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人生的格言

关于人生的格言

关于人生的格言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第1篇

1、把别人的幸福当做自己的幸福,把鲜花奉献给他人,把棘刺留给自己!--巴尔德斯

2、说到底,爱情就是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在别人身上的反映。——爱默生

3、只要你具备了精神气质的美,只要你有这样的自信,你就会拥有风度的自然之美。 ——金马

4、异想天开给生活增加了一分不平凡的色彩,这是每一个青年和善感的人所必需的。——巴乌斯托夫斯基

5、有比快乐、艺术、财富、权势、知识、天才更宝贵的东西值得我们去追求,这极为宝贵的东西就是优秀而纯洁的品德。——塞缪尔·斯迈尔斯

6、对具有高度自觉与深邃透彻的心灵的人来说,痛苦与烦恼是他必备的气质。——陀思妥耶夫斯基

7、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张潮

8、说话不在多,在于说得对,说中了事和理的要害,能打动听者的心。——谢觉哉《工作与学习·话不在多》

9、创造,或者酝酿未来的创造。这是一种必要性:幸福只能存在于这种必要性得到满足的时候。--罗曼·罗兰

10、蜜蜂则采取一种中间的道路,它从花园和田野里面的花采集材料,但是用它自己的一种力量来改变和消化这种材料。——培根

11、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爱因斯坦

12、科学也需要创造,需要幻想,有幻想才能打破传统的束缚,才能发展科学。——郭沫若

13、自己不能胜任的事情,切莫轻易答应别人,一旦答应了别人,就必须实践自己的诺言。 —— 华盛顿

14、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 —— 黑格尔

15、有了天才不用,天才一定会衰退的,而且会在慢性的腐朽中归于消灭。 —— 克雷洛夫

16、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就是天才。 —— 狄德罗

17、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罗曼·罗兰

18、爱情是不按逻辑发展的,所以必须时时注意它的变化。爱情更不是永恒的,所以必须不断地追求。 ——柏杨

19、人在履行职责中得到幸福。就象一个人驮着东西,可心头很舒畅。人要是没有它,不尽什麽职责,就等于驾驶空车一样,也就是说,白白浪费。-- 罗佐夫

20、人生,不求活得完美,但求活得实在。

21、人生最可贵的品格是本分自然地生活,踏踏实实地做事儿,兢兢业业地工作,诚诚实实地交友,心底坦荡地为人。

22、人生活在世界上,都是在自觉不自觉的写书。写得好写得坏,写得厚写得薄,写得平庸写得精彩,全看你自己如何运笔。

23、人有三种:要人、名人、好人。做个要人、名人,在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很难,而要想做个好人就不那么容易了。只有心底善良坦诚的人才能成为好人。

24、人生就象一个球,无论如何滚来滚去,总有在一个点上停止的时候。

25、欺骗人的人,总认为自己聪明。在他们说谎话施展招数的时候,往往象天真的幼童,用双手捂住自己的眼睛,认为别人看不到他。其实别人看得一清二楚。

26、人活得只有钱,就等于他什么也没有;人活得只有名,就等于他什么也没有。金钱有用尽的时候,名声有消失的时候。唯一人的创造才能永久留在人间。

27、事业上得寸进尺,生活中不论短长,何愁事业无成。

28、遨游辽阔的中华大地,我陶醉过;仰望无尽的苍穹,我迷恋过;如果把大地比作物质,把苍穹比做精神,我认为苍穹比大地更迷人。

29、无知识的人,其生命如同无叶子的树,缺少勃勃生机。

30、世界上最慷慨的人莫过于溜须拍马,他可以说尽天下最美丽的慌言;世界上最自私的人莫过于溜溜拍拍,他可以猎取别人的劳动成果,踢掉比他有本事的人。

31、金钱是什么?金钱是浇花的水。浇得适量,可以使花木健壮,繁花似锦,花开四季鲜艳夺目。浇的过量,就使得花木连根腐烂。

32、尽管人们的社会经历不同,走过的道路不同,然而人们的过失却往往很相近。因此,聪明的人总是接受前人的教训,而愚蠢的人恰恰相反。

33、帮助别人不希望得到回报的人,(名人名言 )心里不感到失落。

34、事业和工作的乐趣,不在于取得的成功和业绩,更多的乐趣在于跌跌闯闯的过程中。

35、人活得虚伪容易,活得真实难。活得虚伪累,活得真实轻松。

36、烦恼和快乐是人生的两颗种子,在心田播下那颗种子,那颗就会发芽长大。

37、依靠权势立业的人,永远站不直腰杆。弯腰是讨好上级,伸腰是吓唬平民。倘若 一天死了,其腰还是弯的,因为上下摆动的拖累,再无力支撑。

38、只有经历人生的种种磨难,才能悟出人生的价值。

39、“危机”两个字,一个意味着危险,另外一个意味着机会,不要放弃任何一次努力。

40、一个人的自信心来自哪里?它来自内心的淡定与坦然。

41、别人可以违反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42、假如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慨感染,就不轻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43、君子之骄,骄傲的是内心的风骨。

44、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着。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45、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不抱有一丝幻想,不放弃一点机会,不停止一日努力。

46、骏马是跑出来的,强兵是打出来的。

47、你想要做一个别人愿意和你交流也可以和你交流,最关键是的你要有一个敞亮的心怀。

48、是英雄表现出来,是人才体现出来,是蠢才显现出来。

49、事常与人违,事总在人为。

50、患得患失的人,不会有开阔的心胸,不会有坦然的心境,也不会有真正的勇敢。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第2篇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销售世界上第一号的产品——不是汽车,而是自己。在你成功地把自己推销给别人之前,你必须百分之百的把自己推销给自己。

如烟往事俱忘却,心底无私天地宽。

世界会向那些有目标和远见的人让路(冯两努

人只有献身于社会,才能找出那短暂而有风险的生命的意义。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第3篇

关键词:形而上学;海德格尔;“Logos”; 语言

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862X(2012)05-0095-005

传统的形而上学把语言看作是工具和对象,是人类表情达意的手段,是人们驾驭自然的有效方式。可是,在海德格尔的眼中,这样的思维方式不可能接触到语言的本质,顶多只能看到语言的表面现象。对于海氏来讲,追寻语言的本质意味着找到“逻辑”的语言——原初的语言,而形而上学的语言逻辑是难以实现这一目标的。所以,他毅然决然地走在了通向语言的途中:在逻各斯的原始含义当中寻觅语言的真义。

一、语言的逻辑: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

近代以来,主客二分的研究方式非常盛行,存在成为了一种客体,被给予了对象化的考量。那么,主体如何才能克服自身而达到客体呢?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林林总总,莫衷一是,但似乎都难以服众。在海德格尔看来,所有的回答都忽略了一个问题,都错误地把存在者当成了存在。因此,海氏大声疾呼我们应该重新回到存在的问题上来。海德格尔进一步认为西方哲学也错误地把语言当成了一个存在者,当成了一个对象,而这恰恰是对原初语言的莫大误解。按照海氏的理解,关于语言的工具性考察始于古希腊,是柏拉图的高足亚里士多德系统地提出了语言思想,不过,语言的形而上学巅峰时刻却是近代以来的事情。在亚里士多德的眼中,文字是声音的代号,文字的产生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对人类文明的产生功莫大焉。可是在海德格尔看来,正是这种关于语言的见解误导了我们,使得语言的本质受到了遮蔽。正是亚里士多德的语言理解使得语言的逻各斯含义受到扭曲,他因此而成为了后世真理符合论的始作俑者。在古希腊,逻各斯的含义异常丰富,而不仅仅是亚氏所理解的“逻辑”。由于亚里士多德的误导,逻各斯的丰富内涵逐渐缩小,变为干瘪的“理性”与“逻辑”,这就与逻各斯的原初意义相去甚远了。在这种影响之下,语言也失去了它的本来面目,由原初的澄明之境变为人类表达的手段、工具。不过我们也要看到,海德格尔还是部分地肯定了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功用,认为他们的语言见解中也有合理的地方。他认为语言符号论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企图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找语言的本质,这样的方式无异于南辕北辙。

和亚里士多德不同的是,近代语言学家洪堡认为语言是一个生成的过程,与人的精神活动息息相关。海德格尔在欣赏洪堡的同时也提出了质疑:洪氏的语言见解仍然没有脱离传统形而上学语言观的窠臼,因为洪堡对语言本质的追问仍然局限于“什么是语言”,这种提问显然难以超越本质主义的语言思想,从而难以企及语言的本质,根本的原因在于洪堡依旧把语言视为一个存在者、一个客观的对象。海氏对洪堡的另外一个诘难在于,后者的语言思想是以人为依归的,仍旧是一种变相的人类中心主义。我们知道,关于语言,海氏的惊人之语就是: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让人说”。洪氏坚持认为语言应该以人为导向,是人说语言而非语言让人言说。海德格尔坚持认定,无论是把语言看作人类表情达意的工具还是人类精神发展的历程,都不足以探寻到语言的本质,关于语言本质的思考,必须另辟蹊径,超越传统的形而上学语言思想方能让我们从容地走在通向语言的途中。

正是基于对主客二分的批判,海德格尔大力剖析了语言现象当中的对象性思维方式,并进行了极力的抨击。在他看来,二元对立才是产生语言对象化研究的罪魁祸首。如何才能抵达语言的本质呢?海德格尔的回答是:运用另外一种更为本源的运思方式。这样的思考使得他的哲学方向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向。海德格尔后期所谓的转向并不是与前期截然不同的哲学断裂,而是哲学思考着重点的不同、运思方向的差别而已。前期的海德格尔立足于生存论对传统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他以此在的生存论为基点,建立了基础本体论,提出了存在的二重性理论,认为我们应该正确地区分存在和存在者。鉴于传统哲学忽视了存在之存在与存在者之存在的区别,海氏提醒我们不要遗忘了“存在”。前期的海德格尔希望通过此在的生存论分析通达存在的近邻,因此,他对此在作了非形而上学的规定,以此来突破各种主体的形而上学束缚,用此在的在世学说来建立一种有根的生存论本体论。

传统哲学把此在看作一个主体、一个对象性的存在者,认为理性或者意志就是人的本质。这样的见解丧失了人的根本所在,丢失了人的生存论根基。前期海德格尔的解决方案是从此在出发,打破主客二分的藩篱。不过,这样的解决措施也有问题,很容易走向唯我论的泥潭。海德格尔很快发现了问题所在,决定转换运思的角度,着眼于存在本身来“思存在”。由于存在这个词语已经被滥用,提起这个词语,一种形而上学的意味立即扑面而来,这就使得海德格尔必须对之进行扬弃,找到另外一个词来代替存在一词的所指。

二、“逻辑”(Logos)的语言:诗意的道说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第4篇

1、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就是读书。我一天不读书,就不能够生活。——孙中山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顾炎武

4、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 ——朱熹

5、读书无嗜好,就能尽其多。不先泛览群书,则会无所适从或失之偏好,广然后深,博然后专。 ——鲁迅

6、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煮

7、读书务在循序渐进;一书已熟,方读一书,勿得卤莽躐等,虽多无益。 ——胡居仁

8、读书是学习,摘抄是整理,写作是创造。 ——吴晗

9、看书不能信仰而无思考,要大胆地提出问题,勤于摘录资料,分析资料,找出其中的相互关系,是做学问的一种方法。——顾颉刚

10、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刘向

11、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 ——郑板桥

12、知古不知今,谓之落沉。知今不知古,谓之盲瞽。 ——王充

13、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 ——郑玄

14、知识,主要是靠主动“抓”出来的,不是靠“教”出来的。 ——钱三强

1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丘

16、欲速是读书第一大病,功夫中在绵密不间断,不在不速也。 ——陆珑

17、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况

18、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孔丘

19、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鲁迅

20、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泉源! ——高尔基

21、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高尔基

22、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弗·培根

23、读书对于智慧,也象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艾迪生

24、当我们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们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们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伏尔泰

25、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托尔斯泰

26、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27、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歌德

28、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 ——莎士比亚

2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30、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 ——别林斯基

31、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马克思

32、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是富有启发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 ——雨果

33、喜欢读书,就等于把生活中寂寞的辰光换成巨大享受的时刻。 ——孟德斯鸠

34、如果我阅读得和别人一样多,我就知道得和别人一样少。 ——霍伯斯

35、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克尼雅日宁

36、要学会读书,必须首先读的非常慢,直到最后值得你精读的一本书,还是应该很慢地读。——法奇

37、了解一页书,胜于匆促地阅读一卷书。 ——麦考利

38、读书而不回想,犹如食物而不消化。 ——伯克

39、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书等于废纸。 ——华盛顿

40、书籍使一些人博学多识,但也使一些食而不化的人疯疯颠颠。 ——彼特拉克

41、生活在我们这个世界里,不读书就完全不可能了解人。 ——高尔基

42、读书越多,越感到腹中空虚。 ——雪莱

43、读书是我唯一的娱乐。我不把时间浪费于酒店、或任何一种恶劣的游戏;而我对于事业的勤劳,仍是按照必要,不倦不厌。 ——富兰克林

44、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伏尔泰

45、谁都不会死读一本书。每个人都从书中研究自已,要不是发现自己就是控制自己。 ——罗曼·罗兰

46、在所阅读的书本中找出可以把自己引到深处的东西,把其他一切统统抛掉,就是抛掉使头脑负担过重和会把自己诱离要点的一切。 ——爱因斯坦

47、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 ——波尔克

48、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49、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50、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51、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52、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53、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54、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55、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56、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57、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58、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59、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60、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61、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关于人生的格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语言;海德格尔;词语;存在主义;道说;存在

中图分类号:H0-06;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3-0220-02

《西方文论关键词》一书把“语言”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学理论关键词收录并做了专门的介绍。该书把语言研究分为传统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研究,并提到20世纪哲学上的语言学转向。

西方传统的语言观念认为语言就是思想的表达,“意义的载体,是静态反映世界的镜子”[1]。这种传统的西方语言学主要研究语法,注重形式和逻辑演绎等。但是后来受到索绪尔影响的现代语言观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语言研究从历时研究转到共时研究,“开始强调语言所具有的任意性、交际性、信息性、双重性和参照性。它认为没有语言就没有思想;但语言不是物质的,而是一个结构体系;语言并非纯一的,而是多方面、多层次的体系”[2]。20世纪中叶,语言研究成为显学,语言研究方法也从现代到了后现代,出现众多语言的研究流派。语言研究的影响也扩大到了人类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很多领域,出现众多交叉研究学科。哲学领域也经历了所谓的语言学转向。在众多的哲学语言学流派中,欧陆哲学中以德国海德格尔为首的阐释学将语言和存在联系在一起来探讨语言的本质和讨论人的存在。本文将着重介绍介绍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语言观。

一、海德格尔的语言观简述

受到索绪尔的影响,现代语言观不再探讨语言起源的问题,不再是历时研究,而是进行共时研究,把语言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系统或者结构来研究。虽然索绪尔不讨论语言的起源,虽然他更着重研究语言内部的运作,但他还是在分析语言如何通过内部的运作来确定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他创造了一系列的术语来解释语言是如何运作的,如语言(总称)(language)、语言(langue)、言语(parole)、能指(signifier)、所指(signified)等。但是,可以说在索绪尔这里,语言还是思想的表达,虽然不再是一对一的、拥有明确意义的表达,而是变成多层次甚至多层面的对应。在这里,意义也不再是单一的。到了后现代,受到解构主义和去中心思潮的影响,意义变得更不确定了,甚至认为语言是符号无限的演绎。不管意义是一对一的单一对应,还是多层次的对应,这些语言流派的研究依然注重语言内部运作(声响、词素、词汇、句子、语法等)和外在世界对应的“意义”(思想、理念、逻辑等)关系。但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这些没有真正涉及到语言的本质。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研究不应该只关注语言和思想的关系,也不应只关注语言内部的运作,应该关注语言的本质,即语言与人的存在的关系。通过关注人的存在,而讨论存在本身。他认为语言是人的“存在之家”。

他从陈述、阐释话语、闲言和道说几个层面来论述语言。首先,海德格尔把语言作为陈述来讨论。他认为语言是作为一个没有时间没有传统的客观存在对象。语言可以明确陈述出这个物在哪里、具有什么特征、如何与另外的主体交流。这都需要语言拥有固定的表述和固定的意义。语言就像它所表述的物一样,也成为一个研究的客体。其次,主体会根据对自己存在是否有用或者有价值来诠释这个物,仅仅陈述物体在哪里和具有哪些特征是不够的。这时候的物,不再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物了,而是被一个“从过去走到现在并将走向未来的充满各种可能性的主体”使用。语言在这个层面的交流则是主体间分享存在的方式。通过对语言的继承,作为主体的人继承了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一切话语,所以作为阐释话语层面的语言,已经是人存在的方式。人是通过语言而生活于世[3]。

另外,为了说明语言是人存在的方式,海德格尔又把语言分为本真语言和非本真语言。非本真语言即是“闲言”,“有人说”似的“八卦”或者“大家都这样说”的“道听途说”[4]。他认为八卦和道听途说这种非本真语言使人远离自身的存在,遮蔽了真理,并且认为只有本真语言才是“道说”,才是人的存在方式,才是人的存在之家。诗歌语言,就是“道说”的形式。诗人和思者就是唤去思考存在着的人与存在的关系。诗的语言是我们与他人共存的最本真的方式。海德格尔表示道说的最古老的词汇就是“logos”(逻各斯)。他认为从古希腊开始一直推崇的“logos”,它的意义经过几千年的演变已经背离了最初的意思。逻各斯拥有很多意思,包括词语、理想、推理、理性的描述等,但是经过亚里士多德和后期哲学形而上学的发展,logos就保留了一个“理性”的意思了。而海德格尔认为逻各斯其实最初的意思应该是“使什么显示”,使处于遮蔽状态的“作为存在的”存在者得以显现,最终使“存在”显现[5]。

在《语言之社会规范说与自然说》一书中,叶起昌在讨论索绪尔与海德格尔语言观的不同时也指出:“不是人拥有语言,而是语言拥有人,语言的本质就是语言自身,不是人的能力所能及的。因此,人充当着语言和真理的承载着和守护者。”[6]

传统语言观和现代语言观把人与语言二元对立,把语言作为客体研究的对象,通过研究人和语言及其之间的关系来研究语言,与之相反,海德格尔是把人和语言统一起来,认为语言是人的栖居之所。海德格尔的后期语言观点把语言等同于存在,不管是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还是说是人“诗意的栖居”等,都说明他反对传统的二元对立,希望通过讨论语言和人和存在的关系来消除这种二元对立(语言使这个世界呈现,其中包括天空、大地、神、人四者;这个世界存在于语言之中)。

二、海德格尔对“词语破碎处 无物存在”的解读

在海德格尔看来,语言和人不是主客体的关系,不是传统的语言观所认为的那样:语言表达了世界、表达了思想,是人所占有并且使用的工具之一。在他看来,是语言让存在得以显示。于是,通过对斯蒂芬・格尔奥尔的《词语》这首诗的解读,海德格尔阐释了他的存在主义语言观。这首诗汉语翻译如下:

词语

我把遥远的奇迹或梦想

带到我的疆域边缘

期待着远古的女神降临

在她的渊源深处发现名称

我于是能把它掌握,严密而结实

穿越整个边界,万物欣荣生辉……

一度幸运的漫游,我达到他的领地

带着一颗宝石,它丰富而细腻

她久久地掂量,然后向我昭示:

“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

那宝石因此逸离我的双手

我的疆域再没有把宝藏赢获……

我哀伤地学会了弃绝:

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在通向语言的途中》)[7]

通过对这首诗的诠释,海德格尔表示词语首先具有命名的作用。同时在这首诗歌中,海德格尔也认为是诗人发现了“名称”,诗人具有响应这种“召唤”的力量。这个时候,不是说诗人给与这个物一个名字,物与名称不是一对一的表达和对应,而是词语就“是”这个物,词语使这个物留存于世。词语缺失的地方,就不会有这个物的存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词语赋予事物已存在。

既然词语(语言)使物存在,所以语言的本质就是语言本身,人的本质也正是在语言的言说中成就的。那语言是如何言说的呢?在这首《词语》中,诗人期待着“在她的渊源深处发现名称”,那诗人是如何发现名称的呢?他的方式是“弃绝”――“我哀伤地学会了弃绝”。海德格尔认为作为个体的人生下来就被抛入一个固定的语言体系和社会结构中。日常生活中,作为个体的“常人”(此在)就被吸入“沉沦”的非本真存在的漩涡中。此在朝着真理而去,结果却因为陷入闲谈、好奇、两可(公共意见和道听途说),远离了本真话语,远离了道说。通过弃绝先前的东西,于是让词语本身显现,得以呈现,新的词语出现等于物的存在。

由于诗人自己的弃绝,才使得词语(语言)得以“言说”。在这里,不再是人说语言,而是语言通过人在说,即语言自身在说。在这里,语言不再是人使用和支配的一个工具,而是人在听,语言在说。在这里,人通过语言而存在。道说,是一种“寂静之音”,就是实现和让显现,通过在场者把所有不在场遮蔽的存在物显现出来。所以这就验证了海德格尔的一个名句“把作为语言的语言带向语言”,等于“把作为语言(道说)的语言(语言本质)带向语言(有声表达的词语)”[8]。

对《词语》的诠释很好的体现了他的语言理论。词语,也就是话语,是他早期的理论。在这首诗歌里,诗人期待着词语的出现,“如此,在渊源深处一无所有”。唯有通过弃绝,在倾听之后,才会有发现和揭示。在海德格尔这里,话语属于存在的人。道说,是属于语言自身的。人只有倾听道说,呼应语言的召唤,放弃对语言的控制欲,语言自己才会说,才会让存在显现,处于澄明的无蔽状态。

在人文社科领域,一种范式的研究不可能完全取代另外一种范式的研究,所以存在多种范式并存的现象。不像自然科学,人文科学领域没有办法验证哪一种范式更先进或者更接近真理。正如20世纪早期出现的“细读”曾在英美文论领域风靡一时,20世纪中期的读者批评也成为显学,到如今也许这两种批评方法同时出现于同一个读者的阅读经验中,成为一个读者的“两种阅读方法”。与传统的语言学和现代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角度和方式不同,海德格尔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创造了一系列的术语来分析“语言”,“作为存在的人”,和“存在”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的语言理论是为了更好的阐释他的哲学理论。海德格尔创造了他自己关于语言研究的“存在论”范式,与其它众多的语言研究理论相比,他道出了世人所不了解的语言的本质。

参考文献:

〔1〕〔2〕战菊.语言[C].//西方文论关键.北京:外语教学和研究出版社,2006.796-805.

〔3〕〔4〕Richard Kearney. Modern Movements in European Philosophy [M]. Manchester and New York: Manch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94,45-50.

〔5〕〔6〕叶其昌.语言之社会规范说与自然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17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