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抑郁;心血管疾病;针刺疗法

Study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Methods98case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Fiftyfivecases(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Otherfortythreepatients(controlgroup)underwent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Beforeandaftergivingtreatment,thechangesofbloodlipid,T3,T4,SDSandSASweremeasured.ResultsAftertreatmentsymptomsofdepressionandanxietydisorderwereimprovedinbothgroups.TGdecreasedandT3andT4increasedinbothgroups.DecreaseofCHD,LDL-CandTGintreatmentgroupwereobvious.ConclusionTherapy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canimprovenegativityemotion,decreasebloodlipidandT3,abateseverityofcardiovasculardisease.

【Keywords】Cardiovasculardisease;Depression;Acupuncture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会因素在发病、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躯体器质性疾病。在许多心血管疾病中,如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高血压病均属心身疾病范畴。此类疾病除与遗传因素、肥胖、营养因素及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外,患者的人格、情绪及心理应激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也密切相关。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心血管疾病伴发抑郁、焦虑的问题。用针刺干预抑郁障碍,可以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血脂及甲状腺功能等也有相应的变化。

1资料与方法

1.1诊断标准[1]高血压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诊断及分期标准明确诊断;冠心病根据临床症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明确诊断。抑郁障碍根据临床症状、自评抑郁量表分值(SDS)≥40分及自评焦虑量表分值(SAS)≥40分明确诊断。

1.2一般资料98例均为2002-2005年天津市南开医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龄36~45岁3例,45~55岁25例,55~65岁17例,65~78岁10例;病程<2年10例,2~5年29例,5~10年9例,>10年7例;中医分型[2]:肝阳上亢型20例,痰湿壅热型35例。对照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龄36~45岁2例,45~55岁19例,55~65岁13例,65~75岁9例;病程<2年8例,2~5年25例,5~10年7例,>10年3例;中医分型:肝阳上亢型15例,痰湿壅热型28例。2组病例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加一般药物治疗。一般药物治疗:硝苯地平控释片,30mg/日,或再加上洛汀新10mg/日。心理治疗:心理医生治疗,1次/周,20min/次。具体做法:①接受原则,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②理解原则,倾听、关心患者。③鼓励原则,反复鼓励、增强信心。④保证原则,在以上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患者致病的外因与内因,对疾病的心身相关性给予通俗、科学的说明、解释,增强其保护意识,促使疾病早日康复。

1.3.2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取穴:印堂、百会、上星、太冲、阳陵泉。针法:印堂穴平刺0.3~0.5寸;百会穴平刺0.5~0.8寸;上星穴平刺0.5~0.8寸;太冲穴直刺0.5~1寸;阳陵泉穴直刺1~1.5寸。痰湿壅盛型,取穴:印堂、百会、上星、足三里、丰隆。针法:印堂穴平刺0.3~0.5寸;百会穴平刺0.5~0.8寸;上星穴平刺0.5~0.8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丰隆穴直刺1~1.5寸。针刺得气、无不适后,留针30min。隔日1次。

1.3.3疗程2组均28日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1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结果

2.12组治疗前后SAS、SDS分值变化比较见表1。



表12组治疗前后SAS、SDS分值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

由表1可见,2组治疗后抑郁、焦虑皆出现了好转,分值明显下降,2组比较治疗组SDS、SAS下降更明显,说明针刺和支持性心理治疗均可改善患者的情绪,两者配合治疗会取得更好的疗效。抑郁状态可以明显改善。

2.2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见表2。

表22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由表2可见,治疗组中TC、TG减低,LDL-C升高,对照组中只有TG、HDL-C有所减低,2组治疗后TG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比较见表3。

表32组治疗前后甲状腺功能变化比较(略)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

由表3可见,治疗组中治疗后T3、T4数值升高(P<0.05,P<0.01),而对照组T3升高(P<0.05)。2组治疗后T3、T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西医多认为,心理因素是导致高血压病的一个重要因素。焦虑、抑郁性情绪反应和心理压力是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心理因素,经常性的情绪紧张会使大脑皮层及血管运动中枢兴奋性增高,儿茶酚胺释放过多,导致血压升高[3]。血压长期升高造成细小动脉的痉挛、内膜纤维组织及弹力纤维增生,管腔变窄,导致高血压病。同时冠状动脉的变窄加上脂质的沉着,增加了冠心病的发生[3]。中医学认为,此类疾病主要与情志、饮食或体虚年老有关。病情有虚实两端,虚者多为肝风内动,实者多为痰湿壅阻。综上所述,中西医均认为高血压病发病均与心理因素有关。百会穴为手足三阳经督脉之会,可宁心安神;印堂为经外奇穴,具有调神醒脑之功[4];上星穴具有主治眩晕头痛等功能,常用于神经衰弱等疾病的治疗。上穴被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抑郁症,主要用于情绪中的抑郁状态、焦虑障碍的改善,这些穴位临床早已证明对焦虑及反应性抑郁障碍,尤其对早老年、老年期抑郁状态中抑郁情绪、焦虑状态、焦虑躯体化状态有显著疗效[5,6]。上星、太冲、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对单纯的抑郁症有明显的疗效[7]。同时对心身疾病的抑郁障碍同样有效。

我们发现存在抑郁状态的患者几乎95%以上合并焦虑障碍,与文献相符[8]。2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情绪障碍。随着情绪的改善,加上冠心病、高血压病的系统治疗,2组血脂均可显改善。针灸治疗后更能长久改善患者的抑郁、焦虑障碍,更好地控制甘油三酯。其原因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的患者中,临床有许多低T3、T4的患者,而RT3、FT4、FT3皆无变化[9],我们称为低T3综合征。病情越严重,下降越明显。T3、T4的减低预示着疾病的严重程度,说明T3、T4的变化是冠心病时继发或伴发改变,是保护性的反应[10]。随着疾病的好转,T3、T4可恢复正常。在抑郁障碍的患者中,同样存在T3、T4的减低。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压病患者伴抑郁障碍时,病程进展较快,死亡率增加[11]。我们观察的患者中,均存在低T3、T4,与文献报道相同[12]。经针灸治疗后,随着抑郁状态的改善,2组T3、T4均有所增加,治疗组T3、T4升高明显,说明针灸干预抑郁障碍的作用更明显,降低疾病的严重程度。

【参考文献】

[1]姜乾金.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09

[2]周仲瑛.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3:312-320

[3]李广平.实用临床心脏病诊断治疗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91-523

[4]杨卓欣,虢周科.针灸治疗抑郁症的临床疗效观察[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28-29

[5]吕梅,王玲玲.针刺治疗抑郁症选穴频次的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03,19(8):15-16

[6]沙岩.抑郁障碍的针灸治疗概况,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55-56

[7]李丽萍,华金双,孙忠人.近10年针灸治疗抑郁症的研究进展[J].中医药信息2003,20(4):30-31

[8]袁勇贵,张心保,吴爱勤,等.焦虑和抑郁障碍共病的血脂水平研究[J].中国精神神经疾病杂志,2002,28(1):33-35

[9]刘国庆,许莹,姜秋菊,等.高血压病患者血清甲状腺素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J].中华心血管杂志1992,20(4):206

[10]苏颖,宋广荣.冠心病甲状腺功能的改变及意义[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3,37(1):26-27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2篇

【摘要】目的:探究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年龄增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日常运动少、饮食油腻、情绪急躁等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临床上应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重视健康生活,合理调整不良生活作息,改善饮食结构,制定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以此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关键词】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心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循环系统疾病,近年来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递增,其病死率、致残率均较高,严重威胁患者的健康[1]。为此本文将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其宗旨为进一步分析其危险因素,为临床诊治提供理论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2011年4月~2012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其中男47例,女38例,年龄60~87岁,平均年龄65.6±2.3岁,排除家属遗传病史及肝肾功能异常者。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吸烟史、饮酒情况、日常运动情况、个人病史、血压、BMI、TG、TC、空腹及餐后2h血糖、心电图、心脏彩色多普勒检查等。

1.3 诊断标准

(1)血脂:空腹12h后根据《血脂异常防治建议》诊断标准,高TC≥5.2mmol/L,高TG≥2.3 mmol/L;(2)血糖:参照美国糖尿病学对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0mmol/L,餐后2h血糖>7.8mmol/L;(3)血压: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5 年)的诊断标准,SBP/DBP≥140/90mmHg;(4)身体质量指数(BMI):按WHO指南BMI超过25kg/m2即为超重,BMI=体质量/身高;(5)吸烟,每天≥1支,且连续吸烟超过1年者;(6)饮酒,每周饮酒≥1次者。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x2检验。

2 结果

85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均为老年患者,其中脂代谢异常者48例,占56.47%;高血压46例,占54.12%;高血糖者33例,占38.82%;肥胖者59例,占69.41%;吸烟者48例,占56.47%;饮酒者40例,占47.06%;日常运动少者55例,占64.71%;饮食油腻者57例,占67.06%;情绪急躁者42例,占49.12%;两项以上者30例,占35.29%。

3 讨论

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及致残率均较高,是危及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之一,为此应加强控制诱发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据相关医学调查研究显示,心血管疾病的诱因较为复杂,与年龄增长、体重增加、血压、血脂、血糖、不良生活习惯及心理情绪变化等因素有密切关系[2]。

临床研究表明,动脉粥样硬化早期血管病变是促进心血管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改变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原因,且随年龄的增长而加重。TC、TG升高脂代谢异常时,会进一步增加脂蛋白内胆固醇酯异质交换,因而影响LDL、HDL水平,促进内皮细胞摄取,致脂肪沉积,易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血压升高会引增高血管壁内压或透壁压;高血糖会增加血管病变风险,加重糖尿病脂代谢及纤溶异常;肥胖也是心血管疾病常见危险因素之一,肥胖与冠状动脉内膜功能异常关系密切,分析是由于肥胖者因体重增加而引起血压波动,同时,有研究表明,肥胖血脂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3]。

暴饮暴食、烟酒过度、情绪紧张、压力大、运动量少等不良生活习惯及心理情绪变化也是造成血脂异常率升高,诱发心血管疾病。有相关研究报道,不良个人生活方式及心理变化是诱发心血管疾病高发的主要因素之一。为此应改善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减轻心理负担,可通过合理膳食、戒烟戒酒、适量运动、培养兴趣爱好,多参加社会活动等。

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年龄较高、肥胖、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吸烟、饮酒、日常运动少、饮食油腻、情绪急躁等均是造成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为此临床上,应关注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关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及体重,重视健康生活,合理调整不良生活作息,改善饮食结构,制定适当的体育锻炼,保持良好的心情,以此积极防治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欧阳瑞娟.老年人心血管疾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1,15(11):142.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 急性脑血管病;心血管病;心电图改变;临床意义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膳食结构的改变以及生活节奏的提高,人群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有升高趋势,我们总结了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的心电图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其临床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患者均为我院急诊科和内科病房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男85例,女77例,年龄38~85岁,平均57.5岁,其中脑出血5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4例,脑血栓形成50例,脑梗死20例,脑叶病变7例,深部组织病变5例。全部病例均合并有高血压、冠心病、二尖瓣狭窄等不同心血管基础疾病,不再一一列举,诊断标准依据神经病学[1]和内科学[2],并经过ct等检查予以证实。

1.2 方法 162患者均在发病后0.5~12 h内行心电图常规检查,并根据病情需要3周内复查2~5次心电图。

2 结果 

2.1 心电图描记 162例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心电图有异常改变的共计140例,占86.42%(140/162),其中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脑血栓形成42例,脑梗死18例,脑叶病变6例,深部组织病变4例。140例心电图异常病例均合并有不同心血管疾病,不再一一列举。

2.2 心电图改变 以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st-t改变共计75例,占53.57%(75/140)主要表现为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出现明显u波或/和q-t间期延长30例,心肌梗死图形改变15例;心律失常共计65例,占46.43%(65/140),有早搏12例,心房颤动11例,窦性心动过缓18例,窦性心动过速15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3例,多数患者并存两种或者两种以上心电图改变。

2.3 心电图变化与预后 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中15例痊愈, 6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95.45%,1例死亡,死亡率为4.55%。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中45例痊愈, 53例好转,治疗有效率为70.00%,42例死亡,死亡率为30.0%,表明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时心电图的改变可以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3 讨论

急性脑血管病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的心电图改变是临床常见急症,其所致的心电图改变,近年来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是脑、心血管疾病共同的常见病因,存在共同的病理学基础,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多合并心血管疾病,而一般心血管病变的形成早于急性脑血管疾病发生8~10年,因此急性脑血管疾病时的心电图异常是本身存在的心血管疾病所致,还是其本身的继发性改变,至今意见不一[3]。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异常发生变化率高达65%~75%,动态心电图检测发现的心电图变化阳性率会更高[4]。我们的结果高于文献报道为86.42%,这可能跟本文选取的病例均为急性脑血管疾病合并心血管疾病有关。

本文心电图以心肌缺血性损害(st-t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主,这和闫美云[5]的报道相似,在心电图异常的患者中,本文脑出血47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3例,显著高于脑梗死18例,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脑出血好发部位特殊有关,病变部位越靠近丘脑下部,心电图异常率就越高,特别是基底节区及丘脑是急性脑出血的好发部位,与脑对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及支配密切相关,提示急性脑血管疾病时心电图改变与脑部病变部位及严重程度有一定因果关系,本组140例心电图异常患者的死亡率30.0%明显高于22例心电图正常患者的死亡率4.55%,治疗有效率95.45%明显低于心电图正常患者的70.0%,表明急性脑血管合并心血管系统疾病引起的心电图变化对患者病情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可以对临床医生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神经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59-363.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心血管;临床防治;诱发因素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19-02

心血管疾病可以细分为很多种类,常见的如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死及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的病情复杂,临床治疗面临的困难与障碍也较多。研究证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高血糖等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密切[1]。本文从血压异常、血脂异常、餐后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展开论述,并对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进行了论述。

一、血压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正相关关系。据统计,当老年人的收缩压维持在120-139 mmHg、舒张压维持在80 -89mmHg区间时,其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上升[2]。血压长期偏高对患者心血管重构会产生负面影响,且原发性高血压会造成病人心脏舒张功能障碍,这也是诊断早期动脉硬化的重要指标之一。老年人的血压异常,会引发其大脑小动脉硬化及动脉粥样硬化,进而造成其脑血流下降、脑梗死、脑部自身调节功能改变等问题。

二、餐后高血糖与心血管疾病

高血糖状态会对人们血管带来一定程度的损害,通常餐后血糖指标会明显升高,血糖升高会对血管内皮细胞造成直接的损伤。人的血管内皮细胞的通透性会因血糖升高而增加,而血管内皮细胞通透性增强会引起大量的单核细胞附着于血管壁,引发动脉粥样硬化及脑小动脉硬化。医学研究者曾在糖耐量降低的人群中做过调研,证明通过控制人群的餐后血糖能有效降低罹患心肌梗死的概率,且得出如下结论:餐后血糖的升高,与患心血管等并发症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可以通过监测血糖水平来预测冠心病。

三、血脂异常与心血管疾病

医学研究证实心血管疾病的诱发因素之一是血脂异常,如冠心病作为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最重要的诱发因素是血脂中TC指标升高。血脂异常可直接促使中老年人群的动脉粥样硬化、增加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同时血脂异常也是糖尿病患者的明显特征之一。患者血脂异常,可直接导致其神经纤维纠结缠绕,引起患者头部代谢紊乱及微血管发生病变。

四、心血管患者的临床防治

1.心血管患者医院临床防治非常关键

对心血管病患者进行临床防治,可以有效确保患者生命安全,尤其是对老年患者而言,临床防治工作尤为重要。老年患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表现有很多特殊性。当有老年患者就诊,医护人员要详细询问患者的病史、病症、体征等信息,当老年患者出现非典型病症表现时,如出现无缘由的胸闷、乏力、胸痛、呕吐,甚至是晕厥、休克等症状时,应尽快安排其做心电图监测,以免病患突发急性心梗而错过最佳抢救时间。如果老年患者有脑供血不足或脑动脉硬化病史,一旦突发急性心梗则会表现为脑循环障碍,会加重脑供血不足。因此当老年患者晕厥时要首先排查其是否罹患急性心肌梗死,且要遵循急性心梗的处理原则,同时观察老年患者病情变化,辅助心电图监测以确诊。对用药后的患者要严密观测其用药反应,严格制定用药药量,并观测其用药后的血压、尿量、精神状态。

2.日常饮食、体育锻炼防治

关于心血管疾病的预防要从人们的日常饮食习惯着手,要科学合理搭配一日三餐,不可偏食或者暴饮暴食,尽量降低动物脂肪的摄入量,同时要坚持低盐、低糖饮食;适当增加体育锻炼,这样有助于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同时也能降低老年人糖尿病的发病率。老年患者牙齿老化,会出现咀嚼障碍、味觉下降等状况,对此医护人员要格外关注,尽量为其提供易消化、易咀嚼、纤维含量高的新鲜食品,这样不仅可以照顾到老年患者的饮食特点,还有助于预防老年患者便秘,一旦老年患者出现便秘要适当使用软便药物,杜绝患者用力大便,否则很容易加重患者心血管疾病病情。同时,要注意戒烟,香烟中的尼古丁易引发冠状动脉痉挛从而造成冠心病。

适当体育锻炼,使身体保持活力,可以有效降低身体脂肪及体重,从而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患者参与运动,可以愉悦身心,促进血液循环,增加心肌供氧,这些都利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对于老年患者而言,要避免饭后剧烈运动,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的老年患者,要避免参加能使血压较快升高的运动,要选择相对缓慢轻柔的、速度匀称的运动项目,如太极拳。

3.保持情绪稳定、进行健康心理辅导

较大的情绪波动是诱发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之一,患者要保持情绪稳定,做到心胸开阔。长时间较重的精神负担会导致人体中枢神经系统过度紧张而出现体内血脂、胆固醇增加,从而造成人体血压升高、血脂代谢异常。

老年人是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重要人群,加上老年人的生理机能开始衰退,对疾病的抵抗力不足,一旦老年人身体不适会直接影响其情绪,如老年人情绪会莫名紧张,甚至会悲观抑郁,这些不良情绪反过来会加重病情,不利于疾病的治愈。因此,医护人员和家属要格外注意老年患者的情绪,要尽可能多地与老年患者进行沟通,充分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波动,一旦发现其心理存在负担要及时对其进行有效疏导。可对其讲解一些有关疾病的防治措施、成功案例,最大程度地获得老年患者的信任,增强其治愈疾病的信心,促进其积极配合治疗。

结语:

目前,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且呈上升趋势。该病还没有有效的根治措施,一旦发病需要长期反复治疗。该病的发病与人们日常饮食、生活习惯等密切相关,如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大,吸烟、酗酒等。因此养成科学合理的生活饮食习惯,可以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一旦发病,要辅以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心血管疾病论文范文第5篇

1 历代医家对血痹的论述

血痹病名始见于《灵枢・九针论》“邪入于阴,则为血痹”。说这其病因、脉象证治是汉・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的“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篮,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主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支五物汤主之”。东汉・华佗《中

藏经・论血痹》曰:“血痹者,饮酒过多,怀热太盛,或寒折于经络,或湿犯于荣卫,因而血搏,遂成其咎”。隋・巢源方《诸病源亿论・血痹候》认为“由体虚邪入于阴经故也。血也阴,邪入于血而痹,故为血痹也。其状,形体如被微风所吹,此由忧乐之人,骨弱肌肤盛,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肤腠开,为风邪所侵也。诊其脉自微涩在寸口,而关上小紧血痹也,宜可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灵枢・决气篇》曰:“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素问・瘘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素问・痹论》曰:“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灵枢・经脉篇》曰:“脉道以通,血气乃行”。这与由心脏、血管、调节血液循环的神经体液机构组成的徨系统相一致。

血痹的病因:①气血不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②先天遗传:“骨弱肌肤盛”、“胖人多痰湿”。③饮食失调,《素问・奇病论》曰:“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或“饮酒过多,怀热太盛”。④情志失调,《灵枢・九针论》曰:“形乐志苦,病生于脉”。⑤劳逸过度,“忧乐之人……因疲劳汗出”。外感六淫,《素问・痿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这些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主要有:易患于中老年人、男性多见: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其次为职业:饮食:A型性格:微量元素摄入:遗传等。)非常接近。

血痹是气血不足,邪与血搏,形成寒凝、显阻、气滞、痰结、血瘀等痹阻脉道而致血失濡养(供血不足)的血脉疾病。病性属本虚标实,病位以血脉为主,涉及心(主血脉)、肺(朝百脉)、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脑(脉舍神)等脏腑。发病年龄以中、老年多见。但近年随着人们生活、工作环境的改变,发病年龄有下移趋势。临床表现为四肢麻痹,眩晕头痛,神倦乏力,记忆衰退,心烦易怒,怔忡失眠等症状。

2 血痹变证与鉴别诊治

《素问・痹论》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其舍也”。故产生血痹的变证。《素问・调经论》曰:“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之厥证;《素问・痹论》曰:“肺痹者,烦满喘而呕”相当于喘证(肺心病、肺栓塞等);“心痹者,脉不通”相当于心痛胸痹(以冠心病为主的各种心脏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大怒则形气绝,血菀于是”相当于中风(脑血管疾病);脑脉痹阻,髓海失养而发的痴呆(血管性痴呆)。《素问・调经论》曰:“孙络外溢,则经有留血”相当于各种出血病变等。反映出血痹既是血脉系的疾病,又是血脉系疾病(血痹变证)的病因。

痹证是由风、寒、湿、热之邪杂至,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导致以关节与筋骨痛、肿、热为主的疾病(结缔组织、骨关节病变)。脉痹是正气不足,六淫侵袭血脉,致血凝闭阻脉管,引发肢痛、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弹头脉或无脉的疾病(动、静脉炎或曲张,闭寒性血管病变)。麻木是感受外邪或正气不足,致气血运行不畅,闭阻经脉而引起局部或全身肌肤不仁的疾病(中枢和周围性神经病变)。眩晕是外感、内伤所致目眩与头晕的疾病(内耳、中枢性眩晕,颅内占位性病变,以及眼疾、头部外伤、贫血、低血压等病变)。头痛是外感、内伤以及外伤而致后反复发作性头部疼痛的疾病(各种慢性头痛)。

《素问・调经论》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是清而去之。”指出调理经脉血气用温经通脉。《素问・至真要大论》曰:“疏其气血,今其调达。”强调疏通气血的重要性。《灵枢・阴阳二十五入》曰:“脉结血不和,决之乃行。”提出瘀结血脉宜放血通脉。《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曰:“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针,而调以甘药”,代表方为黄芪桂枝五物汤,后世医家扩展了以痰瘀论治等。

3 血痹的临床意义

血痹已成为血脉系的多发病,确立血痹为现代中医学病名,在规范临床诊疗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相关期刊更多

心血管康复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临床心血管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心血管病学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成都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