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父亲的文章

关于父亲的文章

关于父亲的文章

关于父亲的文章范文第1篇

《背影》表达了作者至情至真的父子之爱。在素质教育活动中,学生的情感水平不仅是素质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标志,而且其情感因素对整个素质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引导、激励和强化的作用。此文通过描写父亲的“背影”来歌颂父亲,把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展现得淋漓尽致。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理解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体会文章朴实的语言风格。

2.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3.通过体味文章所表达的父亲深深的爱子之情,培养学生“关爱他人”的优良品德。

三、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味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人间至情。

2.了解文章具体描写父亲“背影”的细节,体味作者为之感动落泪的原因。

四、导入环节

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展示《海洋天堂》的有关片段,让学生体会海洋天堂,一个永远有自由、有父亲、有依靠的地方,那是内心最后的归宿,最舒适的栖息港湾。

(设计意图:多媒体课件集声音、图象、文字等多种信息于一体,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所以,借助有关的影视片段,顺利地将学生引入正文的学习。)

板书:父爱。

五、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作者简介:朱自清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1925年到清华大学国文系任教。1928年后,主要从事文艺批评和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1931年到英国留学,次年回国,继任清华大学教授。他的散文感情真挚自然,语言朴素简洁,结构严谨精巧,具有清新、委婉、隽永的艺术风格。《背影》是他前期散文的代表作。

写作背景:本文是作者追忆八年前的事。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哲学系念书,得知祖母去世,从北京赶到徐州与父亲一道回扬州奔丧。丧事完毕,父亲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念书,父子在浦口惜别。

六、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情境,引导探索

(1)本文的题目是“背影”,文中一共几次写到“背影”?表达了什么中心思想?

(2)在这几次背影的描述中,哪一次“背影”写得最具体、最感人?

(3)儿子理解了父亲的深情吗?为什么?谈谈你的看法。

(4)父亲对儿子的关怀,除了从外貌和动作描写体现外,还用什么描写方法表达这种关爱?父亲这些朴实而简洁的语言包含着父亲怎样的深情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结合教材内容,分析相关的问题,使学生在相互讨论中逐步提高自己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当学生能够真正读懂文章中几次“背影”中蕴含的意义时,学生也就能够感受到文章包含的那份人间至情。)

2.感受父爱深情,学会感恩

给父亲写一段话,引导学生学会表达自己对父亲的爱。

(设计意图:网络上前段时间爆出一项调查:父亲节前夕,淘宝网了一组很有意思的数据。数据显示,同为节日,父亲节却没有情人节那般喧嚣,没有母亲节那般温暖,更没有儿童节那般欢快,与关键词“爸爸”相关的宝贝仅32万件,中国父亲遭遇尴尬父亲节。算下来爸爸的淘宝待遇仅为孩子的1/30,不足妈妈的1/8,情侣的1/20。从这则信息来看,人们对父亲节不是太重视。所以,在这个环节引导学生给父亲写上一段话,并交给父亲,使学生真正懂得感恩,真正明白父爱无言。)

七、课堂结尾

以刘和刚的“父亲”为结尾曲,让学生在MV中感受父亲的默默付出。

八、教学反思

关于父亲的文章范文第2篇

父亲节起源

父亲节,顾名思义是感恩父亲的节日。约始于二十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现已广泛流传于世界各地。

最广泛的日期在每年6月的第三个星期日,世界上有52个国家和地区是在这一天过父亲节。节日里有各种的庆祝方式,大部分都与赠送礼物、家族聚餐或活动有关。

中国大陆官方没有设立正式的父亲节。但内地民众习惯上使用6月第三个星期日当做父亲节;中国台湾父亲节是8月8日。中国台湾的父亲节定于每年的八月八日,又称为“八八节”。这是因为“八八”和爸爸相近,而且“八八”两字连缀起来,又好象一个 “父”字,所以父亲节特别被定于八月八日。

中国的父亲节

父亲节是一个表达感恩与孝道的节日,一贯遵道守礼,重视家庭孝道的中国人自然不甘人后。1945年8月6日,上海《申报》刊文《八八父亲节缘起》。文章称:美国为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曾发起创立母亲节。而今,中国也应该发起创立自己的父亲节。因“父”字形同“八八”,且“八八”读音也与“爸爸”相同,故号召上海市民,一同来过“八八父亲节”。当时,日军虽败局已定,但尚未投降,上海仍在其控制之下,这一倡议“暗中表示怀念祖国之意”,实有风险。文章末尾,公开署名的首倡者共10人,分别是:颜惠庆、袁希濂、陈青士、梅兰芳、史致富、严独鹤、费穆、陆干臣、富文寿、张一渠。

上述诸人,均系名流,虽久处沦陷区,但爱国之志仍存。如颜惠庆于北洋时代,曾任外交总长、署理国务总理等职,1941年12月香港沦陷,遭日军所执,次年被迫返回上海,坚持不出任汪伪政府任何的官方职务。

1945年的这次民间发起的“父亲节”活动,影响范围有限。至1946年5月,又有上海名流潘公展、李石曾、宋汉章、王晓籁、杜月笙、吴稚晖、李登辉(原复旦大学校长)、钱永铭等数十人,联名向国民政府请求定每年的8月8日为“父亲节”。其理由是:“中国八年抗战,终究得到了最后胜利,这八年中阵亡将士不可计数,而这辈将士,前赴后继,杀敌致果的忠勇精神,实受父亲平日教养和随时激励的结果,所以父亲对于这次抗战胜利的影响,十分伟大。回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加维然女士,发起母亲节,纪念欧战中阵亡将士的妻与母,因为她们对于国家有伟大贡献;我们应该效法先例,规定父亲节,同时纪念这次大战中阵亡将士的父与兄,因为他们对国家也有伟大影响,使父和母同沾其光。”该请求获国民政府批准。每年的8月8日,遂成为全国性质的法定“父亲节”。是日,子女佩花以作纪念——父亲健在者,佩以红花;逝世者,佩以白花。相关的推广工作也随后展开。譬如,作为“父亲节”的首倡者之一,1946年8月7日,颜惠庆被邀请去“青年会”做关于“父亲节”的演讲,“谈了不同社会中父亲的地位和责任”。次日,他又在日记中写道:“报上满载关于‘父亲节’的报道”。

1945年8月8日中国第一个父亲节就这样开始了,上海市民立即响应,随即父亲节开始普及。

关于父亲的文章范文第3篇

关键词:背影;教育思想;散文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富有率真、质朴的浓厚情感,能使读者感受到清静高雅的唯美意境,特别是其抒情方式非常独特,语言丰富,自然清新的表达中还带着一股活力。因此,朱自清先生的散文风格,不仅表达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取向,还体现儒学特点,教育价值极大。

一、典雅优美,脱俗清新

阅读朱自清的散文可知,朱先生通常运用简单、朴素的言语,展示着一种典雅、自然的美感。而且,朱先生非常关注修辞手法,为了尽量使用完美的语句,将很多精力倾注于遣词造句。此外,朱先生的散文在兼具诗歌美感和音乐美感的同时,还充斥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可以说,朱先生在散文中努力追求的朴实美,是其不虚伪、正直和大方为人的真实体现。朱自清先生认为,写文章要如说话一样熟练、自然,只有这样,读者才会产生一种亲切感。散文《背影》就是如此,口语化表述非常典型,特别是在人物对话方面有具体体现,文中父亲朴拙、简单的寥寥几句话,就能让读者感受到生动、浓重的父爱。其中一句“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将父亲性格中坚强的一面表露出来;而“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这句,表明了父亲在离别时对儿子浓浓的不舍和深切的关怀。杨振声先生曾评价朱先生的作品:风华源自朴素,悠然源自忠厚,腴厚源自平淡。

二、布局巧妙,构思紧密

我们通常认为,朱自清的散文具有巨大的魅力,原因在于朱先生对散文构思非常严谨。众所周知,文章都有文眼,散文也不例外,通过某一主旨凸显文章的真实意境,然后将虚实相互结合,进行详略得当的描述表达。散文《背影》中,由于与父亲长时间未相见,难忘其背影开篇点题,然后又通过回忆往事,追述在浦口车站和父亲离别的情景,对父亲的背影进行了极为细腻的描写,最后直接抒发自己对父亲的深切思念,余音袅袅,情思绵绵。读者从文中能体会到浓浓的父爱深情,同时,文章也充斥着各种情感。文中在描写父亲由于不放心而亲自送儿子上车的场景时,循序渐进地展示出父亲对儿子深深的关切之情。语句虽然简单,但为描写父亲逐渐远离的背影做足了铺垫,同时也为这一情节描写埋下伏笔,并从情感上对父亲买橘子时的背影进行了渲染,然后对父亲行动的艰难以及年老憔悴进行了描写,进一步对父亲的关注和关心进行了刻画,这都彰显着浓厚的父子之情。此外,通过生动的描写,还反映出作者对父亲的思念和感恩之情,后面对父亲惦记儿孙的描写,又与开头相呼应,将父子之情这一鲜明主旨进行了深刻表达。

三、情景相融,诗情画意

郁达夫先生曾以贮满诗意评价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朱自清先生常用的写作手法就是将文章内容与诗情画意有机结合,在表达文章诗意的同时,为读者带来艺术之美。《绿》这篇散文,不仅能让读者品味到梅雨潭的美景,还会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作者对梅雨潭的游历场景进行了描写,给人带来一种活灵活现的感觉,使读者的感受更加真实。另外,在散文《春》中,作者还运用画笔,深情满满地绘制了很多春日美景,深刻抒发了自己对春季的赞美之情,将自己的情感赋予景物之中,这也是情景交融写作特点的充分体现。这些美景在深刻情感的浸润下,都被赋予生命,春日景象更加生机勃勃。朱自清先生善于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使场景更加具象化,而读者也能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浓重的情感。

四、追求真挚,情融于事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散文更加重视情感叙述,特别是作者的内心,充分表达了其内心想法。所以说,朱自清散文拥有如此大的魅力的原因在于其抒情手法。写实主义的抒情手法是朱自清先生最常用的手法,更加关注内心真实的感受与想法。另外,相较于一些叙述儿女情感或日常琐事的文章,散文也能通过叙述手法以情感化的方式充分表现主人公的经历,而读者也能从中充分感受到所表达的情感。《背影》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代表作,将真实情感融进简单的叙事过程中。我们一直认为,充分表达人的内心情感时,一定要通过正面描写才行,如直接描写人物内心情感以及刻画人物动作、表情等。但朱自清先生在散文《背影》中,却未对父亲的正面形象进行直接描写,而是通过刻画父亲背影的方法进行了描写。由此,我们深刻认识到:孩子渐渐地长大,不再直接表达对父亲的爱,而是含蓄地表达。这种表达方式从文中父子离别也能看出,虽然父亲看似毫不在意地转身离开,但通过侧面刻画可以看出儿子不舍与父亲离别。朱自清先生仅通过描写、刻画背影,就使文章显得更加真实。

五、结语

由上可知,朱自清的散文都是基于自然之美进行创新和演变形成的,读者可通过其平淡、简单的语句感受创造之美,文章也因这些美感而吸引读者,朱先生也因此屹立于众多散文大家之中。

参考文献:

[1]谷建.以《背影》为例谈朱自清散文的教育思想[J].新课程・上旬,2015(1):57.

关于父亲的文章范文第4篇

父亲拿着手机,这儿摸摸。那儿按按,像小孩似的希罕得不行。当看到自己的形象定格在屏幕上时,呵呵直乐,嘴里一望无牙。

我知道勤俭一生的父亲舍不得打电话,所以给他办了个无月租的“神州行”手机卡,并教他发短信。父亲毕竟年岁大了,虽然一直在“嗯嗯”地点头,可他那浑浊的眼睛里,分明写着茫然。

临走的时候,我对父亲说:“爹,有事情就给我打电话啊。”

父亲却扬扬手机说:“我给你发短信,嘿嘿,省钱些。”

我不置可否地笑了笑。

谁知道我刚上火车不久,手机就响了。一看,竟然是父亲的短信。

我惊奇的打开,却发现是空白的。

我先是一笑,继而心头一热。我读了父亲的无字短信:儿子上火车了吗?

我立即回道:爹,我已经上火车了,不要担心。

刚回到家,父亲的无字短信又到了。

于是我又立即回道:爹,我已经到家了,请放心。

就这样,隔三差五,父亲的无字短信就如约而至。

我知道父亲最关心的是什么,每次我都这样回答:

“我们全家挺好的。”

“工作非常顺利。”

“你孙子的学习又进步了……”

我想像着,坐在门前的榆树下,老父亲看着儿子的平安短信,一定无声地笑了。

今年三月,我过四十岁的生日。那天我和朋友家人正举杯相庆时,手机响了。我打开一看,是父亲的短信。再一看,我惊讶的发现,这次的短信竟出现了两个数字:40。

我不知道父亲是怎样琢磨出这条数字短信的,但是我却在瞬间就明白了数字背后父亲那无声的感慨和欣慰:

时间过得真快啊,转眼我的儿子已经四十岁了……

儿子已经人到中年,我也老了啊……

读着父亲的数字短信,我读出了一脸的泪水……

(摘自《读者》2008年第4期文/朱道能)

阅读训练:

1.文章是围绕着什么线索展开情节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何理解文章中加点的“一笑”“一热”所表达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划线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写“我”想像着父亲看短信的情景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最后写“我读出了一脸的泪水”,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围绕着父子俩发短息展开情节。

2.为父亲发来的是无字短信而“一笑”,为自己读懂父亲的关爱而感动所以心头“一热”。

3.表明了父亲对儿子非常关心,时刻记挂着儿子。

关于父亲的文章范文第5篇

摘要: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关键字词、句段,对父与子的“了不起”进行深入品读,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的责任感。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有责任感的人。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关键词:抓住目标;恰当设计;感知课文

中图分类号:G624.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5-0255-02

内容解析:

这是一个感人肺腑、给人无限启示的故事:

一位在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父亲,怀揣对儿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不顾劝阻,历尽艰辛,徒手挖掘38小时,在废墟中救出了儿子和同学。而年仅7岁的儿子阿曼达被困在坍塌的教室中,心中装满了对父亲的信任――“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在绝境中不但勇敢面对那些不确定的困难,而且激励同伴共同等待生的希望。更震撼人心的是7岁的阿曼达在得到父亲救援时,竟然让其他的孩子先走,自己最后出来。

语言平实、描写具体、感情真挚,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特点。

文章通过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塑造了两个高大的形象--父与子,赞扬了两种高贵的品质――责任与信任。引导学生从课文描写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语段中感受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是文章的重点。“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类似这样的话在文中出现了3次,没有豪言壮语,没有大力渲染,就是这句暖入心脾的话给父子二人带来巨大的精神力量,这句话正是支撑父子二人创造奇迹的信念和动力。所以理解“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这句话是文章的难点。

目标设定:

从整体感知课文入手,引导学生重点感悟关键字词、句段,对父与子的“了不起”进行深入品读,从而感受到父亲的了不起在于他的“不放弃”和“责任感”;儿子的了不起在于他对父亲的信任和对同伴的责任感。由此启发学生做一个对社会、对他人、对亲人有责任感的人。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领悟作者抓住人物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反映人物思想品质的表达方法。

活动设计:

1.抓住中心词,整体感知人物

读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无比幸福地紧紧拥抱在一起。”

这是提领全文的关键句。是引领学生深入阅读文本的一个最佳切入点。为什么说这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了不起”这个词语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学生带入文本,带入对父亲和儿子的具体语段描写中。

引导学生质疑:父亲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儿子的“了不起”体现在哪儿?画出相关语句,仔细体会。

2.体会父亲的“了不起”

A.出示句子,指导朗读:

“谁愿意帮助我?”(希望)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渴望)

“你是不是来帮助我?”(失望)

这是父亲在救助儿子时对身边的人说的三句话。这三句话表面看起来差不多,但细读之下,透过文字的背后,我们看到了这位父亲内心的情感变化:由希望得到帮助,到渴望有人帮助,到最后发出失望的质问,从字里行间我们感到了父亲那种爱子之深,救子之切的心情。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出父亲的内心情感变化,体会父亲的了不起――不放弃。

B.出示句段,指导品读:

“然而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引读:父亲在独自徒手挖掘中,内心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

当他挖了8小时,满脸灰尘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

当他挖了12小时,双眼布满血丝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

当他挖了24小时,衣服破烂不堪时,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当他挖了36小时,浑身都是血迹,他心里想的是:“儿子在等着我!”

想象:两天一夜没有合眼,两天一夜没有停止挖掘,在这36小时的挖掘中这位父亲可能会遇到什么,看到什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那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父亲的了不起都缘于对儿子深沉的爱!

设疑:父亲为了救儿子,整整挖了36小时,为什么不直接写挖了36小时,而是从8小时写起?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语言的表达特色,在阅读中学习理解。(这样写突出了挖的时间之长,之艰难,更能体现父亲执著的信念和父救子所克服的巨大困难。)

3.体会儿子的“了不起”

A.出示句段:

“我告诉同学们不要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救我,也能救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

引导学生抓住“只要……就……”这一关联词,认识到阿曼达对父亲的无限信赖,在长达38个小时的漆黑的瓦砾堆下,没有水,没有食物,只有恐惧与危险。然而7岁的阿曼达却能在这种情况下,告诉同学不要害怕,坚持生的希望。多么了不起的阿曼达呀!

B.出示句段:

“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

引导学生抓住“让”字,体会阿曼达的“了不起”。当灾难来临时,小小年纪的阿曼达这简单的一“让”,把生的优先权让给了别人,“让”出了爱的最高境界--爱别人。这正是阿曼达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的结果,7岁的阿曼达这一“让”堪称壮举!

4. 抓住主线,凸显人物形象

A.出示句子:

“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类似的话在文中反复出现,多处呼应。这句话既是父亲挖掘下去的动力,又是儿子在绝境中满怀信心的力量源泉。

引读:

当父亲疲惫不堪,就要倒下的时候,他想到了常对儿子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当儿子饥渴难耐,难以支撑的时候,他想到了父亲常说的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B.运用“不论……总……”关联词语体验练习:

为了和儿子在一起,父亲克服了那些困难,结合文中对父亲的描写语段,试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阿曼达在充满恐惧、黑暗、狭小的瓦砾堆下等待父亲救援时,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试用“不论……总……”这样的句式来表达。

归纳:这句话就像一根纽带,将地震中的父与子紧紧联系在一起。让我们看到了父亲对儿子深沉的爱和儿子从父亲身上汲取的巨大精神力量。

5.回归整体,情感升华

总结:

这对了不起的父与子创造了地震中的奇迹,就像歌中唱的那样“死神也望而却步”。让我们把父子幸福相拥的镜头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记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