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1篇

第一,学生看和读教材完成导学案并进行基础演练。小组交流预习情况。

第二,理论探究。老师提供科学家探索细胞膜结构组成的2个实验资料:实验一,1885年,奥弗顿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容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缓慢。教师提示:相似相溶原理。要求学生讨论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并得出结论。当下,学生反应非常热烈,最后得出细胞膜是由脂质构成。教师点拨:这个脂质属于磷脂。接着,该教师提出磷脂的结构:有一个亲水头部和一个疏水尾部。实验二:1925年两位荷兰科学家用丙酮从人的红细胞膜口上提取脂质,在空气――水界面上辅展成单层分子,测得单分子层的面积恰为红细胞表面积的2倍。要求学生讨论并得出结论:细胞膜是由2层磷脂分子组成。提出问题:那这两层磷脂分子在细胞膜中是怎样排列的呢?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图片: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下看到的细胞膜“暗――亮――暗”的三层结构。教师提示:磷脂对光的折射率比蛋白质要高。学生讨论得出结论:细胞膜的结构成分还有蛋白质。教师点拨:后来的实验发现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不光存在于磷脂双分子层两侧,有的蛋白质还镶嵌或者贯穿磷脂双分子层。

学生探究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及内容解读:①完成细胞膜的亚显微结构示意图。②生物膜的基本支架和膜功能的主要体现者分别是什么?③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在膜上是如何分布的?④构成生物膜的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分子可以运动吗?生物膜的结构特点是什么?⑤生物膜的流动性与选择透过性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第三,思维探究与创新。学生完成基础达标检测,小组交流讨论并展示,教师点评点拨。这样的教学设计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方式,创设出适合学生进行理论探究,自主构建知识的情景。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程

Discusses the high school chemistry new curriculum shallowly

Mou Xiong

【Abstract】In the educational reform process, the teacher should more consider student's need, only then places the student the main body status, can improve student's scientific quality. The teacher should study the new education idea unceasingly in the teaching, summarizes the teaching method, can raise has the creation ability, the innovative spirit, the individuality perfect talented person.

【Key words】High school; Chemistry; Curriculum

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为适应时展的需要,2004年秋,我国启动了新课程改革实验。这是立足我国实际,借鉴国际课程改革的有益经验而推进的教育创新。以下我在教学中的几点浅见,敬请大家批评指正。

1 传统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1.1 教学目标单纯关注学生的认知,忽视情感、态度、价值观。教学目标的偏差,使“熟能生巧”的理念逐渐演变成“熟能生厌”的现实,其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也辛苦。学生的积极性很难被调动,课堂教学死气沉沉,教学效率低下。教师的教学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由此形成恶性循环,教师和家长不得不占用学生的课外时间来弥补课堂教学没有完成的任务,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

1.2 不能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教学的基本着眼点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教师组织教学的核心观念。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书本和课堂为中心,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发展状态,其直接后果是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低下,进而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1.3 师生互动性不强。从某种意义上说,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学生的活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问的活动实现知识信息和各种情感的交流,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目标。从当前的课堂教学来看,师生互动仍然是一个薄弱环节。

1.4 不能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换。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形成。

2 实施化学新课程初期暴露出来的问题和困惑

2.1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初期 ,由于新旧教材的冲突、新旧观念的撞击,我们感到新课改“有点乱、有点吵、有点不知深浅、有点恐高”。 新教材有点“乱”表现于:教材版本有点乱:高中化学新教材首次出现“一纲多本”现象。编排体系有点乱:新旧教材内容变化较大,许多教师已习惯于老教材、老教法,对新教材缺乏信心,感到知识的编排体系有点乱。内容与习题设置有点乱:新教材编写不够成熟,个别习题与内容不配套,跨度大。 教材内容取舍有点乱:同一实验区各校选用的教材版本也不同。在教学过程中要不要补充其他版本的内容?教师们普遍产生了有些无所适从的感觉。 各方认识不一有点“吵”、包括家长、教师、学生。高一教师有点“不知深浅”、难于把握。高一教师普遍有点“恐高症”、对高考变化心中无数。

2.2 课标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不很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高中教师多数不熟悉初中化学新教材内容,讲课内容有时会脱节,很难把初、高中新教材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

2.3 考试评价不明确,有些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观念,仍然以高考要求为主要教学目标,教学是“宁难勿易”、“宁多勿少”、“一步到位”,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和学生的学习负担。有些教师不能指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能力、质疑能力、创新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的教学策略不多。

2.4 虽然经过暑假短期培训,教师们对新课程有所认识,但是由于新的高考考试方案迟迟没有出台,新教材教到什么程度?考试又会考到什么程度?教师普遍感到心里没有底,再加上课时紧,内容多,新教材配套的教辅用书跟不上,在教学上教师们普遍感到有点不知深浅。

3 新课改中探索的有效课堂教学

3.1 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引导探究、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四项基本原则。

根据“学生主动全面发展”的新课程理念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们尝试提出新课改课堂教学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以落实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为核心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发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教学的重点不再是传授知识而是通过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使学生通过体验成功、感受快乐中获得知识,力求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3.2 课堂教学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教学的新模式。我们提出把“知识为基础、训练为主线、思维能力为核心”作为实施新课程课堂教学的策略,提倡把“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作为探索适合化学学科教学的课堂新模式。三年来经过教师的不断探索、创新、发展和完善,这种教学新模式在扭转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课堂上着力让学生“动”起来、在“活”字上下功夫,将学生的“思维参与、情感参与、行为参与”有机结合起来,激活学生的思维,引发主动,指导探究,将传统教学方法和现代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将“讲授”与“引导”相结合,“探究式学习”和“接受式学习”相结合,多用“启发讲授式”、“启发引导式”教学,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多进行兴趣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培养学生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青少年心理特点和教材的编写风格及新课标的理念,都需要运用兴趣化教学策略,从而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动力,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化学兴趣,常见的教学方法有:

(1)实验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通过做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疑法。“学则须疑”,通过设疑引发学生兴趣,然后经过讨论分析,明白道理,从而提高学生认知能力。教师要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就应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中心,有意识地让学生产生疑问,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释疑、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达到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的目的。教师还要立足于学生学习的需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以促进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竞争法。学习需要营造竞争的氛围,使压力变为动力。例如在进行元素化合物教学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化学方程式背默比赛,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展课外活动法。通过制作教具、模型,举办化学讲座、化学课外实验、化学竞赛、化学晚会、化学墙报、化学展览会,参观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进行社会热点问题的调查,撰写化学小论文等等活动,让学生感到所学知识有理有趣。这些活动能活跃课堂气氛,开阔学生视野,激发他们的兴趣,从而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活化教学策略。新课程标准中明确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因而化学教学离不开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实施生活化教学。实施生活化教学要注意进行角色转换,重新给教师和学生定位,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学会倾听,欣赏和关注每一个学生;让学生走进生活,弥补课堂传授间接经验的不足,多组织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活动,使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致力人文关怀,关爱每一位后进生,要关心帮助他们,以达到共同进步。

(3)信息化教学策略。当今社会正处于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则必须实施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策略的最终目的是学生不再是信息简单机械的接受者,而要让学生成为信息的运用者,在互动的信息中将知识进行重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而实施信息化教学要注意:①内容不再只局限化学课本内容,要紧跟化学发展研究的步伐,让学生及时了解世界上化学发展动态和化学研究新的成果。②形式不再局限于口授耳听,可以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证、采访、上网、观看有关化学知识的影片和参观一一些与化学有关的工农业部门等等,这些形式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而且能激发兴趣,发挥学生的特长。③授课者不仅是教师,也可以是工程师及研究人员,或者是具有丰富知识和实践的人都可以给学生作专题报告,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

(4)探究性教学策略。课程改革的目的是倡导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出发,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学生通过实验亲身经历和体会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学会科学探究的方法和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实施探究性教学要注意在实验中进行研究,在研究中获得体会。要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培养学生探究的能力。要开展专题研讨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 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1)专研教材,规范科学探究模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性和参考性,但是不可以过分依赖教材,因为教材本身有它的局限性和时代性,教材的知识内容更新跟不上社会发展和学科发展的步伐,势必会对探究内容探究方法造成影响甚至老化。因此,教师在应用教材的时候要取其所长,补其所短。

(2)教师要广学博才,不断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提高个人的教学组织能力,更好地驾驭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担负着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教会学生怎样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继续学习的能力,鼓励学生,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在参与课堂的学习和探究的过程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3篇

    一、课程设计所存在的问题

    普通高中化学新课程改革将化学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类型,其中必修有两个模块,选修有六个模块。但是在必修的课程内容方面和选修的管理方面却存在很大的问题。

    1、必修课程内容的基础性不明显

    在课程内容的实施现状上,大部分的教师将选修部分中的内容加入到了必修的部分,他们认为“必修课程中的化学知识太少、太简单了”,这样,实施必修加选修不但没有减轻学生的负担,反而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把选修的内容都加入到了必修的内容中,导致教师教学时间不够、学生负担重、“公民的化学”未体现而是又回到了“精英化学人才”的教育模式上。

    由上述课程内容的实施现状,我们思考:在必修课程中的化学1、2中的课程内容是不是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最基本的知识,在必修课程中只是一些非常简单的化学知识,而将大量的深入性的知识放在了选修的部分,那么在学生选择选修课程中的一至两门课程,势必造成大量化学知识的流失。比如:学生学习化学必修课程后,选择了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科目所要求最低学分为6学分,必修4学分,选修至少选一门2学分),那么对于其他模块的知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化学与技术等模块由于必修当中涉及的非常少,造成对这一部分知识的缺失。

    2、选修课程的选择性未充分体现

    从化学新课程改革实施现状来看,选修课程的选择性并未体现出来,表现为学校指定学生选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有的省份是在考试大纲上明确指明只考选修中的哪几个部分,学生并没有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而是跟着高考指挥棒走,高考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3、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

    大多数一线教师认为新课改的课程标准对内容的表述太抽象,对提及的内容在深度、广度、难度的要求上不够明确,也很不具体,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深浅上把握比较困难。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讲多了、讲难了赶不上进度,讲少了、讲浅了又怕达不到课标要求。[1]

    二、教材所存在的问题

    1、必修内容与选修内容衔接不太好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探究;教学

1 前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新课程理念也在不断的扩展和延生,在此基础上,高中的主题探究式教学更加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提高教学的效果。

2 探究的概念界定与特点分析

新课程中的探究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探究活动,不仅可以获得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习的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理解事物的本质,培养探究精神和科学的价值观,从而全面落实高中课程目标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探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第一,探究源于问题;第二,探究源于一定的观念和假设指导下的研究活动;第三,探究需遵循一定的程序;第四,探究需采用一系列的科学方法;第五,探究必须有一定的创新性;第六,探究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3 高中新课程理念下主题探究式学习的原则

3.1 目标性原则: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

探究式教学的目标就在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主体性原则的内容体现是以人为本。一方面,主体性是学生的基本性质、学习的基础;另一方面,发展主体性又是教育的目标。皮亚杰认为,学习活动是主体的认识活动过程,要通过同化、顺应、平衡,不断地打破已有的认知图式,建立关于客体的知识;客体内容正是通过主体的活动才被认识的,学生的主体性正是在此认识中获得发展的。"

以人为本的主体性探究式教学原则,首先要求认识学生具有作为人所特具的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具有人类特有的思想、情感,以此正确处理教育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3.2 环境性原则:学术自由的民主性原则

培养学生思维的非逻辑性、求异性、发散性品质,需要民主性环境。只有在民主教育环境中,才能保持教师与学生人格平等、真理面前平等,师生相互尊重、相互探讨,使学生对教师既尊敬又无顾虑,心理轻松、自在、愉悦,各抒己见而不担心被打棍子、戴帽子,敢于进行非逻辑性的“异想天开”、求异性的“见异思迁”、发散性的“举一反三”。

民主性原则的实践内容是教学中的学术自由。贯彻学术自由的民主性原则,首先要消除专制的教育气氛。因此,要打破沉闷的教学常规,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改变把教师、教材当成“真理”,学生只能唯师命是听、唯教材是从,唯考试是行等现象,还学生以自由;尊重学生发言权、建议权,让学生自由选择教育、自由支配时间与空间;教师主动征求教学建议、民主公正评价学生,尊重学生学习成绩隐私等。

3.3 方法性原则:因材施教的差异性原则

个性是差异性的具体体现,认识学生个性是实施差异性教育的基础。创新的本质是标新立异,它需要个性的充分发展、张扬。现实中,许多教师把“好学生”定为顺从、听话,不闹个性,而把不听话、有个性的学生喻为“烂刺头”

体现学生差异性的教育教学是因材施教。它包括规定适应于学生的发展目标、给予适合于学生的教育内容,选择适合于学生的教学方法,营造适应于学生的教育环境,而切忌“一刀切”,免得造成“胃口”大的学生吃不饱、“胃口”小的学生吃不了。长期以来,不问对象身心特征而“一刀切”的现象异常严重,大量天才就在这种教育中被淹没,只有极少数天才因为“逃学”才得以“幸存”下来。为什么会把那些极富天赋的学生“判决”为不合格?这恰恰是一刀切教育的横切竖砍、整齐划一所致。

4 新课程理念下主题探究式教学的策略

4.1 精心设计探究过程

每一堂课都是以导入、传授基本知识、提升重难点、概括课堂知识、分析时政的方式进行,比较符合学生的掌握能力和知识结构。探究式教学应当精心设计整个过程,取得教学流水式发展。若要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保证探究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开展教学时,教师应当注重规划、问题式、提问式,用兴趣化和多变化的方式将学生引入课堂。传授基本知识时,学生进行自我研究。而在理论教学中,教师适度讲解。

4.2 创建情境开展探究互动

创建情境教学能够实现教师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教师应当创建合理的情境,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创设情境的素材可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学生生活,教师以创建情境提出探究问题后,学生带着问题将教材知识结合生活实际,不断深入探究。这样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生便能真正理解好哲学运动内涵,了解辩证法精神。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的解题方法,教师应当鼓励学生探疑、解疑。在课堂探究结束之后,教师点评学生探究中提出的观点,肯定其中的创新价值,并指出其中的缺陷。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探究的结果,还要进行及时的点评,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意志、态度、能力进行点评。

4.3 创造和谐的课堂探究氛围

学生在良好的探究学习氛围中才可以相互启发和相互影响。教师需有意识的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课堂探究氛围,提高自身修养,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对学生肯定的赞扬,会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而幽默的语气会活跃课堂氛围。教师先要让学生质疑探究,避免直白设问。在面向学生全体时,要引导学生思维辨析、发表见解。教师要相信学生学习能力,创造和谐课堂探究氛围。教师还要帮助学生了解基本探究方法和策略,比如质疑问题方法、合作学习策略和辩论技巧等。这样能够让更多学生以盲目自发变为自觉高效探究。而在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可采取对媒体技术提高学生对学习知识的兴趣,打破师生的隔阂。

4.4 拓宽探究空间

高中课程探究空间和时间较为有限,除了平时课程教材知识探究,教师还应让学生参与社会更多探究活动,比如社会调查、参观博物馆、社会公益服务和资料研究。高中课程探究涉及面广,包括文化生活、社会建设、经济生活等。教师若选题不当,会造成少部分学生参与而多部分学生陪探。开展课外的主题探究,学生会有许多新收获和探究成果,比如文字资料、录像、图片等。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这些探究成果写成小论文、调查报告或制作为PPT课件。学生学习了新知识,并锻炼了自身能力,突破了课堂教学局限性。

4.5 鼓励为主的科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价值判断过程,也是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学评价影响到了教学效果。在高中课程探究式教学中,科学评价能够强化、反馈、导向和激励学生的学习发展。探究法的科学评价不但重视学生探究学习成果,而且注重学生探究学习表现和过程。学生通过互动交流,比较自我研究结果。或者将自我得出结果和教材结果比较,来评价各种解释。教师需构建开放性平台让学生勇敢发言,激励学习者讨论不同结论。教师可采用记录卡片方式记录好学生学习情况,以作为评价依据。评价探究法的应用更需要重视“发展性”,评价和鼓励学生,要提供给学生长远的发展方向,引导学生反思探究法应用情况。

5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新课程的理念下,高中的主题探究式教学要更加的科学,要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来展开主题探究式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主题探究式学习丰富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张海晨,李炳亭.高效课堂导学案设计[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10.

高中新课程范文第5篇

关键词: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

认真研读人教版的新课程化学教材后不难发现,与人教版的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必学知识的呈现趋于简单,很多原来的必学、必修内容都变成了选学或者思考与交流,更重要的是很多知识的呈现顺序都有明显不同,逻辑性上也值得我们去琢磨。这里以表格的形式略举一例。

从上表不难看出,人教版化学《必修2》的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一节直接呈现元素周期表的相关知识,过于突兀,元素周期表怎么来的,学生不易接受,逻辑性也不是很强,此时需要我们老师对教材进行作一定的加工,整合出适合学生接受,能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能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设计。经过认真研读新老教材,并认真领会新课程关于强调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突出科学发展史,尊重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发展等理念后,将元素周期表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引入:元素周期表的发展史

导入课题:宇宙万物是由什么组成的?古希腊认为是水、土、火、气四种元素。古代中国则相信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之说。到了近代,人们才认识到正确的元素观,并发现了诸多元素(1869年,已经发现60多种元素),同时测得了它们的相对原子量;积累了不少这些元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研究材料。此时人们不禁要问没有发现的元素还有多少种?元素之间是否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强调了元素周期表的发展离不开元素观的发展,元素是元素周期表的载体。

继续引申:1869年,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的第一章元素周期表。

强调:按照相对原子质量由小到大依次排列,强调分类思想的重要性。

展示:门捷列夫的第二张元素周期表,

请学生观察第二章表的改进之处和局限性,强调主动学习。

提问:制约周期表发展的瓶颈问题是什么?引发思考。

过渡:随着化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

很自然的引入了原子结构的问题,逻辑性强,学生易于接受。接下来便可以介绍有关原子结构的知识。

继续将课题引向高潮:当原子结构的奥秘被发现后,如果你是化学家。排列周期表时,你会在门捷列夫的基础上,作出哪些调整?启发式教学,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而且紧扣课题。

分享调整思路:

屏显:①由于原子核的结构被揭开,有了质子数,核电荷数等概念,排表时,引进原子序数,不再按元素相对原子量排列;

②由于揭开了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事实,提出了电子层数的概念,排表时,能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原子进行归类;

③由于研究了原子最外层电子与元素的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排表时,同时结合元素性质相似和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两个因素将元素进行归类。

挑战:根据以上思路,你能将1-20号元素编排成表吗?

动手编排元素周期表。

欣赏:展示自己的编排成果,充分体现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重要性。

了解:历史上格式各样的周期表,学生很兴奋,原来周期表也可以这样编排?

有利于培养个性和创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