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1篇

关键词:国债市场利率市场化

一、基准利率是利率结构的中心

在竞争的市场体系中,利率结构可以通过其风险结构、期限结构和基准利率三个因素来表述。风险结构指相同期限债券的利率与风险特性之间的关系,理论上可以通过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来刻画。根据这一模型,若可获取市场无风险收益率,则每种资产的预期收益等于同期限的无风险收益与风险升水之和。这种风险升水给出了风险与资本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和不同风险资产的相对价格,刻画了利率的风险结构。但是,由这种风险结构还不能研究资本资产价格本身。期限结构指相同风险水平债券的利率与期限之间的关系。根据期限结构的纯预期理论、市场分割理论和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的期限结构取决于人们对未来利率的预期、债券市场的分割程度和流动性升水。利率的期限结构至多也只能确定债券的相对价格。事实上,只有知道某种作为基准的市场利率,即基准利率,才能由风险结构决定利率本身。一种利率体系能否引导资金有效配置的关键,也就取决于这些因素能否反映资金市场的供给与需求。这三个因素中,基准利率具有特别的重要性,它对市场均衡价格的任何偏离,都会通过风险结构和利率结构的传导扩散到整个利率体系,理论上可造成所有债券价格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误导金融资源的配置。

实践中,风险结构是通过信用评级予以确定。一个公正、权威的评枯机构体系能较好地保证风险结构真实地反映市场主体的风险特征。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已建立了公认的评级机构,形成了完善的市场信用评估体系。如美国公认的信用评级机构有达夫菲尔浦斯信用评级公司、菲奇投资服务公司、标准普尔公司、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相比之下中国的信用评估体系还处于建设中。

至于利率期限结构的确定,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是相当困难的。不过目前旨在确定期限结构的理论模型已有许多,如Vasicek模型、Cox-Ingersoll-Ross模型、Dothan模型、Ho-Lee模型、Hull-Will三叉树模型等。在西方,市场人士是通过理论上的即期利率曲线来构建模型的,使用的原始资料是国库券的期限和到期收益数据。下面的例子可说明这一过程。

表中给出了期限从0.5年到10年期的20种假想国库券的息利率、到期收益和价格。设所有债券的面值为100美元。由此表出发,可构造即期利率曲线。基本思路是将每张息票对应的现金流视为一张零息债券。每张零息债券的收益称为即期利率,它与期限的关系曲线就是即期利率曲线。第I个0.5年的即期利率为Z1(I=1,2,……,20),由表可直接看出Z1=0.08,Z2=0.083,为求Z3,考虑1.50年到期价格为99.45美元的国库券,由表可查出息票年利率为0.085,半年期利率为0.0425,即面值为100美元国库券每半年获息4.25美元。由债券的定价公式,债券的价格等于其代表的现金流序列的贴现值,每一现金流的贴现率应取对应的零息债券的收益率。

同期限结构一样,实践中的基准利率也是通过国债市场利率确定的,其前提是存在一个发达的国债。但发展中国家国债市场一般不发达,都不同程度地实行利率管制。比如存在市场分割、国债价格不统一,无法形成有效的基准利率。但是,一个以市场化改革目标的国家,最终只有国债市场才能发现全面反映市场供求信息,形成有效配置的基准利率和利率曲线。

二、国债利率是有效市场的基准利率

按有效资本市场理论,当资本市场是有效的,市场价格就能迅速、全面地反映所有的信息。这意味着所有债券市场中,最有效的市场利率最有资格作为基准利率。关于有效资本市场有两种定义。一是Rubinstein和Latham的定义:市场关于某种信息事件有效是指这种信息事件不会改变市场参与者的资产组合。另一是Fama的定义:认为若这种信息事件不改变市场价格则称之为该市场对这组信息是有效的,这里允许对同一信息事件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判断,而出现不改变总的市场价格的相互交易的可能性。显然后一定义相对弱一些。

我们可以从任一定义出发,将每个债券市场都与一个信息集I联系起来,使该市场对I是有效的,再将所有信息集按包含关系排序。若I1包含I2,则对I1有效的市场比对I2有效的市场更加有效率,若信息集I包含所有其他信息集,则I对应的债券市场比所有其他市场更有效率。哪个市场债券价格或利率传递的信息最多,哪个利率便最有资格充当基准利率。

国债市场跨越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它将财政信息和银行信用联结起来,是传导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和重要纽带,是政府作用经济的着力点。另外,其参与者众,交易品种多,信息来源比其他债券市场都要广,其利率是基准利率的最佳候选。加之国债市场的风险小、市场主体行为较其他市场而言规范程度高,这些特性是其他市场地法比拟的。实际上许多国家的市场基准利率就是国库券利率(美国国库券利率已成为事实上的世界债券市场的基准利率),国债市场的发育程度决定着基准利率的有效性,也就决定着整个债券市场利率的有效性。

国债市场也是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显示器。非国债债券都有违约风险,且这种违约风险与期限是相关的。就是说同种非国债债券期限不同,违约风险也不同。不同期限的非国债债券的利率之间的判别不仅反映了人们的预期,也反映了违约风险的升水,两者难以分离,无法用来决定利率的期限结构。国债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其利率的期限结构不受违约风险的干扰,能较好地显示人们的预期。同业拆借市场虽然在交易规模、交易者数目和规范化程度上与国债市场具有一定可比性但这个市场只是短期债券的市场。而国债市场交易各种期限的国债,可提供长、中短期不同期限的债券种类,其丰富程度是其他市场无法比拟的。国债市场是利率期限结构的最佳显示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提出如下判断:国债利率是基准利率的关键环节。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通货,持有者遍及几乎所有的市场主体,其数目和范围远远超过其他任何一种金融资产,其价格的变化会影响到几乎所有居民的消费与储蓄,企业的投融资决策和金融机构的资产选择,最终影响到其他金融资产的价格。其他金融资产价格发生变动时,国债价格也会作出响应。国债利率是金融价格体系中的“神经网络”。相对而言,其他债券持有者数量有限,其价格的变动,只可能影响局部范围内某些市场主体的资产组合,至多只能造成对其他债券小部分替代,不可能扩散到整个金融市场。

三、国债利率作为基准利率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

在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中,公开市场业务具备有效、灵活、操作成本低、对金融体系副作用小的优点,这实际上是国债市场机制的作用。(1)国债市场的规模之大足以保证央行大规模买卖国债吞吐货币的同时,不会引起国债价格的大幅度波动,影响金融秩序。同时国债几乎是无风险的金边债券,没有违约和卖不出去之忧,不会造成央行公开市场操作成本过大。(2)通过国债市场的买卖来调节货币供给对金融体系的副作用小。比如通过增加法定准备金来紧缩货币供应,会迫使银行提前收回某些贷款,影响收益性,特别是某些本来资金紧张的银行,只能通过从货币市场高成本融通资金来补足准备金,可能会因此而陷入困境。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国债则可避免这种情况,银行会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自行决定是否卖出国债,优化其资产组合。(3)通过买卖国债调节货币供给具有即时性、灵活性和可逆向性。央行可以根据货币供给情况,随时买卖国债,自由决定买卖数量,当发现操作失误时可立即进行逆向购买,这给央行实行货币调控的时间、额度以灵活的选择余地。其他货币工具不具有这些特性。比如,再贷款和再贴现政策只有在商业银行需要时才能发挥作用,央行是被动的。准备金则不能频繁调整。(4)通过国债调节货币供应是相对有效率的。公开市场上国债的买卖是自愿的,自愿的交易对经济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5)国债市场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结合点。通过发行和买卖国债,实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配合,可以大大增强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性。比如在发行国债同时,央行通过购买国债可防止私人部门资金的减少,从而减轻政府投资的挤出效应。当然,央行可以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外汇来间接影响利率,但其效果具有不确定性,因为外汇市场有许多因素往往直接抵消了央行的作用。在美国等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央行还在公开市场上买卖地方政府债券,但购买量相对国债购买量而言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对公开市场业务支持的力度远逊于国债。

总之,没有一个发达的国债市场,就不可能有效地开展公开市场业务。只有国债利率才可以将公开市场业务的影响均匀且温和地传导到金融体系,既保证了政策信号传播的广泛性,又保证了传导过程的平稳性。选择国债利率为基准利率就是理所当然的。

四、发达的国债市场是利率自由化的前提

完全市场化的利率体系意味着基准利率、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完全由市场决定,央行只能以市场参与者的身份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卖国债和外汇来影响利率。理论上讲,若市场是有效的,由市场确定的利率体系可以实现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但现实中没有哪个政府能完全承诺放弃某些情况下利用国家的权威对利率实行某种直接控制,究其原因有三:一是现实的市场都不可能是完全信息的,也就不可能是完全有效的。二是国外市场的冲击。三是市场价格导致的资源配置造成公共品的短缺。相对于发达国家而言,发展中国家对利率的直接干预程度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中国目前还是存贷利率受到严格管制的国家,利率市场化意味着政府逐步减少对利率的直接干预,让市场去发现基准利率和利率结构。

前文的分析表明,利率体系市场化的基准利率和期限结构和只能由国债市场利率决定,国债市场的有效性对整个利率体系乃至整个金融体系有决定性的作用,它不完全性会造成整个利率体系对市场均衡价格的偏离。这里市场的不完全性是指其对经典的完全竞争模型的偏离,表现在:(1)由于准入限制造成的市场分隔。(2)交易者数目少,形成价格垄断。(3)可交易国债品种或数量不足,比如防范国债利率风险的衍生产品短缺或形成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缺品。(4)由于发行时间的非公开性、中介机构缺位等造成买卖双方信息不对称,交易量减少。(5)交易(手段)方式的落后增大交易成本,减小了市场主体交易国债的愿意。(6)市场主全之间利益的相关性导致交易的同向性,出现只有需求而无供给或只有供给而没有需求的情况。上述种种偏离造成的后果可归纳为四种:一是供给量的减少,二是需求量的减少,三是市场参与者少,四是市场分割造成国债利率的不统一。即使能得到某个统一的国债利率,其他三种后果也会使其成为一种扭曲的利率,不能反映资本市场的真实供给和需求,显示人们的预期。整个金融市场的价格体系就会对金融资产产生低效的配置。举个极端例子,市场有颜色时,国债效率应低于银行的同期存款利率。如国债市场的不完全性使国债利率离于存款利率,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条件下,居民就会取出存款购买国债,直到存款利率相应提高。贷款利率必定也会相应提高,增加投资成本。

由此得到的结论是,利率市场化是有风险的。如果债券市场(特别是国债市场)发育远未成熟,在不具有发现有效的基准利率和利率结构的功能时,放开利率管制,无异于将利率的决策权、资本的配置权交给了非理性者。因此,国债市场发育成熟以前,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

五、利率市场化所要求的国债市场的基本条件

国债市场发育不良时是不能实行利率市场化的,现实中又不可能营造出完全竞争的国债市场,但是利率市场化在许多国家已成功实现,而且企业运行良好,如美国。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是,国债市场应具备哪些基本条件,才能有效地实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要求国债市场除了其基本的财政筹资功能外,还应具有很强的信息发现传导功能。这就要求国债市场应该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1、国债品种的多元化。如短、中、长期国债,固定利率和浮动利率债券、零息债券和有息债券、可赎回和不可赎回债券等,应根据承购者的风险收益特性适当搭配发行。提供的期限、风险和收益结构的样本越多,投资者也就越多,其债券价格显示的市场信息就越充分、越全面,形成的基准利率和期限结构就能更好地反映资本市场的供给和需求。

2、有大量的交易者,特别是代表各种经济利益主体的机构交易者。市场主体是信息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入市者越众,带入市场的信息越多,市场越有效。私人投资者偏好中短期债种,保险公司则偏好中长期债种,其他的金融和非金融机构受其资产负债结构的影响,对债种的需求也不尽相同。只有居民以及各种机构投资者大量参与国债交易,才能形成广泛的需求。特别是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做市商,可实现不同期限不同风险和收益特征债种之间的融通,调节和匹配供给和需求,大大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信息的传播速度。

3、市场运作应具有规范性、信息透明性。比如国债发行应尽量采用公开拍卖制度,根据承销对象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当的拍卖方式(公开升序拍卖、第二价格拍卖公开降序拍卖、第一价格拍卖)。拍卖的程序应公开,应按一定的时间表(公之于众)进行安排,减少拍卖时间、拍卖程序上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吸引更多投资者。

4、存在发达的二级市场和相应的风险管理工具,增加国债的流动性,减少价格风险,扩大国债的需求。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2篇

关键词:利率;利率市场化;价格

一、引言

(一)利率市场化定义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通过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决定利率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来决定价格,及对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它就是将之前对利率管理决策权交给货币市场的供求买卖双方,通过他们在市场上的对货币供给量与货币需求量的判断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依赖中央银行基准利率做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做中介,市场供求关系综合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二、利率市场化的理论分析

(一)货币市场的均衡

1.均衡条件

(1)模型

L=M/P L=kY-hR M/P=M0/P

其中,①货币市场均衡条件:货币需求等于货币供给;②货币需求等于三种动机的货币需求加总在一起,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归结为交易动机kY,再加上投机动机-hR;③实际货币供给是一个由中央银行决定的、既定的外生变量。

把②③代入①得到:R=-M0/hP+k/hY,与此可知均衡利率与货币供给成负相关关系。

(2)图形

如图纵轴代表利率,横轴代表货币需求,又代表货币供给,则货币需求是一条单调下降的直线,货币供给是一个固定常数,是中央银行决定的外生变量,所以通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两者的交点,得到均衡的利率水平R。

综述,如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之间的关系确,货币供应量增加会导致利率下降,最终通过货币市场自身机制形成均衡利率,实现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货币市场有效率。

(二)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原因。在利率不是市场化情况下,即国家对货币市场进行干预,实行管制,则货币市场无效率,并非帕累托有效。若最高限价,则在货币市场上最高限价低于货币市场自发作用所形成的均衡利率,此时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在没有最高限价的时候,虽然利率低于均衡利率,但由于货币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投资者大量抛售证唬随着证券抛售利率会逐渐回升,最终在市场均衡利率水平下需求与供给的均衡。然而进行利率管制后,利率在达到最高限价后无法回升,在货币供给不变的情况下需求大于供给,使得产出减少至货币供给等于货币需求的水平,产出减少使得失业上升造成社会人力资源浪费,即不是帕累托有效率。此外,利率管制可能带来如下弊端:

(1)对利率的管制导致利息承担者负担过大收益过低的扭曲现象。(2)在银行信贷方面,面对超额资金需求,银行由于无法上提利率,而采取一些非利率贷款条件,使部分资金需求者退出银行借款市场,使其消除超额需求以达到平衡。(3)据经济学原理市场利率与边际生产率是相等的,低于均衡边际生产率的企业因其支付利息的负担过大而退出借贷市畅。(4)若金融当局对金融存贷款机构利率进行管制,还会影响资金供给来源。(5)若政府人为将存款利率压低,表面上看降低了银行的成本,但实际上银行吸收同样的存款量可能付出更大成本,或付出同样成本的情况下吸收存款数量减少。为了多吸收存款,银行还可能采取各种隐蔽手段提高存款利率成本,如赠送礼物、奖品、提前付息等。(6)由于存在利率管制,利率低于均衡水平,资金需求量超过资金供给量,促使银行根据各种非利率因素来进行主观信贷分配,这种主观信贷配给制的方法容易降低货币资本使用效率,且使得一些符合条件的企业得不到该利率的银行贷款,可能造成该类企业得不到扩大再生产。倘若被迫求助地下市场满足其资金需求,可能形成金融系统不稳定性风险。

(三)从西方经济学角度看利率市场化的意义。为什么不直接控制利率而要让其市场化?利率是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是货币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的作用。在大部分微观经济学中假设中都有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主要含义是市场上所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对经济情况具备完全信息。对单个经济体重要的信息是对自己产品成本、销售价格、产品需求和产品供给的信息等。价格机制传导信息成本最低,速度最快和效率最高,此观点依据是20世纪自然科学重要成果―旧三论(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利率作为货币的价格同样具备这些作用。

(1)信息论:价格机制是传递货币市场供求信息的经济机制。在市场中,决定一个消费者买不买商品最重要的信息是价格,所以价格机制向买者、卖者传递供求信息。价格机制跟市场机制是完全等价的。

(2)控制论:价格机制控制经济人、理性人、最大化的追求者。价格机制控制我们成千上万人的行为,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消费者购买最物美价廉的商品,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生产者生产最供不应求的商品,并且按照最有效率、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方式进行生产,刺激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劳动力阶层追求待遇高、福利好的职业。只要其追求利益追大化,其行为不可避免地受其控制,价格机制体现了控制论特点。

(3)系统论:价格机制协调整个社会的系统。如果市场参与者的主观动机追求利益最大化,客观上有健全的信息传递机制,最终市场经济运行结果是市场出清。

利率作为货币市场的价格机制,在货币市场上也具有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的三大作用,所以市场化的利率将使得货币市场运行更好、更有效率。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目标是利率市场化,即“金融深化”。取消“金融抑制”,取消金融市场最高限价,从直接控制利率到通过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率、法定准备金率控制实际货币供给间接控制利率,体现我国对货币市场价格机制自发调节作用、运行效率的重视。作为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固然对资金有超额需求,即容易形成资金市场上卖方市场环境。在这样情况下,倘若实施管制,首先,容易造成资源浪费,产出降低,社会福利不能最大化。其次,在不透明的配额分配情况下,加大了对落后企业投资的可能性,造成错误投资的循环。再次,在资源有限性约束下,一方面,容易产生寻租空间,破坏社会信用体系。另一方面,加大市场的交易成本,破坏原有的有效率的市场结构。最后,严重破坏经济体中全要素生产率提高的条件,阻碍经济体形成在未来有巨大市场潜力的新经济业态,丧失领跑全球经济增长的优势地位,在现阶段下还可能导致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三、结论

综述,利率是货币市场价格机制、信息传导机制,有自发平抑供求波动作用。价格自发具有三种作用:第一,传递每时每刻供求信息;第二,控制成千上万利益最大化追求者;第三协调整个系统,平抑供求波动。直接控制利率相当于政府直接操纵货币市场的价格,扰乱了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作用。无论是最高限价还是最低限价,都存在弊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形成真实有效率市场均衡利率价格才利于我国的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真实市场价格作为商品市场信号才能有效调整经济结构,及时淘汰传统落后的高耗能、高污染、高成本和低效益的发展方式,形成具有高附加值、绿色的有新增长潜力的新经济业态,进而对冲经济下行,金融产生系统性风险的概率。(作者单位:云南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巴罗,《宏观经济学:现代观点》(2012),格致出版社

[2] 曼昆,《宏观经济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3]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4] 博迪,《金融学》(2011),人民大学出版社

[5] 萨缪尔森,《经济学》(2008),人民邮电出版社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3篇

究其原因,央行在宣布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5个百分点的同时,同时公布存款利率浮动区间上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浮动区间下限调整为基准利率的0.8倍,市场普遍认为,这是探讨多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实质性的一步。

在这个消息公布后的几天里,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从观望到调整再到定型,像坐了一趟过山车,渐渐平息之后,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形态。

另一方面,银行利差的缩小是本轮降息之后明显的趋势,一位股份制银行市场研究人员称,银行对此已有准备,各行一直在大力推进表外业务,增加中间收入,而且利差收入的减小,会推动创业业务的发展,加速银行转型。

此外,贷款利率大幅下降,也被看做是企业融资成本降低的利好消息,不过,业内人士认为,这样的利好会促进两极分化,“大银行服务大企业,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或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银行对策

就在利率新规施行当日,多家银行网站纷纷挂出调整利率水平的公告,以一年期存款利率为例,青岛、华兴等城商行及兴业银行率先执行1.1倍利率上限;而以工行为首的五大行及邮储、汇丰等银行上浮存款利率1.08倍,将一年期定存利率维持在3.5%;其他多数股份制银行则按兵不动,执行央行基准利率。

然而时隔一日,这些股份制银行又不约而同地调高了前一日刚刚对外公布的利率,水平紧跟五大行,华夏、深发展更是将一年期利率调至上限3.575%。

“对调整利率的反应源自不同银行的不同存款结构。”中投证券自营部总经理张晓东认为,新的利率政策对于银行间竞争格局来说,似乎对中小银行更为利好,“一般中小银行的各种机制与大银行相比更加灵活,可能对于新利率政策的运用也会更加快捷,以便吸引更多的客户。”

来自汉口某城商行的一位高管则表示,地方城商行的存款大部分源于机构,资金规模较大,对于利率的敏感度也很高,所以城商行率先把利率顶到上限是不得已而为之。此外,由于其依靠的机构资金在省内多家银行间流动便捷,一家银行上调利率之后,对其他银行的存款“威胁”是非常大的,所以其他银行也会立即看齐以保证自己在机构存款方面的竞争力。

“所以一开始城商行必须要做出一个姿态,以跟上整个区域的步伐,但实际上大家仍处于对存款流向进行观察的过程中,要以此为依据再做进一步的调整。”上述高管认为,“长期用高利率维持存款,有些城商行到最后是吃不消的,也许过一段时间就会出现有些银行回调利率的现象。”

相比城商行,股份制银行的存款中保证金或强制性存款的占比更大,同时又包含很多个人客户存款,小额存款对于利率敏感度不及机构,所以银行对于上调利率的冲动也不及城商行,只有兴业银行是个例外。

对此,前述股份制银行市场研究人员分析,兴业银行对同业资金的依赖程度比较高,而同业资金与机构资金的性质类似,微小浮动对收益都会产生影响,所以股份制银行中兴业银行站在存款利率上调的第一梯队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信托等本来就相对“市场化”的行业来说,本轮调整更是有些不痛不痒,“即使银行把存款利率上浮到顶,在目前形势下,与信托产品的收益率相比仍然没有竞争力。”一位信托公司中层人员告诉记者,短期来看新政不会对信托行业有太大影响,但是假如央行进一步放宽利率市场化政策,银行在揽储压力下对银信合作作出更多限制,就会对信托产生威胁,“不过目前看来,央行短期内应该不会再有进一步放宽利率政策的意向。”

利差缩小

高盛在《大行报告》中表示,减息对内地银行净息差及影响负面,添加了不确定因素,最差情况是对2012-2013年盈利平均有6%及12%影响。

受此利空影响,银行股在新政实施当日集体下跌,截至6月8日收盘时,民生银行领跌3.65%,兴业银行跌3.45%,招商、中信、深发展、浦发、华夏等多家银行跌幅超2%。

一位股份制商业银行高管表示,这轮利率市场化改革中,国有银行所受冲击其实相对较少,“相比别的银行,国有大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水平和业务体量都有明显优势,同时可以进一步利用的资源相对来说也非常多。”相比之下,反倒是部分股份制商业银行由于对传统的信贷业务倚重太甚,会面临严峻的盈利压力。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深化,四大行之间可能也会出现分化,他进一步预测,“四大行里,工行中间业务要领先一些,这也使其在改革中居于更有利的位置。”

前述股份制银行市场研究人员则称,利率市场化酝酿多年,银行多少已经有所准备,不再单纯依赖高利差来保持高收益,非利息收入业务如今已经渐成各家核心,“利差收入的减小会在客观上促进银行转型的加速和创新业务的发展”。

对于城商行来说,在本轮改革中可能会比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受到的影响大一些,前述汉口某城商行高管认为,根据银行内部评估,这种影响虽然存在但非常有限,即使抛开中间收入不谈,在目前国家没有放开信贷规模限制的情况下,通过贷款带来的盈利前景仍然可期。

两极分化

新政对贷款的刺激是另一个信号,对于刚刚公布的5月份新增贷款余额7932亿元人民币,分析人士认为虽然好于预期,但是需求仍然较弱,而贷款下限的进一步放宽对企业来说降低了资金成本,客观上会起到刺激企业信贷需求的作用,有利于缓冲经济下滑带来的压力。

长期以来,大型企业等优质资产是各家银行的必争之地,而中小企业又长期面临融资难的困境。

前述股份制银行市场研究人员认为,贷款成本降低后,大量便宜的资金会进一步向大型企业倾斜,而在大客户竞争中不占优势的中小银行,则会趁着各种利好政策的出台,将业务重点转移至中小企业,“大银行服务大企业,中小银行服务中小企业,或将是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将于明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中亦规定,下调小微企业贷款和个人贷款的风险权重,引导商业银行扩大小微企业和个人贷款投放,更有效地服务实体经济。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4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新进程;影响;风险;配套制度

一. 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就是由市场自发决定资金的价格,让资金流向最有效率的地方,优化资源分配,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利率市场化就是将利率的决策权交给金融机构,由金融机构根据自身资金状况和对金融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结构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我国早在1993年的党的十四大《关于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就提出,我国利率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以市场资金供求为基础,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调控核心,由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各种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利率管理体系。

二. 利率市场化的新进展

在今年7月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取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0.7倍的下限;取消票据贴现利率管制;对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不再设立上限;个人住房贷款利率浮动区间暂不作调整。这有利于促进金融机构采取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有利于金融机构不断提高自主定价能力;有利于优化金融资源配置以及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促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使小微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有所提高。央行全面放开贷款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又一新进程。

今年9月央行明确了推进利率市场化的三项任务:一是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二是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三是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建立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金融机构自主确定的货币市场、信贷市场等金融市场利率进行自律管理,维护市场正当竞争秩序,促进市场规范健康发展。开展贷款基础利率报价工作,把市场基准利率报价从货币市场拓展到信贷市场,为金融机构信贷产品定价提供参考。推进同业存单发行与交易,进一步丰富金融机构市场化负债产品,为将来有序推进存款利率市场化做好铺垫。三项任务的提出明确了目前的工作目标,促使各金融机构逐渐建立起完善的机制,提高内部管理控制能力,做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工作。

三. 利率市场化的影响

(一) 利率市场化的益处

1. 有利于推进商业银行改革,促进对实体的支持

利率市场化将促进商业银行进行战略转型,使商业银行不能像以前一样过分依赖稳定的高利差,而是要推行不同的贷款组合方式,按客户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的利率,要进行产品创新。利率市场化为企业提供了和银行协商贷款利率的机会,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同时将促使企业根据自身条件选择融资方式,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使企业能够以最优的方式筹集到资金,使实体经济能够得到大力的支持。

2. 有利于提高央行的宏观调控能力

央行通过再贴现利率以及公开市场操作来调节信贷规模以及货币供应量,而利率是重要的中间调节工具,利率得到市场化自由化,央行的政策操作效果才能真正显示出来,宏观调控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3. 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有利于金融市场的完善

利率市场化赋予了利率自由,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提高金融市场的效率,使拆借市场和回购市场的限制就只剩下准入资格的限制,其交易规模会进一步扩大,金融市场会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二) 利率市场化的弊端

1. 促使银行经营成本以及竞争的增加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的冲击很大,利率市场化会使各银行机构更加激烈的吸引存款,银行会提高存款利率来争夺存款,从而导致利率差缩减,并且使原本稳定的利率差变得不稳定,同时各银行机构不得不进行创新,寻找多渠道利润来源,这些都会加大银行的经营成本,使银行业面临巨大的压力。

2. 增加银行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提高了利率的波动程度和频率,加大了银行的利率风险以及信用风险,银行再难以获得稳定的利差,这种收入的不确定性给银行造成了很大的风险,一些中小银行内部管理能力以及风险控制能力不足,自身风险定价能力以及创新较差,对利率不能进行合理定价,加之如果出现了信用风险,那么可能会面临破产倒闭的风险。

3. 银行吸收存款难度可能增加

尽管利率市场化会增加存款收益,但随着利率自由市场的打开,会出现更多的可供投资选择的金属工具,居民可能会将一部分存款转移到其他的投资工具上,银行存款面临减少的风险,那么银行之间会进行更加激烈的竞争。在美国,存款在居民资产中的比例非常低,由于消费习惯不一样,将来我国居民的存款不一定会像美国一样低,但如果可以选择的多了,那么存款下降是必然趋势,只是幅度未必同美国一样大。

四. 关于我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些思考

(一) 利率市场化需要渐进、稳定的推进

我国在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采取了循序渐进、稳定推进的方式,目前仅剩存款利率上限最后一道关口。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可能会导致银行恶性竞争,并且存款在银行的资金来源中占据主导地位,其利率的完全放开,对银行的资金成本以及相关经营会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一些中小银行甚至可能面临破产风险,加之银行存款替代品市场的发展较为滞后,银行存款缺乏市场化的定价基础,因此存款利率上限的放开是最重要的一步,也是最艰难的一步。存款利率的完全放开会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冲击,因此需要渐进的推进,要一步步引导银行建立起应对利率完全市场化的机制。利率市场化需要稳定地推进,不只是要有序地推进,而且要选择稳定的经济金融环境,稳定的金融环境有助于利率市场化的顺利实施。

(二) 利率市场化需要配套制度的辅佐

利率市场化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需要配套的制度来消除这些不利影响。首先利率市场化会增加银行的风险,甚至会导致一些中小银行面临破产危机,因此央行应建立相应的风险应对制度以及一些法律规章,如存款保险制度、金融破产法等等;其次央行要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体系,对银行实施严格的监管,对银行风险进行适时监测,央行放开了利率,就需要更加严密的监管体系来控制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要将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减到最小;最后银行内部也要建立更加谨慎的管理制度,要提高风险控制能力以及管理能力,要有一套专业的利率制定技术,对于风险的评估要更加准确,要不断的创新,实行差异化经营战略,做出银行特色,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优势。(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周子勋; 利率市场化是新一轮金融改革的必然趋势[N]; 中国金融时报; 2011年

[2]王松奇; 利率市场化配套设计应同步[N]; 经济参考报; 2013年

利率市场化范文第5篇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银行在融资经营管理中的利率水平。它是指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实现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利率结构、利率管理的市场化,实际上是金融机构自己根据当前的金融市场来自主决定利率水平,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作为中介,由市场供求最终决定银行利率的存贷款利率水平。

面对当前国际金融的自由化,利率市场的逐步放开,我国也逐渐经历着利率的市场化,然而,一旦价格的自由度增加,在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各银行是否会如同其他行业一样,利用价格战进行市场竞争呢?如果展开价格战,对我国银行的影响如何?我们试图通过对国内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战略规划、国外利率市场化经验以及国内金融行业现状的分析,分析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尤其是上市银行未来的影响。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经历一系列的变化,由计划经济体制逐步向市场经济体制过度,我国在价格领域取得了显著进步,尤其是在商品价格的改革效果更加明显,但要素价格的改革进度显然比较落后,尤其是利率体制的改革呈现逐步的、缓慢的趋势,具体来说,我国的利率体制改革的进程如下:

(一)在计划经济体制下(1949—1978),我国实行严格的利率体制改革,国家掌握着物资、信贷的分配权,大大降低了货币的能动性,较低的利率水平,银行也不把信贷资金当做商品来经营,不作为经济核算的指标,也不追求利润。

(二)改革开放以来至市场经济体制之前(1979—1994),这一时期,我国开始实施改革开放,相应的利率的杠杆作用也得到了加强,中央银行同时拥有了利率制定权,专业银行也具有了利率的浮动权,利率政策逐渐趋向灵活性,适应了当时宏观经济的变化,这一时期,中央银行先后进行14的存款利率调整,11次的贷款利率的调整,利率在促进经济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1995—现在),我国由于受到国际金融自由化的影响,逐步放开了对利率的管制,利率改革的频率加大,多次进行降息来刺激需求,成功的抑制了通货膨胀,缓解了我国就业紧张的趋势,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加快,我国目前的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发行利率、贴现利率、外币存贷款利率均实现了利率的市场化。

二、利率市场化原则

根据十六届三中全会的精神,综合我国当前金融发展的状况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对外开放的需要,我国中央银行先后确立了,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基本原则:“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最终实现由市场机制所决定的存贷款利率水平,这一原则说明中央银行对利率市场化持有非常谨慎的态度,在其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实行逐步放开,并且从非主流产品开始,这些业务在银行中所占比例较低,不会对银行造成巨大的影响。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内商业银行的影响

金融市场自由化的逐步发展,我国在“入世”后逐步放开的承诺这一系列条件,决定了利率市场化将是大势所趋,无论是利率的市场化还是外资银行的引入,这一切均将给我国国内商业银行产生深刻的影响,当然利率市场化对给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对此我们必须采用辩证的观点来看待。

一方面看,利率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利率的市场化给我国商业银行提供了规范的经营环境,金融工具的多样化,信息制度的充分僻陋,对金融体制监管制度的完善,金融主体的竞争意识的增强,势必为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提供规范经营;利率市场化有利于促进我国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利率的市场化可以改变银行利率的预算的软约束,进一步落实商业银行的经营自,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为;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降低金融风险,具体来说商业银行可以通过对市场的预测,建立负债组合,从而随利率水平做出控制和调整;利率市场化也有利于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利率市场化可以加强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服务水平的提高,对外资引入的金融机构产生更强的抵抗力,提升我国商业银行在国际中发挥的作用。

另一方面看,利率市场化如同一把“双刃剑”,再给我们带来机遇时也伴随着挑战。利率的市场化将加大对其利率风险和管理的难度,在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中,由于影响利率波动的因素更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更大,利率的期限结构也变得复杂,利率的风险度上升,加大了对其监管的难度;利率市场化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与利率管制相比,利率的市场化重新对市场的的份额进行分配,银行的竞争不再局限于为争夺客户之间的简单竞争而是扩大到从贷款之间的中间业务的竞争,从实际角度看,最近几年国内银行的竞争加剧,国有银行和商业银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几家大规模的企业成为其竞争的对象,为了争取更多的从贷款,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的展开主要依靠利差来维持,从而导致利差的降低,营业收入的减少。

四、总结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是漫长的,渐进的,利率的市场化在我国有一定的基础,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我们不能忽略这一现象,应该借鉴国外利率市场化国家的有利经验,通过研究其对我国商业银行所产生的利弊两方面的影响,探讨其应对策略,坚持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的基本原则,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优势,最终做到因势利导,主动求变,尽快建立一系列难以复制的业务和组织能力(作者单位:河北大学)

参考文献:

[1] 黄建锋,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