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范文第1篇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服务专业,服务就业”的教学理念随之产生。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实施模块化教学,可以将语文的人文性、工具性与专业性融为一体,全面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综合素养。大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力,丰富学生的文化内涵。将模块化教学引入高职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可以有效提升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充分发挥出模块化教学的优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

高职;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语文教育

一、引言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面临巨大的挑战,有的高职院校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选择将大学语文课程删去,也有的院校将大学语文与其他课程融合在一起进行教学,导致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陷入困境。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必须进行改革,充分发挥出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既要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又要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既要坚持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语文教学,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现状

1.过分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

我国从引入西方先进的教育制度开始,就不断改进现有的教育制度,重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却忽略了语文教育的人文价值,导致语文教育方向逐渐迷失。而在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将专业化的人才培养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这就致使语文教育发展处于劣势,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2.教学方法落后,教学效率低下

大学语文教学缺乏准确的课程定位,教育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模式单一,没有系统性的研究。在现阶段的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旧采用旧的讲授法,即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而且大学语文教学缺乏一些实训性的教学手段,导致大学语文教学效率低下。比如,启发式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学习过程中,但在实际的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则变成了提问式教学,学生的课堂主体性并没有体现出来。

三、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模块化教学的应用策略

1.重视语文基础知识教学

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基础知识模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育的基础,也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学生在语文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学生入学时选用短时、高效的语文基础知识强化训练,注重语文基础字词的训练,增强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力。在相关的心理学研究中显示,个体的机械性记忆力会在27岁之后逐渐下降,而个体的逻辑性记忆力会随之增强。高职教育阶段是学生机械记忆力培养的关键期,因此,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开展语文基础知识教学模块,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机械记忆能力,提高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2.培养语文阅读、分析能力

阅读教学模块是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语文阅读教学得以实现,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教师在开展语文阅读模块教学活动时,要不断丰富阅读教学的形式,多给学生提供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堂进行讨论,分析阅读材料,并发表自己的观点。在阅读材料选择上,要广泛取材,丰富阅读材料的内容,选用多样化的文学体裁,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阅读,对学生提出的阅读问题,要及时进行解答,启发学生深思。

3.丰富学生的文学常识

文学常识模块也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一个不可或缺的内容,也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注重语文文学常识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训练学生的文学写作能力。在文学常识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先对文学常识进行分类,可以将文学常识分为文体常识、作者常识、文学名著常识等多个方面,方便学生学习和掌握,有效培养学生的多维度思维。此外,文学常识模块教学是分模块进行教学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分阶段教学也是可以的。在文学模块教学的初期,要注重文学常识基础内容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文学常识大纲,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进行针对性的练习,加强对文学常识的普及,提升文学素养。

4.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文学鉴赏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文学作品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思。在实际的文学鉴赏模块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保障文学作品鉴赏的深度,在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写作时代背景、作者的个人信息以及作品中所要传达出的内在含义都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和掌握,这样学生在实际的文学作品鉴赏过程中,才能多维度地进行鉴赏,提高学生文学作品鉴赏能力。文学作品鉴赏要有一定的广度,要涉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拓展学生的文学视野。此外,文学作品鉴赏教学,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文学作品鉴赏模块教学的效率。

5.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口语表达模块教学是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模块教学。学生的表达能力一般是借助语文写作呈现出来的,在口语交际方面是少之又少。高职教育是为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需要进行实际的职场沟通交流,有利于拓展学生的交际圈。在实际的口语表达模块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学生逻辑思维的培养,开展相应的辩论赛、主题演讲等实践活动,为学生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增强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提升教师的整体素养

教师是教育教学工作的主体,是教学环节的“硬件”和“软件”,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时展的需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化水平,提升整体素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进行自我突破,完善自身的知识储备,提升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结合起来,让语文教育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焕发出语文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的精力,不断提升高职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语文教育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学是教育的一种手段,大学语文教学还具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内容,而模块化教学的内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作者:王桂英 单位: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范文第2篇

该文认为,科学发展观是指导我国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极高的哲学价值。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科学发展观既是全党全国工作的指导方针,又是中学生应该理解和掌握的现行政策和哲学知识。

该文梳理细密,对应准确,解释明确,逻辑严密,阐释科学,对高中教学有指导作用,对学术研究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104-02

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之上,包含着令人折服的深刻哲理。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神实质,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我们要树立和贯彻科学发展观,就必须自觉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原理,对科学发展观加以理解和认识。本文分析高中《哲学常识》的有关内容。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讲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和发展的决定力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为最广大人民的利益谋发展,依靠最广大人民的力量谋发展,充分体现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和确立,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实践第一的观点。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讲在认识过程中,实践是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同时接受实践的检验。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对多年来发展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概括。1956年,就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等重要论著,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发展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和实践。上世纪九十年代,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如何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1995年,同志讲,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处理好十二大关系。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又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思想,坚持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体论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把人看作社会历史的主体。高中《哲学常识》第五课“人的主观能动性”指出,人是最宝贵的,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本质,也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坚持以人为中心,把人摆在第一位,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高中《哲学常识》第八课提出,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这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又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观。这就要求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出发点、着眼点、落脚点放在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上,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始终重视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在谋取发展过程中,要以大多数人作为依靠力量,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用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观点及两点论与重点论观察问题的基本观点,在科学发展观中得到充分体现。高中《哲学常识》第二课讲,辩证法的两大总观点:普遍联系的观点和变化发展的观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协调、可持续三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全面发展为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可持续发展为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协调发展体现在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之中。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观点看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三课,讲了对立统一规律,讲了矛盾分析法,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第四课,归纳了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三大对立与根本区别,要求我们用辩证的观点全面地看问题。科学发展观要求物质和精神,经济和社会,城市和乡村,眼前与长远都要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用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观点看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四课,明确指出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它方面的发展相联系、相依存。因此,要理顺发展中各方面的关系,把全面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五个统筹”。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要求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结合的观点来观察和解决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高中《哲学常识》第三课讲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讲对发展中的各种矛盾,要抓住主要矛盾,同时也要学会“弹钢琴”,注意解决次要矛盾。科学发展观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就抓住了我国发展中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抓住了发展链条中的关键环节。两点论和重点论是密切联系的。两点是有重点的两点,重点是两点中的重点,在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时,只有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才能做到既全面,又善于抓重点和主流。“两点论”要求我们坚持全面的观点,防止片面性,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单纯追求经济增长到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我们党在发展观上的重大进步。

科学发展观是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辩证统一。科学发展观是主体与客体的辩证统一。主体是“人”,客体是指自然和社会环境。科学发展观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主客体的辩证统一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又强调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与方法论的统一。高中《哲学常识》第一课突出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而人的意识又能反作用于自然界。第二课指出人必须按客观规律办事,人也能够按规律办事。第五课认识论,更指出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按客观规律办事,这些都强调了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高中《哲学常识》第六、七课关于价值观的论述、关于正确价值观的标准、关于生态价值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的论证,都可以作为对我们党的科学发展观的阐释,作为政治教师,我们要深入发掘、深刻理解、反复阐释、努力讲解。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文选》二卷《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 《文选》一卷《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使命》

3 《中共十五大报告》、《中共十六大报告》、《中共十七大报告》

4 刘云山.《把学习研究宣传科学发展观引向深入》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范文第3篇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生活中思想文化素养缺失的表现

(一)对思想道德理念有一定认知,但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化等问题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具有积极、正面的价值观、人生观,对前途充满信心,爱祖国、爱人民,懂得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家庭的关系,对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认为首先要工作,然后要做好本职工作,要爱岗敬业,在工作中实现人生的价值。绝大多数人反对不劳而获、靠不正当手段获利,认为应该通过正规途径获取相应报酬;在家庭伦理观念上,秉承中国传统道德,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尊老爱幼,重亲情、念亲恩。但是,在价值评判、道德取向上还存在片面性和表面化等问题。比如虽然认同公平竞争、诚实劳动换取报酬,但对一些投机取巧的行为和事件还是有认同和效仿的心态。比如考试中的作弊行为,就是投机取巧、不劳而获思想的外化。另外,虽然注重家庭观念,但有时候对父母的尊重只停留在口头上,没有体现在行动中。

(二)有些个人行为不符合行为规范和准则

《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规定大学生应该“明礼修身,团结友爱”,“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但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多在日常行为中没有能够遵守这些规范和准则,比如在校园里吸烟、酗酒、打架、斗殴,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破坏公物等行为层出不穷。还有不遵守学校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等行为屡禁不止。在食堂随意插队、浪费粮食的现象时有发生。在课堂上和休息时大声喧闹也并不鲜见。这些不符合规范和准则的行为是思想文化素养中遵纪、守序、敬人、慎言、自省等方面缺失的集中体现。

(三)文化素养不高,哲、史、文知识储备不足

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的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知识有一定了解,但文化素养不高,特别是哲学、历史、文学等知识储备不足,对国外的知识文化了解不多。在中国传统文化常识上,大多数高职学生能熟读中国古代经典诗词,但跳出要求背诵的名篇名段,很少人能熟知其他经典作品,而且不会主动去学习和关注其他的传统文化知识。在中国历史文化常识中,能够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剖析历史事件,但并不会主动关注史实,有时候甚至会出现张冠李戴、把传闻和轶事当成正史的情况。在艺术素养方面,音乐、美术素养不是很高,对中国传统的书法、艺术、世界名曲等兴趣不大,所知有限。在哲学素养方面,基本上能够使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判断事物,但同时也受各种思潮影响,理念观点带有多元性和矛盾性。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缺失的原因

(一)应试教育带来的局限性和偏向性

虽然我国已在义务教育阶段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由于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带有局限性和偏向性,针对考试而学,没有充分培养思想文化素养,认为这些东西与考试无关,便无足轻重,所以进入高职后,这些缺陷依然存在。同样,在高职,专业技术能力成为考核的最终标准,因此,各院校便把学好技术、练好技能放在第一位,缺少了对思想文化素养的重视和培养。

(二)日常管理不到位

由于高职发展不到10年,还存在很多不成熟、不完善的地方。跟本科院校的学生不同,高职学生在学习上不够自觉、纪律上不够自律,针对他们的日常管理工作就不能像对本科院校的学生那样高屋建瓴地指点,他们需要更多的指引和约束,所以应该针对他们的特点,加强日常管理,做好教育和引导,不能放任自流。

(三)评价体系不够全面、客观

很多高职院校的学生评价体系是建立在技能技术方面的,只要技术好,技能强就行,这比较片面,忽略了思想文化素质其实是技能的基础,是指导技能学习的内在,没有思想文化素质的养成,技术和技能无法完全内化,也不会促使一个人去不断学习和进步,同样也没有长远的眼光和深厚的底蕴。

三、构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

(一)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

系的建立应具有全局性和全面性1.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授应全面铺开思想文化素养的形成应该跟思想政治教育和文化知识传授全面结合起来,需要教师在讲授思想政治课时要结合实际,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和语言对学生进行指导,结合当代高职学生受网络影响大的特点,可以把一些课程设置成网络教学,把一些讲座做成网络视频进行教育。学生管理人员、辅导员和班主任应该担起日常思想政治课老师的角色。高职课程的设立不能只限于专业课,应该全面设立艺术鉴赏、精品阅读等课程。同时,可以利用早读、晚读等制度,诵读经典名篇、观看经典影视作品等方式来提升思想文化素养。2.学生日常管理应全面和规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指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于学校管理之中,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使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高职学生的日常管理,应该从多方面着手,比如对抽烟等不文明行为的检查、课桌文化的清理等。制度要健全、执行要有力,并积极收集反馈意见加以整改。比如学生管理制度上墙,粘贴文明标语,按时检查,不定时抽查。同时,老师也要树立榜样,正所谓“身正为师,德高为范”,身体力行感染人、影响人。还要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和榜样,让学生有效仿和学习的目标。3.评价体系要全面评价体系不能仅以通过考试和获得职业资格证为目的,要把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都纳入评判标准中。把艺术课程也放在评价体系中,日常行为管理的结果也要当作考核一个学生是否合格的一部分。

(二)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文化素养体系应呈纵深化发展趋势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安全教育;安全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08-0213-02

大学生安全教育乃是一个关系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它与大学生的自身特点、成长需要和时代要求是密切相关的。大学生是未来国家的建设者,其安全教育水平的提高对全社会安全水平的改善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其安全文化的高低也是全民族安全文化水平的标志。加强大学生的安全教育是当今保持高校稳定及服务于社会的有效保证。

一、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安全,是指事物的主体在客观上不存在威胁,在主观上不存在恐惧的一种状态。在不同的时代,有其不同的内涵和外延,反映一定时期人们对安全利益及实施途径的不同认识。

所谓安全教育,是针对遭遇突发性事件、灾害性事故时所表现出来的应急、应变能力的教育;避免学生自身的生命财产受到侵害的自我保护、安全防卫能力,增强安全意识的教育;是法制观念、健康心理状态和抵御违法犯罪能力的教育。

当今高等教育的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日趋多元化,高校与社会相互渗透融合、频繁接触,影响校园稳定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日益增多。而高校重点发展教学、科研,培养专业性人才,容易忽视安全教育。但是大学生们从小学到大学,多半没有受过系统安全知识教育,他们自我约束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做事情比较感性,容易冲动,易伤害别人利益和被别人伤害。再则,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依然复杂,国内外敌对势力利用大学生心理尚未定型,认识能力有待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在形成之中,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接触网络机会多等特点,进行文化、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方面的侵蚀渗透,企图占领大学生的思想领域,这些都严重影响到高校乃至国家的稳定安全。

当前,文化领域的相互交流和文化产品的输入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而对于旨在建立单级世界的国家,正在利用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上的异同进行渗透,达到侵犯国家的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目的。当代大学生正承担着传承和重建中国传统文化及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任务,应该将实现这个任务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提升到确保中国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来加以认识。

大学生即将成为各行各业的建设者,对大学生实施安全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安全意识,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不仅关系到高校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也促进着社会的稳定。

二、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普遍采取的安全教育措施

1.加强校园安全管理,通过加强技防、人防、物防等安全防范措施,确保校园安全。

2.新生入校教育时进行安全教育讲座,内容涉及人身财产安全、网络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心理健康等。提醒大家防盗窃、防传销、放陷阱,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

3.借助“消防宣传周”、“形势报告会”及典型安全事件分析等形式,通过网络、电台、报纸、展板、传单等平台,进行安全教育、宣传,这是高校多年来进行安全教育的方式,有助于促使学生参与其中,自觉接受安全教育,有利于树立大安全观,构建校园安全文化。

4.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制度行之有效。“稳定压倒一切”,各高校充分认识到稳定工作的重要性,制定了不同工作范围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责任制度,加强了制度的约束作用,使得各部门开展这一工作时有章可循,有章可依,使得学校的安全教育及安全管理工作有了大幅提高。

(二)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的高校安全教育模式及内容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大学生的法制法纪观念、安全防范意识、安全责任感等,但效果仍不尽如人意,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等教育系统重视不够,体制不健全,还未形成长效机制。如前文所言,高校工作的重点在教学、在科研、在于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继而忽视了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重要性。虽然开展了一些安全教育活动,但也只停留在表面,未能深入,没有纳入正规的教学体系,没有形成长期的专门的学生安全教育机制,没有形成校园安全文化。

2.安全教育的模式单一。简单的安全教育犹如隔靴搔痒,容易使大学生产生排斥和麻痹心理,效果差强人意。因此才会当发生一些诸如财物被盗等案件时,一味埋怨学校管理不到位,而不会反思自己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是否到位。

3.文化安全与国家安全教育的意识淡薄。当前的安全教育涉及内容面较窄,大多停留在传统意义安全上,而涉及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内容很少,部分大学生对此也不感兴趣,造成其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意识非常模糊。目前大学生中的韩流热、洋节热等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潜在的冲击。更重要的是,这些文化产品放大了大学生感兴趣的某些元素,蒙蔽了大学生的眼睛,认识不到这些外来文化产品并非他国真实的生活写照和文化体现。即使大部分学生了解到文化安全和国家安全的形势后,表现出来的也只是缺乏理性分析的爱国热情,极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制造事端。

三、关于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树立大安全观

随着影响大学生安全因素的增多,安全内容也在不断拓展,其内容涵盖经济、文化、科技、社会、生态环境等多个领域,将安全教育引向意识形态安全研究。目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内容趋向一致,形式基本相同,效果差强人意。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教育角度不同,特点鲜明,给人以教育启示。高校应引导大学生树立大安全观,将传统与非传统的安全观有机结合,进行务实有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

(二)积极探索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模式和内容

安全教育不仅仅是搞几次讲座,发几次传单,传授一些安全防范技能而已,它更是一项系统的、长期的工程,应该探索多种教育途径,改变单一化的模式,尽早规范大学生安全教育的科学内容,将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安排到大学生课堂之中。目前,部分高校已将安全教育纳入学生的选修课程,有课时、有学分、有专业的师资,较之传统的教育模式,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明显。例如海南大学,开设了安全教育的选修课,配备专门的师资、专门的教室,涉及内容丰富、教学手段多样、教师讲授生动、课堂气氛活跃,深受学生欢迎,大家都争相选修这门课程,学生爆满。据笔者了解,这些学生的安全责任感、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和技能明显优于其他学生,初步树立了大安全观,并能较理性的分析、对待安全事件,校园的安全文化建设亦初见成效。

“安全无小事,责任大于天”,发生在学校的安全事件,不仅会给学生本人及家庭带来伤害,同时会给学校的稳定安全造成影响,严重的还会波及社会。高校必须与时俱进,站在大安全观的角度,不断拓展和完善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突出培养大学生安全防范意识及技能,强化网络安全责任感,提高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理性对待文化领域的冲突与对抗,高度认识国家安全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大学生树立牢固的、经得起考验的思想防线,引导学生加强对国家安全的忧患意识,维护国家安全的责任意识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法制意识。

(三)加强大学生安全教育队伍建设,积极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常规化

高校在安全教育工作队伍建设中,应选任具备坚定的政治信念、深厚的理论素养、较高的专业业务水平的人员来承担。组织安全教育工作队伍进行系统的学习培训,增加他们的政治敏锐性,熟练掌握大学生安全教育内容,将现实案例融入到教育工作中,强化教育效果,通过高效出色的安全教育队伍制定不同的安全教育方式,以人为本,正确引导大学生接受安全教育。

大学生安全教育要做到经常进行、经常落实。从维护高校稳定安全的大局出发,坚持开展各种宣传活动、知识讲座,举办丰富的安全教育实践活动,着力推进校园安全文化建设。当前,大部分高校还未将安全教育纳入正规教育体系,还未进入课堂,势必影响到大学生对安全教育的关注程度,要做到大学生安全教育的常规化,就需要考虑使安全教育走进课堂。如前文所言,海南大学的做法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四)正确引导,促进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大学生的安全教育能增强大学生安全责任感、安全责任意识、安全防范意识及能力,对破坏高效稳定安全的行为有着很好的制约作用,必须正规化、常态化。这需要高校既充分重视安全教育工作的规范实施,还要利用各种平台,创新模式,引导舆论,在高校营造一个人人都重视、处处能感觉安全存在的大环境,形成和谐的安全文化氛围,教育、引导、培养、塑造大学生的安全人生观,促进健康向上的校园安全文化的构建。

总之,大学生安全教育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研究,只有正确把握方向,丰富教育模式和内容,加强队伍建设,才能推进大学生安全教育的正规化、常态化,才能构建和谐的校园安全文化。

参考文献:

[1] 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

[2] 汤继承.当前大学生安全教育的问题成因及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3] 金磊.关于国家大安全观与小康安全建设思路的探讨[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3,(6).

高中文学常识大全范文第5篇

生命弥足珍贵,安全提供保障。安全维系着社会的稳定,牵动着家庭的幸福,关系着未成年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教委文件精神,**中心小学有计划地开展了“增强交通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为主题的交通安全教育活动,在全校师生中掀起学习交通知识,规范交通行为,遵守交通规则的热潮。

一、领导高度重视,师生员工积极行动

*月28日下午,**中心小学召开交通安全教育动员会,会上李校长引用活生生的事例,阐述了交通安全的重要性,号召全校师生积极行动,自觉了解交通安全常识,自觉规范自己的交通行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在遵守交通规则方面为社会做出表率。由于领导的高度重视,大力宣传,**中心小学全体师生员工积极响应,拉开了交通安全教育活动的序幕,学校利用课间操、队会课等时间以《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小学生走路、骑车、乘车安全知识读本》等为蓝本,认真学习有关法规条例。

二、开展特色活动,增强交通安全意识

学校大队部把*月28日~*月1日定为交通安全活动周。大队部在校园举行《道路交通安全常识》图片展,积极营造良好氛围,各中队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开展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受教育。具体安排是办好一期“安全版报”,开展一次“交通安全”主题队会,备好一次“安全知识竞赛”。

学校大队辅导员利用晨会组织学生学习《小学生安全常识》,指挥齐读琅琅上口的“安全常识顺口溜”、“一条道路分道行,车来人往忙不停,行人走路要安全,须把交规记在心。行人要走人行道,无故莫上车道行,如果没有人行道,千万记住靠边行,横穿马路过叉口,要在人行横道走,车辆临近莫横穿,平安幸福牵你手。莫在路上玩游戏,车辆最是无情义,猛跑打闹更危险,不闹不玩要牢记。”全校“雀声”飞扬,把交通安全教育活动推向了高潮。

*月31日下午,**中心小学举行了交通知识主题竞赛。在大队辅导员缪锦星的主持下,比赛紧张激烈、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由于学生对交通知识有了深入学习,比赛中学生答题准确率极高,选手们勇于挑战,展示了当代小学生的素质风采,博得了阵阵掌声。比赛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赛促学,赛中再学,活泼新颖的形式,使交通安全教育深入学生心灵。

三、规范交通行为,提高自我保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