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化石吟

化石吟

化石吟

化石吟范文第1篇

①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内容,体会感情。

②理清结构,展开合理联想和想像。

③增强求知欲,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通过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发挥联想和想像,认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课前准备

教师可利用网络或书籍查阅有关化石的资料,并指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有条件的地方可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进一步了解生物进化的过程,为学习本课做准备。

教学内容

《化石吟》是一首科学抒情诗,展示了人类对化石的研究成果,再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从而赞美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诗中一系列的疑问将人们带入奇幻的神话般的生物世界,又用优美的语言富有感情地赞颂了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学习这首诗,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来理解诗中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设计

精心导入

①可采用多媒体电教手段用大屏幕展放有关化石的图片,并配以音乐、旁白解说,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

②也可用音乐导入:《木鱼石的传说》“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它诉说善良……讲述美好……”同学们听了歌曲,也会想像到,精美的石头怎么会唱歌呢?它怎样讲述着善良和美好呢?有诗歌写道:“逝去万载的世界可会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长眠地下刚苏醒的化石啊,请向我一一讲述那奇幻的神话。”石头真的能向我们讲述神奇的故事吗?让我们共同研读一首科学抒情诗《化石吟》。

出示课题及学习目标。

感知内容

在听读前,检查预习练习:读一读,写一写。

(过渡)《化石吟》是一首生动优美的科学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并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本诗前后呼应,节奏鲜明,音乐性强,易于诵读,在诵读中能体会诗人的感情。请听老师范读。(配乐范读课文)

有感知才有思考,请同学们跟读课文(跟教师朗读一次)。好诗不厌百回读,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问题组](大屏幕投影出示):

a.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诗的主要内容。

b.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c.本诗可分为几层,试概括大意。

学生可在自由诵读中思考,然后讨论,讨论时要给予充分的时间。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明确:

a.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

b.诗歌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

c.诗歌分为三层:1—2节通过发问,引发联想;3—6节具体抒写,无限遐思;7节回应发问,照应开头。

学生讨论,教师明确后,可以再次指导朗读,为进一步理解诗歌做铺垫。

研读赏析

①教师导学:对文章的大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基本了解,还应学会细致研究好的章节、词语,以便把握文章的主旨。

②自主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思考并体味)

问题组:研读3—6节,思考下列问题。

a.“你把我的思绪引向远古”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

b.怎样理解“黑色的躯壳裹藏着生命的信息,为历史留下一本珍贵的密码”一句?

c.“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是写人吗?你是怎样理解的?

d.当你面对复原的恐龙、猛犸时,你有何感想?(此时可以出示一组图片,也可以利用课本的图片。)

e.从诗中找出你喜欢的一句,品味赏析一下,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以上内容在朗读后由四人小组讨论。每组讨论一个题,e题每组都要讨论。发言时可以展开小组竞赛,比比哪个小组思考的最深刻,最有启迪意义。

学生发言可以畅所欲言。假如学生希望教师指点或总结时,教师可做指示:文中的思绪引向远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现了作者的思路。之所以是“一本珍贵的密码”,是因为在化石中,作为生命基本物质的有机化合物还保留着,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刻下道道皱纹”写的是化石,这是一种比喻,人脸皱纹是生命历程的写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脸皱纹,不正是地球古生物的档案吗?其余的内容,只要想像合理,赏析到位即可。

③学法指导

好诗阅读有节奏,反复吟诵感悟深,重点词句细品味,联想想像悟中心。

简单的内容归结、板书:

发问想像——遐思飞跃——回答呼应

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

④合作探究

通过导学、探究、学法指导的学习过程,学生可以继续进行合作、探究式学习,可以调动学生的想像力和从小积累的一些生物知识,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注意将语文知识和自然知识结合。如:“沉睡千年的石头说了话”能说些什么呢?除课文之外,还能想像些什么?

a.质疑交流

研读文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或有哪些疑问?教师与学生可以相互质疑,形成参与式讨论。

b.拓展延伸

教师出示录像或图片,介绍某种古生物。

学生也可展示自己搜集的材料,做口头介绍。

延伸作业

参观或查阅资料后,写一点感想,题目可定为《远古的遐思-------读(观)××有感》

点评

化石吟范文第2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课堂;古诗吟诵

在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堂中,古诗文是一个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古诗文,不仅可以帮助小学生认识、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同时还能较好地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古诗吟诵是古代文人墨客最为常用的一种诵读方式,它本身同朗诵有些许的差别,一方面要讲究平仄、入声以及尾韵的准确把握,另一方面还要在吟诵的过程中融入读者的内心情感。

一、吟诵的内涵

吟诵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一种传统读书模式,在国外又被称之为是“中国式读书”。在《说文解字注》中对于吟诵有着这样的解:“吟,呻也,从口今声。段玉裁按:呻者吟之舒,吟者呻之急,浑言则不别也。”其中,“舒”所指的即为平缓且悠扬的将读的声音拉长;“急”所指的就是轻重缓急与抑扬顿挫;“吟”所指的即为根据诗意进行有意识的长吟。更加简单的一些解释,“吟”又可以理解为唱,吟诗时能够在旁伴有音乐,同样也可以随意地进行类似于哼唱似的吟读;“诵,讽也。从言,甬声。似用切。注:倍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倍同背,谓不开读也。诵则非直背文,又为吟咏以声节之。”由此可见,“诵”就等同于歌唱,其所看重的是读音的节奏把握与长短错落的准确调整。“不歌而诵谓之赋”的意思即为,在吟诵的时候虽然没有音乐旋律,但读者应当利用自己的语调和语音形成节奏,拿到今天来说,“诵”就相当于是我们进行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

二、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文吟诵的教学方法

(一)初读,带领学生感受音韵的魅力

古诗文在我国古典文学中是一道永不褪色的靓丽风景线,其最为明显的特色就在于诗歌韵,古代的文人墨客在创作古诗时非常注重对字的揣摩,并且还会整体考虑诗歌的节奏感与音律感。即使是在文化形式如此丰富的当代,古诗文也同样值得后人去传承和发扬。基于此,小学语文教育者要带领学生充分感受古诗文中的音韵美,从根本上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例如,古诗《题秋江独钓图》“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首诗的句式非常整齐,韵脚也设计得非常讲究,令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有一种酣畅淋漓之感。这工整的二十八字,不仅完美地诠释了回环呼应与抑扬顿挫,同时还营造出了强烈的画面感,让人仿佛置身于秋日的江舟之上,不知不觉便陶醉其中。

教育者在进行吟诵教学之前,可以让学生先自行阅读古诗文,准确掌握每个字的字音,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朗读方式,例如,听读、范读以及齐读等,通过此种自由式的教学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吟诵的情境中。

而后,教育者可以借助文下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内容,并且告知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所应注意的语速和语调。例如,“一丈丝纶”“一曲高歌”“一人独钓”这三处的节奏要掌握好,同时还要了解此首古诗的押韵与平仄,将诗中的音韵美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

(二)意读,引导学生走入意象的世界

我们可以将古诗文的音韵美理解为是吟诵的初始阶段,而对意境的把握则更加有难度。在小学阶段的古诗文教学中,意读诗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古人十分擅长通过意向营造意境,为读者打造出想象的空间。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应怜屐齿印苍苔”中的“印”字等,都展示出了古诗文的意向内涵。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将这些用于表达意象的文字在头脑中生成画面呢,最为有效的一种方式即为朗读。教育者要引导学生大声朗读古诗文,尽可能达到字正腔圆且底气十足的程度。正如古人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在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意读古诗文虽然要经历多次的反复,但这并不意味着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要在朗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自我,深层次地挖掘诗文中的物象。相信只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学生就一定会感受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伟壮丽,同样也能体会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唯美空灵之感。

(三)品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当学生已经基本掌握了古诗文的吟诵方法后,教育者就要着重凸显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导地位,让他们通过品读的方式走进角色,逐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授《山行》这首诗时,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应着重突出韵脚“斜”,此处为叶音,读音为二声“xi弧保在读的过程中,音调应当由轻柔逐渐转变为响亮,同时在脑海中联想到绵延上山的那条弯曲石径。为了强化学生的感受,教育者在这里还可加上举头远眺的神态,让诗文的吟诵变得更具雅趣。

参考文献:

[1]李秋新,董倩.论常州吟诵的保护与传承[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5):32-36.

化石吟范文第3篇

台上惊堂木一响,场下顿时无声。一人、一桌、一扇、一醒木、一竹箸、一片铙钹,一段评话说古论今。福州评话,作为福州方言艺术集中体现和典型代表,源于古老的唐宋说唱艺术,在我国曲艺界素有“活化石”之称,2006年5月,评话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日,记者来到福州市曲艺团,走进福州评话的传承人,感受“活化石”的魅力。

一个铙钹一个天

福州市曲艺团会经常在会馆举办福州传统曲艺的公益性演出。记者走进位于乌塔下的石塔会馆。一阵清脆的铙钹声传来,只见市曲艺团的林小清一手执钹向上、一手执筷敲击,钹与拇指上套的扳指相触,发出悠长的颤音,场面渐渐安静下来。随着他的声调、身段变化,人物、场景也相应转换,听得台下观众如痴如醉。

福州评话是用福州方言说表、吟诵的评说评话类曲种。方桌、铙钹、醒木、纸扇、手帕、筷子、扳指,是演员演出的所有“家当”。演员拎一个小包就可以到处演出,故行话里有“一个铙钹一个天”的说法。

据市曲艺团团长陈晓岚介绍,福州评话中的铙钹独自显示了商铙的四个特征:单个、口朝天,以杆从上击其边缘,执而鸣之。

一个演员一台戏

讲评话的多为一人,可谓“集生旦净末丑于一身”。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曾宝燕从事评话表演40多年,她说,和闽剧不同,福州评话演员全凭一张嘴撑起整场表演。

“一个演员就是一台戏,评话演员要分饰多角,除了要会说、唱,而且还要演得自然,要让观众看得懂、看得精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林剑平说,要说好一本书,演员在神态、语言、动作上都要反复推敲。说新书要先背话本,反复推敲、揣摩情境和人物。以一本2万多字的话本为例,一般要几个月才能登台演出。

吟诵调继古风

福州评话继承古风,采取夹说夹吟的方式表述故事。据元陶宗仪《南村辍耕录》记叙,宋季元初,临安著名说书艺人丘机山尝至福州说书,并以吟诵“诗赞”开篇,以“掮响钹”作间奏。福州评话正是继承了这种形式。

“福州评话的吟诵调,介于说唱之间,在中国评书评话大家族中是独有的。”陈晓岚介绍,吟诵的词接近口语,只有基本腔调,演员随着书情节奏和自己的情感自由吟诵。

独特的文化地标

福州评话的不少书目反映乡土人情,评话表演者以常运用福州谚语、歇后语、俗语,通俗形象地说好一个故事。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毛钦铭说,在旧社会市民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评话表演通过对事件、人物的评论,潜移默化地将道德观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陈晓岚介绍,一些福州人耳熟能详的书目,如《千金买骨》《林则徐喟浮贰缎⒁逑锎奇》《桐油煮粉干》等,都潜移默化地影响过福州人的日常处事准则。“福州评话是独特的文化地标,是一条文化纽带,是福州人挥之不去的故乡情结。”陈晓岚说。

成立福州评话酪沾习所

化石吟范文第4篇

悦诗风吟虽然是个美妆品牌,但是却像旅行目的地的纪念品商店一样,成为济州岛的一大特色。悦诗风吟的英文名称是innisfree,名字来源于爱尔兰著名诗人叶芝的名作《The Lake Isle of innisfree》 (心灵小岛),寓意纯净自然与健康之美的和谐共生。济州岛上的“心灵小岛”,不但治愈了女人的心,还把济州岛丰富的资源都利用了起来,把茶、花、岩的自然馈赠运用到了极致。他们带走这些岛上珍贵的资源,让女人更美丽――从外表到心灵的美丽。

O’sulloc哦雪绿茶博物馆

茶文化在韩国也很盛行,韩国人更是把绿茶用到了他们最得意的护肤品中。O’sulloc哦雪绿茶博物馆位于济州雪绿直营茶园西广茶园内,是韩国首家茶主题展览馆,也是宣传韩国茶文化的著名景点。博物馆内部装饰以“济州的自然与绿茶的融汇”为主题,采用济州的石头、树木等天然材料,打造了一个开放式的参观空间。

济州岛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岛屿,注定了这片土地的特殊性。济州岛的绿茶产自火山矿物土地,沐浴济州岛的新鲜空气和温和阳光。只有在这里才能尝到100%用绿茶做成的食品,无任何添加剂,绿茶冰激凌更是入口即化,留下一股浓厚的醇香。

innisfree Jeju House悦诗风吟济州屋

化石吟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朗读指导;思考

语文朗读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进行思想品德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可见培养语文朗读能力应当在听说读写四个方面下工夫。但是在我们语文的教学中,朗读的训练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须知,语文课的第一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而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通过熟读、背诵,使书面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因而教学必须重视朗读的训练,加强对朗读的指导与训练。

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

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的时候,首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不添减文字,不读破词句,就是说要读通句子。学生在各种形式的朗读中,与字词多次“见面”,牢固掌握字的读音,强化识记字形,从而有效地识字、识词。我在教《化石吟》这课时学生对“骸骨”“日转星移”这俩个词不能读准确,教学时要求学生反复的朗读,才能做到理解词义。语文教学中能使学生读得正确,读得流畅,才能有效增强语感。教学中利用视频名家朗读示范,给学生正确指导。语文教师在此基础上才能加强指导,方可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朗读兴趣,培养他们自觉朗读的习惯。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能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文字,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对我们方言区的学生使用规范的语言文字更能起事半功倍的作用。

学习语言,不仅依靠理性分析,还要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如《化石吟》一文,张锋诗人用一首科学诗,包含感情的歌颂不会讲话的奇异的化石,引领我们去遨游那远古洪荒,沧海桑田。遐思之余,叫我们不禁思考如何尽可能去保护地球上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我在教张锋《化石吟》导入新课时这样提问:“在大自然中蝴蝶的妙曼舞姿,小鸟婉转的啼鸣都会告诉我们他们的幸福,“紫藤萝”,“行道树”也会用他们的身影告诉我们,他们在艰难的生长。可还有一种语言,没有文字,也没有声音,而是用冰冷的躯体告诉我们逝去的岁月。这种语言是什么?学生在这样情境中自然想到化石,教师顺势点出,我们一起来学习21课《化石吟》。通过朗读描写优美的句子,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认识到用这种句式表情达意的妙处。学生积累到了很多的知识。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记忆力最好的时期,语文教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指导学生朗读,甚至熟读成诵,让学生直接感受语言,积累语言材料,了解多种的语言表达方式,就能学会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自己的感情,从而发展语言。

二、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

语文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某种意境,认识文中所描绘事物的形状、颜色,感受自然的美。如《化石吟》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使学生脑海中出现:远古的画面。多媒体展示古生物图片或文字资料,诱发学生去观察生物,感受古生物的美。加上教师用绘形绘色的朗读,让学生感到这的确是“生物进化的赞歌”啊!文中作者把对自然景物的赞美之情倾注在字里行间。教师把自己对作品的理解融入朗读中,感染学生,使学生入境入情,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唤起美的共鸣,使学生领略到古生物美,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通过朗读再现远古自然美,让学生从中感受地球之美,诱发他们去联想去想象,能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培养他们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诗歌的语言富于节奏感、音乐美。诗的内容,诗人的情感是通过充满节奏感和音乐感的语言表现出来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地吟诵才能体现出来。我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把握节拍和韵脚,节拍是诗歌生命力的表现之一(一定要鲜明)。韵脚是诗歌韵律美的所在(一定要突出)。经过教师的有效点拨,通过不断朗读,品味诗句,让学生逐步学会欣赏诗歌鉴赏诗歌,培养学生爱美的情操。

三、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