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

乡愁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地理教学;乡愁教育;研究性学习

余光中先生以一首《乡愁》打动了许多国人的心。乡亲、乡音、乡情、乡愁……凡是与“乡”相联结的词语都给人以“家”的温暖,让人魂牵梦绕。“只有特色的,才是永恒的”,一个区域如果没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它就很难扎根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个民族如果丧失了自己的文化,它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之林。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只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才能成为区域的标签,只有经久不衰的传统文化才是一个民族真正的“底色”。

2013年12月12日,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就是让城市融入当地特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城市生态,使“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成为现代人乡愁记忆的物化寄托。当然,生态城市建设不仅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还要让城市以人为本,“融入人类社会”,要尊重社会文化,保护、继承和展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民风、生活习惯和人文景观,为乡愁烙上文化的印记,让传承千百年的古老文明“活”在当下,让家乡记忆、乡土情怀具有鲜活的灵魂。

没有乡愁的人是没有根的,没有根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伴随着20世纪90年代高速城镇化而成长的学生,知城不知乡,无法感受泥土的芬芳,加上生活节奏的加快和西方“快餐文化”的入侵,青年学生往往无法体会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甚至滋生“崇洋”的心理,家乡的概念十分模糊,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感情成为一纸空谈。

一、从地理视野分析乡愁教育

地理学科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义务教育地理课程以“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为目标,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要求学生“了解家乡、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貌,了解家乡与祖国、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要求学生“关注家乡的环境与发展,关心我国的基本国情,增强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尊重世界不同国家的文化和传统,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理解国际合作的意义,初步形成全球意识”。《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也有类似表述。

从关注家乡、热爱家乡到关心国情、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信,进而发展为理解世界、欣赏世界,地理学科知识教学一脉相承,情感培育循序渐进,价值观养成逐级进阶。家乡,是一方水土,是一方文化,是一个特定的区域,承载着几乎所有的地理要素,是地理学科研究的对象;家乡,就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承载着学生许多的喜怒哀乐,具有丰富而鲜活的教学素材,是开展体验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拓展性学习的最佳场所;乡土地理既可作为独立学习的内容,也可作为综合性学习的载体。《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认为乡土地理教学可“帮助学生认识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这是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不论从学科的价值取向还是从课程设计看,地理学科在开展乡愁教育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开展乡愁教育理应成为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既是任务,也是责任。

乡愁教育要求把学习视角缩小到家乡,这个“家乡”的范围可大可小,但从地理教学的资源开发和学生认知的角度考量,乡愁教育的范围一般设定在县(市)一级的行政区域为宜。首先,县(市)尺度具有相对独特的自然环境与自然景观,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区域性和综合性特征,使乡愁教育沉降在独特的区域背景上;其次,县(市)尺度一般具有独特的风土民情与人文景观,可以反映传统文化的地方特色,体现传统文化源于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独特魅力,使乡愁教育融汇在深厚的文化底蕴中;第三,县(市)在我国行政区划中相对稳定,具有相对独立的行政决策权,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也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独特性,使乡愁教育落实在现实的材料和真实的情境里。

二、在地理教学中开展乡愁教育

1.地理知识教学应扎根于乡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美国教育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源于已有的经验,学生对身边的事物往往比较感兴趣,承载着大量信息的乡土地理为开展乡愁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笔者所在地合肥是安徽省省会城市,位于江淮之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具有较明显的过渡性特征。本校地理兴趣小组常年开展天气观测,记录每天的气温、降水、风向、风力等气象要素,并绘制相应的气象要素图。在学习天气与气候时,学生运用数据能比较容易地说出天气与气候的区别和联系、合肥不同季节的主要天气特征、合肥的气候特征等,若与北京、广州的气象数据对比,容易得出合肥气候具有从温带季风气候向亚热带季风气候过渡的特点,进而理解合肥多暴雨、大雾、高温等灾害性天气的原因,理解传统农业以水稻种植业为主的区位选择,理解“清明吃青团,中秋打火把”的民俗民风,在增强防灾减灾意识的同时,体会传统文化中蕴藏的人地和谐的思想内涵。

学习地质地貌时,笔者组织了巢湖北山地理考察。走近大自然,学生可以亲手触摸岩石、土壤、河湖和植被,亲眼观察岩石的产状,亲手测量岩石的倾角,观察背斜、向斜、断层、裂谷,理解背斜成山或谷、向斜成谷或山的原因,还可以测量河流的水文特征,身临其境地感受河湖的湿地效应、森林的环境价值……巢湖北山是国内许多高校地理专业的实习基地,是原生的大自然地理课堂。地理考察可以零距离接触家乡的山山水水,深入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在增加地理知识的同时,强化乡愁的物化记忆。

近年来,合肥城市化发展很快,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大量的人口迁入,带来了城市的繁荣,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城市化问题。在学习人口与城市化时,笔者以合肥为案例,通过呈现合肥人口、面积、交通、功能规划、GDP、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等数据,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的原因及影响,理解城市化的进程和意义,从正面引导学生理解人口迁移和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未来城市化的方针与对策。

伴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合肥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传统农业也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在学习农业地理时,笔者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全国闻名的合肥大圩生态农业园区,走进西瓜地、葡萄园、蔬菜大棚、十里渔场,观赏四季花海,品尝无丝鲜藕,亲临徽派民居,品茗农家茶社……大圩农业游,不仅能让学生理解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了解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明确产业结构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而且能亲身感受新农村的时代变化,萌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豪情壮志,其间蕴育的浓浓乡情终生难忘。

扎根于乡土的地理教学情境是充满情趣的、真实的、生活的,能唤醒学生学习的乐趣,从这个意义上说,立足乡土地理的乡愁教育可以有效提升教学的专业品味。如果把教学资源和教学案例乡土化,必将有利于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感知地理事物和现象,理解地理原理与规律,形成独特的地理视角,并学会“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

2.地理情感培育应立足于乡愁

“乡愁”,从字面意思看,指的是思念家乡的忧愁心情,但从更广泛意义上看,则是对家乡的情感。只有认识家乡,热爱家乡,急家乡之所急,忧家乡之所忧,才可能生发出“乡愁”的美好情感。

爱家乡,是爱祖国的前提。对于学生来说,“祖国”略显抽象,而“家乡”则是具体而鲜活的,可以感知的真实存在,与自己生活密不可分,相对于“爱祖国”而言,“爱家乡”的情感培育有更现实的基础,更容易触及学生的心灵,以此为基础,地理教学的情感目标才可能真实的达成。

山、水,是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标志,往往也是镌刻着乡愁的空间坐标。合肥地势比较平坦,海拔284米的大蜀山,孤峰矗立,气势雄伟,在学生心头具有独特的魅力。学习地表形态的塑造时,笔者带领学生登临大蜀山,一边探寻火山锥、火山瀑、火山岩、火山颈等火山遗迹,一边感受大蜀山秀丽的自然景色和优美的生态环境,体会大自然的神奇力量,感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引导学生对自然产生敬畏之心,对家乡产生热爱之情。

巢湖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湖中有山,山中有水,烟波浩渺,风景如画。2011年安徽省区划调整,将巢湖整体划转入合肥,为合肥加快建设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努力实现区域性特大城市的宏伟目标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学习城市地理时,以此为案例进行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对城市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的认知,而且可以增强对家乡历史变化的理解,钦佩党和政府决策的大胆英明,坚定在社会主义道路下发展家乡未来的美好信念。

合肥是国家园林城市,山水秀丽,环境优美,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就精选了“合肥市环城公园”作为生态城市的阅读材料。教学中通过数据说明环城公园在调节大气成分、吸烟滞尘、减弱噪音、涵养水源、美化环境等方面具有巨大的生态价值,盛赞合肥超前的城市规划,引领学生感受家乡的美丽和家乡人民的聪明智慧。

合肥还是全国优秀生态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全国著名科教城市、部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无论学习自然地理,还是人文经济地理,合肥都具有丰富的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可供开发。

实践表明,立足于乡土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利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特别是正面的家乡形象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家乡自豪感和成就感。立足于乡愁的情感培育才可能浸润学生心田,成为永恒的心灵记忆。

3.地理乡愁教育应践行于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国家教育部2000年1月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综合实践活动板块的一项内容。它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

笔者所在学校多年坚持研究性学习,并将其作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每学期初,各教研组拟定一定数量的研究性学习课题供学生选择,学生选择或自主申报课题后,在指导教师帮助下,通过查找资料、调查访谈、实验测量等方式展开研究,学期结束前提交研究报告,学校组织评选,优秀成果结集成册。

在指导学生研究性学习课题里,有许多是涉及乡土地理的内容,如四牌楼的历史与未来、合肥四郊气温差异研究、合肥滨湖新城的步行街选址问题探讨、大建设背景下的斛兵塘去留辨析、合肥龙虾文化的出路、校门通拥堵的解决办法、合肥工业大学校园古树的保护、合肥需不需要调水、陷巢州是真实的吗、合肥的自行车是多了还是少了、合肥建光谷的可行性研究、大圩观光农业的区位选择、引江济巢可行吗、合肥可不可以建核电站、合肥有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合肥母亲河――南淝河水生态调查、淝水之战的地理探源、小区游泳池的生态价值、秸杆燃烧对合肥雾霾的贡献……

乡愁教案范文第2篇

一、学案引导,主动学习

教师设计编写学案是引导学生深度学习的基础。要根据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教材,研究中考的轨迹规律,分析学生学习情况和学习状态来设计学习目标,内容要求用具体、易理解、便于操作的行为动词。要引导学生领悟并构建知识体系,理清知识脉络,把握内在联系,提高综合运用能力。要精选有代表性、能引导方向、规范严谨的题目,要让学生能够面对新的情境,联系生活实际,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来思考回答问题。学案的设计要能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

如:朱自清《背影》的学案引导,可以抓住作者的三次流泪,以情感体验作为切入口进行拓展,延伸到学生自己的生活中。引导学生:“你曾经也像作者一样,为父亲流过泪吗?”这个环节让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回到自己与父亲相处的点点滴滴。让大家都积极地参与进来,其中有感动的泪、有感激的泪、有后悔的泪……然后再回到文本中去,让学生找找文中作者为父亲流泪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是怎样的眼泪?这样,读者与作者的情感共鸣就自然而然地产生了。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学生原有生活经验,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帮助学生从教学活动与社会生活的互动中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全面发展。同样,在拓展训练题设计时,教师也需有目的地将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二、小组合作,人人参与

深度学习,更多的是教学生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通过合作学习和体验式学习,形成开放性的网络知识结构。教师要给学生一个巩固、转换和内化信息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学习内容之后,对信息进行加工,将原始资料变成存储的知识、意义、经验或感受。在合作学习中,教师通过检查课前的预习情况和课堂现场学生的提问,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设计合作方式,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合作中,让每个学生“跳一跳”,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走进初中语文课堂看一看,我们会发现,有些小组合作,就是尖子生的天下,其他学生成了陪衬。要想深度学习得彻底落实,就要把潜能生和优秀生按N形排列,让每个“潜能生”的对面和旁边都是优秀生,让优秀生带动和帮扶“潜能生”,形成良好的环境影响,给每个学生创造参与学习和讨论的机会。在讨论过程中,要关注对学生的指导与评价,一个文本是一个有机整体,虽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看,但在特定语境中,其主旨不可能是飘忽不定的,其含义也不可以漫无边际地无限延伸,放羊式的评价,缺少的是理性的回归。

三、内化教材,拓展恰当

拓展的内容要符合学生的实际状况,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时要适当变换内容或改变难度,使每一位学生都感到亲切,都有话可说,从而达到内化的目的。教师如果能在深度备课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文章的主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课文的中心去进行拓展,就能拓宽学生的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接受、领悟、吸收、获得人类的创造智慧。然后跳出来,探索课文的空白,搜寻新的构思,引发新的思想,把固定下来的文字读活。 如教学余光中和席慕蓉的《乡愁》诗二首,两位诗人分别把乡愁说成是邮票、海峡;清远的笛、没有年轮的树……在学生已经熟悉什么是诗歌意象后,教师设计了一个拓展小环节“学做小诗人”。每人也为乡愁写一个句子,这个教学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乡愁是雨打芭蕉,早也潇潇晚也潇潇”“乡愁是窗前的风铃,叮叮当当令人心伤”“乡愁是雨中的泡桐,那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学生的想象力让课堂掌声似潮。

这些成功的课例启示着我们:一棵树,只有根基牢固、营养丰富,它才会枝繁叶茂,否则,延伸的枝条再多再丰富,也会由于根基不牢、缺乏营养而枯萎。再拓展就要以教材为依据,学生才会有收获。教师在对课文拓展延伸时,首要的就是深挖教材、紧扣文本,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教师就像领导者不需要自己用尽全力去划桨,更重要的是掌好舵。

乡愁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情景教学乡愁感受体验、语文

一、慎思之――慎思语文情境教学之意义

学习的过程不只是被动地接受信息,更是理解信息、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种建构过程需要通过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恰当的情境可以帮助学生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信息,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探究、发散地思考,使学生的学习达到比较高的水平。

适宜的教学情境不但可以提供生动、丰富的学习材料,还可以提供在实践中应用知识的机会,促进课内向课外的迁移。例如在《论语》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的情境,当学生在生活中遇上类似场景时,很容易就脱口而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

从整体的教学过程来看,语文情境教学设计就是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将课文所要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实际生活经验相结合,调动了语文教学中的多方面因素,如学生、教师、课本三者之间,课上与课外,语文与生活等等,这与“大语文”的概念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情境教学可以调动一切有利于学习因素,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整个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二、笃行之――以《乡愁》为例笃行情境教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实践性”,“应该让学生在广泛的语文实践中学语文、用语文,逐步掌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i情境教学正是这一要求的体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导入、运用形象性的语言、讲述相关故事、插入音乐视频、提问等多种手段创设情境。

(一)在导入过程中创设情境

要想在短短的四十五分钟内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是极为关键的一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若能充分发挥导语的作用,就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学生引入文章所创设的情境中。

在设计《乡愁》这一课时的导入部分时,我就着意于内营造和课程内容相似的情境。伴着悠远的《思乡曲》,教师走入课堂,娓娓地向学生们叙述出《乡愁》的写作背景:“1971年,遥远的宝岛台湾,深夜,一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天空,如水的月光穿过窗棂,洒进房间。已经离开故乡20多年的余光中先生倚窗而立,时而低头沉思,时而抬头眺望。想到有生之年回乡无望,愁绪顿生,思乡之情如潮水般涌上心头,他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情,快步走进书房,打开台灯,摊开稿纸,一首小诗从他的笔尖流淌出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接下来教师带着充沛的感情范读《乡愁》这首诗,用带着淡淡哀伤的情境和饱含深情的诵读抓住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形象生动语言创设情境

我们可以抓住文章中形象生动的描写,真实感人的情感,运用形象生动的语言,使学生置身于相应情境之中,与作品中的人物“情投意合”。在《乡愁》的教案中,当讲到“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教师饱含深情的叙述到:“母亲在矮矮的坟墓里静静地长眠,外面站着泣不成声的诗人。我想这世上最痛苦的滋味、最遥远的距离、最永久的悔恨,莫过于这样近在咫尺却阴阳两隔了。那贴着邮票的家书再也不能寄到,内心久久的依恋与苦苦的思念再也无法让母亲知道了。”

余光中先生的母亲,不仅给予他生命,更在那战火纷飞的年月中悉心呵护着孩子。如今,孩子功成名就,想要尽心竭力地报答亲恩,可母亲却在那方矮矮的坟墓里头,再也听不到外头儿子的呼唤了。带着“子欲养而亲不待”这种永久的悔,诗人余光中写了很多诗来怀念他的母亲。随后展示余光中先生其他的诗作,在形象生动的语言的描绘下,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余光中站在母亲坟前的场景,令人感动落泪。

(三)借助相关的故事创设情境

“诗言志”,言志抒情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诗歌教学的落脚点应放在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意境的感悟上。教师可以在诗歌教学的过程中把与诗歌内容相关、情感相似的故事引进课堂,娓娓道来,让学生在故事创设的情感氛围中,不知不觉地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和情感体验中去。

在设计《乡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引入元老于右任的故事:于右任先生,1949年离开大陆前往台湾,而当时他的妻子和长女却留在了陕西的咸阳。于右任先生到了晚年,特别想念大陆,想念他的家乡,想念他的妻子,想念他的女儿。他常常登上台湾的高山之巅眺望大陆,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任泪水肆意地流淌。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传说狐狸死的时候总是朝向它出生的地方,动物尚能如此,何况是人呢?他多么想回去看一看家乡,看一看家乡的亲人,看一看故土的一草一木啊!但是,他想回却回不去啊!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铸成他永远的遗憾!”通过与余光中有着相似经历的人,与《乡愁》有相似情感体验的诗为学生创设内在意识前提,让学生更深刻的感悟那浓浓的乡愁。

(四)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创设情境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的表演,而是师生的交流互动。教师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传输者,更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课堂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运用联想想象的方式创设情境。

在《乡愁》的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个诗节,但是每一个诗节都凝聚着作者一生的沧桑和难以言表的哀愁,深深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发挥联想和想象,用散文的语言,描绘出余光中诗歌在自己头脑中幻现的那一幅幅画面。”开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让学生深入诗作体味余光中先生的深情。

恰当的情境,能够调动积极的学习因素,使学生对文本有切身的体悟。语文课堂上,教师应该像优秀导演一样,创设情境,使语言文字内“住”着的人、事、物、景活生生的呈现出来,让语文课堂像大片一样精彩。

参考文献:

[1]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乡愁教案范文第4篇

中国字的“愁”是由秋天的“秋”和心脏的“心”字组成,它让我们想到热烈夏天消逝后的失落和寂寥,是寒冷将至的秋日里的离情别绪。在我的感觉里,最具乡愁的民族就是俄罗斯人了。那广袤的大地,浓重的深秋,漫长的寒冷,都特别容易萌生愁绪。人生在世,最是伤情离别时,乡愁的情感底色是离别,离别越久,情绪越烈。一年只有近乎惊鸿一瞥的春秋好时光,夏天也显得过于短促,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大量的俄罗斯人喜欢迁徙。远离故土,必然而生的就是刻骨的乡愁。

乡情与“愁”相联系,怀乡的人向来是“一怀愁绪,几年离索”。倘若一个人是被迫离乡,被逼去国,其中的乡愁更是浓得化不开。俄罗斯很多大作家都是“乡愁大师”,比如逃离祖国或流亡海外的蒲宁、纳博科夫、布罗斯基、索尔仁尼琴等等。在导演中的典型代表就是电影诗人――塔可夫斯基了。

差不多在十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给他带来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的《伊万的童年》,这部表现“战火童年”的影片,和通常看到的很多表现人在战争中不忘诗意和梦想的苏联电影没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但想到该片拍摄于20世纪60年代的初期,便觉得确有其过人之处。这部影片并不能让我感动,我一直不知道原因,后来,当我看了更多的塔可夫斯基电影,我慢慢明白其中的原因,是他的影片里故作的沉重让我产生隔膜。

《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继拍摄的第六部长片。该片像他所有的电影一样,既在苏联国内引起讨论和争议,也深受国际电影界的关注,并在一些电影节上获奖。2000年的夏天,我曾看过这部影片,难以说出自己不适的感受,简单地说,它以空前的沉闷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五年后,我重新再看,竟发现其中的故事完全没有印象,每个镜头和细节都像是第一次看到。整部影片都弥漫着挥之不去的,缓慢的,潮湿的,晦涩的,铺天盖地的沉重愁绪。

《乡愁》是典型的塔可夫斯基电影,基本没有情节,只是一个人的情绪,充斥着凝重近乎于呆滞的神情,人物的怪异举动,仪式化的动作造型,幽暗的光线,粗糙的环境,以及诗情画意的摄影画面。

影片描绘的大体故事如下在一个浓雾迷漫的日子,苏联学者安德烈・戈尔恰可夫在年轻的意大利女翻译的陪同下前往圣凯瑟琳教堂参观。经过长途跋涉,两人终于抵达目的地,戈尔恰可夫此时却连车也懒得下,更拒绝进入教堂参观,女翻译只得独自进入教堂。接着,两人来到一家旅馆投宿。戈尔恰可夫很快便进入了梦乡,他梦见妻子,同时也梦见了意大利女翻译,两人的衣着打扮极为相似,并分别与他同衾共枕……忽然,他被敲门声惊醒,原来女翻译要带他参观矿泉疗养胜地。在热气蒸腾的露天温泉浴池,他们遇见了笃信教义的怪人多米尼科老人。

下午,戈尔恰可夫在多米尼科破败漏雨的家里交谈。多米尼科深信如果能举着在圣凯瑟琳教堂点燃的蜡烛走过温泉浴池而烛火不灭,这个世界便能得到救赎,他希望戈尔恰可夫能完成这一神圣使命。不久,戈尔恰可夫为履行诺言来到温泉浴池,他手持蜡烛,成功穿过了温泉浴池。

影片结尾是表达回忆的棕色象征镜头,戈尔恰可夫在故乡的一个水池边,他的身后是俄罗斯山坡和小木屋,而在他身边包围的却是意大利式巨大的教堂廊柱建筑。

在拯救堕落人类和世界的大命题下,影片还有一条同时并进的副线就是男主角戈尔恰可夫与女翻译的情感纠葛,确切地说,是女翻译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在两个人的旅行中,女翻译似乎一直期盼着戈尔恰可夫的激情。但他始终没有,而总是抽空思念自己在俄罗斯的妻子。他似乎也对女翻译有着隐蔽的,但他克制着,始终让怀乡的情绪战胜了不道德的婚外情。

很少有人可以清晰地解说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内涵,因为一切都是朦胧和不明确的。我隐隐约约感受到,他的所有影片都是在表达和影射自己,把自己塑造成一个孤独的拯救人类的苦行僧。他的全部电影创作似乎构成了一个互相呼应的系列,其总主题是在诠释个人对世界所负担的责任。影片充满了晦涩的象征和仪式,使其成为一串串任人读解而无法说清答案的谜语。

乡愁教案范文第5篇

一、加强宣传,确保政策落地

加强干部职工,驻村工作队,帮扶责任人政策学习,通过班子会、干部职工例会加强关于脱贫攻坚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国务院、省、州政策学习,发放《脱贫攻坚政策学习资料》。积极开展农民夜校工作,由各包村负责人、驻村工作队以四项基金、技能培训、法律法规、感恩奋进学习为重点加大对群众思想引导。抓好教育、医疗政策宣传工作,通过对教育、医疗等惠民政策的梳理,我乡针对贫困户专门制定教育和医疗政策宣传单,列出可享受的政策清单。

二、对标问题,抓好整改工作

针对我乡通过“两不愁三保障”排查出的问题,抓好“三落实”“三精准””“三保障”回头看工作,特别是涉及到“两不愁三保障”突出的问题及时同涉及部门做好对接,及时纳入项目建设库中,确保整改达到要求。目前,我乡大排查中发现的农户系统与实际信息不一致的问题已整改完成。易地搬迁拆旧复垦工作已整改完成。农户饮水改造提升工程已纳入项目库建设中,前期规划设计工作已完成。

三、落实责任,强化帮扶工作

相关期刊更多

湘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党史研究室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