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第1篇

【关键词】骨科手术 深静脉血栓 基本预防 机械预防 药物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106-02

引言

据数据统计,目前骨科术后因为深静脉血栓(DVT)而导致下肢功能丧失和肺栓塞疾病的患者在92%以上,其中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65%以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平均在46.9%,全膝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在52.9%。在临床上骨科术后采取过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的患者,髋关节手术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7%以内,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病发率为0.06%,可见,科学的手术和护理可显著的减少死亡率和病残率,减少时间和费用。本课题旨在探讨在骨科手术前、后以及进行中如何通过干预有效减少其并发症―深静脉血栓。并谈及骨科术后护理和干预的方法,并提出干预的措施,希望能对骨科医师和患者预防深静脉血栓提供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本组101例患者中,男性患者65例,女性患者36例,单膝患者86例,双膝患者15例,年龄在30―91岁,平均年龄为60.5岁,留院时间均为3天,101名骨科术后患者中,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3例,行全髋关节置换术30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44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术4例。101例患者中均无既往病发史。

1.1.1 方法 在101例患者留院的3天中,对实验组患者进行检查,如心电图检查、胸部X射线检查和血细胞测量等,对单侧和双侧下肢手术者分别进行彩超声检查,检查前后均给两组使用抗生素,口服阿莫西林,留院三天内一天检查一次。对照组40名患者均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

1.1.2 统计结果。两组在留院期间,护理人员定时对其恢复症状进行统计并记录了下来,分别有肢体的疼痛程度、肿痛程度、肢体表皮颜色等。并将试验组中经过彩超诊断为深静脉血栓的患者以及有深静脉血栓临床反应的患者进行统计,为统计方便,将分为三类:重度、中度和轻度。通过检查和比较,两组患者留院干预的不同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差异具有显著性。

2 结果

实验组经过药物干预、手术干预等的治疗后对比对照组,统计结果如下:

3 讨论

3.1 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因素

根据1856年virchow定律提出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三大因素分别是:2.1骨科手术前后患者均需卧床休息,长此下去,患者得不到活动空间,手术后,骨骼的创伤和手术的影响都会引起水肿或静脉压迫的情况,静脉血流减缓,血液会长期处于高凝度状态,血流缓慢会诱发血栓。2.2肢体手术大部分都会要求肢体屈曲、内收,这会导致下肢静脉受压,损伤血管壁。2.3患者的年龄越大,心脑血管功能越低,糖尿病、肥胖病以及心脑血管疾病等也容易引起深静脉脑栓的形成。以下将以药物干预为例,探讨骨科术后药物预防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

将留院的101名患者分为用药组和不用药者,(实验组)用药组61人,(对照组)不用药组40人,实验组患者服用低分子肝素,对照组均不用药,一个疗程后(7天)分别对两者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检查发现,用药组61人中有23人无深静脉血栓,未用药组40人中有2人无深静脉血栓。两组比较,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服药后与未服药后的效果见表A

(表A)

综上所述,我们知道了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主要因素,通过实验我们确定药物干预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具有积极作用,且不良反应的患者也较少。下文主要探讨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护理措施,

3.2 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措施。一方面要做好健康宣传工作。骨科手术患者在入院之时都会有或轻或重的精神压力,如担心手术失败造成终身残废,骨科手术后因为行动不便长期卧倒在床会导致无法工作从而忧虑,加上手术自身给患者的身体造成的痛楚感,患者多会心情烦躁。护理人员要能理解患者心理和身体上的双重创伤,注意调节他们,做一些娱乐活动来分散患者紧张的情绪,如鼓励他们锻炼、鼓励患者多喝水,多听音乐、多看电影、书籍,多聊天,也可以采取互相监督饮酒吸烟的方法。

另一方面,据统计显示早期适量运动可减少血管栓塞75%以上,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形成50%都发生在一周内,还有25%发生在术后第二周。因此对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应该在前期完成。护理人员要观察患者的下肢血液流通和肿痛的情况,对患者的呼吸、心率等各方面做好检查和纪录,对有特殊情况的患者如临时休克、呼吸困难、胸闷等要做好前期预后工作。另一方面,临床上普遍患者下肢发生深静脉血栓的概率是上肢的3倍以上,因此,医院医生在对患者护理时,最好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穿刺部位,已而减少患者的疼痛感。对于术后疼痛感较厉害的患者,护理人员要引起重视,术后过度疼痛会导致患者凝血功能不正常,身体各方面免疫力都会下降,因此,要将较少患者疼痛感列入护理工作的计划中,对于身体上有极大痛楚感的骨科术后患者可口服到预防血栓形成的目的,硬膜外止痛泵、静脉止痛泵、肌内注射哌替啶。可用听音乐、看报、聊天等方法分散注意力。各种情况的护理方法都不同。患者如有腹痛状况且持续剧烈疼痛不能缓解的情况下,要警惕肠坏死并发症,护理人员在这种情况下要及时通知医师进行处理,千万不能耽搁。术后患者如有心律失常、胸闷等状况时,可以用硝酸甘油以缓解症状。患者在术后2天后依然发烧不退要采用物理降温法,骨科术后2天以上高烧不退的患者就要考虑是否有感染的情况了,要加倍小心和预防。

4 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

本课题中所有患者都是经过三种预防的:基本预防、机械预防以及药物预防。医师和护理人员对骨科术后的患者要首先做好基本的预防措施,在术前术后要及时讲解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性,劝服患者支持、配合自己的工作,尽量避免手术时间过长,术中术后要做好止血措施,用最大的努力减少患者的身体上痛楚,手术后可以对患者按摩,活动裸关节,伸展、弯曲、环转裸关节,患者回病房后要指导其活动小腿和足趾,让患者多做深呼吸和重咳嗽的动作。

再次就是做好机械性的预防,临床上有减压弹力长袜,可以利用弹力作用活动患者的裸关节,既简单又廉价,还有对于髋臼骨折的患者,可以使用足底泵,促进血液的流通。髋膝关节手术的患者还可以使用磁治疗法,有效预防深静脉血栓,出血严重的患者可以添加装足底静脉泵、间歇充气加压装置。

最后还有药物预防措施,分两种:注射药水和口服药物,骨科患者术后可服用低分子右旋糖酐,该药在临床上有不良反应或者过敏现象的很少。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12小时后可给与口服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术前或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术后持续用药时间不少于7~10天。尽量不单独采用阿司匹林。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它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危及着人们的生命。大部分骨科患者会因为担心并发深静脉血栓而不敢接受治疗,因此,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理工作至关重要。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了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更清楚地了解深静脉血栓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笔者认为采用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相结合是降低骨科大手术后VTE发生率的有效途径,宜进一步探讨、推广。

参考文献

[1] 唐茂舜,钱晟,高文辉,陈洲,张明. 介入性综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应用[J].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09, (11) .

[2] 杨冬山,张秋学,李学锋,刘汝海,李凤山. 重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3] 杨德华,李剑,何家安,胡新华,辛世杰,段志泉. 抗凝、溶栓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发生肺栓塞的影响[J]. 中国普通外科杂志, 2009, (12) .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第2篇

【关键词】深静脉血栓;护理;预防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309-02

0 前言

近年来,随着下肢创伤,外伤性截瘫痪患者的增多以及人工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技术的普遍应用,骨科手术后发病率较高的静脉血栓栓塞性疾病逐渐受到了大家的重视。

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 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起病较急,若不及时治疗轻者早期造成肢体疼痛、肿胀、功能障碍,晚期遗留下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和深静脉血栓后遗症(PTS),严重者可引发静脉血栓流入肺循环导致肺动脉栓塞(PTE),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我国对静脉血栓性疾病的认识及重视程度远低于国外,由于缺少对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范措施,我国静脉血栓发生率为10%~63%。因此,增加对DTV的认识,掌握或了解各种DTV预防和护理的方法,已成为完善护理理论与实践,适应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病例总数230例,年龄16~78岁,其中髋臼骨折10例,髋关节置换126例,粗隆间骨折94例,其中合并其他部位骨折20例。

1.2DVT预防方法

1.2.1 基本措施

①在四肢或盆腔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精细,避免静脉内膜损伤;②术后抬高患肢时,不要在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血液回流;③鼓励患者尽早开始经常的足和趾的主动活动,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④尽可能早期下床活动。

1.2.2 机械预防措施

按摩下肢并可穿逐级加压弹力袜(GCS)。

1.2.3 药物方法

术后当晚开始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用药剂量需要作监测,使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维持在2.0~2.5,勿超过3.0,直至术后4周,对术前准备时间较长者先用低分子肝素,但手术时应尽量避免硬膜外麻醉。如果患者出血风险较高而禁忌抗凝时,则采用机械性措施预防血栓。

1.3DVT患者护理方法

明确DVT诊断后,我们采取了如下护理措施。

1.3.1心理护理

护士应主动与病人交流,讲解DVT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效果,解除病人的心理负担,从而更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1.3.2 DVT患肢护理

血栓形成后1~2周内应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使患肢高于心脏水平20~30 cm,以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患肢淤血,缓解肿胀和疼痛,同时应注意患肢的保暖,室温最好保持在25℃左右,患肢制动,不得按摩或作剧烈运行,以免造成栓子脱落。严密观察患肢皮温及足背动脉博动情况,每日测量并记录患肢不同平面的周径,并与以前记录和健侧周径相比较,以判断疗效。为防止肿胀患肢破损,应保持皮肤清洁,可使用中性肥皂,适当水温。被褥保持平整干燥,避免局部皮肤受压过久,可防止褥疮发生。

1.3.3溶栓及抗凝治疗的护理

溶栓期间密切观察病人牙龈、皮肤黏膜有无自发性出血,定时监测大小便出血及隐血,注意观察注射部位有无青紫及血肿。定期监测血常规、凝血四项,同时注意病人有无意识模糊、瞳孔变化、头痛、呕吐、肢体活动受限、血压升高等颅内出血现象。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1.3.4预防肺栓塞的护理

为避免血栓脱落,禁止对患肢施加压力,如按摩、静脉推注药物等。保持大便通畅,防止用力大便突然站立,指导患者做深呼吸及有效咳嗽。密切观察患者呼吸情况,如患者出现烦躁、呼吸频率加快、发绀、胸痛等症状,应考虑为肺栓塞,立即给予紧急支持性护理,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急性呼吸窘迫患者可给予气管插管或机械通气。遵医嘱静脉输液以维持和升高血压。

2 结果

本组41例患者经过精心护理和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25例治疗4 d~7 d,16例治疗8 d~15 d症状好转,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

3 讨论

3.1DVT病因分析

DVT形成的机制理论主体仍然是1856年Virchow提出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高凝状态。骨科手术前后需长期卧床、如肢体处置不当使血管扭曲、受压、以及肢体制动、骨碎片压迫血管、关节肿胀活动受限等特点,造成血液回流缓慢、停滞,产生涡流而诱发血栓形成;其次,术中操作可能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引发血栓的另一机制;第三,创伤、手术等引起机体应急反应,凝血因子合成增加,炎症因子释放损伤血管内皮,引发血栓;第四,骨折患者年龄偏高或合并糖尿病、高血脂、原发性高凝状态、妊娠、口服避孕药以及中心静脉插管、并发炎症等,患DVT的危险性增加。

3.2 DVT的预防原则

术前预防术前要了解病人的全身情况和凝血情况。积极纠正贫血、高血压,糖尿病例及其他心血管疾病的影响;术中预防摆正手术作位。术中纠正脱水,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减少术中出血。手术操作轻柔细致。防止不必要的组织损伤。特别注意保持暴露手术野的血管。以免损伤血管内膜而诱发血栓形成,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术后预防术后早期下床活动,术后24 h指导病人开始做下肢抬高训练,不能下床者,应鼓励并督促病人在床上主动屈伸下肢做趾屈和背屈运动,内、外翻运动,足踝的“环转”运动。同时被动按摩下肢腿部比目鱼肌和腓肠肌,以促进血液循环。避免膝下垫枕和过度屈髋,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保持大便通畅,以减少因用力排便、腹压增高而致的下静脉回流受阻。

3.3 DVT护理

3.3.1 基本护理措施

医生在邻近静脉周围的操作时特别轻巧、精细,能避免静脉内膜的损伤。责任护士利用查房或治疗之便为病人做详细指导。若病人伤口疼痛,且担心活动会加重,多不合作,则耐心向病人做好疾病宣教和功能锻炼指导,讲述深静脉栓塞形成的危害性,经解释病人都能配合。术前鼓励病人进行患肢远端关节的主动活动,功能锻炼原则上每天坚持1次或2次,每次5 min~10 min,逐日延长活动时间及增加活动幅度。术后要求病人按术前要求进行主动功能锻炼,并多做深呼吸及咳嗽动作,并协助不能主动运动者进行肢体的被动活动。护士做好健康指导并加强巡视,手术后抬高患肢时,保证不在病人窝或小腿下单独垫枕,以免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鼓励病人尽可能早期离床活动。

3.3.2 机械护理措施

下肢可穿弹力袜,弹力袜借助于专业的压力梯度设计,即由脚踝处逐渐向上递减。通过收缩小腿肌肉对血管腔加压,促进静脉血流回心脏,防止下肢静脉淤血。

3.3.3 药物护理措施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经控制解聚而得的,其半衰期长,皮下注射生物利用度高,出血的危险性小,剂量单一,可降低血液黏稠度,改善血液循环,阻止和破坏血小板的凝集。严格按医嘱于术前12h或术后12h~24h(硬膜外腔导管拔除后2 h~4 h)开始皮下给予常规剂量低分子肝素5000U;或术后4 h~6 h开始给予常规剂量的一半,次日增加至常规剂量。用药期间护士要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出血倾向和出血发生,观察牙龈、鼻衄、伤口渗血或血肿,泌尿道或消化道出血,要特别注意有无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瘫痪麻木等颅内出血迹象,如肝素用药过量,引起出血,应以等量鱼精蛋白对抗。

4 总结

综上所述,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多方面的因素所致,并危及生命,深静脉血栓近年来受到临床医护人员的重视,了解DVT的有关知识,可帮助护理人员提高对DVT的警觉,对骨科手术后患者严密观察,并严格、有效地落实预防、护理措施,可极大地降低DVT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Arcaso SM, Vachani A. Local and systemic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acute venous thromboembolism [J]. Clin Chest Med, 2003, 24(1): 73.

[2] 中华骨科杂志编委会.预防骨科大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专家建议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座谈会纪要[J].中华骨科杂志,2005, 25(10): 636-640.

[3] 唐汉源,张黎明.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 2005, 40(8): 631.

[4] 魏鹤新.骨科大手术前后深静脉血栓的预防[J].中国实用医药, 2008, 3(28): 54-55.

[5] 殷 婷,王凌云,陈明莹,等.全髋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2, 5(11): 1103.

[6] 吕厚山,徐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华骨科杂志, 2002, 18(2): 55.

[7] 张爱萍,吴民慧,朱小平,等.不同剂量的盐酸戊乙奎醚用于全麻醉术前用药的临床观察[J].中国临床医学, 2004, 11: 440-442.

[8] 李 婧,邱贵兴.静脉血栓栓塞在骨科的预防与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 2005, 25(12): 741-742.

[9] 程凌燕,耿莉华.骨科围手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及护理进展[J].护理研究, 2004, 18(12): 2086-2088.

[10] 李光辉,李锋,陈 超,等.麻醉方式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3, 11(21) :122.

[11] 耿树军,裴玉昆.术后小腿按摩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J].中国临床医生, 2002, 30(9): 49.

[12] 金婉芬.外科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及护理[J].现代预防医学, 2007, 34(16): 3199.

[13] 郑雪玲,唐海远,兰海妮,等.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栓塞的防护进展[J].现代医药卫生, 2007, 23(2): 199-201.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骨科创伤;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

DOI:10.14163/ki.11-5547/r.2016.10.175

骨科创伤手术后可能导致患者血流停滞及静脉损伤, 同时会增加血液粘稠度, 对下肢静脉回流有严重的影响, 因此, 在患者术后要做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工作, 而一旦发生深静脉血栓要立即给予有效的治疗方法, 避免产生肺血栓栓塞症或者影响患者下肢功能[1]。为探究在骨科创伤手术患者治疗中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方法及措施, 本研究选取本院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98例骨科创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9例。观察组男28例, 女21例, 年龄最大75岁, 最小46岁, 平均年龄(56.8±6.1)岁, 其中23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6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0例为股骨骨折术;对照组男27例, 女22例, 年龄最大76岁, 最小45岁, 平均年龄(56.7±6.4)岁, 其中2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14例为膝关节人工关节置换术, 11例为股骨骨折术。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预防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 而观察组在术后给予预防性措施, 具体包括:①基础预防:在进行手术时, 要保证动作轻柔, 对患者盆腔周围及四肢的静脉进行有效的保护, 避免伤及静脉内膜。在术后, 将患肢抬高, 以有利于静脉回流, 在患肢垫高时要防止血管被压迫, 对其回流产生影响。对患者进行指导, 使其加强下肢训练, 增强下肢肌肉收缩, 将肌肉泵功能增强。指导患者深呼吸, 使其胸腔负压, 对静脉回流起到促进作用[2]。②药物预防:在术后12 h, 给予患者低分子肝素钠进行皮下注射, 若患者存在血小板减少症或凝血障碍, 给予维生素K拮抗剂, 对患者用药情况进行严密的监测, 并对其肝肾功能进行监测[3]。

1. 2. 2 诊断方法 由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 但是其一旦发生可能会造成肺栓塞产生及静脉曲张, 足部肿胀、色素沉着及溃疡, 因此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诊断, 以便尽早治疗。其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特征及症状, 再加上辅助检查来诊断, 其症状为患肢肿胀、疼痛, 间歇性跛行, 发热及心跳加速等, 血栓位置深压痛。应用彩超对患者下肢静脉进行检查, 对其血流量、流速、方向进行观察。也可用螺旋CT进行静脉造影, 对盆腔及腹部静脉情况进行探查[4]。

1. 2. 3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治疗方法 对于深静脉血栓患者, 首先要将患肢抬高, 患肢用弹力绷带进行包扎, 促进肌肉主动收缩, 一旦无效, 应用以下方法:手术方式:将下腔静脉过滤器植入, 适用于抗凝治疗禁忌证患者, 并与手术取栓同用。导管内溶栓方法:以血栓形成位置为依据, 进行静脉穿刺插管, 并将静脉泵进行连接, 泵入50 U/24 h尿激酶, 根据患者凝血功能及优球蛋白溶解时间调节尿激酶用量[5]。药物抗凝治疗为, 口服华法林, 1次/d, 30 mg/次。

1. 3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深静脉血栓患者疗效判定标准:当患肢肿胀不明显, 恢复劳动力为显效;患者下肢沉重感减轻明显, 肿胀有所消退为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变化或者加重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为14.29%(7/49), 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1.02%(25/49),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小结

骨科创伤手术后, 很容易产生深静脉血栓, 其发生率高达45%~60%。如果不进行预防及有效的治疗, 会发展为肺栓塞, 甚至会造成急性呼吸衰竭, 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发生血栓的患者小腿部会产生皮肤色素沉着, 形成溃疡, 也会造成间歇性跛行。

总之, 给予有效预防措施降低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 在其治疗中采用导管溶栓治疗及手术取栓方法效果较好, 值得在临床上应用推广。

参考文献

[1] 陈志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观察.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 2014(5):2606-2607.

[2] 程海松, 吴亚军.骨科创伤手术后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和治疗.中国美容医学, 2012, 21(16):240-241.

[3] 亚俊, 马志坚, 廖鹏, 等.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因素与临床治疗.中国医药导报, 2014, 11(10):25-27.

[4] 李炎炎, 佘海洋.骨科创伤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护理.山西医药杂志, 2014(14):1745-1746.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第4篇

下肢骨科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Lowerextremity deep-ven thrombosis,以下简称DVT)是骨科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本文对99例下肢骨科手术后患者的护理进行总结,提出预防措施和对策。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科2001年4月~2002年2月下肢骨科手术后99例,男67例,女32例,最大年龄86岁,最小2岁。详见表l。

1.2护理原则方法术前评估,做好高危人群宣传;术后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保持引流通畅;早期积极活动,促进静脉回流;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

2结果

1例患者术后3d有小腿肿胀、肢体沉重感及紧张感,5例足背屈时有腓肠肌疼痛及腓肠肌压痛伴活动受限。因此术后应认真听取患者主诉,对比观察双下肢肤色、温度、肿胀程度和感觉,如有异常及时汇报医生。

3护理体会

DVT的三大因素是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本组20例均属高龄患者,术前多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同时因为麻醉导致周围静脉扩张,下肢肌肉完全麻痹失去收缩功能,使下肢静脉回流减慢,又因切口疼痛和其它原因卧床休息,使下肌肌肉处于松弛状态,导致血流滞缓。此外术中长时间的被动体位、止血带的作用、下肢过度旋转和牵拉使邻近血管受到间接损伤的机率大大增加,针对上述发病原因,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预防。

3.1关于术前评估和高危人群宣教工作 高龄、吸烟、糖尿病、肥胖、小腿水肿、下肢静脉曲张、恶性肿瘤、心功能不全和以往有DVT形成史的严重外伤史的患者术后易发生DVT。护士应详细询问病史并行血常规、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测定。对高危人群,术前预防DVT的护理措施有:①讲解术后易发生DVT的原因及后果,以引起患者重视,主动配合治疗护理。②劝导吸烟者戒烟,避免高胆固醇饮食,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③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指导患者掌握正确的活动方法,如用力足背伸跖屈收缩小腿肌肉,用力伸膝及收缩股四头肌、伸屈髋、膝,被动按摩等。

3.2关于术后促进静脉回流和保持引流通畅问题

利用重力原理,促进静脉回流。在术侧肢体下方垫入适当厚度的软枕,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并保证每天2次将肢体放平。人工关节置换术或股骨、胫腓骨骨折术后常放置伤口引流管,负压引流积血积液,引流管于术后24~72h拆除。若引流不畅易致局部血肿,不仅增加了感染机会,也使血肿下血管受压,使血流变缓。本组1例术后4小时切口渗血较多,伤口内积血积液,局部皮肤张力增高,经疏通引流,增加换药次数后痊愈。引起引流不畅的主要原因有:连接引流管的延长管过长或扭曲,引流管受肢体压迫或折叠;血块阻塞;引流袋过满导致负压吸引效果降低;负压引流器漏气失去引流作用;翻身时引流管滑脱等。因此,必须定时挤压引流管,观察引流情况,保持有效引流。引流液过少而患者主诉局部胀痛时应考虑引流不畅,须及时查找原因,引流液过多时应及时更换负压引流器以保证引流效果。延长管长度应适宜并妥善固定,负压引流器应低于伤口40~60cm。

3.4早期积极活动和下肢血液回流的观察

腿部肌肉尤其是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存在许多静脉窦,这些静脉内的血液几乎只有依靠肌肉泵的作用才能向心回流,仰卧时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因此易发生DVT。术后定时更换体位,早期进行患肢肌肉收缩,有利于静脉回流。方法包括主动肌肉关节活动,被动肌肉按摩和关节伸屈以及关节持续被动活动(cpm)。护士应因人而异制定活动计划,指导并督促实施。

3.5预防性抗凝治疗护理

本科采用术后给予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静脉滴注,肠溶阿斯匹林50mg口服,老年人输注低分子右旋糖酐应缓慢滴注,以防发生肺水肿。因手术创伤大,且应用抗凝剂,故术后24h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伤口引流情况,按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凝血酶时间测定。

下肢骨科手术后发生DVT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分析本组发生的6例,除1例术前有下肢静脉手术史外,其余例均为高龄且伴有糖尿病史。有报道全髋转换术后1周内进行双下肢静脉造影,DVT的发生率为16%,但临床并没有觉察到DVT的发生。这可能是术后病人下肢疼痛、肿胀,掩盖了下肢DVT的症状。如此高的亚临床DVT发生率,告诫我们预防DVT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万双林.赵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9例报告.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2.15(3):151.

骨科手术血栓预防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下肢骨折;深静脉血栓;护理干预;预防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c)-0137-03

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in thombosis,DVT)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尤其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关振鹏等[1]研究发现,骨关节手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达48%~61%。近年来,骨科界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越来越重视,本院近年来致力于骨科患者深静脉血栓的筛查与预防工作,将一系列护理干预措施应用于临床,2010年1月~2010年5月本院下肢科共收治下肢骨折患者126例,无一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良好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126例患者,男80例,女46例,年龄18~82岁。其中:髋部骨折49例,股骨干骨折21例,膝关节周围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31例,踝部骨折13例。治疗方法:6例粗隆间骨折、12例胫腓骨骨折行保守治疗,其余病例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髋关节置换9例,闭合复位加压螺纹钉内固定12例,闭合复位髓内钉固定46例,闭合复位经皮插板固定21例,切开复位内固定20例。

1.2 高危人群筛查与评估

高危人群包括:(1)高龄患者:50岁以上即为高龄患者。(2)高能量损伤患者:通过询问病史及查看骨折部位损伤情况判断并通过与管床医师讨论后确定;既往有血栓病史者。(3)所有患者行D-二聚体筛查,高于500 μg/L者认为高危。(4)骨科大手术术后,大手术指髋、关节置换,髋部骨折手术。本组共遴选高危患者82例。

1.3 护理干预措施

针对所有患者,除了进行基础护理及常规护理除外,从入院到出院,时刻警惕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全程预防护理干预,详述如下:

1.3.1 健康宣教

入院常规宣教的同时即给予有关深静脉血栓有关知识的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机制,危险因素及其危害性,并告知患者将要采取的预防措施及护理干预措施,同时对吸烟者劝其戒烟,避免引起小血管痉挛[2];指导患者坚持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讲解术后早期活动的重要性。使患者本人及家属充分认知,这样可以提高患者依从性,对后续干预措施的顺利实施意义重大。宣教过程中应注意语言技巧,即要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高度重视,又不可引起患者恐慌情绪。

1.3.2 伤肢观察

DVT临床上常分为两类:小腿肌肉静脉丛血栓形成和髂股静脉血栓形成[3]。前者由于范围较小,临床症状可不明显,仅有小腿部疼痛和压痛以及小腿轻度肿胀(不超过健侧3 cm),Homans征(直腿伸踝试验) 阳性,Neuhof征(腓肠肌压迫试验)阳性。当血栓延伸到髂股静脉时,局部可产生持续性疼痛,压痛位于髂股静脉的体表部位;患肢肿胀超过健侧3 cm以上;浅静脉出现曲张。临床上注意患肢皮温、颜色、足背动脉搏动情况。正常皮肢颜色呈淡红色,有光泽,富有弹性。皮温与通过皮肤血流成正比,在正常情况下,患肢皮温与健侧肢体相比不超过3℃,若患肢出现疼痛、肿胀、潮红或发绀应警惕包扎过紧或血栓形成的可能。每日测量双下肢肢体周径1次,做好测量记录,高危患者每日测2次。测量时要定时、定、定点周径。肢体定点周径测量部位,常位于髌骨上缘上5 cm,髌骨下缘下10 cm,踝上5 cm。正常情况下,以健侧肢体周径为标准,患肢与健侧肢体周径相差1 cm即考虑有临床意义[4]。特殊体征检查:血栓发生在小腿肌肉静脉丛时,Homan征和Neuhof征阳性。Homan征即直腿伸踝试验,检查时让患者下肢伸直,将踝关节背屈时,由于腓肠肌和比目鱼肌被动拉长而刺激小腿肌肉内病变的静脉,引起小腿肌肉深部疼痛,为阳性。Neuhof征即压迫腓肠肌试验,肌肉损伤引起的腿部疼痛也会出现Homans征(+),注意护理评估。一旦出现异常表现,即应怀疑血栓形成,要及时告知医生,进一步检查确诊。

1.3.3 预防措施

1.3.3.1 药物预防 药物预防是DVT最有效的措施,本研究使用的是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葛兰素史克),所有高危患者均给予低分子肝素钙100 U/(kg・d),腹壁皮下注射。非手术患者应用2周,手术患者用至术后10 d。拟行椎管内麻醉的患者术前1天停药,拔管后4~6 h给半量,第2天回复常规剂量。邱贵兴等[5]报道低分子肝素可以有效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发生,同时对于已发生的DVT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低。骨科髋部手术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期是术后24 h内,所以预防应尽早进行,中华医学会骨科学会推荐药物预防时间最短10 d,可延长至11~15 d[6]。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后应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血尿、牙眼出血、鼻扭等;手术者刀口出血及渗血情况,引流液的色、质、量,如果短时间内引流液为鲜红色且出血速度快,则提示腹腔内有出血情况;观察有无黑便、咖啡样便或血性呕吐物,防止应激性溃疡。同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医生做相应的实验室检查。

1.3.3.2 护理预防 (1)重视护理,伤肢抬高 20°~30°,下肢远端高于近端,尽量避免膝下垫枕,过度屈髋,影响静脉回流。(2)保持切口引流管通畅,行负压引流,定时挤压,防止引流管的扭曲、折叠和堵塞,减少局部肿胀和压力。(3)强调功能锻炼重要性,固定关节进行肌肉等长收缩锻炼,未固定关节进行主动及被动活动,其中足踝的屈伸、内外翻及环转运动能增加股静脉的血流速度,尤以主动环转运动对股静脉血流的促进作用最强[7]。创伤后及手术后患者因疼痛往往拒绝活动,本院近年来开展无痛医院建设,通过综合镇痛措施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难题。放置下腔静脉滤网后,可根据病情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促进侧支开放,形成再通。(4)所有手术患者术后均应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每日2次,每次20~30 min。可增加搏动性血流速度以减轻静脉淤滞,促使下肢静脉血流加速,保护静脉内膜,防止足、股部静脉血流迟缓、促进血液回流。(5)围术期应尽量避免下肢静脉穿刺,减少静脉内膜损伤机会[8]。穿刺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一次穿刺成功。

2 结果

本研究共遴选高危患者82例,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均未发生临床确诊深静脉血栓,随访2个月到半年均无深静脉血栓形成迹象。

3 讨论

Virchow 1856年提出的血栓形成的三联因素:静脉淤滞、内膜损伤和高凝状态,是公认的DVT三要素[9]。下肢创伤患者由于其自身疾病受伤机制、治疗情况的相对特殊性,导致了DVT的高发生率。一方面骨折和创伤可引起肢体水肿而损伤或压迫静脉,造成静脉内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内膜和内皮广泛损伤,激活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骨折和创伤造成机体大量失血导致血容量不足,应急状态下外周动、静脉血流量减少,血流速度减慢,使血小板聚集、附壁;创伤后的炎症反应及炎性凝状态,也易诱发血栓形成。另一方面骨科手术创伤大或卧床时间长,患肢长时间制动,导致血流速度减慢,血液呈高凝状态,血细胞易沉积于血管壁形成血栓;术中麻醉使周围静脉扩张,血流速度减慢;手术中可能过度牵拉,旋转下肢,间接增加髂股深静脉血管皮内损伤[10];术中术后补液不足及止血药物的应用,均可使血液黏稠而易形成血栓。研究证明,创伤能量越大,深静脉血栓发生率越高[11],所以本研究将高能量创伤患者选为高危人群。骨科手术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重要危险因素,手术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与手术时间,是否使用止血带,术中出血量,是否输血等因素密切相关[12],本研究将较大手术患者选为高危人群。对于本组病例,笔者均尽量采取微创伤手术方式,这对预防深静脉血栓也极为重要。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Ⅷ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可用于DVT高危患者的筛查,笔者将D-二聚体≥500 μg/L的患者选为高危患者。另外,高龄、既往有血栓病史等均是DVT发生的高危因素,本研究将这些患者也选为高危患者。

下肢深静脉血栓在骨科患者中发生率较高,危害性极大,既往临床重视不足,本院就发生过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子脱落至肺栓塞死亡的惨痛教训,近年来本院高度重视深静脉栓塞的预防,对医生护士进行专门培训,普及相关知识,本科针对下肢创伤患者专门制定了预防护理流程,对所有下肢创伤患者均时刻警惕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给予全程预防护理干预,对于高危患者采用更加积极的护理预防措施,本组例患者无一例发生DVT。可见只要高度重视,并给与有效的预防措施,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是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的。

[参考文献]

[1] 关振鹏,吕厚山,陈彦章,等. 影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临床风险因素分析[J]. 中华外科杂志,2005,43(20):1317-1320.

[2] Byrne B. Deep venous thrombosis:the effectivence and implication of using belowknee or thigh graduated compression stocking[J]. Jvasc Nurs,2002,20(2):53-59.

[3] Turpie AG,Bauer KA,Eriksson BI,et al. Fondaparinux vs enoxaparin for the preven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aj ororthopedic surgery:a meta-analysis of 4 randomized double -blind studies[J]. Arch Intern Med,2006,16(2):1833-1840.

[4] 严世贵,赵翔,蔡迅梓. 关于假体周围感染关节液白细胞计数标准的探讨[J]. 中华骨科杂志,2010,30(10):1018.

[5] 邱贵兴,杨庆铭,余楠生,等. 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多中心研究[J]. 中华骨科杂志,2006,26(12):819-822.

[6]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 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J]. 中华骨科杂志,2009,29(6):602-604.

[7] 陈廖斌,顾洁夫,王华,等. 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J]. 中华骨科杂志,2001,21(3):145-147.

[8] 李玲,戴亚克,罗洪. 下肢深静脉血栓病人的护理[J]. 中华护理杂志,1996,31(8):456-457.

[9] 张强. 外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与治疗[J]. 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1,21(5):263-264.

[10] 颜斌,李明全,梁家龙,等.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与防治[J].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7,22(9):748-749.

[11] 曲洪雪. 骨科深静脉血栓形成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9,17(2):11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