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范文第1篇

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垂髫:髫,古时小孩下垂的头发,于是以「垂髫指童年或儿童。

始龀:龀,儿童换牙,即脱去乳牙长出恒牙。按生理常规,男孩八岁、女孩七岁时换牙,「始龀便成了童年的代称。

束发:束,捆,结之意。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束发为成童的代称,通常年十五岁始称成童。

古代年岁的别称

总角:指童年。

语出《诗经》,如《诗·卫风·氓》“总角之宴”,又《齐风·甫田》“总角兮”。以后称童年为“总角”。陶渊明《荣木》诗序:“总角闻道,白首无成。”

垂髫:指童年。

古时童子未冠,头发下垂,因而以“垂髫”代指童年。潘岳《藉田赋》:“被褐振裾,垂髫总发。”

束发:指青少年。

一般指15岁左右,这时应该学会各种技艺。《大戴礼记·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及笄:指女子15岁。

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待年:指女子成年待嫁,又称“待字”。

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以后称女子待嫁的年岁为“待年”。《文选·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爰自待年,金声夙振。”

弱冠:指男子2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古代男子20岁行冠礼,表示已经成年。左思《咏史》诗之一:“弱冠弄柔翰,卓荦观群书。”

而立:指30岁。

语出《论语·为政》“三十而立”。以后称三十岁为“而立”之年。《聊斋志异·长清僧》:“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

不惑:指40岁。

语出《论语·为政》“四十而不惑”。以后用“不惑”作40岁的代称。应璩《答韩文宪书》:“足下之年,甫在不惑。”

艾:指50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五十曰艾”。老年头发苍白如艾。《民国通俗演义》三十七回:“……我年已及艾,还有什么不满意的事?”

花甲(耳顺):指60岁。

以天干地支名号错综参互而得名。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十六:“(赵牧)大中咸通中效李长吉为短歌,对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古稀:指70岁。

语出杜甫《曲江》诗:“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亦作“古希”。

皓首:指老年,又称“白首”。

《后汉书·吕强传》:“故太尉段颍,武勇冠世,习于边事,垂发服戎,功成皓首。”

黄发: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鲁颂· 宫》“黄发台背”。老人头发由白转黄。曹植《赠白马王彪》:“王其爱玉体,俱享黄发期。”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鲐背:指长寿老人。

语出《诗经》,如《诗·大雅·行苇》“黄台背”,“台”与,“鲐”通用。《尔雅·释诂》:“鲐背,寿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鲐鱼背。

期颐:指百岁。

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谓百岁老人应由后代赡养。苏拭《次韵子由三首》:“到处不妨闲卜筑,流年自可数期颐。”

因此,古代年龄称谓总表如下:

不满周岁----襁褓;

2~3岁-----孩提;

女孩7岁-----髫年;

男孩8岁-----龆年;

幼年泛称----总角;

10岁以下----黄口;

13~15岁----舞勺之年;

15~20岁----舞象之年;

12岁(女)---金钗之年;

13岁(女)---豆蔻年华,

15岁(女)---及笄之年;

16岁(女)---破瓜年华、碧玉年华;

20岁(女)---桃李年华;

24岁(女)---花信年华;

至出嫁-----标梅之年;

至30岁(女)--半老徐娘;

20岁(男)---弱冠;

30岁(男)---而立之年;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80岁------杖朝之年;

80~90岁----耄耋之年;

90岁------鲐背之年;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于2017年在全国投入使用,2019年秋季已经实现了全学段覆盖。根据及《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及《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的相关要求,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大量增加了古诗词的编选,数量上达到112首之多,不仅远远超过原人教版,而且比课标要求的75首,还多出37首。除了数量上的增加,统编教材在古诗词选编及教学设计上也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新导向,这些变化主要是教学栏目设计的完善、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倾向,新诗编选等三个方面,体现出小学古诗词教学理念的更新和发展。

1栏目设计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古诗词教学采取了分层次、分学段的编选原则,依据学段和教学栏目,设计古诗词教学。新版《语文课程标准》对于各学段的古诗词教学提出了具体要求,其中小学低年级,1-2学段“诵读儿歌、儿童诗、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小学高年级,3-6学段,则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也规定了不同学段的传统文化教育目标,指出“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古诗词教学侧重于诵读、积累,对于刚刚接触诗词的学生来说,可以通过诗歌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兴趣和对传统文化的情感。高年级则要求学生初步掌握诗词大意和诗歌的思想感情,体会古诗词的意境与音韵之美,提升对诗词的感悟能力和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为初中段较为深入、系统的学习打下基础。据此,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112首古诗词分别编排在两个教学栏目中,一是作为课文出现,根据不同学段的教学目标,设置简单的课后习题,帮助学生掌握诗词基本内容;二是在“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中作为学习资料,意在使学生接触更多古诗词。小学阶段新增的古诗则均匀地分布于这两个教学栏目中。小学一二年级只编入一部分内容浅近、生动活泼的古诗,如《咏鹅》《画》《风》等,使低年级学生通过朗读和背诵近亲古诗,想象古诗中的画面,感受诗词之美。小学三到六年级则在助读系统和课后习题上做一些稍微复杂的设计,引导学生从多个层面学习古诗,了解与其相关的知识,比如“想象诗句描绘的景象,说说哪些景物是静态的、哪些是动态的”“理解诗歌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诗词中“涉及哪个传统节日?写出了什么样的节日情景”。这些习题的设计分别从景物描写、情感表达、古代文化常识等角度出发,有助于高年级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诗词内容。

2诗词主题突出儿童化、形象化

除了分层分学段教学,统编教材古诗词选编充分考虑到小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接受能力,突出诗歌题材的儿童化和形象性,贴近儿童心理和儿童生活。相较于原人教版教材,增加了儿童诗、谜语诗、咏物诗,更容易引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化的热情,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熟悉古诗,优化了古诗词的教学适应性。教材编选诗词的儿童化倾向体现在:一是以儿童形象、儿童活动为题材的古诗,如《池上》《小儿垂钓》《村居》《所见》《稚子弄冰》等,这些古诗刻画了儿童的心理、动作、情态,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儿童形象活泼可爱、灵动有趣,与日常生活紧密贴合。二是符合儿童思维和认知特点的形象性较强的古诗词的增选。咏物诗和写景诗的选编,突出了古诗词的形象化和画面感,这些古诗语言清新明快,状物细腻逼真,易于小学生诵读和接受,有助于发展学生形象化思维,丰富儿童的想象力。比如,《咏鹅》《画鸡》《蝉》《墨梅》《雪梅》《竹石》等。最后,低学段编入的谜语诗也增加了语文教材的趣味性,比如《画》《风》,这两首诗是咏物诗,也可以看作是谜语诗,诗中并未直接出现“画”或“风”字,而是巧妙地通过自然风物的描绘,启发学生思考,猜测谜底,使古诗词学习更有乐趣。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教材编写应与学生心理发展的年龄特点相应,这是语文学习的前提条件,原人教版教材诗词选编就倾向于低学段古诗的形象化和儿童化,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完善了这一设计,使古诗编选的儿童化主题更为凸显。除了选用原人教版教材中已有的《咏鹅》《画鸡》《池上》等篇目,又发掘和新增了多首儿童诗、咏物诗,比如《稚子弄冰》《采莲曲》《蜂》等,这些古诗有益于学生亲近自然万物,了解传统文化,领略古典之美,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感悟力,使小学阶段的古诗词及传统文化教学更具科学性和系统性。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范文第3篇

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三课。

教材简析

《所见》是清代诗人袁枚的作品。这是一首五言绝句,语言清新平白,诗中诗人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生动的牧童行歌捕蝉图。画面动静结合,活泼有趣。作者在对乡村自然的描摹过程中,抒发了自己对乡村风光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生活的无限回味之情。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2.学会古诗中的三个生字,理解诗句的字词,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古诗,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象,能够说一段通顺连贯的话。

设计理念

小学语文是什么?这是我们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所要面对、所要努力实现的。小学语文首先是一种儿童的语文,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应该关注儿童的生活、关注儿童的发展、关注儿童的生命。本设计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从画面中理解诗意,寻找到童年的影踪,产生诗意的共鸣,追寻童年的文化、文化的语文。2011版语文课程标准一个最大的变化就是重视语言的实践与运用,要让学生在创设的具体情境中学会运用语言,习得言语的智慧。笔者在设计中紧紧抓住言语实践与运用这个训练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将图中的内容连贯起来说一段话,真正落实工具性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 视听结合,引入古诗

课始播放《童年》的歌曲,并穿插一组古代儿童生活的图片让学生欣赏。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观赏了一组图片,你们从这些图片中发现了什么吗?请大家谈一谈。

刚才我们所看到的和所听到的,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童年。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有关儿童、有关童年的古诗。

设计意图:课始播放《童年》的音乐,再配上一组图片,不仅是对学生视觉的冲击,更是从学生内心激起他们对童年生活的回味与留恋。

二、 了解作者,理解诗题

1.了解作者。

《所见》这首诗的作者是清代诗人袁枚。袁枚:清代诗人,字子才,号简斋,晚年号苍山居士,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著有《小仓山房集》《随园诗话》。

2.理解诗题。

“见”就是看见的意思,那么“所见”又是什么意思呢?(所看到的)作者在这首诗里写了看到的什么呢?

三、 观察画面,感知内容

1.出示诗歌,指名读,要求读正确。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读准“振”“樾”“蝉”的读音。“振”和“蝉”是翘舌音,而且“振”是前鼻音,不要读成后鼻音。

2.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

樾:树阴。 意欲:想要。 闭口:闭上嘴巴。 振:震荡。

区别“振”和“震”。 “震”源于雨,雨即雷雨。“震”原指大自然的震动。如地震。“振”源于两手相击,振动做声。“振”是指人为的振动。

3.观察画面。

我们经常说,诗中有画,其实,这首诗就是一幅画(板书:一幅画)。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中到底画了什么。(出示插图,引导观察,要求学生说具体,说生动。)

根据学生回答,相继在诗中圈出:牧童、黄牛、林樾、鸣蝉。我们不仅眼中看到了这些物象,耳中也享受着美妙的声音,都有哪些声音呢?圈画出:歌声、蝉鸣。

设计意图:安排学生读古诗,将古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只有学生将古诗读熟了,在理解古诗时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振”和“震”的区别本是教学中的难点,通过从字源上去理解,就大大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让学生观察画面,说说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听到了哪些声音,让学生读有所感、读有所悟,对古诗的内容形成一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四、 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一幅画,一首诗(板书:一首诗),古人说画中有诗,画能给我们美感,诗能给我们想象。通过昨天的预习,你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吗?组织学生先小组交流。

2.组织学生交流。根据学生回答相继插入,小牧童在诗中会唱些什么呢?(在第一句和第二句之间板书:动)

这小牧童怎么停下不走啦?你能用“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吗?为了能捕到蝉,小牧童闭上嘴巴站到了树下,一动也不动。

3.再读读这首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小牧童?

4.袁枚在写这首诗时,已经是62岁的高龄了,当他看到小牧童骑着黄牛悠闲地走在林间的小道上,看到小牧童捕捉知了时那种专注的神情,不禁想起了自己的童年。那么,诗人在诗中又表达了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设计意图:笔者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选择恰当的时机作一些点拨:小牧童在歌中会唱些什么呢?为什么停下来不走啦?以此来加深对诗意的理解。用上“因为……所以……”这样的句式,体现了语文工具性的特点,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进行言语的实践,进行语言的运用。再补充诗人写作这首诗时的年龄,深入到这首诗的内核,把握诗人的情感基础,触摸诗人的内心,将童年这颗种子植入学生的心田。

五、 拓展延伸,了解儿童

是呀,在古代描写儿童的诗句很多。出示:

1.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2.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

3.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4.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5.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6.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从这些诗句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你认为我们的童年生活应该是怎样的?

设计意图:补充一些描写儿童的诗句,既拓展了学生的阅读面,又增加了学生知识的储备量,达到积累内化的效果。同时,让我们也了解到古时儿童的生活状态,激起当代儿童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呼唤诗意童年生活的回归。

六、 读写结合,诗化童年

儿童代表着童年,童年有着一份纯真、一份自由、一份快乐,童年是一幅画,是一首诗,更代表着一种文化。在古代:

童年是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的那份天真纯洁;

童年是 的那份快乐;

童年是 时奔跑着的欢笑;

童年是 时的那份忙碌。

是呀,童年是一本书,书中记载着童年的趣事;

童年是一首清新的歌,你听, ;

童年是一幅优美的画,你看, ;

童年是 。

学生在作业纸上完成填空,组织交流、评价。

教师小结:是呀,童年是看得见、摸得着、能感受到的一种快乐与惬意,有许多名人曾对童年做过精当的评价。出示:

永远是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事物:这是童年的回忆。――〔法国〕 杜伽尔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范文第4篇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们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我们多方面寻找“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地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诗人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还广泛搜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以画配诗,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还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时中调剂,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编创活动。

4.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校报。这两个刊物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校报,1―2册诗刊,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有关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诗教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以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凸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蓬勃活力,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校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儿童诗宣传栏、儿童诗墙等“儿童诗文化”濡染着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孩子诵读不绝于口的《童谣集》、《儿童诗集》等让孩子们在“儿童诗文化”的浸润中明理修身,化育灵魂。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是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四、开发实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学校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儿童诗校本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教师层面,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关于六一儿童节的古诗范文第5篇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我们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我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了在学生中积极开展学创儿童诗的活动,得到了学校教师的响应,并在大家的建议下,学校正式提出了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在讨论中,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教材《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土,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日常运用、生活教育、俗谚格言,诗深入民间,化人生活,雅俗共赏,诗灌溉了伟大的民族和辉煌的历史。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基础教育课程纲要(试行)》中提出:“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即校本课程。”我们开发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儿童诗”校本课程不但符合课程改革发展的方向,也有利于学校特色的形成,有利于学校办学品位的提升。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对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的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这是毫无诗意的年代,儿童的想象不被呵护,青春的文学梦遭到嘲笑。大多的教育者和家长看到的只是孩子的成绩――可以量化的成绩,游戏、童话、诗歌离孩子渐渐远去。为此,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资源,让学生的生活多一些诗情画意,让学生在学习、创作儿童诗中得到道德的熏陶,对宇宙、社会、人生多一份感悟,并树立更高远的人生理想,让师生享受诗意的生活。

小学阶段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在小学阶段实施儿童诗教学,是学生品德形成和智力发展的有效载体。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亲自主持了“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课题,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首先,我们找到“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著名教育家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有精辟的论断:“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性知识和认识的堆积。”著名德国诗人荷尔德林说过:“人,应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人的教育呼唤诗意,教育中如果没有诗意和激情,就没有性情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和思想的升华。

其次,我们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的几位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诗人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第三,广泛搜集古今中外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真正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儿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一系列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学校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儿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两课时,一节从语文课中调剂,另外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

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分年级成立诗社。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开展情况。

4.分别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乐陶陶”源于学校始终坚持学习陶行知和叶圣陶两位教育家)校报,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诗教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榭艮,1-2册诗刊,并寄给一些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刊登学生诗作的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陛的诗教顺利进行。为此,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如邀请著名诗人刘家魁等到校为师生开设专题

讲座等;“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等学习,以提高教师的儿童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及相互沟通等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不是感到心力交瘁,而是快乐无比。走进大兴小学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春天群卉争艳,夏天绿树成阴,秋天硕果飘香,冬天自雪压枝。这里绿树映红楼,鸟语伴花香,漫步其间,微风在花草间穿行,阳光在树叶间嬉戏,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草坪如茵,绿树红花,夹道迎宾,园林小品与景观石铭文交辉,孩子们尽情地感受着诗意校园的静谧与淡雅……以红、白二色作为色彩基调的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跳跃的红、圣洁的白配以墨绿窗格,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完美结合,体现了蓬勃活力,不仅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更给他们以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学校同时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使校园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用来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名教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或作诗歌讲座。

四、“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大幅度的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从学校《乐陶陶》校报每期的来稿量看,学生写诗的积极性一直很高。

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如六年级七班丁泽同学写的《喝醉酒的爸爸》――喝醉酒的爸爸/就像一个不倒翁/他使我想起/儿时的玩具//喝醉酒的爸爸/总是歪来歪去/使我担心他会倒下/咦/爸爸不歪来歪去的了/是不是睡着了?字里行间展现着小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观察与思考,也体现了小作者与爸爸间的亲密感情。更重要的是这样浓浓的人文气息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当同学间因为摩擦即将发生拳脚相斗时,不知是谁的一句:你打我,我打你,其实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一声诗意的劝解,就化解了一场“战争”。

在教师层面,随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我们的教研活动也随之展开。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教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教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以前课堂中缺乏的诗意和人文关怀,开始漾荡在我们的课堂。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这些学科的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就在这悄无声息中无疑体现了人的修养和品质,没有诗所带来的人文素养的丰厚,怎么会有这样的结果?

五、“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展望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生在六年中要掌握4500个汉字的识字量。借助“儿童诗”课程的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更多的识字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2.通过学创“儿童诗”,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普遍提高。通过引导学生读儿童诗、抄儿童诗、赏儿童诗、悟儿童诗、背儿童诗、创作儿童诗,一方面打牢了学生们的文字功底,培养了学生们的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学生的思想空间里多了一些浪漫情怀和高尚的道德情感。同时,也让更多的同学拥有了读诗、写诗的高雅爱好,增添了生活情趣。

3.通过几年、十几年、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培养,相信学校一定会走出几位有影响的诗人、学者。即使学生不一定都成为诗人,但也一定会让学生终身受益。

4.形成了学校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我校“让校园充满生命的灵动,让生命追寻诗意的栖居”的教育理想,不仅仅是一种整体的文化氛围构想和主题命意,还是一个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文化教育系统工程,诗意的教育理想、诗意的环境、诗意的管理、诗意的课堂等等,无不折射出诗教的光芒,形成了我校独特的品牌文化、特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