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

高血压优化治疗范文第1篇

老年高血压治疗应个体化、多元化、优化、简化

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药物治疗,应强调个体化、多元化、优化、简化和安全性。为使治疗更有针对性,更应提倡家庭自测血压,对特殊个体应在治疗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动态血压监测。

多元化就是要早期干预、综合治理 所谓多元化就是要早期干预、综合治理,干预各种危险因素,联合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降压宜缓和,一般在2~3个月内使血压达标。目标血压值为<140/90 mm Hg或150/90 mm Hg,对某些患者可以更低些。欧美的卒中指南推荐:对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后的患者应降压并长期监测血压,血压平均降低10/5 mm Hg即明显获益,但如怀疑患者属血液动力学性卒中或双侧颈动脉狭窄就不应降压过低。

联合用药是优化高血压治疗模式的重要策略 降压治疗过程中血压水平与心血管风险存在“J”形曲线,尤其是舒张压。对合并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舒张压不应<60 mm Hg。联合治疗是优化高血压治疗模式的重要策略,2级以上高血压或超过目标值20/10 mm Hg者应采用联合治疗方案。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和利尿剂、ACEI和钙拮抗剂(CCB)、ARB和CCB的组合可作为联合用药的首选方案,且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但也要区别对待。临床上决定起始用单药治疗还是联合治疗,取决于患者的基础血压水平和临床症状,更取决于患者对血压的快速下降的个体耐受性。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起始单药治疗可能更安全。

老年患者的用药安全尤为重要 ≥65岁人群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16~64岁人群的2倍。药物代谢动力学、效应动力学的改变都与年龄有关,肝、肾功能通常随年龄增高而减退,同时频繁使用多种药物可能会增加药物间相互作用。因此,老年人应注意调整药物剂量,警惕药物不良反应。对高龄、瘦弱老人,应遵循“小量开始,逐渐加量”的治疗原则,并加强监测,在开始治疗的时候,应每1~2周随访1次。

常用的抗高血压药

常用的5类抗高血压药有利尿剂、CCB、ACEI、ARB与β受体阻滞剂均可用于老年高血压的治疗,适用于治疗老年高血压患者的降压药应该能缓和、平稳、24小时有效降压,安全,不良反应少,服用简便,依从性高。低剂量利尿剂和长效CCB更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初始治疗。

利尿剂老年高血压患者盐敏感性高,容量负荷增加,更适宜用利尿剂治疗。利尿剂对糖、尿酸、血钾等代谢的不良影响与品种、剂量、疗程以及患者的基线状态密切相关。长期使用吲达帕胺普通片(2.5 mg/日)可导致血肌酐、尿酸显著升高,血钾显著降低。临床使用吲达帕胺(2.5 mg/日)和氢氯噻嗪(>25 mg/日)应加强监测,低剂量、或与保钾利尿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合用可减少低钾血症和新发糖尿病的发生率。噻嗪类利尿剂多用低剂量与ACEI或ARB合用,肾小球滤过率(GFR)<30 ml/(分・1.73 m2)则选襻利尿剂。

CCB二氢吡啶类CCB的长效制剂更适用于老年高血压,其减少卒中的作用优于其他抗高血压药。CCB可用于合并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外周动脉病和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不宜用于治疗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少数长效CCB制剂服药初期会出现头痛、面红、心悸等不良反应,持续时间<24小时,不能很好地控制晨峰血压。CCB的常见相关不良反应是水肿,多见于踝部,与ACEI或ARB合用可预防。

ACEI ACEI是治疗合并心衰、糖尿病、冠心病、微蛋白尿高血压的首选药。主要不良反应是咳嗽。在应用ACEI尤其用卡托普利的过程中应注意监测血象、血清钾和肾功能。

ARB作用缓和,不良反应比ACEI少,尤其是咳嗽少见,比较适合老年高血压患者。目前主要用于不适应ACEI者和合并蛋白尿、糖尿病肾脏病的高血压患者。尽管许多临床试验强调某个ARB的优势,但其抗高血压作用差别不大,氯沙坦是惟一能轻度降低血尿酸水平的抗高血压药。

β受体阻滞剂不推荐作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一线治疗药,仅在合并心衰、快速心律失常、心绞痛等特殊情况下使用。比索洛尔、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的作用可持续24小时,酒石酸美托洛尔平片的半衰期仅8小时,2次/日口服不能达到24小时平稳降压的目的。

α受体阻滞剂易引起性低血压,一般不作为老年高血压的首选用药。但对合并良性前列腺增生的高血压患者却有“一箭双雕”的疗效。剂量宜小,且需防范性低血压。

由于ARB对心肌梗死的预防作用不如ACEI,因此如果ACEI能够耐受,则其仍是预防心血管事件的首选。当前没有一种降压药可以推荐用于预防糖尿病。

老年高血压几种特殊情况的药物选择

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ISH占老年高血压的60%~80%。CCB和低剂量利尿剂治疗ISH有一定优势。有研究证明,硝酸酯类药降收缩压的幅度明显大于舒张压的降幅,但头痛的不良反应多见且极易产生耐药性,其远期疗效不可靠。卡维地洛兼有α受体和β受体双重阻滞作用,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对舒张压影响小,剂量10~25 mg,2次/日服用,多数患者均可耐受。

顽固性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中有20%~30%为顽固性高血压,老年患者更多见。首先要寻找顽固的原因采取针对性对策:①高龄、血压基线水平高、肥胖、高盐饮食、慢性肾病、糖尿病、左心室肥厚会增加顽固性高血压的风险;②继发于慢性肾病、肾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肾动脉狭窄;③顽固性高血压患者有83%存在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后可大大提高高血压的达标率;④药物依从性不良和治疗方案不当;⑤药物,尤其是非甾类抗炎药的影响。

高血压优化治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个体化治疗;针吸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

    高血压脑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常见疾病,是高血压的终末期表现形式之一,也是现代医学治疗的一个难点。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有:①药物保守治疗。以甘露醇、速尿、白蛋白降颅压为主要治疗手段;②是针吸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采用YL-1颅内血肿粉碎针穿刺血肿,并引流血肿);③小骨窗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④小骨窗神经内窥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⑤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加去骨瓣减压术。这些治疗方法各有优特点,各有其适应证,相互之间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关键在于掌握好各自的适应证,个体化的选择治疗方案。为此医师通力合作,经过长期实践,不断修正,形成一套针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自2008年3月~2011年3月,根据这套方案累计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465例,整体上取得了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65例,男247例,女218例,年龄50~88岁,平均67.5岁。血肿部位:右基底节区出血176例,左基底节出血127例,皮质下出血78例,丘脑出血49例,小脑半球出血30例,脑干出血5例,2个以上部位出血9例,其中血肿破入侧脑室159例。根据多田公式计算,血肿最大121.8 ml,最小20.5 ml,平均血肿量70.5 ml。最大一次血肿量在20~30 ml者109例,血肿量在31~60 ml者186例,血肿量在60 ml以上者170例。入院时意识状况:清醒75例,嗜睡135例,浅昏迷186例,深昏迷87例。

1.2  方法:根据患者发病后血肿大小、出血部位、血肿进展速度、患者意识及其恶化的速度、非手术治疗效果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选择个体化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动态观察,随病情变化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反对死板和教条。以意识,瞳孔变化、血肿部位、血肿变化、颅内压代偿能力为主要指标,确立治疗方案。

2 结果

109例采用药物保守治疗。55例采用针吸微创治疗,50例采用小骨窗神经内窥镜下脑内血肿清除术,81例采用小骨窗显微镜下脑内血肿清除,25例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术,145例开颅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术。治愈56例,好转346例,死亡共计63例,其中37例死于严重的肺部感染,11例死于再次脑出血,另15例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而死亡。治愈好转率为86.5%,死亡率为13.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一危、急、重疾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死亡率及致残极高。在脑血管疾病中约占1/3,但其死亡率却居脑血管病的首位。该病多发生在老年患者中。一旦发生,单一的非手术治疗死亡率达40%~70%。传统开颅手术的死亡率达28.6%,而本组采用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总体死亡率仅为13.5%,证明有其良好疗效[1]。

高血压脑出血目前主要治疗方法较多,各有优缺点,各有其适应证,相互之间不能替代,也不存在谁优谁劣的问题。在选择适宜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血肿大小、出血部位、血肿进展速度、颅内压代偿能力、患者意识状况及其恶化的速度、非手术治疗效果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动态观察,随病情变化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手术方面的体会:①凡是血肿量大于60 ml者,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出现双侧瞳孔不等大时,脑疝前期或脑疝形成时,应立即急诊手术,在做术前准备过程中,应大剂量使用甘露醇,力争让散大的瞳孔缩小,为手术争取时间,这一点十分重要;②发病后,短时间出血量大,病情进展快,有昏迷的患者应果断行大骨瓣开颅脑内血肿清除及去骨瓣减压术。根据我们临床观察,出血量越大的患者,神经纤维断裂数量越大,病变区域的毛细血管断裂多,血肿周围脑组织缺血性损伤重,加之,术中难以完全彻底清除血肿,残留的血液分解的有害物质加重脑的损伤,常于术区出现极为严重的脑水肿。所以即使清除脑内血肿后,脑组织明显踏陷,脑压不高,也应果断行去骨瓣减压术,为术后脑组织向外膨出创造了条件,减轻对脑深部重要结构的压迫,为生存与康复提供更多的机会;③无论采样的手术方法,在清除血肿时,切勿追求血肿清除彻底,否则增加止血的难度,加重因止血而造成对脑组织新的创伤。通常残留血肿在30 ml以下是安全的。如果去大骨瓣减压的,即使血肿残留40 ml,也是较安全的。据研究去骨减压可以提供40~93.5 ml大小的脑组织向外膨胀空间;④皮质下型、内囊外侧型治疗效果较佳,而丘脑型、基底节内侧型常破入脑室内治疗效果相对较差。凡血肿进入侧脑室并伴有脑积水的,要尽早行双侧脑室外引流术。有时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⑤而对于深昏迷,双瞳孔散大,去脑强直表现的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效果极差,不宜实施手术,如果患者家属强烈要求者,可尝试采用针吸微创法。

无论采用哪一种治疗方案,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提高治疗效果:①选择方案时要综合考虑,切忌片面,要充分体现生命第一,兼顾功能、微创优先、早期训练的治疗理念;②高血压脑出血通常属重症患者,有条件时术后应送ICU监护治疗;③提倡早期肠内营养,经鼻胃管持续滴注瑞高或瑞代,保证患者营养,防止营养状态恶化,有利于防止肠道菌群移位、消化性溃疡出血,有利防治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症;④早期给予适度的呼吸支持,防止发生脑缺氧情况,造成第二次脑损害;⑤注意监测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维持内环境平衡,慎重使用甘露醇。在甘露醇使用的情况下,尤其要防止高渗性脱水与低渗性脱水的发生。一旦出现高渗性脱水,脑细胞皱缩,脑功能障碍加重,明显增加死亡率,要高度重视,采取果断措施予以处理;⑥同时还要加强气道的管理。防止呼吸道感染,尤其意识恢复较迟者,常需行气管切开术,防治呼吸道感染很重要;⑦强调动态复查CT的重要性,一旦发现患者意识加重应考虑有脑出血增多或脑水肿加重可能,当机立断复查头CT,再根据CT结果调整治疗方案;⑧关于早期血压的控制问题。孙克华等研究表明“发病早期血压增高主要是机体为了克服颅内压增高和保持足够脑灌注压的一种代偿反应” [2-3]。因此我们认为收缩压应控制在180 mm Hg(1 mm Hg=0.1333 kPa)以下,但不应低于发病前收缩压的20%。否则过低的收缩血压会导致脑灌注不足,不利于脑功能的康复,也不利于减轻脑水肿,安全渡过脑水肿高峰期。

总之,高血压脑出血是一凶险重症,随着人口老龄化,此病必将引起神经内外科医生的极大观注,提高诊疗效果,个体化治疗是成功的关键。

4 参考文献

[1] 段国升,朱  诚.手术学全集·神经外科卷[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304.

高血压优化治疗范文第3篇

控制高血压对预防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有重要意义

据估计,在有危险因素的1期高血压患者,10年内如能持续降低收缩压12 mm Hg,就可以在11例患者中避免1例死亡。

对有心血管疾病或者靶器官损害的患者采用同样的标准可在治疗的9例患者中避免1例死亡。

在临床中,抗高血压治疗平均可以降低35%~40%的脑卒中发生,20%~25%的心肌梗死和>50%的心力衰竭的发生。

有效的血压控制对预防高血压相关心血管事件具有重要意义。

联合治疗的优势

临床试验表明,单一用药一般仅可控制40%~60%或更少患者的血压,对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以及高危的高血压患者则血压的控制效果更差。

中国2011年高血压指南指出:“多年的临床研究归纳出降压治疗中药物应用的4个基本原则,即小剂量开始,优先选择长效制剂,联合应用及个体化。在联合治疗原则中提出,联合用药具有增加降压效果又不增加不良反应的优点,一般是在低剂量单药治疗疗效不满意时,可以采用≥2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事实上,2级以上高血压为达到目标血压,常需一开始就联合治疗。对血压≥160/100 mm Hg或中危及以上患者,起始即可采用小剂量2种药物联合治疗,或用小剂量固定复方制剂”。因此,2种药物的联合治疗对抗高血压具有一定优势,是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控制血压的实际需要。

固定复方是联合治疗的重要形式

联合用药理论上具有下述优点:作用机制不同,降压作用可累加、协同或互补;小剂量联合可减少单一用药时剂量过大导致的不良反应;并用药物可钝化反调节,相互限制另一药物诱导的不良代偿;有利于兼顾患者存在的多种危险因素与并存疾病;改善患者的依从性与生活质量;由于剂量的减少,可降低药物的价格。

目前,认为固定复方制剂是对高血压联合用药及个体化用药原则的补充或延伸。固定配比的复方制剂可以降低用药剂量、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提高病人的依从性,从而可以提高高血压患者的治疗率。治疗高血压的复方药物是经过科学的筛选而产生的,其配比对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这些复方制剂为高血压治疗的联合用药提供了一种选择,为个体化用药提供了一个参考,特别是对基层医生的用药具有指导意义。

固定复方制剂的优势

协同降压、减少不良反应 与单药治疗相比,固定复方制剂具有明显优势,多种药物通过不同机制降低血压,疗效叠加,显著增加了血压降低的比例,可使更多的患者达到目标水平。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噻嗪类利尿剂联用可对高血压RAAS机制与容量机制进行双重阻断,降压方面具有协同作用。利尿剂减少血浆容量从而降低血压,但是血浆容量降低会激活RAAS系统,由此导致的血管收缩和醛固酮分泌增加会部分抵消利尿剂的降压作用,而ARB可以抑制RAAS系统,从而与利尿剂产生降压的协同作用。同时,ARB还可抵消利尿剂因醛固酮增加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低血钾等。因此,两者合用既加强了降压作用又减少不良反应,获得单药无法比拟的降压效果。

提高依从性 高血压患者的过于复杂的方案常常影响了病人的依从性。HOT研究证实血压下降至130/83 mm Hg对心脑血管的保护作用最佳,但大部分病人(69%)需要≥2种的药物才能将血压降到这一目标值。UKPDS研究也证实,若要严格控制血压至少需要2种药物。若血压能在治疗数周而不是数月内达标,病人的信心和服药的顺应性增加,血压较快达标减少病人处于持续高血压状态的不良影响。固定复方制剂具有协同降压、服用方便的特点,能够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减少治疗费用 研究发现,若病人采用按顺序单药治疗方案,换用一种单药降压治疗,每年的药费将增加20%。而固定复方制剂对不同机制导致的高血压人群均有效,同时相互协同、相互补充,提高了疗效、减少了不良反应,降低了治疗费用。

传统固定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目前,老复方种类繁多,根据是否纯化学药分为两大类:化学药复方和化学药加中药复方。后者以复方罗布麻片和珍菊降压片为代表,传统国产固定复方制剂中以北京降压0号、复方降压片、珍菊降压片等较为常用。

北京降压0号 是一种降压疗效确切,不良反应相对小,价格比较便宜,在临床广为使用,为我国高血压的防治工作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由于北京降压0号主要是由利血平、双肼屈嗪、双氢克尿噻和氨苯喋啶等老药组成,其配方的科学性以及是否适宜于当代的高血压治疗,在学术界还存在争议。

复方降压片 其中含利血平、双肼苯哒嗪、氢氯噻嗪、异丙嗪、利眠宁以及小剂量维生素B1和B6、泛酸钙、氯化钾及三硅酸镁。起主导降压作用的是前3种成分。此复方制剂是根据抗高血压药联合用药的原则而组成的复方制剂,目的在于增加疗效、抵消或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对轻、中度高血压有一定的疗效,因价格低廉,服用方便,目前仍在临床上应用。

珍菊降压片 含可乐定、氢氯噻嗪、野、槐花米、珍珠层粉等成分,在临床上也有一定的应用。

新型固定复方制剂在高血压治疗中的应用

相对传统国产固定复方制剂而言,新型的固定复方制剂配伍更加科学合理,有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持。

参考联合用药方法的AB/CD法则(A是指ACEI和ARB,B指β受体阻滞剂,C指CCB,D指利尿剂;其中A、B两类药物抑制RAAS、SNS活性;C、D两类药物激发RAAS、SNS活性),新型固定复方制剂又可以分为ACEI或ARB与利尿剂固定复方制剂,ACEI或ARB与CCB固定复方制剂,β受体阻滞剂与CCB固定复方制剂以及目前不太提倡的β受体阻滞剂与利尿剂的固定复方制剂等。本文主要介绍已经上市,而且有应用经验的ARB/利尿剂的固定复方。

ARB和噻嗪类利尿剂固定复方制剂能更有效降低轻、中或重度高血压病人的血压,对必须联合用药的病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合理有效的选择。

ARB/氢氯噻嗪固定复方降压疗效更强 在INCLUSIVE研究中,使用厄贝沙坦/氢氯噻嗪治疗高血压8周,如果血压仍未达标,安博诺剂量增倍再治疗8周。观察结果显示,固定剂量复方制剂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且耐受性良好。替米沙坦/氢氯噻嗪80 mg/12.5 mg较替米沙坦80 mg或氢氯噻嗪12.5 mg单药治疗可以大幅度降低平均卧位舒张压和收缩压。

ARB/氢氯噻嗪的固定复方治疗达标更快 氯沙坦50 mg/氢氯噻嗪12.5 mg降压的起效时间从原来单药的3周提前到1周,T/P比值从原来单药的67%,增加到85%,降压幅度也明显增加。厄贝沙坦150 mg/氢氯噻嗪12.5 mg从原来单药的起效时间2周提前到1周。T/P比值>80%,血压降到

ARB/氢氯噻嗪固定复方不良反应小 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固定复方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要低于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联合氢氯噻嗪。在老年收缩期高血压大规模随机试验中,替米沙坦/氢氯噻嗪导致周围性水肿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氨氯地平/氢氯噻嗪。替米沙坦/氢氯噻嗪的临床试验中包括>1 700例患者接受联合治疗,没有出现药物意料之外的不良事件。意外事件发生率与安慰剂或替米沙坦单药治疗相似,大部分的不良事件是轻微的、短暂的,且不需要停药。

新型固定复方调整方便,有利于血压的持续控制高血压患者在血压的治疗中会出现血压的波动,这种血压的波动有季节性也有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鉴于这种固定复方中的主要成分为ARB,而次要成分为小剂量利尿剂,在调整药物过程中建议,冬季可以增加ARB单药的剂量,夏季减去复方制剂中的利尿剂保持ARB的成分,这样有利于血压的稳定。

CCB+他汀类降脂药物的联合 临床中有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的固定复方(多达一)。胆固醇水平是惟一与冠心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的危险因素,一些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合并血脂紊乱的达50%,这些患者可能已经存在进展性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ASCOT-LLA研究显示,高血压患者在严格控制血压的基础上,随机接受阿托伐他汀10 mg/日或安慰剂治疗,联合治疗(氨氯地平加用阿托伐他汀比单纯降压治疗可以进一步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36%(P=0.000 5)。降压+降胆固醇可以使冠心病事件发生率降低更多。

高血压优化治疗范文第4篇

【关键词】老年患者;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硝酸酯类药物

单纯性收缩压是老年高血压的一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治疗方式不当极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因此,研究老年单纯收缩性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有众多研究资料显示硝酸酯类药物可有效治疗收缩性高血压,本文分析了我院2015年7月-2016年2月对100例老年收缩压高血压患者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7月-2016年2月收治的100例单纯收缩性高血压老年患者,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60-79岁,病程3-21年,所有患者均经过ISH诊断标准筛选[1]:收缩压≥140mmHg,舒张压

1.2治疗方法

治疗前所有患者均停药1周,对照组患者行常规治疗,给予口服非洛地平缓释片5mg,1次/d;观察组在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硝酸酯类药物,予以口服单硝酸异山梨酯20mg,2次/d,,所有患者均连续治疗8周,每三周测量一次坐位血压,并详细观察患者舒张压、收缩压变化情况,了解患者有无副作用出现,治疗期间要详细指导患者用药,给予合理饮食,保持充足休息,观察临床疗效。

1.3统计学分析

本组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单位采用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 检验,P

2.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观察组患者脉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单纯性收缩压是老年高血压的一种,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如不及时采取治疗措施或治疗方式不当极易引发冠心病、脑卒中等疾病,严重影响了老年患者的正常生活[2]。当前有众多临床资料表明单纯性收缩压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患者体内动脉结构发生变化,如血管钙化、血管弹性纤维断裂等,造成大动脉硬化,降低了患者血管壁的弹性,进而降低了其顺应性和扩张性[3]。单纯性收缩压常表现为心室射血流量与压力波动降低,造成老年患者收缩期血压与脉压升高,而舒张期血压降低[4]。在临床中,常使用常规降压药物来治疗本病,但这种治疗方式在降低患者收缩期血压同时也会使舒张期血压降低,对患者的正常血压水平带来了一定的影响,难以达到理想的临床效果,尤其是对于老年患者来说,在收缩期如果血压升高则会增加心脑血管发病几率[5]。

在本组研究中,观察组50例患者通过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收缩压下降幅度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所用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舒张压下降幅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随时间延长而增大;观察组患者脉压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李小鹰,张新军,孙宁玲. 新型单片联合制剂治疗老年高血压中国专家共识[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2,04:325-330+299.

[2]刘希德,刘佳.氨氯地平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疗效观察[J].当代医学,2012,26:144-145.

[3]段京莉,张石革.抗高血压药的临床应用进展――高血压治疗与合理用药专家圆桌会议纪要[J]. 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2010,02:97-99.

[4]朱大乔,毛红娟,何丹丹,李雪玉,王`. 高血压患者自我监测血压对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 中华护理杂志,2004, 08: 24

高血压优化治疗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血压 治疗 血脂康 科素亚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6.216

高血压是我国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而且我国高血压患者每年以350万的数目递增,对高血压的治疗,多以利尿剂和钙拮抗剂药物治疗,也有以中药治疗高血压的报道。本文以收集的社区临床病例为基础,进行血脂康联合科素亚治疗高血压的疗效分析,以期为该类疾病的治疗及其临床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2010~2011年收治高血压患者200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男56例,女44例;年龄35~68,平均46岁。对照组中男53例,女47例,平均年龄为45岁。两组病程均8~11周。经过SPSS18.0统计分析表明,两组年龄、心率、病程、血压水平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单纯科素亚治疗,起始和维持剂量为每天一次100mg,连续服药6周。治疗组以血脂康和科素亚联用治疗,在服用科素亚的同时服用血脂康,其中血脂康的用法1次2粒,日2次,疗程为6周。两组观察期间保持与服药之前相似的膳食和生活方式,试验期间不加用任何干扰血压的药物。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评定。①显效:高血压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②有效:高血压症状减轻;③无效:症状无变化。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以α=0.05为作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结 果

疗效分析:两组经过不同方式的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结果见表1。

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观察组与对照组各有2例患者服药后出现轻微的不适症状(咳嗽),但能坚持服药,并未中断治疗。两组在本次治疗前后,其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以及粪常规均未出现明显异常。

讨 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早期高血压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是其仍对心血管系统存在明显的损害,尤其是微血管系统,长期高血压会造成小动脉中层平滑肌细胞增值和纤维化,管壁增厚和管腔狭窄;另外,长期高血压还可引起压力负荷增高,血管紧张素Ⅱ等生长因子可刺激心肌细胞肥大和间质纤维化,进而导致重要靶器官如心、脑、肾组织缺血,严重者甚至可引起脑卒中,心肌梗死等严重心脑血管并发症[1~2]。

血脂康胶囊中多种对人体有益成份并存,可保护机体,减少不良反应;他汀以外多种有效成份与天然他汀相互配合,多途径、多靶点协同作用,使血脂康胶囊具有调脂、抗动脉粥样硬化、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肿瘤等多种作用;血脂康胶囊除了作为冠心病的防治用药外,还可很好地用于老年患者和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获益更大[3~4]。科素亚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重要的药物之一,该药物和其他药物联用治疗高血压已经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本研究也进一步证明了联合用药的疗效高于单纯用药[5~6]。

本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血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科素亚和血脂康联合治疗,对高血压患者的血压降低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依靠科素亚的治疗。本研究结果为高血压的治疗的拓展以及临产用药,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参考文献

1 刘明江,黄久荣.血脂康对血脂正常的高血压伴高水平c反应蛋白人群的干预作用[J].临床内科杂志,2011,28(1):49-50.

2 顾秀莲,樊济海,巢胜吾,等.血脂康对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135例脉压的改善作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7):996-997.

3 王晓君,张守焰.血脂康、苯那普利联合用药对高血压伴高三酰甘油血症患者的调脂和额外降压作用[J].内科理论与实践,2007,2(3):185-186.

4 刘小喜.血脂康治疗老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心脏杂志,2007,19(3):370-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