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1篇

关键词:农产品供应链;信息不对称;期权;风险控制

中图分类号:F3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4)08-1917-04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Based on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

CUI Hou-qing,ZHOU Gen-gui,QI Fang-zhong,HE Jin-yin

(College of Economic and Management,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310023,China)

Abstrac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and information asymmetry of options leading to increase risk and reduce efficiency were analyzed by the decentralized supply chain risk decision model. Option ideas to motivate information superiority of agricultural marketing enterprises were put forward. It would make the enterprises reflect the real market demands to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 by its purchases of options. Option theory was feasible and effective on risk controlling of agricultural supply chain with information asymmetry.

Key words: supply chain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formation asymmetry; option; risk controls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了社会的关注焦点,农产品供应链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农产品供应链是指农产品从生产、收购、加工、运输、销售直至到消费者手中的一系列过程。供应链的本质是由相互独立的个体组成的分布式系统,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决策主体,各决策主体都是根据其掌握的供应链上、下游信息做出相对应的决策。因此,信息共享成为控制供应链风险,是提高供应链效率的有效途径之一。然而,在我国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产品的生产者大多是分散的农户,缺乏市场信息,加之市场导向的错误导致盲目生产,最终导致某些农产品的供过于求,而另一些农产品的供不应求,这样使得农产品供应链的成本过高,效率下降。

随着农业改革的深入,以企业和农业合作社为主体的订单农业成为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的方式之一。由多个相关农户自发组成的农业合作社由此发展壮大起来,农业合作社与企业虽然在交易契约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但企业是直接面对市场的,能够掌握比较准确的市场信息。大部分时候企业会,隐瞒真实信息或故意扭曲市场信息以获得额外的私利,而不愿与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掌握的市场信息。这种信息扭曲现象是企业在自身利益驱动下做出理性决策的结果。这种信息不对称最终成为了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主要原因之一。针对信息不对称,大多是从技术的应用和契约的设计两方面来改善的,技术的应用主要包括电子数据交换和条形码等方法。契约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设计相应的条款以激励供应链成员实现信息共享。Corbett等[1]研究了针对供应商在分销商的库存成本不确定的条件下设计最优折扣的方法,并与信息对称下的数学模型进行对比。唐宏祥等[2]提出了零售商可通过采购价格向供应商传递真实的需求信息。郭敏等[3,4]提出了在供应链信息不对称的协调问题中,应该建立“批对批”为基础的系统,即分销商不应设置额外的库存;描述了分销商库存成本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使批量折扣契约保持有效性的条件。

期权主要应用于金融领域,是指在未来一定时期可以买卖的权力,买方向卖方支付一定数量的金额后拥有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或未来某一特定日期以事先规定好的价格向卖方购买或出售一定数量的特定标的物的权力,但没有必须买进或卖出的义务[5]。本研究中农业合作社将农产品标的为相应的金融产品,交易前单位农产品的期权价格,企业购买一定数量农产品的期权并支付相应的期权费用,使其具有在交易日内根据市场的需求,按照预定的期权执行价格买入不能超出其购买期权总量农产品的权利,而不需承担必须购买的义务。本研究将作为金融风险控制工具的期权引入到供应链风险控制尤其是农产品供应链风险控制当中,有利于拓宽供应链的研究思路,且贴近实际。

1模型描述

模型是由一个农业合作社和一个农产品销售企业组成的两级农产品供应链。农业合作社组织生产和销售的是一种具有较长交货提前期、较高产品成本、较短销售季节的农产品,市场需求D具有随机性。农产品只能经由企业一方销售到市场。根据农产品的特性,假设农产品不能回收,没有剩余价值,且销售期内未销售完的农产品需要处理成本。市场需求D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根据历史销售数据预测出的市场需求,是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共有的,用x表示,其分布函数和相应的概率密度函数分别是F(x)和f(x),μ为x的均值;另一部分是企业私有市场需求预测信息θ,且不为农业合作社所知,即对于企业而言θ属于决策变量,而对于农业合作社则为随机变量。一般而言,企业会与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拥有的私有信息,只有当企业无私心时,农业合作社才认为共享信息可信,否则,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其对θ的先验分布而对需求进行预测。假设农业合作社拥有的θ在区间[α,β]上的先验分布函数和概率密度函数分别为G(θ)和g(θ),Z(x,θ)为x+θ的分布函数(这种知识可根据历史的销售数据或交易过程中获得)。同时假设G(θ)、F(x)和 Z(x,θ)是单调递增,二阶可微。其他模型参数如下:

v:单位处理成本;

ps:企业单位缺货成本;

pr:农业合作社单位缺货成本;

Q: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

cs:单位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cf:单位农产品的固定投资成本;

W:企业购买的单位农产品价格;

p:单位农产品的市场零售价格。

1.1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

集中型供应链是理想状态下的供应链,首先建立集中型供应链的决策模型,以此作为后续比较参照对象。在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中,企业和农业合作社共享其所有的信息,不存在信息不对称的现象。由此,农产品供应链的利润为:

πt=p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1)

式中,其中,( )+表示括号内的数为正时的取值。供应链的各部分的利润同式(3)和式(4)。

对式(1)求二阶导可知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F■■+θ(2)

由式(2)可知,农产品供应链最优的生产量Q■■是关于θ的增函数。

1.2分散型农产品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

在分散型农产品供应链中,农业合作社首先根据共有的信息和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对市场需求进行预测来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若市场的需求小于农产品的生产量,则企业购买的数量是市场需求量(Q),农业合作社则承担相应剩余产品的处理成本;若市场的需求量大于农产品的生产量,则企业购买全部的农产品,双方共同承担相应的缺货成本。

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r1=wEmax(D,Q)-(cp+cf)Q-vE(Q-D)+-prE(D-Q)+-psE(D-Q)+ (3)

πs1=(p-w)Emax(D,Q)-prE(D-Q)+-psE(D-Q)+ (4)

对式(3)求二阶导可知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F■■+θ(5)

由式(5)可以看出,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农业合作社的最佳生产量关于θ递增;由式(4)可以看出,企业的收益关于Q递增,其收益也关于θ递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能会向农业合作社故意夸大其私有信息θ而使农业合作社加大生产,来保证其农产品的供应以增加其收益。相对而言,农业合作社对企业提供的私有信息往往认为不可信,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其对θ的先验分布来确定其生产行为。故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农业合作社需求的不确定性来源于市场需求x的不确定和企业的私有信息θ两方面。

在信息不对称时,农业合作社的利润为:

πr2=wEmax(D,Q)-(cp+cf)Q-vE(Q-D)+-

prE(D-Q)+ (6)

对式(6)求二阶导可得其为凹函数,则最佳生产量为:

Q■■=Z■■+θ(7)

在信息不对称下的风险决策中,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农业合作社会根据农业合作社和企业所共有的需求信息x来组织生产,而不能兼顾企业私有市场的需求信息θ。若真实市场需求x+θ大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企业就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会导致其收益的减少,降低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若x+θ小于农业合作社的生产量,则农业合作社的收益减少。因此要提高农产品供应链的效率,规避供应链风险,提高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收益,就必须在农业合作社和企业之间实现可信任的信息共享。另由于wQ*1,即分散型供应链的整体收益降低了。

2基于期权的风险控制模型

2.1信息对称下的期权契约模型

在信息对称条件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共享企业的市场需求的私有信息为θ。设农业合作社单位农产品期权价格为co,期权的执行价格为ce,企业根据农业合作社的期权价格机制向其购买M单位的农产品期权。农业合作社则通过期权的购买量来判断企业的私有市场信息,并以此来确定其生产量,则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的利润分别是:

πr3=ce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 (8)

πs3=(p-ce)Emax(D,Q)-coE(D-Q)+-prE(D-Q)+

(9)

总的供应链利润为:

π3=pEmax(D,Q)-(cp+cf)Q-vE(Q-D)+-

prE(D-Q)+-psE(D-Q)+(10)

因为式(10)与式(1)相等,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引入期权可以使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与在集中型供应链风险决策中的总收益一致,并且最佳生产量也相同。农业合作社可以通过调节相应期权参数以达到控制农产品供应链风险的目的,从而使供应链的决策达到最优。

2.2信息不对称下的期权契约模型

在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可以根据博弈论中的信息揭示原理[6]来设定期权契约的参数以激励企业与农业合作社合作共享真实的私有信息,降低供应链的风险。农业合作社可先根据私有信息θ的先验分布函数G(θ),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计出系列的期权契约{Q(θ),M(θ)}以供企业选择,其中Q(θ)为农业合作社的农产品的生产量,M(θ)为企业的期权购买量。企业选择{Q(θ’),M(θ’)}契约以使其利润最大,但是出于自私,θ’有可能与企业的真实信息θ有一定差异。农业合作社根据其期权的购买量M(θ′)来判断私有信息为θ′,并因此而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为Q(θ′)。农业合作社与企业的利润分别为:

πr4=ceEmax(D(θ′))(cp+cf)Q(θ′)-prE(D(θ′))+-

vE(Q(θ)-D(θ′))++coM(θ′)+ (11)

πs4=(p-ce)Emax(D(θ),Q(θ))-psE(D(θ)-Q(θ))+-coM(θ) (12)

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为:

π4=pEmax(D(θ′))-(cp+cf)Q(θ′)-psE(D(θ)-Q(θ′))+-

prE(D(θ′)-Q(θ))+-vE(Q(θ)-D(θ′))

=p(■xz(x)dx-■(D(θ’))z(x)dx-(cp+cf)Q(θ′)-

(ps+pr)■x-Q(θ′)dz(x)-■Q(θ′)-xdx(x)

=(p-cpp-cf+pr+ps)Q(θ′)-(p-v+pr+ps)■z(x)dx-

μ(pr+ps) (13)

根据信息揭示原理,可将上述模型转化为以下数学优化模型:

■Eπr4(θ’,θ)(14)

s.t.(IR)πr4(θ,θ)≥πr4min(15)

(IC)πs4(θ,θ)=■(θ’,θ)(16)

其中,IR为参与约束,保证在企业的参与下,其期望的利润要大于最小的期望利润,以激励企业积极参与;IC为激励相容约束,当农业合作社不能观察到企业的私有信息时,在任何激励机制下,企业总是选择使其期望利润最大的农产品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只能通过尽量满足企业期望利润最大化,来激励企业采取农业合作社所期望的行动。从约束可以看出,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企业在任一情况下传递真实的私有信息比其传递虚假信息获得更高的利润。因此,任何理性的企业都不会传递虚假的信息,这也是信息揭示原理最直观的解释。

以上数学优化模型的求解主要在于如何处理企业的两个约束条件。因为θ∈[α,β],又关于θ递增,因此在求解过程中令πs4min=πs4(Q(α),M(α),α),从而可得企业的最优利润和农业合作社的利润分别是:

πs4=(θ)=πs4(Q(θ),M(θ),θ)(17)

πr4=(θ)=πr4(Q(θ),M(θ),θ)(18)

又因为πs4(θ,θ)=■πs4(θ’,θ),由数据包络分析得出:

■=■|(θ’,θ)=(p-ce+ps)F(Q(θ)-θ)(19)

将上式两边同时积分得:

■■dθ=■(p-ce+ps)F(Q(θ)-θ)dθ,又πs4min(Q(α),M(α),α),可以得到:

Eπs4(θ)=πs4min+■(p-ce+ps)F(Q(x)-x)dx(20)

又由式(13)和式(18)可得农业合作社的期望利润为:

Eπs4(θ)=■(p-ce+ps)F(Q(θ)-θ)dθ-πs4min

=■π4(θ)g(θ)dθ-■(p-ce+ps)F(Q(θ)-θ)

dθ-πs4min

=■{(p-cp-cf+pr+ps)Q(θ)-

(p+v+pr+ps)■z(x)dx-μ(pr+ps)}g(θ)dθ-

■(p-cp+ps)F(Q(x)-x)-πs4min

又由Eπs4(θ)是关于Q(θ)的凹函数,对式(21)求关于Q(θ)的一阶导数,并使其等于0,可得:

G(β)α-G(α)[(p-cp-cf+pr+ps)-

(p+v+pr+ps)F(Q(θ)-θ)-(p-cp+ps)F(Q(θ)-θ)]=0

即, Q*(θ)=θ+F-1■ (22)

则期权最优购买量可表示为:

M*(θ)=[(p-ce)Emax(D(θ),Q*(θ))-psE(D(θ))+(-πs4θ)]/co(23)

因此,满足以上条件的期权契约{Q(θ),M(θ)}为农产品供应链的最优期权契约,其中Q(θ)为农业合作社的最优权生产量,M(θ)为企业的最优期权购买量。农业合作社以其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设定期权契约机制,企业则根据农业合作社设定的期权契约,来选择其期权的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再根据企业期权的购买量来获得企业的真实私有信息,从而决定农产品的生产量。期权契约使农业合作社和企业实现信息共享,有效规避了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供应链风险。

3 风险分析

假设农产品市场的共享的需求信息x服从区间[0,10]的均匀分布,企业的私有信息为θ=2,农业合作社对于θ的先验分布函数也是服从区间[-5,5]的均匀分布,并且p=20,w=10,ce=12,co=1,pr=1,v=1,cp=4。根据各参数的赋值,对上文的各风险控制模型进行风险分析。

在集中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式(1)~式(4)可计算出最佳生产量为Q*0=9.97,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πt=93.65,农业合作社利润15.74,企业利润34.52。在分散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式(3)~式(7)可以得出:在信息不对称下,最佳生产量Q*2= 4.13,农业合作社利润πr2=2.93,企业利润πs2=28.76。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π2=31.69。在期权风险控制模型中,在信息对称下,期权模型和集中型供应链的模型一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由式(11)、式(12)、式(13)、式(20)、式(21)、式(22)和式(23)可得, 最佳生产量为Q*4=8.00,期权的最佳购买量M*(?兹)=5.16,农业合作社利润πr4=14.91,企业利润πs4=35.32,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π4=50.23(表1)。

当期权的执行价格取不同值时,基于期权的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会随之而发生变化,其变化趋势及与集中型农产品供应链和分散型信息不对称农产品供应链的总利润比较见图1。

从表1和图1可以看出,在分散型供应链风险控制模型中,由于信息不对称和双重边际化,分散型供应链降低了供应链的效率。在信息不对称下,相较于分散型供应链,基于期权的风险控制模型可以有效的改善信息不对称所带来供应链风险的状况。基于期权的农产品供应链总利润及其成员的利润都有很大提高,更接近集中型供应链风险决策模型,故引入期权契约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不对称风险。

4小结

本研究对一个农产品销售企业和一个农业合作社的二级供应链进行分析,运用期权契约,根据企业期权的购买量,农业合作社可以判断出企业所掌握的真实的私有市场需求信息,并通过对各风险控制模型的风险分析,验证了合理设置期权参数能有效地规避农产品供应链中的信息不对称。另外,在现实中,农产品供应链存在横向竞争,考虑同级供应链成员之间存在竞争时信息不对称风险对风险决策模型的影响可能是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参考文献:

[1] CORBETT C J,GROOTE X D. A supplier's optimal quantity discount policy under asymmetric information[J]. Management Science,2000,46(3):444-450.

[2] 唐宏祥,何建敏,刘春林.非对称需求信息条件下的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J].系统工程学报,2004,19(6):589-595.

[3] 郭敏,王红卫.“批对批”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机制[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04,10(2):152-156.

[4] 郭敏,王红卫.直运型供应链在信息不对称下的协调策略研究[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2):90-92.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2篇

[关键词] 供应链 风险 管理

一、引言

我国企业在开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面对市场竞争的多变性、残酷性,企业竞争异常激烈。WTO背景下新一轮的企业竞争已不单单是企业与企业、产品与产品的竞争,取而代之的将是供应链与供应链的角逐。企业在竞争中至胜的法宝将取决于卓越的供应链能力,这包括快速响应能力、信息整合与通透性、高作业弹性、高资产利用率、稳定的营运绩效和低营运成本。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合作会因为外部环境差异、信息不对称、信息扭曲、市场不确定等因素,导致各种供应链风险的存在。要保证企业供应链在选择和实施过程中的正确性,必须提前预见合作的风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规避。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的实践证明,能否加强对供应链运行风险的认识和防范,关系到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二、供应链风险管理概念和发展现状

一般认为,供应链是针对市场需求,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将产品生产与流通过程中涉及的供应商、制造商、储运商、批发商、零售商及最终消费者连接成一个整体的功应链组织结构模式。这种管理模式能够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降低成本,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能力。按照美国供应链协会对供应链的概念诠释,供应链囊括了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客户的客户之间生产与交付、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一切努力。供应链管理包括管理供应与需求,原材料、备品备件的采购、制造与装配,物件的存放及库存查询,定单的录入与管理,渠道分销及最终交付用户。

我国企业供应链发展和风险管理处于起步阶段,和国外相比存在许多不足。我国企业普遍对供应商缺乏分类管理,缺乏长期合作意识;对维护合作伙伴关系缺乏风险意识。此外,在供应商的评价指标体系中,特别是当选择国外供应商时,往往对外部风险因素考虑不周。在企业合作过程中,我国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时,往往忽视其他伙伴的利益和伴随的相关风险,缺乏高效的利润与风险分享机制。此外,我国企业缺乏供应链成员间的合作,许多企业承认他们应履行合同上规定的义务,但仍企图尽可能地把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责任转加给供应商。虽然这种做法看上去转移了公司面临的风险,但是没有解决化解系统风险。

三、企业供应链风险的特征和分类

供应链不同于普通单个企业,由于其结构的独特性,供应链风险有不同于普通企业风险的特性。供应链上的各环节是环环相扣的,彼此依赖,相互影响,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波及其他环节,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作。供应链中的企业相互之间是一种协作关系,企业对于外部企业的依赖性比以前增加了,这种对外部企业的依赖也增加了供应链的风险,并且依赖关系本身也比以前复杂。此外,供应链环境下企业还要面对由于供应链的特有结构而决定的企业之间的合作风险,技术与信息资源传递风险,合作利润在不同企业中分配的风险。

1.企业供应链的管理风险

供应链作为一种虚拟组织形式,打破了企业的传统边界。供应链系统原则上要求各节点企业,用系统的思想以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但是由于有限理性的存在,以及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本能,会产生机会主义行为。企业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使得供应链管理机制弱化,供应链不确定性加大,给供应链的正常运作带来风险。供应链形成后供应链在控制管理上的缺陷为成员企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在控制管理欠缺的供应链内部,只要采取机会主义的收益高于其成本,成员企业就会偏好于机会主义行为,加大供应链的不确定性,最终使企业供应链联盟走向解体。

2.企业供应链的合作风险

企业供应链合作风险是指合作企业不合作或者合作不力的风险,企业供应链合作风险的产生源于利益的冲突,以及供应链内各合作伙伴之间都不存在控制或归属关系,除合同或协议之外,链内企业并不存在其他强制的约束或控制。供应链成功的运行很大程度上以伙伴间的长期合作和他们对利益和风险分担的能力为保证基础。目前,我国供应链内部成员企业之间的激励和协调机制还不健全,利润和风险还不能合理地在他们之间分配,同时也没有快速有效的协调机制,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积极性不能完全激发出来。此外,由于企业供应链涉及多个独立的企业,信息流和物流的拉长会增加反应时间,对市场的反应不够迅速,丧失柔性。

3.企业供应链信息风险

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信息风险主要形成于节点企业信息共享和信息传递过程中,来源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和信息的扭曲。高效的信息交换会使一些个人秘密信息外泄,导致企业之间由合作关系到供应链活动的断裂。通过公平、互信互利的信用机制,有效地激励约束机制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信息流的传递,可以简化供应链系统的级数,强化需求信息,可以减少供应链管理中的信息风险。然而,这些条件和措施在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中都暂时不具备或者发展不成熟。

四、今后我国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具体有效措施

1.大力加强我国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认识

以往,由于我国许多企业缺乏应对风险的心理准备,缺乏防范风险的事前准备,风险一旦发生,往往会对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企业的不少管理者盲目热衷于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整个管理系统缺乏灵活性。为了实现真正的供应链风险管理,企业必须纠正侥幸心理和盲目追求效率的心理。管理者不但要树立风险防范的意识,而且要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员工,注入到公司每日的运营和决策中去。提高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认识充分体现在供应链的设计上。最初企业在设计和构建供应链时,就应充分认识到供应链存在的风险,根据其结构、环境等特点分析风险因素,区分风险类别,有利于制定风险管理目标,合理选择风险工具。企业供应链成员之间在合同设计、契约订立中要互相提供柔性设计,可以消除由外界环境不确定性引起的变动因素,及时准确传递供给和需求的信息。此外,构建供应链时应发展多个供应渠道,不能单单依靠某一个供应商或物流商,否则一旦该物流商出现问题,势必影响整个供应链的正常运行。

2.不断促进供应链企业之间进行密切合作

供应链风险管理依赖于整条链上成员间的协作。只有企业与顾客、供应商协作,如共同建立意外事故计划等,才能从根本上降低整条供应链所面临的风险。首先,供应链的成员需要加强信任,建立企业成员间的信任机制来降低供应链结构成本,减少内部交易成本。其次,应该加强企业供应链成员间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只有链上伙伴坚持并最终执行整条供应链的战略决策,供应链才能真正发挥成本优势,占领市场份额。再次,建立规范的合作机制,在供应链成员间实现利益分享和风险分担。加强契约规定等规范建设,促使伙伴成员以诚实、灵活的方式相互协调彼此的合作态度和行为。同时,供应链也是围绕核心企业形成的网链,而决不是简单地从供应商到用户的一条链。由于供应链是一个业务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核心企业的领导作用有利于在整个供应链上保持强大的改进压力,从而提高了供应链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供应链上的企业尤其是处于核心地位的企业,要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柔性,对用户的需求及时地进行产品变型、工程更改,缩短新产品投放市场的时间,以期在最短的时间内花最小的成本将新产品送到用户的手中,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3.继续加大供应链企业之间信息共享程度

完善企业信息系统平台,运作良好的通信系统是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运作协调的重要条件。加快信息流通速度有利于提高供应链反映速度和执行敏捷度,从而提高企业供应链整体竞争力。供应链上各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提高了供应链运作的协同性和运作效率,另一方面有利于及时发现供应链上潜在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及时采取补救措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信息共享主要包含了库存信息、可供销售信息、订单信息、用户的需求信息,以及货物运输状态信息。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GPS、EDI等技术,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准确度,减少信息失真,及时、有效地对风险进行控制,大大降低供应链的风险。通信系统包括了供应链内部的一套电子商务系统,目前通过虚拟专用网(VPN)建立供应链企业间的通信系统是一个合适的选择。总之,完善的企业供应链信息共享平台可以让各成员企业能从信息共享平台中获取充分、对称的交易信息,为其物料采购、生产制造、分销等活动提供决策依据。

4.重视做好企业供应链风险评估和预警工作

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工作,必须定期重复风险管理过程的各个步骤。但由于风险的性质和情况是随时随地变化,一定时期内所选定的最佳的风险管理技术和方法随时间的推移可能不合时宜,因此,应对其供应链风险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评价,并将在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经验或新知识集中起来加以分析并反馈到供应链相关经营活动中,不断提高风险管理水平。今后需要建立企业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供应链风险预警体系是在供应链核心企业一把手的统一领导下,由计划、财务、生产、营销等部门参加的,运用预测、预审、预报、预控等措施,及时掌握产生供应链风险的诱因,预防和处理各类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是供应链风险评估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风险预警部门定期汇总分析计划、财务、生产、营销等部门中的情况,作为供应链风险预测的重要依据。企业风险预警部门牵头定期召开供应链预警会议,由计划、财务、生产、营销等有关职能部门参加,对当前工作中的突出矛盾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协调处理意见。预警机制中重点需要建立合理的物资安全库存,在调查用户需求的基础上,根据历史同期物资消耗情况与购买单位近期需要,编制库存规划,做到以需定存,保证库存规模和结构合理。

五、总结

企业供应链充满风险,对其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并加以有效的管理,能让成员企业分享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增加供应链上各成员企业的利润,从而降低经营过程当中的风险。供应链风险管理研究已成为供应链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新亮点,作为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供应链风险在实践上还有大量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索和克服。我们相信,只要采取一定有效的企业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方法和手段,就可以产生供应链的整体优势,增加供应链上各企业的获利,同时规避多企业运作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风险,提高企业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桑圣举王炬香杨阳: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发展[J].工业技术经济.2006,(9)

[2]祁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3]韩东东施国洪马汉武:供应链管理中的风险防范[J].工业工程.2002,(5)

[4]倪燕翎李海婴燕翔:供应链风险管理与企业风险管理之比较[J].物流技术.2004,(12)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网络交易正随着其交易额的迅猛增长,逐渐成为当前主流的商业模式。但是,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也日益严重。文章以供应链的视角,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阐述了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以及供应链风险特征,以供应链为基础,对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进行了归纳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对策。  

 

一、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的普及和人们消费理念的转变,网络交易作为一种当今迅猛崛起的商业模式越来越受人青睐与关注。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0 年12月,中国互联网用户已经达到4.57亿元,比2009年底增长7 330万元,网络普及率达到34.3%。同时,网络交易额的增长率已达到数倍于传统实体渠道的销售额。以2010年手机与笔记本的销售为例,传统实体渠道销售额分别增长15%和40%,而通过网络交易的销售额增长率则达到惊人的64.6%和193.8%。 

与网络交易快速发展产生鲜明对比的是,由于网络交易对信息的高度依赖性,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据调查显示,40%以上的消费者反映在线服务的承诺不真实或不能兑现,有60%的消费者个人信息曾被商家或网站滥用,而更有70%以上的消费者在进行网络交易活动时怀疑交易网站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 

以上调查只是从消费者角度说明了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当前的严重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象。毕竟,网络交易活动中是围绕产品和服务来进行的,只有同时存在供应方、制造方、分销方、网上商家直至消费者等参与方,网络交易行为才能真正实现。以往研究往往只针对上述某一方或几方来讨论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显然这只能解决部分问题。本文将从供应链的角度,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探讨网络交易信息安全问题。 

 

二、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特性 

 

网络交易行为对供应链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与以往传统供应链相比,主要体现出以下新的特性。 

1. 网络信息平台出现。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相比,除了由各成员企业构成的信息流交换系统外,还拥有专门应用于信息集成与共享的网络交易供应链信息平台。网络交易供应链依托这一平台的信息生成、处理、传递与接收,实现供应链各节点企业间的网络交易决策行为。同时,通过这一平台获取与预测市场需求并做出积极响应,实现供应链稳定性与柔性的有机结合。 

2. 网状结构替代链状结构。供应链结构的完整是其正常运营的保证。以往供应链是由供应方直至最终消费者的链状结构,物流成为这种结构下的主要形式,供应链中任一成员单位的中断,都可能对整个供应链结构产生破坏,影响整个供应链的运行。而基于网络平台信息发散性的网状供应链结构,当某一成员出现中断时,供应链能及时通过信息的协调作用,调整供应链结构,实现供应链结构的修复,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 

3. 沟通与服务方式改变。网络平台的应用使供应方与需求方通过直接的信息交流建立沟通关系,消除了双方的时间与空间距离,提高了响应速度与客户满意度。同时,以信息共享为基础的生产与消费过程的协同,使得整个供应链更加开放、灵活和高效,为个性化的服务方式的实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4. 供应链成员共赢。供应链成员的共赢主要体现在供应链整体效率的提升。网络平台的应用,使成员单位的信息在网络平台实现共享,使零库存、准确的销售计划与需求信息获取成为可能,将整个网状供应链真正地整合成一个整体,信息在网络平台中快速高效的流动,消除了整个供应链的多余消耗和运作,保证供应链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总体竞争力,实现成员单位的共赢。同样,通过网络交易平台,也为作为供应链终端的消费者提供了信息便利,节省了交易成本。 

 

三、 网络交易中供应链风险特征 

 

1. 复杂性。首先,造成危机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供应链外部因素,也有供应链内部因素。其次,网络交易平台环境中供应链网络结构的特性,造成链上成员不仅要面对单个成员企业的风险,还要面对成员企业之间的风险。再次,信息风险发生过程和产生后果也是复杂的,使得供应链成员难以评估风险并准确及时地做出决策。总体来看,网络交易下的供应链风险的复杂性相对传统供应链更高。 

2. 虚拟性。网络交易是以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为基础的网络平台信息共享的形式存在,这使得供应链成员企业之间和供应链成员企业与消费者之间关系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基于网络交易虚拟性特征,它所带来的供应链风险同样也具有虚拟性特征。网络交易服务器流量限制,软件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网络病毒的传播等等潜在风险,都会给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运营带来虚拟性风险。 

3. 传播性。网络交易平台中供应链风险的传播性特征,是由网络平台中供应链自身的网状结构决定的。通过网状结构供应链把从供应方、制造方、销售方以及顾客有机的联系起来,环环相连,互相依赖,彼此影响,每个成员的信息风险都会通过网状结构传播给其他供应链成员,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运作。在网络交易平台的环境下,这种影响的破坏性更加突出,传播的速度也更加迅速而难以应对。 

4. 易变性。供应链整体与成员绩效的提高都离不开成员之间的合作互补,以提高竞争力,实现多赢。但是在市场理性的竞争规律下,供应链中的每个成员又是独立核算的利益主体,彼此都以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以此竞争规律,我们不难得出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合作关系必将随着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博弈结果的变化而变化。同时,在网络交易环境下的供应链内部和不同供应链之间,成员企业可能同时处于链内与链间的网状结构之中,由于面对的环境和充当的角色不同与变化,其利益关系也随之变化。因此,由于这些变化而带来的不确定风险显而易见。 

 

四、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因素 

 

1. 供应链成员内部信息风险因素。 

(1)信息不畅。信息在供应链中的高效流动才能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高效。其前提是应保证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的高效有序流动,形成链内企业之间的高效有序的信息流,实现信息的及时可靠交换。但是,供应链成员内部的种种不利因素如组织设置往往会制约其信息效率,引起内部信息不畅,更无法形成有效的链间信息流,给整个供应链的稳定运营带来信息风险。 

(2)信息虚假。网络交易条件下的供应链是由信息连接的各节点企业组成的网状动态组织。相比传统供应链,由于成员内部信息的可视性差,其合作关系的不稳定性显而易见。特别是在链内成员企业追逐各自利益最大化的情况下,都会存在隐瞒或虚报商业信息的情况。其中夸大需求信息以增加对供应链上游企业的议价能力的虚报需求信息情况尤为突出,这无形中扩大了整个供应链的牛鞭效应,使整个供应链失去有效协调,必然带来信息风险。 

2. 供应链成员间信息风险因素。 

(1)逆向选择。供应链成员之间主要为委托关系。链内企业的开展合作、共享信息等行为都是以供应商与制造商、制造商与销售商之间形成一种合作协调和委托机制为基础。然而,由于信息的不对称性,委托关系往往引起逆向选择风险。一般来说,方通常处于信息有利地位,它能通过信息不对称性的加剧,获得更多的利益但会降低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这种逆向选择风险产生于信息不对称,同时由于逆向选择的存在也会扩大信息不对称,加剧信息风险。

(2)信息共享。供应链中的信息交换均可视为信息共享行为。在网络交易的虚拟化环境中,信息共享尤为重要。各成员企业往往通过建立将各自的信息数据平台与整个供应链的信息共享数据平台连接实现彼此的信息共享。但是,由于成员间信息数据平台软硬件的不匹配,数据集成和处理方式的差异,通常会造成数据生成、传递与处理的不确定性,使信息共享本应成为有利于降低供应链信息风险的环节变成了信息风险环节。其次,如果信息安全措施不到位,信息共享便会成为网络交易信息泄漏的一个主要出口,可能会造成参与网络交易的供应链参与方的巨大损失。 

3. 技术设备信息风险因素。 

(1)网络安全。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改变,网络交易的迅猛增长,而网络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无论是从需求信息的收集反馈、供应商与制造商的订货协调,供应商与顾客的信息传递等方面的运营方式都对网络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网络交易中网络安全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主要的隐患。系统安全漏洞、病毒、木马、间谍软件和安全机制缺失都严重破坏供应链信息的有效传递,成为网路交易供应链亟待解决的问题。 

(2)信息处理。供应链运营中的信息量会随着网络交易量的增长而变得日益繁杂,对信息处理的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信息的有效处理是信息有效传递和利用的前提。在信息处理过程中发生的信息不完整、失真等都可归为信息处理风险。这类风险的原因主要由信息处理技术不当造成,报文形式、信息处理标准等问题都可能引起信息处理风险。 

 

五、 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安全对策 

 

1. 发挥供应链核心成员信息领导作用。供应链是由核心企业构成,围绕核心企业运作的现代商业组织形式,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也不例外,只是将更多的网络信息技术加入其中。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信息风险防控的作用很大程度反应在其对整个供应链信息规则的制定与监管执行方面。同时,核心企业可利用其供应链支配方的有利地位,获取更多的供应链信息,并利用其强势地位达到有效地信息监管的作用。另外,核心企业在信息真实性、信息标准、信息内容形式、信息处理方式、信息传递规则等方面都能起到其他成员无法取代的领导作用,从而有效防范信息风险。 

2. 加强供应链成员企业信息控制。面对供应链成员企业自身利益最大化动机下的虚报信息,造成信息失真,给整个供应链带来的信息风险。在信息收集环节,应加强对成员企业的控制监督,对其内部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并且,应制定供应链成员间的诚信与制约机制,对虚报、瞒报信息的行为给予制裁,避免由于供应链成员企业人为信息风险因素的存在。 

3. 严格供应链成员选择。供应链是由从原料采购到加工制造,产品运输到分销,直至最终客户的空间与时间分布的网状结构。构成成员素质直接制约了供应链的整体素质与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到供应链的潜在信息风险。一般来说,构成成员企业素质越高,潜在风险信息越小。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信息风险也不例外,甚至成员素质对信息风险的影响会更高,因为网络交易的信息不对称性更强,更需要供应链成员的自律,没有自身素质的保证,这种自律恐怕难以保证。解决成员企业素质问题,除了提高各自企业的能力素质外,供应链成员的选择显得尤为重要。不仅在选择成员企业是要注重其竞争力,也要注重对其商誉、质量等方面的考虑。同时,制定有效的合作契约,有效控制成员企业的信息风险。 

4. 增强供应链成员间信任。信息风险很大程度上产生于信息的不对称性。为什么会存在信息不对称,不难否定供应链成员企业间彼此的不信任是其主要原因。很难想象,两个无话不说的知心朋友之间,会相互隐瞒,彼此欺骗。这种隐瞒欺骗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现象,根源在于彼此不信任。大家都害怕对方获得信息后会做出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损害自己的利益。在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下的成员企业各自利益最大化,处理不好就很容易产生导致信息不对称的不信任行为。那么,建立信任肯定不能凭空想象。首先,需要有兑现彼此间的承诺的能力,保证承诺的信息能够按时按质实现;其次,应制定有效的契约,对信息不对称行为进行制约。 

5. 加强信息技术建设。供应链信息在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高效流动与共享必须以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技术建设的一个主要目的是,将供应链成员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与信息有关的软硬件系统有效连接与整合到一个基于信息技术的信息共享平台上来。这些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主要包括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电子数据交换系统等。通过有效整合,建立高效顺畅的信息流通途径,保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降低信息风险的可能性。 

6. 推进信息标准化。供应链信息要达到准确高效的目的,信息共享是前提。信息怎么样才能有效共享,信息本身、信息处理以及信息传递的标准化是解决信息有效共享,提高运作效率的根本保证。这就要求信息数据的格式、名称、字段的规范,信息之间关系明确定义,信息处理遵循统一的程序,避免由于成员企业间信息差异造成的信息共享阻塞和中断。 

7. 提高网络安全水平。供应链是基于信息网络而存在的,网络交易中的供应链对网络的依赖就更加突出。网络安全状况直接制约着基于供应链的网络交易的信息安全水平。网络病毒是网络安全的主要威胁。在网络环境下,网络病毒具有传播快,影响广,控制难度大的特点。这就要求从源头来加以控制与管理。首先,主要由防毒软件构成的网络安全屏障应该具备,且能实时更新病毒数据库。另外,对于威胁大、发生频率高的主要网络病毒,可有针对性的设计网络安全策略。计算机操作系统和软件也应注意实时更新。而备用网络系统和软件,在网络威胁发生且一时难以控制的情况下,能保证供应链的正常运营和网络交易的继续。 

 

参考文献: 

1. 马国顺,宋伟伟.基于交易平台的c2c完全信息博弈分析.现代情报,2010,(6):3-5,15. 

2. 陈璐. 基于我国市场环境下网络购物风险防范对策研究.江苏商论,2011,(3):47-49. 

3. 贾炜莹,刘永胜,张剑.基于不对称信息的供应链契约风险管理.商业研究,2011,(1):57-62.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4篇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金融供应链风险管理

Abstract:Asthenewresearchareain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focusesthatcashflowshouldcorrespondwithinformationandlogistic.Duetothegoal,thispaperestablishestheguardingriskmechanisminfinancialsupplychain.ItishopedthatwhattheauthorpresentedinthispaperwillstimulatethedevelopmentofsupplychainmanagementinChina.

Keywords:SupplyChainManagement;FinancialSupplyChain;RiskManagement

为适应现代市场竞争,带来规模效益,供应链这一企业经营运作模式应运而生。它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终端用户连成一个功能性网络,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与整合,供应链上企业联结成一个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产品库存和商业交易时间的最小化。实践证明,加强供应链管理是其增强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因而,对供应链的构成、运作与协调等方面的研究和实践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供应链管理侧重于对供应链物流和信息流管理机制的设计和优化,通过整合物流与信息流以降低运作成本、提高效率,而较少将研究视角集中在伴随物流、信息流的资金流之中。

强调资金流在物流、信息流中整合和协调的供应链即金融供应链。在供应链的运营过程中,资金流的循环与增值是由现金转化为储备资金、生产资金、成品资金、结算资金,最终又转化为现金的过程。通过对资金流、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整合,可以保证供应链运营的顺畅以及资金的增值。与单个企业资金流的管理相比,金融供应链管理的范围更宽,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更加复杂,影响也更加深刻。因此,要实施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应将金融风险与供应链风险结合考虑。

一、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界定

企业经营中面临的风险是指企业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的偏离程度,并且更强调引起经济损失的可能性。金融供应链风险则是指在供应链运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事先无法预测的不确定因素而带来的影响,使得资金流与物流的协调性下降,供应链金融成本上升,资金供给不足而导致供应链延滞或者中断的风险。

按照金融供应链风险的来源,可将其分为两类:外生风险和内生风险。

外生风险主要是外部经济、金融环境变化影响供应链资金流与物流协调顺畅的可能性。主要来源于市场利率、汇率变动而导致的供应链上企业融资成本上升;或者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法律修订等因素导致产品需求中断、供应链增值难于实现,由此引起资金循环迟缓甚至中断的风险。

内生风险主要是供应链上企业之间的不完全协作或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信用风险、贸易信用风险以及信息风险,如由于企业的违约而导致银行终止贷款,顾客信用等级评价失实而导致应收账款难以回笼,以及有关资金信息传递扭曲等问题。

对金融供应链风险的认识有助于全面防范和控制风险。强化对不可抗性较小的内生风险的预警机制和对外生风险感应的灵敏度,是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任务所在。为此,必须增强资金流与信息流、物流的协调性、提升供应链的协作效应。

二、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

1、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构建思路

如上所述,金融供应链突出了资金流在供应链中的“血液”功能,强调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如何实现协调,并在此基础上提高供应链在持续变化、不可预测的市场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增强灵活性,防止资金循环的迟缓或中断,确保资金安全、实现保值增值是构建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的目标。

所以,增强金融供应链的风险防范能力,必将以提高资金流与物流、信息流的协调性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由原材料及中间产品的供应商、掌握核心制造技术的产品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第三方物流企业构成的供应链网络中,仓储、运输及配送等物流服务由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此外,它还将在供应链网络中起到信息中枢等重要作用,而其他企业则集中精力做好生产、销售等核心业务。在原材料的供应、产品的制造与销售过程中,第三方物流企业能够在提供仓储、运输和配送服务的同时及时获取原材料、产品的供需信息。即以联结消费者的零售商为起点,将有关产品需求的信息以及库存信息及时反馈于制造企业和供应商,以便制造企业适时调整生产以及对原材料、中间产品的需求。实时、可靠的产品需求及库存信息,能够有效较低贸易信用风险,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并且这种物流与信息流的集成交互状态,实现了物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在此基础上,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其他供应链上企业提供融通仓服务,将金融业务与物流业务实施整合。例如,物流企业可以为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提供贸易,代办销售、采购合同的签订和收付款项的管理,并在此过程中对有关资金数据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实施企业信用等级评价,在分析财务状况的基础上识别风险,并分析风险对供应链造成的影响,及时反馈于其他链上企业;此外,根据对供应链上企业金融信用等级评价的状况,建立供应链综合金融信用体系,为其他企业提供委托贷款、担保等金融服务。这样既可避免链上企业单独建立金融信用体系的不必要重复和较高的金融物流成本,又能够克服单个企业在与银行的金融服务谈判中只考虑自身利益,缺乏全局意识的弊端。这种物流服务与金融服务的集成式管理,以为供应、制造、销售架设的物流、信息流桥梁为纽带,实现了物流、资金流与信息流的协调,对降低供应链运营成本和金融信用风险、信息风险,并提高供应链对外生风险的敏感度大有裨益。

2、实现风险防范机制亟待解决的问题

第三方物流企业业务能力的提高。在上述风险防范机制中,第三方物流企业扮演着“物流服务商”、“金融服务商”、“信息提供者”等多重重要角色,这对于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这些业务的实施状况也将直接决定供应链运营的成败和风险防范机制的奏效。

信息传输的及时准确性。信息流的传输覆盖了供应链运营的各个环节,在第三方物流企业这个信息中心汇集,经过分析、加工与整理,再反馈给各链上企业。若包含了资金状况的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发生扭曲而带来“牛鞭效应”,不仅不能防范风险,还会形成更多损失。由此,信息传

输的及时准确是风险防范机制实施的前提。

收益的公平分配。供应链是企业结成的利益共同体,但并不排斥个体利益的实现,否则就会出现因缺乏激励而带来个别企业的“败德行为”,甚至供应链的解体。链上企业公平分配收益,是实现共赢的最直观表现,也是确保金融供应链风险防范机制顺利实施的根本保障。通过谈判确定收益分配原则并在运营中合理调整收益分配方案是实现收益公平分配的有效途径。

三、相关保障机制的建立

防范金融供应链风险、形成供应链上企业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共赢格局,链上企业应当保持高度信任的状态,这可以通过订立契约,建立信息技术平台等措施加以保障。

1、通过订立各项契约保证信任

市场经济条件下,维系平等利益主体之间合作关系的基本形式就是契约,它将为供应链运营提供强制性的实施规则,保证各方提供完全信息。因此在供应链组建之初,就应本着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协商、合作性谈判等形式订立各项契约。而在运营过程中,供应链上企业应严格遵照契约,保证信息的高度共享,提高协调性。为此,在核心企业选择成员企业的过程中,应将信用度的评价作为一项重要标准,对各拟加盟企业进行严格筛选,将企业间原有的关联交易外化为契约交易,尽量避免摩擦,提高供应链的运营效率。

供应链信息风险范文第5篇

内容摘要: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风险管理越来越被管理者所重视。本文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动力学理论为基础,利用vensim仿真软件,分析食品供应链上的七种主要风险之间的因果关系。根据因果关系对风险因素进行动态评估,排序风险因素对食品供应链系统的影响力强弱,提出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关键词:系统动力学 供应链 风险评估 管理

一般而言,食品供应链包括原材料供应、批发、加工、配送和销售这五个环节。其中以加工环节为核心,每个环节有一个或多个不同的供应链主体,每个主体有不同的合作伙伴选择。这个复杂的网状结构,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通过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合理流通,达到满足消费者要求与供应链整体运行成本最小化的平衡状态,最终实现保障供应链的整体利益,达到供应链有效且高效运行的目的。近年来,随着国内外食品供应链系统运行中断事件的相继发生及其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引起了国内外学术界和企业界对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极大关注,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正在成为供应链管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可行性分析

系统动力学是福瑞斯特教授于1958年为分析生产管理中库存管理等企业问题而提出的系统仿真方法,最初叫工业动态学。1961年,福瑞斯特发表的《工业动力学》成为经典著作。随后,系统动力学应用范围日益扩大,几乎遍及社会各个领域。

系统动力学是探索如何认识和解决系统问题,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行为之间动态关系的综合性学科。它具有唯物的、系统的、辩证的特征,突出强调系统、整体的观点,联系、发展、运动的观点,其主要思想基础是系统的因果关系和系统结构。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显著特征是系统性、复杂性和动态性。食品供应链系统是一个多目标系统,它由若干相对独立的上下游企业自主实体构成,包含不同环节之间持续不断的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同时,该系统处于一个动态的不确定外部环境中,其内部也随时在不断的调整。由此决定了食品供应链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在供应链环境下,影响食品安全的各风险因素相互作用,使风险管理变得复杂且动态,同样组成了一个动态的复杂系统。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十分符合系统动力学强调的结构关系、时间延迟对系统行为的影响这一特性。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研究范畴较偏向于定性化,数据不充分,某些参数或关系难以量化是本研究中棘手的问题之一。而系统动力学的模型以反馈环为基础,动态系统中的多重反馈使得系统行为模式对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的大多数非关键参数并不敏感,只要参数的估计在合理范围内,系统的行为模式就不会表现出不合理的偏差。因此,系统动力学有助于解决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中数据不充分的问题。

系统动力学模型是基于因果反馈机制的模型,系统的行为模式由其内部的结构机制决定,通过设定模拟时间的长度来观察并了解系统长期行为模式的变化。食品供应链的风险问题是伴随于供应链的整个生命周期的问题,因此可以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反映供应链系统长期行为模式的变化。

基于系统动力学方法的食品供应链风险分析

在对食品供应链风险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文章总结提出七大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质量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结构风险、信息风险、合作风险、市场风险和环境风险。

食品供应链质量风险是一种由食品的外观和内在品质存在危害引起的,危及整个供应链正常运作的风险因素。食品在生产、加工、批发、配送、销售等环节中都易受到外来物的污染而变质,并且质量隐患在供应链上一层层向下传递积累,质量风险随着其附加值增加而逐级向下扩散。

食品供应链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是食品从原材料到消费品在供应链上的流通过程中,由交通、天气、基础设施、仓储管理等出现异常状况,引起不能按时保质保量交货而带来的风险。

食品供应链结构风险是指由供应链网络结构缺乏柔性,对供应链的正常运作造成影响的可能性。食品供应链通常是一个包含着多条供销渠道的复杂网络结构,它是由目的不同的、独立自主经营的节点企业组成。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系统优化,但是由于利益的冲突,各节点企业的价值取向难免出现矛盾。好的网络结构有助于吸收并消化这种矛盾,不合理的结构则能扩大矛盾的影响。

食品供应链信息风险是指信息在供应链上的传递过程中失真或不及时而引起的风险。食品供应链的规模日益扩大,信息传递的延迟和不准确性随之增加。整个食品供应链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是作出快速响应、有效配置和优化资源的保障,但由其产生的风险也难以避免。

食品供应链合作风险是指由于合作伙伴不合作而引发的风险。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只有相互合作,密切配合,才能使整个供应链系统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才能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整个供应链系统共同受益。食品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是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它们有选择合作和退出合作的自由,即便有合同的存在,但由于利益分配的不合理、合作伙伴间的不信任、关系管理能力不足的原因,合作关系破裂导致链上的资金、信息、物流失衡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食品供应链市场风险是指由于需求、价格的市场行情变化,经济政策改变等导致实际收益与期望收益差距的不确定性。它具有周期性、不可避免性、关联性、隐蔽性等特征。企业的利益目标只有通过市场价值来实现。市场使供应链的资金回笼,使各节点企业获利,供应链才能正常运行。然而,食品市场上的需求不确定性风险、价格波动风险、竞争风险、经济政策风险,使得食品供应链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并不能运行的一帆风顺。

食品供应链环境风险是指环境对供应链产生直接或间接的自然环境和经济环境影响。在食品这个特殊行业,自然环境从原材料、生产加工、配送、销售等各环节威胁食品供应链的正常运行,环境污染时刻威胁着食品安全。市场经济繁荣期和衰退期的交替出现,警醒着食品供应链经济环境风险的客观存在。

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动态评估

食品供应链中的七大风险因素间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风险因素间相互影响的反馈性和动态性,是准确动态评估供应链风险的前提条件。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我们利用vensim仿真软件中的反馈回路分析,确定了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质量风险直接受物流和库存控制、信息、合作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结构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物流和库存控制风险直接受结构、信息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合作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结构风险直接受合作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信息、环境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信息风险直接受结构和合作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市场和环境风险的间接影响;合作风险直接受质量、结构、信息和市场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物流和库存控制、环境风险的间接影响;市场风险直接受质量、信息和环境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物流和库存控制、结构和合作风险的间接影响;环境风险直接受信息风险影响的同时,还分别受到质量、物流和库存控制、结构、合作和市场风险的间接影响。每个风险因素强度的增加或减小,都会使被影响的风险因素产生同向变化。

从食品供应链七个主要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可以明显的看到,有些因素之间具有直接影响关系,有些因素之间具有间接的影响关系,各风险因素间的关系错综复杂。通过风险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可以使影响力较弱的风险因素变强,也可以使影响力较强的风险因素变弱。在不考虑风险因素互相作用的情况下,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简称FCE)可以静态评估风险因素影响力的权重值。但在风险因素的相互因果关系作用下,风险因素影响力的静态评估就不能反映实际状况,甚至影响控制决策的制定。考虑风险因素各自影响力权重的变化,基于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动态的评估模型,求得风险因素影响力的新权重则更具有可信度。

我们经过测评得出静态风险因素权重值排序为:信息风险>环境风险>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结构风险。动态风险因素权重值排序为:质量风险>市场风险>合作风险>物流与库存控制风险>信息风险>环境风险>结构风险。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各风险因素影响力静态评估结果与动态评估结果发生了明显变化。归其原因在于,风险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改变了对风险因素独立静态评估时的影响力权重值,而直接作用于某一因素上的风险个数越多,则该风险因素的影响力权重变化就越大。

食品供应链风险管理策略

(一)构建食品冷链物流和快速响应配送体系

构建食品供应链的冷链物流体系主要是以制冷技术为手段,冷链工艺学为基础,使易腐、生鲜食品从“田头到餐桌”的每一个环节都处于低温环境中,预防在流通过程中由于温度不稳定引起食品自然属性受损害、由于操作不规范引起污染等问题,保证食品质量安全。食品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快速响应的配送体系,提高食品配送速度和保质保鲜程度。

(二)加强信息共享

食品供应链上各个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一方面有利于对潜在风险的预测和掌控,为采取有利措施规避风险赢得时间;另一方面有利于提高供应链的协同性。实现供应链网络有效的信息共享和交流,离不开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可靠的支持。因此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建立可追溯的信息平台,提高防范信息风险对食品质量安全威胁的能力。

(三)完善供应链约束机制

通过实现供应链上合作伙伴的精诚合作,保障食品的质量安全,必须有一套良好的供应链运作约束机制。通过协议或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明确食品质量责任,在平等、自愿、互利的前提下成为利益共同体。长期稳定的合作,有利于促进供应链企业文化的融合,可以从深层次上和核心企业质量管理的流程和政策相协调。

(四)完善环境风险预警措施

由于食品易腐变质的自然属性和原材料依靠自然条件生长的特性,食品的质量安全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明显。但是自然环境风险难以人为控制,只能依靠经常关注外在环境的变化,来采取应急措施,减少损害。还应防范技术环境变化、需求变动等经济环境风险,增强危机处理能力。

食品供应链的风险管理是个复杂的、动态的系统工程,每一阶段的风险威胁不同,实施的风险策略也不同。供应链风险管理是贯穿于供应链生命周期内的艰巨而长期的工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要不断地对风险防范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实现风险管理的逐渐深入和完善。

综上,不同的供应链有不同的风险侧重点,不同的风险产生的后果也不尽相同,针对繁杂的风险因素,采取的控制措施也不同。食品供应链风险因素动态评估结果显示,质量风险在诸多风险因素中影响力最强,是关键风险因素。因此,食品供应链管理必须在风险意识的指导下,寻求食品供应链上战略、技术、知识、业务流程和人力资源的优化,通过识别、评估、控制、反馈系统风险,协调供应链成员间的关系,从整体上控制、减轻甚至消除风险。

参考文献:

1.王其藩.系统动力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88

2.于辉,安玉发.在食品供应链中实施可追溯体系的理论探讨[J].农业质量标准,2005,3

3.杨波.浅论我国食品行业供应链风险识别与控制[J].供应链,2008,10

4.王燕.供应链违约风险的成因与类型[J].物流技术,2007,26(12)

5.宋汉利,于勇.农产品(食品)冷链物流中的安全监控应用研究[J].物流技术,2007,25(2)

6.李稳安,赵林度.牛鞭效应的系统动力学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2002,4(10)

7.于洪洋.基于系统动力学的供应链库存仿真研究[J].物流科技,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