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1篇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凭借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感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海底世界的喜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2、继续巩固理解本课词语,重点理解“窃窃私语”、“巴”等词语。学会用“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的句式说话写话。

3、在品读文字中,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初步学习围绕中心句概述自然段主要内容。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悟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文本的品读感悟海底世界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难点:

结合自己的想象,从具体语言文字中感悟海底世界奇异的景色和丰富的物产。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观看大海视频,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刚刚我们观看了大海的视频,你能用哪些四字词语形容大海吗?海面的风景多姿多彩,海底世界景色更加奇妙,想不想去参观一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去参观奇妙的海底世界吧!

二、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根据要求大声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词语,检测预习情况

A、出示词语,指名读,齐读。

B、指导书写“迅速”

3、读了课文,你能用文中的哪句话来概括你眼里看到的海底世界,

师:这句话点明文章的中心,我们把这句话叫作中心句。

师:他不仅是中心句,还是对前文作者提出的问题的一个回答,你知道作者在前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吗?(出示句子)

师:课文通过这一问一答让我们知道了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这样写是不是就够了呢?课文从哪些方面讲了海底世界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我们把这样的文章结构叫作(总分总) (板书: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三、闻声探索、品读课文

过渡:真聪明,理清了课文的结构,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刚刚我们看了美丽的波涛澎湃的海面风光,海底这个时候是怎么样的呢?

(生:海底依然是宁静的,)

师:海底真的一点儿声音也没有吗?(不是)有什么声音呢?(动物发出的声音)既然有声音,为什么课文中却说:海底依然是宁静的”?(那是因为动物们在 “窃窃私语”,理解“窃窃私语”)他们是怎样“窃窃私语”的呢?让我们穿上潜水服,戴上特制的听音器,一起来听一听。(师读ppt出示的句子)

你们都听到了哪些声音?(生说,课件出示)真有趣呀,谁能来读一读(指名读)海底的声音只有这些吗?你是怎么知道的?那除了这些声音,还有可能发出哪些声音呢?(引导学生说比如有的像公鸡一样喔窝;有的像小羊一样咩咩;有的像青蛙一样一呱呱;有的像鸽子一样一咕咕。)哦,你还能想像到我们非常熟悉的动物的声音。你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想到了哪些声音?

你们说得真好。如果能用上这样的句式连起来说一说,就更棒了!(出示:如果你用上特制的水中听音器,就能听见这些声音: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指名说)

你们能听到这么多的声音呀!其实还有更奇妙的呢!一起读(课件出示)嗯,那这么多的声音,读(有的像……)

是呀,这么多有趣的声音交织在一起真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音乐会,读(有的像……)

原来看似宁静的海底还真热闹。这静中有声的景象真是太奇异了,让我们一起读(课件出示)提示:动物们是在“窃窃私语”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读好哟!

过渡: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可真奇妙,它们的活动更精彩,让我们继续跟随作者去海底探秘吧

四、动物活动,各不相同

结合课件的问题,默读第四自然段,

这段话围绕那句话来写的?我们也把这样的句子叫(中心句),把这样的构段方式叫(总分)

海参是怎么前进的?(变红:靠肌内伸缩爬行)你见过什么动物也是这样前进的?(毛毛虫等),它活动有什么特点呢?(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啊?(变红:只能每小时四米)

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能用一个字来概括梭子鱼活动的特点吗?(快)从哪里看出来的呢?(变红:每小时几千米)还有吗?(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火车的前进速度怎么样?梭子鱼的速度一一(比火车还要快)这是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叫(板书:作比较)我们也来比较一下吧!ー小时的时间,棱子鱼能游几十千米,而海参只能游四米,这梭子鱼的速度可是海参的几万倍啊?这么ー比较,我们知道了海参的速度真慢,梭子鱼的速度真快啊!谁能通过朗读来把海参的慢和核子鱼的快表现出来呢?(指名读) 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吐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乌贼和章鱼是怎么活动的呢?(出示乌贼和章鱼 迅速后退。)什么叫反推力?你能来表演一下吗?(指名表演)那你知道还有什么动物也是这样活动的吗?(虾)

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个词以便理解吗?看看图片,动动小脑筋。(贴)这些贝类可真悠闲啊,自己不动,轮船行到哪儿,它们就旅行到哪儿。你能把它们的悠闲自在用朗读表现出来吗?

通过同学们的介绍,我们发现海底动物各有各的活动特点。 在辽阔而富饶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

五、

按照第四自然段学习方法,自学五六自然段。

1、

他们围绕那句话来写的?

2、

写出了植物和矿产的什么特点?

六、总结提升

今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海底世界畅游了一番,了解了海底的声音多种多样,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多样,植物色彩形态也是多种多样,而且海底还有丰富的物产资源。这么奇妙的海底世界,难怪作者发出赞叹,海底真是个ー一(齐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也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赞美:再读!这也是赞美海底、赞美大海、赞美神奇的大自然。再读!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2篇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复习上节课词语,学习“途、旅”两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窃窃私语”“澎湃”“蕴藏”“储藏”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朗读品味语言文字,了解海底的景色奇异、物产丰富,激发学生热爱自然、探索海底世界的兴趣。

4.继续巩固总分的构段方法。学习打比方、作比较、列数字等写作手法的使用,初步感知说明文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品位语言文字,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海底世界的。感悟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

教学难点:体会关键词语、句子的表达效果。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同学们和孟老师一起初步领略了海底世界的奇异景色,这节课由沈老师与同学们一起继续探索神秘的海底世界。(生:齐读课题。)

2.不知道同学们对上节课学习的生字和词语掌握的怎么样,现在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这些生字朋友。(复习词语)

3.在一望无际的大海深处,那里的世界是什么样的呢?

(生;景色奇异物产丰富)

4. 浩瀚的海洋,奇异的世界,上节课我们了解到海洋深处有各种各样的声音,谁来说一说有哪些声音呢?(生:汇报)

二、看生物

过渡:海底动物发出的声音可真奇妙,它们的活动更有趣,让我们一起去海底探秘吧!

1.

请同学们把书翻到23课,自由大声朗读课文。

2.给你印象最深的动物是什么?谁来和大家说一说。学生汇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在课件上出示。

预设:

(1)

海参靠肌肉伸缩爬行,每小时只能前进四米。

①海参是怎样活动的?(生:靠肌肉伸缩爬行)师做手势帮助学生理解“伸缩”。你见过什么动物也是这样前进的?(生:毛毛虫、蚯蚓、蜗牛等)

②它们的活动有什么特点呢?(生:慢)你从哪里看出来的?(生;只能前进四米)我们走四米(生:一块黑板长)只需几秒钟,它却要花整整一个小时,可真够慢的。

③指导朗读:谁能通过朗读把海参活动的速度慢读出来?生生互评

(2)梭子鱼每小时能游几十千米,攻击其他动物的时候,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

①你从这句话里知道了什么?(生:快)从哪里看出来的呢?(生:每小时几千米)还有吗?(生:比普通的火车还要快)火车的前进速度怎么样?梭子鱼的速度——比火车还要快。这种说明方法是?(生:作比较)能有几千米是什么说明方法?(生:列数字)

②指导朗读:同样一小时的时间,梭子鱼能游几十千米,而海参只能前进四米,这梭子鱼的速度可是海参的几万倍啊。你能通过朗读把梭子鱼游得速度快读出来吗?(找3名同学读这句话)说说他读的怎么样?

(3)乌贼和章鱼能突然向前方喷水,利用水的反推力迅速后退。

①乌贼和章鱼是怎么活动的呢?(生:突然向前方喷水)什么叫反推力?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谁能有一两句话来补充说明一下乌贼和章鱼的活动特点?

材料:乌贼和章鱼在水里活动时,经过身体侧面的孔和前面的特别漏斗,把水吸入腮腔,然后通过漏斗用力把水压出体外!就得到反向的推力!使它们能推动身体游走了。

你能来表演一下吗?那你知道还有什么动物也是这样活动的吗?

②乌贼和章鱼多可爱呀,你能读好这个句子吗?接着谁再来接着汇报?

(4)有些贝类自己不动,但能巴在轮船底下做免费的长途旅行。

①“巴”是什么意思呢?你能换个意思相近的词吗?(生:贴)

②指导朗读:这些贝类可真悠闲啊,自己不动,轮船航行到哪儿,它们就旅行到哪儿。谁来读?

(5)

学习生字:大家来看看这个生字,谁认识?

“途”:开火车读,齐读,说说它是什么结构?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书写时要注意什么?(课件演示笔顺)师板书生书空,请同学们在本上描红这个字。

“旅”:齐读字音,说说它是什么结构?观察一下书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老师板书学生书空,请学生在本上描红这个字

孩子们谁能继续来介绍你感兴趣的动物

(6)还有些深水鱼,它们自身就有发光器官,游动起来像闪烁的星星。

在漆黑的深海里,有一闪一闪的亮光,那就是——深水鱼。这儿把什么比作什么呢?这又是什么说明方法?(生:打比方)

师:在一片漆黑中,深水鱼如点点星光,十分美丽!我们一起来看看奇妙的海底世界吧,播放视频。

3.请同学们端起书来我们一起大声朗读这一自然段。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似乎畅游在浩瀚的海底世界里,真是身心舒畅。

4.现在我想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这一自然段,这次要大家边读边思考:这段文字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生:围绕第一句话写的)第一句话总领全段,后面的内容都是围绕第一句话分别来介绍海底动物的活动特点,这样的段落结构就是先(生:总起)后(生:分述)也就是总分的结构特点。

过渡:在辽阔的海洋里,除了生活着形形色色的动物之外,还有种类繁多、形态万千的海洋植物以及丰富的矿产资源。自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小组讨论交流:海洋植物和矿产有什么特点?

5. 汇报:你对文中的海底植物有哪些了解?差异很大?具体说一说

海底植物的差异大体现在哪里?(生:色彩多种多样,形态各不相同)

(生:颜色多,有褐色、有紫色、有红色)

(生:以海藻为例,小的肉眼看不见,大的长达几百米,而且有“八千多种”可以想象形态的多种多样。)

用一两句话说一下你搜集到关于海洋植物的资料(生汇报)

师:海底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这些植物的差异就不再举例了。

三、知矿产

过渡:谁来继续汇报?(生:海底的动物真多,海底的植物也很多,那海底的矿产也多)

1.从“富含”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生:海底的矿产多)

生1:矿产有煤、铁、石油、天然气、稀有金属……

师:这些矿物对人们的生产生活有着很大的作用。

生2:海底的地形也是很复杂的,有山峰,有峡谷,真是奇妙!

师;也许还有什么地形呢?(生:森林、草原……)

2、指导朗读:你喜欢哪一部分内容就读哪一段。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总结课文

1.师:正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矿物,所以海底是个物产丰富的世界;又因为海底有这么多的动物、植物,地形也复杂多变,所以海底是个景色奇异的世界。也就是说,海底世界景象的奇异和丰富的物产是分不开的。这么奇妙的海底世界,难怪作者要赞叹:海底真是个——(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这也是发自我们内心的赞美。再读!这也是赞美大海、赞美神奇的大自然。再读!

2、这节课我们跟随作者一起遨游的了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海底世界,那里是那么的神奇与富饶。我们现在回顾一下:作者以一个疑问句引出课文,随后围绕动物的声音、活动、海底植物、矿产、地形进行具体描写,最后总结全文:海底真是个景色奇异、物产丰富的世界。与课文开头照应,是对第一自然段的回答。这样的文章结构浑然一体,清晰明了,引入思考,这就是:总、分、总的结构特点。

3.延伸:浩瀚的海洋是孕育生命的摇篮,它哺育这形形色色的海洋动物,储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大海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其实,人类对海底还没有完全认识,这座宝库就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开发。今天我们努力学习本来;明天我们就向大海进发。

五、板书设计

声音---窃窃私语

动物---多种多样        景色奇异

23.海底世界      植物----种类繁多       物产丰富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3篇

1、语法错误明显,教材校正不严肃。新版英语教科书存在明显的语法知识性错误的拼写。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53页,Part2Askandanswer中的第六句话“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薄冰的《高等英语语法》中对主句含有否定词的反意疑问句的注释是:“当陈述句部分中出现一些含有否定意义的词,像few,little,hardly,never等动词时,附加疑问句部分用肯定形式”。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不得不把书上的句子改为“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she?”再如,2001年12月第一次印刷,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91页,第79课的Workbook上的第三段“飞盘”拼成了frisbee,而笔者历来教授学生的书写是frisby。而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上的不规范用语就更是不胜枚举,像inmorning,Susannotagree,inmeetingallday等,倘若是运用在口语中还是可以理解的,但用在书面表达上,的确需要教师费番口舌。

2、教材容量扩大,要求提高,超过了学生的接受能力。新版教材增加了语言输入量,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提高,具体体现在词汇量、练习与教学活动量、阅读量等的增加。依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为例,原教材的词汇量为211个,其中四会词177个,认读词34个,新教材总词汇量为330个(比原教材净增119个),其中四会词为234个(比原教材净增57个),编入常用短语61条;课文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5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教学活动由原来的3个增至5??6个,而且对话长度都有所增加;练习部分每单元由原来的4页增至6页,每单元最后一课的练习量由原来的3??4个增至7??8个。如此繁重的教学内容,短短40分钟的课堂,如何能连听带说地操练多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36课,我就分成两课来上。但是为了赶进度,又不得不快马加鞭地向前学,所以夹生饭、两极分化现象就不足为怪了!

3、知识点分散,缺乏系统性。新大纲强调学习语言知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交际活动,淡化了学生对语法等知识点的掌握。但从第一册开始,新教材就融入更多的语法点、知识点,练习题中也多次出现陌生的语法项目。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11课,出现了动名词walking;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一册(下)第120课,出现了现在分词looking,到底是先讲什么好,怎样讲好,没有确切的要求和方法。再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8课,出现了过去分词called,而动词的过去时要到本册的第8单元才正式学习,而且也仅仅是动词的过去式罢了。还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3课,出现了过去完成时态的句式havebeento(去过……),而过去完成时要到初三才学习。

4、新教材课本内容分配不均。新教材的知识容量大是相比较而言的,各个知识点在课本中的分配很不均衡,有的课文几乎空洞无物,而有的课文如果要按教学目标教学则需用上二至三节的课时。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25课几乎就是简单的现在进行时句型地简易操练,几分钟就完成了的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类似的还有这册书的第45课,此课就是接触简单的天气变化内容的预报,很短时间就可以引导学生掌握,也把学习内容划为一整节新授课来上;然而学习本书的第46课,把温度变化的情景掌握好,把第一段文字分角色操练熟悉,一节课就显得讲解不足、仓促有余,蜻蜓点水一般,没有照顾好全体学生,没有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效果自然堪忧!学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越学越费劲,越学越没信心,最终导致放弃学习。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6%,及格率是92%。2000-2001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31%,及格率是86%。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统考,我所任教班级的优秀率是26%,及格率是75%。

5、Workbook内容与学科检测的题目标准脱节,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素日检测考试以阅读、选择、完形填空等题目类型为主,而课本的Workbook却很少有类似的考查题。此外,Workbook上的有些题目答案背离学生学习的大纲及内容,显得与新教材改革出新的目的有点相悖。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69页,第63课的Workbook第三大题第4小题“我可以过几天还你这本历史书吗”,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和延边教育出版社联合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案第二册(下)第169页确定的答案为“MayIreturnthehistorybooktoyouafewdayslater”,笔者认为不妥,因为return这个单词学生还没有学习,所以笔者认为翻译成“MayIgivethehistorybookbacktoyouafewdayslater”最恰当。

6、课文例文与交际话题侧重于城市学生生活,与农村学生的活动空间和生活经验距离很大。譬如:发送电子邮件,磁卡电话的运用、交游、饮食等话题,对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教师来讲就知之甚少,对学生来讲更是海市蜃楼。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1课,第一段(Practise)的要求是把课文所给的5幅图画表达的食物带入对话中操练句型,然而那些食品如果不是借助资料来对照,冷不丁地拿出来就连老师也困惑不解,因为这些东西就连老师也没见过,更谈不上吃过,又如何来辨别那是乳酪(cheese)还是汉堡包(hamburger)呢?

7、教材矫枉过正,把过去的诸多优秀篇目删掉了,实为美中不足!时代在变迁,人文在改变,把教材推到时代的舞台,使之接近受教育者的认知特点,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然而历史毕竟存在着某些永恒的东西,那就是人类几千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宝藏和文化遗产。譬如,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英语课本(八十年代本),编撰的《蝙蝠为何夜间出来》,《猴子和鳄鱼的故事》,《小高斯的故事》、《移动的“黑板”》、《难忘的一课》等文章,不仅具有丰富的语言知识,而且具有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都是非常优秀的篇章。笔者认为,哪怕在新教材的Workbook后再加上个阅读理解的栏目呢,将这些优秀的内容呈现给学生,对学生的思想培养和知识完善不无补益!

2、对使用新教材的建议:针对于新教材的优、劣特点,笔者认为在组织英语课程改革教材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学习新教材的词汇。在学习单词时,应把握好三个尺度:

①集中学习单元单词,分散学习目标,逐课消化掌握词汇。集中学习单词是“张思中英语教学法”的理论精髓,而且新教材的单元单词都集中在一块,所以我认为在学习新教材时先集中学习单元词汇,这是关键的一步。在集中识词时,可采用每生一词试读词汇法引入新词学习目标(完全可行,我们从小学就开设了外语课,音标关应该说问题不大),然后教师纠正并规范读音。这样不但能照顾到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孩子都体会到成功和师爱,又传授了学习方法,“授之以渔”促进了学生自我学习技能的发展。按照《教育心理学》“首因效应”原理,应该说在领读单词以后,教师立刻让学生当堂课就掌握词汇是一种方法,但我不提倡这种做法,特别在使用单元词汇量过大的新教材组织教学时。我认为“首因效应”是重要的,因此教师在教授单词时,可以采用实物教学法(Userealobjects)、卡片展示法(Usepicturesorcards)、教学课件授受法(CAI)等多种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好教育教学的首因效应。但我更欣赏“张思中英语教学法”中“反复呈现”这条教学原则,而且“螺旋式前进,旋转式上升”的观念一直是人教社这几年编写新版教材的指导思想,就搭上《教育心理学》在谈到记忆方法和原则时也一再强调反复记忆的必要性,更何况《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也明确指出“单词应分别呈现,不宜集中学习,一步到位”。所以,我认为在集中识词(所有同学只需会读词汇,仅有少数同学能够拼读部分词汇)的基础上,分课消化掌握词汇,小步化教学目标,即教师在上每一节新授课之前,先运用多种技巧让学生强化当堂课需要掌握的单词,如此类推,在单元知识学完后再进行一遍词汇集中巩固,这样以来,除了几个别的学生外,99%的学生能完成词汇学习目标(Learningaims)。

②掌握(Productive)黑体词汇,理解(receptive)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深挖洞,广集粮”,扩充词汇,是提高英语表达能力的前提。新教材词汇量大,全部掌握课本词汇学生倍感困难,只学黑体词汇显然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所以许多教师抱怨新教材的词汇学习无处择手,不知掌握多少是好。我个人认为这是没有悉心领会教学大纲要求和为学生全面成长负责的消极表现。《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第27页要求“有目的的扩充学生词汇量,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小词典。培养学生独立查字典、独立猜词的能力。”因此我在教授新教材时,制定的词汇学习目标是“掌握黑体词汇,理解常规白体词汇,了解Workbook练习题中出现的词汇”,用“四会”分词法来区分目标就是,课本单词表上的黑体词汇需达到四会(听、说、读、写)目标,课本单词表上的白体词汇需达到三会(听、说、读)目标,Workbook上的生词汇达到二会(读、说)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新教材的词汇教学法是行之有效的。由于新教材的知识环节编排具有“前瞻性、超前引入性和重复性”,所以我在初一教授的学生到初二以后对新版教材的词汇都记忆犹新,即使是在Workbook中呈现的词汇,在以后的新章节中再遇到这些词汇时,学生也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③进行“词句文”教学。即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现代英语教学法研究表明,在英语学习中创造学习情景,把词汇放到放到具体的句子中学习,把句子放到形象的短文中学习是促进学习者快速掌握语言的便捷途径。譬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第70课,出现了一个短语stop…from,这个短语是“阻止……做……”的意思,我们可以引导学生这样造句,“我们必须阻止她看电视(WemuststopherfromwatchingTV)”,这就把词放到句子中去了,而且话题切近学生的生活。为了进一步明确我们的表达主题,我们可以在后面紧跟上一句“对她的眼睛有害(It’sbadforhereyes)”。如此句、景、情俱在,学生能学不会?

2、学习新教材的课文。学习新版英语教材,因为新版教材系统性高,所以应提倡整体法,先从课文的整体内容上着手,了解课文的主旨和文法,然后逐一学习语法与知识点。笔者认为在具体学习课文中应注意以下二个方面的内容:

①遵循短文阅读学习原则,运用问题教学法组织课文教学。问题教学法是快速学习短文的先进方法,它的主旨就是用几个概括课文大意或者关联教学知识点的问题来唤起学生的认知注意,在教师诱导下快速阅读短文以求寻找答案。该教学方法的步骤分为Pre-reading、While-reading和Post-reading三部分。在Pre-reading中主要任务是运用问题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注意和求知欲望(Talkingaboutthetopicofthepassageforbuildingupinterest/makepredictions)。第二步,在While-reading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速读(Fastreading)或现时阅读(Timedreading),通过小组讨论(Discussanswersingroups),师生双方要实现答案核对(Checkanswerswithstudentsofdifferentlevels),澄清知识疑团或悬念。在Post-reading部分,教师要把短文中涉及的语言点(LanguagePoints)或者语法(Grammar)明确出来,督促学生认知(Docommunicativeactivities)。

②调整使用新教材:既然新教材存在个别不足之处,那我们在教学中就要敢于大刀阔斧地调整教材。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调整新教材的课文编排顺序。例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9课,我觉得如果按照新教材的编排顺序,先讲对话再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规则会对学生的接受知识造成感觉障碍,因为对话中出现了几个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如果停下来讲语法势必耽误了操练对话,如果不讲形容词的级别变化,学生又如何理解对话内容呢?于是,我把这两段调了个个,先讲形容词的比较级的变化,再讲第一段对话,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删节新教材中部分不合适的教学内容。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下)Lesson1课,单纯讲述第二段对话,不但笼统而且消耗时间(awasteoftime),就不如把句型“So+谓语+主语”与“So+主语+谓语”融入第一段看图说话中进行讲解,第二段对话便可一言带过。③自由组织新教材的教学内容。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Lesson54课,我把课文第一部分进行自由组合,变成小对话代替课本教学,因为课本仅仅提供了选项式的提纲,然后利用第一段内容进行练习巩固,促进知识记忆,而课文第二部分则把它当作家庭作业。这样组合,课堂教学显得条条有理。④主动订正语法错误。根据正规语法教学书,对课本错误大胆质疑并改正。譬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科书第二册(上)第43课,“HanMeiknowslittleabouttheweatherinSydney,doesn’tshe?”这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不符和变反意疑问句“前否后肯,前肯后否”的规则,教师在教学中要进行改正。

3、突出操作练习,简化语法教学,精讲多练。现行课程标准指出,英语教学要淡化语法教学,注重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的培养和良好学习习惯、学习策略的养成。反复操练是掌握与实现这一学习目标的方法和途径。具体体现在:①加强基础认知和基础技能地教育培养把握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地教育培养,进一步加强听写方面的教学,夯实根基。②注重学生学习策略指导,指导好学生的学习方法和阅读、听说技巧。③充分利用电教资源,体现学生的主题地位,开放式教学,把学生的兴趣和语感放在突出的位置上。④突出语言的实践性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加大信息交流和自由会话的力度,促使学生从语境中感知信息,从语境中学会技能,从语境中升华语言交际功能。

4、利用新教材,搞好德育教育。新教材德育点丰富,寓德育思想、人文思想、社会动态、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于英语课堂教学之中,通过与学习教材的灵活结合,潜移默化地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综合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关心社会、关心集体、关心自然、关心生活的优良习惯和道德修养,是英语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

参考书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2001年7月。

②高密市教科院整理,《初中英语教材培训材料》(内部版),2001年9月。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4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新增“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内容,这对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小学语文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缺失,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非连续性文本;小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语文课标”)在第三学段(5~6年级)的“阅读目标与内容”中明确提出:“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非连续性文本”的首次引入,赋予语文课标新的时代气息,也丰富了学生的多元阅读体验。笔者曾对宜州市某城区小学39名小学语文教师就“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情况进行调查,能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54%,不知阅读指导的教师占18%,不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师占28%。通过深入访谈,笔者了解到,大多数一线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内涵、课程实践价值及有效教学缺乏认识。弥补教师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提高其教学与教研能力将成为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提升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

随着语文新课改的纵深推进,“教研修三位一体”成为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经验与举措。作为学校,应扎根教师的内在需求,以课例为载体,开展实施非连续性文本的校本研修活动。

(一)结合案例分析,引导教师理解“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及教学实践价值

“非连续性文本”是数据表格、说明书、地图、时刻表、公交站牌等类型的具有直观、简明、实用特点的阅读材料,它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使用频率较高。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阅读能力之一。

(二)通过表格形式,引导教师梳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的呈现方式

如语文S版教材主要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纯非连续性文本,如三年级上册看漫画《父与子》后习作、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等。二是含图表的非连续性文本,如四年级下册“我喜欢的动物寓言故事”的表格式读书卡、五年级上册“文明公民”调查表、六年级上册“今日家乡”表格式调查报告、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产品说明书、“旅游大使”中的游览路线示意图、“告别母校――我们的成长”中的请柬、海报等。通过梳理发现,这些非连续性文本多出现在语文大课堂(即综合性学习)、阅读与习作平台及课文中地图、指南针等板块内容中。教师也可从日常生活中收集非连续性文本,如药品说明书、超市小票、旅游导览图等。

(三)结合课例分析,引导教师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指导方法

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多样,阅读的方法也因材料不同而异。比如阅读地图或绘制家乡景点旅游路线示意图,可指导学生按照“确定位置――找准路线――认清方向”的步骤完成;阅读产品说明书,可按照“抓关键词――图文对照――简单推论――读写结合”的教学流程进行;阅读图表,可采用“读标题、看图表、比数据、得结论”的阅读策略。通过案例解读与内化,提升教师阅读非连续性文本的专业素养。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实践,提升语文教师的教学能力

校本研修,教师的认识还停留在认识层面,教学中如何操作,还需要教师躬身实践,在实践中研磨,才能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

(一)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阅读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在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故宫》第二课时的教学中,笔者运用非连续性文本――旅游示意图,有效推进课文的阅读。笔者先让小学生汇报自己搜集的故宫知识与图片,再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找出文中主要介绍的宫殿及介绍的顺序,画一画故宫示意图。分4人小组,选择感兴趣的内容,如太和殿,模拟设计导游词,再上台根据故宫示意图模拟导游,鼓励学生灵活运用课文的语句、数据。学生在形象的示意图和导游的模拟中加深了对课文内容和写作顺序的理解。在语文教材中,像移步换景的课文如《颐和园》《记金华的双龙洞》《长城》等,教师都可以恰当融入导览图,既帮助学生直观理清文章游览顺序,又增加阅读的趣味性。

(二)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习作教学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小产品大推介”教学时,首先展示“清凉油说明书”,要求学生看懂说明书,提取有效信息,并了解厂家写药品名称、主要成分、药品性状、功能主治、用法用量、注意事项、贮藏、有效期、批准文号、生产企业时,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让学生从中体会说明书语言简洁、实用的特点。其次,让学生学习药品说明书的表达方式,写《小产品××的说明书》,可以按照“品名、外观描述、特色、功能、作用、注意事项、广告词”等内容把自己制作的小产品(如笔筒、布娃娃、花篮、不倒翁、传声筒等)向同学进行推介。以非连续性文本为范例,在阅读中习得这类文本的语言风格、内容形式、写法迁移,尝试习作练习。通过读写练习,学生在熟悉、内化、运用中提升了“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综合性学习的实践探索

例如,语文S版六年级上册百花园二的语文大课堂,教材以表格形式呈现了调查报告,要求学生搜集反映家乡发展变化(交通工具、居民住宅、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保护、特色推销等)的资料,把调查记录和搜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汇总、分析与整理,完成“今日家乡的×××”表格式调查报告。教学时,教师先做示范,然后引导学生将收集的数据信息,用非连续性文本“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简洁、直观地表达数据,最后引导学生根据条形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做出简单的比较判断,得出结论。学生绘制的统计图或数据表格,就是重要的非连续性文本,教师可让学生将自己怎样“获取原始信息――整合有效信息――得出结论”的思维过程与大家分享,不仅提升学生“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素养,还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三、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行动研究,提升语文教师的教研能力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语文课标”小学高段新增阅读内容,如何在教学中采用有效策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如何使非连续性文本更好服务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发挥其课程价值,需要教师开展行动研究。例如,语文特级教师张祖庆以《给地球新生儿的一封信》为课例,对非连续性文本群(漫画、地球千疮百孔图文、保护地球节日清单、世界人口增长统计图等)的读写进行了有益探索,其成果值得教师学习和借鉴。教师也可开展“非连续性文本的主题阅读策略”的探索。再如,说明文《鲸》《新型玻璃》《太阳》等,是否可借助非连续性文本(表格)推进说明文的阅读,非连续性文本在教学中使用和教学后使用所起的教学效果如何,诸如此类的问题都需要教师开展“非连续性文本推进说明文阅读策略”的微型课题研究。再如,非连续性文本读写结合课型研究,非连续性文本《旅游导览图》阅读指导策略,日常生活中非连续性文本资源的有效利用,非连续性文本的学法指导,非连续性文本的命题与测试,非连续性文本的试题评析,等等,都需要一线教师付诸实践,在课例与案例的研磨中,提高自身的教学研究能力。

[参 考 文 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教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历史学科;人教版;历史;沪教版;历史与社会;比较

2007年,苏州地区的历史教材有了一次较大的变动,从原来沪教版的《历史与社会》改为人教版的《历史》。2009年6月,最后一批使用沪教版《历史与社会》的学生中考结束,这也标志着沪教版向人教版过渡工作的基本完成。然而,从深层次而言,如何真正通过教材的转变实现教学的转变,如何深刻领悟新教材体系下教育教学的全新思路,这依然是苏州地区广大历史教师所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而笔者也试图通过对这两套教材的剖析对比,去寻求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

一、人教版淡化农民起义

沪教版中的农民起义内容涉及较多,一方面,教材专门编排了《农民起义》的章节,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起义、宋江农民军起义和李自成起义;另一方面,教材在通史篇目中也提到了很多农民起义,比如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等等。而人教版对此不仅没有设置篇章,而且也并未提及黄巾起义,隋末农民起义之类。另外,沪教版用了整整两页篇幅介绍我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其中既有“读与思”,又有“知识窗”,还附有四幅插图和一幅地图;而人教版仅用了不到一页篇幅,并只附有一张照片。

虽然从整体而言,人教版的篇幅要远远比沪教版更为详尽和完整,然而它却省去了大量农民起义的内容,可见人教版对于农民起义的内容是相当淡化的。而这也似乎告诉我们,在教学中关于农民起义的问题可以隐去或者是一笔带过,不必深挖细究。当然这不等于说农民起义不重要,相反,关于农民起义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而人教版之所以要淡化农民起义,笔者认为这是符合初中历史教学实际情况的,因为农民起义的内容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太难了,它往往同时涉及到宗教思想的文化内容和土地制度的经济内容,而这两项内容恰恰是历史教学中最难理解的部分,如果学生对这些内容理解不清,就很容易把农民起义看作是打打杀杀的简单的造反行为,而这对学生形成科学、全面的历史观是不利的。所以,人教版的这种从实际出发的现实思路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将避免我们初中教学过渡纠缠于农民起义,而给学生带来不必要的困惑。

二、人教版突出民族融合

沪教版中,民族融合的内容仅为一课,即八年级上册《和同为一家》,其中涵盖的篇幅十分有限。而综观人教版,几乎全部都是以民族融合的线索进行编排的。中华民族在秦汉时期基本形成,自秦汉《统一国家的建立》这一单元之后,整个中国古代史人教版一共编排了四个单元,而这四个单元中却有三个单元都是以民族融合为标题的,而另外一个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虽然看似与民族融合扯不上什么关系,但在这一单元中却也编排了相应的内容:一课叫做《和同为一家》,与沪教版的同名;还有一课是活动课《历史短剧――文成公主入藏》,而这是民族融合的重点内容之一。由此可见,沪教版的民族融合是蜻蜓点水,而人教版的民族融合是浓墨重彩。而在历史教学中,强调民族融合,不仅是符合我们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的基本国情的,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手段。古为今用,我们学习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认识今天,人教版的编排是在有意引导这样一种趋势,我们不编造历史,但我们要认清历史,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当然也了解我们自己。

三、人教版强化课后评价

沪教版没有编排课后练习,只是在课文中穿插了一些“读与思”和“活动区”,而这些内容相对都比较开放,不太适合进行标准化考试,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93页的“读与思”提到:“归纳一下,发明家成功的‘诀窍’是什么?”,而这个问题基本上是脱离历史学科的,无法正确地评价学生的历史知识。再如第67页的“活动区”要求学唱法国国歌《马赛曲》,并将《马赛曲》的歌词与《义勇军进行曲》的歌词进行比较,而这在实际教学中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因为别说学生,即使是老师也很少有人能具备如此高的法语功底。而人教版的课后评价编排则更为全面,除了一些“动脑筋”之类的开放性内容,也设计了“练一练”这样的常规练习。虽然我们说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考试,但考试毕竟是现阶段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在教学实践中,探究性学习和常规的基础练习应相互结合,不能一味地追求开放式模式,而忽视了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并且,做好常规的基础练习是进行探究性学习的保障,所以,适当地进行一些基础性的课后评价,对提高学生的历史功底是大有帮助的。

四、人教版提高双语要求

沪教版和人教版都比较注重历史的双语教学,但两者的程度明显有所不同。沪教版基本只是列举一些专有名词,并且其中语种还不统一,比如九年级全一册第70页“Kopernik”是波兰语,第85页“Bismark”是德语,这些不同的语种反而会给学生的双语学习造成一定的混乱。而人教版相对比较严谨,所编排的双语内容严格是指中英双语,并且在教材最后专门附有《重要词汇中英文对照表》。另外,在人教版的课文中,一些与历史有关的语言典故,教材也一一列举,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0页的“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还有第39页的“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等等。当然,人教版不仅在双语内容上多于沪教版,在双语难度上也远远高于沪教版,比如九年级上册第112页的“动脑筋”,教材给出一张全英文的1769年拍卖黑奴的广告,要求学生读懂广告上的内容,而其中“cargo”、“negroes”等单词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并非是常用词汇,这进一步体现了人教版对于双语教学的高要求和高标准。所以,进一步加强历史学科的双语教学,将是未来历史教学的必然。而历史双语教学也不再仅仅局限于了解几个专有名词,它更要求我们通过一些原汁原味的英文史料来更加真实和深刻地接触和学习历史,这应该是世界史教学的一个发展趋势,同时也是我们广大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

时代在进步,教材在更新,我们的教学也应该紧跟节拍,与时俱进。沪教版向人教版的过渡,实际上暗含了某种教学理念的转变,我们应该深刻领悟其中的意义,在教学中及时纠正方向,提高要求,不断进取,让历史教学生机无限,魅力永存。

【参考文献】

[1]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上册)(下册)[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2003

[3] 国家基础教育《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研制组.历史与社会(九年级全一册) [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 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七年级下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