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的意义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1篇

作为民主革命的先行者,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也是亚洲第一个共和国奠基人孙中山先生在推翻清朝封建专制统治, 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革命历程中,提出一整套前瞻性的民主法治思想体系,在中国法制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五权宪法思想的概括

五权宪法是以“五权分立”为基本内容的宪法,是孙中山在推翻封建帝制,创建民国的斗争中,吸取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学说和中国古代任用官吏的考试、监察制度的合理因素的基础上,作为三民主义的民权主义的组成部分提出来的。它的基本要点是五权分立,即把立法、行政、司法、考试、监察五权分开,设立相应的五院,即立法院、行政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五院分掌五权,各自独立,各执其事,互相牵制监督。

五权宪法思想的突出特点:

第一,加强公民个人意识和权力意识的设想

孙中山先生主张在建构中国新的政治文化时应学习和引进西方政治文化中的下列进步价值观和思想体系:1、自由平等观念。2、主权在民思想。3、分权学说。4、法治思想。同时他又告诫人们学习西方文化要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情况,切忌生搬硬套,崇洋媚外,全盘西化。他痛斥全盘西化的做法:“其故在不研究中国历史风俗民情,奉欧美为至上。他日引欧美以乱中国,其此辈贱中国书之人也。” i

孙中山先生的训政思想的“训”就是教导人民以西方先进的公民意识、权利意识、民主宪政意识和共和观念,使人们诼步摒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不良成分,逐渐的接受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从而,为民主宪政的实现奠定文化基础。

第二,单独设立考试权

孙中山主张设置独立的考试机关,他主张通过考试限制被选举人,考试合格者才有被选举权。ii他主张大小官吏必须考试,定了他的资格,无论那官吏是选举的,抑或是委任的,必须考试合格,方得有效。iii孙中山认为,仅有选举不能辨别一个人的才能高低,仅有考试也不能识别一个人贤与不贤,只有将考试和选举结合起来,通过考试辨其才,由选举判断其品德,这样才能挑选出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至于“单凭选举来任命国家公仆,从表面看来似乎公平,其实不然iv”。在孙中山看来,考试权必须独立,任何人都不能干预和侵犯,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考试选拔人才的积极作用。所以组织国家机构时,要专设一个考试部门,独立行使考试权。

第三,设立独立的监察权

孙中山提出的设立独立的监察权,是具有历史性的进步意义的。“权力”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需要监督。在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尚存差异的条件下,必须建立必要的监督制约机制。从人类历史的发展可以看出,“权力”从没有监督到有监督,监督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不断前进的过程,监督权的独立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孙中山通过对欧美政治考察敏锐的发现:“三权分立”理论在实行的过程中由于权力缺乏有效的监督而产生了很多弊病。为了实现真正的民主政治,孙中山提出设立独立的监察权,主张中央设立独立的监察机构,专门管理监督、弹劾国家官吏的事情。

二、五权宪法思想对当代宪政的价值

尽管我国现阶段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比孙中山所构想的五权宪法更进步、更科学,但对如何选拔干部,如何防止干部以权谋私和滥权渎职,仍然没有想出很好的办法。五权宪法设置的考试权和监察权思想当然不能完全照搬,但还是值得参考。至于五权宪法中人民当家做主人,国家官员为社会公仆的思想,以优秀的人才组成高效率国家机器,以选举和考试双重办法选择社会公仆的主张以及将罢免权赋予人民的良好愿望等,对于我们今天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和法治国家,也不无借鉴意义。

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先生革命事业的继承者”,又说,“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v。

(1)用正确的公民意识维护权利、履行义务

“主权在民”的思想虽然不属于“五权宪法”的内容,但它是孙中山“五权宪法”思想的基础。孙中山在《心理建设?孙文学说》中说:“夫中华民国者,人民之国也,君政时代则大权独揽于一人,今则主权属于国民之全体,是四万万人民即今之皇帝也。”vi但是,在这当时地大且四分五裂、人口多且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的中国,这种“主权在民”思想只能是一种善良的政治幻想。所以实现“主权在民”思想的关键不是在于理论上有多周详,颁布了多少法律条文,而在于如何唤起人民的公民意识。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成了社会的主人。几十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积极性得到发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辉煌。但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积弊加上老一辈的革命家和领导人,思想还比较禁锢、保守,只有听命的权利,没有做主的意识。

然而新时期的青年的个人意识上升过高,对于权利和义务的认识混淆,追求权利漠视义务的现象层出不穷。作为公民,全局观念和集体意识是不可或缺的,只享受权利不付出义务也是不可能的。

其表现是:首先,压抑了个体意识。儒家的人是“人伦之人”,是处于它所设计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的,它强调“三纲五常”,强调个人对社会、他人、国家或君主的义务,漠视个人的独立存在与权利。其次,缺乏平等的观念,压抑了个人的正当权利,使人们甘于卑躬屈膝,造成了一种奴隶依附性格。再次,过分提倡知足忍让。“儒家提倡知足忍让的初衷是劝导人们重视内心修养,在与人发生关系时尽量避免纠纷,从而维持内心的平衡,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但是,知足往往导致欲望受到抑制,安于现状;忍让的背后常常是逆来顺受,是非不清。”另一方面,目前的新生代对于集体意识和大局观念的概念较弱,责任意识也很有限。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新生代都是漠视集体利益的,但是因为个别的个体引发的对集体利益的破坏还是存在的。对于个人利益的过分追求也让集体利益受到了伤害。在新生代逐渐取代“老革命”的年代,年轻干部越来越多的时候,放任个人权利,忽视履行义务的后果不堪设想。

因此,要搞好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首先必须使公民真正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义务的中间点。掌握权利不受侵害,履行义务为集体牟利。

(2)以独立的考试制度选拔领导干部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没有独立而健全的考试制度造成的最大弊端是“盲目滥举”和“任用私人”。我国应吸取这个教训,增加“考试权”,“要通过考试制度来挑选国家人才,我期望能根据这种办法,最严密、最公正的选拔人才,使优秀人士官吏国务。”vii孙中山的这一思想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选择制度的改革很有借鉴意义。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的干部选拔任用方式已基本成型,主要包括选任制viii、委任制ix、聘任制x、考任制等方式。《干部任用条例》规定,考察对象的确定,必须经过民主的推荐,xi必须从获得多数人认可的人选中产生。由此看来,在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制度中,民主的比重明显提高。我国《公务员法》规定,录用担任主任科员以下及其他相当职务层次的非领导职务公务员,采取公开考试、严格考察、平等竞争、择优录取的办法。xii这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提出的要求,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个体现。

但我国干部选择任用机制仍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缺乏客观准确、可供衡量和比较的考评标准,因而在选人用人中,主观印象、个人恩怨、利益关系等因素就不可避免地掺杂进来,导致选人不准、用人不当。而孙中山关于考试权独立的设想,恰恰是克服这一问题的一种途径。

我认为,考试的方式方法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对于公务员的定期考核应由独立的考试机关进行,逐级晋升职务的,也应该有相应的考试,对公务员及党政领导干部的考核也要有相应的独立的机关予以实施,对考试中存在的问题和漏题、考试走过场,缺乏监督等等有待进一步解决。考试制度要与民主推荐相结合,使之更加完善。

(3)建立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的监督体制

我国现行的监察体制在形式上已相当完备,有执政党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行政监督,人民政协监督,社会监督等。各类监督对象及各种监督主体本身,都处在一定程度的监督之下,但在实际的运行机制中却存在着明显的缺陷。这主要是因为监督机制双轨制,监督主体缺乏必要的独立性和应有的权威性。监督机构必须保持相对独立,监督主体的地位应当高于监督客体或至少与监督客体平等,这是实施有效监督最基本的前提条件。

就腐败现象而言,目前,我国各级政府都设有监察机构,各级党委都设有纪检机构,而且人民群众也可以对腐败现象揭发举报。但是,从实际效果看,应该说我国的监督机制还不够完善,其中的主要问题就是监督机构在设置上不够合理。我国的监察机构是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之下,纪检部门是在各级党委的领导之下,这种设置往往给行使监督职能带来一些困难:一是监督部门的制约作用受到局限,二是执法的独立性难以保证。作为监督机构,在它们查处某些腐败分子时,经常会接到来自上级领导的某些“指示”,这就使监督机构处于两难境地,因而也就很难独立严格地行使监督职能。xiii

从我国当前情况看,要有效地防止和反对腐败,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把好选人、用人关,这仅仅是措施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真正建立起完善有力的监督机制,在严密的监督制约下,使干部不敢也不能滥用职权,谋取私利。xiv要做到这一点,孙中山监察权独立的思想很值得参考。作为我国目前的监督机构,也应该具有孙中山所设想的独立监察权。即监察和纪检部门不再隶属于各级政府和各级党委,而是由国家监察部和中纪委实行纵向领导,各级监督机构直接向上级监督机关负责,可以不受各级政府和党委干预独立行使监察权。所以,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如果能对监督机构的设置作适当调整,使之具有相对独立的监察权,就会使监督机制更为完善,从而使我国的反腐败斗争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

分权制衡的改革是必要的,我认为,在目前监督机制有缺失的情况下,将监督机关独立出来是可行的,不受各级政府和党委的干预,只接受人民的检查。

难能可贵的是,作为长期接受西方文化教育并受西方文化影响最深的近现代政治家,孙中山从最初的崇拜西方文明,到后来结合中国国情、注重中西融合去思考中国的问题。孙中山批评了那种“不研究中国历史风俗民情,奉欧美至上”的错误倾向,并指出“吾人采取外国良法,对于本国优点亦殊不可抛弃。”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孙中山注意到中国民众素质低不高,但并没有因此而主张剥夺民众的民主权利。孙中山认为,“这个过渡时期不同于梁启超的开明专制,不能借口民众的智识低下,就拒绝给予他主人的地位。既承认其主人的地位,也考虑到其智识低下的现状……应有良师益友以教之。”孙中山的这种训政思想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很强的启迪意义,尤其对于农村地区的政治、经济改革。从如同孙中山所言的基于中国国情的“过渡时期”去评价孙中山的民主宪政思想,不管如何,都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我们今天加强民主政治和法治建设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和借鉴价值。

注释:

i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444.

ii 郑淑芬.孙中山考试权、监察权独立的思想及价值[J].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4).

iii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30.

iv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91-320.

v 毛泽东.纪念孙中山先生[A].毛泽东选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312.

vi 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157.

vii 孙中山全集(第1卷)[M].北京:中华书局,1981:326,319.

viii《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章第三十八条

ix《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六章第三十八条

x《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十六章第九十五条

xi《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第三章第十条

xii《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四章第二十一条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2篇

关键词:独立学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最高抽象。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价值理念,已经成为当务之急。独立学院教育模式具有特殊性,而独立学院学生是具有自身特性的群体,做好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显得极其必要和紧迫。应对社会思潮复杂化和多样化趋势,应全力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和领导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灵活应用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具有现实意义的全新课题。

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审视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意义

第一,有助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整体思想政治素质和觉悟。独立院校的学生较之普通高校有自己的特殊性,这就要求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机制、方法等方面都应有别于普通高校。第二,有助于维护独立学院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正确导向,推动独立学院和谐发展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在我国经济社会处于全面转型的国情、社情下,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对我国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的冲击和渗透日益加剧,各种各样的不良社会思潮不断涌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入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帮助学生增强抵御西方腐朽价值观的能力。高校独立学院成为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不可忽视的阵地。第三,有助于独立学院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继承人。如何保证独立学院学生成为社会所需的合格人才,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动手实践能力固然重要,而过硬的思想政治素质、敏锐的政治觉悟以及忠诚的政治立场更加重要,这决定着独立学院培养的毕业生能否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人才的思想保障。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第一,选择多角度地运用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主渠道作用。在秉承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常规教学手段的基础上,独立学院要重视当下社会思潮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针对独立学院学生的思想特点,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新方法,新途径。充分发挥教材和课堂教学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功能,做到正确、及时、有效教授知识;做到教学方式和方法有新意、有乐趣、有启发、有感染。必须理论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思想现状,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用吸引力和感染力把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拉回到课堂上。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的特性,要根据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大学生接受信息渠道的多元化趋势,运用新兴现代网络手段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的教学方法。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要积极辩证地选用合理的教学方式,尝试采用循循善诱的引导方式使学生能够明辨是非,自觉抵制不良社会思潮的干扰。教师可以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因材施教,用案例教学、专题报告会、专题讨论、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深入社会调研等形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之中。

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和精神文明全过程。这就为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价值指针和方向指引。独立学院要深入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学生思想教育的全过程,并且有机地融入到校园精神文明建设中去。

首先,明确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顶层设计。在西方腐朽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加剧的形势下,在我国社会转型期社会思潮多元化、复杂化背景下,要充分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学生思想的引领作用。独立学院学生思想活跃,抵制不良社会思潮和外来腐朽意识形态的“免疫力”较弱。大力加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对其武装头脑的作用力,有利于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信心,培育他们成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践行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其次,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学生思想教育的信念追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传承这一共同理想的主渠道作用,在独立学院师生中形成一致的精神奋斗目标。要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理想信念教育的主角色定位,为独立学院学生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立志为祖国和人民最伟大利益奋斗提供精神动力。让学生们树立共同理想,实现自己的终极人生目标,实现自己的人生更高追求。

再次,明确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精神支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不断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通过民族精神的感染力,不断强化学生奋斗、向上、百折不挠的精神动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创先争优。依靠时代精神的感召,转化为独立学院学生后来居上,锐意进取,不畏艰难险阻,经受严峻考验的时代精神,培养他们成为具有改革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着重考察剖析了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拙,这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客观地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落实“以史为鉴”的修史目标。

要从整体上完善地考察中国的现代新闻事业,就不应忽视被称之为“第三条道路”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新闻活动。在旧中国,他们坚守自由主义的独立新闻思想的信念,借助报刊进行思想启蒙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宣传,在一定程度上对旧中国的政治走向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改良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形成了旧中国新闻界一道独特并不可缺少的亮丽风景。储安平创办的《观察》周刊就是其中的代表性刊物,他是继胡适之后我国又一位著名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代表。在那个异常专制的时代,储安平创办政论周刊《观察》,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顽强不屈地进行着自由主义思想传播的新闻实践,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刊物的最高发行量曾达到平均日销量5万份,最高时10. 5万份,实际读者在百万人以上,一度风行全国。

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和实践为考察旧中国新闻业的生存环境和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关照视角,梳理和研究储安平的新闻思想确有其历史价值和学术价值。由于过去的新闻史著述中存在着惯用的对照政治史单纬度评价的局限,在涉及储安平和《观察》周刊时,通常冠之于非主流、旁门侧枝的定位,或盲目简单、武断偏激地评断,或只言片语,一笔带过。这种单向、线性思维的新闻史阐释缺乏“时空通观”的评价规范,没有将新闻现象和史实纳入多维联系和全面解读之中,从而导致对史实意义的忽视。从科学理性的学术角度思考,任何新闻史实都是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研究价值的。笔者将着重考察剖析他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的历史来源和思想基础,这有助于真实把握旧中国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们的新闻理念和心路历程,从一个新角度更加广阔客观地去思考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历史。

一、早期人生境遇和求学经历对储安平新闻观念的影响

储安平1909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母亲在其出生时去世了,父亲既赌又缥,从小失去父母之爱的孤苦,多病的身体和后来在外漂泊的艰辛造就了储安平忧郁敏感的心灵,他这样描述自己的这种忧郁性格:“我得承认我自己的感受力太强了”,“我是一个神经质十足衰弱的人”,“我常常为一些极琐小的事,不自制地悲伤着,”“母亲给我带来一副容易感伤的气质。忧郁象一条河流般在我心头流过。”思想者往往是忧郁的,这种忧郁的性格使他有了更多的时间花在冷静思考上,如果他早期的忧郁主要沉溺于个人“我”的病痛和不幸,那么在后来就自然地转向国家落后腐败现实和人民苦苦挣扎的生存状态的忧虑,“这种感伤是一种属于人性的感伤……我非常爱他们(孩子,笔者注)。可是这个时期,我从来没有想到他们。有关利害或感情的思念,只有一项,在当时曾经占据过我的心灵,就是关于国家的前途……万一我此去一闷不醒,最使我不能螟目的,实莫过于今日我们的国家还没有走上轨道的一点。”储安平幼时寄养在伯父家,伯父在家乡兴学和造福桑梓的士大夫品格使他一生对伯父非常敬重,“床前一直挂着他伯父的像”,可以说伯父身上的中国传统文化特有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士大夫精神是储安平一生敬仰和追求的。另外,从小经历的艰辛,“如漂息在茫茫大海中的一叶片舟……”使他从小就有较强的自立精神,养成了能吃苦爱节俭的品质,独立自强、非常自信。从青少年时代多灾多难的人生经历中磨练出来的不怕风吹浪打、独立处世和独立思考的自由个性,为他后来不惧怕黑暗势力的摧残破坏始终坚持不懈的新闻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储安平早期的文学活动可分为光华大学读书时期和《新月》时期。这一时期是储安平自由主义思想初步形成的时期。1928年,他进人光华大学英国文学系就读,“二三十年代中国活跃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几个主要人物当时都集中在光华大学,如张东荪、胡适、罗隆基、潘光旦、徐志摩、王造时等一大批教授学者,自由空气浓厚,这样的大学环境培养了青年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后来他加人了“新月派”,作为一个崇尚自由主义的文学流派的后起之秀,忧郁感伤的气质特别强烈,这一点从他此时期发表的散文可见一斑,如“一天到晚完全在幻灭和空虚里呼吸着,充满对个人前途的深深忧虑。他对新月派盟主徐志摩充满了敬仰,认为自已写散文多少受着他的影响,在他的散文《悼志摩先生》中,对徐志摩的热心、率直、诚挚、提拔后进和写作认真的性格不胜啧啧称赞,尤其提到志摩认为:作编辑最大的快乐永远是作品的发现。这些都对储氏全心投人于编辑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设想,崇拜徐志摩的储安平对徐氏《为要寻一个明星》中的资产阶级民主理想也一定心有灵犀,所以徐氏尽管身处“黑绵绵的昏夜”仍然矢志不渝地“向着黑夜里加鞭”的追求民主自由的不懈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储安平。就读“自由空气浓厚”的光华大学和加人新月派这两个时期的人生经历使储安平成为一个彻底的自由主义信仰者。自由主义和新月派提倡的个性解放、争取民主自由,赞扬人道主义的思想,贯穿着“爱祖国、反封建、讲人道”的思想,也是五四精神的时代反映,有着存在的时代依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一时期,储安平已经开始了最初的编辑工作的实践,出于对政治的兴趣,他于1931年编辑了一册《中日问题各家论见》,作者包括陈独秀、汪精卫、张东荪、梁漱溟、胡愈之等。题为“各家论见”显示了储氏张扬自由主义的学术争鸣风气的端倪,也在自由主义思想内容和编辑工作实践两个方面为储安平后来从事奉行自由主义的刊物编辑打下基础。

如果说储安平在国内求学期间受到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思想的影响还是间接感性的,那么留学英国的经历则使他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了直接、理性的认识,也巩固了他信奉自由主义的信念根基。回国后,1940年他到了抗战大后方的湘西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书,写下了有关英国的著作《英国采风录》、《英人法人中国人》、《英国与印度》,探讨中英两国强弱的缘由。在对比中英两国人之性格和作人作事的精神的长期思索中,强调对国民性格的思考说明储安平已侧重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寻求中国落后的原因,这比此前中国思想界出现过的侧重从物质、制度层面对国家落后的思考更深邃,更本质化。此后,他到达重庆在中央政治学校做研究员,参加称作“渝社”的学术性社团,渝社曾以“中国未来的前途”为题进行过两次讨论,后来储安平主编《观客》和《观察》两个周刊时,对于中国未来前途的许多想法都与“渝社”时的讨论有联系。①对国家政治的关心是中国“文人论政”传统的表现。中国知识分子素有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和教化天下的士大夫精神传统,在坚守这些中国传统精神素养的基础上,储安平引进介绍西方现代的民主自由、新闻自由等理念进行理论阐释的支撑,这二者的有机结合也为储安平后来从事“放言论事”的新闻评论工作奠定了比较厚重的理论素养基础,他的政论既含有传统善良道德基础上的人文关怀,又具有现代西方先进的理论论辨意识等特征。他对新闻自由有独特的认识和贡献。

二、储安平自由主义新闻观念的思想基础

追溯储安平的思想轨迹,《观察》周刊所信守的的独立客观的自由主义新闻思想和立场有着多方面的思想基础。

一是源于储氏对“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认识方法论和“动”“静”辨证关系的深层哲思,也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推己及卜人”处世哲学的反映。在储安平的“新月”时期,赢弱多病且感时忧怀的文人敏感特质让他从病中体Q未到一种“极微妙的意境”:“一切事物,人,思想,总不外乎,是动,或静。,··…人在动的时候,他所能看见的是这样,在静的时候,他所能看见的,又是那样。当局迷,旁观者清。那只是一句俗语,然而要当局不迷,便必得要有在动中能参悟到静的功夫……在动时要忘不了静,就得靠自已平时的自省和反躬。社会是流动的社会,生活是变换的生活;人,他的心和脑,永在无止的波动中起落,他的欲望和行为,永向求新刺激的一个方向上飞奔。静,除非生就是阴沉的人之外,然而那只是一个寄生的货物,平常,人们总欠缺了这一方面的修养。人,应当在动的余暇,常常从静的孔孔中,来观察观察这个世界,这个活动的舞台,这个复杂的人生……人生如一舞台。有的人,他观察人生,他自己也在舞台上;有的人则自己站在舞台的背后,再去观察舞台上的人,究竟也应站得离舞台近……我相信,一个病了的人,以=种极达观的、极心平气和的眼光来关照一切,他必定会了悟出一些平时所不易了悟出的奥秘的管理的。”

对于一生因体质赢弱而多病的储安平来说,从独处的“静”处观察世界成了他一生的思考习惯,贯彻于人生的始终。从多灾多难的年轻岁月到后来成为独立报人,“超然”、独立态度和偏爱从旁观的“静”处哲思是一脉相承的。在《小病》这篇充满哲学智慧的散文中,储安平对于超然独立于“动”“乱”世界之外的从“静”处冷静观察的思考方式有着深切全面的感悟并陶醉迷恋于其中,这种“动”“静”感悟观沉淀于他的内心,成为蕴藏于心理深层的储氏哲思定势,成为他的认识方法论,也很自然地发展成为后来《观察》时期“超然”独立的办报精神。那种“站在舞台的背后”而不站在舞台上并“应站得和舞台近”的“超然”、独立的观察方法与“超然”、不偏不倚和“不直接介人政治活动”的办刊独立态度同出一辙。

在对储氏哲思线索的梳理中,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动静辨证观为他提供了一种独特且独立的“旁观”世界的视角;这种“超然”的观察角度,能使观察者心态平和,可以得到与常人认知不同的崭新视野关照下的的独特见解,使得观察的效果更客观真实,也更加真切和清醒;于静处的冷静观察,赋予观察者思维的时间和绝佳的观察空间,他的心是沉静的,“静”也扩充了他观照的胸怀空间和思考能力。并且,储氏这种超然于忙乱躁动追逐欲望的尘世之外的独立冷静的观察和思考方式是“以社会发展的优性条件为出发点”“去关照一切的”,这种经世济用的中国传统责任意识使得观察世界和人生的“旁观”客观方式成为储氏的一种人生态度,成为一种自觉修行,最后达到为“静”观而放弃“动”中的欲利的认知和处世态度二个境界的共同提升。中国文人文化传统习惯于经常的反躬自醒,有着特有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而以文人身份从事独立报业的储安平自然自觉地从职业和人格两个层面自我约束,把“超然”“独立”作为《观察》周刊的思考方式和观察态度。 二是来自于对《泰晤士报》独立办报模式的推崇。

《泰晤士报》以“公众良心的独立言托者”的独立姿态,评论政治,反映舆论,成为新闻事业最有权威的高级报纸。正是基于独立报纸在政治上的杰出表现,人们才开始把报人看作“第四等级”、“无冕之王”,并把报纸提升成为与行政、司法、立法平行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第四权力”。储氏对英国民主制度推崇倍致,他在留学期间对《泰晤士报》因独立而“权威报界”并积极影响英国民主社会之完善的积极作用感触颇深。于是,储氏很自然地希望也能在中国办一份这样的独立刊物。

据储氏报界同仁冯英子回忆,储氏一直想办一张类似英国《泰晤士报》那样的报纸。而《泰晤士报》之所以能成为英国“舆论界的领袖”,就是因为它是一份同政府分离的独立报纸。《泰晤士报》能执行“决不出卖或出让任何权利”的独立言论政策是与经济独立息息相关的。储安平深知其理,所以他把《观察》周刊办成了一种纯粹的同仁刊物模式,“身后无任何组织”。因为只有经济上独立,才可能真正做到言论独立,做到政治倾向独立,摆脱商业性和党派性的纠缠。《观察》所采取的同人刊物办报模式(《观察》是中国现代史上最后的同人刊物)也具有历史的价值和意义。

三是从发展中国自由主义思想考虑,创办刊物可以为自由思想分子提供一个说话的场所。储安平基于以下判断,作出了创办独立刊物具有生命力的论断:国内拥有广大的一群自由思想学人,他们想说话,而当时国内缺乏这样一个带有全国性的中心刊物。假如刊物不偏不倚,客观公正,无党无派,可以将他们吸引成固定读者群,在市场求得生存。③通过对中国知识分子思想状况上的分析,储氏相信自己的独立刊物可以成为自由思想分子的论坛,从而广开言路,在全国形成“健全的舆论”环境,为中国的言论界秉公论政提供一种基本的稳定力量。储氏对《观察》的言论力量和作用的估计颇为自负,对自由思想借助《观察》各抒己见、畅欲所言的繁荣舆论界局面充满必胜期待。

对自由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是储氏创办独立刊物的理论支撑力量。追求思想自由和言论自由的自由主义理想作为一股基本的原始动力,坚定储氏创办《观察》的决心,他试图创办一个真正超然于政党政治之外的自由主义独立刊物来维护和宣扬自由主义的理想。他相信通过自己亲身创办和把关的这个纯粹独立刊物,可以宣传自由民主的思想,可以客观公正地评论国家政治生活,改变国民性弱点,在全国形成一种有影响的舆论力量,实现最终的自由民主政治目标。储氏对自由主义的中国领袖胡适的独立处世态度和人格充满崇拜,精神上将胡适视作自己的师长和前辈。《观察》的一个特色,就是特别偏重对胡适思想、言论和行迹的报道评说。另外从刊物经营角度,也可以通过突出胡适凸现刊物的自由主义特色和立场,吸引更多自由思想者的关注。

在对民主国家目标的求索中,储安平以新闻刊物为工具力图成为自由民主的呼吁者、实践者和促进者。真诚的爱国情怀和独立立场使储氏不怕刊物刊登任何有利于国家和人民而不利于统治者当局的独立言论;借助那些言辞激烈但真实而有利于国家进步的言论,储氏显示了为了理想敢于斗争的韧劲。他认为,只要思想的出发点正确、就照登不误,不计后果。例如最终造成蒋介石下令查封《观察》的军事通讯《徐准战局的变化》在被《观察》刊载之前,作者张今铃担心文章中可能有一些当局认为不宜的军事实情,问储安平:“如内容分量重一些,你敢登吗?”储答:“只要你敢写,我就敢登。”其“超然”“独立”的气魄确实难能可贵。在风闻因《观察》刊登激烈的反对国民政府的言论将遭查禁时,储安平没有被吓住,在刊物头条位置上发表文章《政府利刃指向》,历数国民党的言论管制,据理力争。刊物最终被冠以“攻击政府,讥评国事,为匪宣传,扰乱人心”的罪名予以永久停刊。统治者对《观察》言论的恐慌证明了《观察》的广泛影响力量,而储安平临危不嗅据理力争的态度也验证了储安平不屈不挠的自由民主立场。民主不光是用以口头标榜的,而是必须有人实践的,储安平就是这样一位在中国新闻史上用尽心力,坚守自己独立自由主义立场,苦苦追寻民主政治的理想信徒和实践者。

应该看到,浓烈的爱国情感在感性上使储氏很难彻底“独立”,但是,储氏总是从力图在更理性的思考中解脱自己,加上在各方面的自我约束(如不参与政治,甘于新闻从业的寂寞),努力向独立立场的刊物理想接近,在一定程度上使自己和刊物达到独立的境界,创造了一个独立于混沌世界之外的相对独立的自由舆论空间,吸引着人们到这里呼吸着自由愉悦的空气。“独立”“超然”的办刊态度反映着储安平求得真理的至诚品格,在旧中国知识界拓展了求真求实的社会风气。储安平以独立报人的立场和亲身实践,推动着中国的民主进程,在中国新闻界树立了一座历史的丰碑。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参与式教学;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应用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0)23-0244-02

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独立学院的学生表现更加明显,更加注重维权和独立的个性,在行为方式、语言特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方面有着和前代或者其他高校学生迥异的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热衷程度不高。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掌握和更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些教学内容离目前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差距,很多学生没有认同感,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异性使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更加缺乏兴趣。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教师总是在讲,学生总是在听”的常态教学模式,使大多数学生对知识不敢兴趣,少数学生也只是为考试学习。参与式教学使教学成为开放性的活动,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如果学生不去查资料,了解知识的更新就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中应用,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获取知识。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个性突出,希望成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听众”的地位,要想在学习中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知识,供大家分享和学习,就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否则难以实现。

2.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也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家庭的经济环境比较好,这就更加剧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缺乏合作精神。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也具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素质。参与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与同学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在合作中学会和他人分享经验,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如何与别人一起完成共同的任务,养成合作精神,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目标。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对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验的积累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从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很年轻,基本是从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模式,他们虽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掌握非常多的理论知识、宽范围的知识背景和经常更新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能力,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为其快速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可以使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氛围轻松、民主和开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成功体验的共享者,这将有利于独立学院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2.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的更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性较弱,学生一般不会轻易地向老师的讲课提出质疑和问难,这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容易造成教师的知识长时间得目前,在校的大学生多数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或90年代初出生的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个性张扬,思想开放。独立学院的学生表现更加明显,更加注重维权和独立的个性,在行为方式、语言特点、价值观念和道德追求方面有着和前代或者其他高校学生迥异的特点,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热衷程度不高。针对这类学生的特点,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采用“参与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对学生的意义

1.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的掌握和更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有些教学内容离目前学生的生活实际存在差距,很多学生没有认同感,独立学院学生与其他高校学生的差异性使独立学院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更加缺乏兴趣。同时,传统的教学方法形成了“教师总是在讲,学生总是在听”的常态教学模式,使大多数学生对知识不敢兴趣,少数学生也只是为考试学习。参与式教学使教学成为开放性的活动,学生的地位发生了变化,如果学生不去查资料,了解知识的更新就很难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所以参与式教学在思想政治理论中应用,有利于学生主动的学习和获取知识。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个性突出,希望成为中心,“学生参与”教学的实践改变了学生单一的“听众”的地位,要想在学习中向老师和同学展示自己的知识,供大家分享和学习,就要掌握大量的知识,否则难以实现。

2.有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等教育教学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和形成起到基础性作用,也肩负着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同时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家庭的经济环境比较好,这就更加剧了学生的自我意识,缺乏合作精神。思想政治理论的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而且也具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素质。参与式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大量与同学合作的机会,使学生能在合作中学会和他人分享经验,学会与他人相处的艺术,学会如何与别人一起完成共同的任务,养成合作精神,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情感目标。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对教师的意义

1.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经验的积累

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新形势下出现的新生事物,存在的时间比较短,因此,从事教学的教师往往都很年轻,基本是从学校到另一所学校的模式,他们虽然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但是教学经验不足。参与式教学模式是一种开放式的教学模式,不仅需要教师掌握非常多的理论知识、宽范围的知识背景和经常更新的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要有很强的教学经验和驾驭能力,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也为其快速积累教学经验提供了很好的机遇。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可以使政治理论课的课堂氛围轻松、民主和开放,教师和学生都可以是成功体验的共享者,这将有利于独立学院年轻教师教学经验的积累。

2.有利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知识的更新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相对稳定,传统的教学方法确定了教师的权威地位,加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性较弱,学生一般不会轻易地向老师的讲课提出质疑和问难,这也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更新较慢,容易造成教师的知识长时间得不到更新。而在参与式教学模式的实施中,教师要面对学生的参与和问题的提出与质疑,仅靠原有的知识储备很难胜任教学工作,因此,教师会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与时俱进,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学科的前沿性、创新性知识,对教师知识水平的更新有促进作用。

二、“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实施过程的设计

传统教学设计由任课教师独自完成,整个流程是单向的,没有学生的参与过程,只有在反馈结束后才能掌握教学的整体情况,存在时滞。而 “参与式”教学模式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基础上的,可以在教学准备、教学运行和教学评价阶段实施“参与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准备阶段

教学准备是整个教学环节的开始阶段,也是开展好参与式教学的基础,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生参与教学的准备阶段要完成的任务主要有明确讲授内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性质与特点,明确教师、学生分别需负责的工作、任务,明确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方式等,并制订开展参与式教学设计的初步计划,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树立其参与信心。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必要的过程,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实施参与式教学方法的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提前进入教学状态。

例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学中,讲到“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时,可以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在教学准备环节要求学生利用社会实践到农村、城市广泛进行调查,收集详实资料作为教学的佐证读物。在准备阶段教师要注意激发学生参与教学设计的兴趣与意识,强化学生的参与动机与意愿,努力构建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参与氛围,让每位学生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和归属感,从而渴望参与,渴望发表自己的看法与意见。在教学准备阶段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不同理解,设计出自己应该达到和可能达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及情感目标等。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普遍存在课程内容繁多,而课时相对较少的问题。为此,教师可以在教学大纲的指导下,尝试让学生参与教学内容的选择。 教师将自己初步选定的教学内容方案公布, 要求学生提出自己的意见和方案,认真参考学生的方案,确定最终教学方案,作为教学准备的一种方法。

(二)教学运行阶段

教学运行阶段是整个参与式教学的重要环节,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是否能够达到和实现,主要在教学的运行环节体现,应该包括教学的实施与教学的控制两个内容。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有很多具体的形式,如案例教学、小组专题讨论教学、个别化教学、实践教学、游戏教学等等。

思想政治理论课往往是大班授课,不同专业的学生在一起上课,这样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在教学准备充分的情况下,用专题讲座的形式把学生关心的时政热点问题作为第一课堂的补充。通过不同专业学生提出他们最关心的热点问题,然后加以归纳,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讨论,涉及和教学内容有关的重点问题可以采取小组专题讨论教学的方式。在教学的运行阶段,参与式教学的课堂控制和驾驭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手段,拓展学生参与空间,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核心的多媒体教学,为学生参与教学互动提供了条件。例如,在《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程中,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导入《建国大业》的视频资料,制造一种能激起学生思考的条件和氛围,使学生在客观情境中激感;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时,选择声像资料,引出“依靠力量”中的各阶层,尤其是农民工阶层和新生企业主阶层的状况,然后让学生去思考如何确认这两个新生阶层在整个社会中的身份地位。《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可以播放感动中国人物中的资料,让学生讨论青年大学生的价值观、爱情观和权力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的教学可以选择播放《勇敢的心》,让学生学会批判西方的“个人英雄史观”。有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同时也能在参与性的教学中发挥一定的作用。在参与式教学的运行阶段,实践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让学生参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组织学生到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参观学习,利用假期到农村进行社会考察,支持和指导学生开展“学马列、读好书”的活动,成立青年志愿者协会等。

(三)教学评价阶段

教学评价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最终环节,包括对教学过程与结果的评价和教学过程的反思与反馈。思想政治理论课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往往以闭卷考试为主,侧重理论知识的评价,对学生能力和情感目标的评价并不具体和准确,参与式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运用,使教学评价具有多元化,包括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和评价形式的多元化。评价标准多元化就是通过情感目标、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的体系对教学结果进行全面的评判。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指在传统的教师评价基础上,由于参与教学模式的实施,增加同学互相评价和辅导员的评价等内容,以全面反应学生的真实情况。评价形式的多元化是在传统的考试、考察等方面的评价基础上,增加调查、走访、网络测评等多种非传统形式,目的是改变那种只重视书面知识点的背诵与记忆所带来的弊端,让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时,思想上能真正受到触动和洗礼。

三、“参与式”教学模式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实施需注意的问题

(一)教学过程从权威到平等

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参与教学模式,教师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信息提供者,标准答案的者,教学内容的灌输者,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从绝对权威逐渐走向了平等。由于时代的发展,学生对平等意识更加重视,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一起自由地选择问题、讨论问题,给学生以启发、诱导,给学生以平等和认同感,可以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在和谐的师生关系中有利于知识的传播和掌握,在独立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注意教师地位的转换,有利于消除学生对政治理论课的抵触情绪。在平等的环境下,学生更容易接受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二)注重因材施教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学生感兴趣的很少,对其实施参与教学尽量提高其学习的兴趣。因材施教是教师的教学的重要标准,参与式教学方法的实施在于创设恰当的方法使全体学生都参与进来,不漏掉任何一个学生。但是学生已有的学习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学习速度有快有慢,这就要求教师要照顾到全体学生,分层对待,针对不同特点的学生在目标、方法、评价等方面体现出层次性,使全体学生参与学习。尤其是独立学院学生层次差异较大,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施参与式教学,更要注意学生的差异。

参考文献:

独立思考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法人拟制说;法人本质;法人实在说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3.092

1 什么是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本质是事物内部的稳定的必然的联系。因此法人的本质就是要从根本上阐明法人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关于法人本质,我们从学界的法人拟制说、法人否认说、法人实在说来探讨。

2 法人拟制说

“法人拟制说”的意义在于,自然人是具有唯一独立人格的个体,团体没有独立人格,国家应当对法律拟制的人采取限制的态度,例如法人的成立要经过国家的特许。除此之外,“法人拟制说”还主张区分团体的财产和个人的财产,区分团体人格和个人的人格,区分团体的责任和成员的责任。有学者持这种观点,他们认为,法人仅仅是一种观念上的整体,其与自然人是不同的,并且是相互对应的,为什么会存在法人,也是法律为了某种考虑,为了某种方便而将其看作是一个整体性的实体;除此之外,这种拟制的人应当是不具有意思属性的,能有意思属性的只能是自然人,必须是具有生物意义上的人,法人作为拟制的人,不可能进行生物人意义上的行为;最后,法人也不存在人格属性,因为其不具有意思属性。所以,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相比是有差别的。“法人拟制说”这种观点是基于19世纪的特定历史背景的,在这种背景下,大家都强调并且注重个人本位、个体主义,而现在很多国家已经摒弃了“法人拟制说”的观点。

3 法人否认说

法人否认说,简而言之,就是不承认法人的存在。持这种观点的人大概都受了耶林主导的受益人主体说和赫尔德以及宾德主张的管理人主体说的影响,他们认为,不存在拟制的团体这一说法,意思是个人的意思,没有团体的意思之说,“团体的意思”归根结底还是由个人的意思所决定的。这就是说,集合体的意思不可能和个人的意思相悖,所以他们不可能有自己独立的意思,那么他们不能独立进行意思表示,他们不能成为权利主体,所以,法人根本就是不存在的!法人否认说已经不能解决现代社会生活中日益复杂的问题,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以也不能成为能够被大家所接受的通说。

4 法人实在说

德国是法人实在说的发源国,这种学说持这样一种观点,法人不是虚构的,法人有自己的意思属性,有自己的利益,他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主体,在法人实在说中,又有“有机体说”和“组织体说”两种学说。

有机体说认为,能成为法律上主体的个体必定有他的意思能力,恰如自然人有意思能力,所以其能成为自然的有机体,而法人也有自己的团体意思,例如,社团法人有自己的集合意思,财团法人是以捐助行为为意思的,他们都应该成为社会的有机体。有机体说是在个人本位主义向社会本位主义演化的阶段产生的,产生于19世纪的末期,在这种学说中,强调团体的价值非常重要,也是这个阶段的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

米修德等人作为组织体说的代表人物,他们认为,法人有自己的意志和利益,这区别于法人成员。社会的有机体并不是法人的本质,法人本身是具有权利能力的利益组织,这种组织是有自己目的的,或者为社团,或者为财团。法人是有自己的意思能力,有独立的财产,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法人的意思能力是由法人的机关来实现的。

5 结论

马克思曾在《政治经济学批判》指出,法的关系和国家的形式一样,不能只从其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它根植于物质生活,适应社会的发展。法人制度,其实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它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即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背景来决定。法人作为一种社会组织,也是统治阶级为了维护本阶级的利益,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为了方便交易所产生的,它是具备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社会组织,是法律制度进步发展的重要标志。法人确认以后,就以自己独立的财产,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独立行使法律权利承担法律责任。

法人与自然人虽然都为民事主体,但是它们之间的不同还是很明显的,法人不是拟制的,其实它很早就出现在民法中了,成为了一个独立的概念,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逐渐完善起来。法人是独立于自然人存在的主体,不以自然人的意志为转移,是一种客观存在。在有些国家,基于各种各样的偏见,可能不承认法人的存在,但是在当今社会,在法人制度的作用越来越被人认可以后,最后也不得不予以承认。这说明,法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它的存在不仅根基于历史的事实,也根基于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文献

[1]段睿,袁玉华.法人本质之再解读[Z].

[2]张骏.关于法人本质的再思考――从“拟制说”出发[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