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1篇

在所收集到的这102例心血管内科的临床患者中,医院内部自己发现的违规行为或是不安全的操作以及出现的医疗事故共约有32项,其中有28项都是发生在了临床的患者身上,具体的护理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的比例,见表1。从表1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对心血管内部护理工作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的比例最高的是患者自身的不安全的因素,然后是护理人员的不安全因素,比例最低的则才是医院方面产生的不安全因素。

2讨论

2.1影响心血管内科护理工作的不安全因素通过对所选取资料对心血管内科护理过程中不安全因素的研究和分析发现,影响程度最高的3个因素分别为患者自身、护理人员方面以及医院方面,而具体的不安全因素所包含的内容如下。3.1患者自身方面的不安全因素通常情况下,患者自身方面的不安全因素主要包括两大内容:①就是患者并没有严格的遵守医嘱,在临床诊疗的过程中,很多患者都会因素自身的症状不明显或是症状逐渐消失而不再遵从医生的医嘱了,他们有的自行断药,有的甚至离开病房。当心血管内科的护理人员发现此类情况时,就会立即对患者进行劝阻,而一些没有被发现的患者则就可能会出现护理意外,在本组所研究的16例因患者自身而导致出现的不安全因素中,就有3例是在未经院方同意的情况下就擅自出院了,在院外发病时2例患者经过抢救挽回了生命,而1例死亡。②还有一部分患者对疾病的认识程度不够,在治病的过程中本就没有听从医护人员的详细告知,同时对诊疗效果的期望程度又过高。所以一旦患者的病情出现了恶化,患者就会将所有的责任推诿给医院,认为是医院耽误了治疗的时机和抢救的时间,在该组就有2例心血管的疾病患者,未能及时治疗,而出现了严重的并发症的情况。

2.2护理人员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心血管内科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很大,并且责任也很重,所以也很容易出现各种类型的医疗风险,通过对该组患者的分析和研究发现未有护理人员方面所导致的不安全因素主要有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问题、医院实习生的不安全因素以及用药及药量配比问题3大类内容:

(1)护理文书书写的规范性问题。主要包括4大内容:①护理记录的不真实,由于护理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或是监督力度的不足够,导致护理人员在巡查病人的过程中,即使并没有在位置上,护理人员也会随意填写护理记录,而这样填写的记录是根本无法真实的反映出患者的生命体征了;②护理文书登记的不及时,由于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大都为危重患者,发病很急,抢救必须要迅速,所以事后忘记登记或是登记时间与抢救时间间隔较长的问题就时有出现,护理人员只能凭借记忆去登记,难免会影响登记信息的准确性;③护理文书的不完整,由于心血管内科的工作量较大,举例来说,急性心肌梗塞的患者每隔30min就要进行1次心电图,并且要进行观测和记录,对于如此高频率的监测和记录护理人员难免会出现推迟记录的情况,也就很容易导致信息记录的不完整;④登记时的字迹混乱,在如此快节奏的工作状态中,记录人员也会养成快节奏的登记习惯,所以有时字迹就会混乱潦草,从而导致误诊或是护理意外的现象发生。

(2)医院实习生的不安全因素。通常情况下,医院都要为一些实习生提供实习的场所,而对于很多心血管内科的危重患者,由于实习生医疗知识不全面以及工作经验不足等原因,有时就不能及时的发现患者的体征变化,也就导致了护理的不当以及抢救的延误等情况的出现。

(3)用药及药量配比的问题。这方面的不安全因素同样也包括了以下4个内容:①用药的品种过多,并且出厂商以及药品的名称都很复杂,而护理人员的工作量又大,所以拿错药的情况也就时有发生;②处方的字迹不够清晰,在面对医生所开的诊断处方时,由于护理人员没有及时准确的与医生沟通,所以就会用错药和错误理解处方的问题;③即使是名称完全一样的药品可能也会出自不同的厂商,所以其用药的剂量肯定也是有所差异的,护理人员如果仅凭个人的经验就对药量配比,那么就会导致药量配比的错误;④护理人员对于推注时的速度以及静点是的速度掌握的不准确,而有的患者也会擅自加快点滴的速度,那么患者可能就会由于心脏负担过重而导致病情加重甚至出现生命危险。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医院感染;危险因素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入院的高血压患者。

1.2分组

根据国家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的标准,采用成组病例对照研究,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病例组为住院期间发生医院感染者,对照组为住院期间未发生医院感染者。入选18周岁以上的高血压患者,排除入院48h内已发生感染者。

1.3研究方法

由经过培训且具有医院感染知识的医务人员查询病例,采集研究对象的性别、年龄、入院日期、入院科别、疾病诊断、感染日期、感染部位、感染次数、出院日期、治疗效果、手术日期、高血压等级、高血压患病时间、血压控制情况、合并症等资料。

1.4诊断标准

高血压按《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诊断[4],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3次测量取平均值),包括入院时血压正常但既往由区级或区级以上医疗机构确诊高血压者。医院感染者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确诊[5]: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后发生的感染为医院感染,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入院时已存在的感染。指标定义:血压控制情况良好,服药的高血压患者入院时其收缩140mmHg和舒张压90mmHg。

1.5统计分析

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各相关因素对高血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影响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高血压患者的一般资料

心血管内科共入院高血压患者10778例,发生医院感染492例,医院感染率4.56%,医院感染555例次,医院感染例次率5.15%。

2.2高血压患者医院感染与相关因素的关联分析

不同年龄、住院时间、转科情况、手术情况、高血压患病时间、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的医院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线性趋势检验结果得,年龄>80岁、住院时间>30d、有转科、有手术、高血压患病时间5年、有合并症的高血压患者医院感染率最高,分别为7.8%、21.0%、7.5%、5.9%、5.2%、4.7%。

2.3医院感染对治疗效果的影响分析

显示,未发生医院感染的高血压患者的疾病治愈率高于发生医院感染的高血压患者(P0.05),说明医院感染对治疗效果有影响。

2.4高血压患者医院感染部位构成

高血压患者的医院感染部位以呼吸系统为主,占73.2%(406/555),其次为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分别占9.0%(50/555)和6.8%(38/555)。

2.5高血压患者医院感染危险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以高血压患者是否发生医院感染为因变量,以性别、年龄、住院时间、是否转科和是否手术、高血压级别、血压控制情况、高血压患病时间、合并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80岁(OR=1.977,95%CI:1.287~3.038)和住院时间较长(住院5~10d的OR为9.985,住院10~15d的OR为32.197,住院15~30d的OR为72.504,住院>30d的OR为165.500)为高血压患者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3篇

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628-02 中图分类号:R540.47 文献标识码:B

心血管疾病,又称为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环系统如心脏、血管(动脉、静脉和微血管)的疾病,主要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以心悸、呼吸困难、紫绀、晕厥等为基本症状。心血管疾病患病人群以老年人为主,且起病迅速、复杂多变;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方案繁琐、用药复杂。因此,对医护人员的合理用药和用药后的观察和护理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 抽取2011年9月到2012年9月心血管内科患者118例,其中男73例,女45例;冠心病35例,高血压41例,心肌梗死24例,心力衰竭18例。心血管内科医护人员29人,其中男10人,女19人;专科学历19人,本科学历10人。

2.调查问卷 采用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调查,内容大体包括:①一般情况: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②用药安全调查表(医护人员):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副作用、各种药物的配伍禁忌等。③用药安全调查表(患者):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按时按量服药、药物的副作用等。

结 果 心血管内科用药安全存在问题为:医护人员对各种药物配伍禁忌掌握不全占37.93%(11/29),副作用了解不全面占34.48%(10/29),使用药物应该注意和观察的内容不了解占27.59%(8/20),使用方法不当占17.24%(5/29);患者对自身用药不能按时按量服用占48.30%(57/118),对药物的副作用不了解占33.05%(39/118),对药物的作用了解不全面占16.95%(20/118)。

讨 论 1.心血管内科用药和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临床护理人员相关知识缺乏:心血管内科疾病需要长时间的药物治疗,且用药精细复杂,部分年轻护士因对各类药物的作用、使用方法、注意事项,特别是副作用掌握不全面,可能给患者带来安全隐患。如不能静脉推注的利多卡因由于错误操作而导致患者休克;地高辛等洋地黄类药物不仅能够增加心脏的肌力,使心搏出量和输出量增加,还能抑制心脏传导系统,起到负性频率的作用而使患者病情加重[1];因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心血管内科患者液体的滴速,使本应慢滴的药物(硝酸甘油类的药物、欣康等)因输注过快而导致患者发生心衰。

(2)医护人员输液配伍不合理:部分医护人员给心血管内科的患者进行静脉输液时没有注意药物之间的配伍禁忌。如肝素不能与葡萄糖配伍;强心甙不能与可以增加强心甙毒性的药物如钙注射液、肾上腺素、麻黄碱及其类似药物配伍;使用降压药不能忽略其药物的副作用,如利血平可增加其对心脏的毒性,另外,由于此类药物脂溶性高,主要在肝脏代谢,故在和肝酶诱导剂或抑制剂合用时,应注意调整剂量;维拉帕米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导致患者产生低血压、心动过缓、传导阻滞,甚至停搏等现象。

(3)患者的用药知识缺乏,导致漏服、错服药等: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多为老年人,记忆力较差并逐步减退,容易忘记或者漏服药物,想起后又补服或者多服药物,而导致患者出现中毒性反应。如地高辛的治疗量为中毒量的60%左右,服用不当特别容易引起中毒反应;抗凝药物阿司匹林加大剂量也会导致出血的危险[2]。另外,在正确的时间服药也是心血管内科患者必须遵守的服药原则,只有适时服药才能使药物的疗效发挥到最好作用,如速尿等利尿药和降压药。

2.安全用药指导与护理措施

(1)加强学习,提高用药后的观察能力:心血管疾病变化快、复杂多样,用药精细复杂,如果对心血管内科的疾病及药物的相关知识掌握不足,易给患者造成身心影响,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如洋地黄类药物首次给药后一定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律及心率的变化,再次用药后也要观察患者有无不适或心律失常等;使用利尿药后要记录尿量和体重,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使用降压药物要监测患者血压;对于心脏病和肺心病患者使用洋地黄类药物后要严密观察患者的心输出量、心律和心率的变化情况[1,3]。因此,护士需要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提高用药后对疾病变化的观察能力,及时发现药物的不良反应,以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2)根据疾病特点合理用药:疾病有自身特点,医务人员特别是护理人员应该掌握疾病的特点,并根据其特点进行合理用药。如很多的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心肌缺血、心绞痛、高血压等)发病都有昼夜节律性即发病时间多在清晨和午间。因此,护士在给药时需要根据疾病的自身特点,血压在什么时间段最高,降压药应该何时给予才能有更好的降压效果[4]。如心痛定等起效快的药物应在清晨午间或者血压升高时给药;相反,有些药物(如络活喜)起效较慢,需要6~12小时才能达到峰值,则需要在睡前给药,以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2,3]。而对于能减慢心率的洋地黄类药物则不能在晚间给药,因为晚间睡眠时迷走神经兴奋会加剧心率的降低,可能导致患者发生意外。

(3)掌握配伍禁忌,保证药物功效和稳定性:心血管内科用药时配伍禁忌较多,若不掌握可能会导致药物稳定性降低,甚至药物功效消失而引起负面影响。如较多药物需要采用微量泵控制滴速输注时,应注意药物长时间缓慢滴入的稳定性及因吸附在输液装置中的损失量。硝酸甘油类的药物用时较长且需要控制滴速,因此应使用玻璃瓶装进行配药[5]。在临床中需要输注肝素溶液时也应该使用0.9%的生理盐水作为载体,而不是pH值较低的葡萄糖当载体,否则肝素的药物作用会降低。

(4)加强对患者用药知识的宣传:心血管内科的患者年龄较大,记忆力、精神状态和机体的反应都有所下降。临床护士在给药前首先要对此类患者进行仔细评估机体功能、用药能力、记忆力、视力、精神状态;若患者自己用药有困难,需要评估家属给患者用药的执行能力。首先通过搜集资料来确定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可能存在的客观的不安全因素;其次根据患者的不同情况采取个性化的用药指导,老年人记忆力减退,容易错过最佳的服药时间或者忘记服药后补服,从而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产生毒副作用,如降压药、利尿药等。因此,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需要将清晨空腹服用、饭前服用、进食时服用、饭后服用和睡前服用的药物严格按照服用药物的时间给药并照顾患者服下,出院时给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书面和口头给药指导,包括给药时间、剂量、注意事项和毒副作用[3,5]。不识字的老年人则需要家属的帮助和监督,按时按量给药,同时用口头的形式告诉患者本人,将药物放在不同颜色的药瓶中,并在瓶身标明需服用的剂量及数量,放在显眼的位置,提醒患者注意并养成按时按量服药的习惯。对于精神异常或不愿意配合治疗的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临床护士督促患者服药,出院后则需要家属督促和监督,特别是外用药物时一定要亲自操作或者告知家属为外用,以免误服。指导患者及其家属在用药时严密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不良反应,以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如使用降压药物时监测血压,使用利尿药时监测尿量和体重,使用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时需要监测出凝血时间和出血的征兆等[1]。临床护士可以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或图形进行多次教育、电话随访等方式,以达到帮助患者及其家属记忆的作用。

总之,心血管内科用药需要谨慎并做到安全用药。只有以适当的方式、合适的剂量、正确的时间准确用药,注意药物的配伍禁忌,掌握每种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才可以做到安全、有效、合理、正确地用药。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学习并掌握心血管内科各种常用药物的用药、配伍、毒副作用和剂量等各种相关知识,采取个性化、针对性的用药,才能达到甚至提高药物的疗效,保证患者安全有效的用药,达到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1]薛亚英.心血管内科临床用药常见问题及合理用药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24):30183019.

[2]冀永平,曲玉兰.心血管用药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5(1):216217.

[3]何亚男,除慧敏.心血管内科出院患者用药教育的实践与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2012,9(14):166168.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 内科急性心绞痛;临床治疗;护理效果

[中图分类号] R541.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4(b)-0081-02

急性心绞痛是患者心脏器官引发的病变,通过大量的医学实验表明,患者自身的情绪的变化,如焦虑,愤怒,害怕等负面情绪会加重身体的负荷,导致急性心绞痛病症的滋生,更严重的话甚至会导致死亡的产生。故医护人员除了需要对急性心绞痛患者进行常规药物治疗以外,心理情绪的护理更是凸显其对于这种情况的重要性。为探讨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心理护理治疗效果,以2010―2012年期间该院收治的100例心血管内科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文研究对象选择的是在该院心血管内科进行治疗的100例患者,普遍存在着急性心绞痛疾病其中,男性患者69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整体年龄分布在年龄40~92岁之间,经过统计计算后发现患者平均年龄在60岁。并将他们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试验组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以外,还会随着治疗过程的变化接受与之相适应的心理护理治疗,而另外一组的急性心绞痛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经过4个月的治疗,我们现在来看两组患者急性心绞痛症状是否有所缓解,并进行对比观察。最后从急性心绞痛患者的高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图测量结果来看,试验组患者身体状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同时对两组患者进行统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 实验实施方案

综合护理治疗观察疗效。

1.2.1 心理护理治疗 该文选取部分患者对其使用问卷调查进行资料采集和临床医护人员与患者进行面对面接触,两种方式来对急性心绞痛患者就医期间的心理情绪做出相应的评价,并结合患者的病情以及家庭等等实际情况制定与病人相适当的心理治疗方案。与此同时,医护人员还与患者家属密切接触,做好患者家属的思想工作,取得他们对于本次研究的支持,鼓励患者的家庭成员在患者生病治疗期间给予患者鼓励以及加油助威,帮助患者营造良好的就医心态。帮助病人对于战胜疾病充满信心。同时医护人员也会对该名病人详细说明治疗注意事项,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及时与病人家属进行沟通,时刻观察病人的病情的发展,关注病人就医期间存在的心理问题并作好记录。

1.2.2 生活饮食指导 对急性心绞痛疾病患者生活饮食上的关注,为避免增加急性心绞痛患者的心脏负担,病人在饮食上应当多吃一些低盐、易消化、低脂肪的食物,少食用过凉或者是高温的食物,进餐需要细嚼慢咽,养成少吃多餐的良好习惯。对于浓咖啡和浓茶以及烟草等物应该避免食用。多吃一些新鲜瓜果,保持排毒通畅。

1.2.3 身体放松练习 在该文中的放松练习主要是指通过身体锻炼为患者营造一种心身放松的锻炼氛围,并没有某种特指的锻炼姿势。在进行放松练习过程中患者可以或坐或卧,没有固定的姿势要求,仅仅只需要患者身体保持放松,并且患者每次锻炼时间保持在25 min以上,1次/d。

1.2.4 居住环境护理 随时保持患者舒适干净的病房环境,使急性心绞痛患者情绪得以舒缓,进而达到身心舒适的状态。

1.3 实验疗效评定

该次调查临床护理疗效的评定主要通过对患者的胆固醇、心电图ST-T是否恢复正常、压低的ST段回升0.1 mV以上的情况等来判定此次护理是否见效;如果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次减少、ST-T有所好转、压低的ST段回升0.05 mV以上、倒置T波变浅的患者,该文就可以认为临床护理是有效的;反之则无效。

2 结果分析

2.1 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患者对胆固醇、高血压和心电的改变明显呈良性发展,其效果更是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试验组和对照组疗效比较

试验组疗效明显是优于对照组的。见表2。

3 讨论

该研究通过上述干预治疗发现治疗组患者治疗之后的效果呈现出良性发展的趋势明显,患者的临床症状例如血压、血脂、心电图情况明显有所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高。临床护理证实综合护理治疗比仅仅只使用药物治疗的效果要更加的明显。这个测试提供了对于一些指导急性心绞痛患者容易产生精神疾病,验证了综合护理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疾病情况这一结论。

目前,通过各项研究数据表明,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患者经常出现各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共存现象,包括胰岛素抵抗(IR),中心性肥胖,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脂蛋白表型和2型糖尿病的传统危险因素,以及慢性炎症状态,凝血和纤溶系统的失衡,内皮功能障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或跟踪明确的蛋白尿和其他新发现的危险因素。这些风险因素,通常用不同的组合形式,构成了代谢综合征。没有MS的人群比较,有4个或更多的人群临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5倍以上。在971例40岁以上的MS患者随访5年发现,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是MS患者增加了5.5倍。在临床确诊的MS预测个体心血管疾病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了解的MS和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发病,进展和预后的关系,MS合并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预防和控制MS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心脏血管疾病是预防心血管事件再发,伤残和死亡率。

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患者最常见的代谢性疾病依次为低HDL-C,高血压,肥胖,低HDL-C组显着高于在对照组的冠状动脉心脏疾病。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低HDL-C是冠状动脉心脏疾病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增加,这表明低HDL-C较显着的血脂异常指数。

[参考文献]

[1] 斯日古愣.60例急性心血管患者的临床治疗观察[J].中国卫生产业,2011(35):91.

[2] 倪淑静,汪志青.急性心源性腹痛的观察及护理[J].护理杂志,2011,28(6):48.

[3] 刘浩,余金明,潘长,等.冠心病患者代谢综合征的现况调查[J].中华医学杂志,2006,86(30):2095.

心血管内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急诊内科;心血管病急症;老年患者;特点分析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问题的突显,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近两年来呈现上升的趋势[1]。为了保证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治愈率,笔者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5月―2014年5月本院所收治的急诊内科心血管病老年患者200例,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疾病的特点进行系统的分析,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抽取的200例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皆有完整病历,其中男性118例,女性82例,起止年龄为60岁与86岁,平均年龄为(64.20±3.78)岁。全部患者皆无认知障碍,符合纳入标准。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查阅200例患者的病历,自制病例资料统计表格,如实记录全部患者的年龄、性别、出入院的诊断结果等资料,随后加以统计分析。

1.3诊断标准

以《中华临床急诊学丛书》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第1版 (2009年10月1日)为诊断参考标准[2]。高血压急症诊断标准:房性心动过速,心房心室颤动幅度过大,左瓣心房室传导受阻。急性冠脉综合症诊断标准:心绞痛,ST性抬高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诊断标准:室性心动无力,心房心室扑动不平衡。心律失常诊断标准:非ST性抬高性心肌梗死,脉搏与血压不稳,呼吸急促,严重时需要辅助呼吸。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x?检验,计量资料以t检验,存在统计学差异(P

2.结果

2.1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患者的构成特点分析

在200例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患者当中,高血压急症患者79例(39.50%),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58例(29.00%),心力衰竭患者32例(16.00%),心律失常患者13例(6.50%),其他18例(9.00%),存在统计学差异(P

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构成特点分析(n%)表一

急诊内科心血管病急症

例数(n)

百分比(%)

高血压急症

79

39.50

急性冠脉综合症

58

29.00

心力衰竭

32

16.00

心律失常

13

6.50

其他

18

9.00

共计

200

100.00

2.2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

笔者将200例患者按照年龄阶段划分为三组,第一组:60―69岁;第二组:70―79岁;第三组:≥80岁。经统计分析,第一组56例(28.00%),第二组68例(34.00%),第三组76例(38.00%)。存在统计学差异(P

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患者的年龄分布特点(n%)表二

组别

例数(n)

百分比(%)

第一组(60―69岁)

56

28.00

第二组(70―79岁)

68

34.00

第三组(≥80岁)

76

38.00

共计

200

100.00

3.讨论

急诊内科血管病急症在我国医学领域当中是常见的临床疾病,好发于老年人群体,具有危害性大、发病时间快、潜伏期长、根治难度大等特点,对老年患者的健康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由表一可知,在急诊内科血管病急症的构成当中,高血压急症为79例,占39.50%,居所有急诊病症中的首位,流行范围广,危害性大,其次是急性冠脉综合症,为58例,占29.00%,同样对老年患者的健康造成了重大的威胁。通常情况下,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诊内科血管病急症的发病前兆,也是心血管病恶化的最初表现,如果在一定的时间段内无法得到有效的治疗,往往会演变成为心肌梗死,其中以急性心肌梗死为主。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四项主要构成疾病的各自临床表现存在着差异,所诱发的并发症也有所不同,然而都具有较高的危害性,医护人员在对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当中,需要对其中的并发症类型与程度加以甄别,并采取相应的医疗措施。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的退化,并且年轻时所承受了较大的生活压力与社会压力,进入60岁以后,心血管考试不堪重负,引发一系列的血管病急症。由表二可知,60―69岁的患者为56例,占28.00%,70―79岁的患者为68例,占34.00%,≥80岁的患者为76例,占38.00%,据此可说明,年龄越大,发病的机率越高。而从性别方面来分析,本次研究按照整体比例,选取研究对象共计200例,其中男性患者118例,女性82例,男女比例差距明显。这是因为男性患者长期抽烟饮酒,导致体内尼古丁、焦油等有害物质大量积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了较大的危害,是引发血管病急症的重要诱因之一。女性的生活方式相对科学,因此心血管的发病机率比男性要低一些[4]。

经本次研究,笔者认为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特点可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的特点是以高血压急症与急性冠脉综合症为主要构成病症,危害性较大;第二个方面的特点是年龄越大,发病机率越高,且以男性患者居多。因此,应该在充分了解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特点的基础上,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与预防措施,降低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农肖尧. 急诊内科老年心血管病急症的构成特点分析[J]. 江苏医药,2014,01:111-113.

[2]廖幼南. 老年重症心力衰竭急诊内科治疗的临床分析[J].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09:87-88.

相关期刊更多

心血管康复医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福建省科学技术协会

临床心血管病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心血管病学进展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成都市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