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

音乐学科范文第1篇

现在想起来,谢老师真是个了不起的老师。她的了不起不在于她有多么渊博的知识,高深的技巧,而在于她深知教学的规律,懂得知识、能力的获得就是一个循序渐进,慢慢积累的过程;更了不起的是她坚持不懈的精神。五年的坚持,她不急不躁,孜孜不倦,锲而不舍,而学生们的能力却在潜移默化中发生了变化。真可谓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由此可见,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不能追求短期效应,急于求成,而应确立阶段目标乃至长远目标,目标明确并坚持不懈,方能积少成多,水到渠成。

但是,审视当今的音乐教学却显得有些浮躁。教学中很少有人在某个细节上执着追求,孜孜不倦。有些老师在教学中甚至忽视了复习这一重要环节。前面学过的内容很少再去联系,久而久之,教学便失去了连贯性和系统性。难怪学生几年下来都想不起音乐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更不用说解决什么问题了。

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学,提倡学科综合,重视参与实践,鼓励探究与创造。这种理念本身的目的是为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促使学生在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能够横向联系。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种种困惑。很多老师在课堂上设计了不少“精彩”环节,吹、拉、跳、唱,诵、画、演、辩,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以为这样就是体现了综合,体现了课改精神。将教学重点严重偏离,音乐课上成了“大杂烩”、大拼盘,失去了音乐的本色,失去了“音乐味”。这显然是与课改精神背道而驰的。

其实,不同学科都有其自身的专业特点和不可替代性。音乐课应该努力体现音乐学科的特点,以音乐为主线,运用音乐语言的手段来促成音乐教学。

一、注重音乐要素的掌握

音准、节奏、旋律、速度都是音乐的基本要素,也是一切音乐活动的基础。无论演奏还是演唱,都要有良好的音准概念和节奏感。所以唱准音阶,进行简单的视唱训练是音乐教学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欣赏课要学生理解音乐,更好地感受音乐,表现音乐,教师就应该教会学生分析旋律,了解旋律线上行,往往表现高亢激昂的情绪,如《保卫黄河》;旋律线下行则表现悲伤哀怨的情绪,如《小白菜》。而音乐的速度更直接表现出音乐的情绪情感,快速往往表现快乐、兴奋、紧张的情绪,慢速则表现抒情优美或悲伤的情感。只有具备了这些专业知识,才能提高学生感受音乐,理解音乐的能力。而这些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要靠经常、反复的训练和体验才能获得。这就有赖于音乐教师在音乐教学中的坚持,重视它并一步一个脚印去实现它。

二、教法设计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

知识技能的训练也要避免枯燥乏味,毕竟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持久。所以在教法的设计上应该力求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比如:模仿秀。老师播放乐曲片段(或用钢琴弹奏),请学生把旋律模唱出来。内容可以是中国优秀的民歌,如江苏民歌《茉莉花》、《无锡景》,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等;也可以是中外著名的器乐曲,如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爱情主题,莫扎特的《G大调弦乐小夜曲》第一乐章,歌剧《卡门》里的《斗牛士之歌》等等。当然也可以是学生们喜欢的流行歌曲,如《隐形的翅膀》、《台》、《东风破》旋律片段等等。在模唱的同时,还可以实现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感受不同风格的民歌特点,比较不同乐器的音色特点,谈谈通俗歌曲的唱法等等。这都是音乐学科内部各学习领域间的横向联系。抓住时机,有目的,有选择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求,不仅尊重了孩子们的心理需求,拓展了他们的音乐视野,而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了音乐带来的快乐。

一个好老师,应善于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台阶,学生通过努力够着了,于是便快乐了,教学目标也达成了。而实现这些目标都需要坚持不懈的努力。

三、教师应当建立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

在平时的音乐教学中,还要注意建立起富有个性的教学特色,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资源。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能培养学生的一技之长。比如,擅长声乐的老师可以把解决学生的“假声”问题作为一个阶段目标,教会他们如何打开喉咙唱歌,如何运用科学的发声呼吸,提高歌唱的能力。在发声方法的讲授中千万不要空洞地理论说教,而应该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无论是练声还是唱歌,都要在站姿、口型、咬字、吐字、气息等方面示范。从老师的范唱中,学生们才能体会到歌唱的状态、气息的运用、声音的位置等重要信息。有个性的人才能引起别人的关注,有个性的教学才能让学生印象深刻,终生难忘。

音乐学科范文第2篇

“美学”这个名词是1735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登首先提出的,原意是研究感觉和情感的理论。他主张美学是研究感性认识的,属于哲学范畴,具有相对独立的性质。音乐美学是18世纪末的德国诗人、音乐家舒巴特第一次提出的,他首先提出了要建立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思想。1900年里曼出版了他的《音乐美学要义》,是音乐美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在大赫尔德词典中,对于音乐美学做了如下解释:“音乐美学是一般美学的一个分支,是特别把对音乐的内容和形式的探讨以及关于音乐的表现力和表现方法的问题作为自己的课题的。古代,特别是中世纪,把有关音乐本质的哲学方面的问题放在音乐的所有理论性研究之首,而现代意义上体系化的音乐美学是进入十八世纪后才开始建立的。”

美学是一门社会学科,它着重研究人对现实,特别是对艺术的审美关系,它要解决人类审美意识的特性、特征、起源和发展,以及它在艺术中的各种体现,因而它也要解决艺术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美的本质、美的标准等问题。从学科的名称看,音乐美学必然与一般的美学有关,同时,它又不能等同与一般的美学,是一般美学的深化,也是它的补充,是一门专门研究音乐的科学,它要指出音乐除了具有于其他姊妹艺术的共性之外,还有自己的特别之处,并以后者为其重点。这对于任何一门艺术都一样,但对于音乐更为重要,因为音乐直接诉诸于人的听觉,直感性强,概念性弱,具有自己特有的音乐逻辑和构成音乐的特殊方法。因此,充分剖析音乐的本质、特征,理解音乐的特殊性,是音乐美学所应承担的任务。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所有理论的总称,音乐美学是音乐学的一个分支,一个部分。音乐美学的这种双重性质,说明它是音乐学和美学的一门交叉学科,基本特点在于美学和音乐学的结合。音乐美学就其性质来说,既可以说是用美学的观点和方法来研究音乐艺术的美,也可以说是音乐学中侧重于研究音乐艺术的基本规律的一门基础性的理论学科。音乐美学具有最广泛的范畴,它不以专门研究具体问题为重点,而是力求透过具体问题来指出音乐最基本最一般的规律。它与其他音乐科学的关系,就像科学与哲学的关系,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音乐哲学。

音乐美学与其他具体科学既有联系又有分工,举例说来,音乐史是研究音乐发展的历史,它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按照年代顺序分析研究历史中具体人物、具体作品所起的作用,并作出相应的评价等等。音乐美学的研究当然也涉及音乐史,但它要通过历史来找出音乐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研究人类意识形态中音乐所起的作用,社会发展、自然科学及社会科学的发展对音乐发展所带来的影响等等。又如作曲法研究如何使用音乐语言,运用音乐逻辑,根据曲式结构的原则更好的表达出作曲家所要表达的内容等等,但音乐美学就要研究作品中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音乐构成的一般规律,音乐的造型性与表现型等等。综上所述,音乐美学无论作为美学的一部分,或者音乐科学的一部分,其对象都是一致的,它是从美学角度研究音乐中有关美学方面的一般规律的科学。

音乐美学的学科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阐述:首先,是对于学科对象的认识意义。

人们在成长过程中会对音乐又感性层面的认识,成年之后则会上升为理性层面的认识,但仍将带着许多疑惑。例如,音乐的形式是指什么?音乐的内容是什么?音乐的风格又是什么?这些问题仅靠一般的理性认识无法准确解答,要解答还需要提升到理论层面的认识才行。音乐美学这门学科的建立可以帮助人们提升认识的深刻性,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上升为理论。

其次,音乐美学对于学科对象也有指导意义。

研究、掌握理论的最终目的是学以致用,即指导实践。音乐美学的理论指导具有如下特点。理论概括的程度越高,它的普遍性与抽象性就越强,音乐美学作为音乐哲学是对整个音乐世界的高度概括,必然带着很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性。这种高度概括的并且带有很强的普遍性和抽象性的理论,必然是一种宏观的理论,它的指导思想也必然会偏向宏观性战略性的指导。

音乐学科范文第3篇

由于长期从事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工作,无论是小学音乐教学法还是中学音乐教学法,对我来说都是比较熟悉的教材。我深感这些课程虽教时少,但是实用性强,是指导学生在掌握了音乐技艺之后,走上讲台的必备知识和技能。但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也感到这些应用性的知识只是实践经验的总结,缺乏基本学理的支撑,自然就短少学科的独立品格。20世纪后期随着整个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一个构建各学科教育学的热潮此起彼伏,不仅出现了语文教育学、数学教育学,就连体育教育学的介绍也见诸报刊。这一浓烈的学术氛围自然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构建音乐教育学的思考。尽管当时资料匮乏,对国外本学科的研究现状也知之甚少,但我还是凭借着自己的学术勇气,撰写了《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一文,不仅简要论证了构建音乐教育学的必要性与可能性,而且还大胆地提出了音乐教育学内容主要框架的构想。

1986年12月,第一届国民音乐教育研讨会在广东中山市召开,我在会上交流了自己带去的论文《加强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不仅得到同行的肯定和支持,而且还获得了许多相关的学术信息。特别是在与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曹理老师交谈中得到了很多启发,她不仅有此意愿,而且已捷足先登了。她在发表了《音乐教育学构想》一文后,已经开始了研究和写作。之后,在曹老师的带动和组织下,我们向国家教委艺教处申请,于1988年底正式成立了“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研究”课题组,在安徽师范大学领导和音乐系的大力支持下,1989年4月,课题组的第一次会议在芜湖市赭山校本部召开。会上大家热情很高,不仅对普通音乐教育学研究的合作与开题达成了共识。而且还就学校音乐教育学的框架结构和章节安排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对章节撰稿任务做了具体的分工。当时安排给我的是音乐教育哲学、音乐教育课程和社会与家庭音乐教育三章。接受任务之后,深感责任重大。特别是关于音乐教育哲学当时在国内是个比较新颖的课题,可以学习借鉴的第一手资料相当匮乏。但是作为音乐教育学的基础理论,它不仅是确立本学科的根基,而且也是指导整个音乐教育实践的方向盘。于是我开始花大力气广泛搜集资料,开阔自己的学术视野。首先学习了大教育学中教育哲学的一些著述,其中,黄济的《教育哲学初稿》及其相关著述对我的启发帮助很大,不仅进一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学科整体构架及其内涵,而且学会了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去审视中外教育史中的哲学思想。联系到我们音乐教育领域,则发现它是贯穿于人类音乐教育实践全过程的一根红线,只是有待人们去发掘、整理,构建起音乐教育哲学体系。此间,叶纯之先生为《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撰写的“音乐教育学”条目中的“音乐教育哲学”,更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参照系。当然,学习和借鉴国外的有关音乐教育哲学研究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环。特别是中央音乐学院油印的《音乐教育的哲学》(贝尼特·雷默著,熊蕾译),在当时是罕见的国外音乐教育哲学译著。其对音乐教育审美本质的诠释是十分准确的,与我国音乐教育基本理念是一致的。但由于他属于绝对表现主义音乐美学观,我们只能够有选择地借鉴他的音乐教育哲学思想,而不能够全盘吸收。

同年9月,我们的课题被列为国家教委艺术教育“七五”重点研究项目,这既是一个好消息,但又是一副重担,因此必须广泛凝聚力量,扩大研究队伍。在曹理老师的组织下,我们先后吸收了多位国内音乐教育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撰稿和研讨,结合阶段研究成果,先后在北京师范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召开了多次研讨会。在这些活动中,我们形成了一个团结攻关的学术群体,相互尊重,十分团结。每次会内会外,大家畅所欲言,充分发扬学术民主,有时为了一个问题的不同观点时有争执,颇有“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我在此次学术活动中,不仅依靠集体的智慧,完成了自己撰稿的三个章节,还配合缪裴言老师协助曹理主编完成了统稿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这项课题研究活动,结识了许多同行的专家学者,大家的音容笑貌至今还不时浮现在我的脑海,特别是获悉许多年轻老师的新成果,使我感到格外欣慰。诚然,学术研究主要是靠个人创造性的独立思考,但是,重大课题的集体协作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种科研方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项目的成功虽不具有“开先河”之功绩,但却是一个无可争辩的鲜活范例。

经过课题组近三年的精诚合作和奋力拼搏,其主要成果形式《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专著终于定稿付梓。该书出版后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好评,著名音乐理论家赵沨曾指出:“该书的出版在我国是填补了这一学科空白的开创性工作。”多家音乐期刊也发表了肯定性的书评。特别是1995年获得了国家教委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这些,无疑是对我们这个学术群体辛勤劳动成果的肯定,更是巨大的精神支持和鼓励。

在本课题进行中后期,我意识到音乐教育学的研究不能够停留在理论建设的层面,必须将学术成果及时地运用于教学实践。于是我结合课题研究的进行,开始了对自己所授课程的改革。一方面,通过论证,将传统的“中学音乐教学法”改为《音乐教育学概论》,不仅增加了课时,而且将课题研究的主要成果列为教学内容,这一改革被列为学校重点课程建设,后又获得了优秀教学成果奖。另一方面,我从1993年开始招收了音乐教育方向的硕士研究生,将本课题的研究与硕士研究生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在这一层次,不仅将课题成果传授给他们,而且也让他们介入课题研究活动,通过带领他们参加一些学术会议,使之了解并学习到本学科的研究现状和前沿成果,促使他们更快地明确专业定位并进入“角色”。当时,国内音乐教育研究方向的硕士授予点,仅有首都师大和我们安徽师大两家,作为导师的曹理老师和我都深知这是关系到我们的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生产力的大问题,责任重大,我们必须加强协作,相互学习。在这方面,我向曹理老师学习到不少的经验,得到她许多帮助,这是永远不能够忘怀的。

伴随着研究生教育的飞速发展,高等师范音乐教育领域面临着博士授予点的突破。在福建师大王耀华教授的组织下,开始了申博工作。由于当时他们暂缺音乐教育方面的师资指导力量,我应邀加盟,应聘为该校教授,参与了他们的音乐学博士授予点的申报。不久,获批为我国高师系统的第一个音乐学博士授予点。在此期间,我曾去福州就音乐教育学的课题成果,做了为期半个月的专题讲学,这一活动不仅交流了音乐教育学的学术成果,而且对福建师大的音乐教育学研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王耀华教授的指导下,马达老师成为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方向的第一位博士,他的博士学位论文《20世纪中国学校音乐教育》(已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进一步丰富并拓展了我国音乐教育学研究的新成果,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音乐学科范文第4篇

关键词:音乐 科学 音乐治疗 音乐教育

科学思维常常被认为是抽象思维,代表着严谨、逻辑、合理等特点的有规则的锯齿形、几何形等。音乐艺术思维则被认为是形象思维,流动变幻的云或轻快飘逸的曲线等极富想象力。随着社会科学发展,科学与音乐艺术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二者极具互补性,并呈现出重新汇合之趋势,其发展前景之研究将极大地促进科学与音乐的繁荣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与繁荣。

一、科学技术促进音乐发展

科学技术是音乐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离开了科学技术,音乐家无法创造出今天如此多样化、丰富的音响世界,音乐也不会得到今天的普及和深入人心。

伴随着磨制工具、冶金技术、印刷术等发明创造的出现,石磬、编钟、乐谱才得以广泛流传。现代技术革命又从根本上改进了人类音乐生活:首先,电子音乐彻底颠覆了传统音乐思维和音乐理念,它横跨“模拟技术”和“数字技术”两个技术时代,从具体音乐(Musique Concrete)、磁带音乐(Tape Music)到计算机音乐(Computer Music),不同的发展阶段给音乐创作和欣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其次,乐器的发展始终推动音乐自身发展,纷纷涌现的特色电乐器如电吉他、电贝司、电子打击乐、电子小提琴等等深受广大乐迷青睐。再次,这种改进还突出体现在层出不穷的音乐欣赏形式当中,如磁带到CD唱片,再到mp3下载等。同时,也不断改进了舞台表演的创新与发展,舞台设计新颖化,灯光色彩神奇话,音响效果逼真化……处处洋溢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精神享受!

科学技术发展还带来音乐教学革命。千百年来“传道、授业、解惑”的传统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其所持的“纸上谈兵”教学法已呈弱化趋势。先进的教学硬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音乐软件在电脑上进行讲解、建立数码钢琴教室等可称之为“富裕教育”的盛行;远程教育更使教育资源的享用社会化,使其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广泛运用促使音乐艺术达到实质性的进步。

二、音乐促进科学研究发展

科学技术发展促进音乐发展,音乐也极大地促进科学研究。音乐在科学研究中占着特殊的地位。

第一,音乐对科学的影响直接体现在对科学家科研活动的深远影响。

科学家们不仅具有敏锐的科学思维,同时拥有精深的音乐修养。西欧科学家始终深信古典音乐与现代科学有共通之处:大数学家拉格朗日求积分极值的变分法念头是在都灵圣保教堂聆听圣乐时而萌发;德国物理学家海森堡成功完成原子跃迁基频与次频的实验则源于音乐理论中泛音振动频率是基音振动整倍数的启发;英国化学家纽兰兹创造出“八音律”是受音阶的启示;物理学巨擘“相对论”开创者爱因斯坦不仅酷爱音乐且造诣很深,心爱的小提琴陪伴着他的整个科学生涯,他说:“在科学思维中,永远存在着音乐的因素,真正的科学和真正的音乐要求同样的思维过程。我在科学上的成就,很多是由音乐启发的。”一个严密、完美的创造思维过程是人脑左右两个半球相互协调配合的结果,音乐与科学的结合正是身、脑同步运行的最佳境界。一串串闪烁跳跃的音符激发了科学家们的想象力,唤起了他们无穷无尽的联想,打开了通向科学道路的大门。

第二,音乐对科研的作用体现在音乐治疗以及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一方面,音乐治疗方兴未艾。它掀开医疗史的新篇章,摆脱只靠药片和手术治疗疑难杂症的方案,病人在无痛中轻松愉快地接受治疗即可获得康复。目前应用有效的音乐治疗法主要有GIM和MEDR疗法。GIM也称音乐引导想象疗法,首先利用半小时对病情进行谈话讨论,后进行催眠并播放音乐,治疗师引导病人自由联想。MEDR也称音乐同步脱敏与再加工技术,治疗师通过了解病人生活经历及具体创伤事件后进行治疗。国外,音乐治疗广泛应用于精神科疾病、老年病人、智障和自闭症儿童等领域的治疗。国内,音乐治疗也不断得到重视,97年创立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治疗研究中心,培养音乐治疗高素质人才。音乐治疗作为一种辅助疗法,在人文关怀的背景下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专家预测音乐治疗师将成为庞大的职业群体。

另一方面,音乐在农业生产上起着特殊作用。世界各国日益关注可持续发展问题,农业正由化学农业向生态农业转化,无害、高效的科学技术在21世纪的农业中将得到更加广泛应用。植物声控技术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草木知音”的科学原理精确测定出植物自发声和接受声频率,大大提升了作物产量和品质。“音乐农学”、“音乐畜牧学”、“音乐园艺学”等新兴学科的涌现将为造福人类做出贡献。

第三,音乐在科学基础教育方面扮演着日益突出的角色。

音乐促进人的左、右脑均衡发展,培养人类的美育。随着教育制度现代化、科学化, 音乐教育必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英国谢菲尔德大学认知神经学教授劳伦斯帕森斯博士发表了《音乐与人脑的发展》专题演讲,以严谨的科学实验结果向人们展示出音乐对各国政府制定音乐教育政策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教授朱迪思杰利森博士以《音乐与特殊儿童教育》为题,用大量感人至深的实例证明音乐对特殊儿童完善人格与改善心理健康所起到的巨大作用。

音乐教育致力于内在的人化,塑造主体自身,塑造全面和谐的人。正如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是人的教育。”音乐活动就是主体通过音乐美的感知、想象、理解实现自我优化与完善的过程。音乐学家、音乐教育家张前指出:“音乐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受教育者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各种社会活动,提高对美的形态的审美能力,造就全社会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宏大队伍。”教育是合格人才的教育,即实现两个层次:做人与成才。

传统教学观过分强调认知,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把丰富、生动的教学活动局限于狭窄单调的认知主义框架中。知识为中心、知识标准化、知识统一化支配着课程构建、设计与实施,使科学教育与其他学科割裂,变成孤立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恐惧、苦恼,丧失学习兴趣。音乐却使许多看起来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在轻松快乐中印刻于人的大脑,为教育实践提供良好途径,这显然是更有效率的教育方法。

三、音乐与科学研究的发展前景

音乐对科学的呼唤不仅体现在音乐如何“享受”科学技术带来的物质成果。科学研究的理性思维、数理逻辑以及高科技发展给音乐带来的重大变化,使这一研究领域更具前瞻性。音乐本体与科学存在密切的关系,除了形象思维和想象力,作曲也需要非常严密的抽象思维,甚至需要非常精密的数学模型。

北大老校长蔡元培把科学和艺术比作车轴两边的轮子,诺贝尔物理学获奖者李政道说科学和艺术是硬币的两面。法国大文豪福楼拜说科学和艺术并肩而行,在山路上分手在山顶上重逢。随着音乐与科学联系更加紧密,二者的融合不断加深,音乐与科学的研究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与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李砚祖主编.艺术与科学.卷四[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1.

音乐学科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G633.95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297-01

1.科技化音乐教学的需求和条件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网络资源,科技软件及多媒体已相当普及。音乐课堂中教学手段和方式方法也呈现出科技化,多样化和灵活化,将科技设备在音乐课堂中用好、用活,使之更好地为音乐教学服务已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有效促进音乐教学显得尤为重要。 音乐教学是培养审美情趣,丰富情感,使学生具有初步的感受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是典型的情感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统一体。 在新课改的今天,音乐教学也要紧跟时代步伐,大胆实践和探索,把现代科技手段与音乐教学融为一体,以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创造性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2.教师与科技化音乐教学

传统的音乐能力培养采用简单的填鸭式教学,其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可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现在学生所处的环境千变万化、丰富多彩,信息化、科技化高速发展,一台计算机则可把弦乐音色、木管铜管音色、打击乐音色、电子乐器音色、合成音色;节奏上的迪斯科、华尔兹、伦巴、探戈、摇摆、摇滚等形象丰富的展现出来。在音乐欣赏课中若让学生为乐曲情境编配舞蹈,在不给学生关于舞蹈方面素材的情况下,我想学生的表演将十分生硬,缺乏艺术感觉,甚至会有个别学生有畏难情绪。

3.学生与科技化音乐教学

一所学校不可能配齐所有乐器,一位教师也不可能掌握所有乐器的演奏方法。这就使得教师在介绍乐器的特点、演奏及分类时变得抽象、枯燥。学生不易于接受、理解。若在介绍中运用CAI 课件,我们可以找到相关乐器的图片,进行相应的注释,同时也可制作动画演示乐器的使用方法或剪辑一些演奏家的演奏姿势,更主要的还可以播放该乐器的音色,以及一些简单的演奏技巧,为加深学生印象,还可以制作练习题,如让学生自己根据乐器的特点编排乐曲,增加其参与和创作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不仅要自己收集资料,还要安排学生按照老师的要求利用网络资源收集相关的音乐资料(学生可根据教师在音乐课上指导和传授的简单途径完成资料收集,或利用所学到的多媒体信息技术完成任务),然后再利用计算机把资料处理、整理、编辑成文件夹或制作成幻灯片,有条件的还可以建立自己的音乐资料库。

音乐资料积累为音乐课堂创设提供了一个良好音乐素材基础,在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为音乐素材创造其环境和视听氛围的同时,也将学生的感受空间随之扩大。当一段相关的音乐背景资料与精彩的视听画面通过大屏幕展示出来的时候,当孩子们收集的音乐信息资料被采用的时刻,学生内心会产生一种被认可的感觉,自己的劳动得到了赞赏,从而会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增强认知,开创想象,并通过一系列的视、听活动让学生们从心灵感受上体会到信息技术与音乐整合的非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