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

乡愁赏析范文第1篇

一、 温故知新,总结规律

在复习一个新的诗歌专题之前,不妨采用温故知新的方式进行。通过复习课本中的思乡怀远诗,让学生卸下心中的包袱。

李清照的《一剪梅》、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李煜的《虞美人》以及周邦彦的《苏幕遮》,这五首是学生熟识的思乡怀远诗。学生可通过回忆这五首诗,分析它们的思想内容及艺术手法,根据对这五首诗的理解,尝试归纳思乡怀远诗的主题类型和表现手法。

上课时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稍加讨论,就可以得出答案:《一剪梅》主要表达的是作者独居的寂寞和思夫之情,运用的手法是借景抒情;《春江花月夜》表达的是游子思妇的离情闺怨,手法是借景抒情和比喻;《长相思》表达的是军旅思乡和羁旅之愁,手法还是借景抒情;《虞美人》表达的是作者的亡国之愁和古国之思,手法有触情生情、想象、比喻和虚实结合;《苏幕遮》表达的是思乡和羁旅之愁,运用的手法除了借景抒情外还有对写和拟人。

通过表格,将学生的答案展示出来,总结五首诗的情感,大致有四类:羁旅愁思,思念亲友,闺中怀人,征人思乡。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触景生情、寓情于景)、借物抒情、虚实结合、衬托、对写及修辞(比喻、拟人、夸张等)。

由学过的知识导入,不但可以降低学习的难度,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二、小试身手,学以致用

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和炼字题是考查思乡怀远诗的三类主流题型,借景抒情是命题的核心点,思想感情是命题的热点。

学生掌握了纲领性的知识,还需要让学生多实践,通过具体题目的分析,巩固所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例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思考:颈联两句中最传神的分别是哪一个字?这首诗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作者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这个题目涵盖了思想怀远诗的三种题型,学生将这三个问题解决,就可以对这种诗歌类型牢记心中,下次再遇到相同类型的题目也就不会产生恐惧心理了。

乡愁赏析范文第2篇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斗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情感思路: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罹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物,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诗人怀乡之恋情。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一)掌握抓意象的特点。例,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于这首诗,自先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析,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要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乡,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人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了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十分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乡愁赏析范文第3篇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这首诗。

乡愁赏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自选模块 答题策略 题干意识 踩点意识 文章意识

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实行以“分类测试、分批选拔,全面考核、综合评价”为选拔模式的“新课改高考方案”,根据此方案,2009年浙江省考一类院校的考生还要加考60分的自选模块(自选模块为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学科的18个选修模块,每个模块编制1道试题,共18题,每题10分,由学生任意选答6题)内容,语文的自选模块内容为“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

2009年2月,浙江省温州市进行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笔者在改语文自选模块试卷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答题存在一些问题,于是就此问题提出高考语文自选模块的答题策略。

策略一:要有题干意识。

题干为考生指明了回答问题的方向,没有就题干提出的问题作答就是答非所问,所以审清题干极为重要。

01号题题干是“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朱自清的《绿》”,有些学生没注意题干要求(从“疏密”角度赏析),自说一套,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本文主要写梅雨潭水绿得可爱,作者对梅雨潭作主要介绍时,是由梅雨亭带出瀑布,再由瀑布引出梅雨潭,将亭与瀑布归为一段描写,运用素材较多,运用比喻的手法将亭比作苍鹰,将水花比作杨花。文章第三段重点大篇描绘梅雨潭的绿,作者将潭水比喻作荷叶,少女的裙幅,初恋处女的心,最嫩的皮肤和碧玉,并将潭水与什刹海、虎跑泉、西湖、秦淮河作对比,又将梅雨潭拟人化,运用了大量的素材和描法,用密集的描绘突出梅雨潭的“绿”,而用较少笔法写亭瀑布等较多时物,突出全文中心在“绿”上。

该答案分析在理,语言表达简洁流畅,说明该考生有鉴赏文章的能力,但该考生无视题干要求,没有从疏密角度进行鉴赏分析,这样的答案,得分只能在4分以下,实在可惜。02号题第2小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那么就要对景物的特点和情感的类型要作表述,情与景如何交融要作表述,而有些考生没有着重在这方面进行分析。

策略二:要有踩点意识。

高考阅卷时为了体现阅卷的公平性和可操作性,阅卷人员往往把提供的参考答案分成若干个踩分点,考生答题没有答到某个踩分点,该踩分点的分数就被扣掉,因此建议考生要有踩点意识,善于解读出题干中所提问题的踩分点,并在答题中体现出来。

01号题,踩分点涉及总体结构疏密(或“详略”)的概述,“疏密”在文中表现的具体分述,分述过程涉及表现手法和作者的情感态度,有些学生在答题中不能多方面照顾到。02号题要求从“情与景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踩分点涉及景物特点,意象象征意义理解、表达技巧分析、主旨把握,有欠缺的答案酌情扣分。许多学生只翻译了这两句要赏析的诗句,没有点出“幽寂、荒凉”的景物特点,导致失分,这是欠缺踩点意识所致。有个考生的答案如下:

“深处无风莲叶响”,没有风,荷叶怎么可能摆动并发出声响?其实是作者心里不宁静,因战乱而客居他乡,只能带着乡愁在梦中回望,心潮澎湃,渴望回乡。“水寒更有半眠鸥”,虽为“梦回”,作者并未入眠,而是说浸在乡思之苦中,“水寒”亦是作者心寒,而作者自己却是“未眠人”。身处异乡,人情冷暖,如何安心入睡?作者借“荷叶动”和“鸥未眠”之景,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

该答案中有“作者借‘莲叶动’和‘鸥未眠’之景,道出了自己乡思之愁、离乡之苦”的句子,此句子就“情景关系”作了分析,可惜没点出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而导致该踩分点失分,实为可惜。

策略三:要有文章意识。

自选模块,每道题目10分,有的题目明确要求不少于150个字,有的题目没做具体字数要求,但从参考答案来看,文字量也较大,大多超过150个字。从学生的回答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学生的答案字数都超过150个字,有的甚至达300字以上,如此多的文字表述就要注意篇章结构,如总分关系的处理,要点前后顺序的处理,语句的衔接,还要注意表述简明扼要而不嗦,也就是说要把答案当作赏析小短文来写作,要有文章意识。注意篇章结构的答案,给阅卷老师留下好印象,无形中会多给分数;而回答零乱,前后嗦重复的答案,则反映出该生思维的混乱,对此扣分可能比较严重。

高考语文自选模块考试在浙江还是个新事物,学生答题易出问题,笔者希望提出的答题策略能对2009年的浙江考生有所帮助。

附:

一、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试题

题号:01 “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绿 朱自清(文章略)

问题:现代散文较多承接了古代散文的某些观念,在素材的安排、笔法的运用上,尽量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请从散文的“疏密”角度,赏析朱自清的《绿》。(不少于150个字)

题号:02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模块(10分)

阅读下面一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梦回 林景熙

梦回荒馆月笼秋,何处砧声唤客愁。

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

注:林景熙(1242―1310),字德阳,号霁山,温洲平阳人,宋末遗民诗人。

问题:1.本诗写诗人荒馆梦回的场景,请你置身诗境,用自己的话把梦回场景摹写出来。(4分)

2.请你从“情和景的关系”的角度,赏析诗句“深夜无风莲叶响,水寒更有未眠鸥”。(6分)

二、2009年温州市高三第一次适应性测试自选模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题号:01

《绿》的重心在梅雨潭水之“绿”,文笔“简”在瀑布,“繁”在潭水,疏密有间。先是正面展现梅雨潭,然后又用周边环境,梅雨潭的声、色、形,用他处质色各异之“绿”来衬托、渲染梅雨潭的“绿”,简笔勾勒,传神而已,疏淡中见雅致。繁笔详写梅雨潭,运用了比喻、通感、拟人、排比、反复、呼告等手法,多层面多角度极富情致地将梅雨潭的一汪清水描写得奇异可爱、温润柔和,把自己的倾慕、欢愉、陶醉、神往之情融汇在一片绿色之中,浓密处见生动。文章结构既开放又紧致,笔法多姿多彩,摇曳生姿,把梅雨潭的“绿”写得摄人心魄,使人为之心醉神迷。

题号:02

乡愁赏析范文第5篇

(一)从意象入手,把握新诗表现的内容。意象即诗人的意中之象,往往表现为一些具体的事物。诗人就是借助这些具体的事物来创造氛围,描述画面,刻画形象,把要传达的意思寓于诗行之中。认真理解、分析意象,就可以把握住新诗的内容。如余光中的《乡愁》主要由四个意象构成: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年少时,异地求学,邮票是“我”和故乡、亲人的纽带,“我”以信件的方式来寄寓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长大后受生活的驱遣,不得不背井离乡,夫妻异地生活,对母亲对妻子对故乡的思念便寄情在那一张张往返的船票上。小时和长大后的乡愁还有所寄托和排遣,那么,随着意象色调的变冷,这种乡愁也在加深加剧:时空的隔膜,乡愁无法排遣,郁积于胸,“一方矮矮的坟墓”,将诗人和母亲――生者和死者永远地隔离开了!增强了悲剧氛围。而现在,那“一弯浅浅的海峡”,又人为地将我和故乡隔开,无法逾越,诗人的乡愁得到升华,将个人的小乡愁升华到家国之思的大乡愁。诗人就是通过这四个具体可感的意象托物寄情,将人生四个阶段浓烈的亲人之思、故乡之思、家国之思浓缩其中,具体形象,耐人寻味。阅读这首诗,只有体会了这四个意象,才能深刻地领悟这首诗所表现的具体内容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从画面入手,把握新诗描绘的意境。诗人往往运用含蓄凝练的语言来描绘一个个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画面,造成一种新奇的意境,抒发感情,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也。如席慕容的《乡愁》: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梦里的挥手离别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三节诗三个画面:诗人首先用月夜的笛声营造一种缓慢低回凄清的氛围,把读者带入梦幻般的意境之中;然后用一个新奇的比喻,把故乡的“面貌”比作一种模糊的怅惘,把思念故乡的感情表达得独特而富有新意;接着用以实写虚的手法,把故乡的“面貌”和那种“怅惘”之情比作“雾里的挥手”这一具有画面感的场景,使读者在画面中体会到乡愁的滋味;最后点出乡愁,用一个富有诗意的比喻“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来描绘一个画面,让读者明白:乡愁在心中永远挥之不去。诗人就是通过三个画面来创设一种深远的意境,寄托无限的乡愁,别出心裁而诗味隽永。理解这首诗,就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从具体可感的画面中,把握诗的意境,从而领会诗人传达的感情。

(三)从写法入手,把握新诗抒发的感情。为了把感情很好地抒发出来,引起读者的共鸣,诗人往往借助一些表现手法,如象征、比兴、烘托、回环、对比等。从诗歌的表现手法入手,可以较好地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如舒兰的《乡色酒》: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柳树林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诗中描述的两个画面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是画面的景象形成鲜明对照:三十年前的今晚,皓月当空,家人围坐在柳树下,吃饼赏月,其乐融融,“我正年少”,青春焕发,月儿透过柳梢,调皮地望着我;三十年后的今晚,依然明月朗照,但物换景移,亲人离散,只有我孑然一身在椰岛的树林里“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二是画面的气氛形成鲜明对照:前一幅洋溢着温馨幸福之情;后一幅则充满着孤寂凄清之感。三是画面的动静形成鲜明对照:前一幅以动为主,大人对月饮酒,小孩嬉戏笑闹;后一幅则以静为主,寂静的椰林中,游子独酌。诗人就是在这种鲜明的对照中把那种浓烈的相思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只有把握这种对照手法,才能领悟诗歌的深刻意蕴,体会诗人独特的感情。

(四)从语言入手,把握新诗含蓄凝练的特点。凝练含蓄是所有诗歌最基本的特征,新诗也不例外。只有从语言入手,反复涵咏,仔细揣摩品味,才能把握住新诗凝练含蓄的特点和凝练含蓄中的表情达意。如臧克家《有的人》第一节诗: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诗人运用凝练含蓄的语言评价了两种截然相反的人: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体活着,死是指他们灵魂已死、精神消亡、生存的价值不在;而像鲁迅那些甘愿俯身为人民做牛做马的人,即使他们的生命不复存在,但是他们的思想、精神却永驻人间。“死”是指作为生命的躯体的消亡,而“活”是指思想、精神永远为人民所铭记。短短几句诗,容量却如此之大,含蓄凝练由此可见。如果我们不从语言入手,反复涵咏,仔细揣摩品味,就难以把握住“死”和“活”的不同含义,更难以把握住凝练含蓄中所包蕴的深刻哲理。

(五)从背景入手,把握新诗特定的写作意图。任何文学作品都会打上时代的烙印,体现出特定的时代精神。如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写于1921年。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曾于1921年4月回国,目睹中国现实,倍感失望和痛苦,于是诗人痛恨黑暗的现实,向往光明的未来。所以,诗人在诗中描述了一个宁静、详和、幸福、自由的世界,和黑暗的社会现实形成鲜明的对照,表达诗人对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倘若不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那么我们就无法把握这首诗特定的写作意图,也难以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内容。所以,对一些重要诗作的创作背景的了解是非常必要的,这有助于更好地阅读和鉴赏诗歌。

相关期刊更多

湘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党史研究室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