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中医按摩

中医按摩

中医按摩

中医按摩范文第1篇

孟勇进15岁那年,母亲得了一种病,下肢无法行动。走遍了各大医院,医生都束手无策。一次偶然的机会,母亲遇到一位老中医,经他诊断,母亲患的是“骨髓神经根炎”。按摩3个月后,母亲就能下地走路了;1年零3个月后,就彻底好了。

中医的力量和神奇深深地震撼了孟勇进,他向老先生袒露了想学医的心声:我在家是老大,家庭担子重。看您给母亲治好了疑难杂症,我也产生了学医的想法。我想拜您为师!这位老中医名叫袁云超,他理解孩子的一片孝心,便动摇了原先不愿收徒的想法。从此,孟勇进正式拜袁云超先生为师,开始了漫长的学医生涯。

学徒期间,孟勇进上午上课,下午跟师傅学医。当时,学习的第一本书是《新针灸学》。师傅要求看完了就要背下来,从这里人手,号脉、开方、骨科、按摩一路学下去。有时,师傅在讲课时拿出一张纸条,让他把上面的内容背下来,讲完课后就把纸条烧掉,目的是让他烂熟于心。

就这样,孟勇进在师傅的带领下,一天天夯实中医理论基础。他亲眼见证着师傅治愈一个个疑难患者,对师傅炉火纯青的医术敬佩有加。

有一天,一位从内蒙古赶来求医的妇女找到了师傅。初见此人,着实吓人一跳;右边头部的前半部分没有头发,左脸烫伤后留下了黑色的疤痕。原来,她患有嗜睡症。她在食堂工作,一次煮饺子时犯了病,一头栽进锅里。幸好旁边有人将她拽起,但头皮已经严重烫伤。又一次在烙饼时犯了病,半边脸都烫坏了。

师傅只是用按摩的手法,仅用了半年时间,便治好了这个妇女的嗜睡症,而且不肯收她的钱。对方感激不已。师傅说:“谢什么啊!你能从内蒙古这么远来找我,这就是咱们的缘分。”

师傅曾告诫孟勇进:“中医用药治病,是药三分毒;用针灸、拔罐治病,久则伤气唯有汉朝少林达摩创立的八法按摩没有副作用,可以持之以恒地运用。这种方法即为‘古八法’,内调脏腑经络不通,外治皮肉筋骨损伤。”在师傅的指导下,孟勇进逐渐掌握了这种手法的精髓――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

医术精湛,妙手回春

1978年底,孟勇进参军,到航校学习航空地勤。到部队不久,孟勇进的医术就派上了用场。一天,战友张国平因头疼没去上课,他说这是老毛病了,从小就经常头疼。孟勇进毛遂自荐:“我试试吧,好了算你的造化,不好就算放松放松。”孟勇进为他按摩了半个小时,张国平坐了起来,说“给我根烟抽!”从那以后,张国平的病再也没犯过。说到此处,孟勇进谦虚地说:“这或许是个巧合,或许是因为他年轻,病还不太重。”

一次,张国平到教员家办事,看到教员爱人的头始终歪着,转不过来。一问才知道,前两天洗头时听到别人叫她,猛一回头就再也正不过来了。张国平向她推荐了孟勇进,孟勇进检查了教员爱人的颈椎后,认为是颈椎小关节紊乱。采用手法正位后,对方很快,就恢复了。

就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孟勇进几乎成了半脱产大夫。

不久,全国大裁军开始了。孟勇进复员回到北京,又开始一边工作一边继续向师傅学习中医。后来,孟勇进经人推荐,进入特钢医院按摩科做了专职大夫,从此正式走上了从医之路。到特钢医院还不到半年,找孟大夫看病的人从半夜就要开始排队。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许多人都是孟勇进精湛医术的受益者。

2000年,特钢搬迁解散,孟勇进创办了自己的诊所。

难忘的案例

笔者曾问过孟勇进:“你行医多年,能说一个自己得意的案例吗?”

中医按摩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产时综合护理干预;中医穴位按摩;初产妇;分娩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8月—2017年8月在我院进行分娩的16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所有产妇均为单胎,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80例。观察组中,年龄20~39岁,平均(27.46±3.75)岁;孕周36~40周,平均(38.79±1.04)周;体质量59~83kg,平均(65.13±4.25)kg。对照组中,年龄21~39岁,平均(27.38±3.26)岁;孕周36~40周,平均(38.24±1.13)周;体质量58~84kg,平均(66.37±5.16)kg。两组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产妇采取产时综合护理干预,仔细观察产妇的宫颈和宫腔状况,检查产妇的生命体征、子宫收缩以及阴道出血等情况,指导产妇如何利用宫缩正确向下用力的方法,讲解母乳喂养以及自然阴道分娩对胎儿的益处,认真告知产妇产后进行母婴保健的具体方法等。观察组产妇联合采取中医穴位按摩,于潜伏期选用关元穴作为中心穴位,通过掌面按摩(顺时针),并配合拇指按压昆仑穴、合谷穴;当产妇进入活跃期后,选用中极作为中心穴位,对三阴交以及合谷穴进行按摩;然后选用次髎穴作为中心穴位,按压腰骶部以及背部,选环跳穴进行臀部按摩。按摩的时间主要按照产妇主观感受疼痛的严重程度而决定,一般于宫缩时开展按摩,并于宫缩的间隙暂停,以使产妇获得休息的时间。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的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早产儿率以及低出生体重儿率。采用我院自行编制的护理质量满意调查表对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评估,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项:服务及时性(30分)、服务态度(30分)、管理规范性(15分)、住院环境(15分)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10分),总计共100分,评分值越高说明患者的临床分娩护理满意度越高。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妊娠结局和新生儿情况对比观察组产妇的产后出血率、剖宫产率、巨大儿率、早产儿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分娩护理满意度对比观察组产妇的服务及时性、服务态度、管理规范性、住院环境以及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等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中医按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临床疗效

一直以来,中医按摩手法都是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理论基础以及治疗方式在我国流传至今,现阶段在临床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本文分析了来我院采用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患者的具体治疗手段和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1年4月~2012年8月来我院进行脑卒中偏瘫痉挛治疗的50例患者,其中男性21例,女性29例;年龄34~79岁,平均年龄56.3岁。26例患者患有脑出血,22例患者患有脑梗死,剩余2例患者属于其他病因导致的脑卒中偏瘫痉挛。经过诊断,50例患者均符合我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标准,患者病程在2个月之内,所有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但是对于认知功能障碍没有明显差别。另外,关于患者治疗之前的上肢以及下肢运动功能差异不明显,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对患者首先进行常规的综合康复治疗,主要治疗方式有开颅血肿清除术、抗感染以及防止并发症等。当患者病情稳定之后,对患者的患侧上下肢进行中医按摩治疗以及针灸治疗。

1.3 统计学分析 在治疗结束之后,实验采集的所有数据均利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分析,P

2 结 果

在进行中医按摩治疗之后,对比分析患者治疗前后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发现,均有明显的不同程度的提升(P

表1 患者治疗前后FMA 得分情况对比

3 讨 论

从中医学的角度考虑,脑卒中患者的病因是“窍闭神匿”[1]。在进行治疗的时候,主要是以醒脑开窍以及滋补肝肾为主[2]。从中医按摩的角度分析,人体的涌泉穴别名“地冲”或“蹶心”,属于人体全身阴阳之气交汇之处,具有良好的通关开窍以及安神益聪等功效[3]。另外,肾作为先天之本,主骨开髓,在进行指压之后,可以帮助患者通关开窍、益聪醒脑[4]。

实验过程中,医生对患者进行中医按摩治疗的具体手段和方法如下:第一,在患者迟缓性瘫痪期间,对患者进行被动活动手法操作,揉捏刺激患者同侧做功肌群,频率约为90次/min;同时利用PNF手法牵拉患者关节面,对患者相应的屈肌群以及相应的伸肌群进行叩击或者是指压,频率约为90次/min,时间大约在5~10s/次。第二,在对患者下肢进行被动屈伸活动时,在患者进行屈髋和膝的动作的同时,利用点压的方式重压患者的涌泉穴,时间大约5~10s/次。有研究资料表明,当患者出现伸肌痉挛时或者患者出现主动运动现象时,要立即停止[5]。第三,对患者痉挛肌群的拮抗肌进行抗阻运动或者是助力作用,同时对患者肌群进行手法稍重的叩击,频率约为50~60次/min。第四,在患者痉挛性瘫痪期间,护理人员运用Bobath手法牵拉患者的痉挛肌群,同时运用慢速轻柔的滚法或按摩法进行辅助治疗,频率为50~60次/s左右。第五,对患者进行运动控制训练,例如,对患者相应患侧的做功肌群进行掌拍或指击作用,用来提升患者患侧肌群收缩能力以及兴奋能力。按照治疗师的口令进行,平均每次口令拍击5~8次。

在本次中医按摩治疗的过程中,医生通过对患者进行按摩治疗,使患者的上下肢运动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在进行中医按摩治疗时,治疗师要具有良好的中医按摩基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患者的实际情况变换按摩手法[6]。通常情况下,青壮年、男性以及体质强壮者,在进行按摩治疗时,按摩手法宜重;相应的,老年人以及儿童或者是体质虚弱者在进行按摩治疗时,手法要轻。

参考文献

[1] 嵇海亮.拮抗肌取穴针刺治疗脑卒中痉挛性瘫痪的临床观察[J].山西医药杂志.2010,39(4):363-364.

[2] 曾友华,包烨华,楚佳梅,等.平衡针刺法对脑卒中后高肌张力大鼠H反射的影响[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0,5:121-123.

[3] 林红霞,廖辉雄,王文靖,等.现代康复训练结合中医按摩治疗脑卒中偏瘫痉挛状态疗效观察[J].吉林中医药,2013,4:99-101.

[4] 郑殿芳,武志毅,段丽军.针刺按摩并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偏瘫的疗效观察[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9,2:45-46.

中医按摩范文第4篇

[中图分类号]R244 [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1673-7210(2007)04(b)-091-02

抚触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的医疗技术,是通过对婴儿皮肤进行温和的刺激,调整大脑皮层和各脏腑功能,从而促进婴儿健康发育的方法。在许多国家, 抚触已被视为是对婴儿健康有益的一种医疗技术,并开展了多方面的研究。目前,国外推广并常用的方法为强生婴儿抚触法,我们根据国外通用法结合中国国情及中医按摩技术,采用中医按摩加抚触法,研究其对婴儿体格发育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对照组1组,实验组2组。

0月实验组: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抽取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大于2 500 g、产时无窒息史的新生儿53名。

6个月实验组: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选择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在2 500~4 000 g之间、无产时窒息史的6月龄正常儿52名。要求生后6个月前未做系统的早期教育训练。

对照组:按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选择足月顺产、出生体重大于2 500 g、无产时窒息史的新生儿63名。

3组婴儿在出生体重、身高、头围、性别、喂养方式、居住城市、父母年龄、父母文化水平、父母职业及带养人文化水平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方法

实验组首先培训婴儿父母,对他们进行中医小儿按摩、抚触技能训练,并发给与此有关的指导手册,要求他们每天对婴儿进行1~2次的按摩、抚触。 0月实验组出生后即开始抚触。6个月实验组生后6个月开始抚触,均为2~3次/d。0~6月每次按摩5 min,抚触10 min;6个月起每次按摩7 min,抚触8 min。操作者抚触前先洗净双手,将按摩油涂于掌心,双手摩擦至发热,然后轻轻在婴儿的肌肤上滑动抚摩,开始时动作要轻,然后逐渐增加压力。抚触顺序:头面部胸部腹部四肢手足背部。用中医按摩技术,对婴儿头部、腹部、手腕、踝足部进行按摩。

1.3 实验质量控制

专业人员对参加项目小儿的父母进行统一培训,使家长了解并掌握中医按摩、抚触的方法,要求达到操作标准,时间按要求的标准完成,并每月进行家访,督促及询问完成情况。同时检查按摩、抚触手法是否准确无误。小儿生长发育检查测试评估由经过专门训练、操作熟练的医务人员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资料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3组小儿各阶段体重、身长比较见表1。0月组与对照组比较:1个月时小儿体重、身长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6个月时两组的体重、身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6个月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6、12个月时体重、身长非常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

3 讨论

抚触是通过对小儿皮肤进行科学的温和刺激,达到刺激机体表面的感受器,调整大脑皮层和各脏腑功能,从而促进婴儿健康发育的方法。它是婴儿认识外界事物的重要途径[1],是促进其健康发育的一种医疗技术。对婴儿抚触的研究历史悠久,在发达国家,婴儿抚触的概念早被广泛接受和普及,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目前,婴儿抚触在我国虽然也已开展,但尚未普及。我院在抚触的基础上,结合中医按摩理论,通过手法作用于人体表面的特定部位,观察了抚触加中医按摩对婴儿生长发育的影响。

身高体重是评价儿童营养状况及健康素质的主要指标。本研究0月组结果显示:出生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小儿的身高、体重无明显差异,一个月后实验组小儿身高、体重开始超过对照组,6个月时对照组与实验组小儿的身高、体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0.01)。12个月时体重、身长接近,无显著性差异(P>0.05)。6个月组结果显示:对6个月开始进行中医按摩、抚触及动作训练,半年后,实验组与对照组身高、体重比较接近,但实验组体重的增值超过对照组。表明中医按摩、抚触可以促进婴儿体格发育,且在生后前半年的效果更加明显。

有资料报道,抚触及特定部位按摩对皮肤产生的力学效应通过皮肤触觉感受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再由中枢神经系统下传信息,兴奋迷走神经,一方面可使受迷走神经调节的胃泌素、胰岛素释放增加,促进食物吸收;另一方面胰岛素分泌增加,可使体内皮质醇水平下降,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升高,促进个体生长发育[2]。有关专家认为,在抚触过程中,抚触动作本身就是一种婴儿的被动运动[3]。同时,婴儿的皮肤是最大的感受器官,抚触者的手与婴儿皮肤的接触也是对婴儿感觉的刺激。每日对婴儿进行中医按摩、抚触及动作训练,能促进新陈代谢、促进消化吸收和增加食欲,使婴儿的肌肉、骨骼、关节、筋腱更加强壮地生长,从而促进体格发育[4,5]。出生第一年是体格生长最迅速的一年,其中前半年的增速较后半年明显为快,增速最快的时期最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也最容易显现出差异,与本研究0~6月体重增值实验组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别意义相一致。同时说明中医按摩、抚触开始于新生儿期对婴儿的体格发育影响最明显。

中医按摩范文第5篇

【关键词】按摩 面瘫 中医 护理

周围性面瘫系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中以贝尔氏面瘫最多见。我院2008年3月—2010年3月对38例贝尔氏面瘫病人采取中医治疗结合自我按摩,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38例贝尔氏面瘫病人中均排除因外伤、肿瘤压迫、代谢障碍或中毒等因素而导致的周围性面瘫;男21例,女17例;年龄19岁~65岁,平均42岁;病程ld~30d,平均7.6d;右侧面瘫12例,左侧面瘫26例。病人临床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运动丧失,额纹消失,不能皱眉与闭目,鼻唇沟变浅,口角向下垂向健侧呈歪斜状,鼓腮漏气,进食可有口角漏液现象。

1.2药物治疗 防风12g,赤芍9g,白芍9g,僵蚕9g,制白附子8g,蜈蚣粉2g送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14剂一疗程。

1.3针刺治疗 病人取卧位或坐位,取穴处皮肤常规消毒。取1.5寸的毫针,采用阳白透鱼腰、太阳透丝竹、迎香透四白、地仓透颊车、双合谷。进针后予平补平泻手法使穴位有得气感觉之后留针15分钟,同时配合艾条灸法。每日1次,连续10d为1个疗程。

1.4疗效标准 痊愈:症状及体征消失,面肌运功功能正常;显效:症状及体征明显改善,面部静止时外观正常,运动时有轻微功能障碍;有效:面部运动功能改善,面部外观仍不对称,但较治疗前有所好转;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

1.5结果 38例中痊愈30例,显效5例,有效3例。

2 护理

2.1心理护理 劝解安慰,稳定病人情绪。不同年龄、性别和文化程度的患者对病情有不同程度的心理表现,应耐心解释,让病人了解面瘫的相关知识,并告知疾病的可治性,使其克服郁闷紧张的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

2.2饮食护理 病人进食量减少,可造成潜在的营养失调,故应加强饮食调护。根据病情给予半流食,慢慢过渡到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

2.3口腔护理 病人常有流涎,食物残留于口腔,咀嚼困难,因此要指导病人注意口腔卫生,进食后漱口,防止口腔感染。

2.4眼部护理 病人由于眼睑闭合不全或不能闭合,易导致眼内感染,角膜损害,因此做好眼睛的保护非常重要。日常生活减少用眼,外出时戴墨镜保护,同时滴一些有润滑、抗感染作用的眼药水,睡觉时可戴眼罩或保护,并用抗生素眼膏涂眼以保护角膜及预防结膜炎。

2.5生活起居 指导病人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注意面部保暖;勿用冷水洗脸。

2.6表情肌康复训练 面瘫时主要累及的表情肌为枕额肌额腹、眼轮匝肌、提上唇肌、颧肌、提口角肌、口轮匝肌和下唇方肌。进行这些主要肌肉的功能训练,可促进整个面部表情肌运动功能恢复正常。指导病人每日训练2次或3次,每个动作训练10次~20次。

2.7自我按摩 教会病人自我按摩,具体操作方法:①准备,取卧床位者枕好,若坐位者头靠墙壁,排除杂念。②轮刮眼睑,以两手食指及中指的螺纹面为术端,分别从眼内眦向外均衡刮上下眼睑各50次,然后轻揉眼皮20次~30次。③指擦鼻翼,以两手食指螺纹面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相穴50次,在该穴处轻按揉1min~2min。④点捻四白穴,以食指为术端捻,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min。⑤掌揉颊车、地仓穴,以同侧手之大鱼肌紧贴病侧颊车穴(咀嚼肌),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往返50次。

2.8预防 增强体质,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警惕风寒邪气对面部的袭击。早晚温差大、室内外温差大,外出时特别是自身抵抗力弱的人要注意保暖。骑摩托车、自行车时一定要戴口罩防护面部,开车或坐车时不要摇下车窗,让风直吹面部。晨练时,尤其是老年人需待太阳出来后,不要过早地在寒风中锻炼。如感到面部不适,应及时就医,不要拖延。

3 小结

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脉络空虚,风寒之邪入阳明少阳之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肌肉迟缓不收而发病。而现代医学认为,本病因为面神经非化脓性炎症所引起,它给病人的生活及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通过对38例贝尔氏面瘫病人进行中医治疗,配合整体护理,并积极指导病人进行瘫痪面肌锻炼及自我按摩,能够减少并发症及后遗症,促进面部功能早日康复,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