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血压治疗建议

高血压治疗建议

高血压治疗建议

高血压治疗建议范文第1篇

目的 了解湖城中老年人居民高血压患病与社区生活方式的干预情况。方法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3 157名城市中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结果 ①男性居民1 175名(37.15%),女性居民1 982名(62.66%)(P=0.000);②被调查对象的平均年龄:男性(66.33±8.83)岁,女性(64.06±9.25)岁(P=0.238);③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 270人(40.8%),不同的街道比较差异显著(P=0.007);④“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无显著差异(P=0.771);⑤“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不同街道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28)。结论 湖州城市中老年居民的高血压患病在社会需求方面值得关注,应当提供良好的生活方式干预。在哪里

【关键词】  城区中老年居民;高血压患病;生活方式干预;调查分析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升高为特征,同时可伴有心、脑、血管和肾脏等重要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1〕。研究证实,高血压是脑梗死、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防治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关键〔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为此,本文就湖州城区中老年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进行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根据自制《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对湖州城区年龄在55~75岁女性和年龄在60~75岁男性以方便抽样方式进行调查,共调查对象3 157人。主要涉及3个街道(其他街道的部分居民也参加了调查,这部分对象被给予另外的代码编号),分别为爱山街道、飞英街道和龙泉街道。其中,男性1 175人,平均(66.33±8.83)岁;女性1 982人,平均(64.06±9.25)岁,性别比较无显著差异(t=6

.70,P=0.238)。在哪里

1.2  调查问卷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慢性疾病危险因素的阶梯监测》〔3〕调查自制而成的《湖州市中老年人群慢性病危险因素调查问卷》,主要针对高血压患病与生活方式干预状况进行描述和分析。

1.3  调查方式

由经过专业培训并考核合格的护理班和社区班在校大学学生对符合纳入标准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EXCEL3000,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在哪里

2  结果

2.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剔除42名无效问卷,共有3 115名调查对象提供了有关信息,占99.1%(3 115/3 157)。其中血压不高或未患高血压为1 841人,占59.1%(1 841/3 115),医务人员告知患有高血压或血压升高者1 270人,占40.8%。不同街道比较差异显著(χ2=17.56,P=0.007)。见表1。表1  血压升高或患高血压情况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略)

2.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的膳食处方” 不同街道的比较分析

不同的街道之间无显著差异(χ2=1.125,P=0.771)。纳入分析的研究对象1 259中,有505人告知医务人员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754人告知医务人员没有给过自己膳食方面的相关建议。见表2。表2  “医务人员是否对高血压患者开过特别膳食处方”的比较分析(略)

2.3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 在哪里

不同街道医务人员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方面具有显著差异(χ2=9.118,P=0.028)。在纳入分析的1 249名调查对象中,医务人员给过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有238人,仅占19.1%,绝大多数未给过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见

表3。表3  不同街道“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比较分析(略)

3  讨论

   

本文讨论的是调查人群中高血压的患病情况以及高血压患者的社区资源利用情况。根据调查,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40%,基本反映湖州城市社区本调查年龄段(女性:55~75岁,男性:60~75岁)高血压的患病情况,这一数据提示应加强中老年人群血压状况的检测。除了城市社区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应引起很多相关部门的重视之外,本部分在着重调查了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以及其他医务人员对高血压患者的管理情况,如给高血压患者有关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方面的指导等工作显得不足。医务人员为高血压患者进行膳食方面的指导性建议的占 40.1%、针对高血压减轻体重的建议和治疗的仅占19.1%。说明社区工作者可能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治疗的认识不够。

  

因此,社区医务人员应充分认识对慢性病相关的生活方式的干预治疗,在饮食、减重和加强锻炼等方面给予社区高血压患者充分的指导,加强健康教育,使全民认识到防治高血压的重要性,达到预防高血压,降低高血压的发病率,减缓高血压的进展,降低高血压的并发症。

在哪里

【参考文献】

 

1 李 霞.以健康教育方式干预中老年高血压患者治疗〔J〕.中国老年保健医学杂志,2008;6(3):102.

高血压治疗建议范文第2篇

建议1 控制血糖达标

既然发现患了糖尿病,就必须治疗,治疗必须达标。因为2型糖尿病早期症状不明显,如出现症状而就医时,患者已经或多或少地出现了并发症,这对患者治疗和预后均不利。所以,我们主张控制达标,不达标等于没有治。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杨文英教授近日指出,严格控制血糖是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风险的关键,而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率达标不到30%,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现象。不稳定的血糖水平或偏高的血糖对心、脑、肾、眼等人体最重要器官进行着慢性损害,促使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引起肾脏的早期隐匿性不可逆性损害,我们必须重视治疗,治必达标。

建议2 控制血压到正常水平

大凡糖尿病患者多伴发高血压,双重性地加重了肾脏负担,所以,糖尿病肾病患者更应该注重血压的控制。降低血糖,减轻肾小球内压是保护肾小球膜的主要方式,由于血糖的不稳定性引起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分泌,增加了肾脏的负荷;另一方面,从球管平衡理论来说也加重肾脏负荷,所以,对于伴有高血压者我们我们一定要降压至140/90毫米汞柱以下,医学科学家进行了长期观察与研究证实,当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时,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才最低。有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血压还应该控制得更低一些,血压应<130/85毫米汞柱。高血压肾功能损害的患者,血压应该控制在125~130/75~80毫米汞柱以下,才能延缓肾功能损害的发展。高血压虽不是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因素,但高血压可加速糖尿病肾病的进展和恶化,抗高血压治疗在糖尿病肾病早期能减少尿蛋白和延缓GFR的下降,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140毫米汞柱者肾功能的下降速度为每年13.5%,收缩压

建议3 减少钠盐摄入

2型糖尿病患者大多伴有超重、肥胖,食量大,口味重,摄盐较多。钠主要是通过肾脏泌泄,约有80%的重新吸收,肾小球和肾小管对钠离子的泌出和排泄均是通过上皮细胞以钠-钾、钠-H的信使传导机制交换的,第二信使的活跃带动机体内各种细胞代谢调节机制,增加机体负荷,促进了细胞衰老调亡速度。摄入钠盐量高会促使肾脏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加重肾脏的负担,影响肾脏功能。专家们发现,高盐摄量可加速肾脏病人肾功能的减退。因此,肾脏病患者一定要控制钠盐的摄入量。另外,摄入钠盐过多的人多发生高血压,高血压也加重肾负担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肾脏病患者摄盐过低也不利于机体,也反馈性地影响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小管的调节、神经内分泌、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旁分泌因子等多重因素。

建议4 早期干预性治疗

糖尿病患者早期干预治疗效果明显,有学者应用抗氧化剂如维生素E和维生素C,血管转换酶抑制剂,传统中药六味地黄丸等对没有出现糖尿病肾病和已经出现糖尿病肾病的糖尿病患者进行干预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血压不在理想水平的也配合降压药,一方面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另一方面减少已有蛋白尿患者尿蛋白的滤出,起到保护肾脏的作用。当然,在治疗糖尿病过程中还要注意尽量减少降糖药对肾脏的损害,及早应用胰岛素也可以保护肾脏。

建议5 定期监测

血糖水平随环境季节的变化而改变,也随应用药物的敏感性而波动,定期监测血糖,定期监测尿蛋白和血压水平均是有必要的。如果不去监测,不知不觉,等到高血糖而导致肾脏出现问题才去解决,有点为时过晚,部分病人在治疗初期重视,随时间的推移,重视性下降,自认为服药控制正常,这样耽误了良好的治疗时机。部分病人只化验空腹血糖而不去监测餐后血糖,忽视了一天24小时的2/3时间都处在餐后高血糖状态的监测。也漏诊了部分以餐后高血糖为主要表现的早期糖尿病病人,一经发现患有糖尿病时就已经是肾病病人了。

建议6 合理饮食

蛋白质摄入量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均观察到,高蛋白饮食可增加肾小球的血流量和压力,加重高血糖引起的肾血流动力学改变,没有尿蛋白的病人要求摄入蛋白的量为一天每公斤体重0.8克,对于有尿蛋白的病人要求一天每公斤体重0.6~0.8克。饮食对临床期糖尿病肾病可使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速度减慢,日常饮食应以优质动物蛋白为主,在胰岛素保证下,可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以保证有足够的热量,避免蛋白质和脂肪分解增加肾脏排泄负担。另外,减少各种高热量油炸食品和植物蛋白的摄入,也有利于肾脏的保护。

高血压治疗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血压患者;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前景

我国是一个高血压大国,高血压患者人数已突破3.3亿,而当前我国高血压患者的知晓率、治疗率和达标率仍处于低水平。我国政府还将每年10月8日定为全国高血压日。高血压已成为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高血压患者除注意平时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外,通常需终身用药,在面对单一药物治疗达标率低,患者依从性差等缺点[1]。近年来,国内外在研发复方降压制剂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单片复方制剂已列入我国和欧美各国高血压治疗指南。2012年我国拟定了《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仔细分析过去我国高血压控制情况无明显改善的原因,既有疾病本身的变化,也有疾病管理方面的问题。尽管高血压管理水平与治疗率均有提高,但有利条件并未能有效地改善高血压的控制情况。为了更有效地控制血压,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降压药物进行足量、合理联合治疗,尤其是使用单片复方制剂,大部分患者血压能得到有效控制。

1 单片复方降压制剂已成为当前和今后高血压治疗的第一选择

在高血压的治疗中需根据高血压的严重程度和其它危险因素情况综合考虑治疗方法,I级患者首先考虑使用单一药物治疗,疗效不佳时考虑联合用药或者复方制剂,大部分II级以上高血压患者需联合用药或复方制剂,而III级高血压患者基本均需联合用药或复方制剂[2]。复方制剂的出现是高血压治疗学的需求,而不是制剂学的需求;是治疗学的发展,而不是制剂学的发展;是高血压治疗理念的发展,而不是颠覆。特别是单片复方制剂可实现以下目标:降压作用更强,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服用方便,可改善患者的依从性和治疗的持续性[3]。

目前已被FDA批准上市的唯一一种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与二氢吡啶类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单片复方制剂,即缬沙坦/氨氯地平单片复方制剂,此复方制剂降压作用协同、不良反应抵消[4]。缬沙坦是循证医学最丰富的ARB类降压药,多个大型临床试验如VALUE研究[5]、Jikei Heart研究、Val-HeFT研究、VALIANT研究和MARVAL研究均显示缬沙坦具有良好的降压外,尚可通过抑制局部组织的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延缓心脏及肾间质重构、降低蛋白尿的排泄,发挥心脏、肾脏保护作用。

2 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的效果与安全性

现在我国临床应用的新型单片复方制剂大多已在欧美国家普遍的验证和使用过,并在我国进行了大样本的降压疗效的临床观察以及数据统计说明。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这些新型的单片复方制剂比单药治疗能更加有效地控制血压,提高了控制血压的达标率。单片复方制剂降压治疗是把两种降压药物放在一片药物中使用,使联合降压治疗方便、可靠、有保证,理论上还应相互抵消组分药物各自的不良反应。如果方案设计得当,单片复方制剂比自由联合治疗还可以有更好的价值-效应关系,医疗费用降低。单片药物比使用两种药物的价格更低。另外,可以早达到治疗目标、随访观察减少、保护靶器官、更多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从而节省医疗开支。

3 单片复方制剂的不足之处

单片复方制剂的不足是其使用起来的灵活性较差,相对依从性 也较差,不便调整剂量。除此之外,如果单片复方制剂的信息不能很好的让医生和患者了解。在推广使用复方降压药物时,应提供准确、全面的信息,让医生和患者既知道复方制剂的组成药物,也知道这些组分药物的剂量。特别是在农村及社区基层推广使用这些药物时,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以防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4 治疗建议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联合降压治疗的建议从药物的角度上是合理的,但也要注意个体化、特殊体质等方面的因素。作为临床医生应积极地建议和使用单片复方制剂。作为初次诊断的2级以上高血压患者(收缩压≥160mmHg,或舒张压≥100mmHg),可初始治疗时就口服单片复方制剂。目前正在接受其它降压药物治疗还未使用单片复方制剂者,可根据患者血压水替换或加用复方制剂的降压药物。血压水平在140~159/90~99mmHg的1级高血压患者来说,可一开始直接用单片复方制剂;而血压水平在160/100mmHg以上的2级及2级以上的高血压患者,可选择在单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适合的复方降压药物。美国预防、检测、评估与治疗高血压全国联合委员会第七次报告(JNC7)指出:当患者血压超过目标血压20/10mmHg时开始联合药物治疗。应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复方降压药物的种类,这时既要考虑到患者的血压升高的类型,也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合并症等情况。已经接受降压治疗的患者,治疗过程中出现过的各种不良反应是选择复方降压药物的重要依据。在使用单片复方制剂后血压仍不能控制时,可以选择增加复方制剂的剂量。

复方制剂的组成已经有了新的概念,不单纯是几种降压药物的合理搭配,而是考虑到整个高血压的综合控制治疗,在欧洲,美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单片固定小剂量的复方制剂已经成为引领高血压药物治疗的新方向,目前英国研制出了新的复方制剂,包括2种降压药,美国也研制出了用于防治高血压病的单片复方制剂;尽管这些复方制剂的效果需进一步要得到循证医学的验证,对于全面控制多重的心血管病危险因素这一理念己得到心血管医学界的广泛共识;控制的复方制剂以其增强疗效,减少不良反应,抵御并发症和依从性好等优点,成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一个新趋势和新方法,我们相信高血压用药的复方制剂将会在今后的高血压防治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今后的新药开发和研究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参考文献:

[1]陈鲁原.单片复方制剂对中国高血压患者管理的重要意义[J].中华高血压杂志,2011,19(6):508-512.

[2]杜海洲.国际抗高血压复方制剂研发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0, 19(18):1676-1679.

[3]Ggerbion PP,Shoheiber O.Adherence patterns among patients treated with fixed-dose combination versus separate antinhypertensive agents[J]. Am J Health Syst Pharm,2007,64(12):1279-1283.

高血压治疗建议范文第4篇

【关键词】糖尿病;维持治疗;合理用药

【中图分类号】R246.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13-01

患者女,67岁,1988年因心绞痛、胸闷晕倒而入院抢救治疗,检查:血压200/180mmHg,心律162次/分,空腹血糖13.8mmol/L,餐后血糖18.7mmol/L,X胸片提示心脏增大,经治疗病情基本控制。家族史:患者亲属中有父亲、两个哥哥、一个妹妹均因患者类似病情而相继死亡,最高死亡年龄58岁(二哥),最低死亡年龄41岁(父亲)。维持治疗方案:二甲双胍:0.5g/次,3次/d,饭后服,格列齐特:80mg/次,2次/d,早餐、晚餐前服,心痛定:10mg/次,3次/d,饭前服。笔者对此患者治疗情况进行随访跟踪,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及时修改治疗方案,指导患者合理用药,现报告如下。

3个月后,患者出现下肢水肿[1],血压在140/90mmHg左右波动较大,心律正常,心痛定改为复方利血平:2粒/次,3次/d,水肿半月后消失。6个月后复查:血压142/96mmHg,血糖空腹78mmol/L,餐后血糖12.1mmol/L,二甲双胍改为0.25g/次,3次/d,用法改为饭中服,格列齐特用法同上,加服阿斯匹林50mg/次,1次/d。复方利血平改为:1粒/次,3次/d。1年后患者血糖、血压波动相对稳定,口服药品可以控制,但患者出现精神忧郁[2],遂建议调整治疗方案:复方利血平改为心痛定10mg,晚餐前服,脑络通胶囊:2粒/次,3次/d,每年服用1个月,二甲双胍[3]:025g/次,2次/d,早餐、中餐前服,格列齐特、阿斯匹林同上。在特殊情况下:血压偏高时:心痛定,10mg/次,2次/d,早餐、晚餐前服,血糖偏高时:二甲双胍0.5g/次,3次/d,餐前服。2006年体检:X胸片结果:心脏仍然比正常心脏大四分之一(排除水肿、心衰,原因不明)。血糖空腹仍在7.0mmol/L左右波动,血压正常,无手指、脚趾糜烂现象,无其他异常现象,健康状况良好,降糖药治疗同上:二甲双胍:0.25g/次,2次/d,格列齐特:80mg/次,2次/d。

讨论:患者患有重度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1988年因抢救及时而脱离危险。但病情反复,需长期维持用药治疗,慎防患者因血压过高、低血糖、心绞痛而突然死亡。患者在出院3个月后出现下肢水肿,经分析应为心痛定的副作用,遂将心痛定改为复方利血平。在服用复方利血平1年后,患者出现精神忧郁症状,遂重新改为心痛定。血压监测表明该病人在晚上6:00-8:00血压偏高,其他时间正常,鉴于心痛定能同时有效治疗高血压、心绞痛、心衰,有保护内脏作用[1],且降压效果明显,副作用低,故仍然采用心痛定治疗,但改为晚餐前(18:00)服一粒,能使全天血压得到有效控制,长期服用未出现下肢水肿等副作用。使用阿斯匹林50mg/d,用来预防血栓形成。使用脑络通胶囊疏通脑血管,用来预防脑溢血,因长期患高血压、心脏病容易形成血栓。二甲双胍说明书上建议为饭后服或者饭中服用,但笔者建议患者将二甲双胍改为饭前服,因为该患者胃肠无疾患,饭前服用二甲双胍对胃肠道刺激小,且见效快,生物利用度高。该患者患糖尿病、高血压病20余年,在笔者指导用药下,血糖和血压控制较理想,也未见有其他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健康状况良好。

参考文献

[1] 编委会.现代临床治疗药物大全[M].第1版.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5:305-306

高血压治疗建议范文第5篇

对于绝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来说,自测血压是适用的。欧洲高血压学会建议,自测血压适用对象是:可疑白大褂型高血压、可疑隐蔽性高血压、抗高血压治疗指导、老年高血压、妊娠、糖尿病、难治性高血压。所谓“白大褂型高血压”,是指有些患者特别容易紧张,放松时血压并不是太高,但是一看到医生,血压就蹭蹭往上蹿。李公信说,这类患者尤其适合在家中自测血压。

在高血压发病治疗的不同阶段,家庭自测血压的频率和方法还是有差别的。

如果在一天内三个不同的时间段测量血压,高压超过135mmHg,低压超过85mmHg,那么基本可以判断患了高血压。如果患者血压时高时低,建议连续测量一个星期,每天6时~9时之间测量一次,18时~21时之间测量一次。要提醒的是,每次测量前要静坐15分钟,然后连续测量三次,取平均值为本次测量血压值。

在治疗阶段,保持每天测量两次的频率,最好绘出血压波动曲线图。每次就诊的时候,带上自己测量的数值,给医生作为开药的参考。如中途改变治疗方案,则需自测血压2周,用2周血压平均值来评估疗效。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患者血压水平降到正常水平,这时进入随访阶段。在随访阶段,如高血压控制得比较好,建议每周自测血压一次,如血压未控制、或血压波动大、或病人依从性差,则建议增加自测血压频率,如每天早晚各测一次,或每周自测几次。李公信说,血压平稳后,不提倡太频繁的测量血压。

家庭自测选用何种血压计?专家提醒说,最好用上臂式的血压计,不要用腕式血压计,因为前者更准确。

坚持自测血压有助正确治疗

在服药治疗的同时,适当监测血压状况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降压治疗过程中,许多患者长期不监测自身血压变化,这是一种误区。李公信表示,目前的降压原则十分强调个体化用药。究竟怎样才能达到“个体化”,不是简单一句话,而是要做许多实际工作的,其中一项便是患者坚持每日或每周定期对自己的血压进行监测并记录,把结果提供给医生,便于医生掌握用药与血压变化的关系,了解需要用多大剂量或怎样联合用药能使血压稳定在理想水平上,以便医生更为准确地指导患者用药。

李公信说,每个人的血压波动规律都是不一样的,有了血压波动曲线图,医生的治疗可以更有针对性,比如有人凌晨血压高,这就需要临睡前服用降压药。这些年来,自测血压的患者越来越多,这是个好现象。但是,有些患者没有掌握测量方法,也给自己和医生带来麻烦。有的患者不知道什么时间测血压,只要想起来就测,一天甚至测上几十次,其实没有必要。

现状

最好的不如最合适的

高血压是现代人健康的一大威胁。专家指出,90%的高血压是原发性高血压,找不出明确的致病原因,此外还有10%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高血压,比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疾病、大动脉疾病、妊娠中毒症、颅脑疾病等,都可引发高血压。对于后者不能一味降血压,而要先治疗原发病。而对于原发性的高血压,患者要做好终身与之“战斗”的准备。

一般确诊高血压之后,医生会给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判断引起继发性高血压的原因及判断高血压对靶器官损害的程度。体检一般包括肾功能检查如尿常规等,糖代谢检查如测血糖,脂肪代谢检查如测甘油三酯等,电解质检查如血钾、钠、氯、钙等,此外还有心电图、胸片等等。

李公信说,通过上述体检,医生对患者各个脏器的功能状况比较了解,才能够制定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选用最合适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的治疗,目前多数采用多种药物小剂量联合用药的办法。降低血压的药物共有两三百种,而每个患者的身体情况是千差万别的。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没有最好的药物,只有最合适的药物,比如患者肝肾功能不好,医生避开对肝肾副作用大的降压药,对于患者就是合适的选择。

治疗

资料显示,我国现有高血压患者约2亿人,高血压患病率接近20%。令人担忧的是,在高血压患者中约七成患者并不知道自己患病的情况,往往等到发生心梗、中风等心脑血管意外,他们才“恍然大悟”。此外,约75%的高血压患者没有得到规范的治疗。珠江医院心内科教授李公信指出,高血压患者学会监控自己的血压,对于平稳控制血压以及预防心脑肾方面的并发症非常有用,建议患者最好在医生指导下学学量血压的技巧。

药物提醒

警惕高血压治疗三误区

李公信说,许多高血压患者对于治疗存在很多认识误区,导致血压控制情况不理想。

第一个常见误区是“降压越快越好”。合理使用降压药物可使患者的血压维持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达到减轻症状,延缓或防止心、脑、肾等器官并发症的发生。但是,除了“高血压现象”、“高血压脑病”、“急进型高血压”需紧急降压外,大多数“缓进型”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压不宣降得过快,一般服药后两到四周内降至正常就可以了。

第二个误区则是“降得越低越好”。高血压合并不同疾病,降压目标是不一样的,并非降得越低越好,否则会引发较重的不适感,甚至会诱发脑血栓形成、冠心病、肾功能不全等意外。普通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为血压

第三个误区是“血压降至正常就停药”。很多高血压病发展缓慢,病程常可达20~30年以上。如果自己觉得没症状或一两次血压正常就停止服药,容易引起血压波动。降压药都是有作用时限的,过了有效期患者没继续服药,血压会立刻反弹。而反复吃药停药,会造成血压波动加剧,反而更容易引起心脑肾的损害。

乱服降压药也会脑中风

老张半年前发现自己血压偏高,便按照身边病友的热心介绍,买了某种降压药在家服用。不料,前几天他突然出现右侧躯体麻木、活动不便的征兆,经医生诊断为急性脑梗塞,而且判断是由血压控制失常所引发。

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心血管内科聂如琼副教授提醒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并非万事大吉,同样需要预防脑中风发生的可能,而且如果大剂量骤然使用降压药或多种降压药同时用,还可能增大缺血性脑中风的发生几率。专家表示,只有遵医嘱用药并严密监测血压才能做到降压、预防中风两不误。

血压突然降低易致脑缺血

“高血压引起的并发症,因人种不同而有差异。”聂如琼副教授表示,“在白种人群中,高血压的并发症以冠心病为主,而黄种人则以脑中风为最多。”据介绍,我国每年新发脑中风病例近150万,其中76%由高血压引起。聂如琼表示,如此之高的发病相关性,主要是因为我国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水平比较低:我国高血压病患

者高达1亿之多,但其中只有50%的人知道自己血压高;接近90%的高血压患者并没有对自身血压进行有效控制。

聂如琼表示,因高血压引起的脑中风,以缺血性居多(如脑梗塞、脑血栓等),出血性相对较少。

“这是因为高血压患者大多伴有血管硬化,血管的弹性或者说变形性变差,在长期高压灌注下,血液供应相对充分,如果血压突然降低,血流下降,就容易导致脑缺血;而血流变慢,更可诱发血小板凝集,从而导致脑血栓。”由此,专家解释,降压过猛或者服用降压药不规律从而导致血压忽高忽低的患者,很容易“中招”。“很多患者降压心切,大剂量使用降压药或者多管齐下,同时用几种降压药,会引起血压骤然下降,使供应大脑的血流速度放缓,从而形成缺血性脑中风。”聂如琼指出,患者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科学使用降压药、利尿剂、镇静剂等控制高血压和脑血栓的药物,以防意外发生。

反之,如果不对血压进行控制,一味任其飙升,甚至因为情绪激动等造成血压短时间内快速上升的高血压患者,也非常容易引发突然性脑出血。

平时应尽力消除中风诱因

聂如琼指出,有效控制血压是高血压患者预防脑血管意外的不二法门。首先要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针对性用药,治疗高血压切忌盲目用药。而且高血压患者应努力消除中风的有关诱因,如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情绪波动、便秘、过度劳累、用力过猛等。

其次,患者要控制血压到目标值。专家还建议,患者应实现平缓降压,即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在医生指导下适当服用阿司匹林可进行抗血小板治疗。

“最重要的一点是高血压患者要树立长期服药,终身治疗的概念,切不可血压一正常,马上就断药。”聂如琼强调,目前对于高血压治疗,依然只能控制,无法治愈,所以患者应配合医生,不断努力,在良好控制血压基础上制止脑中风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关链接

我国高血压控制率仅为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