从中国QDII的背景和发展现状入手分析了制约QDII发展的因素, 并提出发展策略。随着QDII实践的逐步完善和成熟,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基金的配置策略对于QDII基金的绩效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围绕配置策略这个关键问题,已有学者展开了研究。比如,罗富碧(2010) [5] 在对我国QDII基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QDII基金面临的汇率风险、 集中投资风险、 清盘风险和产品自身风险等问题,并定性分析了QDII基金的投资策略。王慧慧,杨倩(2011) [6] 对基金系QDII的投资情况进行回顾和总结, 根据指标对其投资策略及产生的影响做出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建议。

现有研究成果均没有得出QDII配置策略的量化模型, 因而无法得出在现行国内外宏观经济条件下的QDII最佳配置策略。 本文以我国QDII基金的地域配置为研究对象, 在对QDII基金地域配置现状进行总结概述的基础上, 并充分考虑到汇率因素影响, 重点研究QDII基金的跨地域配置比例问题, 以期从地域配置的视角为我国QDII基金管理和投资提供科学定量化的指导意见。

二、我国QDII基金地域配置现状

QDII的初衷在于实现全球化分散投资, 以国际化视野精选具有良好成长潜能、 价值被相对低估的行业和公司进行投资, 以避免单一市场内部的系统性风险,提高投资组合的风险调整收益,为投资者带来稳健、持续的增值收益。从2007年第4季度第一批QDII出海到2010年第4季度我国QDII在海外各市场的分布来看, 香港市场的投资仍然是海外投资的主流, 但海外投资的分散度及多样化程度也在逐步提高 [7] 。

根据长江证券投研部的我国QDII基金在2007年第4季度至2010年第3季度的地域配置分布数据,2007年第4季度,QDII在倍受追捧的情况下首度出海,因此出于谨慎的态度,中国香港地区的投资占到QDII总资产的80%, 其次是以新加坡为首的东南亚地区(占7.75%)和美国(占5.94%),再次是英国(占3.70%)和澳大利亚(占2.98%)。此后QDII在香港市场的配置有所下降,但是始终保持在70%左右,更多的国家和地区进入了QDII基金的投资范围。 最为显著的是韩国和印度,作为亚洲新兴市场,我国QDII基金至2010年中期在这两个市场的投资总和占到了全球总投资的7.95%, 超过了在英国和澳洲两国投资的总和(占6.86%),也超过了QDII投资的两个传统热点区域(除香港外)――美国(占7.53%)和东南亚(占5.63%)。而对于欧洲大陆、南美地区,亚洲其他地区等区域,QDII的投资虽仍较为保守,但已有相当大的进步, 由2007年第4季度的0.03%增长到2010年第1季度的3.02%, 第2季度虽下调至2.5%,但仍超过了英国的1.75%。 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随着海峡两岸关系的缓和,2010年后台湾市场被纳入到了QDII全球投资的版图,QDII基金投资于台湾市场的总额占到了其他地区市场的一半以上 [8]。

从各只QDII基金的区域配置来看, 偏好亦各有不同。 表1至表3分别列示了各只QDII基金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存托凭证的资产占基金资产净值比例,以及总投资国家/地区数 [9] 。由于2010年12月后发行的7只QDII基金未列入上述统计数据,因此无法对其地域配置进行分析,另外两只QDII基金“富国全球债券”和“鹏华环球发现”由于未投资于海外证券市场的股票及存托凭证, 因此剔除对这两只基金的地域配置分析。

根据地域配置重点的不同, 目前市场上运作的QDII基金大致分化成三类:

1. 仅投资于单一市场, 或是单一市场投资占有绝对优势,如海富通海外精选、国泰纳斯达克100、华宝兴业海外等,如表1所示。可见,目前投资于单一市场的QDII基金除“国泰纳斯达克100”重点投资于美国市场外,其他基金均以中国香港为目标市场。作为特别行政区, 与大陆经济有着紧密的香港市场对于我国的机构投资者来说更为熟悉, 在信息获取与研究方面具有相对优势, 其成为QDII的首选投资区域毋庸置疑。

2. 亚太地区区域分散投资, 如汇添富亚洲澳洲优势精选、易方达亚洲精选、广发亚太精选等,如表2所示。可见,以亚太地区为主的QDII基金仍以中国香港为最大的投资市场, 同时兼顾了澳大利亚、 新加坡、美国、韩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

3. 以一个或两个市场为投资重点, 但兼顾了全球其他国家(区域)的投资。如交银环球精选、华夏全球精选、工银全球精选等,如表3所示。此类QDII基金主要以中国香港和美国为目标市场, 同时兼顾了欧洲以及新兴市场国家。

三、基于风险-收益分析的QDII基金地域配置策略

(一)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投资风险与收益分析

为了分析世界不同市场区域的投资收益与风险特征, 本文对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金融市场投资的风险溢价进行了比较, 笔者对1992~2010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DJI)、香港恒生指数(HSI)、伦敦金融时报100指数(FTSE)、东京日经225指数(N225)、澳大利亚标准普尔200指数(AS51)的年度收盘数据进行了比较分析, 并将QDII基金投资与传统基金投资相比较,突出QDII基金投资特有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在未剔除汇率波动和剔除汇率波动两种情形下分析。首先进行的是未剔除汇率波动情形下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中, Rcp为c区域内资产组合p在期间为n年的持有期平均收益率, Rcf为c区域在当期的无风险收益率,?滓cp为c区域资产组合p在当期目标组合收益的标准差,Scp为c区域资产组合在当期的夏普比例,Mean/std为各区域给定组合在1992~2010年期间承担单位风险获得的持有期平均收益。

计算结果显示,在1992~2010年期间,美国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8.88%,标准差为17.76%;中国香港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16.59%, 标准差为46.21%;以伦敦为代表的欧洲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为5.69%,标准差为16.61%;日本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为-0.64%,标准差为21.41%;以澳大利亚为代表的新兴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率为5.98%, 标准差为24.69%。在资金成本方面,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和英国金融市场相比,在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澳大利亚等新兴金融市场相对较高。

为更加精准地对各区域金融市场的风险特征进行比较和量化,需要对持有收益进行风险调整,剔除资金成本。基于此,笔者通过夏普比例来测度单位风险对应的超额收益,即给定区域某组合长期平均超额收益与该组合收益标准差之比。在对无风险利率的计算过程中,对中国内地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和美国金融市场的无风险利率的计算, 运用的是加权平均法,对其他几个金融市场,由于其无风险利率较少调整,可以使用其基准利率替代。

夏普比例的计算结果显示, 在1992~2010年期间,除了日本金融市场和澳大利亚新兴金融市场外,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中国香港金融市场、中国台湾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都能产生较好的夏普比例,其中中国香港的夏普比例最高,是夏普比例较高的其他几个金融市场的1.2~1.4倍,是夏普比例较低的日本金融市场和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9.7和6.8倍 [10] 。

其实, 以上分析虽然已进行了无风险收益率调整, 该数据显示在世界主要几个金融市场之间的风险与收益特征差别并不明显, 该结果与实际情形仍有一定差距。 这是因为QDII主要是在境内融资在境外投资, 未能有效剔除汇率波动以及经济周期交替对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指数收益率的干扰, 对计量结果会产生一定影响。 现将人民币对主要币种的汇率在对应年份的波动剔除后, 重新对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指数的风险与收益特征进行汇率调整。 对剔除汇率波动后的主要金融市场的风险收益特征数据整理如表5所示。

在剔除汇率波动后, 世界主要几个金融市场风险收益特征之间的差别变得明显, 在2005~2010年期间,香港恒生指数年均收益为10.79%,是其他几个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的3~5倍,在标准差方面,香港恒生指数年均收益的标准差为0.3764, 是其他几个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标准差的1.5倍左右,充分体现了高风险与高收益的规律, 该结果与实际情形较为接近。

通过以上比较可知, 中国香港在1992~2010年期间, 金融市场平均收益率是样本组中前三个最高的, 但为获得单位超额收益所承担风险最低的却只有中国香港,紧跟其后的是英国、美国和中国内地金融市场。 原因在于, 中国内地金融市场作为一个整体,是半强式有效甚至无效的市场,对广大投资者来说是个零和博弈, 考虑各种市场摩擦时多数是负和博弈, 最终失去真正的投资价值而只有阶段性的投机价值。 中国内地金融市场在很大程度上已成为各个利益集团通过虚假上市、再融资、高溢价IPO、增发配股等瓜分经济增长成果的平台, 再加上中国金融市场上市公司大多有国有背景, 公司治理结构的市场化程度尚需改善。 中国内地金融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政策痕迹,政策是可以预测的,而行情却不可预测, 因为利益相关者等管理层的管理未能接受市场的监督,价格的信号功能尚未健全或几乎失效,导致投资者“单赢”而不是“多赢”的结果,这是我国亟需解决的一个金融市场上的制度问题。

(二)地域配置比例分析

为取得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间最佳的配置比例,不妨采用因子分析,以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指数数据为原始数据, 代表原始市场, 通过统计软件包SPSS18.0的因子分析。若提取公因子为一个,满足配置优化需求,若成功提取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公因子,则需要对公因子代表的配置组合的期望收益和风险特征进行比较, 最终确定风险报酬最大的那个组合或公因子,作为最终的市场配置组合。在各个市场内部的资产配置问题, 马科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可以有效的解决,这里不再赘述。

首先,针对2005~2010年期间,对中国香港市场指数的年均收益率、美国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日本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 英国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 澳大利亚金融市场指数年均收益率和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年均收益率进行汇率调整,然后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其中,增加的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作为东南亚金融市场的代表。

从表6可知,中国香港金融市场、美国金融市场、英国金融市场、日本金融市场、澳大利亚金融市场在最近6年里,其指数年均收益率在调整汇率波动后的相关系数大多接近0.9, 直接通过回归分析,然后进行市场配置,会产生严重的多重共线问题,对计量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但可以通过提取公因子后再做回归分析,以有效降低多重共线的影响。基于此,运用SPSS18.0进行因子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

根据表7、 表8中的数据处理结果,KMO检验和球度检验均通过, 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也超过85%的经验值,即提取公因子是可取的,运用SPSS18.0提取公因子,结果如表9所示。

令公因子为f,则:

f=0.989FTSE+0.989AS51+0.958DJI+0.918HIS+0.845N225+0.831SIP

其中,SIP为新加坡海峡时报指数,汇率调整后,运用QDII在最近6年的投资收益率对f进行标准化回归分析,并可知:QDII=0.214f。即:

QDII=0.212FTSE+0.212AS51+0.205DJI+

0.197HIS+0.181N225+0.200SIP

根据以上回归结果,从2005~2010年这6年期间世界主要金融市场的平均表现来看,QDII基金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间的配置为最佳配置时,根据各金融市场的贡献率和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转换, 同上,给定各个市场收益率单位波动1, 对应金融市场对该投资组合(或称该公因子代表的组合ff)带来的收益率波动分别为?驻N225、?驻HIS、?驻DJI、?驻FTSE、?驻SIP和?驻AS51,则ff这个投资组合(实际为市场间的组合)的收益率波动为:

?驻ff =∑(?驻N225+?驻AS51+?驻HIS+?驻DJI+?驻FTSE+

?驻SIP)

因此,根据各个对应金融市场的收益波动对公因子代表的组合收益波动的贡献率多少,在不同市场之间进行QDII基金资产的配置比例分别为:

根据以上算法,整理结果显示,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之间配置QDII基金资产时, 根据各个市场的贡献率,在英国金融市场、澳大利亚金融市场的配置比重均为15.77%; 在美国金融市场的配置比重为16.31%;在中国香港的配置比重16.97%;在日本金融金融市场的配置比重为18.47%;在新加坡金融市场的配置比例为16.71%。考虑到日本宏观经济的衰退的负面影响, 配置比例最高的市场则为中国香港金融市场, 一方面是中国香港距离中国内地较近,中国内地熟悉中国香港市场,另一方面,中国香港实行联系汇率,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规避汇率风险。

四、结论

本文主要研究了在内生确定的配置区域中的最佳配置比例问题。 首先对我国QDII基金的地域配置现状进行了统计描述, 并对主要配置地域的市场风险和收益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 然后对1992~2010年间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指数表现及其相关性进行了测度和相关性分析, 借助统计软件包SPSS18.0进行了因子分析, 在此基础上获得了在世界主要金融市场间进行QDII基金配置的最佳配置策略。 研究指出合理的地域配置比例与现行配置比例相比, 降低了在中国香港地区的配置规模, 但是其份额仍然居于前列,同时应该提高在日本、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等国际主要金融市场的配置比例, 以达到充分分散市场风险的目的。 未来研究可以放松内生配置区域的限制, 更多考虑金融市场中的配置策略问题。

参考文献:

[1]赵玉娟. QDII运行的投资风险分析[J].企业经济,2008(10).

[2]彭杰. 我国券商应对QDII挑战的风险管理策略[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4).

[3]李洪梅. 中资银行QDII业务经营风险分析及规避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07(10).

[4]刘颖. 中国QDII发展的制约因素及策略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10).

[5]罗富碧. 我国QDll基金风险及投资策略探析[J].财会学习,2010(2).

[6]王慧慧,杨倩. 我国基金系QDII投资策略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2011(1).

[7]沈闻一. QDII机制及其对资本市场的影响[J].中国外汇管理,2004(6).

[8]詹巍. QDII制度与我国证券市场的渐进开放[D]. 苏州:苏州大学,2006.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理论分歧

行为金融学是近年来比较流行的一种金融学理论,他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传统金融学的不足之处。行为金融学是一种独立的学科体系,它不仅需要经济学和数学的学科知识作为支持,还融合了心理学学科知识、生物学学科知识以及行为学学科知识和社会学学科知识等。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具有很大的区别,这些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理论基础、决策的风险分析法以及决策模型。

一、传统金融学和理论金融学在理论基础方面的巨大差异

传统金融学是金融学发展早期阶段的一种金融理论,这种金融学理论是以理想化的市场条件为基础的,整个理论围绕着“有效市场假说”开展,并将资产的市场价格作为分析市场资产投资的重要信息依据。根据传统金融学的观点,每一个资本投资者在资本投资活动当中都是一个理性的人,做出的所有投资决策也是理性的决策,每一种投资行为都能够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在传统金融学看来,每一个资本投资者都在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投资,并且每一次资本投资行为都在试图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效果。因此,传统金融学理论是比较理想化的理论形式。著名金融学家、哈佛大学教授施莱佛(Shleifer)认为“有效市场假设”理论应该具备以下三种主要的市场假设条件:首先是金融投资者必须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在投资面前必须保持理性的思考,并且能够作出理性的决策。其次,投资行为具有很大的随机性,这种随机性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投资者的不理得以抵消,使投资活动能够在整体上保持理性。最后,即使一部分投资者出现了不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在市场变化当中能够根据市场的变化而重新回归到理性投资当中,因为在投资市场当中,资本价格的变化会迫使投资者从非理性当中醒悟过来。

与传统金融理论理解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并不认为市场投资行为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纯理,行为金融学认为:市场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会受到投资者本人的影响,但是投资者本人并不是一个完全理性的人,投资者本人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会出现心理或者生理上的波动,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行为的决策。行为金融学主要是针对影响投资者决策的因素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因素进行研究,从而能够对市场投资变化进行深刻地理解。市场具有很大的变化,往往会使投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通常情况下,这种变化与波动也是瞬息万变的,来不及让投资决策者进行详细的调查,只能依靠投资者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来做出决策,因此,资本投资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投资者来实现的。除此之外,市场资本投资也并非完全按照投资规则进行,一些时候,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甚至还会出现一些交易内幕,当然,这些都是投资者无法准确获知的消息,而投资者只能依靠公开的信息进行决策。根据金融市场的运转规律,通常情况下,金融行为偏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指的是“非财富最大化行为”,在现实的投资当中,由于受到种种原因的影响,一些投资者在投资活动当中有时候并不是把利润作为最大目标,在这种投资目标的指引下,这些投资者可能会做出一些看起来是非理性的投资行为。另一个方面则指的是“系统性的心理错误”,由于各方面认知偏差的影响,投资者的心理活动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这就会导致投资者在决策的时候出现偏差。

综上所述,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将投资者看作是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即使出现各种偏差,但是投资者的最终行为在整体上也依旧是理性的。行为金融学则并不认为投资者的行为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理,而行为金融学则是建立在此基础上对投资行为的差异进行研究的。

二、行为金融学是对传统金融学进行的挑战

传统金融学的理论基础是理性的投资行为,投资者往往会从以下两个方面对理性投资进行研究:首先是“贝叶斯”理性规则,这种理性规则的主要内容是指主观概率更新规则,具体是指在投资者获取投资信息之前,投资者自己会有一个先验概率,当投资者接受到信息之后,投资者需要按照“贝叶斯”理性规则对市场信息进行分析,并对自己之前得出的先验概率进行修正,最后再得出理性决策。其次是“期望效用最大化”理论,具体指的是,当投资者通过“贝叶斯”理论得出后验概率之后,投资者利用函数对信息进行计算,并根据自己的期望,对资源进行合理重组和优化配置,通过投资来达到自己的期望目标。

但是在发展过程当中,金融学家也开始对理性人假设提出了三个主要的疑点。首先,在投资当中,投资者往往会选择一个投资参考点对投资者的投资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对比,但是投资参考点往往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当中的,因此,在投资当中,投资者需要对投资参考点的变化进行分析。其次,每一名投资者都会在投资活动当中积累一定的投资经验,投资者在投资当中首先考虑到的通常会是自己的经验,而不是“贝叶斯”法则。最后,金融市场具有很大的复杂性,投资者获取的各种信息可能是真实的市场信息,也可能是一些虚假信息,这些都会对“理性人假设”提出挑战。

在金融市场,投资者的个人因素往往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投资者个人的原因也是投资市场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认知偏差具体指的是投资者的行为和投资决策经典理论之间的冲突,这些冲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特点:他们分别是投资者面对投资风险时的一种态度、投资者自身的心理素质水平、投资者过度乐观的态度或者是过度悲观的态度。在投资活动当中,投资者主要是为了规避风险,避免经济损失,而并不是投资者本身对风险存在厌恶。在关系到人们自身的收益状况时,投资者往往会出现对风险的厌恶,反之,当风险关系到投资者的损失时,投资者往往会表现出对风险的爱好。其次,每一个人都具有不同的心理特征,一些人天生比较乐观,而另一些人则比较悲观,这些都会影响投资者对投资的判断和决策。

金融投资是一种社会性的行为,金融市场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投资者,不同投资者之间会出现相互影响的现象,从而使投资市场出现一些非理性的偏差行为,在金融学当中通常会将这种行为称之为“群体行为”。但是,在传统金融学理论看来,虽然金融市场会出现一些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但是这些非理会出现相互抵消,从而使金融市场能够在整体上保持理性。与传统金融学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则并不认为非理性投资行为是一种随机行为,受这种观点的影响,行为金融学认为金融市场的非理之间并不会出现抵消。

有效市场假说是传统金融学当中最关键的组成部分,传统金融学认为在有效市场的影响下,市场价格是资本内在价值的重要表现形式,同样的资本必须依据自身固有的价值进行交易,不能够出现不同的价格,然而,与传统金融学的理论观点不同的是,在现实的交易当中,资本可以在不同的市场当中按照不同的价格进行出售,行为金融学正是看到了金融市场的这一特点,并对金融市场的这一特点进行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有限套利”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指出了价格对信息的错误反应所表现出来的非理原因。除此之外,噪声交易也是导致市场非理性的主要原因。

三、投资决策模型方面出现的分歧

在传统金融学当中主要包括了两种金融决策模式,这两种模式分别为有期权定理论模型以及资本资产定价理论模型。除此之外,行为金融学投资决策模型则包括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具有很大的区别,行为资产定价模型没有将投资者看成是一种完全意义上的理性人。根据行为资产定价模型将投资者分为两种主要的种类,他们分别是信息交易者和噪声交易者两种主要的情况。在具体的资本投资活动当中,信息投资者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理性投资者,在交易当中会按照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进行开展,他们能够在投资决策当中始终保持理性,并不会受到各种各样认知信息的影响,他们的出发点是如何将资本通过配置获得最大利润的。与信息交易者不同的是,噪声交易者并不会在具体的交易活动当中严格遵守资本资产定价模式,他们通常会受到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甚至会发生各种各样的认知错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很容易会做出各种各样的非理性决策。当然,在金融市场的现实运转当中,这两种不同类别的交易者会在交易活动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最终决定金融市场的资本价格。如果金融市场里面的交易者多为信息认知型的交易者,那么金融市场将会表现出很大的效率,当然,当噪声交易者成为了金融市场的交易主体时,整个金融市场将会表现出比较低下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在市场行为模型当中,行为金融学中还出现了两种比较具有影响力的理论模型,他们分别是DHS理论模型和BSV模型。最后,市场理论模型还包括有统一理论模型和羊群理论模型这两种模型类别。

四、结语

在经济学当中,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也是经济理论学说的理论基础。由于理论基础的不同,目前主要有两种最基本的金融理论,他们分别是传统金融学理论和行为金融学理论,行为金融学理论是对传统金融学理论的完善,他们之间具有很大的区别。

参考文献:

[1]赵晶.解析传统金融学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分歧[J].学习与探索,2014(10).

[2]丁志国,徐德财,赵晶等.由理想市场到现实交易: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的演进[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

[3]柳维芳.基于双拐点预期理论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J].生产力研究,2014(03).

[4]李源,李杰.股票市场个人投资行为分析及策略建议――基于行为金融学视角[J].金融经济(理论版),2013(12).

[5]郎镐.行为金融学在我国市场上的应用探析[J].时代金融(中旬),2015(01).

[6]任元江.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投资效率探析[J].城市地理,2014(18).

[7]沈玉星.投资者非理与公司理财――基于行为金融学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34).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房地产市场;金融市场

1 引言

自从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内的房地产消费需要量因此而获得巨大的释放,由此房地产市场也由于住房的市场化而日益繁荣,房地产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断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增长动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每年以超过7%的速度增长,而与此同时,房地产的销售额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增长[1]。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不仅仅关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国家的财政收入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房地产业的繁荣在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了金融市场的活跃。由于住房制度的变革,金融业越来越多的参与到房地产市场中,从房地产开发商的贷款开发,到消费者的抵押贷款进行商品房消费。银行参与的程度在不断的提高,金融市场在各个环节影响着房地产市场的运行与发展。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不良发展所引起的金融危机的实例也提醒我们要深刻的认清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程度。以避免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良影响。

一般来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及二者相互作用对国民经济其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在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中普遍存在如下问题:金融支持过度导致房地产市场泡沫化;房地产金融融资渠道单一诱发潜在金融危机;房地产价格不稳定加大国内商业银行体系风险等。因而我们不得不深入的思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是否存在着导致金融危机的因素?如何看待房地产金融市场中的风险?如何正确处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协调关系?要处理这些问题,就要科学、合理的认识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

因此,本文将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角度出发。通过以沈阳为例,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用回归分析法来分析定量的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程度,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为进一步的认识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的关系和发展规律,解决房地产市场和金融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实证支持。

2 研究的设计

2.1 样本区域选择的依据

本文选择的模型区域为辽宁省沈阳市。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辽宁省是东北三省中经济发展最快的省份,目前,东北地区是国家重点的经济改革发展地区。而沈阳市作为辽宁省重要的城市,其城市发展在辽宁省甚至在东北省具有典型性,对沈阳市的研究对辽宁省以及东北地区其他城市的相关研究起到代表性作用。

第二、沈阳市近几年在经济发展迅猛,其经济发展在辽宁省具有经济领军地位。近年来,其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迅猛,具备了对二者市场进行研究的现实基础,同时对二者未来的协调发展起到指导作用。

第三、沈阳市是老重工业基地,而近年来沈阳市房地产业与金融业的异军突起,使得二者的经济地位也日益凸显。在面临经济转轨期的时代大背景下,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对整个城市未来的经济格局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因此,对于如何认清与协调房地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研究对规避金融危机以及对沈阳市未来的经济格局规划具有现实意义。

2.2 指标选取依据

如何来选取指标来代表房地产市场与经济市场的发展对研究的成败起着决定性作用。本文对指标选取的依据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第一、定义性原则。根据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功能定义来选定经济指标。房地产市场是房地产商品交换、交易以及一切流通关系的总和。根据房地产市场的定义,可选用交易额、销售额等经济指标。金融市场,是实现货币资金借贷、办理各种票据和有价证券买卖,资金供给者和需求者融通资金的场所或过程。根据金融市场的定义,可选用贷款额、证券交易额等经济指标。

第二、典型性原则。参考其他众多相似研究文献中所运用的指标,对其进行归纳选取。如《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来表征房地产市场的发展,选取金融资产总量、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现金和存款)、非货币资产数量(即包括股票有价证券)来表征金融市场的发展。李阳(2006)和皮舜(2004)均选取我国商品房的交易额和金融

机构贷款额作为各自市场的表征指标[2]-[3]。

第三、可行性原则。通过查询《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笔者发现沈阳市证券交易额记录年份仅由2003年开始,2003年之前的数据无法快速、准确的收集,因此将代表金融市场发展的证券交易额这个经济指标排除。无沈阳市商品房交易额经济指标,但有沈阳市商品房销售额经济指标可代替[4]-[5]。

根据上述原则,本文选择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作为表征房地产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销售总额。选择沈阳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作为表征金融市场发展的经济指标,记为贷款合计。

2.3 数据来源说明

在基于以沈阳市为例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研究中,有关评价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由以下查询获得:通过查阅《辽宁省统计年鉴》和《沈阳市统计年鉴》总共获得了沈阳市2003-2009年相关经济指标数据14个,经过对数据的仔细检查与核对,确保了指标数据的真实性与准确性。具体数值见表2-1。

2.4 模型选取依据

根据上述表2-1所收集的数据,以贷款合计为横轴,以销售总额为纵轴,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把2003-2009年的数据表示出来,得到散点图2-1。

图2-1 2003-2009年沈阳市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散点图

从图2-1中可以看出,表示每年商品房实际销售额和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合计的点基本上呈递增趋势,说明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通过观察散点图的分布形态,可以明显看出其分布偏离线性模型,因此排除选用线性模型对变量指标进行拟合。其次,可以观察得到其变量的走向接近于曲线型的非线性模型。因此将选用非线性模型进行拟合。但这种描述只是直观上的判断,只是从变量散点的形态上做出的大致性描述,并不能科学的反应变量之间关系的密切程度。因此在下面的论证中,本文借助专业统计软件spss软件来对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进行具体的计算。

3 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相关关系的实证研究

3.1 相关分析

运用统计软件spss计算出销售总额和贷款合计之间的相关关系,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2。

根据上表的数据可以得出:pearson相关系数为0.821,p=0.024<5%,应该拒绝原假设,即总体中这两个变量的相关系数为零的假设。所以可以认为,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在回过头来对二者变量的散点图进行观察(图2-1),就较容易理解这一结果,散点图上的变量基本上在呈现递增的趋势。因而这两个变量基本存在正相关关系。同时,表4中两个变量之间的双卫检验概率值为0.024,小于5%,即表示出二者之间的相关程度也是较为显著的。

3.2 回归分析

通过上述的相关分析,我们计算出销售总额与金融贷款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821,同时观察散点图,发现变量基本上呈现曲线型递增的趋势。因此笔者就想二者之间可能存在着一种非线性关系,是否可以用一条曲线来拟合,所以在下面的分析中仍借助spss统计软件,以贷款合计为自变量,以销售总额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到输出结果如表2-3,表2-4和表2-5。

模型摘要(model summary):表示相关系数(r)=0.891,判定系数(r square,r2)=0.793,调整后判定系数(adjusted r square)=0.752。由此可得出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达75.2%,即运用该曲线模型,自变量x(贷款合计)可以解释因变量y(销售总额)变化的75.2%。因此通过拟和度数值证明该模型是可行的。

方差分析(anova):表示回归的均方差(regression mean square)=3.591,剩余的均方差(residual mean square)=0.187,f=19.213,p=0.007。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f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007<1%,近似于p=0,所以可认拒绝原假设,即变量x和y之间曲线相关关系显著。

回归分析系数分析(coefficients):表示常数项 (constant)= 3.132e-5、回归系数(b)=1,回归系数的标准误差(std. error)=0,标准化回归系数(beta)=0.410, t检验的t值=2.426e7,p=0.000。其中重要的数据分析为自变量x(贷款合计)的t值所对应的p值的大小。由于p=0,所以可认为回归系数有显著意义,即x的变化可引起y的变化,且变化显著。

图2-2贷款合计与销售总额拟合曲线图

根据上述数据分析可运用spss进行曲线回归分析得到曲线拟合图2-2

3.3 研究结果

通过实证分析,我们发现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发展关系具有显著影响性。从具体系数上看,销售总额与贷款合计与类指数曲线拟合度达75.2%,销售总额变动的75.2%可运用曲线的自变量的变动解释;f检验与t检验的数据同样表明无论是从整个模型方程的角度,还是从自变量的角度,都是高度显著的。从模型拟合图斜率角度来看,由于其图形斜率大于零且呈递增性,即曲线的凹凸性为凹,因此因变量会随着自变量等单位的增加而呈现出加速上升,即随着自变量的增加,因变量的上升速度要快于自变量的上升速度。通过基于沈阳市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2003-2009年的数据实证分析,我们看到代表房地产市场的销售总额与代表金融市场的贷款合计随着时间的发展呈现出上升趋势,并且该趋势符合类似指数曲线的波动走向。这表明即使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幅度较小,其变动也对房地产销售造成巨大的波动。从指标的代表的市场角度出发,不仅直接表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关系且呈现强显著相关,而且从侧面反映出房地产市场对金融市场的强烈依赖性。证实了第一部分的理论研究结论。

4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揭示出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相关性。这是因为,房地产市成是资金密集型市场,交易额巨大,因而不论是房地产的直接使用者还是经营者都是难以承担的,因此都需要银行等金融主体参与的金融市场给予资金融通,才能顺利完成交易。另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具有保值性、增值性等特点,使得金融市场特别青睐房地产市场,特别愿意以房地产金融资产作为资产组合的重要构成部分。因此可见,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体”的。为了降低房地产金融风险以及促进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在未来的协调发展,针对本文所得到的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关系结论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积极鼓励监管金融机构贷款。由于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类指数曲线关系,使得金融机构贷款变动对房地产业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在面临房地产市场日益膨胀的背景下,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要究其根源性主要因素,加大对金融机构贷款批准的审核力度,加强房地产业的信贷管理,严肃查处房地产信贷中的违规问题,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完善个人征信管理体制,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市场的预警体系、房地产统计指标体系和信息披露制度等[6]。通过调控金融机构相关贷款来有效的指导房地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第二、发展房地产融资渠道多元化。由于目前的房地产金融融资主要依赖于银行体系,而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行业,这样无形中将房地产市场发展的风险转化为银行体系的风险甚至导致金融危机。应该加强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发展资金、证券等要素市场。

第三、建立住房抵押贷款次级市场促进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是指将住房抵押贷款直接转化为股票、债券、投资基金等证券形态,是资产证券化的一种形式。其主要功能在于通过证券形式将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系起来,积聚社会闲散资金,促进个人储蓄向房地产投资转化,并有助于提高银行长期信贷资产的流动性,建立起不动产抵押贷款的次级市场。对于放贷金融机构而言,房地产抵押贷款证券化能有效降低放贷风险和拓宽房地产资金来源,有效地把贷款风险向证券市场转移,把风险分散给广大投资者。对于投资者来说,房贷证券化为其提供新的投资工具,因房贷信用程度较高,投资者风险系数较小,可谓是一种风险小、收益高的新型投资方式。

参考文献

[1]皮舜,武康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发展关系的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6(2):1-5.

[2]皮舜.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的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4(12):29-33.

[3]李阳.中国房地产市场与金融市场关系的实证分析[d].厦门大学硕士论文,2006.

[4]沈阳市统计局.沈阳市统计年鉴[m].沈阳市统计局出版,2001-2007.

金融市场基本面分析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结构;分析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信贷需求日益增加,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社会二元结构的存在,农村金融市场与城市金融市场从市场需求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所以农村金融市场的竞争结构以及市场竞争主体所采取的竞争战略与城市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不同。根据战略管理专家迈克尔·波特(M.E.Porter)的行业竞争理论,行业的竞争结构决定着行业的竞争原则和企业可能采取的战略,因此行业竞争结构分析是企业制定战略最主要的基础。[1]对于各个金融机构而言,要制定正确的竞争战略,在未来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必须深刻理解行业竞争的决定因素。本文利用波特的五动力模型分析了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结构,为金融企业在农村金融市场的战略选择提供依据。

一、农村信贷市场及竞争力量分析

(一)农村信贷及信贷市场的概念界定

信贷市场是指运用借贷方式,以信贷合同为工具融通资金的金融市场。农村信贷市场是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和农村票据市场、农村同业拆借市场、农村证券市场以及农村外汇市场一同构成了完整的农村金融市场。同时,本文分析的信贷是指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业务,不包括民间金融等其他信贷融资方式。本文分析的金融产品是农村一般性的信贷业务,不包括对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的用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以及粮棉油收购的低息或者无息贷款部分的分析。一般的信贷业务包括农户为满足生产需求而产生的贷款需求,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农村经济组织或个体工商户为满足生产经营的需要而产生的贷款需求。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力量分析

按照波特的观点,一个行业中的竞争,远不止在原有竞争对手中进行,而是存在着五种基本的竞争力量,他们是潜在的行业进入者、替代品的威胁、购买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以及现有竞争者之间的竞争。[2]

1.现有企业

(1)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包括农村信用合作社以及由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的农村合作银行。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供给方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和农村商业银行,也是农村市场最大的正规金融机构,其队伍庞大、点多面广,最接近农村基层群众,其信贷规模约占全国信贷总量的11%左右。[3]我国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就成立了信用社,建国后农村信用社得到迅速发展,到1956年,农村基本实现了信用合作化。从1958年开始,我国农村信用社几经改革,但至今仍没有就其组织性质形成明确的结论。

(2)商业银行。除农村信用社之外,农村市场还存在中国农业银行等商业银行。中国农业银行是目前农村地区从事金融业务的唯一一家国有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多次成立和撤销。1996年,与信用社分离后,中国农业银行开始了收缩乡镇、巩固县城、拓展城区的经营战略,大量分支机构从农村撤出,仅仅保留部分营业网点。但是农业银行仍保留了一些农村的优质客户,比如一些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资信状况好的个人客户。

2.潜在进入者

虽然目前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缓慢,但是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市场存在巨大的市场潜力。首先,目前农村借贷市场存在着严重的供不应求状况,资金需求者对资金的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另外,我国目前金融机构的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村经营主体的多样化需求。所以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必将出现新的竞争主体。

(1)民间金融机构。长期以来,各种民间金融机构和融资形式如基金会、私人钱庄、企业集资、农民互助合作社等一直受到政府的严格限制甚至打压。据估计,目前全国地下信贷规模在7000亿元至8000亿元之间。央行有的官员也多次表示:要解决小额信贷和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放宽民间金融活动空间。民间金融的许多优点是国有银行无法比拟的,特别是民间金融机构有着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等特点,在满足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所以我国对民间金融机构的态度由一味的打击开始向规范转变,管理部门已经发出了明确的“解禁”信息,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化将会在不久的将来变为现实。

(2)外资银行金融机构。2006年是我国进入WTO后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年底过后,我国的金融业将会全面开放。同时,中共中央在《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到,在保证资本金充足、严格金融监管和建立合理有效的退出机制的前提下,鼓励在县域内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允许私有资本、外资等参股。在这种情况下,对外资银行来讲,具有一个非常好的进入我国市场的机会。原来已经进入的外资银行一方面会进一步对我国的各类金融企业扩大投资份额和加强各项业务的合作,另一方面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关注农村金融。据悉,澳新银行计划投入2亿澳元换取上海市农村商业银行约20%的股份,荷兰合作银行可能入股浙江省和辽宁省的农村信用社。[4]

(3)其他商业银行。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之后,随着农村的城市化、农业的产业化、农民的市民化,我国农村的机会增加了。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风险会相应降低,从而具备的投资价值会随着时间和各项政策的落实显现出来。在这种趋势下,国内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大对农村市场的关注,一些商业银行会逐渐加入到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中来。

(4)邮政储蓄。中国银监会副主席蔡鄂生在北京举行的“2006中国金融高峰会”上介绍,筹建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已得到国务院批准,这家银行将成为面向普通大众,特别是为城市社区和广大农村地区居民提供基础的金融机构。虽然新成立的邮政储蓄银行暂不经营信贷业务,但随着其内部治理结构的逐渐完善和管理的逐渐规范,未来的邮政储蓄银行会不断扩大资金自主运用范围,极有可能涉足农村信贷,充分发挥其网络优势,完善城乡金融服务功能。

3.替代品

(1)直接融资金融市场的发展。作为间接融资的替代品,直接融资市场相对于以银行金融机构为中介的间接融资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对于一些农业产业化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不仅融资成本大大低于银行,而且募集的资金是作为股权资本使用,相对于银行信贷,没有还本付息的要求。山东省目前共有农林牧渔业上市公司4家,通过发行股票累计发行融资近12亿元。[5]同时,上市融资在经营管理和信息披露方面的要求还可以使企业在获取资金的同时理顺内部关系,完善治理结构,实现更好的发展。这些优势都是银行信贷融资所没有的。另外,正在探索中的企业债券也会对银行信贷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

(2)民间借贷。虽然民间借贷目前尚未以合法的企业形式参与农村金融市场,但农村大量的信贷资金还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民间金融机构以及私人借贷,民间借贷凭借其获取信息以及成本方面的优势,使其具有期限灵活、手续简单、便捷高效的服务特点,已经构成农村借贷市场的重要互补因素,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据调查,2003年全国民间金融融资规模已达8000亿元左右。[6]

4.储户和贷款者

农村信贷市场的主要资金供给者是各类型的储户,既包括农民及个体工商户,也包括农村工商企业、各类经济组织和乡镇政府。因此,对储户资源的争夺就成为各个金融机构发放信贷资金的重要保证。

在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的融入者与资金的供给者有着高度的重合,因为金融机构就是在各个市场主体之间调剂资金余缺的中介组织,他们对资金的需求程度影响到了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竞争强度,所以也成为农村商业信贷市场的重要竞争因素。

二、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分析

以上五种基本竞争力量的状况及其综合强度,决定着行业的竞争激烈程度,从而决定着行业中获利的最终潜力。

(一)现有企业间竞争强度分析

目前,在农村正规金融市场绝大多数信贷业务由农村信用社提供,中国农业银行仅仅占据少量比较大的客户,二者之间的竞争并不激烈,农村信用社实际上处于一种垄断状态。究其原因,一是农村信贷市场竞争者数量少且二者存在一定的产品差异,即农业银行只注重一些相对规模较大的优质企业或项目;二是农业银行正在逐渐寻求退出农村市场;三是农村正规信贷市场的进入障碍的存在使目前尚没有或者很少有竞争者进入这一领域。

(二)进入威胁强度分析

农村信贷市场之所以竞争强度有限,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农村信贷市场存在种种进入障碍。但一些障碍正在逐渐降低,尤其是政策的限制。

(1)规模和成本限制。这是阻碍其他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最重要的因素。我国农业生产力落后且发展不均衡,农业生产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所以从资本逐利的角度来说,社会资金是不会向农村流动的。即使一些地方或者一些部门利润水平达到了社会平均利润率,由于农村需求主体过于分散,且缺乏统一有效的征信体系,信息获取成本高昂,所以,进入这一市场的金融机构就很难扩大经营规模以确保盈利,规模的扩大会使经营成本上升速度提高。几大银行由于追求大市场、大银行的发展目标和降低成本考虑也逐渐退出了农村金融市场。这样,农村信贷市场仅仅有农村信用社发挥自己信息成本优势在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下经营着农村信贷业务。

(2)政策限制。虽然经营农村信贷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是巨大的农村信贷市场需求催生了各种民间融资形式,它们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农村的资金需求。但是,他们一直没有走到农村金融市场的前台,因为我国没有出台正式的法规允许民间金融的经营,甚至将它们混同为高利贷等加以打击。但为满足农村发展的资金需求,随着农村金融市场改革的深入,国家逐渐在放宽进入这一市场的限制,目前民营小额信贷机构和外资小额金融机构的进入试点等措施证实了这一点。在政策不断放宽的情况下,新进入者的威胁不断增强,农村信贷市场的竞争机制将逐渐形成,从而打破信用社一统天下的格局。

(3)其他因素制约。除了受规模、成本和政策的影响外,进入农村金融市场还有一些其他因素的制约,基于客户转换成本、信贷产品营销渠道等方面因素的考虑也是进入农村信贷市场的制约因素。

(三)替代强度分析

正规金融机构的缺位给其他的融资形式创造了满足农村资金需求的条件。作为与间接融资同样重要的融资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已逐渐被一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合作经济组织所接受。《国务院关于200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如果说上市融资距大多数农村融资主体还较远的话,那么农业保险、融资租赁等形式的直接融资方式则更加被农村融资主体所接受。就目前来看,我国农村资金需求主体的直接融资比例仍然会比较低,因为我国的直接融资市场还没有延伸到农村市场,不仅是直接融资需求较少,难以形成成熟的直接融资市场。在一定时期内,直接融资还不会对农村信贷市场产生太大的替代作用。

尽管作为正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信贷市场存在很大障碍,但一些民间金融机构和民间借贷形式在满足农村信贷市场需求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很多地区,民间借贷的总量远远超过了正规金融机构的放贷额。民间借贷有着天然的信息获取优势,信息成本大大低于正规的金融机构,同时,民间借贷具有方便灵活,手续简便等优势,所以民间借贷对正规金融市场的借贷具有相当强的替代作用。

(四)储户及贷款者的讨价还价能力

储户作为农村信贷产品提供者的资金来源,其谈判能力并不是很强,首先因为利率水平相对储户来说是外生的,我国目前尚未达到完全市场化的利率形成机制,即使储户有一定的谈判能力,他们的选择也很少,能够吸收存款的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或者邮政储蓄机构,况且地理上相对分散的农村储户,资金也相对比较分散,吸收他们的存款本身成本就比较高。另外,农村存款主体的储蓄率比较高,缺乏其他的资金融出渠道。这一切导致了他们在金融机构面前出于弱势地位。

在贷款者的角度来看,他们的谈判能力要区别看待。农村一部分运营状况良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资金需求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且借贷成本比较低,享受着较低的贷款利息,因为他们资信状况好、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盈利水平比较高,从而具有的谈判能力比较强。但个体的农户就不具备这样的谈判能力,他们往往成为金融机构“惜贷”的对象,正常的资金需求也得不到满足,他们往往缺乏担保人或抵押物,而且要求的资金数量少,周期灵活,金融机构贷款的单位成本高,所以面对金融机构,农户在贷款方面出于弱势地位。另外,利率的管制使对农户的贷款利率达不到弥补风险的水平,也是金融机构“惜贷”的重要原因。

三、结论

就以上分析看来,我国目前农村信贷市场竞争强度并不大,现有的两类金融机构按实力分别占据着不同的细分市场。竞争意识的缺乏降低了涉农金融机构的产品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完善农村金融体系,构建竞争性的农村金融市场是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的一个重要措施和落脚点。

参考文献:

[1]杨锡怀.企业战略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C.W.L希尔,G.R.琼斯.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2005.

[3][6]何广文,冯兴元.中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制度变迁[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4]安徽省商务厅.中小外资银行涉足我国农村金融[DB/OL]./aarticle/sjgongzuody/200605/20060502215107.html(2006.05.18)[2006.0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