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患沟通的思考

医患沟通的思考

医患沟通的思考

医患沟通的思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患关系;现状及原因;建议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1-0044-02

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医疗服务的期望不断提高,在就诊时对医院各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但在医疗技术、环境设备、医疗质量等方面提出了高标准,而且对在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的沟通能力也非常关注。以往,社会和患者主要关注的是临床医生、护理人员的诊疗水平和服务态度,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群众的权利意识、参与意识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患者对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放射科等医技科室的医患沟通情况也直接影响着医患和谐。笔者通过对放射科如何加强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思考,以期分析放射科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对策。

1 目前医疗机构医患关系的现状

近年来, 我国的医患关系目趋紧张, 医患矛盾日渐突出, 患者或患者家属向医务人员施暴的恶性事件在全国各地时有发生[1] ,2013年10月浙江温岭的“杀医”事件更是把医患关系推到了风口浪尖。概括当前医患关系恶化的主要表现为: ①医疗冲突不断,且呈多发趋势,恶性、极端事件不断出现; ②医疗纠纷的赔偿款数额不断刷新, 医院运营风险逐年增大;③医疗纠纷中由医疗过失纠纷为主变为非医疗过失纠纷,“ 医闹” 现象不断出现; ④舆论监督为医患关系提出了新的课题;⑤医务人员的安全和正常医疗秩序经常受到威胁;⑥医患之间失去了基本的信任,医患信任亟待重建,增加了沟通的障碍和难度 [2] 。

2 放射科医患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沟通简单化,患者对就诊环境陌生,不安全感较为明显。

放射科的就诊环境相对医生诊室、输液室、检验科等科室环境相对封闭、独立,科室里大型仪器设备占据的空间大,患者处在这样的陌生、幽闭环境中容易产生不安情绪。同时,由于目前放射科检查一般都比较忙,加上习惯使然,放射科医务人员与患者的语言及肢体等沟通也很少,一般仅询问姓名,交代注意事项等简单的沟通,缺少对患者病情及感受等的详细询问,缺少检查前情绪安抚。放射科的环境因素和沟通的欠缺,往往使患者在放射科检查过程中产生不安全感。

2.2 检查过程中缺少人文关怀,患者隐私保护欠缺,患者的自尊心易受到伤害。

放射科接待批量健康体检时,经常会出现集中排队等候、健康体检与门诊患者混杂的情况,而候检区与检查区经常是互通开放的,放射科检查一般都需要患者暴露检查部位,同时某些应检者的衣饰上有亮片、金属等物品时还需要更换衣物;因此,患者或接受检查人员部分身体会暴露在陌生人面前,会使其产生极大的不安全感,自尊心易受到隐性伤害,从而会对医生或医疗机构产生不满。

2.3 放射科医技人员业务水平或工作经验不足引起医疗纠纷时有发生;

目前,各级医疗机构放射科医技人员业务水平和职业素养参差不齐,有的操作不够规范,选择投照条件不当,从而造成图像质量达不到诊断要求[3];有的医生诊断报告书写不详细,不规范,诊断结论不准确;有的医生该提出进一步复查或随访检查的未提出;以上因素都容易造成误诊、漏诊,从而引发医患纠纷。

3 放射科如何注重医患沟通、和谐医患关系的建议

3.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优化服务态度。

放射科医务人员换位思考顾及患者的需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同情心对待患者;严格按章办事,规范操作 ;对患者一视同仁,实际工作中灵活运用语言、行为、心理技巧沟通交流,主动赢得患者的信任。

3.2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诊疗水平。

放射科的医务人员要加强业务能力的提升,积极参加继续教育,了解并掌握本学科前沿发展动态。在诊疗活动中要敬畏患者的生命权、 健康权、 康复权、 知情权,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尽量减少或不发生漏诊、误治。同时,也要对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学科也要加强学习。

3.3 以人为本 ,恰当运用沟通技巧 。

医患沟通可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性沟通两大方面,在诊疗中,放射科医务人员应学习恰当运用这两种沟通技巧。第一医患双方都要注意沟通的态度和语言[ 4 ] 。有学者总结我国医患沟通中的主要不良表现为三个“ 太少”[ 5 ] ,即医师不愿意回答患者提出的问题或者不主动解说与疾病相关的问题,表现出“说的太少”;医师没有详细询问患者的病情时的“ 问得太少”以及医师不认真、不仔细倾听患者的陈述时的“ 听得太少 。针对以上出现的情况,医患之间要注意沟通态度,医患双方尤其是医务人员要表现出沟通的愿望和态度,让患者感受到医生的真诚; 在沟通时, 医患双方尽量选择简洁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医务人员要学会“ 医学专业性术语的通俗化说法”,尽量慎用“ 肯定、 绝对、 绝不、 一定” 等词语。二是放射科医务人员在目光、表情、身体姿势等方面要善于运用一些技巧,如微笑面对患者,搀扶行动不便的患者,帮助患者调整合适的就诊位置,做完检查后帮助患者整理好衣服等。这些技巧的运用,会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增进患者的理解和信任。

3.4 加强与临床科室之间的沟通。

放射科医务人员应该主动加强技与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检查申请单不明确有疑问的,要及时、主动联系临床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明确诊断需求。对诊断结果有疑问或者结果不合适直接告知患者的情况,要主动联系临床医生商量告知方案及进一步治疗建议。同时,医疗机构要制订定期召开放射科等临床医技科室座谈会等措施,在申请单开单、医疗技术、等待时限、检查范围、报告制度、服务流程、沟通方式等方面深入探讨,尽最大可能地为患者提供安全、便捷的服务,从而解决患者在检查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参考文献:

[1] 邱秀蓉,张素珍.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J ]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 (29):397-398.

[2] 张品南,郑炎焱,谢臻.医患沟通在临床工作中的重要性[ J ] .医院管理论坛,2012,29 (4):13-15.

[3] 胡耀斌,王美萍.放射科医疗纠纷防范对策的探讨[ J ].医院管理,2009, 22(2):234.

医患沟通的思考范文第2篇

关键词:医患沟通;医患关系;和谐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医患关系是在医学实践中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1]。它主要是围绕伤病、诊疗、健康及相关因素等主题进行的交流。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医患关系高度紧张,医疗纠纷也不断出现。这种现象既不利于患者疾病的诊治,也严重妨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旨在探讨医患沟通的重要性及方法,期望能有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一、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卜丽华和手卜晶[2]研究发现,66.59%的患者认为医护人员的态度好坏成为影响医患交流的重要因素,30.82%的医护人员也认为自己的态度是影响医患交流的重要因素,医患双方都认为医患沟通交流中医护人员的态度占主导地位。周萍等[3]研究发现医患双方多数人认为目前的医患关系是平等合作的关系,改善医患关系关键在于医患双方。医患沟通在医疗服务中起着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现代医学发展

现代医学模式已经从以医疗为主,转变为以人为主,由生物医学向生物一心理-社会医学转变。现代医学模式的建立和发展,使医患沟通显得更加至关重要。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信任缺乏,再加上患者对医学缺乏相关的了解,普遍存在就医期望值过高。在这种情形下,通过有效的医患沟通,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致使患者积极支持、配合医疗工作,医务人员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从事医疗工作,有助于现代医学的发展。

(二)有助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医疗服务质量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加强医患沟通的核心是促进医疗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不仅依靠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医疗道德、医疗设施,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患者的配合和支持,要让患者和家属对治疗方案,重要检查的目的及结果,主要治疗措施, 医疗风险,费用等有所了解。及时解答患者及其家属的咨询,不但充分尊重了患方的意愿,还使患方和医方一起为降服病痛而共同努力,相互间理解加深,并得到患方积极协助配合治疗,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有利于疾病康复。加强医患沟通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保障医疗安全非常重要的前提和环节。

(三)体现了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

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详细的咨询与帮助,维护病人的尊严,使其感受到被关心和重视。展现人文关怀,使病人有一个良好的治疗心态。做到这些,就体现了医护人员的敬业精神,

(四)能减少医疗纠纷

近年来医疗纠纷不断增加,已危及到医务工作者的生命,严重影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发展,给人民健康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在众多的医疗纠纷中,有一大部分就是因为医患关系的恶化造成的。因此强化医务人员的服务意识,构建良好的医患关系,将医患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医患矛盾升级。在治疗的过程中,坚持“以患者为中心”,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和意识,充分体现尊重患者、关爱患者的人文精神。构筑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强医患沟通,是预防医患纠纷的根本措施。

二、当前医患沟通存在的问题

(一)制度强化不够

医疗部门强化医疗沟通的力度不够,制定了很多医患沟通的制度,却只是停留于一般号召,泛泛而谈;并没有制定相关的制度保证以及行为规范,很难让沟通发挥作用。

(二)医患关系物化,妨碍医患交流

医患关系的物化是指医疗仪器、诊治设备等物的因素介入到医患关系中, 从而使物化工具代替了医生的部分劳动,医患关系中纯粹的人一人关系变成了人 物一人关系,医生与患者的思想、感情交流由操作与作的关系所代替[4,5]。

由于患者面对的不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医护人员,而是冷冰冰的医疗设备,从情感上来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感会逐渐下降;而医生眼里的患者也发生了变化,不再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而是一个被机械化了的物,不能深切体会患者的疾苦,也没有了原始的温暖和安慰,最终导致医患关系的不和谐。

(三)医护人员工作超负荷,限制医患沟通

医务人员工作量急剧增加,只顾诊治疾病而疏于沟通。更有甚者,因繁重的工作量而抱怨于患者,对患者语言生硬、耐心不足、态度冷漠,严重伤害了医患关系,最终导致了医疗纠纷的产生。2004年11月卫生部调查组对浙江省卫生系统医风专项调查结果显示:38%的被调查者认为医院“ 诊疗态度冷漠”是引起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6]。

(四)沟通艺术缺乏

人际沟通是一门艺术,人们必须借助表情、动作、语言、姿态和行为等各种媒介来表达信息。国际医学教育标准也将“沟通能力”列为医生的七大标准之一。在医患沟通中,运用较多的是语言,但是沟通不仅仅是说话而已,其他的媒介也很重要,比如说肢体语言,它也是一种沟通艺术,是文化。一个恰当的眼神,能够缩短心与心的距离;优美、淳朴、大方的仪态能给人以信任和安全感。沟通艺术缺乏是影响医患沟通的技术,缺乏必要的语言沟通艺术,常常出现医务人员语言表达语言失误的情况,造成不必要的误解,导致医患沟通障碍。

三、加强医患沟通的方法

(一)制定和完善医患沟通制度

医院不仅应建立完善的医患沟通制度,而且要监督医患沟通制度的实施。在治疗过程汇中,患者有权利充分了解自己的病情、治疗、费用等等,医务人员并对其不懂的地方详细解答。建立沟通责任制,使各级医务人员明确自身责任,保证沟通到位,加强监督检查和评价,逐步建立和完善医务人员的行为规范。

(二)主动

医务人员是具有专业技术,经过长期培训和实践的高素质人员,而大部分患者没有医疗知识或了解医疗知识很少。如果医务人员能及时解答一些医疗的常规问题,并能主动进行医患交流,包括了解病人思想,对治疗的满意度以及医疗中产生的费用情况等等,就不会发生那么多的医疗纠纷了。

医患之间要建立融洽的朋友式的关系,不能把医患双方对立起来,医患双方应该是融为一体的[7]。没有患者,何来医护人员?在治疗过程中,要转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理念。主动尊重和维护患者的权益,真正体现“以病人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的理念。在实施服务的过程中,医护人员应该成为患者的引导者和顾问,不仅要提供优良的技术服务,更要注意体现优良的服务态度和良好的服务行为。

(三)改进沟通技巧

沟通的基本要求是尊重、诚信、耐心。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沟通的科普性和通俗性,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应掌握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教育学等学科知识[8,9]。沟通技巧是医务人员与患者交流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能力。医务人员需要掌握和熟练运用语言艺术,对不同文化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患者,采用恰当的语言沟通方式达到医患双方的相互了解,相互信任。通过语言技巧的沟通了解患者基本情况,消除陌生、紧张的气氛,减轻患者的思想压力。

有时,医护人员毫不经意的眼神、表情或动作都会引起患者的曲解或猜测。这些属于肢体语言,它也是一种艺术,而且在治疗过程中经常可以使用,比如医护人员可以主动地有意运用自己的肢体语言,表达自己对患者的注意、重视、尊重;也可以通过观察并读懂患者及家属的肢体语言进行适当的鼓励、安慰,缩短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心理距离,使其积极配合治疗。使用美好得体的语言与患者进行有效的交谈不仅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使患者从就诊开始,就能打消顾忌,充分调动他的积极因素,及时解除患者的心理隐患,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沟通要从心开始,以患者为中心,尊重患者,对其要亲切、诚恳、端正,随时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对患者进行开导。在治疗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脾气比较暴躁的患者,医务人员更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尽量避免和患者发生正面冲突。

(四)针对不同的沟通路径制定制度与要求

医院应该制定不同的沟通路径,也就是在对患者就诊的不同阶段由不同人员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内容、不同方式和不同目的的医患沟通。

1. 门诊沟通

门诊时应该对患者的既往病史、现病史、体格检查、辅助检查和初步诊断、处理意见和建议等问题进行详细的沟通,并且要详细记载到病例上,在后续的治疗中,有的放矢地进行诊治,即可节约治疗时间,也可以减少病人的费用。

2. 入院沟通

需要住院的患者,应该在首次查房结束后将其病情、初步诊断以及进一步诊疗意见等对其进行讲解,并征求其意见。还要介绍医院及科室的概况、住院需知,以及有关的医务人员组成,让患者心中有数,减少畏惧感,心里放松,配合治疗。

3. 住院沟通

对疾病的诊断情况、主要治疗方案、检查目的及结果、费用等内容进行经常性沟通。这样患者及其家属就会明确各项治疗的目的,才能积极配合。

4. 出院沟通

住院其间的治疗情况,当前身体状况、后续治疗和随访要求等进行沟通,确保治疗的彻底性。还可以征求患者的建议和意见,使患者感受到医务人员的关心,增强对医院的信任感,也可以征求患者家属对医院的相关要求以及满意度等,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依据。

沟通是医务人员和患者之间的一种交流,医务人员不能使用太专业的词语,也不能倾泻式的告知,患者往往会茫然不知所措,一头雾水。所以,在医患沟通时,医护人员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且适时提一些问题,以了解患方对诊断、治疗和预后的理解和把握程度。

(五)医患沟通应提倡换位思考

患者身体上遭受了疾病的折磨,在其内心深处,总是希望得到医护人员的关怀、重视、尊敬和信任。所以医务人员要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理解他的痛苦,真心诚意地帮助他解决各种困难。患者也应换位思考,医务人员每天要接待很多的患者,工作量很大,也应该设身处地为其着想,理解医务人员的难处。通过换位思考,可以消除误解,增强医患了解、理解和谅解。

四、小结

加强医患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重要举措,在整个医疗卫生行业服务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良好的医患关系,有助于医患双方的和谐共处,最大程度地减少医疗纠纷,化解各种矛盾,对于促进我国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锦帆. 论中国市场经济下医患关系的重建[J]. 中国医院管理, 2006(8).

[2] 卜丽华, 手卜晶. 关于医患沟通的调查及沟通艺术的探讨[J]. 现代医院管理, 2007(1).

[3] 周萍, 薛迪, 邓亚新等. 上海市某区域医疗服务供需双方对医患关系的认知调查[J].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 2007(7).

[4] 皮湘林, 王伟. 医患关系物化困境的伦理思考[J]. 湖北社会科学, 2002(7).

[5] 刘永. 促进医患沟通 构建良好医患关系[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0(7).

[6] 张珊莉. 论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J]. 新医学, 2010(7).

[7] 王丽娟. 医疗服务中医患沟通的意义和方法[J]. 防保康复, 2010(22).

[8] 云睿, 刘毅, 张英姿等. 医患沟通在防范医疗纠纷中的作用[J]. 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 2009 (12).

医患沟通的思考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医学生; 沟通能力; SEGUE量表; 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 R19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9-0142-03

The Cultivation Medical Students Ability and Their Practices in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HAN Han-guo.//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9):142-144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how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interns,improve their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and reduce the occurrence of medical disputes. Method: According to the Calgary-Cambridge medical communication framework, courses of “The Cultivation and Practice of Medical Communication Skills” were designed and carried out, and the instructions adopted small-size classes with specific case studies and clinical scenario simulation. SEGUE scale was used to measure and evaluat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Result:According to the SEGUE scale evaluation results, in the five dimensions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students performed best in the beginning of communication stage and worst in the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stage,which showed that there was still a need to further improve the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Conclusion:In the new situation,a set of suitable curriculum and training methods for medical students needs to be explored,and the results need to be summarized,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the training of doctor-patient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edical students and their practice.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Communication skills; SEGUE scale; Medical education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Second Hospital.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Hengyang 421001,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09.072

随我国医疗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政策的逐步实施,医患交流频繁,医疗纠纷案件也逐年增加,且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化,现代医患关系涉及社会与个人的方方面面,变得更加复杂,医患交往中的“沟通”越来越重要[1-2]。医患沟通能力是一种核心的临床能力,是缓解医患矛盾、构建和谐医患关系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因此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已成为我国医学院校关注的焦点和重要的教学任务。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医学教育要求,贯彻我国对职业医师的培养理念,笔者所在学校应用模拟教学理念与技术,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基本点,提高学生医患沟通能力为核心,构建了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培养的新模式。该模式充分利用本校的优秀教学资源,经过6年的教学实践和不断完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学校医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打下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1 完善的教师团队建设

从2008年起,即根据Calgary-Cambridge医疗沟通框架,设计并开设《医学生医疗沟通能力的培养与实践》课程[3]。采用多教师授课模式,授课教师均具有丰富的临床教学和人文教育经验,且具有不同专业背景,涵盖临床医学、心理学、职业沟通、医学伦理学、社会关系学和传播学等。

1.2 教学对象

该课程面向刚刚进入到临床见习阶段学习和实践的大三学生,这个阶段是医学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实现“见习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时期,处在这个时期的学生随着与患者接触频率的不断增加,对沟通能力提升的欲望不断增强,是提升医患沟通能力的关键时期。

1.3 教学课程设置及评估方法

1.3.1 课程时数 授课32学时,其中理论授课12学时,实践课时18学时,考试形式为临床模拟情境下的实践操练,共2学时。

1.3.2 课程内容及授课形式 理论课程内容涉及:建立交流与沟通基础,构建交流与沟通框架,倾听理解患者和患者家属意见,转化与处理专业知识,然后根据患者病症,家庭背景,文化背景,患者诉求等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病情、手术内容和手术风险等,建立医患沟通的有效模式。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PBL教学法、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情景再现等,激发学生兴趣,增加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同时为了提高教学效果,采用小班教学,每班最多25人,分成5组,每组3~5人。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为2∶3,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课程选取本院近几年收集的具有代表性意义的24例医疗纠纷案例,内容包括告知病情、术前谈话、传达坏消息等,每个案例都要根据授课大纲要求,设置相应的临床情景,学生随机分组进行现场模拟,让学生身临其境,抓住医患矛盾发生点,锻炼学生化解矛盾的能力,邀请专家观摩学生表现,给出评价及改进意见,为以后工作奠定基础。

1.3.3 评估方法 根据文献建立SEGUE量表,并根据SEGUE量表对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价[4-5]。该量表以基本的医疗沟通框架为基础,考察内容包括:(1)采集病史,了解患者既往病史和治疗史,系统询问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情感等因素;(2)实施体检,解释诊断性操作的理论性依据;(3)建立沟通基础,鼓励患者提问,充分了解目前疾病对其生活和工作的影响;(4)向患者及家属介绍病情,告知患者目前身体状况及诊断结果;(5)有创检查和术前风险告知,体察患者的暗示,根据患者的理解力不同采取不同沟通方式;(6)术中并发症及病情变化告知,避免采用诱导性、命令式语气,充分理解患者家属;(7)出院时及出院后注意事项告知,询问患者是否仍有疑问,详细说明下一步诊治方案。将上述7部分分为沟通开始、信息采集、良好接触、有效沟通、沟通结束等5个纬度进行分段打分与评估。同时把患者满意度及意见纳入评分范围,考核成绩纳入实习的总考核成绩。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P

2 结果

用SEGUE量表对学生医患沟通技能进行评估,评估内容涉及医患沟通的5个维度,针对每个维度进行单独分析,见表1。根据统计结果,进行单因素Anova方差分析(F=69.61,P0.05),其余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3.1 学校临床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现状及不足

根据SEGUE量表的测评结果,在医患沟通的五个维度中,学生在沟通开始阶段的表现最佳,在有效沟通阶段表现最差,大部分学生能很好的开始沟通,也能较全面的收集信息并进行良好接触,但是在有效沟通方面,仍然需要调整心态,学习如何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更好的向患者传递病情和其他相关信息,实现与患者的无障碍沟通。现将学生在测评过程中表现的不足总结如下。

3.1.1 不重视建立良好医患关系 在校期间由于学业压力大,过于重视专业课的理论学习,轻视了人文素质修养,在与患者的沟通过程中只关心疾病,忽略了社会、环境和心理等因素在医疗过程中的作用。且随着医学诊断技术和仪器的不断发展,在信息采集方面,学生可以借助各种检查手段诊断病情,忽视了与患者的交流与沟通。

3.1.2 缺乏换位思考能力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生也要从传统的“以医为尊”转变为现代的“以患为尊”,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到“以患者为中心”[6]。在与患者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漠视患者的情绪变化,忽视其诉求,虽对患者表示出适当的尊重,但是并不能全面理解患者在言语上和情感上的暗示,不能深入理解其需求,也没有及时的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自信心,上述原因均可能使患者感觉医学生不关心他们的病情,拉开了与患者的心理距离。

3.1.3 沟通技巧不熟练 医学生在进入实习之前,虽然在理论储备上已经达到要求,但是缺乏医疗实践,沟通技巧不熟练,在沟通过程中控制力不强。在信息给予上,有些学生不进行完整的信息核实,不能及时完整的向患者传递病症、治疗方案、用药与费用、并发症和医疗风险等相关信息。在与患者进行有效沟通的过程中,很多学生出现长时间停顿,不知道如何表述;有的学生过于紧张,不能很好的与患者进行眼神上的交流,且急于向患者讲述病情,多次打断患者讲话,忽略患者诉求;在整个沟通的过程中,不能把握沟通方向,控制不好沟通节奏,沟通结束后没有结束语。

3.2 工作建议

3.2.1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方式和评价体系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关键。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提高临床教师队伍的素质,教师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同时必须具备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艺术;同时为了师生能进行充分的互动,保证教学效果,采用小班分组教学;定期举办专家讲座,结合具体案例,学习更多临床实践知识, 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尊重学生人格,鼓励个性化发展 ;课程设置根据新的教学要求进行适当调整,加大临床实践教学的百分比,考核涵盖内容和涉及项目应日趋完善,评价体系不仅要求能全面的体现教学成果,更要能真实的反映出医学生沟通能力的不足。

3.2.2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处在临床实习阶段的医学生应深刻认识到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医学价值观[7]。在医学教育过程中加强与心理学、社会关系学等学科的渗透交叉,在丰富理论知识的同时,学会为人处世之道,综合培养医术医德。

3.2.3 提高医学生医患沟通与换位思考的能力 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鼓励医学生多进行实践,使医学生学会换位思考,提高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技能。在与患者沟通过程中,进行信息采集的过程中全面了解患者的年龄、民族、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职业、生活环境等相关信息,站在患者的角度看问题,想问题,针对不同患者采取不同形式沟通,语言上尽量通俗易懂。沟通过程中注意应用非语言沟通技巧,加强与患者眼神上的沟通,运用面部表情和手势等表明你对患者的关心,拉近与患者的距离,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良好的医患交流与沟通是医疗活动开展的基础,不仅有利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且还有利于实施预防措施,减轻患者负面情绪,造就良好的心理氛围,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本文根据现代医学教育要求,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课程设置,对临床医学实习生医患沟通能力进行系统的培训,并对教学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以期为医学生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张秋菊.现代医学模式转变面临的挑战与对策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1,24(3):298-299.

[2]杨炳强.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分析与防范对策[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9):135-136.

[3]徐峰.医患沟通过程技巧-Calgary-Cambridge指南[J].药品评价,2010,7(9):32-34.

[4]程全,邓云龙,李皇保,等.医学生医患沟通行为量表的编制[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15(10):8-9.

[5] Skillinqs J L,Porcerelli J H,Markova T.Contextualizing SEDUE:evaluating residents’communication skill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a structured medical interview[J].Journa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2010,2(1):102-107.

医患沟通的思考范文第4篇

1 实施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意义

长期以来,"以医为尊"的思想观念在医务人员的思想中根深蒂固,医学认知上医患双方的绝对不平等性,常使医生、护士处于家长指导式甚至"以医为尊"的地位,医生、护士作为"施医""行善""行仁"的使者,在求医的患者面前,隐含着"居高临下""以我为主"的不平等思想,从而忽视了医疗工作的契约性和社会的制约性,难以平等待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基本需求层次已在不断提高,患者、家属在看病时希望受到平等尊重即"以客为尊"也已日趋需要。如果我们不在思想深处认识到这一点,未能主动向新的护患模式转变,尊重患者应有的权益,我们的工作会由于护患之间缺乏良好的沟通,护士对患者的社会心理缺乏了解而造成更多的矛盾甚至是医疗纠纷。因此,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已成为现阶段非常需要重视的问题。

2 实施护患沟通,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做法

2.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加强培训

2.1.1护理部深入科室与护理人员座谈,对全院护理人员进行现代管理理念和市场经济知识等方面的教育,使全院护理人员转变观念,认识到实施护患沟通是解决护患矛盾的现实需要,是提高护理工作质量的需要。

2.1.2有效的沟通可以达到互相了解,协调一致,心里相容,可以为患者营造一个和谐的环境。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的基础下,护理部以学术讲座、座谈会、理论考试等形式强化护理人员沟通技巧及沟通内容。

2.2提升护理服务品质,优化护患关系

2.2.1提高法律意识,防范护理纠纷 护理部组织《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相关的医疗卫生管理法律、法规的学习,明确护理人员在医疗护理中的法律责任与义务,增强职业使命感和责任感。依法规范护理服务行为,改进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以质量为核心,防范医疗差错、纠纷的发生。在遇到患者或家属对我们工作有误解和偏见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患者或家属。学会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良好的心情,以情感人,以理服人,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信任度。

2.2.2提高护士的沟通水平,建立良好护患关系 在优化护患关系中,沟通极为重要。没有沟通,护理人员就无法评估患者,无法收集有效的资料与信息。因此,在护理工作中,要求每位护士都能熟练掌握沟通技巧。通过有效的沟通,给予患者更多的关爱,取得患者的信任,了解其心理活动,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和护理措施,使患者心情舒畅,配合治疗和护理,得以早日康复同时提升护理服务质量。

2.2.3实行延伸服务,发展护患关系 我院对出院患者进行定期电话随访,了解患者在家情况,针对存在问题继续健康指导。还组织了健康宣教小组定期为患者讲解健康问题,拉近了护士与患者的距离,改善了护士与患者家属的关系,更加深了护患之间的感情联络。

医患沟通的思考范文第5篇

[关键词] 患者家属;角色转变;心理分析;应对措施

[中图分类号] R395.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9(c)-0157-03

医患关系是医疗实践活动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1],目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几乎是每个医院都不可回避的问题,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医患沟通不到位所致。医患沟通是减少医患矛盾,缓和矛盾激化程度的有效途径之一[2]。作为医务人员,因为出于保护性医疗策略的需要[3],医务人员更多的是在和患者家属沟通,所以与患者家属的沟通是否到位,决定了医患沟通的成功与否,要做好有效的医患沟通必须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目前医学模式正在面临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4]。作为医务人员,掌握患者家属的角色转变后的心理情况非常重要。知彼知己,方能百战不殆,只有充分地了解并理解患者家属的心理,才能主动有效地应对,从而化解、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患者家属角色转变后面临的心理情况

1.1 陌生环境适应

无论患者家属原来从事什么工作,到了医院后肯定会有一个身份,那就是患者家属。昨天在公司指点江山,今天到医院面临病痛的家人;上午在庄稼地挥汗如雨,下午到医院跑前跑后,伺候患者。身份的改变必然带来心理的变化,很多人不能马上适应这个陌生的新环境赋予的新身份,适应的过程因人而异,但无论谁都必然面临着这样一个适应过程。

1.2 多重身份转换

患者从发病到入院,患者家属刚开始可能由于沉浸在病痛中,无暇顾及其他,全心全意照顾患者,但是“患者家属”只是患者家属的一个临时身份,应当说,所有的患者家属都是多重身份或角色的扮演者,其在生活中是工人、农民、学生、商人、职员等不同的身份,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在医院停留时间的延长,本身固定的角色无法分身、分力兼顾时,如无法正常经商、种地、上班等,尤其是由此带来损失或不利时,心态就会失衡。是照顾患者,还是做好生意、上好班、种好地等,矛盾出现,但无法解决时,会出现应激障碍等问题,势必带来心理上的转变。“久病床前无孝子”,大概就是出于此。

1.3 知识需求增加

医学是一门专业学科,一名医学生经过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以及多年临床工作,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也不能穷尽其知识,而患者家属更是需要面对这门陌生的学科,所以,当患者家属面对诸多医学问题时,往往一片茫然。事实上,患者家属的一个签字就决定患者的手术做不做、药物用不用,甚至是生与死。扪心自问,就是一名医生要做出这样的一个决定都是非常困难的,患者家属更是如此。在实际生活中,很多的患者家属从来都是在扮演服从者的角色,而不是决策者,面对从未见过的问题,要其决定患者的出路,而且是人命关天的决定,谈何容易。同时,个别医务人员在与患方沟通中没有做到充分的告知、沟通,导致患方未能从医方获得足够的关于自身疾病的资料,而是通过其他渠道,如熟人(可能是医务人员)、网络等,这样获得的知识往往是片面的,一旦与医务人员的解释有出入,势必增加对医方的不信任。

1.4 经济因素压迫

患者家属本来辛辛苦苦攒了一笔钱,准备给孩子上学或买房或买车,或者它用,往往没有考虑到看病使用,事实上,很少有人提前留出钱作为看病使用,而患者生病又很突然,因此患者一生病,计划完全被打乱。目前各种费用合理或不合理地增长,疾病复杂危重程度加大,医疗费用相对比较高,补偿机制又不是很完善,有的患者家属甚至把钱花光还不够,还需要找人去借,甚至借不下。更重要的是,由于医疗技术局限、患者的病情因素,可能钱花了,人没了,人财两空,患者家属往往是难以接受的。

1.5 惯性思维使然

由于“医生收红包、医生不负责”等关于医疗纠纷的负面新闻屡见报道,宣传医院的不好,夸大医院的不足,造成了患者家属对医院的不信任,防范甚至与之对立,加之有些医务人员工作确实不到位,长此以往,患者家属形成一种惯性思维,存在严重的质疑心理,对医务人员不信任。2012年6月5日江西省高安市人民医院骨科某医师因拒收患者家属红包被打就是显著的例子[5]。

1.6 消费医学心理

很多人把看病就医作为一种商品消费,认为诊疗和购物一样,钱花了,就应当得到结果,而且是好的结果。实际上,看病就医与商品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医学是个不完善的学科,它永远跟在疾病的身后,注定了它的滞后,注定了它的局限与由之而来的风险。医学是一把双刃剑,在治病的同时又造成新的损伤、副作用乃至死亡,但是人们往往忽略了这个道理。医学研究的是复杂的、存在许多未知信息的人, 而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很大,经常会出现不可预料的结果[6]。

1.7 闹则有钱的诱惑

许多各种媒体的负面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教唆”作用,致使发生医患纠纷后,部分患者家属不采取合法的途径,而是通过辱骂、动手打人、设灵堂、放哀乐、聚众闹事甚至砍杀等手段来进行处理,有的人甚至陈尸医院,以刚刚死去的亲人为筹码,给医方施加压力,索要赔偿。医院有钱,大闹多得,小闹少得,不闹不得,成了“共识”。 从处理纠纷的多起案例来看,许多平时看似忠厚老实的人,一旦卷入医疗纠纷,可以说是“原形毕露”,逐利本质马上暴露,与以往判若两人,全然无患者死亡后的伤心。

1.8 维权意识增加

21世纪,中国进入了权力意识高涨的时代。“在一个权利意识复苏和人权观念加强的时代,必然是诉讼的时代和对医师较少宽容的时代[7]。”随着社会的进步,法制的进一步健全,信息化的推进,患者的维权意识不断加强,但是由于目前法制正处于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加之其他各种因素,患者家属维权的手段不是法律武器,而是采取极端或原始的方法,形成各种各样的不良事件。

2 患者家属角色转变后心理情况改变的原因

患者家属心理情况的改变其实是由于角色改变引起的,它必然带来心理或行动上的变化。“角色”一词源于戏剧,自1934年米德首先运用角色的概念说明个体在社会舞台上的身份及其行为以后,角色的概念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心理学的研究中。社会学对角色的定义是“与社会地位相一致的社会限度的特征和期望的集合体”。角色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具体的个人,其本质上反映一种社会关系,具体的个人是一定角色的扮演者。现实生活中,人们以不同的社会角色参加活动,这种因角色不同而引起的心理或行为的变化被称为角色效应。

由于每个人的教育背景、文化程度、职业分工、脾气性格、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等不同,导致需要扮演一个新角色的时候,每个人的表现千差万别,对待同一件事情的处理和应对能力各不相同,结果也大相径庭。没有正确的引导和教育,每个人就会无序发展,更多的是去效仿,这时候,就需要进行干预,积极应对。

3 医务人员对患者家属角色转变后的应对措施

人的角色的形成首先建立在社会和他人对角色的期待,从角色认知的形成到角色行为的实现需要一个过程,帮助和教育患者家属完成这一转化过程,是医务人员的职责。医务人员要把向患者家属灌输医学知识转换为引导,要主动合作。

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种,医患双方均为角色的扮演者,医务人员由于职业的关系,已经适应了自己所担任的角色,而对患者家属而言,犹如一个“刚入行的演员”,需要医务人员作为“老演员”、“导演”去引导或教导,其才能扮好自己的角色,互相配合,互相理解,共同演好“一出好戏”。要想演好这场戏,最大的需要就是换位思考。

3.1 医务人员要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考虑问题

医务人员要站在患者家属的角度上考虑问题,也就是通常说的“同理心”。同理心,也称同感心、共情等,是指能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感受他人的情绪和处境,并能正确理解以及不加任何评论地将这种了解传达给对方,它可以通过后天培训,加强认知结构及行为表现,从而使同理心成为一种人际沟通技巧[8]。“如果我是患者家属怎么办”,这样的问题应当时刻去扪心自问。

医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加强沟通能力,快速识别各种状况,充分地调查了解患者家属的情况,如身份地位、经济能力、社会关系等。只有较全面地了解患者家属,医务人员才能在与患者沟通时,也就是角色扮演时,针对不同理解能力、不同期望值的人群,作出不同的应对方法。

医务人员在沟通过程中需要将患者的相关情况充分地向患者家属说明,绝大部分患者家属没有医学知识或者只有片面的知识,医务人员又无法改变患者家属的身份属性和接受能力,其给患者家属讲解的都是医学知识,这就注定沟通不成功,所以设身处地为患者家属思考,根据其期望获得的信息或结果主动作出反应,跟着患者家属思路走的同时也带着他们的思路走,形式上的被动,实际上的主动,掌控沟通的全程,充分交流互换信息,让患者家属感到医务人员是在为他着想,这样即使出现了一些不利的后果,也会得到充分地理解。

《医患沟通制度》为医院的核心制度之一,因此沟通是医务人员的工作,是医务人员应尽的义务,医务人员要意识到,沟通与给患者采取具体的医疗行为同样重要,要保证充足的时间进行沟通。目前,由于国内医疗资源分布不均匀,导致三甲医院人员聚集,每个专家半天接诊量都在30~40人,部分专家甚至超过50人[9] ,也是导致医患沟通不到位的因素,因而,医务人员必须合理地收治患者,量力而行,设法保证沟通的时间,充足的沟通时间是沟通成功的保证。

3.2 患者家属要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

一部精彩的演出,需要角色之间的配合,同样,一次成功的医患沟通,也需要双方的理解,医务人员理解患者家属,同样,也需要患者家属理解医务人员。医患纠纷形成的原因之一是由于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不理解所致。

如何让患者家属对医务人员了解并理解呢?如何让患者家属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上考虑问题呢?需要让患者家属换位思考。

医务人员无法改变患者家属,必须充分利用沟通技巧,让患者家属产生这样的想法:“如果我是医生怎么办”,让患者家属充分了解并理解医务人员,理解医学的局限性,诊疗技术的风险性,疗效的不可预测性等,充分了解医务人员的想法,让患者家属理解医务人员的职业精神和牺牲精神,无论面对何种疾病,面对何种患者都会一视同仁,没有任何偏袒[10]。医患双方是在一条船上,面对的是共同的敌人,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患者,为了缓解、减轻、治愈病痛,医患双方不是对立的,而是合作的。让患者家属产生同理心,理解医务人员,理解疾病,理解医学。

胥志华等[11]认为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是导致双方关系失谐的关键因素,而信任危机又源于彼此沟通不畅,相互间缺乏尊重与理解,再加上现在医疗纠纷增多,医生和患者之间本来是一对默契的同疾病作斗争的战友,现在增加了很多不信任的因素,必然影响医患之间坦诚的沟通。医务人员要通过医患沟通,充分取得患者家属的信任,让患者家属站在医务人员的角度考虑问题。不能为了规避风险而过多地强调治疗结果的不确定性,要坦诚地沟通,实事求是地沟通,医患是一条战壕里的战友,而不是互相仇视的对手,风险是共当的,目标是一致的。

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而构建和谐社会又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12],处理医患关系需要良好的沟通。想要避免或化解医疗纠纷,就要求医务人员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掌握更多的人文知识,必须及时地补上心理学这一课,充分掌握患者家属角色转变后的心理变化,并加以分析,作好应对准备,充分地沟通,充分地互信,从而减少甚至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尹秀云.医患关系认识中的两个误区和伦理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05,22(2):37-39.

[2] 李晓东.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6(86):147.

[3] 李冬.谨慎用保护性医疗策略[J].中国医院院长,2012,(10):76-77.

[4] 李鲁.社会医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6-30.

[5] 沈洋,高皓亮,刘彬.江西:医生拒收红包被打医患关系再遭拷问[EB/OL].http:///web/Detail.aspx?id=128046,

2012-07-30.

[6] 刘虎子.医患关系现状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3,10(19):16-17.

[7] 李国炜.瑞典病人保险制度述评[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科版,2000,20(1):24.

[8] 侯文红,高娜.同理心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9):1700-1701.

[9] 中消协新闻发言人.患者就医是消费行为[N].法制日报,2000-03-16(3).

[10] 武惠庭.医患和谐需要“双向道德规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7,20(6):39-41.

[11] 胥志华,蒋淑媛,罗邦群,等.浅谈医患沟通[J].现代医药卫生杂志,2007,23(4):617-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