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

数字化教育范文第1篇

    关 键 词 :新课程 音乐教育 音乐教育改革 数字化音乐教育

    在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得以有效贯彻实施的大背景下,音乐教育的改革亦如火如荼。而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中,数字化音乐教育——这一音乐教育新兴学科的出现,犹如一个强有力的音符正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笔者过去对此虽偶有关注,但了解甚微,最近有幸参加了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主讲的“河南省首期数字化音乐教育师资培训班”后,感受颇多。为此,笔者就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中的现状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数字化音乐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所有音乐活动都是围绕着‘听’而展开的,表演是为了听,创作也是为了听,如果没有听,表演和创作就失去了意义,根本不会存在。”然而,传统的音乐教育中,由于受课程设置和教学时间的限制,又“忽视”了音乐“听”的功能,基础教育的音乐教学效果差,专业音乐教育的成本高,这是我国音乐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现象。更令人遗憾的是,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育却只能进行“纸上谈兵”式的抽象的音乐理论教学。无声的“音乐”教育违背了音乐教育的基本规律,淡化了音乐教育形象性与情感性的基本特征,也失去了作为美育重要途径的地位与作用。这些正是我国音乐教育多年徘徊不前、“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日趋成熟,音乐教育的方式也在逐步趋于数字化。数字化音乐教育作为一种新兴的音乐教育手段,正是现代科学技术与音乐教育结合产生的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所带来的新的表述方式,开拓了音乐教育的视野,一种具有无限可能性、开放的思维方式赫然展示在我们面前。”它的产生,不仅解决了作为声音艺术的音乐教科书中音乐“缺失”的根本问题,更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结果。数字化音乐教育使我们摆脱了“纸上谈兵”的传统教学方式,乐谱变得既能看到又能“听见”,乐曲播放的速度、段落还能掌握自如,抽象的理论也变得真实可感、生动活泼。这些高效便利的音乐教育手段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总之,其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对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标准》转变教育观念,提高音乐教师的教学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较高的实用价值。

    二、数字化音乐教育在音乐教育领域的应用与发展

    “数字化音乐教育符合教育创新、艺术与科学相结合的趋势,音乐教育必须赶上信息时代的要求。”目前,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已在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和高师音乐学院(系)的音乐教学中运用,也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改革中崭露头角。虽未形成规模,却为我国音乐教育体系注入了新鲜“血液”并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变革,为基础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教育摆脱落后的教学模式,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技术支持。事实上,许多专家学者和一线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为数字化音乐教育在我国音乐教育中的运用和发展正做着或已做出自己的贡献。

    2001年以来,相继举办的几届“STN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研讨会”和其中的论文及课件制作的评选;由首都师范大学数字化音乐教育中心艺术总监舒泽池教授编着的《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乐理新思路》;中央音乐学院赵易山副教授和杭州张路路老师编着的《音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系列丛书的出版发行,标志着我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在研究与应用方面正有序、良性地展开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2002年8月9日,在京成立的由全国12所音乐学院及师范大学艺术(音乐)学院共同发起的“中国音乐家协会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为促进我国音乐教育改革与进步,完善发展数字化音乐教育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奠定了组织基础。

    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运用和发展除了表现为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逐步推广和完善多媒体音乐教学手段,建立数字化音乐教学机构,更重要的是基础教育改革过程中,中小学音乐教学中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应用也逐步推广形成。在《音乐课程标准》框架下,各出版社编写的教材都配有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为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学提供了实现听觉与视觉、感性与理性交互、转换的最佳方法,对促进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更值得一提的是舒泽池教授编着的系列教材,不仅内容、形式和方法令人耳目一新,重要的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把数字化音乐教育由学校音乐教育转向社会音乐教育,为我国大众音乐文化素质的提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当然,数字化音乐教育的发展仅仅有了一个良好的开始,它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也有不可忽视的弱点。它是我国新课程改革和音乐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为音乐教育的改革开辟了一片新天地,也为我们音乐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更大的挑战。正如中国数字化音乐教育学会会长、中央音乐学院院长王次教授所说:“从实践的层次上认清数字化音乐教育的适应范围与领域、科目,使人们认清在哪些方面数字化手段具有传统手段所不具备的优势,在哪些方面目前计算机手段还不足以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在实践中摸索各种音乐教育领域运用数字化音乐教育手段的可能性。”

    参考文献 :

    [1]舒泽池.音乐之门——音乐学习4+1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版.

    [2]舒泽池, 王玫.音乐考生听力冲刺书面教程. 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版.

数字化教育范文第2篇

在学校,作为现代艺术教育的手段,数字化艺术显示了其独到的优势;它突破时空限制,为学生提供了丰富逼真的视觉表象,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仅大大提高了课堂质量、效率,更重要的是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创作潜能,对于被教育者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健全的人格有着不可低估的积极作用。

我国的中小学美术学科虽然在90年代中、末期陆续引进了多媒体电化教学手段,但因种种条件限制,大多也仅仅是非常规性、普通性的,只是教师上公开课时才有幸使用的一种具有对外表演性质的“辅导性教学手段”。而且,即便偶尔使用也得依赖他人(学校专职电脑教师),一堂美术公开课,因教师不会自制课件造成的画面构成方面的缺憾或因教师不熟悉电脑操作而导致下半节课无法进行的尴尬场面已是屡见不鲜。眼下,自制课件是一件工作量极大的事,即使采用简单易用的软件,一个课件也需十几甚至几十小时的工作量,即使每位美术教师都会制作课件,也难以实现美术多媒体教学的课堂普及。因而,课件制作的科学性、技术性、熟练性、实用性、艺术性等等问题,都有待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都有待在今后的实践中进一步研究、拓展。当然,这只是教师的状况,至于学生,即使在美术公开课上有幸触摸电脑者也是寥寥无几,他们对电子游戏的熟悉程度远远超过了电脑美术。殊不知,一堂生动、活泼、充满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美术多媒体公开课的背后,成百上千堂美术课却依然在“现代教育”的门面里延续着以往的旧模式、旧设备,成千上万个孩子仍在接受着旧式的美育方式。这样的公开课,从某种角度来看,已经成了某些旧教学体制、模式的“现代”装饰品!

尽管各级教育主管部门也已意识到了以上这些问题,并采用了相应的补救措施,但目前看来,效果并不十分明显,原因是:1.管理不到位,抓而不实。美术学科“小三门”的地位,在某些教育主管部门仍未得到实质性的调整,素质教育雷声大雨点小,美术教育往往有人管而无人抓,有人抓而不得力,得力而不得法。如:很多地方没有美术教育专管人员,或是专管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甚至一些地方的美术教育专管人员由其他学科的人员兼职。正是这些“缺欠”和“错位”影响了美术教学工作和美术教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美术教育现代化的进程。2.美术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抓而不实,搞形式主义。主要表现在:没有切实可行的规划,没有统一的大纲要求和进修教材,考核制度不健全;一些教学部门不管是否有实际办学能力,将教师培训视为“创收途径”,只管“进”而不管“出”。3.美术教育资金短缺――“杯水车薪”,现代教学设施难以健全。一些指定用于美术学科的专用资金,截流挪用现象屡屡发生,资金不到位,现代技术教育成了“无米之炊”,教学质量无从谈起。4.专业师资短缺,教学质量难以确保。由于工作环境和经济收入上的巨大差别,一些专业院校的毕业生大多流向大城市的大中型企业或者干脆自己成立设计公司,很少有人愿意去地方从事教育工作。5.美术教材改革运作多而实质改进少,往往“换汤不换药”,真正体现前瞻性、关注数字化艺术的好教材并不多见,无论是指导思想还是参编人员的整体素质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凡此种种,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无论软件还是硬件都显现出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科技兴国,教育先行。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学校教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将如何面对新世纪的挑战?

美术教育必须正视现实,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对策、措施,以顺应时代的要求,从而提高未成年人的审美素质。

数字化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数字化 高校建设 探究

1 高校教育信息化和数字化的内涵

1.1 高校教育信息化内涵

教育领域处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时代,飞速发展的信息化技术必然会教育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之带来的是教学手段、教学思想、以及评价教学的标准等关系到教育基本问题的巨大的革新。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内涵就是指:高等院校着眼于现代信息化手段技术的现状,采用现代教育技术,推动自身教育水平的发展的,全面变革高等教育执行过程中的理念,最终培养出掌握与新知识经济背景相适应的人才。构建数字化校园,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要跟踪先进的信息教学手段技术,引进高效率的科研、教学模式,学习先进的信息化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高校教学教育质量和全面服务范围和水平。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是高等院校发展在当今经济时代背景下的主要方向,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也是世界一流大学的衡量标准。

1.2 教育信息化体系的相关问题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的系统建设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建设的问题,每个问题都关系到整个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从不同的角度认识教育信息化体可以达到不同层面的理解。从硬件建设配制的角度来说,信息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体系成功建立运行的起点; 从软件建设配制的角度来说,相关制度和机构是保证教学平台信息化和教学资源成体系的保障,其中最为重要的当属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硬件与软件、设施和制度相互影响、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相互促进,是信息化教育完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1.3 校园数字化的内涵

校园数字化是建设网络化、数字化的学校平台,该平台的使用者可以在该平台上进行便捷的教育、学习、交流活动,从而从时间和空间维度上拓展校园的领域,使其跳跃出传统教育的范畴。校园数字化的健设意味着传统校园在教学效率、校园功能等方面的提升,达到教全面信息化的新高度。

总而言之,数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广泛应用于校园,使新时代背景下学校的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进行数字化信息资源的整合; 集成和管理当今的信息资源,构键科学合理的用户管理、调度权限;数字化校园在某种意义上承担着统资源一管理、统权限一控制的角色,越来越多地发挥着传统大学所不能发挥的功能。数字化校园也因此把学校的建设面向校外,面向社会,超越了时间空间的信息化虚拟大学。

1.4 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目标

建设数字化校园,其目标与要求在某些方面是契合的。该目标的显著特点是建设能够自动化办公、应用计算机手段辅助教学、蕴含现代信息化核心文化的校园。数字化校园应该以现代数字化技术为基础,建设覆盖全校的、技术成熟、扩展性强的主干校园网网络,连接起学校的所有PC机工作站、局域网覆盖和设备终端,是全校平台的参与者可以方便快捷地获取信息资源。

2 推进高校教育信息化与数字化校园建设

2.1 平衡教育资源分配、协调软硬件发展

目前,信息化建设上,各高校过于注重投入资源于硬件设备、忽视了软件平台的建设与应用。究其原因是:硬件建设投入的财力较为直接,所消耗的人力和物力较少,而且成效快,大部分学校领导只看到短期的利益。其结果不言而知,科研、教学、管理等关系到数字化校园的三大环节不能协调。因此,必须保证在硬件灵魂――软件系统的投入,保证其协调统一性。

2.2 引进高效的的管理机制

目前,建设校园网过程中,成立信息化工作指导监督小组是各高校的统一做法。领导小组是建设校园网最高责任机构,建设过程能否顺利推进,有赖于责任机构能否提升自己的领导才能,能够发挥自己的作用。引进高效的的管理机制,合理评估建设信息化的进度、预见相关问题和难度,充分利用并配置网络资源,实现数字化校园办公的自动化、教学的统一化和科研管理的公开化。对建设信息化校园有一个确定、成熟的计划,保证信息化建设攻坚克难,在相应的发展阶段有科学合理的指导建议,推进工作一马平川、顺利进行。

2.3 建设各应用系统之间的接口

随着校园网相关硬件建设搭建完成后,应用系统应陆续建立。这些系统包括:教务管理系统、自动化办公系统、科研平台管理系统。该三大系统的建立能极大提高管理、科研和教学的效率。但随着数字化校园逐渐成为一个整体,信息交流的密切,深化这些应用系统之间的协调成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主要任务。但是选用的各系统由开不同发商、不同开发软件开发提供,导致数据库的连接共享也各异,这就在形成了“系统孤岛”,使全校内系统的孤立,导致了低水平重复的校内建设,严重浪费资金,使管理、科研和教学跟不上学校发展的节奏。此时建设访问接口使各应用系统统一管理、调度,不同的应用系统,用户能够访问不同位置时需要使用相同的用户账号和登陆密码。使高校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构想在初期就能以较高的效率展开,提现以人为本的系统建设理念,降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繁琐性。

3 结语

目前,建设数字化校园都在各高校的紧锣密鼓的开展,这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绝不是一挥手、一投足,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我们应该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和发展机遇,不失时机地把握时代契机,大力推进高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

参考文献

[1]王莎莎.教育信息化环境中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实现[J].科技创新导报,2012(01):33.

[2]黄锦煜.数字化校园建设和数字化信息平台的探究[J].科技信息,2012(07):169-170.

[3]卢德江.关于高校信息化建设与数字化校园的探讨[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10):214.

作者简介

杨海艳(1980-),女,天津市蓟县人。现为天津天狮学院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信息化。

数字化教育范文第4篇

我国的数字化办公才刚刚起步,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但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将信息化逐步的引用到教学当中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1995年建立了“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并不断完善和提速。到目前为止,全国主要高校都建立了与CERNET相连接的校园网。1998年,教育部启动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试图利用网络通讯等技术实现优秀教育资源的共享,构筑具有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在世纪之交,教育部启动了“新世纪教改工程”,试图探索适应新世纪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对大学信息化也有一系列的措施:如清华大学于1986年校园网开始启动到1996年“泰山工程”,现已完成“泰山工程二期”;教育部从1998年到1999年批准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和湖南大学为远程教育试点,截止2001年8月,其试点学校增加到45所;1999年教育部推出《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1998-2002)将校园网的建设提上日程,2000年4月中国基础教育网正式开通,同年10月国家教育部宣布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并计划到2005年全国高校都建立校园网;2004年2月10日教育部又推出《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制定出了加快我国今后教育改革与发展特别是校园信息化发展的基本蓝图。

2数字化办公对学生的作用

采用数字化教学,使用计算机、投影仪等现代技术可以为学生创设一个模拟真实情况的情景,运用数字化资源来导入课程,能通过情景画面,以情激趣,全方位、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使他们产生较强的学习动机。采用数字化教学可以给学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资源。可以提供形式活泼,内容生动,信息量丰富的,具有交互作用的信息资源。随着近几年多媒体功能的强化,远程网络教育的兴盛,越来越多的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而且,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兴盛,能够学习到的学生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增,学到的知识的容量也在快速的扩大。数字化教学,给了学生很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不仅仅局限于板书的内容的限制,数字化教学所采用的资源是可以移动的,方便了学生随时随地学习和讨论。教师通过这种方式将学生领如门径,给了学生一个确定的学习主题,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自由,通过这种方式,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学习资源,而不仅仅局限于老师所教的内容。培养了学生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数字化教学中学生是开放式资源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经验体会和学习成果应成为资源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学生参与资源建设改变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学生通过对资源的筛选、鉴别、利用、重组,创新出属于自己的知识结构,发展了个性,提高了能力,达到了全面教育的目的,所以应该重视学生在资源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生参与我们还可以了解他们对教学资源的真正需求,使我们的资源更加贴进学生,更多的体现多样化、个性化。作为教育专家在资源建设中主要承担理论上的指导,如对学生认知特点、心理特征、年龄特征等方面的指导交流,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充分满足于教师和学生的教学需要,又可避免学生对于网络的沉溺,从而促使我们的网络资源建设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其他关心教育的人员处在社会各行各业,对资源建设都有自己的见解,我们也应吸收其中有益成分应用到我们的开发中。开发人员主要是从技术角度来实现以上人员对资源的设想。他们每个人之间本身也存在着互相交流、反馈。数字化教学可以提高教学效率,给了学生更多自由思考的空间,容易体现出学生的主动性和自主性,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进而可以提升学生的整体的素质水平,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3数字化办公对教师的作用

数字化时代,对教师的定位和看法也将有所改变。教师应该打破传统的单向式的教学方式。由于数字化的出现,资源的共享和管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和权威地位,掌握着主要的话语力。但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对以往的教与学的结构模式形成巨大的挑战,学习知识的渠道和媒介也不再是单一的,不仅有纸媒文化,还有电子媒介尤其是网络上的各种数字化知识和资源,都对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挑战。随着数字化教学的到来,教师可以不仅仅采用板书的形式传播知识,可以采用多媒体,计算机的方式,教学设计变得较为的灵活,可以形象鲜明的帮助学生学习。随着教师的角色和观念的转变,师生关系也发生了潜移默化的改变,教师和学生是共同成长和进步的。数字化的教学出现之后,网络媒体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教学体会和教学资源放在网络上和大家一起来分享,可以传播给更多的人,大家可以针对教学方式和资源的使用各抒己见,共同讨论和进步。数字化办公并不是让老师放弃传统的板书形式,多媒体、网络和板书相结合,可以更好的提高教学质量。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有助于将教学效果发挥出它最大的优势。数字化教学增大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可以让老师更能明白学生的需求是什么,也有助于学生从教师那里学到更多的知识。

4结束语

数字化教育范文第5篇

斯坦福国际咨询研究所研究指出:影响学生学习成绩的主要因素不是学生本身,而是课堂学习活动。2012年,时任国务委员的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1]“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成功尝试,从教学环境的改变、教师教学方法的革新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观念、学习方法的更新,每一步都能看到教师和学生的变化,“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引发了教与学的全面变革。本研究以成都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为例,深入探究技术支持下的教育变革效果,以期为新的教育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概述

“一对一”数字化学习产生于20世纪末,是指学生在每人一件数字化学习设备的环境下,通过网络完成指定任务的学习[2]。“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主要由硬件、软件以及相应的资源构成,硬件环境主要包括学生用笔记本电脑、iPod、掌上电脑(PDA)、智能手机、点读机、复读机、电子词典、电子游戏机等电子设备;软件环境包括各种游戏和学习用软件。[3]这种技术支持的课堂教学环境,表面上是教学环境的变化,实质上会引发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法的彻底变化,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工具自主展开发现学习和探究学习。今天的课堂学习知识源是多方面的,除了教师以外,网络是一名全能“教师”,扮演虚拟教师的角色,正如焦建利老师所说:“今天的学习是,知之为知之,不知Google知”。总的来说,“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环境是以移动终端、学习软件为中介,以学生学习为根本出发点,以教师辅助、组合、设计学习活动为策略,有机组合而成的教学相长的数字化学习环境,为教师创新教学方式、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供优良的课堂教与学的环境。“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学习资源主要为云服务架构下的网络资源,教育中的“云服务”可以归为两大类[4]:固态“云服务”和常态“云服务”。所谓固态“云服务”是人们直接能意识到的“云服务”项目的总称,如多种网络协作平台;所谓常态“云服务”,是指除协作平台以外的日常使用的“云服务”项目的总称,如腾讯QQ、电子邮箱、博客、微博、贴吧、移动服务等。

三、研究背景

2009年四川省成都市启动“互联创未来”项目,项目实践范围为小学3年级至6年级,鼓励教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设计、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探究学习、发现学习与合作学习项目,通过“基于项目的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项目的主要目的是探索应用信息技术,创建基于网络的、全球视野下的教育环境,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促进项目学校的教师专业发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项目也将为缩小城乡教育的数字鸿沟、促进城乡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提供有效的对策与实践经验。本研究在12所项目学校中随机抽样2所学校(为遵循研究的伦理问题,特将样本学校和教师隐去真实姓名,统称为A校、B校和教师甲、教师乙),对样本校开展课堂观察、调查问卷、访谈等一系列科学调研,深入分析技术介入课堂带来的教与学的变革效果,总结凝炼“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策略。为保证调研的信度,应用SPSS17.0对研究中所用的两套问卷进行信度检验(见表1),数据显示,学生问卷和教师问卷均有较好的Alpha系数(>0.7)。说明本次研究开发的学生、教师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

四、课堂的变化

为互动分类表(FICA)[5],根据课堂实录将整堂课划分为800个行为,每个行为三秒进行分类统计[6]。(一)课堂观察1———古诗复习通过互动分类频次统计表(表3)对FICA分类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状况[7]。表3分析数据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行为占57.2%,教师主导的接受学习的行为占33.3%,表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小学课堂以学生为中心的重大转变。(二)课堂观察2———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通过互动分类频次统计表(表4)对FICA分类行为进行归类分析,可以反映出课堂中学生自主学习和接受学习的状况[8]。表4分析数据反映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占到了55.6%,教师行为占36.3%,学生自主学习的行为明显上升,表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切实促进了小学课堂中教与学的变革。课堂观察发现,平均每节课的提问次数超过了10次,提问男女学生比例均衡,教师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均给予了积极的反馈,提问类型整体而言侧重于陈述性问题和推理性问题;多媒体资源在课堂中应用丰富,媒体类型多为图片和动画。笔记本电脑在学生的动手操作环节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媒体应用整体而言较多的在于教学内容的呈现、情境的创设以及学生操作练习环节。平均每节课的活动组织次数超过了4次,主要类型侧重于利用上网笔记本电脑进行动手实践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平均每次活动的时间在3分钟左右,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均进行了有效的指导。实践证明,“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使课堂回归学生,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效果显著提升。

五、教师的变化

(一)“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师态度的发展)

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学改革对于自己教学的促进作用,从而引起了教师教学观念的重大变化。项目学校的教师普遍反映,通过“一对一”教学改革,更加关注学生的学,而不仅仅是教,成都市B校教师甲深有体会地说:“我在以前的授课中有70%考虑的是课的设计,很少考虑针对学生的设计,现在通过‘一对一’教学,我开始更多地考虑如何设计,以便于学生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在学生访谈中,有学生回忆说:“在一次英语课上,主题是动物,老师让我们在网上查资料,让我们查动物的特征,然后写在电脑上,通过白板呈现,让大家猜猜这个动物是什么?还有语文课中对词的赏析,我们在网上查找资料,自己在家做PPT,上课在电子白板上演示”,反映出教师应用技术变革课堂教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了日常教学中。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落实了教师的教研活动(教师行为的发展)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保证了教师教研活动的有效开展,提升了教师的教学研究能力。调查问卷显示,81%的教师认为参与项目有了更多教研组讨论的机会,88%的教师反映能够经常参与集体备课活动并能与其他教师共享教学资源,38%的教师能经常通过戴尔教室参加教学研讨活动。上述数据表明,通过“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确实促进了教师开展教研活动,也极大地促进了教师通过教学研究反思和改进教学。与基线调研数据[9]相比,明显反映出“一对一”数字化教学落实了教师的教研活动,表现为[10]:(1)更加注重应用多样化的教学资源;(2)教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3)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通过“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一些传统的影响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行为已经消失。

(三)“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创新能力(教师能力的发展)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使得教师的创新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调查问卷数据显示,94%的教师认为自己具备了在教学中使用新技术的能力,100%的教师愿意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在学生问卷调查中也印证了教师教学改革和创新意识的不断增强,有97%的学生反映教师会经常组织课堂讨论,96%的学生反映教师经常布置课外需要通过网络来完成的作业。

(四)“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反思和交流沟通的能力(教师能力的发展)

“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促使教师开始教学反思,并提高了教师的交流沟通能力,教师意识到了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重要性,并逐步开展课堂中学习者的分层设计。正如成都市B校英语教师乙所说:“一对一教学使教师更关注学生个体差异,考虑到不同学生的学习进度和效果。如英语单词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学”;数学教师丙说:“通过教学改革,教师开始课后反思在普通教室(非数字化环境)中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因为不是每节课都在戴尔教室,我们开始思考普通教学中如何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好奇心,使其主动学习,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问卷数据显示,69%的教师认为通过项目的开展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有所提高;94%的教师认为通过参与项目自己的交流和沟通能力有所提高,75%的教师能够经常和其他教师进行交流。成都市A校教师甲说:“以往我们备课更多关注的是如何让学生接受知识,通过戴尔‘互联创未来’项目中的‘一对一’教学改革的实施我开始更多地考虑学生如何自学……”

(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提高了教师资源开发应用能力(教师能力的发展)

“互联创未来”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教师资源开发的应用能力,调查问卷数据显示,31%的教师认为几乎每节课备课过程中都会使用网络下载教学资料,69%的教师反映时常会使用网络下载教学资源,56%的教师几乎每节课在课堂中都会应用数字化教学资源;88%的教师认为项目提供的优秀案例可以辅助自己的教学,有助于教学能力的提高,44%的教师认为项目平台中提供的资源包可以有效地辅助自己的教学,44%的教师经常在“互联创未来”网站上下载资源和共享资源,44%的教师认为“互联创未来”网站提供的资源有助于帮助自己突破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在学生问卷中有98%的学生反映,授课教师经常会运用学具或挂图进行教学,印证了教师会开发多种资源应用于教学。

六、学生的变化

“互联创未来”项目实施的目标之一,在于运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发展学生适应21世纪的能力。①因此,对于学生发展的分析,主要围绕态度维度、行为维度和能力维度展开。

(一)“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态度维度)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使得学生学习态度更加积极。成都市A校的教师乙说:“数字化‘一对一’教学特别适宜于学生的语言学习,学生带着耳机训练语音,避免了传统语音教学中的干扰,关注了学生语言学习中的差异,可根据学生自己的特点开展个性化、多样化的学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料可以自己设计学习过程,教学中产生了多种不可预测的生成性资源,适合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培养。”学生问卷调查中反映出92%的学生能够上网搜索学习资料;83%的学生表示经常会到“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参与讨论;95%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会经常与老师、同学交流。

(二)“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态度维度)

90%的学生认为参与“一对一”数字化学习活动,提高了学习兴趣,这与教师问卷数据反映出的学生变化相一致,100%的教师认为学生通过活动的参与,比以前更爱提问题了。成都市A校教师丙说:“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了,传统教学方式只能让学生被动地听,而戴尔项目的授课方式每人一台计算机,比如一趟英语课‘WhereisMyHouse?’中我设计了一个街道,让学生自己在白板上画出路线,引导学生动手、动脑的同时,也在对话中动口,学生的自主性更大,兴趣更加浓厚,戴尔项目创建的学习平台体现了多样性和趣味性,学生都想通过电子白板演示自己的路线图。”

(三)“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行为维度)

“一对一”数字化教学促进了学生变革学习方式,开展基于网络平台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数据显示有88%的学生会到“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参与作品评比活动,86.9%的学生会到“互联创未来”平台上下载资源,89.2%的学生能够在“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共享资源,82.6%的学生学会在“互联创未来”平台上参与讨论和发帖。

(四)“一对一”数字化教学的参与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维度)

参与项目提高了学生的信息收集、加工、存储、传输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学习设计的能力。从问卷调查中可以发现,学生普遍认为通过参与项目中的探究式学习活动,使得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有所提高。具体而言,有99%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进行电脑的基本操作,其中77%的学生为熟练操作;67%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熟练地进行网络检索;100%的学生表示自己可以熟练地进行打字等文字处理;100%的学生能够使用QQ等交流工具与他人沟通交流(其中76%的学生能够熟练应用),100%的学生会运用计算机软件(WORD、POWERPOINT、EXCEL)等制作电子报、PPT展示、儿童绘画等作品(其中73%的学生为熟练应用)。

(五)“一对一”数字化教学提高了学生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力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