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

运动康复范文第1篇

院内康复期

院内康复一般在患者脱离危险期即可开始,目的是使患者恢复体力和日常生活能力,出院时生活基本能自理。病情重的患者应推迟进行,病情轻的患者可按时进行,病情不稳定者延迟3~7天。开始时的参考指标:过去8小时没有出现胸痛和严重心律失常;心肌损伤标志物(肌钙蛋白等)正常或没有进一步升高;没有心力衰竭的症状体征(如静坐时没有自感呼吸困难,医生听诊肺无罗音)。

康复先从被动运动开始,逐步过渡到坐位、坐位双脚悬吊在床边、床边站立、床边行走、病房内步行和上一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1.被动运动(由家属帮助活动肢体、按摩);2.缓慢翻身、坐起;3.床边扶椅子站立;4.床边坐便(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5~15次为宜)。

第二步:1.床边坐起热身运动;2.床边行走(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0~15次为宜)。

第三步:1.床边站立热身运动;2.大厅走动5~15分钟,每天2~3次(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0~20次为宜)。

第四步:1 .站立热身运动;2.大厅走动5~15分,每天3~4次;3.上一层楼梯或固定踏车训练;4.坐位沐浴(这一步的心跳反应与静息时比较,以每分钟增加15~25次为宜)。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时期的康复运动必须在医护人员的监护下进行,如果运动时或运动后心跳加快20次、自感吃力,则应减少运动量或日常活动。

院外早期康复(门诊康复)

一般在出院后1~6个月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2~5周进行。康复内容主要是每周3~5次心电图、血压监护下的中等强度运动,包括有氧运动、对抗阻力运动和柔韧性训练,每次30~90分钟,共3个月左右。本期是冠心病康复治疗的核心阶段,既是院内康复期的继续,也是院外长期康复期的基础。具体动作如下――

第一步:基础阶段。

1.准备活动(热身运动)。目的是放松和伸展肌肉,增加关节的活动度,提高心血管的适应性,预防心血管事件和肌肉关节损伤。

2.低水平的有氧运动。目的是使心肺得到充分有效的刺激,增强其功能。包括休闲活动如散步、乘车、编织、手工缝纫;体育锻炼如原地跑、慢跑、固定自行车、很轻松的健美操。

第二步:训练阶段。

1.基础运动(有氧运动)。包括休闲活动如交际舞、步行、乓乒球、夫妻性生活;体育锻炼如快步走、步行上坡、骑自行车、较轻松的健美操。

有氧运动可使心率加快,心脏负荷增加,改善心功能。每次运动时间20~40分钟。最初从20分钟起,渐渐增加运动量和时间;每周3~5次。运动强度为最大运动强度的50%~80%,体能差的患者为50%,可根据体能改善逐渐增加运动量。

2.补充运动(阻抗运动、柔韧性运动)。如俯卧撑、哑铃、杠杆、拉力器、弹力带,每周2~3次(或隔天1次),用力时呼气,放松时吸气,不要憋气。柔韧性运动如拉伸运动,每一部位拉伸6~15秒,逐渐增加至30秒(如可耐受增加至90秒),其间正常呼吸,拉伸强度为有牵拉感但不觉得疼痛,每个动作重复3~5次,总时间10分钟左右,每周3~5次。

阻抗运动的心率增加不如有氧运动,但能增加心脏血氧供应,改善骨骼肌和耐力,如伴其他慢性病(如骨质疏松、糖尿病、肥胖等),也能从阻抗运动中获益。研究证明,阻抗运动对控制好的高血压患者是安全的,对心力衰竭者也有主张进行阻抗运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患者,可在医护人员监护下进行此运动。

第三步:放松运动。

目的是使血流缓慢回流心脏,避免心脏负荷突然增加导致心功能不全、急性肺水肿等。放松运动的方式是慢节奏有氧运动的延续(或是柔韧性运动的继续),可根据病情轻重和上述运动后的反应,持续5~10分钟。病情重者放松时间相对延长,轻者缩短。

运动康复范文第2篇

胃下垂,顾名思义是胃的位置下降了。正常人的胃,下缘应在肚脐水平,而胃下垂患者的胃下缘可达盆腔,严重者还可进入盆腔内。

胃下垂多见于体型瘦长、体质虚弱、腹壁松驰、腹肌薄弱者。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悬吊、固定胃位置的肌肉和韧带松驰无力以及腹部压力下降,使胃整个位置降低、胃蠕动减弱。妇女产后,腹压突然下降,或瘦长体型、慢性消耗性疾病,以及长期从事站立工作或卧床少动的人,容易患此病。

轻度胃下垂患者一般无不适感觉,下垂明显者常见腹都不适、饱胀重坠感,每于餐后、站立或劳累后症状加重,伴有食欲不振、恶心、嗳气、消化不良、便秘等现象。胃下垂严重时,可同时伴有肝、肾、结肠等内脏下垂的现象。

胃下垂的康复治疗主要包括饮食调理和运动疗法。其中的运动疗法,主要以锻炼腹肌为主。具体为:

1. 全身锻炼

如保健体操、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散步等。

2. 腹肌锻炼

仰卧,双腿伸直抬高放下,反复进行数次,稍休息再重复做数次。 也可在仰卧时,双腿模拟蹬自行车的动作,或做下蹲动作。(图1)

3. 姿势治疗

饭后卧床20-30分钟,取头部放低,骨盆垫高的姿势,使胃向上移。

4. 按摩腹部

一般在体育锻炼之后进行,时间为10分钟左右。患者可屈膝仰卧,然后以右手按揉腹部,再根据胃下垂的不同程度,自下而上托之。最后以逆时针方向在腹部做环形按摩。

5. 腹式呼吸和仰卧起坐

运动康复范文第3篇

2.辽阳市体育运动学校 辽宁・辽阳 111000)

中图分类号:G82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本文通过对辽阳市田径队专业从事标枪训练的运动员肩部受到的运动创伤进行治疗和康复训练,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标枪肩”的治疗及康复训练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治疗和康复方案,以便更好的为运动训练提供服务。

关键词 标枪运动员 肩部运动创伤 治疗 康复训练

标枪是一个比较复杂的、力量与技巧相结合的运动项目,因为在其动作完成期间伴随有反关节用力,身体的多轴运动,就要求运动员有相当的协调能力和柔韧性。肩部运动创伤是标枪运动员常见的运动创伤之一,尤其是肩袖损伤,发病率高,病期长.治疗困难,若诊断不及时,处理不得当,对运动员的日后训练影响最大,有些运动员是因此伤不得不离开运动场。所以,应该充分注意和积极治疗,以免产生严重的后果。在标枪运动中因错误技术动作和肩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或柔韧性不足造成的损伤比较常见。为了及早治愈这些损伤,必须找到方便、有效、适合运动员的治疗方法和有利于保持与提高运动能力的康复训练手段,以便更好的延长运动员的运动寿命,提高标枪运动竞技水平。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标枪运动员肩部运动损伤方面的文章,了解“标枪肩”的有关研究。

(二)专家访谈法

走访有关教练、队医、体育科研人员,了解他们对“标枪肩”治疗和康复训练的看法。

(三)实践法

通过对多例“标枪肩”的治疗和康复训练,总结出促进“标枪肩”康复的有效手段,使运动员早日摆脱运动创伤的困扰,全力投入训练。

二、分析与讨论

(一)肩部损伤的解剖学分析

肩部主要是由肩关节及其周围的一系列软组织组成。肩关节为球窝关节,关节囊松弛,关节活动范围大。关节囊上方有肩袖以此加强肩关节的上方,肩袖由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的肌腱组成,附着于肱骨大结节和肱骨解剖颈的边缘,其内面与关节囊紧密相连,外面为三角肌下滑囊,关节上举时以此为支点,才能保证关节正常的上举活动。由于标枪训练中需要经常反复进行上举和上肢“鞭打”动作,易导致肩关节上方肩袖与肩关节前上方的肩峰和喙肱韧带反复撞击摩擦,使得肩峰下与关节之间的组织受到损伤,此时关节上举时由于两者相撞会出现疼痛。如果不进行治疗,反而加强进行不当的活动,或者遭受一个外来的暴力,可能把肩关节上方的肩袖组织撞击损伤撕裂,从而演变成肩袖的损伤。此时因为失去了上方的支点,关节上举时肱骨直接与肩峰相撞,因为疼痛无法完成这些动作。如不及时加以治疗,病情迁延不愈,日久甚至引起肩关节周围炎,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关节粘连严重影响运动训练。

(二)检查

1.压痛。大结节与肩峰间压痛明显,根据压痛部位的大小,可以确定肩袖破裂范围的大小。

2.弹响。肩袖裂口经过肩峰下时则弹响,尤其完全破裂者更为明显。

3.疼痛及活动受限。肩关节外展至一定范围内出现疼痛,导致部分技术动作无法准确完成。

三、治疗与康复训练

(一)手法治疗及拉伸训练

急性期忌用手法治疗,在功能恢复期可在肩关节周围使用穴位点按、拿捏、弹拨、摇肩、牵抖等手法,并配合肩外展及上举被动运动,争取及早恢复肩关节功能。

1.刺激肩部穴位,选取受伤运动员肩井、秉风、肩、肩、肩贞、天宗及阿是穴,各点按3―5分钟;掌心按揉局部进行放松,按揉时应切实带动皮下组织。

2.病人端坐,术者站在病人背后,一手置于病人的病肩上,另一手的手掌置于病人的同侧肘下;当患者手臂外展向上时,置于病肩上的手用力下压,以阻止胸廓肩胛骨的运动,置于时下的手用力向上推,使病人的手臂尽量往上伸展,如此反复进行20次。

术者面对端坐的病人,一手手掌置于病人病侧肘下,另一手握住病人病侧手腕,将其上肢向外作环形转动,如此反复转动20次。

病人背靠墙站立,并将两手放于自己的头后,术者面对病人握住其正常一侧的肘部,使之靠墙(主要防止病人扭转身子),另一只手握住病人的病侧肘部顺势向墙壁用力下压,如此反复动作20次。

令病人保持第三个手法的位置,将健侧手臂伸直过头靠墙,由术者用手抓住病人患肢的肘关节部,顺势用力朝墙壁推压,如此反复动作20次。

以上4个推拿动作共80次。如病人可忍,应循序渐进,每个动作逐渐增至每次做30下甚至40下,每天1次,14次为一疗程,一般可痊愈。

(二)加强肩部肌肉的力量训练,纠正不良姿势

以加强冈上肌,大圆肌,小圆肌,三角肌,肱二头肌肱肌的力量为主进行力量训练。通过肩部肌肉的力量保证标技术动作的正确,从而预防创伤进一步加重。

(三)注意防寒保暖

由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寒冷湿气不断侵袭机体,可使肌肉组织和小血管收缩,肌肉较长时间的收缩,可产生较多的代谢产物,如乳酸及致痛物质聚集,使肌肉组织受刺激而发生痉挛,久则引起肌细胞的纤维样变性,肌肉收缩功能障碍而引发各种症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防寒保暖,特别是避免肩部受凉。

(四)针对不同个体,辨证施治,采取不同的理疗手段

如,伤病处于急性期或伴有红肿热痛的采用局部冰敷,可以有效降低炎性渗出;伴有明显外伤史的受伤运动员,使用微波进行消炎和促进创伤的恢复;伴有受寒症状的,使用TDP神灯以达到祛除风寒湿邪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安利.田径运动损伤的原因、特点及预防[J].田径.2001(2).

运动康复范文第4篇

摘要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里程碑所要求的内容,多由脑损伤引起。婴儿期的运动发育迟缓因为早期表现不明显而被家长忽略,导致其错过了早期诊治而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故创立有效而敏感的诊断性运动发育评估工具有其必要性,国内外康复工作者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无论是对传统评估量表的修订还是新评估量表的效度、信度、适用度研究,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在康复方面,除了保证传统的B0bath疗法、Voita疗法充分应用,非传统的引导式教育疗法、强制性运动疗法的研究备受瞩目。而国内的中西医结合康复疗法也试图在目前康复工作中开辟出一条有效路径。本文主要就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进展进行综述。

关键词 运动发育迟缓 康复进展 脑瘫 综述

儿童运动发育迟缓,又称精神运动发育迟缓,常用来描述运动或智力技能的落后,达不到正常发育里程碑所要求的内容。儿童多由脑损伤引起,其主要特征是运动方面的明显损害,表现为明显的运动迟缓,如抬头、独坐、爬行、行走方面落居。儿童运动发育迟缓的病因很多,常见的包括脑损伤、先天缺陷、遗传性疾病、周围神经损伤、肌肉病变、染色体病变、遗传代谢缺陷疾病等。其中,脑损伤的病因包括了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脑出血、宫内窘迫、高胆红素血症等。极早产儿(≤32周)和超低体重儿(≤1500g)与严重的儿童运动发育迟缓有明显的相关性。而极度低体重患儿(≤1000g)在出生后两年内,出现发育迟缓的几率超过50%,其中以运动功能障碍最为严重。麦坚凝等对136例外部性脑积水(EH)患儿进行随访及评估,发现67例有运动发育迟缓(49.2%)。

1 运动发育迟缓的诊断

婴幼儿运动发育迟缓常常因为早期表现不明显而被家长忽略,导致其错过了早期诊治,遗憾地留下终身的运动障碍。有研究表明仅有一半这样的患者在学龄前被诊断出有发育障碍。由此可见,运动发育迟缓的及时诊断尚存不足。一般,采用标准化运动技能测验评定发现受测儿童的技能低于其年龄期望值2个标准以上就可诊断为运动发育迟缓。Vojta博士认为发育迟滞诊断标准是发育落后于正常发育阶段3个月以上。日本诸罔启一认为,在第90个百分位的月龄以后,仍达不到相应的运动指标时则可疑异常。Oberklaid提出早期诊断依据包括:①观察婴幼儿发育是否达到运动发育的里程碑;②医生的临床判断;③父母对于儿童发育情况的回顾;④家长对儿童最近行为的陈述;⑤进行儿童发育筛查。就诊断来说,采用标准化的运动技能测验来评定婴幼儿有无运动发育迟缓是最为可靠的。

1.1 Gesell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ales,GDS)Gesell发育量表由Gesell于1940年编制,适合4个月~3岁的婴幼儿,分大运动、精细运动、语言能力、个人社交能力、适应行为5个能区,检测结果用发育商数表示。完成一次检测需时约60分钟。国内应用的是1986年北京市儿童保健所引进并于1990修订的版本,适合于0~6岁儿童。本量表能较客观地反映正常小儿的神经运动和精神心理发育规律,也可以作为神经运动损伤和智力障碍的筛查诊断工具,另外亦是高危儿早期干预效果的评价工具。

1.2 Bayley婴儿发育量袁(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 BSID于1969年编制,1993进行修订,分为智力量表、精神运动量表、行为记录三部分,修改后版本适用年龄范围为0~42个月。国内1995年根据第一版修订2~30个月月龄以育迟缓检测标准。每次检测需时约40~60分钟。其测量结果分为3类:69以下为发育迟滞,70~79为临界状态,80以上为发育正常。BSID不仅可以用来检测婴幼儿有无发育迟缓,也作为脑瘫康复疗效评估的方法之一,其中精神运动发育指数(PDI)可以很好地反映脑瘫患儿康复治疗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局限性主要是对短时间内的认知、语言、社会能力方面的细微变化不够敏。

1.3 Harris婴幼儿神经运动测验(Harris Infant Neuromotor Test,HINT)HINT的常模研究显示其适用于美国、加拿大,国内目前尚无应用HINT的报道。HINT是用于早期检查高危儿有无认知及运动发育迟缓的筛查工具,适用年龄为1岁以内。HINT的优点在于其除了可以发现运动发育迟缓外,还可以检测认知发育迟缓,且可以在30分钟内完成测试,简便、快捷、有效。另外,HINT可用判别婴幼儿运动迟缓危险性的高低。

2 国内外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国外学者在过去的将近两百年的时间里对运动发育迟缓的康复疗法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创立了经过长时间的临床检验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和康复模式。

2.1 物理疗法(Physical Therapy,PT)常规疗法是指目前国内外常规应用的物理疗法(PhysicalTherapy,PT)。物理疗法主要有三方面的作尉:①减轻疼痛;②预防或阻止损伤、疾病及其它原因导致的功能受限、运动障碍及健康状态差等的进一步加重;③恢复、维持及提高健康状态及使获得最佳的生活质量。Kanda等研究表明物理疗法对恢复运动功能作用显著。目前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传统物理疗法是Bobath疗法和Vojta疗法。

2.1.1 Bobath疗法:Bobath疗法是当前世界各国治疗脑瘫及一切肢体不自由者的主要方法,是由英国Bobath夫妇共同创立,适用于出生1个月后的患儿,主要采用抑制异常姿势反射、促通正常姿势的方法治疗脑瘫患者的运动发育迟缓。B0bath手法的作用主要是抑制过度肌紧张、促进肌肉同时收缩、促进直立反射和平衡反射的形成、根据患儿性格特点选择治疗。

2.1.2 Vojta疗法:Vojta疗法是通过对患儿身体特定部位的诱发带给予压迫刺激,诱发出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个移动运动的治疗方法,生后7天即可实施本治疗。我国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Vojta疗法。Vojta治疗手法主要包括反射性俯爬与反射性翻身两大部分。Vojta认为治疗的效果与开始治疗的时间有重要关系,年龄越小,治疗效果越好。国内报道对于年龄小(4个月~1.5岁)、异常姿势明显的患儿,采取Vojta法训练效果较好,尤其是手足徐动型。Vojta疗法缺点在于由于要反复强刺激诱发带,不适用于呼吸功能差或体质差的患儿。

2.2 强制性运动疗法(Cons~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强制性运动疗法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兴起的治疗上运动神经元损伤的一种运动训练方法。强制性运动疗法强调在生活环境中限制使用健侧上肢,强制使用患侧上肢,以提高脑损伤或其他上运动神经损伤慢性期患者患侧上肢完成动作的 质量。目前,强制性运动疗法在单侧瘫痪康复中的应用越来越多。这是唯一被证实能够引起脑损伤后脑功能/结构改变,同时伴有运动功能改善的运动疗法,但脑功能/结构改变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有待进一步探讨。此外,强制性运动疗法是否存在限制健侧上肢的运动功能、血运等副作用尚未明确。

2.3 引导式教育疗法(Conducfive Education.CE)CE是以脑性运动障碍患者为主要治疗对象,同时也用于其他的运动障碍患者。接受CE康复的儿童集体参与完成康复中心制定的日课,与其说CE是运动障碍的康复方法,倒不如说这是一个为运动障碍儿童创立的教育系统更为贴切。相较其他传统运动康复,CE对手足徐动型及共济失调型脑瘫的康复有优势,其近期疗效表现为运动协调的改善,长期效果是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香港耀能协会引进CE用于临床已有20余年,大陆部分地区也已经开始了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的学习和实践。引导式教育强调的疗效评价除了运动功能的重新获得,更注重患者的自立程度的提高,是一种全面的康复模式,值得借鉴。

2.4 中医传统康复方法 中医传统康复方法应用最广,疗效最被肯定的无疑是推拿与针刺,而由于推拿刺激带给患者的痛苦与恐惧相对较小,因此推拿治疗的依从性相对针刺要高,两者疗效高低有待进一步研究。

2.4.1 针刺改善运动功能的研究:针刺主分为头针和体针两个系统,皆广泛地应用于成人和儿童的运动功能障碍治疗中。头针有的是根据脏腑经络理论,在头部选取相关经穴进行治疗;有的是根据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上划分出相应的刺激区进行针刺,目前在临床应用上没有明确区分。头针合体针配合运动疗法疗效要比运动疗法疗效好,且采取针刺、推拿、穴位注射、五禽戏综合治疗的远期疗效要比单纯的Bobath疗法。提高依从性方面,有研究表明接受针刺治疗时播放音乐可以明显缓解患儿对针刺产生的焦虑情绪。另外,中山大学干细胞与组织工程研究中心通过动物研究表明,电针可提高移植间质干细胞的存活率及分化率,促进受损或移植神经细胞轴突的再生,从而使脊髓横断损伤大鼠的部分肢体功能恢复。针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日渐渐紧密。

2.4.2 中医推拿疗法对运动发育迟缓的干预:运动疗法对运动障碍患儿异常姿势的抑制和正常运动模式的促通方面不可或缺,而中医推拿则在预防肌肉萎缩和肌腱挛缩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推拿手法传统推拿疗法具有疏经通络、理筋整复、舒筋缓急、滑利关节、松解粘连的功能,在临床上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类运动系统疾病,有调节调节运动系统中肌肉关节的功能。此外,推拿还有提高患儿体质的作用。史惟提出的运动发育推拿疗法是将中医传统小儿推拿手法与国外神经发育疗法结合而设计的小儿脑瘫康复运动治疗法,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地改变患儿的体位和姿势,纠正异常姿势,预防畸形的产生和加重,促进符合运动发育规律的正常姿势的产生,从而提高患儿粗大运动发育水平。中医传统的推拿疗法与西方传统物理疗法有机揉合或许可成为运动功能障碍的新疗法。

2.5 中国特色的中西医结合康复模式

运动康复范文第5篇

冠心病是目前世界导致人类死亡的首位原因【1】。流行病学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和危险因素的控制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人群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冠心病康复治疗的目的【2,3】是提高患者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控制,改变冠状动脉疾病的自然病程,最终达到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病死率,减少猝死和再梗死风险,稳定和逆转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帮助患者通过努力尽快恢复正常或病前的生活方式。

1 康复治疗分期及时间

1.1 冠心病I期(住院康复期)是指急性心肌梗死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住院康复期、CABG术后早期康复。康复目标争取尽早生活自理和出院,一般3~7天开始。当患者生命体征稳定,无明显的心绞痛,无心衰及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病情稳定无加重时,即可开始渐进性体能活动,方式是以渐进的关节活动范围内训练,被动活动到低强度的运动以减少和消除绝对卧床造成的不利影响。

1.2 冠心病Ⅱ期(出院后康复)是指患者出院开始,至病情稳定性完全建立为止。康复的目标是保持并进一步改善出院时的心功能水平,逐步恢复生活完全自理,过渡到恢复正常生活。方式以户内外行走为主,每天进行增强耐力,这一阶段需要5~6周的时间。

1.3 冠心病Ⅲ期(慢性冠心病)是指临床病情稳定者,包括陈旧性心肌梗死、稳定性劳力心绞痛、冠状动脉分流术和腔内成型术后,心脏移植术后、安装起搏器后。康复的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的效果,改善血管功能,提高身体活动能力,恢复生活和工作。最常用的方式有行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等。计划约需12周时间。

2 康复运动方案

2.1 冠心病I期康复 根据患者的自我感觉,病情无加重、生命体征稳定、无并发症即可进行,尽量进行可以耐受的日常生活。

(1)床上活动一般在床上作四肢各关节的主、被动活动。从远端肢体的小关节活动开始,活动时呼吸自然平稳,若没有任何症状,逐渐增加活动量,自己进食,垂腿于床边,吃饭、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生活活动可早期进行。

(2)坐位训练是重要的康复起始点,开始坐时可有依托。如被子、枕头放在背后,将床头抬高。在依托坐位适应之后,患者可逐步过渡到无依托坐位。

(3)步行训练从床边站立开始,在站立无问题后开始床边步行,病房内行走,再到走廊里。早期步行训练可在运动平板上进行,开始用坡度0%、1.6km/h的速度10―15min,随着耐力的改善程度可以逐渐增加至4.8km/h。活动时心率增加应

(4)上楼上下楼活动是保证患者出院后在家庭活动安全的重要环节。下楼的运动负荷不大,上楼的负荷取决于上楼的速度,必须保证缓慢上楼速度,一般上一台阶可稍休息片刻,以保证不出现任何不良表现。

(5)心理康复和宣传教育患者急性发病后会出现焦虑和恐惧感。康复治疗师必须安排对患者进行医学常识教育,了解冠心病的发病特点、注意事项、防止复发的方法。还要进行不良习惯教育,如保持大便通畅,低盐规律饮食,良好的个人修养等。

2.2 冠心病的Ⅱ期康复 康复的目标逐渐恢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保持并进一步提高心功能水平,由生活完全自理逐渐恢复正常社会生活。

常用的锻炼方法是行走。室内外散步,逐渐增加其耐力,每天进行,在活动强度为最大心率的40%一50%时,一般无需医护监测。而进行较大强度活动时可采用远程心电图监护系统监测,或由有经验的康复治疗人员观察康复治疗的进程,以确立安全性。无并发症的患者在家属帮助下逐步过渡到无监护活动。应循序渐进,安全提高运动负荷。

2.3 冠心病的Ⅲ期康复 康复目标是巩固Ⅱ期康复成果,控制危险因素,改善并提高体力活动能力、心血管功能,恢复发病前的生活和工作。

(1)运动的方式 步行、登山、游泳、骑车、慢跑、太极拳等,近年来肌力练习和循环力量训练是新的有氧训练的方法,左室功能良好的患者应用这些方法危险性很低,但左心室功能损害患者肌力训练可能出现失代偿,所以对此类患者和有不稳定性心绞痛、心律失常的不应做这些训练。

(2)训练方式可分为间断性和连续性运动。间断性运动是指基本训练期间有若干次高峰靶强度,高峰强度之间强度降低。优点是可以获得较高的运动强度刺激,同时时间较短不至于引起不可逆的病理性改变。缺点是需要不问断地调节运动强度,操作比较麻烦。连续性运动是指训练时期的靶强度持续不变。优点是简便,患者相对比较容易适应。

(3)运动量要达到一定的阈值才能产生训练效应,一般认为每周的运动总量为2.9~8.4kJ(相当于10~30km)。每周运动量小于2.9kJ只能达到维持身体活动水平的目的,不能提高运动能力。每周运动量大于8.4kJ则不再增训练效应。运动总量的要求无明显性差异。合适运动量的主要目标是运动时稍稍出汗,轻度呼吸加快,早晨起床时感觉舒适,无持续的疲劳和其他不适感。

(4)运动时间指每次运动锻炼的时间。每次运动的持续时间应根据每个患者的运动耐受情况而个体化处理。一般是热身运动5~10min达到靶心率,中等强度15~20min,再进行5~10min的整理运动,每周训练的次数国际上多采用3~5天的频率。

冠心病的Ⅲ期康复可能需要6~12个月,要帮助和鼓励患者坚持按运动处方的要求进行,持之以恒,维持康复效果。

3 康复训练基本原则:个体化根据年龄、性别、个好、病情程度、病期、相应的临床表现、治疗目标、心理状态和需求,因人而异制定康复方案;循序渐进即掌握运动技能和学习适应性过程;持之以恒训练效果的持续需要长期锻炼;兴趣的原则兴趣可以提高患者参与并坚持康复治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康复运动的机理

4.1 改善生活方式 通过适当的活动,减少或消除绝对卧床带来的不良影响,在接受运动指导的同时也可接受饮食、不良习惯、心理、正确对待疾病等方面的指导。

4.2 抑制病情的发展 长期卧床可使回心血量增加,心脏前负荷增加,心肌耗氧量相对增加;血流缓慢血液黏稠性增加,血栓概率增加;通气及换气功能障碍、排痰困难、易合并肺部疾患。适当的运动可减少以上危险因素发生。

4.3 改善冠状动脉的供氧能力 可使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冠状动脉供血量增加,心脏内在收缩性相应提高。

4.4 降低心肌兴奋性 心律失常是导致冠心病死亡的直接原因。已知心肌缺氧、儿茶酚胺浓度增加和吸烟可导致心肌兴奋性增加。运动可改善心肌供氧,降低儿茶酚胺水平。

康复运动通过规律的有氧运动,调节体内交感神经系统及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降低静息时收缩压和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降低外周血管的紧张度,增加心排出量,改善冠脉系统供血。同时,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使胆固醇水平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值增加,稳定斑块,延缓或阻止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另外,康复运动可以促进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形成,改善心肌供血。国内大量研究证明心肌梗死康复治疗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降低25%。因此,有规律的康复运动通过降低心肌耗氧量, 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及稳定斑块,不仅帮助冠心病患者缓解症状,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降低再入院率及猝死率,还可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增强自信心,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在生理、心理、社会、职业和娱乐方面达到理想状态。

参考文献

[1] 郑瑜,励建安.冠心病运动康复实验的研究进展[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13,28(7):668-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