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通信技术的概念

通信技术的概念

通信技术的概念

通信技术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概念图;信息技术教学;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6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21-0031-04

1 前言

在“苏州市2008年在线课程培训”中,笔者接触到概念图及Inspiration工具,了解到了一些相关知识,并在教学中尝试应用概念图。在实际应用中,觉得概念图对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实施有一定的帮助,对复习学业水平测试中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有效果。

新课程的目标是提高信息素养,而在信息技术的一些知识概念课的学习中,往往由于授课方式的沉闷,导致学生基本没有兴趣学习这些知识,使得新课程下信息技术有效教学实施面临困难,事实上并未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本文希望通过对概念图应用的探讨来改变教师和学生对信息技术有效教与学的理解,更好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2 概念图应用于教学的理论依据

概念图是指一种用来组织知识概念之间联系的工具。它是以图解的方式,直观地将某个主题的概念和概念之间关系表征出来的一种呈现方式。概念图构图时通常先将某一主题的有关概念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然后用连线将相关的概念和命题连接,连线上标明两个概念间的意义关系,这样就形成了关于该主题的概念或命题网络。

由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知识点比较零碎,教学中涉及的概念也较多,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是信息技术有效教学的一种好方法。例如,在讲“域名与IP地址”时,知识点比较零碎,学生对一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认识不很明确,笔者给学生提供一串名词如域名、IP地址、DNS等,让学生区分概念范围的大小,绘制概念图(如图1所示)以明确概念。实践证明学生通过绘制概念图,将知识形成一个彼此联系的知识网络,对这些概念也有了多层面的理解和记忆。

3 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有效教学中的应用案例

案例背景 本案例是新课程体系下高中信息技术选修课网络技术应用的一个教学案例,具体内容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网络技术应用》(选修)第三章第一节“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案例运用“概念图”组织实施有效教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网络的功能;了解构成网络的主要硬件、软件;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概念图”直观、系统地表征本节内容,使得学生能够清晰地掌握相关概念的关系,完成教学目标。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培养从基础学习起,从基本理论概念掌握起,有理论的支撑,才能进一步认识网络、应用网络,并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积极参与信息整理与加工的学习态度。

2)内容分析。信息技术新课标中提出:“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如何“学会根据需求合理网上学习,能够自觉维护网络安全等”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网络的功能与构造”是必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网络的组成;常用网络连结设备如何连接;怎样管理网络;网络的基本功能;了解网络的分类”等,才能高效地利用网络。

教学重点:掌握网络的分类、网络的功能;了解网络的主要硬件和软件。

3)学生分析。学生的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很浓,大部分学生基本上都能通过网络获取他们所需求的信息,都可以打开“搜索引擎”来查找想要的信息,但他们对网络的认识很少。所以,要让学生从认识网络的基本理论开始,让他们较为系统地了解身边的网络,让学生通过联系实际来提高对知识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4)教学策略设计。本节课通过讲授法,用“概念图”的形式来组织实施,并且让学生了解和认识“概念图”。

教学流程:将本节课的知识用“概念图”来呈现出来,对各个知识点逐一讲解,在讲述完后,再回到“概念图”中进行小结,使学生做到掌握相关知识理论,心中有图,能够脱离书本。

教与学的实际过程描述 “同学们都爱上网!这个‘网’到底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我们通常上网时,用浏览器Internet Explorer,Internet是什么呢?接下来我们就来学习。”接着,将Internet概念图(如图2所示)呈现出来,使学生对Internet的认识有了一个更直观的理解。

从概念图上看,Internet(国际互联网)是一组全球信息资源的汇聚,Internet是由于许多区域网络互联而成的一个逻辑网,每个网络中连接着若干台计算机或子网络。那么“什么是网络呢”“网络有哪些功能呢”“网络由哪些设备组成呢”“网络中的设备是怎样连接的呢”“网络又是如何工作的呢”等一些问题的提出,这些问题相关的知识采用“概念图”(图3~图5)以投影的方式来呈现。

接下来对上面的问题对照概念图有条理地进行解释。

1)网络的主要功能(如图3所示)是数据通信(如电子邮件往来、ATM取款等)、资源共享(如机房里面共享的网络打印机、电影游戏资源等)和分布处理(大型软件的开发等)。

2)网络按覆盖范围来分(如图3所示),分为广域网、局域网、城域网,从概念图中可以得知它们的应用领域和地域范围。

3)网络由网络硬件和网络软件组成。从概念图中可以清晰得知网络硬件(如图4所示)是指的服务器、工作站、传输介质和通信连接设备(路由器、交换机等),并指导学生识别学校机房里面硬件设备,比如机房里面交换机、双绞线等。

4)网络软件(如图5所示)。网络软件主要由网络操作系统和网络应用软件组成。网络管理员通过网络操作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和控制;普通用户通过网络应用软件来使用网络资源,网络应用软件的结构有两种:客户机/服务器(C/S)和浏览器/服务器(B/S),一般情况下上网在IE中操作的是B/S结构,而C/S需要安装客户端软件,像一些远程控制、监控等。

解释了这些问题之后,通过对“网络概念图”知识理解,并总结得出网络的概念:“网络是由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计算机通过网络通信设备连接起来所组成的系统,计算机间可以进行数据通信、数据共享及协同完成某些数据处理工作。”

最后,再回到“概念图”(图2~图5),让大家回顾本节课的知识内容及这些内容间的联系,加深对网络基本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网络。

教学反思 教师利用概念图进行有效教学,其实绘制概念图的同时就是备课的过程。通过绘制概念图,可以清晰地知道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在教学中需要考虑到的问题和知识点都可以在概念图中表示出来。

从学生接受来看,像本节课这样的概念比较多的课,如果单纯靠概念的罗列,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甚至厌倦,更糟糕的是学生最终还是弄不清概念之间的联系,从而很难实现教学目标;而利用概念图使学生可以非常形象地看到每一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促进有效学习,提高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从而真正地做到有效教学。

4 结束语

概念图不仅形象系统地再现了课程知识的理论体系,有助于有效教与学的实施;而且使学生能够正确地分析和比较学习的知识概念。因此,将概念图作为实施有效教与学的工具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减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提升了教与学的效果。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地促进教与学,真正将新课程“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的目标落到实处。

注:文中的概念图是笔者使用Inspiration Trial Edition

7.5b(概念图绘制软件)工具绘制。■

参考文献

[1]赵俊莉,赵冬生.概念图在信息技术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教育技术,2005(15).

[2]李,杨威.概念图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小学电教,2008(1).

[3]袁维新.概念图:一种促进知识建构的学习策略[J].学科教育,2004(2).

[4]赵俊莉,赵冬生.将概念图引入信息技术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5(7).

通信技术的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初中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免费。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 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

通信技术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数字鸿沟 维度划分

一、引言

数字鸿沟问题是新兴信息技术迅速发展后引发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各国政府自上个世纪就开始重视此问题,如美国政府1999年7月题目为《填平数字鸿沟》的研究报告。在我国,同我国的地形梯级分布相似,我国不同地区使用数字技术的程度也呈梯级分布,只不过方向刚好相反,表现为东部沿海城市数字化程度相对来说比较高,而中西部地区数字化程度较低。无论是实际上网人数,还是上网人数所占人口比例,东部省区都大大超过中西部地区。由此可见,中国的数字鸿沟问题十分严峻。

近年来, 学术界对于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保持了高度的关注。现有研究从社会学、经济学、公共政策、创新扩散等多个学科的视角集中对数字鸿沟的现状、成因和缩小办法进行了探讨。但是,数字鸿沟领域仍然缺乏一个统一的概念框架(Vehovar等 2006)。Arquette (2001)指出,大多数关注互联网的学者对诸如数字鸿沟这样的概念使用都很混乱。“人人都假设其他人在使用同一概念时,所指的含义和他使用时所赋予的含义相同。然而实际上 , 多数研究者在使用同一概念时并没有形成这样的共识。” 这样不但造成了研究和讨论中许多不必要的概念混乱,而且无法对在一个社会内不同时点之间、或在各社会同一时点上的差别进行比较。”(祝建华,2002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通过回顾现有文献中数字鸿沟的概念,比较各种概念的异同点,并进一步提出数字鸿沟的概念框架。

二、数字鸿沟概念回顾

早在 1970 年,著名的知识沟(knowledge gap)假设就已经被提出来,并一直是传播学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领域。80年代,随着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随着计算机的不断普及,一些学者敏感地注意到社会上出现的信息富人和信息穷人之间存在的鸿沟。90年代,随着互联网日益广泛的使用,数字鸿沟成为一个笼统的标签或比喻,用来说明人们对信息传播技术,特别是互联网的采纳和使用上存在的差距。数字鸿沟一词真正引起公众关注则是 1995 年美国商业部电信与信息局(NTIA)的题为《被互联网遗忘的角落:一项有关美国城乡信息穷人的调查报告》中对数字鸿沟现象的具体描述。从数字鸿沟的起源来看,提出这一概念的最初目的是引起学者、政府及企业对不同人群所享受到的信息福利差异的关注。研究数字鸿沟的最终目的是防止不同人群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享受不到信息扁平化带来的好处,进而出现较大的经济贫富差距。

随着学术界对数字鸿沟的进一步探讨,数字鸿沟的定义开始出现分歧,主要体现在“数字”和“鸿沟”两个维度。狭义层面的“数字”仅仅指互联网的普及和使用,其操作化定义常用互联网扩散率这个单一指标。广义层面上,“数字”不仅包括互联网,还包括电话、有线电视、电脑、传真机、手机等其它信息传播技术。

在“鸿沟”维度上,学术界也存在狭义和广义层面的理解。狭义的“鸿沟”仅仅指不同群体的接入互联网或互联网使用频率的差距(Vehovar等 2006),例如某些地区的青少年由于经济条件或网络覆盖原因不能接触互联网,或者只能通过网吧、图书馆等渠道有限次数地接触互联网。DiMaggio and Hargittai(2001)则认为“鸿沟”包括五个维度上的数字化不平等:设备、使用的自、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也有学者提出接入鸿沟、技能鸿沟、经济机会鸿沟和民主鸿沟的类似分类,但总体而言“鸿沟”可以分为接入沟(access gap)和使用沟(usage gap)两个维度。接入沟侧重不同群体接入互联网(或其他信息通讯技术)的难易程度差距,这一因素是导致不同群体享受到不同信息福利差距的直接原因。使用沟侧重人们接入互联网后,由于自身技能的差异导致的差距。Carvin(2002)列举了充分利用互联网所必需的六种技能:基本的读写能力,用读写能力完成日常工作的能力,在专业场合完成工作的能力,使用技术工具的能力,识别信息资源质量的能力,培养新技能的能力。更进一步的,Mossberger等(2003)提出技术能力和信息能力的分类,技术能力指互联网的速度也会造成不同人群使用互联网的差距。能通过更先进的设备快速而便捷地接入高速互联网的人群可以充分利用下一代的服务和技术,如4G网络上的高清视频通话服务、高清视频快速下载或分享服务等等。相反,通过老设备接入低速互联网的人群则在利用新技术方面处于劣势。从上述分析可以发现,现有文献中对“鸿沟”的维度划分都从影响人们利用互联网(或其他信息通信技术)的因素出发,根据影响因素的不同进行分类。如,划分为五个维度:设备、使用的自、技能、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的目的。

三、数字鸿沟的概念框架

通过对数字鸿沟概念的发展起源和对不同分类的回顾,我们发现现有定义的主要分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对“数字”的范围定义不清;其二,对“鸿沟”的维度划分缺乏统一的限定标准。我们认为,解决这两个分歧应从“数字鸿沟”概念提出的起源出发,以学术界关注数字鸿沟的初始动机为出发点,据此确定共识。

定义“数字”的范围时,我们认为数字鸿沟关注的数字化技术不能局限于传统的有线互联网。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普及,很多人群接入互联网的首选渠道已经从电脑变为手机。在非洲很多国家,青少年第一次接入互联网都是通过手机上网实现的。其次,数字化技术不能无限地扩大到所有的信息通信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包括基本的接入互联网浏览和检索信息,还包括复杂的应用使用、编程等等。如果考察人们在所有信息通信技术使用方面的差异,那么在世界上任何一个地区都能发现非常明显的差距。一个黑客和普通的互联网用户在信息通信技术使用上的悬殊是毫无疑问的。事实上,90年代数字鸿沟问题引起人们的关注,正是因为互联网的普及速度差异导致不同人群浏览、查询信息出现了差异,信息的不对称进而导致不同人群视野、知识面、思维方式的差异。因此,我们认为“数字”的内涵应该限定于有线和移动互联网。

定义“鸿沟”的维度划分时,我们提出将影响不同人群接入和使用互联网(包括有线和移动)的因素限定在特定人群无法改变的客观条件上。人们难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学习改变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互联网普及率、互联网速率、设备先进程度和信息管制程度。我们认为已有学者提出的能力维度是不适宜划分为“鸿沟”的维度的,因为这些能力可以通过人们的学习和使用不断提高。数字鸿沟研究者需要关注的是特点人群难以通过自身努力和学习改变的因素,这样才能保证不同人群在利用互联网时有统一的“起跑线”。通过学习和努力可以改变的因素所导致的差距是必然会存在的,取决于人们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等各方面因素。

通信技术的概念范文第4篇

1.1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作用

在进行数学概念的教学之前,作为教师首先应在观念上加以改变.因为只有在教学观念上加以改变和创新,才能更好的指导教学.概念教学观念的转变和创新,就是要在素质教育质量观的要求下,充分建立以人为本的学生主体观,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实现优质高效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则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接近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因此,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注重学生的参与性,发挥其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使学生转变成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也是在新的学习环境下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1]。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日渐成熟,数学概念的教学也发生了转变。利用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CAI,可以充分地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显示出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强化了个别化教学,这对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进行因人而异的指导无疑是大有裨益的。网络的发展及其教学中的引入更加强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学习高级认知能力的场合(例如对疑难问题求解或是要求对复杂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的场合),采用协作(Collaboration)式教学策略往往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而更能奏效所谓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也日益受到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关注.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更促进了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学生的参与度更大,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也就越直接越深刻。总之,信息技术在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的应用,是数学概念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手段,由于其视听结合、手眼并用的特点及其模拟、反馈、个别指导和游戏的内在感染力,故具有更大的吸引力。

1.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创设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新课程要求建立的新学习方式是一种“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宗旨、以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有许多具体方案构成的多维度、具有不同层次结构的开放系统。数学概念往往是由一些实际实例和具体的数学材料抽象概括而成的,学生总感到枯燥无味,因此,在数学概念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合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根据讲授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各种教学媒体、选择素材创设适学情境,以便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这样不仅能使教师当好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而且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方式的培养,从而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从实际出发依据教育学原理,利用综合培养和训练学生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水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潜在创造力。

1.3多媒体化呈现教学内容,引导学生的选择性注意

多媒体技术为数学概念教学内容的展现提供了很好的帮助,其教学效果显著.利用多媒体技术中图形的移动、定格、闪烁、同步解说、色彩变化等手段展示数学概念教学的教学内容。这样更为形象、直观的展示方式可以使学生更乐于、易于接受,诱导学生深入浅出,并有此引发学生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从而达到提纲挈领、融会贯通,系统地掌握有关知识的效果[2]。例如:在讲述立体几何中的对各种柱体、锥体、球体等相关概念时,就可以利用空间图形的分、合、转、并、移、裁、展等多种形式的动画,再结合有关必要的解说和优美音乐,使学生能身临其境,产生立体效应,同时通过启发性提问,引导学生积极开展思维,自我挖掘各图形间的内在联系。

1.4利用媒体展示变式,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加深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变式是指概念例证在非本质属性方面的变化.利用变式的目的是通过非本质属性的变化突出本质属性,使获得的概念更精确、更稳定,信息技术环境下,我们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轻松展现及演示变式,从而使学生获得更为精准的数学概念.例如在解析几何中讲解“椭圆”的概念时,教师可以利用各种媒体手段呈现各种椭圆的变式,以突出椭圆的本质属性,从而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椭圆这一概念。

通信技术的概念范文第5篇

 

众所周知,人类发展中离不开信息,人们日常生活中同样也需要收集、存储、传输信息,信息不但能够改变人类文明,也能够改变世界。为了满足信息时代的需求,传统信息处理技术已经得到很大的发展和改变,智能信息处理主要就是依据非线性系统、不确定现象的方式来模仿生物行为的基础上构建的信息处理技术。

 

1 智能信息处理中概念图的应用

 

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在逐渐提高网络信息量,处理信息的时候需要更高的要求,以此形成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实际上是一种自动检索信息,并且深层次处理信息的技术。一般来说这种技术能够自动科学的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然后对其进行翻译。语义信息处理技术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主要面对的就是怎样实现智能化,汉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不同语境中汉语出现多种解释,想要实现智能化不只是汉字简单应用的问题,智能设备需要能够分析人们的语言,并且能够及时反映人类语言,此时需要设备能够掌握中国语言的技巧。目前发展中智能设备不能对人类语言进行充分理解,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办法,所以在设备中植入语言技巧是有效的方式,此时智能设备能够了解人类语言,同时也能够及时回应相关问题。概念图是知识表示方法中一种比较好的形式,所以,相关专家和学者需要注重研究概念图,全面提高信息智能化处理的能力,促进信息处理技术的全面发展。概念图主要包括连线和节点两部分,连线体现不同改变的关系,节点体现相关概念,不同概念之间具备不相同的关系,不同几何图形能够表示不同关系,利用箭头来联系关系和概念,图1是具体分析情况。

 

主要表示的就是A boy Peter is reading book cerafully。这种表达方式具备一定优势,方便操作,容易理解,能够更加生动形象的展现语义,完全体现概念图的作用,并且这种方式能够进行简化知识、扩充知识、复制等操作。

 

2 概念图的智能答疑系统

 

概念图智能信息处理方式是否能够顺利进行应用,此时需要依据专门的检验系统来对信息处理技术进行验证。系统实际上是有机结合两种技术的CGQAS系统,包括JSP和C++,概念图智能处理系统包括问题理解系统/信息检索系统/解答系统等三大部分。在机械设备中人们需要详细的输入问题,然后统一归纳于不同问题,以便于能够获得正确答案。系统运行基本流程为:

 

(1)用户把问题输入到系统界面中,然后依据IR-Lab语言技术平台来预处理问题,自动切分语句,同时也能够分析句法和标注词性。

 

(2)依据句法关系、知网Howent以及概念图关系的规则来修正句法结果。

 

(3)对用户问题中的概念关系以及概念进行提取。

 

(4)利用概念图方式来构建概念关系,并且在概念图库中合理存储数据信息。

 

(5)对上述步骤中的概念进行保存,并且及时提交到搜索引擎,对网页进行合理下载,最后在概念图库中存入概念关系和概念图。

 

(6)实际操作中匹配资源概念以及查询概念图,然后通过查询结果来排序处理资源文档,最后为用户提交查询的结果。

 

概念图智能答疑系统一般主要包括F-measure、召回率(Reeall)、准确度(precision)三个评价结果的指标。基本计算公式为,准确度等于系统回答正确的问题数和系统可以回答问题数的比值,召回率实际上就是系统可以回答问题数比上总问题数。也就是Fβ=(β2+1)×P×R/(R×P×β2),一般情况β2为1,召回率和准确度的平均调和数就是F-measure,F-measure=R×P×2/(P+R),基于此实际分析过程中合理选择480个语句,并且对其进行八种分类,对实验结果进行仔细分析,可以发现概念图智能化信息处理系统能够及时回答地点、人物等相关问题,并且这些问题存在固定答案,因此具备比较高的正确率,但是系统在回答其他方面问题的时候就会出现极大差距,此时需要相关管理人员不断创新信息处理技术,以便于能够保障能够及时改进以往技术的不足和缺陷,进一步提高概念图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3 结束语

 

综上,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处理技术中已经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未来发展过程中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是必然趋势,利用计算机来对信息实施智能化处理是应用范围较广泛的一种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