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范文第1篇

关键词:会计收益经济收益应税收益量差分析

一、收益的地位与作用

收益是现代企业经营的主要目的之一,也是经济学、会计学和税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随着我国经济的稳定繁荣发展和股份公司的大量涌现,使收益确定的重要性日益被人们所理解。因为一张收益表后面存在着相当多的利益关系,数据所反映的是不同利益集团间的直接利益,人们需要定期计算收益,以作为纳税和支付股利的基础,或作为投资决策和借贷的分析依据。因此,收益的确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而收益的正确确定也促进了经济的健康发展。但长期以来,经济学界与会计学界在若干重要概念的理解上存在着分歧,在“收益”这个概念上,传统会计学与经济学的这种分歧则体现得更加明显。同时,由于税务和会计在自身职能和目标上存在的差别,使得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也有着显著差异。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对收益的理解并不相同,但并不影响他们对收益的重视程度。微观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一样,认为收益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所获得的净收益,即这个时期企业全部收入减去全部费用和损失后的差额。对其作用的看法也基本相同,一般认为收益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作为分配基础、评价手段和预测工具的三个方面。

(一)分配基础

首先,收益的正确确定是进行合理的利润分配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在我国,利润分配是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后的基础上进行的,即把所得税看成一项费用而不是利润分配的项目之一。从股利分配上看,扣除所得税后的营业收益是股利分配的依据或基础,或者说这一数额是股利分配的最大限额,虽然实际的股利分配受企业具体股利政策的影响而有不同的结果。在现代社会,过度分配和不足分配都会对企业股票价格变动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尽管西方实证会计的研究结果表明,股票市场并不会受到会计方法的系统性干扰,但在规范会计中,人们都认为会计收益会影响股票市场价格,而会计收益深受会计方法选择的影响。其次,从纳税的角度看,税务法规通常将营业收益看成应税收益并作为课征公司所得税的计税依据。我国的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存在一定的差异,包括不可转回的永久性差异和可转回的时间性差异,如企业费用实际开支的范围超出税法规定的标准,资产的折旧方法和使用年限与税法规定不一致等。应税收益通常是在会计收益的基础上,按税法的规定调整得出的。

(二)评价手段

收益是衡量一个企业经营业绩的主要指标。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企业就意味着竞争和风险。有竞争和风险,优胜劣汰机制也就必然要发挥作用。市场经济的公平性表明其不存在外在强制性力量,它需要靠市场自身的力量淘汰参与竞争的企业,而收益是反映企业竞争态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下,如果企业通过一定时期的经营,不能取得收益,也就意味着它没有能力进行马克思所说的简单再生产,更谈不上扩大再生产。然而,在复杂多变、充满风险的市场经济中,经营企业就如同逆水行舟,如不通过有效的扩大再生产,不断发展、壮大自己,它就有可能随时被市场淘汰。所以说,收益能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企业的经营业绩不仅影响内部的正常运作和员工的士气,而且还影响到企业外部相关利益主体的分析、判断和决策。企业股票的持有者,特别是普通股股东,对企业管理的绩效十分关注,他们在投资或购买企业股票时,先得评价企业管理的绩效。“绩效”就是企业以一定资源获得最大的产出,或者使一定的资源和已知的产品需求得到最优的组合,从而使业主得到最大收益的相对能力。如果一家企业获得了可观的年度收益,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家企业有效地利用了企业的资源。

(三)预测工具

以收益为基础的各项获利能力信息是进行财务分析和预测的工具。在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通过资本的趋利性流动,可以促使社会资源从无效配置转向有效配置。而资本趋利性流动的指示器,就是企业所报告的收益。具体地说,不了解企业经营情况的外部股东和债权人,他们在进行投资决策(购入、持有或抛售某一企业的股票或债券)时,主要依据的就是企业的财务报表,尽管不同的投资者在具体决策时会注重不同的信息,但基于收益数据的资产报酬率、每股盈余、普通股权益报酬率、利息保障倍数等信息是几乎所有投资者必须关注的。这样,在公司外报告的收益与包括分配给投资者的现金在内的现金流量之问就存在着一种假定的关系。这种假定的关系决定了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行为,并进而影响到社会资源的有效分配。

二、三种不同的收益概念

收益定义的问题已经困扰了经济学家、会计学家和律师两百多年。在英国,导致研究这一问题的动力是为了筹措应付拿破伦一世战争的开支而开征的所得税;在美国,最早使用“净收益”术语的是鲁帕公司;在我国,对“盈利”的认识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时期。但是直到目前,经济学、会计学、税法对收益仍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

(一)经济学上的收益概念

经济学上的收益概念一般称为经济收益。严格说来,收益并不是经济学所关注和研究的主要对象,但一些经济学论著中也不同程度提及“收益”概念,并进行了适当阐述。亚当・斯密在其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即《国富论》)中最早将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20世纪初期,当代著名经济学家费雪发展了经济收益理论,提出了收益的三种不同形态:得到心理满足的“精神”收益;获得服务的“真实”收益;收到现金的“货币”收益。在上述三种不同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衡量,货币性收益则因只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因此,经济学家仅着重研究实际收益。此外,英国经济学家J.R.希克斯对经济收益作了一个流传很广的定义,他认为“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尽管这个定义是针对个人而言,但企业收益同样可以用这个最基本的定义来加以解释,即收益是在期末、期初企业资本没有变化的情况下,企业本期可以用以消费或分配的最大金额。这个定义还体现着价值增加的确认就是实现的经济收益的观点。但是,这个定义对什么才算“保持同等富有程度”并未做出明确说明,这就为各种不同的收益计量模式的选择提供了方便。具体地说,经济收益与“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解释是密不可分的,在会计上通常称之为“资本保全”。

(二)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

会计学上的收益概念称为“会计收益”。根据传统观点,会计收益是指来自企业期间交易的已实现收入和相应费用之间的差额。会计收益是由“公认会计原则”所逐步确立的,它与会计的一些基本特征相符合。会计收益应当符合以下基本标准:第一,会计收益

来源于企业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这些交易或事项如果是直接的货币收支,其量度一般是确切的并且易于在会计上反映,而对于企业一些资源或状况已经发生变化而没有确切的交易与之相对应的,就不予以反映。第二,会计收益是建立在会计分期的假设之上的,它指的是某一个既定期间内企业的经营成果或财务业绩。第三,会计收益的确定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早期的会计收益是根据现金收付制来计算的,而现代的会计收益则是按权责发生制划分当期收入和费用,在进行了恰当的配比后计算出来的。不过,种种迹象表明,以现金制确定的收益更易于被使用者所接受。第四,应考虑“收入实现”,即任何收入都必须是已实现的结果。第五,按历史成本来计量费用。由于现行会计实务中企业的资产是按历史成本计价的,以交易法推导的已消耗成本自然就是历史成本的转移,因而作为确定收益一项重要因素之一就是历史成本。第六,会计收益有赖于期间收人与费用的合理配比。与当期不相关的成本,应作为回收固定资产结转为后期费用。

(三)税法上的收益概念

税法上的收益概念称为应税收益。应税收益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等税收原则,依据有关税收法规的规定确定的企业生产经营收益和其他收益。应税收益应具备如下特征:第一,严肃性。作为课税的重要依据,应税收益应当是按照一系列税收法规的严格规定计算得出的,是用以课税的权威证据。第二,客观性。应税收益是在没有多种计算程序或方法可供选择的情况下得出的没有争议的计算结果。这一点与会计收益、经济收益颇有不同,后二者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并在操作中极易受到人为因素的控制和干扰。第三,政策性。应税收益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的对企业的政策取向。我国所得税对于小型企业、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高科技企业等分别给予了不同的税收优惠政策,有直接减免的,也有税率优惠的,还有允许重复列支产品研发费用以减少应税收益从而降低所得税税负等情况。这就使得应税收益与企业的真实收益相去甚远,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国家对行业、部门、产业的税收政策取向。

三、三种收益的“量差”分析

(一)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的“量差”分析

一般认为,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之间的“量差”主要是由下面两个原因所引起的。第一是具体的会计收益确认原则的运用――收入确认的实现原则和稳健原则都可能使会计收益少于经济收益;第二是经济收益和会计收益的计量模式的不同――人们观念上的经济收益的计量通常要考虑到经济环境的变化(如物价变动等),这显然不同于历史成本计量模式下的会计收益的计量。从对概念的描述上看,经济收益与会计收益有着明显的区别。经济学主张的收益概念应是“财富的增加”,即按希克思的收益概念计算出“真实收益”,其确定方法是通过前后两期净资产对比方式进行(收益=期末净资产一期初净资产),当然,任何因为业主投资或向业主分配股利等情况导致净资产变动的因素除外。会计学主张的收益概念是以已实现的收入超过为取得这些收入而发生的费用数来表述的,其确定方法是期间收入减去期间成本、费用、损失的余额(由于收益表与前后两期的资产负债表之间具有复式记账关系,一个时期的收益也可以是除去业主投资或提款后的净资产的增加部分)。后者比前者更具有客观性、可验证性和可计量性等诸方面的优势。而前者则可以更多的在收益确定中考虑到通货膨胀、持产利得、商誉提高以及它们的价值变动所产生的影响。

由于存在着操作上的限制,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收益数字是将历史成本和货币单位比较得出的数字,尽管这一数字可能并不能适合所有的目的要求。经济收益的目的是多方面的,并不受公认会计原则的约束,出于不同的考虑和决策要求,可能有不同的收益数字及特殊意义。由于会计收益概念存在种种局限,不少会计学者逐渐注重吸引经济收益的某些涵义,试图形成一种新的会计收益概念。他们认为,收益应视作企业在特定会计期间内的资产净增加,所以可以用资产的增减来定义收益。此外,还有不少学者提出,在会计收益中应列示资产的持有利得和损失。如美国的爱德华兹和贝尔两教授建议把资产的价值变动分成已实现和未实现两部分,重新建立收益决定模式。根据这种观点,会计收益和经济收益可以通过下列式子加以比较。

会计收益

+未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

-前期已实现的有形资产(增减)变动

+无形资产的价值变动

=经济收益

二战以来,经济学上的收益概念在会计学收益实现理论的探讨中就一直处于支配地位。价值增加的确认就是实现的经济收益的观点,由于其计量上的主观随意性,很难适用于会计。因而人们正在寻求一些可行的折衷观点。会计人员仍然在试图建立一种统一的收益理论,使之既与经济理论更为相符,又具有客观性和程序上的统一性。会计理论的发展表明,传统会计的立场正逐渐转向经济学上的收益观点,提出了一些介于传统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收益概念之间的收益概念。比如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概念结构中,就提出了“全面收益”的概念,将企业除去与业主交易外所有资源变动,都作为全面收益的组成内容;又如,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它的原则公告中,则提出“全部已确认利得和损失表”,它也包含了因为物价变动等因素的影响。当然,改良的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还是有差距的,表现在:一些经济学收益的项目,由于不符合可靠性、可计量性等要求,因而还不能作为收益正式在会计系统中予以确认、计量、报告。

(二)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量差”分析

会计和税法体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财务会计核算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符合会计的有关概念框架及会计准则对会计实务的的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全面、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全貌,提供有用的财务信息资料。税法是以课税为目的,依据经济合理、公平税负、促进竞争的原则,依据有关的税收法规,确定一定时期内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角度考虑,主要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应税收益),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以及其他所得进行征税。在我国,1994年以前,会计准则与税法在收入、费用、利润、资产、负债等确认方面基本一致,按会计准则规定计算的会计收益与按税法规定计算的应税收益基本一致。1992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十三条规定,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的财务会计制度或者财务会计处理办法与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主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相抵触的,应当按照国务院或者国务院财政、税务部门有关税收的规定计算纳税。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会计准则与税法中对有关收益、费用或损失等的确认方法产生了较大的差异,在近几年,这种差异正一步步呈扩大的趋势。

会计收益与应税收益的差别主要在于确认收人实现和费用扣减的时间,以及费用的可扣减性。其形成的差异具体体现为以下情况:(1)按会计规定确认为收益,按税法规定不确认为收益。如我国《企业所得税暂行实施细则》规定,企业购买的国债利息收入不

计入应税收益,不交纳所得税,担按照会计准则规定,企业购买国债所产生的利息收入,计入收益。(2)按会计规定不确认为收益,按税法规定应确认为收益。如企业以自己的生产的产品用于工程项目,税法上规定按该产品的售价与成本的差额计入应税收益,但按会计准则规定则按成本转账,不产生收益。(3)按会计规定确认为费用、损失,作为收益的扣减项目,按税法规定不允许扣减,如企业的各种赞助费,按会计准则规定计入当期损益表,减少当期收益,但在计算应税收益则不允许扣减。(4)按会计规定不确认为费用、损失,不在收益中扣减,按税法规定允许扣减,甚至允许重复扣减。(5)按会计规定应确认为当期收益,但按税法规定需待以后期间确认为收益。如企业对外长期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应在期末按照被投资企业的净利润以及其投资比例确认投资收益;担按税法规定,如果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大于被投资企业的所得税率,投资企业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的利润要补交所得税,这部分投资收益补交的所得税需待被投资企业实际分得利润或于被投资企业宣告分派利润时才计入应税收益。(6)按会计规定应确认为当期费用或损失,担按照税法规定待以后期间从应税所得中扣减。如产品保修费用,按权责发生制原则可于产品销售当期计提;但按税法规定于实际发生时从应税收益中扣减。(7)按会计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收益,但按税法规定需计入当期应税收益。(8)按会计规定应于以后期间确认为费用或损失,但按税法规定可以从当期应税收益中扣减。如资产折旧,按照税法规定可以采用加速折旧方法;出于会计目的采用直线法,在资产使用初期,从应税收益中扣减的折旧金额会大于计人当期损益表的折旧金额。通常,会计收益和应税收益可以通过下列式子加以比较。

会计收益

+税收调增项目金额

-税收调减项目金额

=应税收益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范文第2篇

在正常社会,做干净的企业是很正常的。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还是道德经济。道德不是高不可攀。如开商店的写明“童叟无欺,货真价实”,那做到这一点对谁有好处?不言自明。哪个商店做到这一点,大家都会去他那里买东西,他会大发其财。问题是,如果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垄断专营,爱买不买,道德就不存在了。所以,市场经济该是道德经济,当没有其他资源如权力资源可用时,道德资源的利益就是最大化的。

大午集团做到今天,没有什么可说的,它没有任何资源可以利用,只有凭道德资源。周围的乡亲们就是我最大的资源。这种道德资源就是童叟无欺,买卖公平,货真价实,我们就是这么做起来的,一做做了21年。

我还想围绕“商业和公共利益”说一说。我同意秦朔先生说的“商业影响世界,商业将改变这个世界”。我要谈的是公共利益,就是公、共这两个字。我理解,“公、共、私”这3个字大有名堂。我理解的共产主义,不是公产,它有4个内涵,共产、共有、共和、共享,我理解的公共利益这个“公”,不是社会常态,社会常态是“共”。社会常态不是公有制,而是共有制。比如,我和郭宇宽、秦朔3个人开公司,秦先生占50%股份,郭先生占30%股份,我占20%股份,你说这个公司是公有还是私有?我们3人不是私有的概念,也不是公有的概念,而是共有一个公司。

让我以家庭来打比方,我们不能说公有一个家庭,也不能说私有一个家庭,只能说共有一个家庭。所以我理解社会的常态是共有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起源就是共有制的起源。可以这么说,1人为私,2人为公,3人为共;1人讲独立,2人讲自由,3人讲民主。1人为私,2人为公好理解,3人为共就不好理解了,因为3人为共时要讲民主,就是少数服从多数,这个共字就不能丢了,丢了共,社会就会走向邪恶,大公无私和大私无公都是反人性的,所以,必须要有这个共的概念。

拿我这个公司来说,当大家共同拥有大午集团时,当集团发生大事情时,工人就说,我们从来不认为这个企业是大午个人的,它和我们都有关系。当年大学生到大午集团,娶妻生子都十几年了,他怎么会不认为这也是他的家园呢?何况我也在灌输这种共有制理念。正因为这种感悟、这种实践,使我也不断得到升华。我体会到,企业家从道德会走向崇高。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范文第3篇

8月24日,做空机构香椽(CITRION)研究报告《奇虎进军搜索,将搜狐推上舞台》,文中概念混淆有故意误导投资者之嫌,引来李开复发文质疑及60余位商业精英的联名谴责。近年来,中国企业频遭做空机构阻击。曾经做着“美国梦”的企业在现实的国际资本市场好好地上了一课。

据清科研究中心统计,自2010年经历了火爆的中概股集中上市大潮后,中国企业在美上市情形急转直下,2011年仅有15家企业在美IPO,不足2010年的一半,而2012年截止目前为止,仅有唯品会一家IPO成功登陆纽交所。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中概股在美退市,2010年仅有3家中国企业在美退市,这一数字在2011年飙升至43家,2012年上半年退市数量为14家,另有多家公司收到退市警告。

追踪2010年至2012年间在美国主板新股发行的57支股票,已有包括土豆网、环球雅思在内的五支退市,另有六支股价不足1美元徘徊在退市边缘。截止至2012年9月4日,在继续交易的52支股票里,有35支价格不足当初发行价的一半,只有4支股票较发行价上涨了20.0%以上。其中康辉医疗表现最为抢眼,与10.25美元的发行价相比已经上涨了150%以上;而此次香椽攻击的对象奇虎360在回报榜上排在第二位,较发行价上涨了六成。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范文第4篇

周四沪深股指未能承接周三大涨势头,呈现低开后窄幅震荡格局。最终上证综指小幅回调并收出低位阳十字星,量能亦出现一定萎缩。我们认为,目前市场显露出构筑双底形态的迹象,在低位反复震荡蓄势之后,股指后期仍有上攻潜力。伴随着股指企稳回升,市场中个股日益活跃,中线布局时机已经悄然来临。

预期改善双底确立

近日5月份宏观经济数据陆续公布。从率先公布的进出口数据来看,5月份出口增长48.5%,明显好于此前市场预期。我们认为,数据的向好刺激了投资者预期的改善,将有助于底部的构筑成功及反弹的持续进行。上周市场已有完成二次探底的迹象,股指在短期回落并进行低位震荡蓄势之后有望再度上攻。

一方面,欧洲债务危机带来的不确定性增加,加上国内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得近期市场对于经济“二次探底”的担忧程度增加,但同时也引起了市场对紧缩政策缓和的期待,并直接导致了上周初上证综指在2491点附近二次探底;另一方面,上周房地产调控相关政策继续出台,使得地产相关板块有利空出尽的期待,金融地产板块也逐步回升,市场显露企稳迹象。

同时,从产业资本及二级市场投资者行为看,市场也有逐渐见底的较大可能。5月以来大股东及高管的累计公告增持市值已超过减持市值。而这种净增持现象上一次还是出现在19个月以前,即2008年10月指数见底之前。再考虑到农业银行巨量IPO即将发行,市场稳定需求提升,股指期货当月合约即将到期交割、空头迁仓导致的短期平仓回补盘增加等诸多因素,支持股指反弹的力量逐步增强。而上周股指多次在外盘暴跌、国内政策利空出台的背景下始终能够在前期低点上方站稳,充分说明市场向下调整的内在动力明显不足,指数有望在震荡筑底之后展开持续反弹。

技术形态上,目前市场有构筑双底形态的迹象。即以5月21日低点24-81点为第一个底部,上周初低点2491点为第二个底部。从成交量配合来看,第二个底部附近上海市场日成交金额萎缩到700亿左右的水平,显示出空头已经无力形成强有力的做空动能击穿前期低点,市场有地量之后形成地价的较大可能。该双底形态的颈线位位于5月28日高点2686点一线,该点位将成为后期股指反弹过程中的强阻力位。而一旦该颈线位被突破,则反弹的空间将大为拓展。

中线布局时机来临

数字经济企业概念股范文第5篇

关键词: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有效利润;激励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

现行的企业经营考核指标存在明显缺陷,难以正确地反映企业的真实经营业绩。国资委多次召开会议研讨新的考核办法,尤其对国有大集团或系统企业。国资委结合业绩考核体系的建立,引入了经济增加值的概念,上海、北京、天津、河北、江苏等国资委已将经济增加值纳入了考核体系,建立了试点企业,并进行了模拟测试。河北省国资委正式将经济增加值作为2009年度考核指标之一。

2009年4月24日国务院国资委黄淑和在全国国资委系统业绩考核与综合工作座谈会上提到:经济增加值是全面衡量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和资本使用效率的有效工具。在今后考核中,我们要大力推行经济增加值的考核,但要对经济增加值考核进行“国产化”改造,使之符合企业实际和现阶段企业发展水平,并通过试点不断总结经验,优化方案,做好与现行考核体系的衔接,实现平稳过渡。

经济增加值评价指标的重要意义在于给企业管理者和股东一个清晰的“价值创造”概念,以帮助管理者真正实现对企业价值的管理。

一、经济增加值的概念和作用

“经济增加值”(简称EVA),是指从税后净营运利润中扣除包括股权和债务的全部投入资本的机会成本后的所得,其本质是经济利润而不是传统的会计利润。经济增加值最早是由美国思腾思特咨询公司于1982年提出的,它与一般评价企业盈利能力的传统会计指标的不同点在于经济增加值强调股东的投入是有成本的,其核心是企业的所有资本投入都是有成本的,企业的盈利只有高于其资本成本(包括股权成本和债务成本)时才会为股东创造价值。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个先进的管理工具,它不仅是有效的业绩考核和绩效管理方法,还是投资决策和经营管理的核心工具。以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指标,有利于克服企业短期行为,使得企业关注核心业务,追求企业长期业绩的提升;有利于避免企业盲目追求增长率和发展规模,促使企业把着眼点放在企业价值创造上;有利于推动企业形成资本约束机制,做出符合股东利益的决策。在指导企业目标设定、战略评估、财务计划、资源分配、薪酬设计和价值提升方面,经济增加值具有其他管理工具无法比拟的优势。

二、经济增加值的管理理念和计算方法

经济增加值不是一个简单的利润或回报率的概念,它是企业投资所产生的收益与投资机会成本之间的差额,是剩余利润(或称有效利润)。它的管理理念是:只有投资的收益超过资本成本,投资才能为投资者创造价值。

经济增加值是对企业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综合考虑,不是对会计报表的否定,无须重新编制会计报表,只需对部分报表科目进行相应的会计调整就可计算得出。其计算公式如下:

EVA=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成本(机会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由以上公式看出,经济增加值的计算结果取决于三个基本变量: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占用和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

通过对多家企业实际EVA测算,结合执行新会计准则产生的会计变化,笔者对会计报表的调整事项进行了总结,上述三个基本变量的简化公式可表述如下:

税后净营业利润=利润表的净利润+(研发费及广告费本期发生额-研发费及广告费本期应摊销额+财务费用+营业外支出-营业外收入(含补贴收入)+资产减值损失+公允价值变动损益)×(1-所得税税率)+递延所得税负债增加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额+少数股东损益

资本占用=平均资产总额-无息负债平均余额-在建工程平均余额-工程物资平均余额+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平均余额+各项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平均余额+递延所得税负债平均余额-递延所得税资产平均余额+累计研发费及广告费摊销平均余额+累计营业外净支出平均余额(含补贴收入)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率=(债务资本成本率×债务占总资本比例)×(1-所得税税率)+(股权资本成本率×股权占总资本比例)

三、经济增加值的实际应用

经济增加值作为一种新兴的考核评价指标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并且以其为核心的业绩评价体系也在全球范围内逐渐地被应用于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之中,国外许多公司采用后价值迅速增长。在国内,虽然大部分企业对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价值管理体系有或多或少的认识,但价值管理在企业内部究竟有何作用以及如何应用却并不是很清楚,这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认识到价值管理实际上不仅仅是计算财务数字,而是一套以经济增加值为分析指标的包含了公司战略制定、组织架构和管理流程的完整的战略性管理体系。

经济增加值价值管理体系从考核企业的经济增加值业绩入手,真实衡量企业的经营业绩,同时要建立与经济增加值考核体系相配套的激励制度,鼓励经营层积极进行企业价值创造。

一个有效的激励机制能支持企业战略的实施,实现企业发展的目标,创造适合企业的绩效指标,正确引导企业管理层和员工行为,合理协调经营层和股东之间的利益分配。与以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业绩考核体系相挂钩的激励制度,可以有效地将管理层和员工获得的激励报酬与他们为股东所创造的财富紧密相连,避免传统激励制度下所出现的经营层只关注短期目标的行为,实现一种股东、经营者双赢的激励机制。

在我国,经济增加值作为考核和奖励指标还是一个新生事物,仍然有待实践检验。在实际操作中,一是要注意不要对国外的做法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地区和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规适用的经济增加值评价标准;二是要以经济增加值的改善值作为激励制度的基础,使经营层的收入直接与股东赢利挂钩,引导管理层站在股东角色或位置上思考问题和做出决策。

国资委在业绩评价体系中引入经济增加值评价体系,将有助于正确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衡量企业真实的价值创造,对今后企业高速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河北省职业经理资质评价认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