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运动与健康

运动与健康

运动与健康

运动与健康范文第1篇

与针刺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健足方法还有赤足踏石健身法和足底按摩法。我国古代对赤足走路的体疗效果就有记载。古人在赤足舞蹈、走路或奔跑时发现,这类活动对足部密集的穴位有刺激按摩作用,进而起到健身作用。踏石健身术在我国已流传了几千年。近代,此术受到邻邦日本健身者的青睐并发扬光大。除了在鹅卵石小径上踏石健身外,甚至有的游泳池也是卵石底,以便游泳者畅游之余,能在水中踏石放松。现代人由于交通工具发达,常以车代步,步行机会少了,对足部的刺激也少了,这也是心血管疾病等一系列“文明病”的病因之一。赤足踏石可以通过石子按摩脚底的穴位,有针对性地弥补足底刺激,达到健身的目的。另外,由于人是个带电体,在干燥的气候环境中,人体表常带有几百至几千伏特的静电。这些静电如不及时释放,将干扰人的中枢神经及血压调节等功能,从而导致某些病症。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们多居住在高楼大厦,衣服也多由化学合成材料制成,静电不易释放。光着脚踩石子,恰恰创造了人体直接与大地接触的机会,使静电得以释放。中老年朋友可以在温度适宜的春秋季节,穿着宽松休闲的纯棉服装,脚着柔软薄底的休闲鞋,找一处弯弯曲曲的卵石路,三五好友或快或慢健步行走,一路聊天谈笑,不亦乐乎。遇见高温、刮风、下雨或者没有卵石地,可找些鹅卵石放在家里,看电视或空余时间随时踩踏。据有关资料介绍,踏石健身可以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压和血脂,使人精力充沛、情绪乐观、思路清晰,且不易患感冒。

足底按摩法是指按摩足底部的涌泉穴,俗称“搓脚心”。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起点,中医学认为,该穴有“治善忘、安神、醒脑、通关开窍和固真气”等功效。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经常刺激脚掌,能调节植物神经和内分泌功能,促使血液循环,有助于消除疲劳、改善睡眠,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老年人可在睡前或醒后用热水洗脚,擦干后坐在床上,先用左手握住左脚趾,用右手拇指或中指指腹按摩左脚涌泉穴(位于足底前1/3凹陷处)36次,然后再用左手手指指腹按摩右脚涌泉穴36次,如此反复2~3次。或者用左手握住左脚趾,用右手心搓左脚心,来回搓100次,然后再换右脚搓之,如此反复2~3次。

现代医学认为,脚与人体,特别是呼吸道的健康密切相关。脚部受凉时,上呼吸道粘膜的毛细血管就会发生收缩,使粘膜的抵抗力下降,潜伏在鼻咽部的病毒和细菌便会乘虚而入,引起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热水洗脚,可反射性地引起呼吸道粘膜内的毛细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速,粘膜表面纤毛的摆动加快,从而增强呼吸道的抗病能力,有助于防治呼吸道炎症。此外,热水洗脚还可消除疲劳、降低血压、改善睡眠,达到防病治病、自我保健的目的。故我国古代养生学有“饭后百步走,睡前一盆汤(指洗脚的热水)”之说。

《五言真经》云:“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这一方面说明人之健康长寿始于脚下。因为人体的老化是从双脚开始的,脚的老化又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而脚不老,则全身老化就会推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防止脚的老化方面,行走常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步行是惟一能坚持一生的有效锻炼方法,也是一种不受场地、设备等条件限制,最安全、最柔和的锻炼方式。步行锻炼有利于精神放松,减少焦虑、压抑情绪,提高身体免疫力。步行锻炼还能使人的心血管系统保持最大的功能,比久坐少动者肺活量大,有益于预防或减轻肥胖,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食欲,有利睡眠。步行锻炼还有利于防治关节炎。此外,跑步特别是慢跑是一种老少咸宜的运动形式,在草坪、房间或地毯上还可赤脚进行。国外一项研究报道,练习慢长跑的老年人的最大吸氧量要比一般人高出25%~30%。舞蹈则以舞代步,集艺术、娱乐、运动于一身。跳舞2小时相当于走1万步,行程2000米。从运动量和强度来看,它介于步行与慢跑之间,可以松弛大脑、强身健体。受场地限制的朋友,可采用爬楼梯的方式,每天坚持上下楼梯三层以上,可以增加腰背肌和腿部肌肉的力量,保持关节灵活性,改善新陈代谢。

双脚的老化常表现在脚的萎缩和硬化上,故提倡多做双脚伸展运动。具体方法如下:仰卧在床上,右脚脚尖朝内,用左脚的脚跟把右脚的脚尖按在床上,等右脚完全伸展时,立即放松。如此反复三次后,改换左脚。这套动作简单易行,每天早起、晚睡前,不妨多做几遍,最好养成一上床就做的习惯。持之以恒,一定会收到效果。

人每只脚有26块骨头、33个关节和许多肌肉肌腱。如果跟腱或是小腿肌肉太紧张,时间久了有可能引起踝部和脚前部不适。因此,关心足部运动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下肢的锻炼。这里推荐一种简便易行的下肢操。

准备姿势:身体直立,两脚分开比肩稍宽,两手叉腰,两眼平视正前方。

动作:1.旋脚运动:右脚向前抬起,脚尖由里向外(顺时针)旋转16圈,再由外向里(逆时针)旋转16圈;然后换脚做同样动作。

2.转膝运动:上体前屈,两手扶膝,两膝弯曲,先两膝同时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6次,再按逆时针方向旋转16次;两膝分别同时由外向里转16次,再分别由里向外转16次。

3.踢蹬运动:两替向前踢脚各16次,踢时脚趾弯曲;两替向前蹬脚各16次,蹬时脚跟突出。

4.踢腿运动:两替向前高踢腿各16次;两腿后踢,后脚跟踢至臀部,各踢16次。

5.下蹲运动:两脚跟离地,松腰屈膝下蹲,蹲时上下颤动8次,慢慢起立,脚跟落地。如此反复做5次。

运动与健康范文第2篇

1、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方法、保健习惯、保健方法、卫生习惯五方面评价要素综合反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个人健康技能和发展水平,学生可以从自己坚持课间操、眼保健操、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考核等方面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

2、具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很乐于参加集体活动,珍惜集体荣誉,维护集体利益,我能表达个人观点,当别人的观点不受赞同时,我都会尊重他的观点,即使不对,为了不伤害他的自尊心,我会尊重和鼓励他。我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每当我有快乐的事,我都会与朋友一起分享。我的人际关系也很融洽。我热爱生活,我喜欢观察生活,为了发展我的实践能力,我会参加一些活动,不但可以认识一些朋友,还可以开拓视野。

3、课余时间参加《计算机编程》特长班的学习,并获奖。能够合理安排课余时间,按时起床,按时休息。在家上网查找学习资料后能够主动下线,不上不良网站上浏览,从没上过网吧,没有网瘾。能够节制自己看电视,自己整理房间和衣物,外出补课不用父母接送,自我管理和自立能力强。

4、学生本人主要运用评语依据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来进行评价。也可适当参考自己在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方法、保健习惯、保健方法、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5、我从小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当在电视里看到国旗升起的时候,就情不自禁地起立敬礼。曾经当过学校护旗手,也一直是我自豪和荣耀的经历。当国旗升起,国歌奏响后,我的内心就充满了自豪感,每天的新闻联播是我必看的内容。

6、三年的高中生活,使我增长了知识,也培养了我各方面的能力,为日后我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通过三年的学习,我也发现了自己的不足,也就是吃苦精神不够,具体就体现在学习上“钻劲”不够、“挤劲”不够。当然,在我发现自己的不足后,我会尽力完善自我,培养吃苦精神,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成绩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

7、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体锻达标擅打篮球。通过初中三年生活的锤炼。在德智体方面,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一个懵懂的中学生逐步成长为品学兼优的“四有”新人,但我有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体锻虽然达标,但还须加强体育锻炼,提初成绩,在今后的学习中,我将不断总结经验,继往开来,更好地报效祖国。

8、我衷心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蒸蒸日上、迈着改革步伐前进的社会主义祖国,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自己,积极参加党章学习小组,逐步提初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作为班长,我能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在同学中树立了好榜样,并能团结好班委,处理好班级的一切事务,是老师的得力助手。初二年我们班被评为市优秀班级,这是全班同学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为能生活在这样一个班级而自豪。三年来,我在组织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了长足的进步。97年被评为市优秀学生干部,初三年被评为校三好生。

9、对于体育有很强的热情,能够坚持每天都锻炼身体,而且在上体育课的时候能够很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10、生命在于运动,我身体从小就很弱,但我仍积极参加体育课,在参加者过程中,我非常高兴,我能和他人一样。流汗和大口呼气,因为我的坚强和努力。现在,感冒,发烧等病也都不再缠身,运动让我受益匪浅!

11、能以校规班规严格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文体活动。尊敬师长,团结同学。集体观念强,劳动积极肯干。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学习目的明确,刻苦认真,成绩稳定,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基础扎实,心理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

12、天资聪颖,学习认真自觉,理解和自学能力强,善于质疑、析疑、解疑。积极探索,总结出一套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思维敏捷,懂得举一反三,学以致用,不断巩固已掌握的知识。初中三年以来学习成绩优异,名列年段前茅。积极参加各种兴趣小组,丰富自己的知识。在全国中学生生物奥林匹克竞赛中或市一等奖、省二等奖。我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锻达标,还曾经代表班级参加校运会,并在接力项目为班争光。

13、本人做事认真负责,在各项工作中,能把同学们团结到一起,善于与他人协同“作战”,社会实践能力强,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快,乐观向上,爱好广泛,并能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能够积极上进并主动挑战一些困难。在学习上,比起上学期有了很大的进步,在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上有了大大的增多,不但坚持每个星期看至少两篇英语短文以上,还坚持每次看完之后就写下阅读笔记,将重要的知识点记下来,使自己以后有时间就经常打开来看看。在生活上,我基本上都可以和同学们友好相处,和睦共处,互帮互爱,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形成独立自理自立的良好品德。纵上所述,虽然我在这个学期有了一定的进步,可是我仍然存在不少缺点,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

14、我热爱我们的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思想觉悟初,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以及党章学习小组,努力要求进步。在校,我模范遵守《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尊敬师长,组织纪律性强,连续担任班学习委员等职务。工作认真负责,团结同学,发挥友爱互助的精神,多次被评为校三好生、优秀学生干部,初二年还被评为市三好生。

15、本人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各科成绩还算可以,没有偏科现象,喜欢和同学讨论问题,自主学习能力强。上课能够认真听课并积极参与讨论,能够主动完成各项学习任务,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作业。

16、性格活泼开朗的我积极参加各种有益活动。高一年担任语文科代表,协助老师做好各项工作。参加市演讲比赛获三等奖。主持校知识竞赛,任小广播员。高二以来任班级文娱委员,组织同学参加各种活动,如:课间歌咏,班级联欢会,集体舞赛等。在校文艺汇演中任领唱,参加朗诵、小提琴表演。在校辩论赛在表现较出色,获“最佳辩手”称号。我爱好运动,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力求德、智、体全面发展,校运会上,在800米、200米及4×100米接力赛中均获较好名次。

17、学习上,我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勤于钻研,肯思考,合理安排好学习时间,理解能力强,思维敏捷,对问题有独到的见解。学习中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脚踏实地,循序渐进,精益求精,学习效率初。三年来学习成绩优异,半期考、期考等重大考试均居年段第一。在学科竞赛中也多次获奖,初一年荣获第四届全国中学生数学竞赛市三等奖;初二年获全国中学生化学竞赛厦门赛区表扬奖,初三年获第十四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二等奖。

18、作为跨世纪的一代,我们即将告别中学时代的酸甜苦辣,迈入高校去寻找另一片更加广阔的天空。在这最后的中学生活里,我将努力完善自我,提高学习成绩,为几年来的中学生活划上完美的句号,也以此为人生篇章中光辉的一页。

19、时光流逝,丰富多彩的三年初中生活即将结束,这三年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里程,它将永远铭记在我的脑海里。

20、三年来,我遵纪遵法,尊敬师长,热心助人,与同学相处融洽。我有较强的集体荣誉感,努力为班为校做好事。作为一名团员,我思想进步,遵守社会公德,积极投身实践,关心国家大事。在团组织的领导下,力求更好地锻炼自己,进步自己的思想觉悟。

21、我是一个爱好运动的人,喜欢很多不同种类的运动,我的体育成绩虽然一般,但是一直都能坚持参加老师要求的各项体育活动并且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在健康方面我能保持健康的饮食,而且我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好身体。

22、学习之余,坐在车里,观看家乡的夜景,是让我最放松的一件事,这几年家乡的变化太大了,立交桥,景观大道,休闲广场,人们的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一定努力学习,争取为祖国和家乡的发展多做一份贡献。

23、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达到课标要求。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地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每天下午坚持跑步等),强健体魄,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好身体基础。

24、本人在校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是老师的好帮手,同学的好朋友。我学习勤奋,积极向上,喜欢和同学讨论并解决问题,经常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种课内外活动。 在家尊老爱幼,经常帮爸爸妈妈做家务是家长的好孩子,邻居的好榜样。 初中三年我学到了很多知识,思想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希望以后能做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文化的人,为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做出自己的努力。 当然我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字写的不是很好,有时候做事情会只有三分钟热情,我相信只要克服这些问题,我就能做的更好。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学习之余,走出校门,本人珍惜每次锻炼的机会,与不同的人相处,让自己近距离地接触社会,感受人生,品味生活的酸甜苦辣。 本人品德兼优、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组织能力。()

25、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达到课标要求。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地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每天下午坚持跑步等),强健体魄,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好身体基础。

运动与健康范文第3篇

关键词运动;运动干预;大健康;云健康;静坐少动;全民健身;国家战略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6-0119-04

AbstractThe Fitness for All has risen to be a national strategy, and Jiangsu Research Institute of Sports Science held a forum of “Sport and Health” at this very time. It discussed a common concern and controversy from multidisciplinary areas on discussion of sport and health to service national strategy, including e-health, sedentary, the disease causes in modern civilization, cross-cultural pursuit of exercise and health, cloud health and high-tech application in health management in the future life. The forum was related to the issue of healthy lifestyle of modern society and exercise intervention in the chronic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The theoretical confrontation and collis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different fields emphasized that the sports system, the medical system, the information network system and other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departments should strengthen the integration, commonly contributing to the promotion of the national strategy on the Fitness for All.

Key wordsexercise; exercise intervention; e-health; cloud health; sedentary; Fitness for All; national strategy

1引言 2014年10月20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在黄金时段播报了国务院正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的重要新闻。国务院的《意见》首次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给百姓提供更多的体育活动和体育场地,力争人均体育场地达到2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5亿人。同时国家将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进行扶持,到2025年,基本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门类齐全的体育健身产业体系,体育健身产品和服务更加丰富,市场机制不断完善,消费需求愈加旺盛,对其他产业带动作用明显提升,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成为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全民健身服务业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 这条新闻在体育领域、经济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都引起了巨大反响。老百姓参与体育健身的劲头更足了,敏感的商家从中嗅到巨大的商机,而体育界人士则感到了沉甸甸的压力和责任。如何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背景下体育运动及生活方式与百姓健康的关系,积极顺应社会需求,服务国家战略,成为不同社会领域共同关注的话题。由江苏省体育科学研究所《体育与科学》编辑部主办的2014秋季工作坊“运动与健康”论坛,邀请北京体育大学博士生导师冯炜权教授、王正珍教授、南京大学人类学研究所范可教授、上海体育学院陆大江教授、江苏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主任医师潘晓群等专家,围绕运动与健康的热点话题,展开学术思想的碰撞与交锋,将运动健康理念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疾病预防、生活方式改善等多领域的观点融合,给参会听众带来了一场关于运动与健康的头脑风暴。2健康的审美表达:不同文化视野的健康认知 何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早有定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还包括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良好状态。可见,健康不仅是一个医学上的概念,它还涉及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多学科领域和多文化背景的命题。诚如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和健康密切相关的是身体(body),身体不仅是医学、生理学、解剖学的研究对象,也是社会科学上的重要概念,对它的理解和形塑往往是不同文化视野下的审美表达,这种表达在今天受到了多方面的影响,尤其受到了传媒和影视作品的影响。对身体的崇拜以及对力与美的欣赏产生于冷兵器时代是有道理的。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城邦国家经常发生战争,那个时代身体越强壮越可能获胜,所以那种审美与时代背景有关系。 中国也历经相似的时代,如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也崇尚强壮的体魄,比如司马迁对项羽的描绘,以及那时的游侠之风。这些都充满阳刚之美,但后来这种对健康的审美表达为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逐渐失落?范可教授认为,中国正统阶层所提倡的儒学强调了思想规训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就造成了精英集团将健康的躯体当作体力劳动者的标志并将其从审美价值中排除。于是,在中国的传统里,称赞人有教养叫“文质彬彬”,它的“次文本”(subtext)含义显然是对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病态美的欣赏。西方文化则不然。今天竞技体育中的许多项目都是源自于欧洲上流社会,尤其是英国的上流社会。在美国就更突出,由于移民社会和拓荒,竞争成为社会常态,因此而形成了美国社会特别阳刚的文化。所谓的“美利坚性格”(American character)就是西部那种拓荒男性所代表的,即:独立自信(individualism)、勇敢坚强、彪悍坚韧。这种文化当然欣赏健壮的形体,其健康意识必然与较为剧烈的运动联系在一起。美国文化强调竞争的特性也驱使许多人参与运动。 从跨文化的角度来看待运动与健康,可以看到关于运动与健康的问题在不同的文化语境里有不同的理解与表现,与特定的历史条件也不无关系。在西方,尤其是美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造就了特定的有关健康的文化再表现,这种审美的取向影响了当代西方尤其是美国社会里对健康的理解,这就是所谓的生命在于运动,即通过剧烈的“动”来造就健康和保持健康。范可教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分析了东西方关于健康的认识以及动与静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当今时代我们认为一个人是否健康依据的是一套现代医学的标准。许多单位每年都要为员工做健康体检。体检的结果就是一系列的生化指标数据和其他诸如B超、X光等,根据这套指标来确定一个人的健康状况是现代医学的概念。不同文化背景下对于健康的理解也有自己的认知。每个文化都有自己的传统医学,由于在治疗上传统医学往往利用各种植物(或者动物)作为药物,因此又称之为自然医学(natural medicine)。传统医学往往会与一些超自然的观念相联系,某些治疗方式在现代医学看来荒诞不经,但又不能不承认有时确实有用,因此人类学家Arthur Kleinman创造一个术语“社会文化治疗”(social cultural treatment)来理解。换言之,有些疾病通过传统医术可以治好其实是精神上的作用。比如萨满或者巫医的治疗,以及中国民间传统的占卜与跳大神。这实际上解释了一个问题,人的精神对疾病与健康是非常关键的。现代医学之所以是理性的,那是因为它建立在一套严格的科学研究的结果之上,生化指标是为证明。传统医学也有自己的一套理论,如中医里的“辩证论治”。其他文化里也有类似的解释。这种解释虽然在理解疾病上表现出来,但却是建立在对健康的文化理解之上。中国传统文化的宇宙观(cosmology)有阴阳五行学说,中国传统医学把这种阴阳五行学说运用到健康上来,因此,一个人如果是健康的话,那一定是体内阴阳平衡。这种文化观念会影响到对运动的理解。在西方普遍认为运动可以增进健康的观念,在一些国人的心目中未必能行得通。 不同文化视野下对健康的认知还受到时代背景的影响。冯炜权教授指出,现代体育运动趋向商业化,它必然与文化和经济社会发展相联系。中国关于养生的理论很多,分为儒家的养生术、道家的养生术还有佛家的养生术。最早期我国是一个农耕社会,日出而耕,日落而归,不可能晚上还去运动,必然静坐休养生息。所以不同时代对健康的认知要结合社会形态的发展。当前时代文化背景下,IT事业发展,静坐多了,疾病也增多,因此应多提倡运动促进健康。3大健康与云健康:健康新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不断深化,高新技术也不断应用于健康领域。在运动与健康论坛上出现了大健康、云健康等诸多健康新理念的交会与碰撞。 大健康是根据时展、社会需求与疾病谱的改变,提出的一种全局的理念。它追求的不仅是个体身体健康,还包含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提倡的不仅有科学的健康生活,更有正确的健康消费等。长期以来我们国家一直强调增强体质、全民健身,大健康的理念已经在事实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冯炜权教授认为,当前我国正处在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历史过程,更加重视大众健康问题。全民健身目前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要做到人人享有健康,达到健康的要求,在体育科学领域要密切关注医学和人体科学的最新成果。医学对健康的研究已进入系统生物学时代,从基因及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去研究细胞、组织、器官在生物体整体水平上的功能与行为。可以说当前我们正迈入大健康时代。 云健康,是通过云计算、云存储、云服务、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手段,结合无线传输技术设计,在电脑、手机、电视上实时测量人体健康指标如体重、体温、心率、血压、血脂、血糖、血氧饱和度以及身体活动量等,并通过云平台对数据进行管理、分析和共享,跟踪数据建立档案,为个人定制合理的运动处方,为健康生活服务。陆大江教授从操作层面,通过大量的体育及电子科技成果展示,向参会听众描绘了云健康理念及技术在人们未来生活中的应用。云健康是一个系统工程,是跨电子、通信、医疗、生物、软件等不同行业的复杂巨系统。通过云健康技术,今后的健康维护将更加简化、更加量化。未来运动具有网络健身的特点,例如在线健身、模拟健身,查询健身场所,预订健身私教,对健康实行远程监控等。为了防止健身时环境的单调枯燥,可以做模拟健身,通过网络模拟健身场景,比如跑步,可以模拟新西兰的海滩,也可以模拟巴黎的大道。如果骑自行车,可以模拟上坡,使人感受适当负荷;而当感觉很轻松的时候则是模拟下坡。此外还有运动健康远程监控,通过网络监控所有的健康数据,为运动与健康服务。 云健康反映高新科技在健康领域的应用;大健康则是一种宏大的理念,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精神以及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完全健康。大健康时代要求各种监测手段跟上时展。由于电子技术的成熟,催生了云计算,检测统计人们社会生存的各类大健康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再反馈给医生,正如冯炜权教授所说,当今时代是“天人合一”,天、地、人联系在一起解决健康问题。因此,人们已经步入大健康的时代,大数据、云计算、大健康,最终是为大众的健康服务。大健康时代带来人人享有健康的美好画面。我们应该紧紧跟上时代潮流,把造福大众的健康事业做好。 大健康背景下学校如何利用云健康技术实现学生的健康?冯炜权教授认为,学校应该采用大健康时代多学科领域的监测手段,如GPS定位、可佩戴的便携式设备,来检测统计参加体育活动的人群分布以及体育活动情况,通过跟踪监测学生运动的心率、血压等数据,健康科学地指导学生进行运动。冯先生从大健康、云健康理念以及多学科融合的角度出发,提出应把各个学科领域的成果系统综合应用于运动员和老百姓的健康。当前健康研究已经步入多学科融合的大健康时代,任何单一学科都难以完成大健康的使命。因此,各个学科要共同努力,做好健康服务。4静与动:传统与现代健康手段的论争 相比较健康新理念及对健康的认知而言,人们更为关注获取健康的手段。在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语境下常常有传统与现代健康手段之争。我国传统文化讲求静养,西方文明则崇尚“生命在于运动”。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静坐少动的常态生活方式下,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倡导运动对人们的健康更有现实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讲求静养,因此有所谓“养生”一说,剧烈的运动反倒被认为不可取。“动”与“养”差别很大,体现有关健康理念的基本倾向。“动”固然意味着“生命在于运动”、运动带来健康。“养”则是“保养”,意味着更多的“呵护”。既然保养,那就得保全、保守,剧烈运动被认为有伤“元气”,于养生不利。“养生”是中国特有的概念,其内在思想建立在传统的宇宙观上,健康意味着身心协调和阴阳平衡。现代“养生”虽然内在地求静,但也不完全拒绝动的一面,所以也主张气功、太极之类。 现代医学领域则强调体力活动对于健康的重要意义,认为21世纪最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体力活动不足,减少或消除这个不健康的行为方式能够大幅度的改善健康状况。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面向全球宣布: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是当今慢性疾病的第一独立危险因素。2012年7月28日《柳叶刀》杂志发表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I-Min Lee等教授的系列文章,探讨体力活动不足及其带来的健康问题。文章指出了体力活动不足对当今慢性疾病和人体预期寿命的影响,在全球范围估算,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疾病负担,冠心病占6%,糖尿病占7%,乳腺癌占10%,并指出体力活动不足导致9%的过早死亡。文章表明全世界每年因体力活动不足造成的死亡人数高达500万,其中,2008年有530万例死亡是由于体力活动不足导致的。如果将原来的体力活动提高10%,那么每年可以减少53.3万人的死亡。如果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活动推荐量去运动,那么人均期望寿命可以提高0.68岁。2014年的第61届美国运动医学会年会,首场主报告邀请I-Min Lee教授作了题为“生命在于运动,久坐有损健康”的精彩发言。她提出:我们应该在沙发贴上“久坐有害于健康”,就像在烟盒写上“吸烟有害于健康”一样。整个运动医学界最近几年对静坐少动生活方式给健康带来的危害进行了非常深入的研究。静坐少动生理学,或者叫“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Inactivity physiology),是美国生物研究中心马克教授(Marc T. Hamilton)和皮特教授(Peter T Katzmarzyk)为首的研究团队在2007年提出来的,之后得到美国运动医学专家Steven Blair的进一步肯定。把静坐少动与健康(Sedentary and Health)这两个热词输入到美国运动医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官方期刊《运动与运动科学综述》(Exercise and Sport Sciences Reviews, ESSR),检索到3800多篇文献,可见国外关于静坐少动(Sedentary)这个问题研究非常多。 改变静坐少动行为最有效的方式是多进行轻体力活动和不断打断久坐的时间。缺乏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运动过少。无论是否达到运动的推荐量,人们都可能存在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假设一直处在静坐少动的状态下,人体的代谢反应将会有不良生物信号产生,如果不采用体力活动的方式打断这个不良信号,它就可以成为慢性疾病发生的一个基础。这是Marc T. Hamilton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理论的一个基本前提与假设。因此,静坐少动不同于体力活动不足,因为即使短期内体力活动足,总体看来也有可能是静坐少动。所以对上班族而言,平时上班没时间运动,能否通过周末玩命的运动来补偿这一周体力活动不足的情况?按照体力活动不足生理学的理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王正珍教授运用大量统计数据说明,如果减少静坐少动的生活方式,达到推荐的运动量,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生率可以减少40%到60%的发生率。由此看来,运动对健康带来的效果不亚于传染病流行时疫苗的作用。江苏省体科所王明暄先生也指出静坐少动生理学为日常工作与生活方式提供了很好的理论注脚。 静坐少动生理学,是基于美国运动医学会以及西方学者的研究成果,是对现代生活方式的一种消解与颠覆。然而这种理论,与中国的传统养生理论所提倡的静养有很大的冲突,因而在论坛上引起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针对传统健身方法论学者的质疑,王正珍教授解释,静坐少动生理学所提到的静坐少动,是指日常生活中持续工作、久坐少动的习惯和行为,它与气功以及一些养生功法里养心静气的状态是不一样的。改变静坐少动的行为习惯,适当参加体力活动和适量体育运动,一定会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 动与静两种取向各有利弊。讲求生命在于运动的西方社会,有许多人运动过度而不自知,因为过度运动带来伤害也非常多,有些甚至在运动中身亡。中国的传统养生手段试图通过静养来达到健康长寿目的,自有其合理性成份。所以,动与静应该有一个平衡:保持身心的和谐与平静,适时打断久坐的行为方式,参与适量的体力活动,必然有利于身心健康。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对于当前静坐少动的中国社会而言,倡导运动更有积极意义。5生活方式与运动干预:未来健康生活管理 采取运动干预手段,改善人们生活方式,营造未来健康生活,无疑是全民健身战略的一种选择。现代社会静坐少动等不良生活方式已经导致慢性病患者数量处于一个井喷的状态,2010年中国慢性病危险因素结果显示,我国超重的人群已经超过3亿,高血压的人群已经超过2亿多,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经接近1亿。随着年份的增加,癌症发病和死亡都呈上升的趋势,但是女性的死亡趋势比男性略低,这跟生活方式有非常大的关系。 2007年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全国爱卫会办公室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发起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这个行动是针对全人群的一个生活方式干预。行动口号是:“日行一万步,吃动两平衡,健康一辈子!”该口号表明,运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干预手段。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主要内容,是在全人群里面推行健康的知识,《中国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是作为健康教育、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再有是在社区积极推行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的试点以及健康支持性环境建设,包括健康主题公园、健身步道、健康小屋和健康单元的建设。 未来健康生活管理,一个很重要的举措是健康单元的建设,比如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食堂等。在这些生活场景中把运动与健康的知识纳入进去,同时培养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江苏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潘晓群披露,《江苏省2014―2015年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实施方案》要求每个县区每年至少培养200名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其辅导材料包括《跟我学――吃动两平衡》、《中国成年人身体活动指南》以及《健康生活方式核心信息》等。今后疾病预防控制系统应该更紧密地与体育科研系统相结合,把运动干预工作做得更好,帮助老百姓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与习惯。陆大江教授也描绘了未来健康生活管理的美好图景,提出了基于云健康技术的运动健康管理平台,可以在养老院或者敬老院实现智能化健康小屋的测试,把医疗、运动、心理等结合在一起,运动健康管理平台根据这些指标和结果可以即时生成并打印评估报告,同时提供今后如何运动的对策建议或运动处方。运动健康管理平台还提供锻炼机构的地图,通过链接网址或视频,可以看到如何健身、如何锻炼的教学过程。想选择不同的锻炼机构或健身方法只要点击相应位置就可以。这是一种虚拟现实系统,将3D场景按照1∶1的比例立体显示在环境中,并结合GPS配置追踪系统和人机交互技术,为人们展现一个逼真的健身体验环境。各种肌力锻炼都可以用这种模拟形式去完成,这是网络健身的一个重要手段,也是运动健康云技术在未来健康生活中的一种应用,可通过网络健身平台及外设健身产品,实现运动健身的网络互动,是一种新兴的体育健身模式,也将成为网络时代人们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潮流。6结语:运动健康,跨领域跨文化的诉求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1977年提出“人人享有健康”,人人都有权利追求未来的健康生活,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追求健康的手段也许各有不同,其合理性成份我们应该予以尊重。健康不单是医学领域的概念,还涉及教育、科技、文化、体育等多个学科领域。因此健康是一项跨领域、跨文化的追求。正如盛蕾教授和王正珍教授所言,在运动与健康方面,体育系统和医疗系统不必分得那么清楚,更重要的是体育跟医学及其他相关领域相结合,这样才能更有效的促进全民健身。本次论坛实质上是实践与意识、理性与感性的相遇,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都从自身的专业角度阐述了“运动与健康”的问题。自然科学领域的学者强调大健康时代医学以及云健康等高新技术在健康促进中的应用,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则看重精神与情感对于健康的积极意义,担心科技检测设备的繁多会影响运动乐趣以及科技束缚人带来的异化。在未来健康生活中,我们既要合理利用科技手段和运动方式来促进健康,也要尊重传统文化精神之于健康的意义,防止过于依赖科技手段使身体沦为工具而漠视人的主体价值。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要求政府、社会、消费者等各方面把健身运动作为事业和产业协调发展、统筹推进。我们已步入大数据、大健康时代,任何单一学科或部门都难以独力承担健康服务的使命,体育系统、医疗系统、信息网络系统以及其他科研领域和社会服务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共同为推进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做贡献。参考文献:

[1]记者.我国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EB/OL].http://.cn/o/2014-11-02/

[2]冯炜权.加强运动人体科学研究,适应国际最新发展[J].体育与科学,2013,34(1):17-18.

[3]陆大江.基于云健康的生活方式远程监控[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2,(11):8-16.

运动与健康范文第4篇

作为一名高中生,我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能积极主动的参加各项体育锻炼,听从体育老师的安排,达到课标要求。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能够主动地抽出时间进行锻炼(每天下午坚持跑步等),强健体魄,为紧张的学习生活打好身体基础。

高中生自我评价运动与健康2

我是一个爱好运动的人,喜欢很多不同种类的运动,我的体育成绩虽然一般,但是一直都能坚持参加老师要求的各项体育活动并且能达到老师要求的标准。在健康方面我能保持健康的饮食,而且我有一个自己满意的好身体。

高中生自我评价运动与健康3

学生本人主要运用评语依据自己参与体育锻炼的情况来进行评价。也可适当参考自己在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方法、保健习惯、保健方法、卫生习惯等方面的实际发展情况,进行自我评价。

体育锻炼习惯、体育锻炼方法、保健习惯、保健方法、卫生习惯五方面评价要素综合反映了学生体育锻炼的个人健康技能和发展水平,学生可以从自己坚持课间操、眼保健操、参加体育课、课外体育活动的出勤考核等方面对体育锻炼的习惯和方法进行反思与评价。

高中生自我评价运动与健康4

生命在于运动,我身体从小就很弱,但我仍积极参加体育课,在参加者过程中,我非常高兴,我能和他人一样。流汗和大口呼气,因为我的坚强和努力。现在,感冒,发烧等病也都不再缠身,运动让我受益匪浅!

运动与健康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营养;运动;癌症生存者;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a)-200-02

癌症生存者(survivingcancer)泛指所有诊断为癌症的生存者。癌症生存者康复涉及到许多内容,但是营养与运动是首当其冲的问题。几乎所有的癌症生存者及家属,都会积极寻求身体锻炼康复及营养支持方面的信息,以恢复体力,改善生活质量,减少癌症复发。本文结合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1],重点讨论癌症生存者在抗癌治疗期及治疗完成后的营养与运动问题。笔者 2008年 3 ~8 月对我科住院癌症生存者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及运动的健康教育,并通过对照观察探讨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对提高癌症生存者生活质量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癌症生存者 156 例,其中,男 84 例,女 72 例,年龄 40~56 岁,平均58 岁。随机将156 例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78 例,男45 例,女33例;观察组 78 例,男52例,女 26例。两组病例基本条件KPS卡氏评分[2]在60~80分,经统计学处理有可比性。

1.2 宣教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育方式,主要以口头宣教为主,对同种疾病宣教方式相同。观察组按照评估、计划、实施、评价的流程,结合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1]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健康宣教法。首先由责任护士于患者入院当日进行问卷调查,评估患者对营养及运动知识地需求。根据患者的知识需求与信息反馈,并结合医师的诊断计划,确定具体符合患者要求的健康教育内容和流程,以语言教育为主,辅以健康教育宣传册等书面资料。宣教时间包括从入院到出院的全程阶段 ,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每项内容宣教 2~3次,宣教方式由患者自己选择,每次宣教时间10~30 min。

1.3 宣教内容

对照组按疾病护理常规编制的标准健康教育计划内容进行。观察组根据患者的信息反馈及对患者评估资料的整理结合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1]进行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宣教法。美国癌症学会(ACS)关于癌症生存者的营养与锻炼指南值得参考:

1.3.1预防癌症的营养与锻炼措施①终生保持健康体重:平衡能量摄入与身体活动;终生避免体重超标;如果当前体重超标或肥胖,争取恢复健康体重,并维持健康体重。②保持运动的生活方式:成人适量运动每天至少30 min,每周至少有5 d保持该适量运动。最好每天运动时间为55~60 min。儿童和青少年适量运动每天至少60 min,每周至少有5 d保持该适量运动。③健康饮食,强调植物源食物:选择有利于健康及保持健康体重的食物及饮料;每天吃5种或以上的蔬菜及水果;首选全谷类食物,而不是精加工食物;限制摄入腌制肉和红肉。④限制饮酒饮料的摄入:酒精饮料摄入量,女性每天不超过1次,男性每天不超过2次。

1.3.2 癌症生存者的饮食安全指南进餐前洗手;保持食物新鲜清洁干净,清洗食物及水果之前洗手;生肉、鱼、家禽、蛋等需加工后食用;保持炊具、容器、菜板、洗碗布等厨房用品清洁干净,未加工的生肉与加工后的熟食炊具保持分开;烹饪温度适当:肉类、家禽、和海鲜等肉类应烹饪后熟食;饮料(牛奶和果汁)应该巴氏消毒灭菌;食物贮藏应速冷藏于不适于细菌生长的低温处(

1.3.3 癌症生存者的健康运动指南走楼梯而不是电梯;如果可能,步行或骑自行车到目的地;与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锻炼身体;量力适度运动;步行访问邻近的朋友或同事,而不是发电子邮件访友;计划运动休假,而不仅仅是驾车旅行;每天戴计步器,增加每日步行量;看电视时骑固定式自行车或跑步器行走。

1.4 效果评价

对于每位患者在完成本次治疗周期后的第6天进行生活质量测定,生活质量调查表采用我国孙燕教授改编的肿瘤患者生活质量(QOL)[3]评定标准进行测评,测评内容包括12 项指标,每项指标分 5 个等级,每个等级 1 分,总分最低为 12分,最高为 60 分。51~60 分为生活质量良好,41~50分为较好,31~40 分为一般,20~30分为差,小于20分极差。

2 结果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分布结果见表 1。

3 小结

根据患者的反馈消息有针对性地开展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取得明显效果。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良好及较好比率 64.09%,明显高于对照组 25.64%(?字2=70.4,P

4 讨论

在我国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癌症生存者在不断地增加,关注癌症生存者是2008年ASCO大会的主题内容之一。Demark-Wahnefried报道,为乳腺癌和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个体化的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结果显示,个体化健康指导有助于改善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行为和健康指标[4]。为癌症生存者正确提供饮食及运动指导对提高癌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作用。以往在临床工作中除肿瘤诊断与治疗直接相关的知识外,很少为癌症生存者提供有关营养及运动知识信息,即使介绍营养及运动知识,也是十分随意,提供的信息也十分局限,有时可能还会相互矛盾。因此,许多癌症生存者会寻求医院之外的信息,包括民间流传、社会广告等渠道来源的信息。所以在临床工作中为癌症生存者提供正确的营养及运动指导,提高其生活质量是当前护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而我科开展的个体化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①积极开展不同患者、不同方式、不同内容的个体化健康教育,充分满足癌症生存者希望给予的个体化要求,有效地巩固疗效,提高其生活质量。②有较强的说服力,内容较丰富,采用美国癌症学会的癌症生存者营养与锻炼最新指南。③采用循序渐进的宣教方式,提高了癌症生存者对营养及运动的相关知识的掌握。观察组在患者从住院到出院的整个阶段,随时收集癌症患者有关的所有信息,并根据患者的信息反馈,采用语言教育、文字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多元化、热情、耐心、循序渐进地进行宣教 ,让患者积极主动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并选择自己喜欢的宣教方式。宣教时间不易过长,内容不易过多,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患者对营养及运动相关知识的掌握能力,从而达到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5-6]。

综上所述,个体化的营养及运动健康教育对癌症生存者康复至关重要。为癌症生存者提供营养及运动的健康教育,有助于预防营养不良及体重减轻,改善癌症生存者的生活质量。促进癌症生存者康复、预防肿瘤复发及改善预后的营养与运动措施要点:终生保持健康体重、平衡膳食、采取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Doyle C, Kushi LH, Byers T, et 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during and after cancer treatment: an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 for informed choices[J]. CA Cancer J Clin,2006,56(6):323-353.

[2]陈振东,孙燕,王肇炎.实用肿瘤并发症诊断治疗学[M].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70.

[3]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53-54.

[4]于世英.全方位关注癌症生存者[G].第四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五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教育集,2008:2.

[5]王淑清.2型糖尿病患者的出院随访与健康教育[J].中国医药导报,2008,5(13):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