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实践技能论文

实践技能论文

实践技能论文

实践技能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师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微格教学;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07-131-02

传统的中文教学法课程,有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师范生试教的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师范生面对整节课复杂的教学,实习试教时难得要领。另外,在很长一段时间,师范生对教学技能课程不够重视,认识不到位导致投入的精力不足,有的学生不肯在教学技能训练上投入大的精力。因此,尽管师范生掌握了一些关于教学的基本理论,但是往往对课堂教学,却不知如何下手。所以,有必要加强中文师范生教学技能的训练,对中文教学法课程进行改革。

一、以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微格教学又称微型教学,是20世纪60年代开始创建和发展起来的一种运用教育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方法。它的主要特征是根据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理论,将复杂的教学活动分解为各种可操作、可控制的教学技能,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以及可以反馈的系统进行教学训练。实践证明,微格教学比较好地解决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困难,使师范生可以从反馈系统中像一位观众那样来评价自己在教学中的行为,反复训练、纠正自己的行为,使之熟练地掌握教学活动中的各种技能。目前,它在世界各国的师范教育中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微格教学自20世纪80年代引入我国以来,在理论发展和实际运用推广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绩。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中,很快提高了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也使许多有经验的资深教师突破了教学所谓“高原期现象”,使教学水准更上一层楼。微格教学的理念核心是批评师范教育只重视理论灌输、轻视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态度与技能的培训,提倡对教师能力培养和技能训练进行大规模的实质性探讨。

提高训练的效果,必须掌握训练的策略。在训练策略上,第一,将复杂的技能进行分解训练;第二,每一训练步骤要有明确目标和具体要求。按照这种思路安排训练就可以化难为易,各个击破,有利于复杂技能的训练。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形成教学技能专题。对每一要素技能提出明确的要求,展示相关的示范材料,制定出量化的评价标准,据此对师范生进行训练,并及时给予反馈评价。实践证明,这种分类训练的策略易于取得良好的训练效果。当每项简单的要素技能掌握之后,再综合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形成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

为适应中文教法课程的改革,根据微格教学的相关理论,把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分解成教学语言技能、导人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结束技能、板书技能、变化技能等七个教学技能专题,对中文师范生的教学技能进行训练。

在训练方法上,要抓住四个环节。第一,认知环节。认知环节是技能训练的前提环节。任何技能的学习都是从对该技能的认知开始的,并且在训练中不断加深对该技能的认识。课堂教学技能的认知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直观方式,如观摩示范、录像课等;另一种是符号方式,如阅读材料、学习各种资料等,简明扼要地对技能进行描述,揭示要义。教师可以利用理论课的时间,按照专题进行讲解。在课堂上,力求把知识点讲清楚透彻,使学生明白所学技能的概念、功能、构成要素、类型、应用要点,并以此为指导进行相关的技能训练。第二,练习环节。练习环节是技能训练的核心环节,它是通过实践操作演练获得技能的过程。练习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可结合教学实践自我练习,也可参加有组织的培训活动进行练习,还可以参加评比、竞赛活动进行练习。我们的常规做法是,采取课堂试讲和课后小组练习相结合的办法,在课堂教学中,讲解一个教学技能要点后,布置相关的技能训练作业,并明确本技能的训练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按照此评价要点进行课后训练。在开学之初,就把学生分成训练小组,每个小组选出组长作为负责人,组织监督学生进行训练。同时制订详细的训练计划,确定每个小组的训练时间和地点,按照要求进行定时定点训练。这样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具体要求的练习,反复实践矫正,会收到良好效果。同时,每年都举办教学技能大赛,通过竞赛促进练习。第三,反馈环节。反馈环节是技能训练中绝不可缺少的。教学技能训练的反馈主要通过以下渠道实现。由指导教师、训练的同组人员提供的教学外部反馈;执教者自身从操作中获得领悟、体验和认识的内部反馈;用微格实验室的录像进行的音像反馈。在实际训练中,这三种渠道往往同时开通。一是训练者从音像记录中看到自己联系中的表现,形成强烈刺激易于发现和矫正技能缺陷;二是音像反馈可自如控制如重放、慢放,有利于更细致、深入地研究自己的教学行为。训练中期,要重视外部反馈,以获得多方位的反馈信息,集思广益地完善教学技能。训练后期,宜重视内部反馈,借助自己的体验摸索形成独特的技术风格。第四,研讨环节。这一环节可贯穿训练过程始终,通过个体专研和集体探讨来实现。教师和小组成员在现场认真讨论,确定最佳授课方案,保证小组训练质量。在课堂教学时,还可以对小组成员讲课情况进行抽查,检查小组训练的情况。检查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在大班试讲,要面向全体学生讲授一节微型课,时间为15分钟,随即学生进行评课。教师对学生的讲授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及时纠正缺点和不足。

实践技能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现场总线技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方法

作者简介:周霞(1976-),女,江苏淮阴人,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16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10-0083-02

“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相关技术,为专业技能培养奠定必要的基础。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对该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方法进行了有益探索。

一、课程特点与教学现状

“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3个方面:

1.涉及面广,与其他课程联系紧密

现场总线技术这门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了基础的计算机网络与计算机控制技术之后的扩展性课程。本课程的核心在于现场总线系统的基础知识以及基于现场总线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和实现,涵盖了电路、编程、网络通信等方面内容。

2.与应用联系紧密,实践性强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LonWorks已广泛应用于各种检测与控制系统,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验与实践锻炼才能达到学以致用。

3.发展迅速,技术更新快

现场总线的国际标准在不断变化,开发模式也在不断改进。

金陵科技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建筑电气智能化专业“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课时为48个学时,其中包括16个学时的实验。该课程在已往的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第一,教材内容不完善,跟不上技术的发展。目前可用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的相关教材很少,没有教材涉及Echelon最新的5000系列神经元芯片与相应的开发模式。现场总线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教学知识点的更新只能由教师自己来完成。

第二,实践环节与理论环节完全分开,教学效果不够理想。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理论课教学完成之后,进入实践环节的教学。由于实践与理论脱节,很多学生实践能力薄弱,不能将课堂所学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激励学生注重实践过程。课程考核一直采用以笔试为主、实验成绩为辅的方式。笔试以理论内容为主,实验成绩主要依据实验报告来评定,难以对实践过程进行考核,不能很好地通过考核来激励学生注重实践过程。

二、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关系

理论教学是为使学生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学科的概念体系,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而进行的教学;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的各种教学活动的总称,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实际操作为主,获得感性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综合素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组合。[1]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相互加强与互为补充的关系。首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是不可完全分割的,理论教学中必然存在实践因素,而实践教学中必然存在理论因素。在理论教学中需要联系实际,不可避免地要利用演示、观察或体验等教学手段,又需要学生通过操作、作业等实践环节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在实践教学中,实验前实验规程、方法等要依据理论来拟定,实验中学生要依据相关理论处理遇到的问题,实验后学生要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实验结果,这一系列实践环节都离不开理论教学的指导。[2]其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开放、互动发展。理论教学的知识储备能够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的指导,也能够为实践中的现象提供合理的解释;而实践教学则能够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为理论创新提供经验素材。

在传统的精英大学教育中,理论教学一直占据主导地位。而随着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需求的兴起,实践教学日益得到重视。在进行课程教学时,系统的专业理论教学必不可少,实践教学必须建立在专业理论教学的基础之上,并在专业理论指导下开展。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促使学生对自己的直接经验多进行理论概括,争取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样理性认识被有效地用于指导专业实践活动时,就会内化为学生自身的专业素质。

三、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方法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方法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在理论教学中讲授相关实践问题解决的要点,在实践教学中处理理论教学中没有解决的具体问题。下面将针对“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的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教学实施方案、考核评价体系等方面分别进行详细阐述。

1.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设计

为实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不再严格区分。在学生掌握了LonWorks的硬/软件资源技术基础知识之后,以实践教学为主线,在实践教学中根据需要进行理论教学,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自由讨论、自己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掌握更多的实践技能。

参考文献[3]提供的教材,以48学时为例,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如下:

(1)LonWorks的硬/软件资源技术基础(参考学时:10学时)。通过教学学生了解神经元芯片、网络接口卡、路由器以及互联设备等硬件资源;掌握LonTalk协议、LonWorks开发工具以及网络工具软件的使用。

(2)LonWorks的编程语言(参考学时:10学时)。通过教学学生了解Neuron C的特点,掌握Neuron C编程的基本要点与网络变量、显式报文的编写方式。

(3)LonWorks设备开发(参考学时:12学时)。通过教学学生了解LonWorks节点设备的软硬件组成,掌握LonWorks设备开发过程、熟悉开发工具的使用,能独立进行LonWorks节点设备程序、资源文件的编写,会创建设备外部接口文件,并进行设备的调试。

(4)LonWorks设备组网(参考学时:16学时)。通过教学学生掌握LonWorks网络的体系结构、网络组件和网络基础设备的选择方案,熟悉LonWorks网络的安装配置,了解LonWorks网络的优化方法。

2.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实施方案

(1)增强教学互动,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渗透式”结合。互动式教学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启发思考、提问回答、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4]对于学生通过已具备知识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不直接讲解,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就不同的观点进行辩论,教师将学生往正确的方向引导。互动式教学模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让学生真正掌握所学知识。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课程安排在专业的LonWorks现场总线实验室进行。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作为一个整体来同时理解接受,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互相渗透,促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专业知识。

(2)实行项目教学,提高一体化教学效果。项目教学方式将课程按类别分为若干技术或技能单元,每个技术或技能单元作为一个教学项目实行单元式教学, 每个单元教学都以能够应用该项技术或技能完成一个作业来结束。[5]

在“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教学中,对LonWorks的硬/软件资源技术基础之外的内容按项目划分为程序编写、节点开发与设备组网三个项目。在进行程序编写教学时,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中节点的程序编写进行Neuron C语言的基本语法与调度程序的教学,教学以学生能够进行节点程序开发为结束点;在进行LonWorks节点开发教学时,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中控制节点的开发进行节点硬件组成、设备功能标识、设备接口定义、资源文件创建、应用程序编写与调试的教学,教学以学生掌握节点设备开发基本流程为结束点;在进行设备组网教学时,结合楼宇自动化系统组网实践,进行网络体系结构、网络组件选择、网络安装配置与网络优化的教学,以学生能够独立进行组网为结束点。

(3)重视课程设计环节,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课程设计环节以楼宇自动化系统为背景,进行基于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的供配电子系统、照明子系统、给排水子系统和消防子系统的节点控制、监视和组网设计。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能够独立进行节点控制程序的编写与底层监控网络的建构,并学会基于组态软件实现系统的集成。课程设计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通过课程设计,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4)组织学生参加技能竞赛,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我院每年组织学生参加“亚龙杯”全国大学生智能建筑工程实践技能竞赛。竞赛在楼宇工程实践模拟平台上进行,要求学生以模拟平台作为智能楼宇对象,进行智能楼宇的照明、视频监控、安防等子系统的设计,按照设计方案选择器件在平台上安装,并利用组态软件编程实现远程监控。通过技能竞赛的激励,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考核评价体系

由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在课程体系上倾向于实践环节,因此成绩评定要以能力考核为主,知识考核为辅,较多地关注学生完成实践任务的过程,采用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

具体实施时,将理论考核贯穿于实践考核之中,在实践环节考核中综合评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掌握程度。采用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包含随机抽查、书面考核、现场操作等,并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查找资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因素赋予一定分值,纳入考核指标中。

四、结束语

本文针对当前“LonWorks现场总线技术”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方式。探讨的内容包括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案的实施以及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所有这些都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实践,有效地促进了课程的教学。学生的信息反馈表明,教学取得了积极的成果,这样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肖伟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1,(4):81-84.

[2]甄阜铭.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同构关系[J].现代教育科学,2011,(9):79-80.

[3]高安邦,杨帅,陈俊生.LonWorks技术原理与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实践技能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汉语言文学 教育专业 实践教学 思考

随着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高专院校的实践教学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尤其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这门课程本身就具有较强的实践性质,因此加强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是有必要的。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必须不断的加强自身知识和技能的更新和创新,还要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而学生也要在原有学到的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创新和改进自身的知识理论,从而有效的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促进实践教学事业的蓬勃发展。

1改革的意义

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的首要责任是培养技能型人才,是我国教育中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部分。传统的职业教育把让学生掌握经验技术和动作技能作为目标,把学生能迅速适应工作岗位作为要求。但在知识经济时代,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变化,人们的职业能力构成也必将有大的改变,社会需要更高层次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培养的高等应用型人才不只是对现有知识、技术、方法的继承性应用,而是应通过自身努力能够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能够形成新方案、新产品、新创意,能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的创造性应用。因而我们课程实践教学的改革应以培养的学生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着良好的发展潜力为主旨,以行业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先进水平为标准,充分体现规范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2改革的目的

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为:围绕人才培养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大学生健康成长需要所进行的社会调查;围绕各门课程教学需要所进行的专业调查和社会实践;围绕教学计划所进行的作业、作文、专业论文、毕业论文等写作实践环节;根据教学计划安排进行的生产劳动、军训等;围绕专业技能所进行的技能训练;学生根据自身发展需要所进行的家访、家教、扶贫帮教等实践环节。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一是通过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建构更合理的能充分适应高职高专教育改革要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并建设一批优质课程;二是强化实践教学环节,专业实践、教师教育实践与社团、班级活动共筑“大实践工程”,实现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与教师职业技能。

3改革的途径

3.1转变观念,将实践教学新思想突出

以教师为主导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贯穿在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教学过程中。在高等职业教育中,处于主置的是学生,而处于为实践教学服务的主导位置的是实践教师。实践教学的中心是学生主体,而作为实践主导的教师要围绕这个中心把工作做好。现阶段,高职高专院校的教师的教学观念还也是较为传统的,并且向新观念转换的意愿也不强烈,不进行及时的教育理论的更新,并且具备的相关专业知识也不充实,所以这些高职院校的教师所呈现出来的状态是知识不断老化、教学节能也比较单一,所了解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也不是很多,现场教学经验严重不足,因此造成高校面临着严峻的实践教学的困境。近年来,高职高专院校的师资来源主要是各普通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其思想较为活跃,具有丰富的新知识和新技能,但是其缺乏教学经验,不能够顺利的融融入到教学实践中,也不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任务,而那些具有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教师,由于人事管理政策等问题的制约,很难走进实践教师的队伍当中。因此,不但要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而且要对提高专业素质的教师给予奖励,从而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的品质。具体的措施如下:首先改变思想认识,让任课教师认识到,汉语言专业的理论教学固然重要,也不能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将任课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思想彻底摒弃。其次,对于实践教学的重要性,高职高专院校一定加强重视,将实践教学的地位逐渐的凸显,有计划、有目标的培养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师资队伍。要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较强的教学实践能力,还要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养,德才兼备和责任心较强的师资队伍是现阶段各院校应该着重培养的,这样一来,实践教学的质量才能够逐渐的上升,重视培养“双师型”教师,鼓励教师和学生一起走向实践。

3.2突出实践,建立新的实践教学体系

教育见习、试讲和实习是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实践内容,该课程所进行的调查和训练活动、毕业论文和师范技能训练、校园文化等的依据是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高职高专院校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计划是以培养能力为主,而实践教学的目标是能力的应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善。理论课与实践课的课时要保证相同,还要进行实践教学课时的设置,有利于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实践教学能力训练的保证。还要将实践教学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包括基本技能训练、综合强化技能训练和专业技能训练等,构建一个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并且是独立于理论教学之外的。

4结语

总而言之实践教学在高职高专院校的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具有重要的作用,这一实践教学能够培养费更多的社会需要的人才。同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知识技能的积累也会不断地提高,而学生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也在逐渐的完善,所以说实践教学对教育事业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祝德纯,周立群.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课程改革之我见[J].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04).

[2]伍建华.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11).

[3]刘之杰.强化高师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刍议[J].中国成人教育,2008(19).

[4]郑英玲.关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教法课程教学的构想[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2).

[5]曹国辉.高职高专院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鸡西大学学报,2008,8(06).

[6]郑献芹.对师专现代汉语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06).

[7]张映晖,李玉鸽.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专科)技能培养初探[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3(02).

[8]李秋,曲鸿雁.高师院校古代文学教学改革新探[J].现代教育科学,2009(06).

实践技能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职业教育;传媒产业

“专业群”概念的提出和建设项目的确立,是新经济学中产业集群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拓展和应用。为应对媒体融合带来的传媒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规格的变化,传媒专业群建设成为传媒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一个切入点,整合、优化、配置现有学校、行业、企业多方资源,综合分析传媒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共性与个性,重塑专业群架构,开发适应传媒产业集群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是传媒职业教育未来发展之路。当前,传媒专业群建设面临着协调专业与学科之间的矛盾,设置理实课程,合理配置校内外资源,构建媒体融合背景下的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才能有效利用不同专业的合力培养未来的职业传媒人,整体提升新媒体时代复合型传媒人才的适应能力。

一、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面临的问题

传统媒体落后的生产方式、“以我为主”固化的传播思维,早已无法适应新媒体时代传媒产业的发展。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全面到来,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加持下,纷纷走到融媒体的赛道上。过去以媒体划分的传媒类专业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无法适应新时期媒体融合发展的大趋势,因此,构建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是为了科学化、系统化培养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复合型传媒人才。但目前,传媒职业教育要跟上传媒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一,专业群内各专业各自为政,在课程内容、实践项目、师资培训等方面出现重复建设情况,没有实现专业群内资源共享与优化,导致学生技能单一,综合实践能力弱,专业特色不突出。专业群是专业的集合,是为了发挥集群效应以适应产业集群的发展,群内的各个专业之间应相互融通,互为补充。许多高职院校的传媒类专业涉及新闻采编与制作、网络新闻与传播、影视编导、播音与主持、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数字媒体艺术、摄影摄像技术、影视动画等,涵盖传媒产品生产、制作、传播、运营等环节,所以,有必要厘清专业群的组群逻辑,建设符合传媒产业链的人才培养链。第二,职业教育长期以来轻理论重实践,在传媒职业教育中表现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彼此孤立,难以兼容,导致高职传媒人才文化素养不够、专业理论功底不扎实、缺乏创新创意能力。在国家倡导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传媒职业教育需要重新定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关系,应用型传媒人才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融通性,厘清在实践过程中如何发挥理论的引领作用,理论教学又如何嵌入实践教学中,是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思考的问题。第三,以往高职传媒专业的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受传统媒体时代生产与传播的局限,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只能采取模拟环境下的实践训练,其与真实岗位任务存在脱节现象;二是实践教学项目内容和技术远远落后于传媒行业真实生产项目。新媒体时代带来传媒领域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给传媒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了真实环境下进行生产性实践的机会。构建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能够改变传统传媒教育时代实践教学内容简单、模式滞后、缺乏生产性实践等问题。

二、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破除学科和专业的壁垒

由于学科思维的羁绊和传统专业模式的固化,专业群建设一直存在专业随意组合、简单叠加的情况,无法发挥专业群资源共享、实训协同发展的优势,造成群内各专业之间的内耗[1]。在深入开展产业调研的基础上,应依据不同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找到传媒类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探讨如何打通专业和学科壁垒,让各专业彼此参照,互为补充。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强调坚持走中国特色的文科教育发展之路,这标志着中国的文科教育迎来了新的历史契机。新型传媒人才是对信息敏感的职业传媒人,具备跨专业、跨学科的特点是新文科建设的关键,对传媒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至关重要。1.创建跨专业实践共同体以专业群为基础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根据岗位实际工作流程的特征和要求,设计实践教学项目,每个专业负责一个职业岗位的工作任务,群内所有专业按照传媒产品生产的真实工作流程开展实践活动,建立起跨专业、跨课程、跨项目等实践协同合作方式。以职业岗位群为目标,重整群内资源,分类梳理各专业实训项目,探索各专业实践教学的异同,联通各专业职业岗位和技术技能,系统设计专业协同实践的任务,围绕传媒岗位工作任务和技能要求,开展职业能力分析,构建群内跨专业实践共同体,实现群内专业之间和项目之间的联动。以制作完成一个网络视频作品的实践项目为例:专业群内的影视编导专业学生负责编剧岗位和导演岗位,摄影摄像技术专业学生负责拍摄岗位,影视节目制作专业学生负责后期剪辑岗位,网络新闻与传播专业学生负责新媒体平台的宣发岗位,各专业各司其职,参照互补,共同完成实践项目。2.分级分层开展实践教学构建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改革是重点,也是难点,只有深化这两大改革,才能有效提高基本职业能力和核心职业能力[2]。实践教学共同体的创建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要依循教学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传媒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可以从低到高按层级分为基础层、核心层、综合层,分别对应传媒产业各层级和各领域。基础层对应专业群平台课程,着重采、写、摄、剪等单项技术训练,培养采访、写作、摄影、剪辑等基本职业能力;核心层对应专业核心课程,着重职业标准和专门技术训练,培养记者、编辑、摄像、制作等各个专业核心职业能力;综合层对应专业群综合课程,按照项目的不同职业岗位安排各专业联动实践,着重媒体融合背景下的新闻报道、视频制作、媒体运营等综合实践训练。实践项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走向综合最终形成专业群共享、开放、联动的实践教学共同体,既发挥各专业特色又协同合作,解决学生技能融合的问题。

(二)改变理论与实践的割裂格局

职业教育的理论教学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作为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等基础课程,另一种是专业课程中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职业素养部分。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通常是指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将职业岗位能力作为实践教学的核心目标。长期以来,职业教育重实践轻理论,理论课程要么作为基础课程被安排在传媒职业教育的低年级,要么在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放在前半部分,作为实践教学的前导。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理论知识简单填鸭式教学,实际操作无法消化理论知识点,导致理论和实际脱节,具体表现为只会纸上谈兵,面对实际操作无从下手,或是实操上手快,但后劲不足,缺乏创新力。1.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融通在国家提倡新文科背景下,传媒职业教育要求拓宽传媒人才培养视野,既不能将理论教学作为简单的教学任务来完成,也不能把实践课程教学仅仅作为技能训练,而是在理论教学的引领下,通过实践教学培养知识应用和实践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等[3]。也就是说,无论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不是孤立的教学活动或教学形式,应该相互渗透,彼此融通,理论教学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提升理论认知水平。同时,理论需要内化于实践,实践则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目的,理论教学是实践教学的引领,传媒职业教育需要实践与理论相互融合,协同发展。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同步根据传媒产品的特殊属性,传媒专业群教学要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融为一体,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内容同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密不可分,呈现专业理论知识逐级提升的同时匹配专业技能循序渐进的交叉螺旋上升结构。例如,传媒专业的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文史哲、专业理论、职业素养等内容,实践教学包括采访、写作、拍摄、剪辑等内容,理论课程不要都集中在低年级,而应该随着学生的成长分布到各个年级,并同步提升实践技能。理论教学从基础文史知识到专业理论知识再到职业素养,实践教学从基本技能到核心技能再到综合创新能力培养,理、实教学两条线亦步亦趋,协同推进。在开展新媒体文案写作、拍摄人文影像作品、网络信息编辑等实践活动时,将传媒人才必需的把关意识、人文素质、历史观等理论知识渗透到写作能力、影像制作能力、新闻传播能力中,让学生具备传媒行业所需的职业素养和能力,保证传媒人才具有稳定的知识架构。

(三)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职业教育培养行业企业紧缺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接区域产业人才缺口,是产业发展的助推器。专业群教育资源长期分配不均,企业参与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不够,专业群的动态优化调整与区域产业集群关联性不强,生产性实训项目转化率不高、实训基地配套师资不足、校外实训基地使用效果不佳等现实问题,既影响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又无法满足企业发展需求。因此,传媒专业群建设唯有学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才能解决教育资源短缺与企业需求扩张之间矛盾的现实问题。1.实践教学接轨真实工作校企共建实践教学基地能紧扣教育链与产业链融合发展,将传媒产业的新项目、新技术、新标准、新规范转化为实践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在真实职业岗位上的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既能发挥专业特色,又能协同合作,与现阶段媒体融合下传媒工作环境保持高度一致,并且直接与各岗位职业能力相衔接,实现校内外实践一体化,真正达到职业教育的职业能力培养规格。在传媒生产性实践活动中开展传媒职业素养教育,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将媒介素养贯穿到实践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真实的媒介生产环境中开展实践,既能够凸显作为职业传播者的能力,又具备职业传播者的素质修养。学校实践教学的规范可以充分与行业内的标准相结合,真正将媒介市场的规则与学校实践教学规范接轨,从而达到与媒介人才市场需求一致的考核标准。2.推行“课证融通”课程体系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要立足传媒产业需求,解构传媒人才培养目标,细化知识能力要点,为开展实践项目提供依据。解决“如何提升职业能力”问题是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以专业教学标准对接职业技能标准,按照专业基础课、核心课和拓展课的模块开展相对应的职业技能培养,推行“课证融通”课程体系。将“课证融通”理念融入教学标准开发中。从职业领域逻辑起点出发,以服务地方传媒产业发展为落脚点,对工作内容进行细化分析,以职业岗位能力和典型工作任务作为专业教学标准开发基础;细化知识和能力目标,制定和完善课程标准和实践标准,充分考虑职业教育与传媒产业适应性问题,将教学标准与职业技能标准衔接,实践教学与企业生产衔接。在实践教学体系下优化职业人才规格,培养复合型职业传媒人才。3.师生共同学习和成长新型媒介生态环境下的传媒专业实践教学对师资和实训场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是关键环节。传媒专业教师大多接受的是传统传媒教育,或者本身是传统媒体出身,在新媒体时代失去了原有知识体系的优势。面对全新的传媒业态以及瞬息万变的媒体环境,专业教师缺乏行业企业一线的经验,需要积极转变思维方式,主动学习新技术,接受新观念,投入新媒体实战中。一方面,师资队伍建设要依托高等职业教育产教结合的优势,将懂得媒体融合的行业人才引入传媒教育中,培养具备媒介融合实践的双师型教师。另一方面,学生在企业指导教师与校内专兼任教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真实的生产性实习实训,充分发挥“工学交替”“产教融合”的高职教育特色,培养学生的专业综合实践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教师和学生以准员工的身份共同参与到行业、企业和校外实训基地进行顶岗实习,或在校内实训基地承接社会服务项目,完成技能融通和能力进阶,全面提升师生的实战能力和专业能力,增强创新创业竞争力。

三、结语

在媒体融合这股传媒产业转型的浪潮中,信息传播的规则和形态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对职业传媒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是与传媒人才培养目标保持一致的先决条件。传媒业的视野扩展到整体信息系统的媒体融合,面向传媒产业各个岗位和各种传播渠道,传媒人才须具备整合信息以及适应媒介化社会的能力。传媒行业的发展,传播手段的丰富,社会化媒体和个人化媒体的加入,这些都拓宽了传媒职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传媒专业群实践教学必须面向整个传媒产业进行升级调整,针对职业传媒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是否满足产业发展要求等实际问题,按照行业企业标准建设与产业技术技能协同发展的实践基地,充分利用校内外资源和专业建设的合力,构建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实践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1]王亚南.打造高水平专业群重在专业资源整合[N].中国教育报,2019-05-07(9).

[2]邱飞.浅析新媒体环境下高校传媒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教育现代化,2017(8):31-32,34.

实践技能论文范文第5篇

[摘要]理论课程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却在逐渐的“边缘化”。从课程定位、教学模式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分析认为目前高职院校学生、老师、学校和职教理念都是影响理论课程教学的因素。文章从哲学实践论、现代化生产、国家新型人才标准的要求和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出发,提出改善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困境的途径是实现理论课程教学的实践化。

[关键词]高职;教学;理论课程;实践化

引言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是现代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两大组成部分。理论课程是实践课程的指导性知识,是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能力本位为”等教育理念的指导下,部分职业院校的领导、教师和学生对理论课程的认知不够,一味强调学生的动手能力,逐渐将理论课程“边缘化”,理论课程的学习达不到指导学生进行实践的效果。

一、职业院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职业院校理论课程定位存在误区

进入21世纪,我国的职业教育进行了多头试点、多模式尝试的持续改革,但受到办学历史、理念和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仍存在缺陷,这严重影响了我国高职教育的质量。特别是2012年教育部提出实践育人的工作方案,要求高职高专类学校实践教学比重最高,要求不少于50%。文件出台后,越来越多的职业院校将教学重点放在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实践课程,部分院校受到功利性将重点放在单纯为学生找工作、谋出路服务上,重点围绕“岗位技能”的提高进行设置课程,逐渐形成“重实践、轻理论的课程设置体系,甚至在学生考核中对实践课程的要求远远高于对理论课程的考核。高等职业教育逐渐姓“职”而远离姓“高”,高职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存在学识不高、能力不强、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职业院校理论课程教学存在缺陷

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的影响依旧根深蒂固,高职院校的教师并未摆脱传统的“一张嘴、一本书、一只粉笔”,“老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教师在不考虑学生接受能力的情况下,把课本上的基本知识讲述出来,学生在下面简单的记录着笔记,整个教学过程缺失了师生之间的沟通,逐渐成为“教师在讲台上讲的口干舌燥,学生在下面听的莫名其妙”。长此以往,这种僵化的教学形式形成了学生对理论课程的学习兴趣低、教师对教学的积极性低、课堂教学效率低等“症状”。

二、职业院校理论课程教学困境的成因

(一)从学生的因素分析

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高考选拔制度下的失败者,失败者的挫折感让高职院校学生对学习产生了倦怠,对学习成绩缺乏自信,认为即便是个人如何努力而前景依旧有限。他们具有极强的自卑心理和隐形的恼怒,他们将高考失利归咎于外部环境,而不是自身的努力不足。进入大学后,他们缺少良好的学习习惯,遇到困难就开始烦躁、畏惧。由于知识储备不足和缺乏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学习过程中省略了预习和复习思考的过程,他们往往会抱怨老师的讲解不够详尽,认为专业知识难度太大,他们不会去钻研专业知识,体会不到学习所带来的乐趣,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似乎只有“挫折”、失望和迷茫。这进一步加深了他们的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影响了教学。在功利主义的影响下,高职学院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未来是一个“工匠”,只要个人技术能力过强便能胜任工作需要,将理论课程视为“无用”的课程,尤其是部分理论课程需要学生用脑去理解和分析相应的学习内容,但是浮躁的心理、不恰当的学习方法和缺失的知识储备,让他们对理论课程的学习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只求大概掌握,在临近考试之际,他们花费几个通宵的时间,临时抱佛脚恶补一下考试内容达到考试及格的目的。

(二)从教师的因素分析

教师队伍自身能力的欠缺逐渐成为影响高职学院理论课程教学的重要因素。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双边活动。学生是教学的接受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发起和组织者,有效的教学活动依赖于教师的个人能力。目前在师资竞争的环境下,高职学院的优秀教师尤为缺乏,部分高职学院在教师队伍建设中以“文凭”和教师资格证为依据,过分看重学位和履历,教师队伍成为由校门到校门的硕士、博士,他们出身于“象牙塔”,这种“学院派”的师资队伍仅有丰富的理论知识,缺少“社会大学”的实践经验,让他们运用实践来完成理论课程教学实在是勉为其难。教师受到传统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影响,将理论课程的教学重点放在掌握课本的各个理论知识点,而并不是将所学知识合理运用在实践教学之中。在目前高职院校的理论课堂,我们往往能看到教师在讲台上给学生讲解着枯燥无趣的理论知识,学生自由自在的沉浸在自己的“游戏世界”“梦乡”之中,整个课堂呈现出两个世界。这种毫无互动的教学更加让学生对学习理论知识丧失了兴趣,让教学更加无效化。

(三)从学校层面分析

高职院校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和场所的建设需要较高的费用。长期受到职业教育经费不足的抑制和机制不健全的影响,我国的职业院校实践教学实习实训场地短缺、设施设备陈旧简陋、实训岗位严重不足等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专业实践教学的开展。为了开足足够的学时,部分高职院校在课程开设中往往以较多的理论课程来代替实践课程的教学,导致学生花在理论学习上的时间相对较多,在实践能力培养上的时间相对较少。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课程体系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失衡。本应灵活、快乐的实践教学内容被教师的一言堂、填鸭式替代,“理论课程”变成了“死记硬背”、“纸上谈兵”的代名词。

(四)从多元职教理念影响分析

“能力本位”职教思想下,高职院校的教学将“能力”简单的理解为操作技能(动手能力),将“能力本位”窄化为“技能本位”。在能力训练的过程中只重视实践动手能力、操作能力等行为能力,忽视了创造创新能力、思维能力。能力本位课程设置表现为:针对单项技能分析,列出活动内容、具体的操作步骤(操作过程中用到的工具、设备、材料、注意事项等)、所需理论知识、技能和品质,提出教学目标和考核目标。这种课程设置仅仅是一种岗位胜任力的训练,是一种中职教育的重复,该模式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岗位变更和新技术出现的新需求。此外,“知识本位”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占据了教育领域的课程价值取向,学校教育将理论知识视为教学的唯一目标,将课本知识视为全部的知识,教学过程过多的重视理论课程的讲解过程,强调课程知识的逻辑结构而忽视了理论知识的实践与应用;强调了知识的科学性忽视了知识的人类精神道德和文化价值,这样是近几年知识本位教育在国内教育受到抨击、排斥的主要原因。

三、实践性教学在职业院校理论课程教学中的适用的可能性

(一)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要求

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和基本观点。现实的高职院校理论课程的教学呈现出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现状,教学过程偏离了社会的实际,成为一种抽象化、概念化的理论知识,导致学生认为理论课程对今后的工作没有用或者作用不大,在学习过程中往往没有兴趣去学习。理论学习的关键在于让学生运用理论走向实践,让学生在获取真理性知识的同时,形成正确的认识知识世界的价值观。正如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讲话》中指出: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长他们的社会经验。列宁也曾讲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是常青的。”让理论联系实际,将灰色的理论变成生动的实施,将课堂内外教学相结合应是高职院校理论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

(二)现代化生产要求

高职院校理论课程实施实践化教学在科技化、现代化生产的要求下,传统的技术型人才已经远远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全方位技术”要求劳动者要兼文化、技术、技能于一身,集科技、生产、经营为一体。特别是技术更新换代加速的时代要求劳动者能够了解新知识,掌握新技术,实施新工艺,操作新设备。这要求高职教育将人才培养放眼未来,未来的劳动者要将理论性的知识付诸于实践过程之中,以理论学习的实践化来充实个人的综合素质、增强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三)国家新型人才要求

高职院校进行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指出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要求,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应是培养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要实现这一培养目标仅仅依靠于实践课程是无法实现的,理论课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和作用。受到陈旧的教学观念的影响,传统的理论课程教学所存在的缺陷又无法实现理论课程自身所具有的功能。这需要我们在高职教育理论课课程教学过程中进行实践教学的尝试,以提高理论课程教学的效果。

(四)高职院校教学改革要求

理论课程实施实践化教学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是高职教育要区分与本科教育的区别,但仅仅培养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又成为一种重复性的中职教育,这要求高职教育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的基础上获取技能操作和驾驭策略层面的知识,要求做到“上手快”和“会干”的能力,成为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某种程度上是高考的失败者,他们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的兴趣不足,他们渴望通过高等教育掌握一项生存技能。长期受到“知识本位”的影响,高职院校的理论课程教学主要以讲述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这些学生的梦想,他们逐渐呈现出讨厌理论学习症状。这迫切要求高职院校对理论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

结语

教学的理想状态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行。理论是让学生掌握知的因素,实践才是提升情与行的主要途径,只有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才能充分实现知、情、行的有机统一。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实践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发挥学生学习的能动性,让学生更加愿意主动学习、积极学习。理论课程实施实践化教学是让学生在获取基础理论的基础上联系实际,更快的掌握和吸收所学知识,将理论知识落实到理论运用之中,让理论知识发挥拥有的作用。理论课程实践化教学是弥补高职院校受教学条件限制导致实践教学环节不足的一种有力补充。

[参考文献]

[1]本刊编辑部.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摘录)[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06):4.

[2]张忠福.地方高校能力本位课程体系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以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10):91-95.

[3]: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全文).

[4]卢明.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辩证关系探索[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1):2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