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外贸贸易方式

外贸贸易方式

外贸贸易方式

外贸贸易方式范文第1篇

建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是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义乌市先行先试,试点后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作为一种为专业市场量身定制的新型贸易方式,其相应的配套政策与监管措施与一般贸易、加工贸易等现有贸易方式有很大的不同,给外贸实务操作带来了新的特点。“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下的外贸操作特点可以从工商、海关、检验检疫、外汇和税收等五大方面进行剖析。

 

一、“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建立

义乌小商品市场被联合国和世界银行认定为全球最大的小商品批发市场,专业市场国际采购和小商品出口这两大特点形成了其独特的国际贸易方式,迫切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型贸易体制框架,以推动贸易便利化,增强市场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和国际竞争力。

 

(一)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义乌小商品出口具有数量少、品种多、批次多等特征,其出口种类覆盖34个行业、1502个大类、32万种,出口集装箱多为拼柜,每一个集装箱就相当于一个“小型超市”,里面通常装有十几种以上的产品,多的时候有上百种。但我国现行的一般贸易监管体制,主要是针对大宗商品、成套设备,而没有针对小商品特征的管理制度,许多小商品既无标准,也未列入商检目录,海关查验、检验检疫、质量监管等也缺乏依据,按一般贸易方式进行申报,通关效率很低,极易导致单货不符、逃避通关单等违规行为。在“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建立之前,义乌小商品出口暂时以“旅游购物商品”方式进行申报。“旅游购物商品”是指外国旅游者或外商采购货值在5万美元以下(含5万美元),以货物运输方式出口的小批量订购的货物。针对小商品出口的特点,实施出口申报以“章”为单位的简化归类办法,明确贸易性质,简化申报手续,提高通关效率。

 

(二)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

根据《2012义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概况》的统计资料,2012年义乌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65.4万个标箱,入境境外客商突破41.7万人次,有3059家境外企业在义乌设立代表处,占浙江省总数的二分之一强。从专业市场采购商品出口的特点是定向采购与即兴采购相结合,公司户与个体户并存。定向采购是定产品、定品牌、定供应商的采购,它的流程是首先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方向和采购价格等,然后签订和履行采购合同。然而,对于来专业市场采购的境外客商来说,他们面对的是琳琅满目、种类丰富的商品,如在市场里看到满意的商品,当即采购,现金付款,事前并不确定产品的种类、价格及供应商。境外客商来专业市场采购,他们面对的不是产品生产企业,而是流通领域的市场经营户,而这些市场经营户以及境外采购商本身,都属于个体经营户,进出口双方多数不具备外贸经营主体的资格,无法按现行的一般贸易方式进行出口和结汇,必须由外贸公司出口,导致采购主体与贸易主体脱节,既增加了中间环节,增加了通关成本,又增加了市场管理的难度。

 

(三)“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试行

“旅游购物”模式自2007年实施以来,暂时缓解了小商品通关效率的矛盾,但也暴露出货值限额过低、缺少配套政策等一些局限性,“管不住”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确立“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成为浙江省义乌市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的一项核心任务。“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定义待国家八部委会签通过《“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意见文本》后才能明确,其简要含义是指在经批准的市场集聚区采购商品,由具有市场采购贸易经营权的企业或个人在主管地海关报关出口的贸易方式。该贸易方式将实行特殊的海关、检验检疫、税务、工商、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有利于实现“管得住、通得快、可溯源”。

 

2012年9月,义乌出台了《“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行方案》。工商部门将市场内专门从事“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与从事一般贸易方式的外贸公司区别开来,进行分类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凭工商营业执照,向义乌市商务局办理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即可享受新型贸易方式下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配套政策和监管措施。至2012年底,义乌共登记“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外贸公司116家,全年全市实现进出口总额93.47亿美元,增长136.7%,出口额90.05亿美元,增长150.3%,其中传统贸易出口40.90亿美元,同比增长13.97%,市场采购出口额49.15亿美元,发展中国家是“市场采购”贸易方式的主要出口市场。

 

二、“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内涵

(一)适用于复杂的外贸主体

一直以来,只有专业外贸公司才能从事进出口业务,这使得专业市场经营户与境外采购商只能通过外贸公司出口,无形中增加了经营的风险和成本。“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下,义乌工商部门大胆创新,注册登记“市场采购”外贸公司,颁发专门用于从事市场采购贸易的营业执照,使一大批个体工商户和境外自然人获得外贸经营权,解决了市场主体在市场准入的各个环节乃至经营过程可能出现的“身份”难题。新型外贸企业登记为“义乌市××商品采购有限公司”,企业类型为有限公司,冠名义乌,标明企业的区域范围,行业描述为“商品采购”,而企业的经营范围特定为“专业市场、专业街的商品采购”。申请者只要满足“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条件,均可向工商部门申请登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外贸公司可以享受出入境检验检疫、海关、国税、外汇管理等部门相应的监管和优惠服务措施。随着“市场采购”贸易方式业务扩展到在义乌注册登记的所有外贸主体,吸引了外贸公司向义乌聚集,长期以来义乌小商品出口由外地外贸公司的局面彻底扭转,有助于加强义乌小商品出口的源头管理,在“管得住”的前提下实现了“通得快”的目标。

 

(二)适用于小商品出口的特点

小商品出口多为小批量、多品种,每个集装箱的商品多达上百种,如果每种商品都申报和报检,将带来巨大的人工、时间成本,也不利于贸易便利化。“市场采购”新型贸易方式的配套政策实现了小商品出口“管得住、通得快”,检验检疫部门利用自主研发的“市场采购出口商品抽批系统”,按出口商品的货值大小、风险程度、信用等级等分类管理,采取自检、验证、核查等三种模式监管。对于小商品的出口申报,海关也将采取简化归类,发货人或人在一次出口申报的旅游购物商品品种在10种以上、且单项商品价值在100美元以下的,将进出口税则中章节相同的商品归入同一税则号,税则号列按其中货物总值最大的商品确定,其申报价格应为归入同一税则号列商品价格的总和。小商品的税则号也因此从8000多个简化到98个。

外贸贸易方式范文第2篇

一、我市对外贸易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市对外贸易高歌猛进,贸易总量逐年扩大,增长幅度连年提高。2011年,我市外向型经济持续大幅增长,进出口总值突破11亿美元大关,总量再上新台阶。虽然我市对外贸易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态势良好,有力地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但是,通过深入剖析可以发现,目前我市的对外贸易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突出表现是“三个偏低”。一是高科技产品出口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我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2.5亿美元,仅占全市出口创汇总额的32.9%,初级产品出口占的比重过大;二是进口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进口3.649亿美元,占对外贸易额的32.7%,对外贸易顺差过大;三是自有企业外贸总量、比重偏低。2011年全市自有企业进出口2亿美元,仅占全市进出口总量的18%左右,外商投资企业是进出口的主体,左右着全市对外贸易,增加了我市经济的风险性。因此,加快培育在产业定位占居高端,集成性的、综合性的、拥有核心技术的自有企业,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市外贸出口早已摆脱了“换汇贸易”的依赖,而且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过程中,形成了较强的加工制造业竞争优势,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增幅持续攀升,对外贸易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同时,也产生了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问题。从全国范围来看,大多数资源型城市或多或少存在着这种问题。为了有效解决这一普遍问题,国家从统筹国内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关系,建立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出发,实施了促进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贸易向依靠消费、投资和外贸协调发展转变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外贸出口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就目前来看,影响外贸企业的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既有国际的因素,也有国内的因素,并且这些不利因素将持续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全球经济放缓,外部需求不足。去年7月份,美国次级债务危机全面爆发,从而带动全球股市连锁暴跌,致使全球经济放缓。同时,受次级债务危机继续扩散影响,消费者的信心直接受到影响,将会引发外部需求的不足,这必然会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出口增长形成一定的压力。二是人民币升值的汇率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企业出口收益。人民币升值步伐继续加快,对出口行业、外币资产高或产品国际定价的行业冲击较大,电子、纺织、机械等众多劳动密集型低利润行业的生存环境趋于恶化。有关专家估算,伴随着我国人民币升值为标志的汇率政策的不断调整,外贸企业的商品出口收入将相应减少,2011年以来受人民币升值的影响,以美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5.6%,以日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2.3%,以欧元结算的商品出口收入减少了1.2%。据估算,2011年由于人民币升值,我市外贸企业减少收入1亿元左右。今后一个时期,人民币将持续升值,外贸出口收入还会相应减少。三是税收政策调整,减少了外贸出口净收益。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家加大宏观调控力度,对资源类和耗能类产品出口不仅取消了出口退税,而且开征了出口关税,对一般出口商品大幅度调低了出口退税率,因出口税收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出口企业的出口商品利润率平均下降了3.2%,这一因素的持续性和影响力将不断增强,今后外贸出口企业经收益还会相应减少;“两税并轨”政策的实施,减少了外商投资企业税后利润。四是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国内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增加了外贸出口成本。2011年以来,由于国际石油价格的影响,我国境内原材料和动力价格持续上涨,而出口商品价格却不能同幅度上涨,导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下降,产品的竞争力受到一定程度影响。据预测,2012年外贸企业商品出口利润率存在继续下降的风险。

二、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

针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外贸企业面临的宏观经济环境,出口企业必须认清经济发展形势,掌握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导向。各企业不能寄希望于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转向贸易出口保护的逆向调整,只能顺应宏观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通过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求得生存发展。从目前的形式看,对外贸易发展方式转变的大趋势是实现“五个转变”:

(一)实现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在我市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加工贸易举足轻重,但发展层次相对较低,影响了外贸整体水平的提高。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促进对外贸易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是今后一个时期外贸发展的重要任务。在出口商品的税收政策调整方面,国家针对不同类别的出口产品采取了区别对待的税收政策,出口企业要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国家有关政策,围绕延伸产业链条做文章,将初级加工产品延伸到深加工产品,争取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逐步淘汰限制类产品的生产,转产到允许类、鼓励类产品,把加工贸易向产业链高端推进,提升出口产品档次,提高出口经济效益。

(二)实现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无论是国家调整的税收政策因素,还是原材料、动力价格上涨因素,受到冲击最大的无疑是那些资源消耗型的加工贸易。从企业盈利角度看,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既可以避免税收政策调整给出口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又能适当减轻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给企业造成的利润损失。同时,实现由消耗资源型向节约资源型转变,符合科学和谐发展的要求,发展前景广阔。

(三)实现外包加工贸易向自主加工贸易转变。许多贸易出口企业由于实行外包加工型贸易,长期以来,缺乏自主核心技术,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的过程中,需要支付大量的专利权使用费,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搞好自主技术研发,推进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可以适当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企业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实现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转变。据调查,目前,很多出口企业由于缺乏自主品牌,开展贴牌加工型贸易,导致每年在实现贸易收入过程中,需要支付一定的商标使用费,同样降低了自身的净收益。因此,扩大自主品牌的国际宣传,大力发展自主品牌贸易,推动企业由贴牌加工向委托设计生产、自有品牌营销转型,也是提高出口企业自身的净收益、增强应对利益损失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途径。

(五)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转变。与传统的一般商品贸易相比较,服务贸易具有涵盖范围广、服务提供方式多样、内容针对性强等特点,服务贸易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由于属于国家政策提倡和扶植的贸易类别,实现加工贸易向服务贸易的转变,可以优化外贸结构,且不会受到原材料和动力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

三、加快转变我市外贸发展方式的几点建议

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外贸企业转变贸易发展方式是必不可少的内在动力,也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和促进作用。

(一)增强主动性,形成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内在动力。一是认清形势,更新观念,外贸企业不能产生寄希望于国家继续回归贸易保护政策的错误认识,更不能持有不思转变思想和消极观望态度。二是结合实际,大胆探索,每个外贸企业的具体情况不同,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不可一概而论,要因企制宜,外贸企业要变压力为动力,必须适应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走自己的路,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转变发展方式的具体途径。三是加大自主研发力度,外贸企业要积极与科研机构联姻,开展联合攻关,搞好自主技术研发,创立自有品牌,探索由消耗资源型贸易向节约资源型贸易转变和一般加工贸易向深加工贸易转变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具体措施,推进加工型外包贸易向自主技术型贸易发展和贴牌贸易向自主品牌贸易发展。四是大力开展服务贸易,有条件的外贸企业,要在搞好实际调研的基础上,通过积极发展服务贸易,实现贸易类别的多元化,不断优化对外贸易结构,壮大对外贸易实力,增强抵御国际市场风险的能力。

外贸贸易方式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本文介绍了年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形势,并就对外贸易中贸易条件恶化、竞争力下降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的几点理论思考。

2007年我国的进出口总值达17606.9亿美元,同比增长23.8%。其中,出口9690.8亿美元,增长27.2%;进口7916.1亿美元,增长20%,顺差1774.7亿美元,增长74%。伴随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劳动密集型产业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以低成本、低价格取胜的竞争优势不仅不能帮助企业赢得竞争优势,还有可能成为提高竞争力的障碍。所以我们要在新的形势下重新审视贸易增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对症下药”以期达到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目标。

1.目前我国对外贸易结构的现状

(1)相对于货物贸易,我国的服务贸易比较落后。据WTO统计,2007年,我国货物贸易出口总额为762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贸易出口额的7.3%;而服务贸易出口额为810.2亿美元,仅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的3.4%。同年,我国货物贸易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服务贸易排序第八;另一方面,我国服务贸易总是逆差,2005年中国服务贸易逆差达97亿美元,尽管2007年逆差额减少,仍为40.1亿美元。

(2)出口产品结构仍不合理。目前,中国出口商品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品比例提高,突出表现在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出现了快速增长。但我们也要看到,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还处于起步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高新技术产品在工业制成品中所占比重明显偏低,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商品还远未成为出口的主导产品,在技术含量较高的商品领域,我们仍然属于净进口国,我国对外贸易总体上仍然呈现依靠出口低附加值消费品换取资本品的格局。

(3)从贸易主体结构来看,外贸受制于外部因素。我国出口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只体现在最终产品上,主要是生产环节上的劳动力成本优势,而技术水平、研发能力、核心技术、产品品牌、营销网络还受制于外来的跨国公司。外商投资企业主导机电产品的出口格局。2007年,外商投资企业的机电产品出口占我国全部机电产品出口总额的73.7%。2007年机电产品出口中一般贸易额723.1亿美元,外商占57.6%;加工贸易出口2398.9亿美元,外资企业占86.6%,主导了加工贸易中的机电产品出口。

2.对外贸易结构现状的原因分析

(1)出口导向型外贸政策没有适时调整,在亚洲“四小龙”成功运用“出口导向”政策实现经济的巨大飞跃后,我国也采用这种外贸政策。不可否认,当时出口导向型政策对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出口额的大幅增长,这个政策的弊端也逐渐显现,“以量取胜,相互降价”是扩大出口的主要手段,出口秩序混乱等种种弊病暴露出来就不足为奇了。

(2)“比较优势说”没有动态运用由于劳动力成本低廉,劳动密集型产品是我国出口的主要产品。尽管目前机电产品和高科技产品在出口中已占相当大的比重,然而我国只是承担了组装、装配的角色,这部分附加值低,其实质仍然是廉价的劳动力、土地、较低的污染排放成本等因素推动出口的增长。

(3)没有及时调整引进外资政策,目前,外资已逐渐从合作、合资转化为独资、控股等方式,2007年,外商独资在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中所占比例为67.33%,大大超过中外合资的22.90%,况且相当一部分外资企业只是将生产环节放在中国。在这种形势下,技术的溢出效应就要减弱,企业的管理水平得不到显著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目标不能实现3.从对外贸易结构与增长方式角度提出贸易发展的对策

(1)转变发展观念,加快结构调整转型步伐。以“共赢”的理念营造良好的外贸经营环境。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需从单一考虑本国利益转变为树立一种“共赢”的观念。要充分认识到,通过技术引进可缩短与发达经济体的差距;通过进口可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推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出口结构调整;通过进口可为出口打开更广阔的通道,创造更好的出口环境。在重视出口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进口,优化进口结构,以实现出口的协调、可持续发展。贸易额不能再成为发展的唯一目标取向,提高产品竞争力,降低对资源的消耗,提高出口效益,应成为发展中更关注的方面。

(2)向知识密集与研发领域进行政策倾斜,集聚并提升知识产权优势,发展知识产权战略。比较优势的局限就是“比较优势陷阱”和二元经济结构下的“贫困化增长”;竞争优势涵盖着国家、产业从高到低的多层次内容,要求极高,我们一时很难满足迈克尔.波特所提出的全部要素(四种新要素和两种辅助要素)的要求,而只是产权优势则可以以相对较小的局部性投入,获得局部的、赶超型的、战略性的优势。

(3)优化贸易结构,完善贸易方式。首先,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提升出口商品结构就是要鼓励那些附加值比较大,科技含量较高的商品多出口,限制出口大量耗费能源、资源的商品。逐渐转变竞争手段,从“以价格取胜”转变到“以质量取胜”;要提高银行、金融、保险、电信、运输等行业的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平,鼓励其“走出去”。其次,提升加工贸易产品结构。2007年加工贸易在出口中的比重达53%,其在推动我国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增加就业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参考文献:

外贸贸易方式范文第4篇

[关键词]广州;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7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8-0050-03

一、广州市对外贸易发展现状

(一)外贸竞争力较弱

广州的外贸竞争力指数从2008—2012年连续5年接近于0,与同处“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市差距较大,甚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09—2011年甚至连续三年出现负值,见表1。说明广州的对外贸易竞争力仍然不强,出口竞争力较弱。

(二)贸易额偏低

与我国其他一线城市相比,广州进出口贸易额要明显低于同期的北京、上海和深圳,说明广州的对外贸易开放程度较低或外贸实力不强,如图1所示。

(三)贸易方式以加工贸易为主

2008—2012年,在广州的对外贸易方式中加工贸易进出口比例几乎均高于全国水平。虽然广州市加工贸易出口比例在2012年达到近5年来的最低值,但是仍然高出全国水平8个百分点,见表2。

(四)出口商品以机电产品为主

广州近5年出口的主要商品是机电产品,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所占比例较小,见表3。

(五)贸易市场相对集中

2012年,广州的主要贸易市场集中在欧盟、美国、香港、日本、东盟和韩国,对这些市场的贸易额占到贸易总额的70%以上见表4。

二、广州市对外贸易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贸易方式单一

长期以来,广州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丰裕的劳动力供给方面,而资本、技术等要素供给有限,这就决定了广州在国际产业分工中只能处于低端生产环节,对外贸易以传统的加工贸易为主,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而且,近两年“民工荒”的出现又使广州的要素禀赋结构发生变化,劳动力与资本、技术短缺是广州当前与未来对外贸易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

2008—2010年,广州市私企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一直未超过20%,而外企则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高达60%,见表5。此外,2011—2012年广州市外企的进出口额占贸易总额的比重也高达50%以上,见表6。可见,长期以来国企以其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外企以其强大的资本优势,在广州市对外贸易中发挥重要作用,而私营企业则相对处于弱势地位,其发展受到诸多方面的限制,少有起色。

(三)品牌优势不明显,缺乏国际知名品牌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外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在全球各地抢占市场,靠的就是名牌,对外贸易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品牌的竞争,名牌是属于无形资产,不仅可使企业利润收益增大,也可提升企业利润空间。

目前,广州的国际知名品牌有欧莱雅、宝洁、本田、金利来、佐丹奴等,但这些清一色是国外品牌,缺乏本土国际知名品牌。制约名牌成长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企业内部品牌意识淡薄,发展规划不合理,品牌宣传不到位,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缺乏国际营销经验等;其次,市场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与品牌评估体系不健全等。

(四)服务贸易发展滞后

广州服务贸易比较落后,特别是金融、信息、技术等现代服务业的国际竞争力较弱。其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投资额在国际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制造业,见表7。

此外,在服务业中被称为无形贸易的旅游业在对外贸易中的贡献力也显得乏力。2008—2012年广州市旅游业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存在明显差距,见表8。

三、广州市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对策

(一)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

一是推动加工贸易主体结构优化升级。要鼓励本地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积极与主导加工贸易的外企合作,逐渐掌握加工贸易的主动权,促进加工贸易合理布局、协调发展;二是科学制定加工贸易政策门槛。通过修订外商投资目录等方式适度提高加工贸易的进入门槛,以确保外资更多地投向高端制造业、低碳产业;三是从“硬性制造”向“软性制造”转型。过去制造业只专注于产品设计、制造和质量等有形的管理,但对资源管理、服务导向、人才培养与流程创新等软性要素关注甚少,而在当今以知识竞争为主的时代这些因素更加重要,应倍受关注;四是鼓励企业产品的转型升级,摆脱价格竞争模式,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和科技含量;五是政府应及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以引导加工贸易企业新增或扩大一般贸易,积极开展内销。

(二)优化贸易主体结构,提高私营企业比重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就是要搞活市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基于此背景外贸改革势在必行,广州作为改革的先锋城市应率先垂范。由于国企和外企在对外贸易中所占比重过大,而私营企业的比重过小,致使市场缺乏竞争、效率低下。因此,应该在外贸格局中大力培养私营企业,私营企业的壮大会打破外企和国企的垄断地位,使国企增强竞争意识,在与外资企业的竞争中获得更多利润,促进企业的快速转型与产品的更新、换代。

(三)促进双向投资平衡发展

首先,要规划好外资投入领域,将外资引入新兴产业、环保低碳产业,限制外资向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行业投入;其次,实行严格的外资投资审批制度;第三,要将本地闲置资本投向境外,积极参与国际贸易分工;第四,制定优惠政策,放宽闲置资本流出限制;第五,引导本地资本向新兴市场投资。

(四)大力实施品牌发展战略

第一,政府要大力引导,鼓励本土知名品牌走出去,向国际市场发展。为知名企业、名牌产品的成长创造有利环境,保障健康发展;第二,企业自身要积极制定科学、长远的名牌发展战略,增强品牌意识,注重品牌的经营、管理与保护;第三,社会要给予本土品牌支持与鼓励,建立健全品牌评价体系。

(五)促进服务贸易加快发展

金融业。政府应减少干预,放低准入门槛,引进私有金融企业,充分利用市场的导向作用,充分发挥金融业在现代经济中的核心作用。

运输、物流业。广州市是华南中心城市,地理位置优越,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拥有国内三大航空枢纽机场之一的白云国际机场,应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运输、物流业,提升服务质量,拓宽服务市场。

生活服务业。在市场经济引导下,促进本地服务业与国际市场接轨,引进国际上先进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技术,提升生活服务业服务水平。

旅游业。充分挖掘广州的旅游资源,在“羊城新八景”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旅游业,建立国际化的旅游产业链条;加强旅游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商务部研究院.中国外贸转型之路[M].中国商务出版社,2011.

[2]黄锦明.中国迈向贸易强国的理论与对策研究[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3]黄小彪,葛春凤,杨华辉.广州对外贸易竞争力状况、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

[4]魏 磊,蔡春林.后危机时代我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与路径[J].经济论坛,2011(2).

[5]刘丽萍.广东省外贸发展模式的SWOT分析[J].时代经贸,2012(1).

[6]韦影敏.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问题及其方式转变对策[J].企业导报,2012(15).

[7]佟家栋,周申.国际贸易学——理论与政策(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2).

[8]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

[9]谢衡晓,王晓辉,龙志和.影响广州市外贸出口因素分析[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10]张楠.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下的政策调整分析[J].求是学刊,2008(6).

[11]左连村,黄志忠.广东对外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路[J].大经贸,2006(2).

外贸贸易方式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小外贸企业贸易方式融资

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发展,国际间的贸易方式也在不断更新。不同类型的企业选择适合自身发展的对外贸易方式就变得尤为重要。我国的企业可分为大型企业、中小型企业及小型企业,其中中小型企业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也在某程度上决定并改变着我国贸易经济的发展。如何拓展和改变传统的贸易方式,选择既能充分利用国际分工优势又能使自身高速发展的合理贸易方式,就成为我更中小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中小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问题及因素分析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方式的演变已经趋向于多元化和多样化,但出口加工贸易仍然是最主要的对外贸易方式,而且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增长速度,其他贸易方式则是一直处于劣势。小额的边境贸易方式、租赁贸易等是近年来发展速度非常快的几种贸易方式,但比重不大。从总对外贸易的方式格局来看,我国正在逐步的向多元化的贸易方式发展。可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单一性,却是不能忽略的事实。

原有的贸易方式使得我国的外贸型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上受到了很多的局限性,无论是出口型的加工贸易,还是来料加工和进料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多年以来都局限在原有的贸易方式中,没有任何的创新和开拓意识,由此导致的一系列问题一直影响着我国的中小企业的在开拓国际市场上的动力不足。由此所产生的品牌意识,自主知识产品的缺乏,长期不能占有国际市场,同样的较低的利润又形成了一个恶性的循环,这些原有的贸易方式即给了中小企业生存的空间又阻止了中小企业的发展步伐。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科技含量低,缺乏品牌意识

由于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规模、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企业的科研投入和科研能力有限,出口的产品大多科技含量低,缺乏核心竞争力,除少数中小外贸企业出口一些高科技产品外,大多都是出口纺织、服装、鞋类和轻工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根据2011年中国中小外贸企业竞争力报告,在对551家中小外贸企业的调查中,有280家企业自主品牌在本企业出口总额中多占比重不足50%,其中有151家企业自主品牌占本企业出口总额的比重低于20%。在我国出口外贸500强中,名牌产品的销售比例只有6%,远远低于50%的国际水平。另外,中小外贸企业的品牌意识薄弱,一些中小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只顾及眼前的利益,投机取巧、不顾声誉,没有树立和培养自己的品牌,在面对发达国家的技术、绿色等贸易壁垒面前更是不堪一击。盈利难也使得公司的生产规模、技术投入等严重受限,由此就走向了一个恶性循环,公司出口的越多、亏损越快,导致我国很多中小外贸企业发展这么久以来都没有真正的自主品牌,产品品牌的缺失制约了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和竞争力,最后很多企业面临倒闭。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过于依赖廉价的劳动力

家族式企业对外来的资源、特别是人力资源都存在一定的排斥心理。在家族式企业中,外来人员很难享受股权及其他平等待遇,这很容易给职员留下被歧视、遭冷遇的感觉,会让他们觉得自己永远只是个打工者,始终难以真正融入到组织当中,所以很多各方面的人才不愿选择家族式企业,甚至很多企业辛苦培养的人才也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辞职。由于难以留住企业内部人才和吸收外部人才,中小外贸企业对外贸易想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可能性将大打折扣。

(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对外贸易融资难

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大部分规模较小、自有资金不足,面临资金周转难题。“融资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据2010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对2849位中小外贸企业家的问卷调查及长期跟踪调查显示,中小外贸企业家认为融资难问题依然突出,有68.3%的中小外贸企业家认为从银行贷款的难度较大,65%认为从民间渠道融资的难度较大。

二、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选择对外贸易方式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应加强对我国中小外贸企业资金的融通

加强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管控力度,更加有利于银行等金融企业对于中小企业融资时的风险管控,对于围绕着中小企业的进出口的各个环节的风险的管控,银行和其他的各种金融机构把握住资金流向和物流流向的流动方向,从而进行行之有效的风险管控和风险的分担。进出口贸易结算中的商业单据或者金融单据均由放款银行进行控制,其中权利凭证或者货权也视为银行占有成为质押标的,这实质上是贷款银行的变相抵押贷款。特别是在出口贸易中,与信用证相关的融资方式中,更有来自开证行的有条件或无条件担保。由于金融安全保护与对外贸易融资,银行的风险也容易控制,在中小型外贸企业更容易获得融资支持。

对外贸易融资条款和灵活,适合中小型外贸企业经营的稳定性和较少的功能相比,流动资金贷款,对外贸易融资和短期贸易融资周期为基础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期限也比较灵活。首先,中小企业可以根据需要灵活选择融资期限,获得成本相对较低的融资。其次,在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对外贸易融资企业可以根据贸易周期,选择所持有的货币种类,约定远期结汇以及套汇保值等方式,提前锁定成本,抵御可能发生的汇率风险。这样才会更加有助于中小企业找到更合适自己身的汇率,从而增强了中小企业在进出口时候的抗击风险的综合能力。

对外贸易融资方式来帮助中小外贸企业吸引客户,增加对外贸易对外贸易融资的中小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降低经营成本和风险,这一方面使得其能为国外进出口商提供较为优惠的付款条件,从这些方面来扩展粗口的数量和质量,提高中小企业在国际贸易市场上的份额;在其他侧重点中,就会使得中小企业降低生产成本,这些建议会显著的增加中小企业的利润率。

(二)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多元化经营道路

通常情况下,外贸型的中小企业都很难通过单独的一个个体形成一个产业的集群规模化的经营方式,只有非常单一的经营产品,产品的利润低下,没有明显的效益增长点。由此看来,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必须要形成中小企业集群化、集团化,这一观点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通过组建中小企业的集群经营,可以实现各种社会资源的最优化配置,提升品牌效应,从而才能够让产品的多样化成为现实。通过中小企业的集群化,才能让中小企业产生凝聚力效应,使得那些重要的生产要素聚集在优势产品上,不仅符合世界贸易的发展潮流,同样也是我国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一个重要的出路和方向。二是,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就是没有自主的品牌,品牌的知名度低下,难以有力的开拓国际贸易市场。三是,可以让我国的中小企业提升员工素质和企业的竞争力,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生存下来。四是,可以让中小企业拥有自己的主营产品的同时发展更多的优势产品,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在我国的外向经济的中小企业中,不乏有一些已经占有了一定制高点的企业,在国际市场中拥有一定的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这些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中小企业的领军力量。通过形成以领军企业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集群,加强合作、股份上市、发行企业债卷等形式来形成良性的资本运营,在国际市场中给有力的的参与进去。(三)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注重人才的培养,引进先进的管理经验在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在行政机关、工商企业还是其他组织,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以来,我国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国中小外贸企业想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获得生存并取得突破,先进的企业管理是不容忽视的。现今,我国中小外贸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中小外贸企业,很多都采取家族式管理模式。管理制度僵化、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缺乏有效地沟通、不注重人才培养的想象屡见不鲜。因此,建立现代企业管理模式势在必行。1、以人为本,重视人才培养。企业应该坚持以人为本,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聘用外贸人才,重视人才的培养,为其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晋升通道,通过考核和选拔优秀的社会人才担任经理人等管理层职位,逐渐摒弃传统家族企业中的血缘、亲缘观念,树立适应现代企业制度的业缘、事缘理念,尽可能做到物尽其用、人尽其才。2、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在企业中,沟通是非常重要的,应该建立有效地沟通机制,企业可以定期举行各部门的交流会、研讨会,通过交流和研讨明确权责、促进协调,避免各部门各自为政、政出多门,浪费资源、避免决策滞后。3、制定合理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每个人都希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更希望自己的努力得到肯定,成果能够获得更加合理、公正的对待。为此,我国中小外贸企业应该建立更为公平公正、合理的绩效考评制度,充分保障职员的利益、调动其积极性、挖掘其创造性。另外,应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中小外贸企业社会保障制度,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等,以解决职员的后顾之忧,使其能够更加乐意和安心地为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