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老年;心脑血管病;中医辨证疗法;临床效果

心脑血管病是临床最常见的老年疾病之一,发病率高达约80%[1],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与生存质量。目前对心脑血管病的治疗仍停留在控制与缓解症状,未有彻底治愈的方法[2]。本次研究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旨在探讨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疗效及优势,以期为临床长期治疗提供参考,现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6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86例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均经影像、临床等检查证实。男179例,女107例;年龄60~89岁,平均(68.1±6.5)岁。其中,慢性冠心病106例,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74例,高血压,冠心病合并高血压59例,高血压合并心衰47例。双盲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3例。均有长期吸烟史。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家族病史、身高、体重、血压等方面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两组均予常规对症处理及营养支持治疗。对照组 给予非洛地平缓释片(国药准字H20040773,合肥立方制药股份有限公司)5~10mg/d口服,1次/d,上午服用。治疗组 采用中医辨证论治施药。①冠心病:给予益气活血加减治疗。方药:黄芪25g,赤芍18g,当归、川芎、葛根、丹参各15g,地龙12g,降香、红花各10g。阳虚者加桂枝、薤白各15g,阴虚者加麦冬12g、玉竹15g,痰浊者加瓜蒌15g、半夏1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②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给予保元汤加减。方药:黄芪、党参各20g,白术、茯苓、远志、桂枝各10g,肉桂8g,甘草5g,生姜3g。脘痞呕吐、饮阻气滞者加陈皮8g、枳实10~20g,兼痰浊痹阻、胸痛苔腻者加瓜蒌实、薤白、半夏各12g,以黄酒煎服,阴伤者去桂枝加麦冬、玉竹各10g,血滞者加苏木5~10g、丹参15~30g。水煎至300ml,1剂/d,早晚分服。两组均以15d为1疗程,连续治疗3个月。

1.3疗效判定标准[3-4] 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疗效。

1.4统计学分析 数据应用SPSS 15.0统计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结果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90.9%明显优于对照组73.4%,两组比较,χ2=4.921,P=0.024

2.2两组急性发作率及不良反应比较 观察组治疗随访期间急性发作22例(15.4%),对照组共43例(30.1%),对照组急性发作风险显著高于观察组HR=1.97,95%CI:1.22-3.18(P

2.3 不良反应 对照组有10例(6.7%)出现轻微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停药后消失。

3 讨论

临床治疗学历来提倡整体治疗和预防,但由于心脑血管病的重点靶器官不同,学界逐渐发展成为以专科为主的医疗模式[5]。这种医疗模式有一定优势,但在心脑血管病临床治疗实际中也逐渐显示出不足之处:一个专科很难将心、脑的疾病同防同治,而各脏器之间的疾病又互为关联。中医近年在心脑血管病的防治中显示出较好疗效[6]。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对于治疗心脑血管病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有效的防治疾病的发生,对于临床试验结果,不仅仅要看其统计学意义,对于临床实践的意义及临床定位也必须要重视对待。根据本试验结果,我们可以看出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病有可能在同时预防多个靶器官损害而最终减少心血管事件中发挥其明显优势。因此,相对西医治疗而言,中医辩治可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在临床试验中,无论优效试验抑或非劣效试验,都需要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明确该中医治疗方法的临床定位和临床应用前景。

总之,以临床试验结果为依据,客观的总结归纳中医辩治心脑血管病的效果,并逐步完善中医结合治疗心脑血管病体系,最终可将中医更有效的治疗方式用于心脑血管病,为患者尤其是老年患者带来福音。综上,采用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疗效确切,毒副作用小,可显著减少急性发作,优于常规西医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应用。

参考文献:

[1]成秀明.中医辨治老年心脑血管病的临床体会 [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03(22):701-705.

[2]张春燕,何建成,蒋晓鸿,等.心脑血管病血淤证症状构成比的临床流行病学研究 [J]. 时珍国医国药,2011,08(04):315-318.

[3]李军伟. 对心脑功能及联系的认识与思考[Z].全国中医药博士、博士后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学术会议暨全国中医"脑心同治"理论与临床应用学术交流会,2011.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急性心血管;临床治疗;分析

【中图分类号】R5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4-0185-01

1 前言

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常见的内科疾病,是以心血管发生病变为主的一类疾病的统称[1]。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病急、且病情发展较快,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治疗,有可能威胁患者的生命。引起急性心血管疾病发的常见原因主要是冠状动脉痉挛、狭窄。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种类较多,临床上常见的主要有急性心衰、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绞痛、肺动脉栓塞、急性冠脉综合征等[2];本文就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诊断资料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临床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现状与临床疗效。

2 临床资料

选取我院最近收治的急性心血管疾病患者共68例,这68例患者均被临床确诊为患有急性心血管疾病。68例患者中有女性38例,男性30例;患者的年龄最大为70岁,最小为35岁,平均年龄为51.3岁;这68例患者所患的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类型不同,具体的情况如下:急性心绞痛的患者有20例,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有13例,急性左心衰竭的患者有10例,急性的主动脉夹层患者有5例,肺动脉栓塞的患者有20例。以上68例患者中患有高血压合并症的有40例,合并贫血症的有5例,其余的23例患者并无其他特殊的合并症。

3 患者的临床表现

3.1 性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表现:当患者的情绪不稳定或者从事体力劳动时,在患者的左肩部、心前区、上腹部及颈部容易突发压榨性的绞痛,每次发病的时间通常为三分钟至五分钟,发病的频率为数天一次或者是一天数次,发病时产生的症状在患者休息一段时间后,便会自行减轻。

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急性心肌梗死疾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表现有:胸后骨发生持久性的剧烈疼痛,并伴随发热症状;患者血液中白细胞及血清心肌酶的数量都有所增加;绝大多数的患者还伴随有交感神经发生亢进性的前壁梗死,并发性的心衰、心律失常及休克等症状。

3.3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表现:此类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冷汗、心动过速及呼吸发绀等。部分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还伴随有哮鸣音及咳出粉红色的泡沫痰等症状。

3.4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表现:急性主动脉夹层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有:突发性及持久性剧烈疼痛,多数患者的面部颜色显得苍白,皮肤湿冷、大汗淋漓;此外患者的脉搏表现急促及脉弱等。

3.5 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肺动脉栓塞患者的病情多样,所以患者的临床症状也大有不同;大体上来说,患者临床表现为咯血、胸部剧烈疼痛、发热及呼吸困难等。

4 临床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方法

4.1 急性心绞痛患者的治疗方法:临床上治疗急性心绞痛的主要方法是将硝酸甘油放置于患者的舌下,用量约为0.4克;硝酸甘油能被患者快速吸收,在用药后约一分钟便可产生药效。

4.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疗方法: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常用方法是:首先给患者进行一些常规的治疗,如使患者的心律恢复正常、扩张冠脉、镇静、吸氧及止痛等;再对患者进行溶栓治疗。

4.3 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常用方法为:使患者的双腿保持在下垂状态,以便使缺氧得到迅速纠正;对患者给予镇静治疗,快速强心、利尿,且血管扩张剂要及时给予患者。

4.4 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临床上的主要治疗方法是减慢患者左室的收缩速度、降低心肌的收缩力、减低外周的动脉压等。

4.5 肺动脉栓塞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采用溶栓或抗凝来帮助患者止痛及纠正心律失常、低血压及右心功能不全等症状。

5 结果

治疗急性心血管疾病的疗效评定效果是患者心电图的显示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的变化。若患者的心电图没有得到改善,且患者的临床表现没有明显改善或依然存在,则说明治疗无效;患者的心电图大体上恢复正常及心律不齐的状况得到改善,临床表现存在明显的改善,则说明疾病经过治疗后得以明显好转;如患者的心电图经治疗后已恢复正常,心律整齐及偶有早搏现象,临床表现基本消失则说明急性心血管疾病已治愈[3]。以上68例患者的治疗情况分别为:20例急性心绞痛患者经治疗后,治愈率为96.89%;13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为83%;10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治愈率为91.85%;5例急性的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治愈率为98.67%;2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的治愈率为85.97%。

6 讨论

急性心血管疾病是对患者危害程度较大及影响较为严重的系统疾病。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心血管疾病多发于家境富裕的中老年人,这些人群中患有高血脂高血压等病症的比例较高,高血脂与高血压等是急性心血管疾病的主要病因基础。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血管患者入院进行临床治疗时,常会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让病情发展成了慢性疾病[4]。相关的临床研究表明,急性心血管疾病不仅与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糖尿病等有很大的关系,与生活作息不规律等也有联系。所以,要远离急性心血管疾病,就需要在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作息规律与生活节奏;对有害于健康的东西要远离,如饮酒、高蛋白高脂肪的油炸食品等[5];做到健康合理的饮食,合理的饮食应以低脂类的食物为宜,避免过饱及过量饮食,尽量做到少吃多餐。尽量减少患者亲友探视的频率,以便为患者保持一个安静环境。同时每天可以做适量的有氧运动,以便使体内的毒素得以正常排出;此外,保持乐观良好的心态,对疾病的预防也很重要。

参考文献

[1] 卢淑玲.急性心血管患者50例临床治疗观察[M].医学检验.2011(04):391-392

[2] 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医学检验.2010(06):648-649

[3] 杨留庚.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M].吉林医学.2011(11):64-65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第3篇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国家权威医学部门指出,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病所致死亡人数每年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45%,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给社会和家庭造成的负担十分沉重。世界医学权威指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必须在保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同时将药物干预放在重要位置,而药物干预更需要多点协同抗击的鸡尾酒疗法。为此,我们走访了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在国内心脑血管病防治领域里颇有建树和影响的博士生导师吴以岭教授。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笔者:吴教授,您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治疗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这些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要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国内的医学专家也非常认同应该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药物采用降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笔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高脂血症、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黏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成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通络

笔者: 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给我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集了院士、博导在内全国近150余位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瘀阻、络病绌急和络脉瘀塞。络脉瘀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瘀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高脂血症、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预后是病情稳定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通心络―― 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笔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降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降低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强大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升高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素水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关于心梗、脑梗大血管再通后微血管破坏问题,通心络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它不仅可以疏通大血管,还可以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北京阜外医院对通心络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糖尿病; 心血管病; 治疗; 护理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前提下,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从以前的1%增到了3%,当前,我国的糖尿病患者达到了3千万人,糖尿病患者主要死于心血管病,已经罹患心血管病的糖尿病患者再发血管事件的风险非常高,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成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和死亡的危险增加2~4倍,已经成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1-3]。对于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包括血糖、血压、血脂在内的所有危险因素,并进行抗血小板、戒烟、限制酒精摄人等综合治疗,方可最大限度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4]。本组研究回顾性评估分析本院120例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治疗和护理前后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指标,以期指导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的临床治疗和护理,以促进糖尿病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在2010年4月-2012年12月期间收治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120例,所有研究对象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其中男70例,女50例,年龄45~86岁,平均(54.6±5.4)岁,糖尿病病史为0.4~20.5年,平均(5.0±6.2)年。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治疗组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对照组只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

1.3 综合护理干预

1.3.1 糖尿病的健康教育 让患者详细了解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包括糖尿病的病情发展、治疗和预后,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使患者避免产生不良情绪,能积极配合疾病的治疗和检查,同时能加强自身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恢复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1.3.3 有效进行体育锻炼 患者可根据自身糖尿病病情、体质和有无并发症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项目和运动时间,运动强度应循序渐进,不宜过于强烈,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可选择强度较轻微的运动,如伴有心梗,应卧床休息,休息时间宜超过2周,2周后才可以考虑进行一些强度较轻的活动,没有明显相关症状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加大活动量。

1.3.4 心理护理和不良习惯纠正 要使患者控制、调适自己的日常情绪,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必要时积极安抚、疏导患者不良情绪,避免患者因不良情绪而消极对待疾病。指导患者戒除吸烟、酗酒和不良饮食习惯,提高患者的医从性,使患者按医嘱定时服药、治疗,定期监测血糖。

1.4 心血管并发症的诊断标准 以下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基础上伴发冠心病的诊断标准,符合一条以上者均可诊断为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1)典型心绞痛和心律失常,有心肌梗死病史,心电图示心ST-T改变,符合冠脉供血不足,或有包括房性或室性奔马律在内的严重心律失常,或有扩张性心肌病及不能查到其他原因的心力衰竭;(2)血压多次超过140/90 mm Hg高血压患者;(3)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眼底检查有微血管瘤、出血、软性或硬性渗出,眼彩超可见玻璃体出血或新生血管机化膜[6]。

1.5 观察项目 120例研究对象在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综合护理干预前后的平均血糖、血压和心电图指标,随访时间为出院后至出院后1年。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3 讨论

糖尿病的心血管并发症是引起死亡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病的发生是多因素综合作用所致[7],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和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存在密切的关联,同时随着胰岛素抵抗程度的增加,个体出现2个或2个以上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逐渐升高[8]。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常以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引起的心脏改变最明显,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的发生和发展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9],合并冠状动脉病变者,血管病变往往呈弥漫性,狭窄的严重程度更重一些[10]。由于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具有如此大的危害性,因此临床在早期治疗上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治疗方法和综合护理干预,从而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促进糖尿病患者疾病和并发症的治愈。

本次研究中,对参与研究的治疗组的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患者早期给予内科常规降血糖治疗和包括糖尿病健康教育、调控饮食、心理状态和指导体育锻炼等在内的综合护理干预,在治疗后,通过治疗前与治疗后随访记录的血压、血糖、心电图等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提示治疗组的糖尿病和心血管指标异常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临床上治疗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病的患者,除了要给予内科常规的降血糖治疗和各种对症治疗之外,还要在护理上给予多方面的综合护理干预,这样才能在治疗的基础上有效控制血糖和血压、心电图等糖尿病及心血管病指标,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命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王胜.糖尿病与心血管病相关性研究及处理进展[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3,1(1):74.

[2]李静,李希,冯芳,等.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患者血压控制现状调查[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1,19(7):497-501.

[3]李光伟.关注血糖达标与低血糖风险之间的平衡-谈糖尿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降血糖治疗[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2,28(1):1-3.

[4]陆菊明,金楠.抗血小板治疗及戒烟与糖尿病心血管病的防治[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8,3(5):316-321.

[5]刘保平,孙保艳.护理对糖尿病肾病病人血液透析中并发心血管病的治疗影响[J].健康必读(下旬刊),2012,1(4):224.

[6]孔祥海,汉京华.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外医疗,2011,30(28):93.

[7]叶莉,何东喜,温丽梅.护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患者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19):69-70.

[8]王淼,赵冬,王薇,等.北京地区1359名非糖尿病人群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研究[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10,31(4):366-369.

[9]周云.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的临床因素探讨[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4):81-82.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活血化瘀法 冠心病心绞痛 血瘀证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7-091-01

近年来,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研究发展迅速,新的药物和技术方法不断涌现,为冠心病心绞痛治疗研究带来了重大突破。但由于西药自身的不良反应、耐药性等,长期应用受到一定的制约;介入性治疗后的再狭窄形成,亦是现代医学防治领域普遍关注的难题。中医药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特别活血化瘀法疗效确切,成为冠心病心绞痛防治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用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1 临床材料

1.1 一般资料 95例患者均来自门诊病例诊断而住院患者,其中男64例,女31例,采用多次随机分组法。治疗组48例,其中男27例,女21例,年龄在40~65岁平均年龄55.2岁,病程6月~2年;心绞痛Ⅰ级31例,Ⅱ级14例,Ⅲ级3例;低危组28例,中危组17例,高危组3例。对照组47例,男24例,女23例,年龄在40~65岁,平均年龄56.4岁;病程6月~2年;心绞痛Ⅰ级30例,Ⅱ级15例,Ⅲ级2例;低危组28例,中危组16例,高危组4例[1]。两组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和分级临床危险度分层、心电图改变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入选病例95例诊断均符合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推荐的《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1],具有典型的心绞痛症状、体征,ECG、DCG示心肌缺血,平板运动试验阳性,部分病例经冠脉造影确诊。中医辨证分型参照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内科学》第6版,分为气虚气滞、气虚血瘀型、痰瘀互阻,以气虚血瘀为主。

1.3 排除标准 排除急性心梗及其他心脏病患者,肝、肾及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中医辨证[2]排除寒凝心脉、心阴亏损证型。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按照文献[3]方案行常规冠心病心绞痛治疗,常用药物为消心痛、倍他乐克、肠溶阿司匹林等。有高血压、糖尿病者,行降压、降降治疗。

2.2 治疗组

2.2.1 处方组成 丹参、黄芪各20g,玄参15g,当归、地龙、郁金各12g,威灵仙、皂刺各10g,檀香8g,红花7g,水蛭粉、炮鳖甲粉各4g(水冲服)。

2.2.2 用法 每日1剂,水煎两次取汁400ml,混合,早、晚各温服1次。若有急性发作,用速效救心丸12粒,共治疗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血压、舌苔、脉象等。用药前后均查DCG、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等。DCG诊断心肌缺血采用“3个1标准”[4](1×1×1),即ST段水平型、下斜型压低≥1mv,持续时间≥1min,并与前次缺血性发作间隔至少≥1min,并根据DCG计算24h心肌缺血发作阵次、缺血持续时间及心肌缺血总负荷。心肌缺血总负荷=缺血时间(min)×ST段压低数(mv)。

3.2 疗效标准 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标准均参照卫生部《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5]规定。

3.3 治疗结果 治疗组48例中,显效37例(77.1%),有效10例(20.87%),无效1例(2.1%),总有效率为95.9%。对照组47例中显效18例(38.3%),有效24例(51.1%),无效5例(10.6%),总有效率为89.4%。

4 结论

4.1 冠心病心绞痛的病因病机

心肌缺血属于中医“心痹”、“心痛”等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由饮食不当、年老体弱、情志失调或寒邪内侵等多种因素交互作用所致。病位在心,可涉及脾、肝、肾,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其本虚可有气虚、阳虚、阴虚、血虚,且又可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表现气阴两虚、气血双亏、阴阳两虚,甚至阳虚阴竭、心阳外越;标实为气滞、寒凝、痰浊、血瘀,且又可相互为病,如气虚血瘀、寒凝气滞、痰瘀交阻等。病程中以标实表现为主,并以血瘀为突出。

4.2 现代医学理论与血瘀证的关系

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活血化瘀药物的作用针对血液主要是抑制血小板功能,防止动脉、静脉血栓形成,抑制血液凝固,增强纤溶活性,促进血栓溶解;对心血管是通过改善血循环、增加组织血液供给、降低心肌氧耗量、增加代谢、降低血脂、减轻动脉粥样硬化达到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目的[6]。

从影响冠心病心绞痛的生理病理因素看,决定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根本因素主要取决于冠状动脉有效灌注及心肌的负荷。对于冠心病心绞痛患者来说,由于血液粘度增加,血流阻力增加,血流慢,使循环压力增高,易使脂质沉积,容易损伤血管内壁,既是血栓形成梗死的潜在危险因素,也是加重冠心病心绞痛成因之一。现代医学的微循环障碍,实质上是中医血瘀证的一个重要具体客观指标。微循环障碍的主要病理变化有3个方面:①微血管变化包括畸形、痉挛、狭窄、阻塞、内皮细胞异常、粘附性增高、脆性及通透性增加;②微血流改变包括血流缓慢、血细胞聚集、血栓形成或栓塞;③微血管外病变包括渗出、出血,并可因此导致组织器官的灌流不足、新陈代谢紊乱等。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导致舒血管物质合成释放减少,缩血管物质生成释放占优势,使外周阻力增大和微循环障碍,血压随之升高。同时,血管内皮细胞一旦受损,即可合成释放多种促凝物质,从而启动凝血连锁反应,促进血液凝固,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从血小板的角度看,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存在血小板结构与功能的异常变化,主要表现为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增强,通过其粘附、聚集、释放反应,参与了冠心病心绞痛发生发展和病情衍化进程,其进一步的机理为通过释放血栓素A2(TXA2)和5-羟色胺(5-HT)等血管收缩性介质,增加了外周阻力,从而引起或加重冠心病心绞痛。血流变异常是血瘀证另一重要客观指标。产生血瘀证是由于血流成分与性状改变,而致血液粘稠、浓聚、红细胞刚性增加等,亦会增加外周阻力。

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有着丰富及悠久的中医学理论和大量的现代医学临床实验研究,为从血瘀论治冠心病心绞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客观依据。对冠心病心绞痛的多方位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防治冠心病心绞痛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远期疗效,效果显著。因此,活血化瘀作为预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一种主要治法,对其在冠心病心绞痛防治中的作用与地位。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0,28(6):409~412.

[2]张建文.复方丹参气雾剂治疗冠心痛的临床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05,27(1):15~16.

[3]王东生,袁凯,黄献平. 冠心病痰瘀证的微观辨证研究 [期刊论文] -中医杂志2007(09).

[4]张静.中西医结合的微循环研究进展 [期刊论文] -微循环学杂志2007(4).

相关期刊更多

心血管康复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临床心血管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心血管病学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成都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