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

环境工程专业范文第1篇

目前,环境工程专业很多学科仍然采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以课本为依托,教师满堂灌,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学习主动性较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欠缺,学习效果不甚理想。当今社会需要的是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结合的人才,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理论知识较强而实践能力很弱,不符合时展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因此,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大量采用讨论式和启发式相结合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比较教学法,结合国内外环境保护领域的实际案例,开展各门专业课程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比如,在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分组合作完成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并以小组为主体进行课堂展示。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专业学习兴趣得到了加深和增强。当然,各学科具有自身特点,教学方法不能强求一律,但理论与实践同步发展、相辅相成的教学理念却是应对各种发展需求屡试不爽的万全之策。对于理论性较强而难于通过实践探索的课程,要尽量运用各种多媒体设备,通过动态演示或实验展示等方法进行形象说明,以促进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索热情。对于实践要求较高而通过传统理论学习不能深刻把握的课程,要结合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指导性实验与自主性实验,即启发教育与独立实践双管齐下,达到理论知识扎实,实践能力突出的良好效果。事实证明,在教学活动中理论结合实践的教学模式对于学习效果的提高是非常有帮助的。

二、实践教学

作为一个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环境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是知识与能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训练技能、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手段,更是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传统环境工程实践的主要形式是依附于理论实验教学,且所开设的实验均属于操作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简单,易于掌握。改革之前,实验项目之间知识联系不紧密,与工程实践相距甚远,不能使学生产生系统的专业知识概念。环境工程专业实习环节的主要问题体现在:实验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陈旧,不能很好地表现当前环境工程专业的先进技术与发展趋势,不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践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实验室教学虽然属于实践操作,但缺少现场条件,学生只能按照实验教材的要求进行试验,不能与实际情况相联系,也就很难具备从理论出发,到实际中解决问题的本领。由于学校硬件设备或者教学考核制度上的局限性,有些实践环节不能进行或者不能高效率开展,有的实验或者实习过程只是走走过场,学生浪费了大量时间却没有学到真正的本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教学改革已经刻不容缓。

环境工程专业范文第2篇

环境工程专业培养目标

本专业旨在培养适应国民经济建设和未来社会与科技发展需要,掌握环境污染防治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环境工程项目设计、咨询、施工、管理等应用能力,具有现代工程观念、综合人文素质、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在环境污染防治行业从事规划、设计、管理、施工和研究开发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环境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环境工程专业仍属于正在发展中的专业,因此还没有吸引更多人的注意。环境工程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大部分是在大城市和大企业,以及一些专门做环境方面产品的研制与开发的公司。

由于很多地区或地方上的企业对环境保护还没有足够的重视,因此他们的需求相比之下就小的多,再加上很多地县级的环保部门的人员多数是从原来的卫生防疫部门或其他部门拼凑出来的,也往往缺少对环境工程的重视。这几方面的原因造成我国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毕业生的需求不多。但随着环境保护观念宣传的深入,人们对环境意识的加强,有理由相信,未来几年内,对环境工程专业的学生的需求将会大大增加。

拓展阅读:环境工程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政府部门、规划部门、经济管理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学校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环保、新能源、建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 环保;

2 新能源;

3 建筑/建材/工程;

4 房地产;

5 其他行业;

6 机械/设备/重工;

7 石油/化工/矿产/地质;

8 检测,认证。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环保工程师、水处理工程师、给排水工程师等工作,大致如下:

1 环保工程师;

2 水处理工程师;

3 给排水工程师;

4 项目经理;

5 环境工程师;

6 污水处理工程师;

7 给排水设计师;

环境工程专业范文第3篇

针对以上应用能力的培养,本文通过资料搜集、专家咨询、集体研讨、实地调研等形式,确定了专业综合课程的具体开设内容。

1.1“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和技术方法,分析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

1.1.1环境工程综合实验环境工程综合实验主要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践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熟悉污染治理工艺流程,掌握污染治理的基本能力,实验项目涵盖污水处理、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物理性污染控制等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所学专业知识,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设计和完成实验。

1.1.2污染治理方案的设计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环境污染案例,要求学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分析环境污染的机理、污染物的种类和数量、污染源排放情况等,通过资料查找、模拟实验等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污染治理方案。具体的污染案例包括:(1)水污染,如水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治理、企业废水处理等;(2)大气污染,如工厂锅炉烟气治理、汽车尾气治理、教室粉尘污染等;(3)固体废物污染,如日常生活垃圾治理、锅炉煤渣处置、废电池的处理等;(4)物理性污染案例,如城市交通噪声污染、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工业企业噪声和日常生活噪声等。要求一人一题,独立完成方案的设计。

1.1.3环境监测与评价案例分析为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工业企业项目基本资料,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项目的基本情况、可能排放的污染物种类和数量、对周围环境可能造成的影响,通过实地的布点取样和监测,预测项目建成之后周围的环境状况,同时提出降低影响的可行对策,完成一份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

1.2“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能力”培养的内容设置

1.2.1污染治理工艺流程设计以前期所学制图知识、课程设计为基础,让学生根据要求开展相关的工艺流程的设计工作,绘制出施工图纸,并提供设计说明书,综合课程的设计内容综合性、应用性比较强,更加接近实际,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单门的课程设计不同。具体内容可包括污水处理工艺设计(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大气治理工艺设计(脱硫、脱硝和除尘)、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工艺设计(填埋、堆肥、焚烧)、噪声治理设施(声屏障、吸声、消声器设计、隔振装置设计)等。通过该模块的实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设计、制图和识图能力。

1.2.2环境工程施工通过影像演示、现场观察、动手操作,使学生熟悉环境工程施工技术,主要包括:(1)污水管道系统施工,如沟槽的开挖、支撑、防护、管道铺设、回填夯实等,掌握施工注意事项和技术要点;(2)池体施工,如沉井施工、现浇钢筋混凝土施工技术等;(3)大气除尘器的安装注意事项和施工要点;(4)垃圾填埋施工,尤其是防渗施工,掌握其施工要点;(5)声屏障的安装,吸声材料和结构的布置等。

1.2.3环保设施的运行与管理该环节主要通过顶岗实习的方式来完成,让学生进入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单位,进行实际的动手操作,熟悉常见设施的运行和日常维护工作,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

2讨论

通过以上“目标—能力—课程”的剖析,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所需的专业能力,完善了综合课程的开设内容。环境工程就业能力和综合课程内容的关系矩阵见表1。

3结论

环境工程专业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科学专业;环境工程学;困境;教学改革

国内多个高校的环境科学专业都开设了一门必修课程向学生系统介绍水、大气、固废污染控制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技术方法。如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的《污染控制工程基础》、清华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原理》、同济大学开设的《环境工程学》。我校的环境科学专业也开设了《环境工程学》这一门必修课程,旨在使学生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较全面掌握水与废水处理、大气污染、固体废物管理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工艺特性等。针对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和课程的特点,笔者通过近十年的教学实践,对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以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1 课程教学中的困境

1.1 学生工学基础薄弱

《环境工程学》涉及的内容不可避免的会涉及到部分流体力学、化工原理、水力学等工科课程的内容,而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工学基础薄弱,在课程设置中无相关的课程。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如何让这部分内容不影响学生对于相关知识的理解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同时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此外,工程基础薄弱对实际工程的了解仅仅限于课本上的基本知识, 缺少实际认识, 从而在真正设计时无从下手;学生在设计时缺乏对设计手册、设计规范等相关资料查阅的能力, 不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实际存在问题。

1.2 学时少,理论与实践脱节严重

我校该课程采用的教材一直沿用的是蒋展鹏主编的《环境工程学》,现已经历三版(第三版为蒋展鹏和杨宏伟主编)。教材主要系统的论述环境工程的基本理论、污染防治技术与污染控制工程及发展趋势,主要包括3篇内容[1],及主要涉及三大污染控制工程,内容范而多。但实际的课堂教学学时只有51个学时,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向学生讲授相关的知识,同时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是一个需要深思和探索的问题。

同时,该门课程本身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都很强的课程,由于总课时偏少、内容多, 教师教学更偏重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该课程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三者之间的互动和渗透不够, 脱节现象比较严重。

1.3 教学手段与方法单一

教学手段与方法的正确与否事关教学工作的成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是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2]。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宰课堂的“一言堂”,只会导致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同时,多媒体工具使用单一,只是简单的将教材内容编辑后照搬到幻灯片上,照本宣科。这种单一的教学手段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限制了教学质量水平的提高。

2 教学改革

2.1 整合更新教学内容,突出重点,讲授与自学相结合

课程教学内容多而范,课时少,且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新技术和工艺流程不断涌现,因此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根本,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和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针对教材相对于实际工程工艺的滞后性,增加一些环境工程学方面尤其是污染处理技术方面的新知识,不断拓展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专业相关知识的储备。同时注重新旧工艺的联系与区别,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明白新工艺的改进之处,甚至提出一些改进方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本课程旨在使学生掌握三大污染控制工程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且学生工科基础薄弱,因此对于涉及到部分工科基础课程如流体力学、化工原理、水力学等工科课程的内容时,一般不做深究,对于设计方面的内容,亦不做要求。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这些学科一些基础知识,引导学生自学,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环境工程的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学习和选修本专业如《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等课程;鼓励学生多查阅当代环境工程新技术、新理念的中英文文献,作为本学科知识的课余补充,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直接了解国内外在污染控制方面的最新动态,增强学生的英语阅读的理解能力,更主要的是教给学生一种自主学习的态度与技能。

2.2 采用多元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课程涉及内容广泛,在教学方法上应该将讲授法、讨论式、案例式和现场观摩相结合,根据教学内容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在环境工程学术领域中的求知欲望和创新意识。考虑到本课程的特点,本课程主要采样以多媒体教学为主,板书为辅的教学手段。通过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以丰富的图片、逼真的动画及实地录像,以学生为中心,通过简洁的文字叙述和深入的语言讲解,将抽象的概念和理论直观化展示将涉及的装置、材料的外观和运行状况等信息进行生动描述,以提升学生的兴趣和关注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可以可节约课堂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教学信息量[3]。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如果整堂课都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学生会产生视觉疲劳;此外,对于一些繁琐的计算过程,板书的教学效果要优于多媒体教学。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赴学校相关实习基地进行现场参观,弥补课堂教学对相关工艺和设备直观认识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学生针对某种污染,通过查阅相关资料,提出相应的污染控制技术,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同时也能了解相关污染物控制技术的最新进展,让学生也走上讲台,实现“教”与“学”的良好互动。

2.3 加强理论课与实验实践课程的结合

“纸上得来终觉浅”,《环境工程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需与相关的实验和实践课程紧密联系。实验课是环境科学专业的必修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有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我校的本门课程不设实验课,设单独的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这两门课程的衔接和结合。

增强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根据学生兴趣,结合部级和校级的创新型实验项目,要求学生完成课外实践活动,比如对工艺流程的设计改动,加强他们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鼓励学生参与到研究生和导师的相关科研工作当中去,增强学生的实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展鹏, 杨宏伟.环境工程学[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环境工程专业范文第5篇

【关键词】特色专业课 环境工程 本科生 教学 矿业

1973年,国务院了《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明确指出,“有关大专院校要设置环境保护的专业和课程,培养技术人才”,我国高校从1977年开始设立环境类本科专业,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转化,在高校扩招大背景下,结合目前国内外广泛存在的环境问题,社会对环境类本科专业的需求增加,造成许多高校纷纷开设环境类专业(其中环境工程专业尤其典型)。随着竞争加剧、就业困难等问题的出现,一些学校开设紧缩相关专业的招生规模,甚至出现了部分高校环境类专业一度停止招生的现象。因此,结合传统优势和行业特色对进行专业定位是关系到专业发展水平和前途的关键。而特色专业课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和学生培养的重要内涵,充分发挥其在构建专业特色、明确主攻和服务方向上的作用,必将对专业的发展将直至至关重要的作用。

1 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教学普遍致力于培养可从事企事业、城乡、区域及全球环境污染控制工程的规划、设计、运行管理和研究开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及应用复合型人才,可在各级政府机关环境保护部门、规划部门、科研院所、工矿企业、事业单位等从事环境管理、教育、环境监测与评价、科学研究和产品开发以及技术管理等工作。环境工程本科生专业课设置一般分三部分,即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综合不同高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总体有代表性课程设置见下表(化学类、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等公共性专业基础课除外)。

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设置的三大部分中,专业基础课重点介绍主要的环境学原理、环境与生态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方法学知识,为环境工程专业的基础和重要保障;专业必修课则基本上各高校均为围绕水、气、固等环境工程重点方向设置专业主干课程,并结合环境监测和微生物学等基础测试评价体系和微生物学知识,对本科生在重点方向上的基本专业技能、解决问题能力等进行培养与训练;专业选修课则囊括了环境评价、质量分析、环境信息系统等现行的环境工程主要内容、方法和一些新兴的边缘学科、研究领域以及手段。以上三个部分由基础带动专业,基于原理和方法论来解决环境工程的主要分支方向具体问题,从问题的产生到新技术、新思维支持下的环境与生态相关问题的解决与处置。再辅以相关教学实践环节如社会实践、课程设计、本科生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等全面培养本科生的素质和技能,以达到培养计划的要求。

分析我国高校现行的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体系,大体能满足本科生教学的基本要求。但纵观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课程设置,基本上以共性为主,虽有部分高校开设了与学校传统优势或研究方向相关的课程(如中国农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开设的农业生态工程课程),但总体说来,全国高校依旧普遍缺乏在主干课程体系支撑下的特色课程体系。通过对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与沟通发现矿业类高校大部分学生对矿山、煤矿利用加工企业等存在的环境与生态问题、解决问题的原理与方法等普遍缺乏基本知识和认识,不清楚本校环境工程专业与其他学校相比优势与特色所在,定位不明,这对于行业特色明显的高校而言,无法突出其为行业服务,有目的、有方向培养高素质、强技能人才的特点和优势。

2 特色专业课开设的必要性

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育的重共性的特点,应有计划、按办学重点和侧重点逐步开设相关的特色专业课程,增强学生在相关行业和部门工作中的能力,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

众所周知,特色决定优势,这一点在本科生教育中也有明确的实例体现。如矿物加工工程专业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作为矿业类大学(学院)的特色专业,经历了数次辉煌与沿革,其本科生招生分数近5年屡创新高,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100%,居学院几大专业中就业率之首,甚至出现其他专业本科生考研不少同学转考矿物加工工程的情况。环境工程专业也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薄弱到壮大的过程,部分教师和人员转自传统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因此开设基于传统优势学科的特色专业课程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借鉴矿物加工工程等成熟、高水平的传统特色专业的发展模式,环境工程专业也应着力发展特色,如矿业类高校应着眼行业特点,立足厂矿及相关研究院所、教育机构等对环境工程专业的特殊要求,以特色专业课的开设为契机,结合与相关厂矿企业的交流、实践,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水平,有目的、有方向的培养可为行业服务,具有扎实基础知识和相关专业技能,突出专业特色的高水平人才。尤其在我国高校环境相关专业本科生招生数量高居不下的客观形势下,找准特色、突出优势、明确定位必将对不同行业、不同优势学科高校环境工程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积极推进特色专业课建设,全面提高环境工程专业水平

基于现行的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主干课程体系,在完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和基本知识结构的前提下,有目的、有方向性的在矿业类高校环境工程本科生教学环节开设如矿山生态环境保护(或矿业环境保护)、煤化学、矿山环境问题及实用修复技术类讲座,结合与矿区相关的社会实践环节,同时改革现有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及研究方向,优先开展与矿区生态和环境问题相关的设计与实验研究工作,如矿井水处理与回用技术开发与设备研制、焦化废水处理技术与工程设计、矿区污染土壤生态修复与工程设计等,全方位开设立体、有侧重点的特色专业课带动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教学与培养体系。

各高校从2005、2006年开始分批按专业大类招收本科生,环境工程和环境科学专业的本科生按环境大类招生,入学前2年修同一课程,从第3年开始自主选择专业。这就对各专业的课程体系设置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高校也开始有针对性地相应调整、完善各专业的本科生培养计划,以特色突出优势、以优势体现水平,为全面提升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在专业技能、社会竞争力、服务水平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能力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宏,吴春笃,诸金宇.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高等建筑教育, 2007,16(4):6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