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幼儿生活小常识

幼儿生活小常识

幼儿生活小常识

幼儿生活小常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幼儿园 幼儿教育 安全教育

幼儿缺乏知识经验和独立行动能力,但活泼好动,什么都想看一看、摸一摸、动一动,对接触到的危险事物经常意识不到危险性,缺乏自我保护的能力。幼儿园活动空间大,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往多,但是教师少、孩子多,经常一个教师要面对几十个孩子,这使幼儿身处更复杂、更多样的环境。如果没有人身安全的保证,那么其他保证将成为一句空话。《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安全教育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为此,幼儿园安全教育刻不容缓。

一、加强日常安全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

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幼儿的安全教育往往都停留在表面,经常采用说教的形式。如:“你不可以这样做,你不应该那样做,你那样做不对的。”幼儿的学习兴趣被教师遏制,不知道“不可以那样做的原因”。一旦事情发生,幼儿就缺乏防范意识。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利用幼儿日常活动进行安全教育。

(一)运用正面引导进行集中教育。有时候我们常常会以说教的方式教育幼儿,如:“不可以站在凳子上,会摔跤的。”但是幼儿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处于发展阶段,仅仅对他们进行说教是行不通的,孩子听了很快就忘,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将安全知识作为活动主题对幼儿进行集中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这时老师以表扬鼓励的方式表扬其中一位坐得好的小朋友,那么其他小朋友就会向受表扬的小朋友学习,会坐得更好。安全教育也如此。如果我们只是从反面反复强调危险的不良后果,有时反而会引发幼儿的好奇心,去模仿,从而发生危险。如果我们多举一些小朋友注意安全的例子,这些正面材料就会引导幼儿正确理解安全知识,避免盲目模仿。

(二)通过日常活动中进行随机教育,让幼儿的安全教育渗透。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我们要结合幼儿在活动中出现的问题,给予及时及必要的、合理的教育。有一次午饭后带幼儿去户外散步,发现幼儿对路边小花、小草特别感兴趣,可能是因为春天来了,小草发芽了,有的小花开出了漂亮的花朵。幼儿都很兴奋,围在花朵周围热闹讨论,有的幼儿还摸摸花瓣和叶片。我想起锯齿形的叶片会刺到手,便随机对幼儿进行了随机教育,叶片上的刺刺到小手会流血。在几天后的一次观察植物的活动中,我用手捏住一片叶子请幼儿观察,忽听一名幼儿说:“刺到小手会流血的。”可见孩子已经把上次随机教授的安全知识记在脑中了。

二、创设日常的环境安全,营造良好的安全教育氛围

幼儿的成长离不开环境,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因此,我们在创造环境的时候,也要注重幼儿的安全教育,通过创造相应的物质环境,和幼儿加强互动,强化幼儿的安全意识。

(一)利用美术活动《我来设计安全标志》进行强化教育。通过让幼儿绘画安全标志,不仅加强幼儿与环境的互动,还让幼儿通过环境潜移默化地获取安全知识。结合现在开展的小主题《标志和规则》,可以通过让幼儿自己设计一些标志或规则贴在班级的游戏区角或者主题墙的环境上,不仅增强幼儿的主人翁意识,还让学生掌握安全知识。

(二)利用安全情景表演进行安全教育,把抽象的安全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使幼儿易于接受。如滑滑梯前可以先让幼儿观看《橡皮膏小熊》、《跷跷板》、《淘气的小猴》等安全情境表演,让幼儿对由小熊、小猴前后两次玩耍的不同态度而出现的情况进行对比,知道如何玩耍才是正确的。这样幼儿在玩大型玩具滑梯时,就自觉遵守规则,当前面的幼儿还没滑到底没有离开时,后面的幼儿知道是不能往下滑的,否则要受伤;也可以通过情景故事表演《小红帽》,让孩子知道一个人在外时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

三、强化教师的安全意识,巩固幼儿的安全行为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幼儿安全的守护者。这就要求教师树立安全观,增强安全意识,真正筑起安全防火墙,把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中。

(一)教师一定要树立“与其事后处理,不如防患于未然”的安全意识。在幼儿活动时,我们的眼始终不能离开幼儿。比如幼儿在洗手、上厕所时,教师应紧跟在幼儿的身旁,尽可能避免危险的发生。在进行户外活动时,教师要尽可能地站在一个视野范围比较开阔的地方,能看得见所有幼儿,这样可以有效预防一些伤害事故的发生。

(二)教师要利用语言随机进行提醒与帮助,培养幼儿的安全行为和习惯。因为幼儿年龄小,自觉性和自制力都比较差,所以教师的随机提醒是非常有必要的。如孩子上下楼梯的时候,教师发现讲话的孩子,可以提醒孩子不要讲话,看清楼梯慢慢走,防止踩空摔跤。对于班级里一些追打或者手拿危险物品的奔跑时,教师要及时制止。活动结束后要进行必要的检查,检查幼儿的玩具是否完好等,经常性地提醒、指导、帮助,促使幼儿良好的安全行为不断得到强化,逐步形成自觉的安全行为和良好的安全习惯。

四、提倡家园共育,形成安全教育合力

安全教育是幼儿园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与家庭只有紧密配合、教育一致,才能取得最佳教育效果。幼儿园只有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同时,推进家园合作,才能让孩子远离危险,健康成长。

(一)强化家长安全意识,提升认知水平。幼儿更多的时间是和家庭成员生活在一起的,有的家庭对幼儿的安全没有足够重视,家长对孩子的好奇心和冒险心理未加防范,非常容易导致意外的发生。例如家中物品随便摆放,让幼儿能够触摸到并随便拿去玩耍;把打火机放在茶几上,非常容易让孩子拿去玩,引起家庭火灾。在幼儿园的亲子活动中,可以设计一些让幼儿和家长一块玩的安全小游戏,这样既让幼儿感受与家人游玩的快乐,又使幼儿懂得简单的安全知识和逃生技能,还可以向家长宣传一些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方法。如一个人在家时,不能轻易给陌生人开门,不能攀爬阳台,避免危险事情的发生。

幼儿生活小常识范文第2篇

生活常规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常规教育既是幼儿从家庭进入集体生活的第一“必修课”,也是教师做好课堂管理的“基本功”。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建立良好的一日生活常规,不仅能够保证幼儿有一个良好的集体生活环境,而且也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对于刚入托的新幼儿来说,新学期开学是入托工作最为重要,是最为辛苦的一个阶段,但是,只要班上的老师、阿姨齐心协力,找到工作的突破口,就会迎韧而解。他们刚入园,面临新的环境,情绪很不稳定,情况表现为:轻微的哭闹一般是二、三周左右,严重的一般是一月至二个月,甚至个别特殊的有半学期左右。孩子在教室里面哭,有的妈妈奶奶在教室外面哭,甚至有的家长还要求陪着幼儿一起上幼儿园。面对这种情况,首先,孩子入园时我们主动抱过每一个孩子,尽量要让家长放心的离开,几天后要求家长不要在教室停留。有家长不理解的可以利用开学初的家长会给家长必要的解释取得家长的信任与支持,同时告知新生幼儿入托家长注意事项,以便日后工作的更好开展。然后,第一周以稳定幼儿情绪为主,不给孩子编固定的座位,此时孩子们肯定会到处乱跑,第二周开始,把跑的孩子,不愿坐座位的孩子哄他上座位,就连哭的孩子也是这样,使孩子心中形成一个影象,要坐座位。

孩子跨入幼儿园,是集体生活的一个转折点,更是是进行常规教育的关键期。小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进行常规管理的有利条件。因此,对小小班幼儿进行良好生活习惯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下面我来谈谈托班幼儿常规培养的教育途径。

一、创设丰富的情景,熏陶行为习惯

常规培养不能只追求即时效果。小小班常规要求应从孩子的年龄特点出发,分阶段提出。例如,刚入园时,要求幼儿知道自己的毛巾、茶杯、等物品的位置;过了一段时间后,可要求幼儿根据老师的指令完成认任务,会拿茶杯喝水,会自己吃饭等;接着要求幼儿养成良好的入睡习惯,按规则参加游戏或集体活动等;还有一个是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初步学会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脱衣、洗手、洗脸等。2-3岁的幼儿在日常活动中开始表现出独立的倾向,他们愿意尝试自己做。但他们以无意注意为主,有意注意时间短,行为控制能力也是较差的。因此,对托班幼儿常规的培养要创设一些丰富的情景,活动内容要从幼儿日常生活中来,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并运用各种教育手段让幼儿进行练习和巩固,直到他们逐渐地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例如:在培养幼儿上下楼梯要握好扶手,一个跟着一个走的常规时,可以在楼梯边沿贴上小脚印,教师扮演小动物踩着脚印走楼梯,让幼儿观看小猫、小狗、小兔是怎么踩着脚印上下楼梯的,反复表演,感染幼儿情绪,然后让幼儿扮演小动物来楼梯上踩着脚印练习,一边走一边念儿歌:“小动物,走楼梯。上下楼梯要当心,小脚踩着小脚印,一个一个跟着走。”幼儿边念儿歌边走楼梯,不但兴趣高,而且每个幼儿都很认真地在学着做。通过情景熏陶练习,幼儿都会有秩序地扶着小把手上下来回走楼梯。

二、引用浅显的儿歌,趣味生活常规

小小班幼儿年龄小,他们喜欢接受老师亲切、生动、浅显、易懂的语言。因此我经常使用儿歌来引起幼儿的兴趣和帮助幼儿掌握生活常规的要领。在洗手的时候,我边教幼儿一边洗一边念儿歌:小朋友,来洗手,卷卷衣袖来洗手,小肥皂,手中拿,手心搓搓,手背搓搓,看谁洗得最干净。这样幼儿在不知不觉之中根据儿歌引导的步骤完成了洗手、利用餐前的时间,给幼儿念儿歌:“白米饭,香喷喷,右手拿勺子,左手扶小碗,大口大口吃饭饭,看谁吃得最干净。”来激发幼儿进餐的欲望。

要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首先得让幼儿形成正确的概念,了解什么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小小班幼儿年龄小,对于许多生活习惯的正确与否没有准确的概念。对于幼儿的不良行为,教师不能简单地加以指责,而应正确地讲解、示范,使幼儿形成正确概念,有一个可模仿的榜样,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如,在刚开学初,很多幼儿都不会轻拿轻放小椅子,推着小椅子的现象处处可见,坐的时候也常常把小椅子翘起来或不停地摇晃。针对这一现象,我与幼儿进行了一次谈话。我对大家说:“老师听到教室里有谁在哭,原来是小椅子,小椅子为什么哭呢?它告诉我,小朋友不爱护它,用两只手推着它跑,坐的时候翘起它的两条腿,还晃来晃去的,弄疼了它。小椅子都不愿和小朋友做好朋友了,怎么办?”小朋友都说:“我们不推小椅子了。”“我们不翘椅子了。”我说:“如果小朋友想和小椅子做好朋友,就和老师比一比。”随即,我给小朋友们做了示范,并详细讲解了怎样用双手拿椅子,怎样轻轻放椅子,全班小朋友积极兴奋的练习起来。此后,推椅子的现象明显减少了。事实证明,幼儿在三岁前是最容易养成固定习惯的时期,因为这时候的幼儿喜欢行为的模仿和重复,而从小形成某些好习惯,将会终生受益。因此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为幼儿做出好的榜样。

三、利用有趣的游戏,规范生活常规

幼儿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接受教育,而游戏则是对幼儿进行常规教育的良好手段。因此,我充分利用游戏的方式对幼儿进行生活常规教育。让幼儿在看看做做中主动、自觉地学习。开学初,我经常组织幼儿玩“找坐位”的游戏,在老师的引导下认识座位,并反复找出自己的座位,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座位,以同样的方法还组织幼儿玩“找朋友”的游戏,引导认识自己的标记,并找出自己的标记朋友,使幼儿很快地记住了自己的标记,学会找自己的杯子和毛巾等物品。我们还通过智力游戏“猜猜我是谁”,来加深幼儿对班上老师的认识,对小朋友的认识,增进与老师、小朋友的感情。再如:孩子玩了玩具后容易乱扔、乱放,如果教师包办代替,替幼儿收拾玩具,势必违反了《纲要》中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作为教师应放手让幼儿学习逐步进行自我管理。我采用了“送玩具回家家”的游戏进行常规训练。当幼儿在收拾玩具的时候我就说:“玩具宝宝累了,我们送玩具回家休息吧。”如果,有些孩子动作较慢,或者还想玩时,我就以玩具的口吻说:“我的宝宝怎么还没有回家呢?”这时幼儿就会很快地将玩具送回来。通过这样反复的游戏,幼儿知道什么玩具该送什么地方,逐步培养幼儿玩具哪里拿,哪里放的常规习惯。

通过对其游戏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活动,在幼儿方面,使幼儿形成了规则意识、竞争意识和相互协作意识,培养了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某些知识的巩固能力,教师方面,培养了教师自主创新、善于思考、勤于反思的工作态度和能力,在自己不管的探索和时间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总结、提升能力,为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作者单位:浦镇中心幼儿园)

幼儿生活小常识范文第3篇

幼儿正处在思维发展的起跑线上,对幼儿来说,发展思维是终身受益的事。而数活动则是幼儿思维的“体操”,是开发幼儿思维发展潜力的一项工程,它对于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小班幼儿的思维特点是具体形象,他们对抽象的数知识缺乏理解、分析和概括能力。而且随着二期课改,要求以整合的思想来实施新教材,数活动当然也不例外。可是,传统的数活动模式,使幼儿园数活动始终游离在主题活动之外,那么如何在主题背景下,有效地开展数活动成了我们研究的重点。我们认为除了在内容选择、材料提供、组织形式上都要非常仔细地考虑到小班幼儿的这一特点,更要结合班内所开展的主题活动,才能在数活动中促进幼儿思维的准确性、灵活性和敏捷性。

【关键词】 生活化 娱乐化 亲近数学 愉快地 最喜欢 有滋有味

引言

心理学家皮亚杰曾说过:“数概念不是直接教会的……”这说明儿童形成数概念必须通过他本身的大量感知、从经验中逐步形成。小班幼儿在认知过程中,容易受外界事物和自己情绪的支配,无意识记忆占优势,常常在无意中记住一些事物,而有意记忆的内容反而记不住,因此,小班数学活动宜生活化、娱乐化,让幼儿在日常生活、游戏中有意无意地亲近数学,愉快地步入数学世界。实践也证明,幼儿必须通过对自己所熟悉事物的感知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数知识,那么,我认为最佳途径就是幼儿的生活。

1.内容选择贴近生活

日常生活活动在小班幼儿的一日活动中占了很大的比例。所以将数学知识融入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就使小班幼儿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于是我就依据每一个日常生活过程来渗透数学活动内容,将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如,在吃饼干时,我就启发幼儿动脑筋让饼干“变魔术”,一会儿变成三角形,一会儿变成正方形,一会儿变成圆形。这样小朋友在吃饼干的时候便不知不觉的巩固了对图形的认识,培养了幼儿动脑筋的习惯,而且还避免了浪费饼干的现象。

娃娃家是小班孩子最喜欢的区域活动。根据这一特点,我就经常利用“娃娃家”来帮助幼儿复习一些数学知识。如引导幼儿区分娃娃的大小。把碗和杯子进行分类摆放。认识娃娃的衣服颜色。娃娃家里的餐具都有个标记。让幼儿在游戏结束后按标价把物品放回原来的位置上。吃完饭用毛巾擦嘴时,我会引导幼儿先将长方形毛巾展开擦嘴,再将长方形对折成正方形擦脸,最后再把正方形对折成长方形擦手。 幼儿在午睡穿脱衣服时,可引导幼儿数数自己穿了几件衣服,几条裤子等等。

总之,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的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幼儿学数学的乐趣。

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数学启蒙教育的契机俯拾即是,如:在我班开展的“我爸爸我妈妈”的主题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到同伴家里做客,在此基础上我设计了到小熊家做客的情节,让幼儿找一样礼物送给小熊,在送礼物的过程中幼儿知道了“一样一样”合起来就是“许多”,送了礼物小熊要请小朋友吃虾条,于是“许多”又可以分成“一根一根”。如果活动就此结束,那么幼儿的思维只停留在单向思维中。于是,我便再让幼儿在自己身上、活动室里、操场上、家里等周围环境中寻找什么是“1”,什么是“许多”。孩子们积极思维,仅从一棵圣诞树上就发现了很多的“1”和“许多”。如:1棵圣诞树,1只袜子,1个蝴蝶结,1个圣诞老人……许多树枝,许多树叶,许多礼物,许多球……等等。在寻找中不但提高了幼儿的观察力,更促进了幼儿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转化的能力培养。所以要培养幼儿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就要注意在定势思维中渗透变势思维,也就是要变幼儿被动学为主动学。

又如家里、幼儿园的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的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的,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感知到皮球是圆的,手帕是方的,手指的长短粗细是各不相同的等;当幼儿带来各种玩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玩具。当各种颜色的毛巾集中在一起时,教师可告诉幼儿这些都是毛巾 ,从而初步渗透集合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能使幼儿在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 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从而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2.材料提供体现互动

幼儿生活小常识范文第4篇

幼儿园作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 幼儿园里欢乐、有序的良好环境, 是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最好场所。幼儿园应该注意的是: 幼儿年龄较小, 在日常生活中还不能够自觉的遵守规则, 这就要求幼儿园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帮助幼儿树立和巩固规则意识。

( 一)规则融入生活日常, 确保规则意识的树立

规则意识的形成绝非是通过学习书本上的内容来建立, 而是要将规则融人到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 逐步规范幼儿的行为, 树立规则意识。这就要求我们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之中设立规则, 使幼儿在轻松快乐的日常生活中逐渐树立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要注意从生活、学习、游戏等各方面设立规则, 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在生活中要求幼儿早晨人园时要和老师、同伴问好, 和爸爸妈妈再见; 晚上离园时要和老师、同伴道别等。在学习中要求幼儿看书、画画时要注意坐姿, 做到握笔一寸, 眼睛离本一尺; 答题时要举手, 回答要起立, 大声发言等。在游戏中要求幼儿在使用幼儿园的物品后要放回原处; 游戏时要讲究先来后到,礼让他人等。这些生活中的日常细则的建立能够约束幼儿遵守规则, 使得幼儿园的有秩序运营。在规范幼儿日常生活的同时也要注重幼儿教师的作用, 幼儿教师应加强对幼儿的引导, 以保证规则落实到实处, 避免出现规则制度荒废的情况。与此同时, 要考虑到幼儿自身的特殊性, 不能将规则设立为僵硬的条框, 可以以打油诗或者儿歌的形式展现出来, 这样既有利于幼儿熟悉日常规则, 又能够为幼儿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这种日常生活之中的规范既不会引起幼儿的反感, 又能够对幼儿的规范意识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设置奖励机制, 培养规则意识

在社会工作中, 奖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 调到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这种方式也能够很好地促进幼儿规则意识的发展。在幼儿园教育针对不同方面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 以达到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目的, 从而更好的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中的奖励机制主要从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两个方面进行, 物质奖励主要是一些学习用品或者是小玩具, 精神奖励主要是老师的表扬、同学的称赞。幼儿园可以对一段时间内幼儿遵守规则的情况进行评比, 通过奖励幼儿大红花、小红旗的方式来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幼儿自觉遵守规则时, 老师用鼓掌、微笑等方式鼓励幼儿继续保持, 以达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目的。与此同时, 针对幼儿好动的特性, 要在幼儿园的教室、活动室、楼梯、休息室等活动场所设置粘贴生动卡通图像、标志符号提醒幼儿幼儿园的规则和奖励, 让幼) 七能够自觉主动遵守, 从而培养幼儿规则意识。如: 在休息室粘贴睡觉的宝宝图案, 写上 安静乖乖宝得红旗 的字样; 在活动室的游戏器材前树立排队标示, 绘上幼儿排队图案, 奖励小红花给认真排队的小朋友; 在教室陈列的物品上贴上使用后放回原位 的标签, 并附上漫画生动展现, 在旁放置小画板, 为表现好的小朋友画小红花。这些图文并茂的奖励标志出现在幼儿生活和学习的各个领域, 起到了督促引导的作用。这些标志以无声的形式提醒着幼儿自觉遵守规则, 逐渐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中虽然可以利用各种鼓励方式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 但是同时还要注意到奖励是为了不奖励。有的幼儿为了得到奖励而遵守规则, 这就要求幼儿园在实行奖励制度的同时加强对幼儿的教育和指导以保证奖励机制能够有效运行, 让奖励机制真正起到培养幼儿规则意识的重要作用。

(三)利用多种游戏, 巩固规则意识

游戏是幼儿的最爱, 形式多样的游戏对幼儿有强大的吸引力。将规则融人到游戏之中, 幼儿就会在游戏的过程之中了解游戏规则, 自觉遵循游戏规则, 通过游戏的生动性来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幼儿园教育中应该设立体育游戏、棋盘游戏、角色游戏等多种类型的幼儿游戏, 不仅能够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还能够益智、锻炼身体、了解社会生活。在体育游戏中, 将交通规则之中的红绿灯规则蕴涵在游戏之中, 以 红灯停, 绿灯行, 红绿灯亮快快行 的交通规则为依据制定 红绿灯 游戏。在棋盘游戏中, 幼师可以根据幼儿自身的年龄特点设立简单的棋盘游戏, 例如飞行棋、跳棋、围棋等多种类型的规则简单的棋盘游戏。在角色游戏中, 通过 图书馆 阅读, 养成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的良好习惯; 通过 公交车游戏, 幼儿扮演不同身份、年龄的乘客, 模仿不同人的语言行为以了解乘车规则。这些种类繁多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还能够巩固幼儿的规则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不仅有利于丰富幼儿在幼儿园中的学习生活, 而且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在游戏中学习知识, 了解社会常识, 更能通过游戏潜移默化的熟悉规则, 遵守规则, 最终达到巩固规则意识的目的。

二、家庭教育中对规则意识的培养

家庭是幼儿的第一所学校。在家庭生活之中, 家长的行为和态度对幼儿的规则意识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 家长应以身作则,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与此同时, 应与孩子增加互动, 与孩子进行亲子游戏。在日常生活中, 让孩子参加到规则的建立之中, 从而增强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的意识。

( 一)家长以身作则, 树立榜样力量

孙敬修老前辈曾对家长们说: 孩子们的眼睛是照相机, 脑子是录音机, 你们的一言一行都刻在他们的心上, 要做好榜样啊! 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生的模仿家, 而父母就是孩子最直接的模仿对象,所以家长应注意自身的一言一行, 为孩子树立榜样, 引导幼儿遵守规则, 树立规则意识。这就要求家长注重生活之中的小细节, 例如: 过马路时, 领幼儿等红绿灯, 从人行横道或者过街天桥过马路; 家长在扔垃圾时要扔在垃圾桶中, 不能随地乱扔垃圾; 家长乘坐公交车时排队上车, 幼儿也会树立排队的规则意识。这些日常生活中的小细节直接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因此要求家长谨言慎行, 以身示教, 使幼儿在耳濡目染的情况下逐渐形成规则意识。正如孔子所说: 其身正, 不令而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 。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 不能给孩子错误的导向, 要自觉遵守规则以引领幼儿树立规则意识。

(二)自行制定规则, 自觉遵守规则

家长为幼儿提供自己制定规则的机会, 让幼儿成为规则的小主人, 幼儿就会自觉的遵守规则, 能够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积极性。在家庭生活中的一些事情, 可以让幼儿做小领导, 在家长给予适度的指导下让幼儿自己制定规则约束家庭成员遵照执行, 这样能够引起幼儿遵守规则的兴致。

像规定家中用过的东西要放回原处, 这样幼儿在玩完玩具后就会把玩具放回原处, 约束自己的行为, 遵守规则; 规定饭前要洗手, 家庭成员相互监督执行; 规定垃圾放在垃圾箱里, 不能随处乱扔; 规定自己的物品要自己摆放好, 幼儿收拾自己的玩具和上学用品等等这些小的事情。这些小事能够为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起到良好的指引作用, 使孩子在潜意默化之中形成遵守规则的习惯。在幼儿家庭生活之中幼儿自己参与到规则制定中, 不仅能够让幼儿自觉遵守规则维护规则, 而且能够更好的调动幼儿遵守规则的意识。只有幼儿自身意识到规则, 才能够让幼儿积极主动的遵守规则。

(三)参与亲子游戏, 增强规则意识

幼儿生活小常识范文第5篇

幼小衔接幼儿社会适应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跨越了两个学习生活阶段,从其身心发展来看,是从学前期向学龄期发展的过渡时期,孩子既保留了幼儿期的某些特征,又有了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既存在连续性又具有阶段性。在此期间,幼儿要发生一定的质变,这种质变要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这个条件主要是主导活动的转变,即幼儿从以游戏为主导活动形式转向以正规课业学习为主导活动,新的主导活动对幼儿身心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近几年由于入学年龄提前、小学课程加深、父母对子女过高的学业要求、过分包办幼儿自己能够做的事等严重影响了幼儿责任感、独立性以及有关能力的形成,这些都加大了幼小衔接的“坡度”,这就造成了幼儿入学后的不适应,解决其最好的办法,应该立足于幼儿这一主体身上,针对幼儿适应所需要的能力的形成创设适应的外部条件,由此可见,解决幼小衔接的实质应当是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一、幼儿任务意识的培养

幼儿进入小学后,会有许多的任务让幼儿自己来做,如晚上要写什么作业,明天要带什么东西,等等,由于幼儿园里幼儿学习的仅仅是口语,而不接触书面语言,因此幼儿上学后根本记不住老师布置了哪些任务。在幼儿园里,我们老师虽然也有布置任务的现象,但大多数都是多布置少检查,完不完成一个样,对于重要的任务也会写通知告诉家长。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意识的强化幼儿的任务意识,培养幼儿完成任务的积极态度非常必要。这是在幼儿园想小学过渡的重要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幼儿从短时间的任务培养向长时间的任务培养慢慢过渡,并注重让幼儿学习用图示表征各种任务。如让幼儿第二天带书或者本子,开始由于幼儿的任务意识不是很强,只有8%的幼儿完成,为了加强幼儿的任务意识,并培养幼儿的表征能力,我们采用小本子记录的方式,让幼儿将各种任务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在本子上,回家后讲给家长听,这样大大提高幼儿完成任务的几率,收到好的效果。

二、幼儿独立性的培养

幼儿入学后,大事小事都需要幼儿来解决,不像在幼儿园处处都有老师的帮助与提醒,家中有大人的包办代替,独立性的培养可以使幼儿获得能力上的发展,为幼儿提供独立做事的机会,减少对老师的依赖性,有利于幼儿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有益于适应入学后的学习生活。

在幼儿园里,我们尽可能地为幼儿创造一些让幼儿独立做事的机会,如在生活上让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端饭,饭后收拾餐桌,自己铺床、叠被褥等,在集体活动中设计有关的课程,为幼儿确立目的地,自己乘车到达。在乘车过程中,幼儿照顾自己,要聆听报站的站名,要有礼貌地询问司机一些事情等,引导幼儿独立解决问题,克服困难,锻炼和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当幼儿之间出现矛盾时,如争抢玩具,都喜欢到同一个区域里游戏,我们老师就引导幼儿自己找出解决的办法,从而减少幼儿对老师的依赖。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做到规范化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作为幼儿教师,应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为孩子们顺利由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铺平道路。一直以来,老师和家长都很重视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如绘画、写字一定要保持正确姿势,保护好眼睛,做到“三个一”,不在强弱光线下看书等,坐要背直;站要立正,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游戏;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某一件事等。在幼儿园和小学一年级这样的起始阶段,建立起上述几个良好习惯尤为重要。特别是让幼儿掌握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在大班后期,我们进行了专门的训练和指导,学写一些简单的数字,不要求快,只要求规范。还组织幼儿开展了“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的比赛,这些活动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要在常规上有所要求。在集体活动时,我们要求幼儿认真倾听老师和同伴的发言,不插嘴,积极发言,回答问题要举手,上课注意坐姿,不交头接耳等,引导幼儿保持注意的稳定和持久,尽量在活动后喝水、上洗手间。同时,注重加强对孩子进行注意力和思维敏捷性的训练,在大班的下学期,我们有意识地引导幼儿渐渐不依赖学具,用自己的想象和思维能力去解决学习上的问题,引导幼儿在学习知识时慢慢地去探索、积累自己的学习方法,积极地用脑去想问题,使幼儿慢慢地从动手操作学习过渡到用脑进行思考、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去学习知识。在日常对幼儿的评价时,也开始注重激励幼儿发自内心地对事物的专注和兴趣,进一步培养幼儿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四、提高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和交际能力

1.独立生活能力

经过幼儿园3年的学习,孩子独立生活和自我保护的能力虽然增强了,可由于小学不同的生活模式,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更高了。如课间10分钟,需要自己安排活动,包括喝水、上厕所、解决简单的问题;在新环境里学要会和新同学相处,等等。因此,要使孩子适应小学的新生活,必须加强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和大胆与人交往的能力。

从孩子小班入园开始,我们就引导孩子应该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到了大班,我们更是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我们引导孩子做好班级的值日生,懂得收拾好小组里的玩具,学具。根据大班幼儿竞赛意识强的特点,我们经常开展比一比,赛一赛的活动。评一评谁的抽屉里最整洁,谁的值日生做得最出色等。通过一系列活动,强化了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有助于减少初上小学时丢三落四,东拉西扯的现象,让孩子逐渐学会管理自己,进入小学后能开始忙而不乱,有条不紊地生活。

2.幼儿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