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 独立思考能力 培养途径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现状

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模式还是陈旧的,教学方法单一,大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教师讲得多而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少,这种教法会使得学会产生依赖性,减弱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小学数学教育大多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这种教学模式弊大于利,不能及时跟进社会教育的发展,不能及时反映数学教育信息的变化,不能全面掌握学生的理解情况。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多是:预习、听课、练习、复习,最后考试。这一系列的形式,反而让学生养成了死板的学习习惯。如果这种教学模式一成不变,就会束缚学生的思想,严重阻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小学数学教学的考查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重要依据的。在小学数学课堂上表现出以教师为中心,形成教师控制整个数学课堂的习惯,由于标准答案掌握在教师手里,就会造成学生依赖教师和课本知识,这种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非常不利,会造成学生主动思考能力的欠缺。

二、对小学数学教育中独立思考能力培养的思考与建议

小学数学教育是基础性教育,对学生初中、高中数学能力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当今社会衡量优秀人才的标准,其中就包括是否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所以,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对现有的数学教育模式要进行积极改变,正确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同时注重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养成的现实意义,最后必须通过有效途径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要学会思考,首先要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情于思考,肯于思考,才能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形成各种数学能力。思考的方法,单凭认真听讲是听不来的。思考的方法要靠学生的独立思考领悟。只有学生不断体验到思考的乐趣,才能逐渐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第一,激发思考的欲望,善于提出能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第二,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批判性是指立足于实际学习情况,目前很多学生都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书写不规范现象,久而久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正确率低,还容易养成马虎、粗心等不良习惯。严格依据客观标准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地进行思考的习惯。第三,要留有充裕的思考时间。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表个人的见解,主动探索新知识,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促进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第四,及时组织多向交流。让学生在交流的同时互相学习和探讨。一般情况下,学生想出较新颖独特的解题思路,大多是在整个思考过程的后半段时间内形成的,如果教师过早地作出评价,往往会挫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进一步拓展。对学到的数学知识,要带着批判性的眼光,敢于思考,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独立思考能力。

(二)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自觉性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就要启发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主动思考。这要求在小学数学实际教育中,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和变化,及时提出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新方案。数学是一门锻炼思维能力的课程,教师可以很好地运用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灵敏性和敏捷性,而且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解题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然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主动性。同时数学又是一门变通的学问,一道问题的解法不是死板的,变通地运用其他方法同样可以解答这道题目。

(三)引导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学会反思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2篇

一、要转变注重理论知识灌输、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的观念

长期以来,一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只关注理论知识的灌输,轻视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没有认识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的,把知识传授与素质培养割裂开来,把教书与育人割裂开来。思想政治理论课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大学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法纪意识。离开了这个目标,就不可能避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盲目性。近十年来,高校连续地扩招,在校大学生规模很大,给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带来了消极影响。由于教学资源缺乏,许多学校晚上和周末都安排课程,合班上课的情况相当普遍,而且上课班员额都比较大,有的甚至超过180人,客观上讲很难做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针对性。另一方面,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认识上也存在偏颇,认为只要把课时数上满了,该讲的理论都讲了即可,不管学生是否接受,是否产生了较好的效果,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当成了一种职业,没有把它看成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崇高事业。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决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一种育人的过程,要把“传道”与“育人”结合起来,把重点放在“育人”上面。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近现代历史知识、法律知识的讲解,是培养大学生素质的重要载体,但不能本末倒置。我们的教育方针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既要把党的理论讲透、讲好,把有关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讲礼貌、讲文明,遵纪守法的意识,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共产主义觉悟和理想。

二、要转变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观念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要正确处理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与学是一种双边互动的关系,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中,学生应当成为主体,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是受教育者的自我需要,因此,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的思想实际。有的学校在课程开始之前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查,我们认为是比较好的一种措施。有的学校在一门课结束后让学生提出意见反馈,对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针对性、实效性也是很重要的。为什么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沉闷、内容乏味,学生不感兴趣,问题的关键在于这样的老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整个课堂都是教师在讲,没有学生思考、消化、接受的空间,久而久之,学生就自己干自己的,老师讲老师的。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式,特别是要大力倡导有利于掌握科学方法、孕育创新精神的研究性学习方式。在明确基本标准的前提下,要结合相关内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选择空间和交流机会,让学生能够从各自的特长和关注的问题出发,主动经历观察、操作、讨论、质疑、探究的过程,富有个性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利于培养求真务实的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建立共同成长的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努力构建平等、和谐、互动、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师与学生共同开展观察生活、探究问题、领悟知识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以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创造积极的心理环境;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讨论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把一些热点、难点问题提前布置给学生进行课前准备,让学生自己来发言,老师对学生发言进行归纳和总结;多提问,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联系实际作出自己的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不要让同学们盲目地接受或者服从自己空洞的理论说教,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观察、自我学习的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自我总结,自己感悟,自己提高。要从老师到学生单向的灌输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转变为老师和学生互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当然老师的教学组织和引导也是非常重要的,离开了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就无从谈起。所以,改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是非常重要的。当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并不是要老师一味地迎合学生,放弃对学生的正确引导,而是要把学生的主体性和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的主导性有机结合起来。

三、要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树立注重社会实践的观念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存在教学方法简单,教学内容重理论讲授的倾向。一些老师只凭自己的主观意愿向学生灌输,像医生给病人打针一样,希望把知识和思想道德价值观念“注射”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独立思考,而且引起学生的普遍反感,甚至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产生抵触情绪。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很差,甚至抑制了大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创新精神。当前我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我们的教育对象基本是90后的大学生,他们思想敏锐,兴趣广泛,参与意识较强,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如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仍然采取过去那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肯定不会收到好的效果。因此,首先要改变教学方法,增强实践教学环节的观念。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感悟、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思想政治理论课都是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的,即便是一些理论问题也只有结合实践才能更好地理解,要让学生了解我国改革开放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新思想、新信息,有了感性认识,老师的讲授才更加生动,学生才会感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言之有物的,才能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说服力。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不仅仅是要求学生简单接受某种理论体系和抽象的道德原则,而是要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情操,并且能够在人生实践中表现出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把新课程方案下的实践教学环节组织好、落实好,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强化实践环节,丰富教学内容。要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使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学生关注的、有意义的社会活动中。

四、要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评价观念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考核跟其他课程一样,一门课程在期末对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生进行统一的考核或者考试,由任课老师评定成绩。考核考试的内容主要以理论知识为主,因此又把学生带回到重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忽视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提高。一门课程结束了,考核了,学生拿到学分了,老师拿到课酬了,这样的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效果呢?因此必须转变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考试方法,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教学效果进行有效的监控,使考核方式改革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要放在重要位置。评价要全面、客观地记录和描述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发展状况,注重考查学生的行为,特别关注其情感、价值观方面的表现。不能仅凭一次考试、一张考卷定成绩。应该突出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的经常性和准确性,改进考核方式和方法。第一,考核的形式要多样化。要有期末考试、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平时要采取灵活的方式,对学生思想政治表现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特别要关注学生进步的动态过程。有的学校这方面的评价考核由专任辅导员来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值得借鉴。期末考试也不一定采取闭卷的形式,可以采取开卷的形式,如让学生撰写学习体会或论文、组织问题研讨和主题社会实践等形式。有关知识考试评价内容既包括理论观点和原理,又包括应用性知识。既注意评价学生对有关概念、原理、观点、方法等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更注重评价学生对知识的实际理解和运用能力的考核。第二,应合理确定考核的标准和各项考核的比例。期末考试侧重考查学生对本课程主要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考查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是否提高。阶段考核主要结合阶段性的、专题性教学任务,通过小论文或课堂讨论等形式,考核学生对专题教学问题和阶段性理论知识的理解掌握情况。平时考查则侧重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到课率、回答问题情况、课题讨论发言情况等等。要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进行动态的、综合的、有侧重的评价。考核的内容既包括学习能力的评价,又包括实践能力的评价。有的学校规定期末考试应占50%,阶段考核和平时考查应各占25%。有的学校则按期末成绩占60%,平时成绩占40%,这些都可以进一步探讨。总之,这样可以有效避免有些学生平时不注意听课学习,只靠期末突击复习,或平时只注重理论学习,一到期末考试,就希望老师勾复习重点,一考过关,而不关注自己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情操修养的现象。

五、结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前提是从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做起。不解放思想,不更新观念,就不会跳出传统观念,就不会大胆探索,也就谈不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解放思想,就要克服墨守成规,不思进取的思想,克服以往形成的思维定式,根据学生的思想实际,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工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时效性。

参考文献: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3篇

现行考研政治大纲规定的考查内容共分五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约占22分;二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约占30分;三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约占14分;四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约占18分;五是“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约占16分。这五个部分是由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必修和选修课组成的,也是当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集中体现。这五门课程的开设各有其目标和功能,对于考研复习来说就需要具体分析各自特点,找出其备考方法。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是系统讲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基本教材,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是考研政治中理论性和系统性的一部分。同时,在考试中,这部分的试题也是取材最广泛,命题最灵活,对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的一部分。

因此,对于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当在理论的体系性和逻辑性方面下大功夫,认真研读教材,深刻理解每个考点及其相互关系,重在构建理论体系和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同时,对于每一个考点的针对性练习也必不可少,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来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并提高对考点的敏感度。

(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及其基本内容,系统阐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和现实运用。这一部分的政策性和现实性极强,尤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当前社会直接相关。这要求考生全面把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并且要运用相关理论分析和解决历史和现实问题。在考试中,这部分倾向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内容,同时更易于考查理论和政策的原因和措施。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更加注重结合历史和现实去理解和理顺两大理论体系,并且尤其关注社会热点与理论考点的结合部分。考生需要全面熟悉和掌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与价值取向,熟练运用党中央的理论精神、思维方式和政策去思考和解决各类试题。

(三)“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描述中国从鸦片战争到改革开放170多年历史的基本教材,根据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内容可分为探索时期、革命时期、建设时期三部分,讲述中国历史,但核心是中国共产党史。本部分的线索性和多维性较强,需要考生从宏观和微观、从横向到纵向全面梳理各时期各方面的历史事实和相互关系。但同时,本部分并非只关注历史事件,而更关注的是历史事件的原因、意义和关系,即不仅重“史”,更重“论”。在考试中,则更倾向于考查历史背景、历史意义和历史线索。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应在从各角度全面把握历史史实的同时,更侧重于全面掌握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重要意义和历史启示,答题中要做到“史论结合”。同时,在学习本部分的过程中,应当注意运用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原理,比如要掌握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等基本规律,对于考生从整体上把握历史会有很大帮助。

(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阐述党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基本要求和规范的基本教材,其主要内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具有教化性和规范性。在考试中,除了少量考点具有一定理论性,大多题目考查基本概念和基本要求。

因此,对本部分的学习,考生宜侧重于重点概念和重要规范要求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考生要关注社会思想道德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思想和道德及法律方面的发展。

(五)“形势与政策以及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包括两部分,一是“形势与政策”,在考试中只考查选择题,占6分,二是“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只考查一道分析题,占10分。虽然考试形式不同,但二者考查的内容则都是本年度内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尤其是那些具有重大影响和深远意义的推动社会变化的国内外重要事件。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教育改革;预防医学

当时光巨轮走到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成了潮流思想的阵地,人的思想不由自主地被网络信息“绑架”,独立思考成为一种奢侈。网络流行语录“听一半,理解四分之一;零思考,双倍反应”,生动说明网络时代的人们失去批判性思维之后的思维模式。预防医学着眼于人群,服务大众健康,其产出往往是健康策略、规划、措施等,需要科学的批判性思维。作为预防医学工作者的核心能力,批判性思维不仅是科研创新所必备的一种思维品质,而且也是每一位预防医学学子日后走向社会应对工作与生活难题的重要思维方法[1]。

1批判性思维的含义

批判性思维指的是评价、对比、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信息的能力,其被认为是21世纪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帮助公民依据理性和程序解决问题,破除盲从。英语“CriticalThinking”本身的含义要多于中文翻译———“批判性思维”,其含义包括内省、反思、综合、评价评估和重建等。批判性思维4种主要能力:一是有效的推理与思考能力,会根据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类型的推理方法(如归纳、演绎等);二是运用系统化思维的能力,面对一个复杂的系统能够分析整体与局部如何相互影响;三是做出判断和决定的能力,即能对证据、论点、主张和信仰问题进行有效分析和评价,能将重要信息和参数合成或找出关联、解释信息和阐述基于最佳分析所得出的结论、批判性学习前人经验和做事方法;四是解决问题的能力,用传统方式和创新方式解决各种不熟悉的问题。批判性思维并不只是在字面意义上的“批判”,而是逻辑清晰严密地思考,其意义并不是一味反对和负面评价。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曾这样写道:“培养良好思维习惯时,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要养成这样一种态度:肯将自己的见解搁置一下,运用各种方法探寻新材料,以证实自己最初的见解正确无误,或是将它否定。保持怀疑心态,进行系统和持续的探索,这就是对思维的最基本要求。”

2批判性思维培养在西方教育中的应用

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在西方教育传统中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所倡导的一种质疑性的对话方法———“苏格拉底对话法”。批判性思维的现代概念直接源于杜威的“反省性思维”。1989年Norris和Ennis提出,批判性思维是合理的反省和思考,用于决定什么应该做,什么应该值得相信[1]。20世纪40年代,批判性思维开始作为一个主题进入美国教育改革;20世纪70年代,美国高等教育开展了批判性思维运动,而后在英国和加拿大等国的教育领域也逐渐兴起。1991年,美国《国家教育目标报告》要求学校应培养大量具有较强批判性思维能力、能有效交流、会解决问题的学生。美国各层次教育都将批判性思维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基本目标。批判性思维更是美国大学教学的核心,课程几乎都是围绕批判性思维展开,教学方法也多是批判性的。美国国家教育协会(NEA)制订的基础教育“21世纪学习框架(Frameworkfor21stCenturyLearning)”,强调了“4C”核心能力培养。“4C能力”是:创造创新能力(Creativityandinnov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CriticalthinkingandProblemSolving),沟通交流能力(Communication),合作协作能力(Collaboration)。批判性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正是“4C”核心能力之一,这一框架肯定了批判性思维在现代美国教育中的重要地位。

3预防医学教育中培养批判性思维面临的挑战

预防医学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然而当前在预防医学教育中开展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面临诸多挑战。

3.1传统文化中负面因素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负面因素中最具特征的就是“教化”,尤其是君主统治者会把教化当作正风俗、治理国家的重要国策,通过对文化的认同,达到“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提批判性思维会妨碍皇权实现这一目标,不会被皇家所乐见,另外由于民众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教化,中国自秦汉以来的文化传统强调服从权威,尊重师长,在迷信权威的氛围下,批判性思维活动很难开展。尊师重道是中国悠久的传统,学生崇尚权威,完全相信教师的观点,受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学生很难创新,抑制独立思考,严重抑制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3.2固有教育思维模式的影响

受中小学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多数是“记忆型教学”,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存储信息,并且按照这种信息行动。而我国预防医学教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效仿苏联,人才培养框架一直没有发生实质性改变,即五年制培养和三段式教育,苏联教育模式推崇整齐划一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计划,容易导致片面强调知识的传授,不重视学生的独立思考。受传统文化和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系统培养和评估,过分强调学生统一、标准化培养,使得培养的学生虽然知识丰富,但是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不足[2-3]。同时也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教学评价体系,对学生的评价以分数为依据,缺乏有效评估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机制和手段,这也是导致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薄弱的另一重要因素[3-4]。

3.3对批判性思维的认识存在误解

在我们国家,很多人将批判性思维狭隘地理解为“否定性思维”。这是对批判性思维的极大误解。华中科技大学客座教授董毓说:“批判性思维不是负面批判,也不是专门针对别人的。争论不是为了争个你输我赢,显得我比你聪明,而是为了完善我们的理性和思想。交锋不是为了打倒对方,而是为了追求真理,完善自己。”批判性思维不是简单诋毁他人陈述,不是“盲目批判”,而是批判盲目;不是否定一切,而是合理判断;不是压倒对方,而是证明自己,以开放的心态接受他人观点。邓小平所以能够正确决策,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就在于他具有很好的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这一对批判性思维的科学态度,不仅是从事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的,也是我们从事任何工作都需要遵循的。

4加强预防医学教育中对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4.1将批判性思维融入教学思维中

批判性思维是突破思维定势的关键,批判性思维重在“破”,而创造性思维重在“立”。从一定程度上说,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就是要求学生善于从所谓的“定论”“真理”中发现不合理之处,学会提出新问题、“有根据的判断”、大胆地想像,探索和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大学本科教育最重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将批判性思维的4个基本原则应用于教学中,即一是真理需要通过实验证明,二是判断证据的质量至关重要,三是出自权威或专家之口的话不能自动成为真理,四是进行批判性思维不能抱有任何成见。

4.2改进预防医学教学方法

预防医学教学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教学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5]。也可采用研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营造自由、开放的教学氛围,使学生不受拘束地提出自己的问题,发表自己的观点,挑战同学、挑战教师,潜移默化地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还可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教师与学生可以组建以批判精神和批判技能的培养为目标的学习群体,彼此之间分享学习经验和资源,交流讨论心得和体验,质疑挑战观念和成果,协作完成各种学习任务。

4.3培养更多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

中科院院士、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杨叔子提出,“没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具有批判性思维的学生?”真正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教师,首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批判性思考者,要具有理查德•保罗先生所一直强调的批判性思考者的人格特质———理智、公正、开放、自省、真诚、强烈的求知欲、合理怀疑的精神等。推广批判性思维教育是在非批判性文化和习惯的海洋中顶风行船,它代表着对教师的个人挑战,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知识观、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它要求自我反思、自我开放、自我批评[6]。

4.4推行基于实践的能力型考试

能力型考试是基于批判性思维理念所进行的考试。GRE、GMAT和LAST都是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我国的MBA联考、MPA联考、MPAcc联考和GCT联考以及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都属于能力型考试。但在我国医学教育领域,还没有推广以逻辑思维能力为主要测试目标的能力型考试。预防医学是一门以促进人类健康为目标的医学专业,预防医学从业者需要在复杂的工作情境中,如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出现时,灵活运用现有专业知识和经验,凭借可获得的最佳证据,结合环境实际情况提出科学的应对措施,这需要具备很强的批判性思维能力[3]。通过在医学院校推广能力型考试,推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成为更加主动的研究者、挑战者,去分析和解决以前从来没有碰到过的问题,进行理性论证,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以及合理化的解决方法。

5结语

美国批判性思维运动的开拓者罗伯特•恩尼斯认为,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目标不应该只限制在让学生在学校课堂上批判性思考,还应该努力让他们在生活的其他方面也进行批判性思考,比如在选举中投票、购买保险以及怎样跟自己的同事和邻居相处等。批判性思维对于在职业、个人和公民生活中做出明智决定,都是至关重要的。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学科,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合理的措施来解决危害人类健康的问题。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形成终生受益的批判性思维方法,不仅有利于职业成长,还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李培锋.研究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生学报,2013(4):16-18.

[2]林平,吕冬梅.在高等护理教育中加强批判性思维培养的必要性[J].继续教育研究,2002(3):93.

[3]陈进,陈燕玲,郑会贤,等.以核心能力为导向,循证医学为载体,终身学习为目的的医学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3):298-302.

[4]解冰,刘冰,刘枫,等.PBL教学法在军校八年制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130-132.

[5]于德娥,杨建军.预防医学教改对学生批判性思维培养的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5(43):109-110.

学会思考的重要性范文第5篇

摘要:基于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效性弱化的现状,提高课程实效性的问题迫在眉睫。需要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定位,着力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建设,在教学方法及考核方式方面进行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思考

中图分类号:D442.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042-03

目前多元化的社会思潮,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教育内部形势而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已成为学术界和教育界难以回避的现实问题。本文结合内蒙古工业大学近几年的实践探索,旨在就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进行实证分析研究。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内涵及问题的提出

实效性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依据一定的目标为完成某种工作任务而采取的各种行动、举措所达到的实际效果,是实践活动对于目的的实现以及实现程度。它充分反映活动过程与最后结果之间的关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教育者采用课堂或者是课外教学的形式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过程。在这个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思想政治素养,使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正视社会,处理好学习、工作以及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思想上能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的坚定政治方向。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是指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提高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实际效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和国家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当前,新形势下国内外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阵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为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实效性,增强对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阐释力,在多元中确立主导,已成为一项事关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意义。

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途径

1.在课程精准定位的基础上找到提升实效性的切入点。所谓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定位,是指从教育学的视角结合新形势下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明确在当前高校育人体系和课程结构中功能、地位、作用,为在教育实践层面发挥上述课程应有的育人功能提供认识前提。必须始终摆在突出位置,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但需进一步明确的是,不能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唯一渠道混同。实际上,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大学生的成长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并不弱于专业课程,这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抵触,也是大学必修课程,而不是可有可无的课程。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神化,把其教学目的定位得太高,与现实脱节,当它的实际效果达不到预期效果时,又开始怀疑其的作用。因此,应该重新审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准确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定位。

2.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材的建设。高质量的教材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的重要前提。现行教材是根据中共中央16号文件和中央宣传部、教育部2005年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教社政(2005)5号)》中有关规定实行的。一般而言,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必修课程四门,分别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选修课程两门,分别为形势与政策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根据教育部新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对相关教材的建设工作也需要进一步推进与加强。同时在教学参考、学生辅读以及理论普及读物等方面也应加强建设,充分考虑学生的学历层次、书籍的载体模式等因素努力构建集思想性、针对性、科学性、实践性、可读性为一体的教材体系。同时要对教材使用实行即时监测制度,积极进行跟踪分析,及时征求师生使用意见,把一线教师及学生的评价需求作为教材修订完善的重要标准。

3.创新教学方法,建设理念先进、方式多样、组织高效的教学体系。目前限于软硬件、师资队伍不足等方面的条件制约,大部分高校采取大班、多班授课,一个教师带多门课、带多个班,教师的工作量大,学生的学习效果差。且思想政治理论课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育;偏重灌输方式,轻视自我教育;偏重教学内容,轻视教学形式的创新。为此,建议强化教学管理,严格保证学分学时,认真执行教学大纲和相关教学计划,在教学任务制定的过程中保证中班教学规模,原则上班容量不可超过100人。同时,积极使用各种现代技术手段,探索讨论式、小组式等受学生欢迎的教学模式,科学安排教学时间,努力构建互评互学的教学制度,开展教学观摩学习活动。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融入知行合一的意识,积极改革课程考核办法,着力构建科学全面客观的学生学习效果评价体系。同时,要进一步健全完善学生评教制度和方式,改进评教流程,积极将评教结果融合入下一步的课程开展中。近年来,我校逐渐探索适合学校实际的教学体系,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强化课程建设的老带新机制,将集体备课和优秀教师引领相结合,注重团队攻关与教学积极性的发挥,注重课堂与实践的结合、理论与实际的融合、实体课堂与网络课堂的契合,努力建设理念先进、方法多样、管理高效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

4.建设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第二课堂,形成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教学体系。相关活动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第二课堂与课程教学相辅相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与课堂教学一起形成完整的教育体系。高校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中注重学生骨干培养与相关社团建设,包括整个校园环境、文化与氛围的构建上都应该进行积极的努力,不断整合资源,强化实践,建设与课堂教学相互促进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第二课堂教学体系,并以此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实践性。在具体工作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学习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积极学习、积极研讨、积极总结、积极实践,鼓励学生形成关注热点难点问题,围绕一些模糊认识在讨论中增进价值认同,增强理论自信。从而促进课堂教学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并通过这种途径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两方面力量的工作积极性,逐步形成融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构、党委宣传部、学工及团委等相关部门合力的实践教学工作体制。

5.创新教学考核方式,探索建立全面、全过程和多角度考核评价体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作为学生学习效果的检验是课程设计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然而,长期以来,课程的考核方式相对单一,很难完全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其教育效果实效性目标实现情况的考核一直以来是困扰提升实效性的重要原因。长期以来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效果以考试成绩来衡量,较少参照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实际表现,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考核结果并不能说明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也难以考核出课程的教育效果。在现行的比较多见的两种考核方式中,理论考试一般为开卷方式,而平时成绩老师一般以学生的课程出勤为基础,其考核效果可见一斑。(2)教学内容与现实存在一定的差异,难以学以致用,以现行的内容为准考核判断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也就容易出现问题。此外,改变目前重视开卷考试,轻视闭卷考试;重视期末考试,轻视平时考核;重视课堂考核,轻视课下考查的方式,探索适合考核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方式、方法,结合不同院校实际,探索更具实效性的评价考核体系势在必行。

体上,应按照以下两点进行探索:(1)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原则。考核中,强调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自主思考、积极讨论、共同研究、努力创造,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强化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2)综合考核评价原则。注重学生潜能发挥和全面发展,“既重视总结性评价,也重视过程性评价;既重视核心知识的评价,也重视伴随知识的评价;既注重考核基本的理论知识,更注重考察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精神和实践能力”。探索将课堂教学考核与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相结合,进行全面、全过程和多角度考核评价的评价体系。

三、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效性、实践性,积极建设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就目前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专职化与专业化的问题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学校思想政治实践教育一线工作人员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中优秀的实践性人员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理论功底深厚,但与当前大学生的实际互动不足,缺乏对大学生实际思想状况和思想政治教育指导需求的了解,实践基础的缺乏,直接导致课程针对性时效性不足。为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有待进一步优化,将专职教师的理论高度、研究深度与学校思政教育一线工作人员的实际经验相结合,构建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在这种师资队伍构建模式下,通过集体备课、研讨等模式重构课程体系,不但可以使课程体系、内容更贴合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需要,更可使师资队伍素质得到整体提升,既强化专职教师的实践基础,也提高兼职教师的理论水平,全面促进师资队伍的发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实效性。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发展民族兴盛的主力军,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对于我国发展建设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作为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和主要渠道,也是其他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基础,是高校培养德才兼备大学毕业生的根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重要性不可取代,其教学效果影响深远,不可忽视,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改革,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杨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9.

[2]张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倦怠对教育教学实效性的影响分析[J].剑南文学(经典阅读),2013,(6):144-146.

[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1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

[4]教社科[2015]2号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的通知》[EB/OL].教育部官方网站.

htt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