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的概念

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课程体系 更新 贸易政策

纵观世界经济可以发现,任何一个谋求自身发展和增进本国国民财富的政府,都希望能趋利避害地利用对外贸易来发展本国经济。世界各国中也不乏将国内发展战略与政策延伸至国际贸易领域,相机抉择地利用对外贸易战略与政策作为增强经济实力与巩固竞争力之重要手段的国家[1]。具体来讲,对外贸易政策是世界各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本国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它大体包括:对外贸易总政策;对不同国家或不同国家或不同类别国家所实行的对外贸易国别政策;对不同商品或不同类别商品所实行的进出口商品政策。

一国对外贸易政策是以增强国家国际综合竞争力为宏观目标,以提高本国居民收入及社会福利为具体目标,在不同国家和不同历史时期分别呈现出不同的形式。同时,由于各国所处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又使得其贸易政策具有非静态变化的基本特点。例如,美国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服务于其全球霸权地位的巩固与发展;俄罗斯对外贸易政策的宗旨是利用能源出口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日本则是通过对外贸易奠定其科技优势地位。上述国家的对外贸易政策随偶有变动,但其宗旨却保持着一定的延续性。因此,《贸易政策比较》课程的重点,理应放在对不同国家、不同阶段的政策动态比较,通过比较分析法的广泛应用,使学生了解贸易政策的延续性与波动性。但现行课程体系设置中,存在着知识点重复、政策比较实例较少、各国政策特点分析不足等一系列有待改进之处。

一、《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概念的教学创新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本科阶段所采用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在开篇第一部分“国际贸易的产生与发展”中往往包含以下几点内容:国际贸易中的专业词汇及其概念;国际贸易产生的发展的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国际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作用。其用意是使学生对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有一个直观性的了解,同时学习国际贸易产生、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掌握不同阶段国际贸易的特点与变化。但是,对于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来说,这部分内容与其前面所学的《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多有重复,而且,不同教材其专业用语也不尽相同,极易造成学生对国际贸易基本概念记忆混淆,或概念模糊。

因此,笔者建议在《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对本部分可做出如下更新:

第一,以教师课堂带领学生简单回顾相关概念为主要方式,强调概念的理解,而不再要求学生对具体概念强制性记忆。例如,在“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概念回顾中,可主要阐述其分布特点,以及世界各洲、各国或各个区域集团在国际贸易中所占地位的指标。同时,引用中国、美国及其他各国近10年的进出口数据,对比分析其在世界进出口市场中所处位次。再如,在“国际贸易商品结构”的概念中,除讲述进出口商品结构外,还应着重分析一国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所反映的该国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科技发展水平等贸易与国内经济联系的具体情况,使学生认知到国际贸易的最终目的是为发展本国经济所服务,其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密不可分。

第二,强调Excel等统计软件工具的运用。基于多数学生对统计表格阅读、分析知识的欠缺,在本部分教师可针对各班学生的具体情况,差异化实施实训课程的相关训练。例如,使用Excel表格时可分为如下步骤:1.填写我国1978-2009年度进出口商品结构数据,区别不同统计指标的经济含义;2.令学生找出所占比重较大的商品种类,并结合《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中所学Standard International Trade Classification, SITC中的分类标准,总结我国进出口商品的具体类型;3.通过对进出口商品结构增减比例(%)的计算,观察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进出口商品结构上的变化,对照与变化折点时间相符的我国对外贸易政策调整细节,找出其中所蕴含的国家对贸易政策宏观调控的具体思路与趋势。

通过上述两个方面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国际贸易相关理论性概念的理解,熟练掌握各种常用国际贸易专业词汇;另一方面,强调概念的灵活运用,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对相关统计软件、统计表格、统计图表的认知程度,加强其自我动手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贸易政策比较》中“政策和措施”解释的教学创新

在现行《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体系中,通常将“政策和措施”部分作为重点内容,其主要包括国际贸易政策概述、国际贸易政策演变、进口关税及非关税措施、出口管理方法等。笔者认为,在这一部分可适当减少对概念性问题的阐述,转而增加对与现实世界相耦合的国际时政及其与贸易关联性的内容讲解。例如:

国际贸易政策概述部分,在帮助学生分析、掌握国际贸易政策的含义与构成、类型与区别的基础上,着重讲述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的实质是,代表本国统治阶级,为本国统治阶级利益及本国的经济发展服务。其出发点主要是扩大本国产品的出口,保护本国市场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积累资金并维护本国对外的政治关系。各国政府制定的对外贸易政策,往往要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世界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各国的经济发发展水平,不同的经济思想和外贸理论而随时调整和改变。但不论如何变化,总不外乎是两种基本类型: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演变部分,重点讲述:自资本主义初期重商主义的产生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的进化过程,以及现阶段国际贸易所呈现出的保护与自由结合的混合贸易政策。这里,可引用如下的中美两国贸易政策演变为实例。(1)中国实例:1978年之前,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特点是以世界社会主义国家阵营为主要贸易对象,强调“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力争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与制裁;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对外贸易政策转向积极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更加强调国际间的沟通与合作,将对外贸易转变成为引领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并通过鼓励出口等措施的实施,扩大外汇储备、增强综合国力。(2)美国实例:在2007年金融危机波及国内实体经济之前,美国一直是自由贸易的积极倡导者,但是应当看到其贸易政策的利己性和攻击性,特别是美国“301条款”表明美国贸易政策的实质是美国利用贸易政策推行其价值观念的一种手段,其威力不在于条款本身,而在于它所带来的报复性后果和制裁的可能;2007年以后,随着金融危机不断向实体经济扩散,基于向外扩散危机以及提高国内就业水平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美国主动放弃了对自由贸易的捍卫,转而公然违背WTO准侧,持续加大贸易保护,这一切均是美国贸易利己主义的集中体现。

进出口关税措施部分,则重点应放在进口方面。主要包括进口关税的税率标准、分类标准、普惠税的给惠方案等,在细节上,应关注学生对非关税壁垒的理解程度。例如,在进口配额方面,以中国为例详细阐述绝对配额、关税配额的定义与区别;在自愿出口限额方面,使学生分清自愿出口限制的原因、配额的协商机制;在进口许可证制度方面,重点讲述进口许可证发放规则、发放手续、管理程序以及进口许可证的种类等;在外汇管制方面,帮助学生理清数量性外汇管制、成本性外汇管制、混合性外汇管制在管制方法上的不同点,并分析中国自1994年实行外汇体制改革以来,取消原人民币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行的双轨制度的原因及其影响等。

出口管理措施部分,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国家对出口的鼓励措施和实际应用效果评价。例如,我国出口信贷政策对中小型外贸企业的优惠措施及具体实施细则;短期信贷、中长期信贷的政策提供与企业选择之间的耦合关系;出口补贴,特别是中美两国农产品出口补贴制度的联系与区别,详细向学生讲解WTO《农业协定》第10条之规定(即不得通过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来规避出口补贴减让承诺,并要求按一定的纪律来管理出口信贷和食品援助);偶然性倾销、间歇性或掠夺性倾销的原因与影响。

综上所述,在第二部分“政策和措施”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任课教师必须从全球现阶段经济与贸易发展变化的特点出发,通过对比分析、引用实际案例等多元化教学手段,使学生对贸易政策及其执行措施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能够正确解读国际贸易热点问题的起因与后续可能发生的影响。

三、《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则”的教学创新

传统的《贸易政策比较》课程中,“国际贸易的基本准侧”部分将解读WTO原则作为重点部分,主要阐述WTO中的非歧视性原则、自由贸易原则、公平竞争原则、透明度原则等。在传统教学课程中,对本部分往往单一注重基本准则的文件性解释,针对具体操作以及如何在WTO框架下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实际案例较少。

因此,笔者建议在这一部分的课堂教学中,应将美国等发达国家如何利用WTO准则干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以及新世纪以来我国如何应对历次WTO诉讼等案例作为重点,通过实例分析,使学生理解并能够掌握如何合理运用WTO准则。例如,在本部分中,添加“发展中国家与WTO案例”,讲述以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运用WTO准则的具体措施,具体案例,如美国向WTO提起的关于对中国用于生产钢、铝和化学产品的多用工业原料实施出口限制的投诉,本案的诉讼方都以WTO准则和中国关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议定书》(即《入世议定书》)的承诺为重要的诉讼理由,美方的诉讼理由主要包括中国以出口配额、征收出口税以及建立招标体制分配矾土,氟石和碳化硅配额,向企业收取费用等,违反了中国在 《入世议定书》和《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中关于取消出口产品税费和出口限制的承诺。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入世议定书》中附件6仅列明84个税号的商品不承诺取消适用于出口产品的全部税费,许多在近年引起关注的资源性产品(如稀土、锰等)并未被列入,这为今后的争端埋下了伏笔:由于中国对稀土等战略性资源的出口配额及关税制度和此案中涉及的9项原材料适用的WTO条款差别不大,因而,若WTO做出不利于中方的裁决,可能会引发中国更多的贸易政策在WTO的争端仲裁台上成为被告[2]。

除此以外,在本部分中还可在课堂实践教学过程中,根据各班学生的兴趣度及接受新知识的能力,适当讲述美日贸易冲突、欧美钢铁保卫战等著名案例,提高学生对WTO准则的认知度,并使其能够根据现实案例分析WTO准则如何适用于不同国家间的贸易往来,如何利用准则应对贸易保护主义等。

四、《贸易政策比较》中“国际贸易发展现状与趋势”的教学创新

在本部分中,笔者认为,讲述的重点应放在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利弊分析以及国际贸易新变化所带来的政策取向问题上。

首先,在课堂教学中着重分析经济一体化的含义与成因。在含义方面,应明确阐述经济一体化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现有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基础上,由政府间通过协商缔结条约,建立多国的经济联盟,并分析广义经济一体化与侠义经济一体化在概念上的区别;在成因方面,以“三环外交”、北美自由贸易区、美洲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等实际案例为基础,帮助学生理解经济一体化的历史成因与必然趋势。

其次,以欧盟为例,讲述从欧共体到欧盟的演变过程,以及经济一体化给欧洲各国带来的影响。例如,欧元区的成立,实际上加速了整个欧洲经济一体化,而非仅仅局限于欧盟成员国,其后续影响应结合当前欧盟国家,如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国出现的财政危机,着重分析欧洲经济一体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并列举其可能采取的应对措施,使学生深刻认识到经济一体化并尽善尽美,而是挑战与机遇并存。

第三,结合我国及东亚周边地区形势,分析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部分,也可对未来APEC的发展趋势,以及亚元区形成的可能性进行展望,加强学生自主分析问题能力,促进其多元化经济思维模式的形成。

五、总结

国际贸易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而各国贸易政策的适时调整则凸显了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变化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因而,正如前文所述,《贸易政策比较》课程是本科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其教学重点应有别于《国际贸易》和《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两门课程:(1)《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各国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所采取的贸易政策的比较分析,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定义与概念的讲述;(2)《贸易政策比较》应更注重对现实案例的解读,其案例的特点应具有鲜明的时效性,即结合当年发生的各国贸易摩擦、贸易政策调整等;(3)《贸易政策比较》在教学过程中,应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国际贸易政策能力放在第一位,力争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具备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2篇

除学界、商界对此高度评价外,资本市场也迅速演变成现象及事件,28.78平方公里的地理范围激活了上海地区与之相关的29家上市公司的股价。

不可否认,这29家公司乃至上海本地所有上市公司都可能或多或少的从这项革新中受到影响,但真正能够配得上如此涨幅的公司又有多少呢?到底谁是“真命天子”,谁是“滥竽充数”?

外高桥|600648.SH

纯种“涨停王”

2013年8月29日,外高桥推出了自己的非公开发行预案。本次通过非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投入自贸区及其配套区域的开发建设,作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开发主体中的唯一上市公司。外高桥的这种真金白银的投入,使得市场对其做多的热情持续不减,但是否配得上N多的一字涨停,这一点值得商榷。

上港集团|600018.SH

没有实质影响

虽然市场给予了上港集团数个涨停的待遇,但是对于公司来说,这个恐怕难以消化。上港集团的相关人士向《英才》记者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目前对公司没有实质的业绩影响,即使未来有,也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浦东金桥| 600639.SH

一个仓库惹的“祸”

这家从事房地产开发、销售、租赁的公司只因为在自贸区范围内有一个1.78万平方米仓库,从而受到资本市场疯狂的追逐。其实这家公司的其他资产以及公司注册地址均不在自贸区内,追逐这样的公司恐怕要适可而止。

陆家嘴| 600663.SH

有盼头,但远点

上半年同比增收23.26%,而且近几年业绩保持稳定。至于其自贸概念,能够扯得上边的就是上海陆家嘴(集团)有限公司正在贯彻执行浦东新区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参与临港新城的开发建设。追陆家嘴的人是有盼头,但是这盼头和股价比稍微远了点儿。

浦东建设| 600284.SH

参建自贸的想象空间

这家上海的工程建筑公司,以四个涨停迎接上海自贸概念的头衔。但很难去界定到底是8月28日的重组左右了股价,还是因为这家公司会参与以后的自贸区建设而受到追捧。不过从其澄清的公告中,我们还真没有发现它和自贸区有什么直接关系。

东方创业| 600278.SH

用老眼光看估值

这家传统的纺织公司是全国最大的纺织品出口企业东方国际旗下唯一的上市企业。公司旗下三家龙头子公司,只有一家在浦东,而且这家公司去年和今年上半年业绩下滑较大。从现有资料看,公司没有自贸区的任何项目或者规划。

锦江投资| 600650.SH

假糊涂,真概念

作为客运物流的主力,又有航空运输的背景,公司自己说以后和自贸区沾不上瓜葛显然偏颇,说有,对于一个还没挂牌的自贸区,到底能有些什么又真不知道。所以,锦江投资现在必须揣着明白装糊涂。

爱建股份| 600643.SH

怀揣“金娃娃”

作为一家实业投资及房地产开发公司,在这次自贸浪潮中肯定是“在劫难逃”。但爱建股份又不是单纯的一家实业公司,它还有爱建信托这一“金娃娃”,于是公司又具有了优先股概念的无限遐想。

上海物贸| 600822.SH

热门中的大热门

有三个特色使上海物贸在自贸概念中脱颖而出:1.公司将建设全国最大的有色金属材料现货市场;2.公司将建设上海燃料油销售中心;3.公司同时还拥有期货交易,是中国最大的物贸中心。不怪乎市场评价上海物贸为自贸概念的大热股。

华贸物流| 603128.SH

妖股出世

为何要叫妖股呢?原因是这只个股借着自贸概念半个月暴涨3倍。不过,爆炒也有其道理,华贸物流主要就是提供以国际货代为核心的跨境一站式综合物流及供应链贸易服务。 这正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未来需要的一种第三产业的服务。

张江高科| 600895.SH

隐形的利好

新三板概念的重要受益者,本次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实施简政放权建立服务型政府。那么对于上海创业园区来说必然吸引更多的创业型公司来到这里安家落户。但这是一种隐形的利好,是制度上的。

东方航空| 600115.SH

新世界|600628.SH

东方明珠| 600832.SH

受益大概念

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现代公法理念 中国外贸管理法 范式转换

作者简介:杨梓桐,武汉科技大学。

现代公法理念,是蕴涵在现代公法具体规范和制度之中的原则与精神,观念形态乃至价值文化等因素的综合,也可以称之为“人文化的法律理念”在传统的公法理念中,法律强调的是单方面的强制性,要求法律的被规范主体能够无条件的遵从,在这种传统的公法观念下,法律的维护主体和被规范主体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性的。在现代化和谐社会建设大趋势之下,这种公法理念显然是片面的,所以本文将从现代公法理念的角度出发,对中国外贸管理法范式转换进行详细阐述。

一、现代公法理念对外贸管理法的影响

从法律体系构建规范化的角度出发,法律体系建设活动中,法律体系混乱问题,主要是因为在法律体系构建活动中,运用了大量的具有许多不同含义的法律术语所导致的,所以在对现代公法理念与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研究中,有必要对其中的公法理念和外贸管理法进行概念的厘清。

外贸管理法是指一国以促进对外贸易活动发展为目的,对其境内所有对外贸易活动进行管理与规范的法律法规总称,因为外贸管理法是从国家层面对一国范围内所有公民的外贸行为进行规范的法律,所以外贸管理法明显属于公法的范畴。同时这一法律也属于行政管理法的范畴,具有对外贸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的法律效力,而在管理过程中外贸管理法更加倾向于维护国家的经济利益,是从国家利益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中的外贸活动进行规范管理的法律,因为其自身所包含的明确管理性和强制性,也被称为“外贸管制法”。

现代公法理念是对如外贸管理法这样的公法法律本质进行规范的理念,如前文所述,其本身包含的是公法法律自身运行形态、施行性质的一种规范,现代公法理念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一定会出现的一种包含民主、平等、尊重的法律理念,其主要的应用方向就是法律体系中涉及到国家整体和社会个体之间利益关系的公法。随着现代民主、平等、和谐观念的发展普及,基于旧的公法理念建设起来的外贸管理法已经显示出其对现代对外贸易活动的不适应,这主要是因为在旧的外贸管理法律体系中,外贸管理法更加强调国家主体的利益,将社会经济主体的利益诉求隔绝在法律体系之外,造成了国家主体和社会经济主体就对外贸易活动问题的对立甚至对抗,这种对抗不仅仅体现在表面,当前我国非法走私问题之所以屡禁不止,其中也不能说没有贸易管理法律没有满足社会经济主体对外贸易需求的原因。

现代公法理念是对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出现的这种国家主体与社会经济主体就具体问题产生的对立问题进行重新阐释的理念,现代公法理念认为国家主体意志和国家行政机关都应该为社会公众,以及社会经济活动服务,服务型机构应该是国家机关发展的方向,而不是一味的从国家主体利益的角度出发,对社会经济主体的外贸活动进行规范和管制,服务性成为现代公法理念对外贸管理法范式转换的主要要求。

二、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以及其与现代公法理念的关系

(一) 中国外贸管理法的范式转换

范式(paradigm)这一概念是由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创立的,是他一系列自然科学史理论的关键概念,因为这一概念本身所具有的普遍性,已经在其他理论领域和具体的科学领域广泛的应用,在库恩看来“范式”是特定的科学共同体在从事某一科学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公认的“模式”,其本身包含的内容是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其中有在特定学科中共有的世界观、基本理论、范例、方法、手段、标准等等一系列的概念和细节。在自然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有一种“常规科学”突破科学领域的桎梏成为科学领域的主导力量,例如哥白尼的天文学、牛顿的物理学等,这些人物在各自学科的突破,为其他科学领域提供了典型的问题和典型问题的解决方案,极大的促进了所有相关科学的发展,这种打破传统桎梏的先进科学发展模式就是“范式”,因为范式本身具有鲜明的普遍性,所以在社会学、心理学、法学等社会科学领域也有广泛的应用,当前在法学领域“范式”和“范式转换”已经成为一种基本的研究分析工具。

1.外贸管理法的旧范式――单方管制。在新中国建立之后,在外贸领域先后颁布了《对外贸易管理暂行条例》、《暂行海关法》等30余项管理法规,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正常进行。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立法的层次普遍不高,没有部级的统一的外贸管理纲要,多数为部委级别的规章,而且在法律的构建活动中没有充分的结合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在具体的对外贸易管理活动中实际意义并不大,那一时期的对外贸易活动主要依靠行政机关自己制定的管理制度来进行管理。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国家的外贸管理机关,既是外贸管理的具体实践者又是管理规范的制定者,立法权和行政权的结合让国家对外贸易管理机构在对外贸易管理活动中权柄甚重,这种管理形式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也许会有优势,但是弊端也是极为明显的。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我国的对外贸易管理法有了长足的进步,具体的表现在于法律制定的层次提高了,开始出现部级的外贸管理法律,法律的结构也逐渐优化了开始在一些外贸活动的重大问题上出台一些具体的管理法规,这可以说这是我国外贸管理法律的一大进步。

但是我国外贸管理法的问题还是十分明显的,虽然我国外贸管理法从法律层次、体系上都很完善,但是法律和法律体系的建设出发点还是存在着问题,那就是没有重视服务的重要性,没有将社会经济中的外贸经营者作为合作伙伴来看待,没有以法律的形式对外贸管理活动的服务性质进行规范。我国建国以后的大多数外贸管理法律都是对外贸活动的管理和规范,而且这些管理和规范正在向着规范化、细则化方向发展,但是服务意识的缺失让这些愈发科学、越发系统的外贸管理法愈发成为外贸经济活动的负担。导致了,单方面的外贸管理法律管制发展的越好,对外贸管理活动越不利的尴尬局面。 2.外贸管理法的新范式――双方协作。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也已经有十三个年头了,在经过长时间的外贸活动管理之后,相关的管理机构和立法机构也开始意识到外贸管理法律存在的这一问题,开始着手对外贸管理法律体系进行改进,但是当前我国的外贸活动无论从数量上还是形式上都已经极大发展,相关的管理法律体系已经构成,想要进行改进必然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基于旧的公法理念构建的旧外贸管理法律不同,外贸管理法的新范式是在外贸管理活动中,国家外贸管理机关和外贸活动主体的双方协作,这种协作具体表现为在对外贸易活动中,贸易管理主体让出主导地位让对外贸易活动和对外贸易主体成为主导、外贸管理机构基于新的外贸管理法律在外贸活动主体没有触犯法律的前提下提供一切可能的管理服务,保证外贸活动主体的自由发挥、促进外贸活动的全面发展。

这种基于现代公法理念的外贸管理法律改进活动已经开展,2004年《外贸法》修正案上就已经出现外贸管理法律相现代公法理念靠拢的趋势,在《外贸法》修正案颁布之后,在具体的外贸管理活动中还是存在着不少的问题,本文认为这些问题正反映出现代公法理念,在外贸管理法律体系中最终确立之前所遭遇的困难和挑战,因为旧有的外贸管理法律体系已经施行多年,基于现代公法理念制定的新外贸管理法必然会遭到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反对,但是现代公法理念在外贸管理法律中的应用是历史的必然,一定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促进我国外贸管理水平的提高,推动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 现代公法理念在范式转换中的作用

在外贸活动的发展过程中,就本国范围内而言主要存在着两个外贸活动主体,一个是国家的外贸管理主体一个是社会经济中的外贸活动主体。外贸活动管理是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因为一国的外贸活动不仅事关国家经济发展,而且是国家政治的一种延伸,所以国家主体一定会对外贸活动进行管理。但是在外贸活动中国家主体毕竟不是外贸活动的主体,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外贸经营者才是外贸活动的主体,是一国外贸活动发展的主要推动者。这就决定了在一国范围内国家外贸活动管理机关,不能越俎代庖压抑外贸经营者的发展需求,相反应该成为外贸经营活动的维护者和规范者。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外贸经营者追求个人最大利益的行为与国家利益并不是相互悖离的,是可以和谐、共处的。

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关税;贸易成本;贸易便利化

一、引言

迄今为止,贸易便利化受到了众多国际组织和各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13年,主席首次提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此外,中国还牵头筹建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目标之一是以基础设施便利化为重点促进贸易便利化。“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首要的目的就是优化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便利条件,提升沿线各个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促进沿线各国间国际贸易的繁荣发展。

二、贸易便利化概念

贸易的非便利化相当于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它对国际贸易的影响作用日益受到众多国际组织、各国政府和贸易界的普遍关注,因此贸易便利化的概念油然而生。贸易便利化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公认,但是迄今为止,仍没有一个世界公认的标准定义,不过国际组织都对贸易便利化有各自的定义。

世界银行在2002年《贸易便利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报告中列举了影响力比较大的五个国际组织对贸易便利化的定义:

WTO(1998)和UNCTA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定义中的国际贸易程序是指包括国际货物贸易流动所需要的收集、提供、沟通及处理数据的活动、做法和手续;OECD(2001)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国际货物从卖方流动到买方并向另一方支付所需要的程序及相关信息流动的简化和标准化;进一步概括为改善国际贸易中货物过境运输活动相关流程;UN/ECE(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用全面的和一体化的方法减少贸易交易过程的复杂性和成本,在国际可接受的规范、准则及最佳做法的基础上,保证所有贸易活动在有效、透明和可预见的方式下进行;APEC(2002)对贸易便利化概念的定义是指使用电子商务等新技术和其他举措,简化与贸易有关的程序手续和减少行政方面的障碍,降低成本,促进货物和服务在国际平台上更好的更广泛的流通。

虽然各个组织基于不同的视角对贸易便利化的阐述有多种多样的表述,但是都体现了贸易便利化的基本精神,也即对贸易手续的简化、协调贸易程序,加速要素各国各地区之间的流通,提高贸易效率。

三、文献综述

(一)单边贸易研究

张晓静、李梁(2015)认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对中国的出口贸易影响显著,尤其是东亚、东南亚及南亚国家和欧洲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提高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最为显著。他们借鉴世界经济论坛ETI指数选用的指标体系,选取市场准入、边境管理、运输和基础设施及商务环境等4个一级指标,以及贸易壁垒盛行程度、外资所有权比率等14个二级指标来构建贸易便利化指标体系。选取“一带一路”沿线45个国家作为样本,并将这45个国家按照地理位置分为三个区域:东亚国家、东南亚国家及南亚国家;中亚及阿拉伯国家;欧洲国家。采用这些国家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利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来实证分析不同区域的不同贸易便利化措施对中国出口的不同影响,认为与沿线各国进行便利化合作时重点要有所不同。

谭晶荣,潘华曦(2016)借鉴了Wilson对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体系的构建思想,选取了海关效率、基础设施、制度环境和电子商务4个一级指标以及13个二级指标对样本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进行测算。选取20082013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分析了沿线58个国家的贸易便利化程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的影响。他们通过研究发现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积极影响程度大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各国国壬产总值、人口规模等因素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二)双边贸易研究

孔庆峰,董虹蔚(2015)基于2014年“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之间出口贸易流量的截面数据来对双边贸易进行研究,通过扩展的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贸易便利化对沿线国家之间贸易的促进作用,且贸易便利化对国际贸易的促进作用最大。对于“一带一路”沿线亚欧国家,口岸与物流效率对国家间贸易流量的促进作用最大,然后依次是金融与电子商务、海关与边境管理、规制环境。

李晨和杜文奇(2016)选取2014年GDP总量超过500亿美元的31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贸易引力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认为贸易便利化水平不仅对中国而且对其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贸易便利化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沿线各个国家的贸易发展。

四、总结

“一带一路”重大战略是由中国在2013年首次提出的,但是由于提出的时间不长,所以相关的研究也仍处于萌芽起步阶段。目前对“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相关研究还主要集中于国内一些专家和学者,他们主要通过单边贸易和双边贸易两个方面来研究分析贸易便利化水平对国家国际贸易的影响,并且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建设和实施,很多专家和学者们会基于“一带一路”的背景来对贸易便利化进行更多的研究,这不仅能丰富贸易便利化的研究,而且还能为“一带一路”伟大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具有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世界银行2002年研究报告(WPS2988):Trade Facili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23

[2]张晓静,李梁.“一带一路”与中国出口贸易:基于贸易便利化视角[J].亚太经济,2015(3):2127

[3]谭晶荣,潘华曦.贸易便利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基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6(5)

[4]孔庆峰,董虹蔚.“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便利化水平测算与贸易潜力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5(12):158168

对外贸易的概念范文第5篇

转瞬间,两周的暑假实习即将结束,回首总结反思,受益颇多,小记以下几点:

一、从国际贸易到国际货代

与国际货代第一次亲密接触,大概是从国际物流这门课里的概念解释开始吧,国际物流里面最为重要的概念是“供应链”,即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最终消费者等成员通过与上游、下游成员的连接组成的网络结构,于是从而引出其中起重要“穿针引线”功能的货代。这也是我来uml之前唯一对货代的认识。

经过近两周的认知实践,我对货代更添了许多的了解。宏观上,随着国际贸易、运输方式的发展,国际货运已渗透到国际贸易的每一领域,为国际贸易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运的基本特点是受委托人委托或授权,代办各种国际贸易、运输所需要服务的业务,并收取一定报酬,或作为独立的经营人完成并组织货物运输、保管等业务。微观上,我接触到外贸单证、进出口报关、报检、核销单、退税和许可证等等单证的实际运用,学会了许多货代基本概念和知识(nvocc,船东缩写…)也初步掌握了uml的op操作流程。

从国际贸易本专业理论到实际的货代企业运作,我感触最深的是:第一,理论很重要,国际贸易本专业是一个很宽广的知识大平台,虽然课本里概念理论繁琐,甚至啰嗦,但是实际上重要的是它提供给我们通识,思维方式和能力,在这点基础上,接触与国际贸易相关的国际货代时,我们学得并不吃力,而是只扩展了国际贸易的一条分支罢了。第二,实践也不可小视,培训过程中,我们总能发现许多规则其实还需要配合实际,许多规范其实还会有特例,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补缺补漏,才能形成经验。

二、从校园到职场

刚出校园,或多或少我们身上带着学生的书生气,初涉职场,虽然时间短暂,但看到听到感受到的一切,无疑,都是新鲜的。

开始的一周,我在客服部见习,坐的位置可以通览操作部的全貌,那50多平方米大小的操作办公室十几部电话不时的响起,以及op娴熟的回应,一天下来反反复复让我们厌烦起来,这样重复的生活并不是想象那般。

后来,我认识到其实这样的重复并不是表面这么简单,而正是职业人专业的体现,虽然做的是同一件事情,但在努力工作中却体现服务的不同,在重复中提高体现自身价值的不同,即使会有枯燥,也都被忙碌的脚步掩埋,只有对行业的艰苦性和挑战性有所准备,才能对自己工作的价值有所认同。

除此之外,接触了职业操守,职业礼仪,行为习惯等方面,许许多多的细节仍需日后学习。

三、职业规划

职场人发展之路,其实就是在一个由自身擅长、追求的目标和自身兴趣构成的三角形中,去寻找能够保持平衡的中心位置。我对职业规划的理解是平时的全力以赴加上一次又一次的选择和挑战的累积。

结合自身的兴趣和能力在大二分小专业时,我选择了国际贸易,目标就是在三十五岁前当上外贸经理,这一职业需要主要的三种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外语能力。职业规划帮助我有意识加强了这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可以说,职业规划让我努力很有方向。

与越来越多的职场人交流后,我体会到做职业规划是必须的,但是不需要把它设计得太清晰了,现实条件限制和变化太多了,竞争太是激烈了,我们而言,最重要的或许不是如何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而着眼于当下给自己设计的一个台阶,一个可以基于现实又高于现实,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合理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