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朗诵

乡愁朗诵

乡愁朗诵

乡愁朗诵范文第1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4-0076-03

【作者简介】刘金玉,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江苏泰兴,225400)副校长,正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333”人才培养工程对象。

一、课堂开启,进入角色

预备铃时,教师面带微笑地在教室门口静等,并巡看着学生;上课铃响后,教师踏着铃声走进课堂,环视四周,后充满激情地问好。

在师生问好过程中,如果发现少数学生不能严肃认真地做好此事,则需要提醒,有时,甚至要批评,以确保课堂的严肃性。

【教学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纪律从起立开始,情感从问好开始。如此开启课堂,师生就能进入各自应有的角色,扮演好各自的角色,落实好各自的角色。

二、进行学习,明确方向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一道来学习中国台湾省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所写的一首诗――乡愁。大家一齐将题目读两遍,要读出感情。

学生读题目。

师:“乡愁”两个字,大家都认识。但读得没感情,这不怪大家。因为我们不了解文章的内容,毕竟我们是刚刚才拿到《乡愁》这篇文章。等学了之后,就自然能读出感情出来了。

师:同学们,每一节课都有学习目标。今天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能够正确、流利、富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正确理解诗歌特色,把握诗歌情感。

【教学意图】导入新课,需要创设情境。这种创设不是人为的,而是自发的,不是教师通过语言或图画来展示,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课堂学习的氛围来创造,通过自己对文本的学习来创造,所以,语文教学从开启宜“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把创设情境的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创设情境。课堂学习是要有任务、有目标的。这种目标应该从学科课程标准、教材编写要求、学生现实状况出发,综合考虑。这种目标,必须是显性的,而不是隐性的,即不是只有教师自己知道,而学生不知的假目标。

三、走近诗歌,初次诵背

师:下面我们进行第一次学习。请全体起立!抓紧时间背诵全诗,三分钟后检查。

学生读背……

师:时间到。会背诵的同学举手,不会背诵的同学站起来……很好,都坐下去了,说明都会背了,下面请一位同学背诵。

学生背诵。

师:请你将“后来”这节再背一遍。

学生背诵。

师:哪位同学知道哪里读错了?

生:后来呵(hè)。

师:后来呵(hè),是吗?带字典了吗?

生:没有。

师:语文课不用字典、词典就不是语文课。但今天因为换了地方上课大家没带字典,所以老师就暂时充当字典。这个字一般有两个音,一个音是hē,一个音念唬没有hè音,当它念hē的时候,是呵斥,呵护;当它在句首,表语气的时候,请注意念唬不过,有ā惊叹,á追问,ǎ惊疑,à明白、赞叹这四种读音。在句末,一般念轻声唬文中念什么?

生:后来呵(唬。

师:也有点别扭。呵(唬,会与前面字的韵母或韵尾进行连读。如果前面是弧e、i、o、ü,念“呀”;如果前面是u、o、ou,念“哇”;如果前面是n,念“哪”;如果前面是ng,念“ng弧薄:罄础lái”,把后来的挥搿i”连起来,连读成“后来呀,后来呀”,预备读!

生:后来呀。

师:对,后来呀。

生:后来呀。

【教学意图】语文课从学生的读书开始。而诗歌则应该从学生的背书开始。通过诵读、诵背,一方面发现读书中的问题,可以有的放矢进行解决;另一方面,学生已经自我走进诗歌,自我理解诗歌,而不是教师在讲解诗歌,每一个学生对文本都有自我的初步的理解――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还是不全面的,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理解与认知,这样,“我在场”“现场感”就凸显了出来。

四、走进诗歌,把握内涵

师:下面我们来剖析本文究竟写了什么。看自学指导(2)――请同学们再读诗歌,并对诗歌进行品析:①请各用四个字概括每节诗歌所表达的内容。②全诗所表达的主要感情是什么?试用自己品析、理解出的诗歌情感来朗诵诗歌,比谁能朗读出诗歌所蕴含的情感。四分钟后检查。

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师:四分钟到了,请一位同学有感情地读诗。

学生读诗。

师:你自我感觉如何?

生:还行。

师:你对她朗读有何评价?

生:挺有感情的。

师:这位同学确实读得不错。那请你再说说这四节分别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用四个字概括。

生:分别写了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痛、分离之苦。

师:很好。同学们,乡愁是怎样的情感?不就是对故乡的情、爱、痛、苦吗?那么这几种感情里面,你们以为哪一种感情是最主要的呢?

学生回答混乱。教师让学生同桌进行讨论。

师:好,这位同学,请你到前面来讲讲。

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还是第四段。因为第四段说的是分离之苦,台湾与大陆海峡分离。还有题目是“乡愁”,“乡”的意思是故乡,就是台湾与故乡分离的痛苦。这几种情感是随时间推移、年龄增长写的,应该是越来越深刻,越来越重要。是由自己的小故乡到祖国这个大故乡的。

师:这位同学分析到位。第一,以它在诗歌最后,卒彰显志。第二,前面还讲了小的“家”,后面才是大的“家”即国家。以小家铺垫、衬托对大家的情感。

师:台湾和大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什么状况,你们知道吗?

生:来往较少。

师:对,本是一家,一体,但却由于人为的因素不能常来常往,这是多么悲苦的事!这种乡愁是更大意义的乡愁。

师:下面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再将这首诗读一遍,读出这种哀愁,把这种分离之痛和迫切地希望祖国统一之情也读出来。开始,读慢一点,自读开始。

学生轻声读……

师:好,全体起立!齐读。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次读得应该是进步多了吧?

学生纷纷点头。

师:请坐,我们还能不能读得更好呢?大家看一段文字。

教师用投影出示写作背景。

师:诗人写作此诗时多大?

生:43岁。

师:已经多少年没有回过大陆了?

生:21年。

师:余光中先生说,我写《乡愁》仅花了20分钟,所以情感完全在这个字面流露出来,写完这首诗之后,余光中先生也是热泪盈眶,沉吟了很久。所以我们读的时候用什么样的感情去读啊?

生:哀愁的。

【教学意图】学生向课文学什么?学两点,一是内容,二是形式。内容包括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形式包括怎样表达。所有课文的学习都应如此。故学生学诗歌一是学诗歌内容,二是学诗歌表达。在学习内容时,仍把诗歌的学习权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感知与理解,在这基础之上,再进行研究与合作,达到问题的真解决与真应用。在理解诗歌主旨时,不必都讲所谓的“知人论世”,如果学生理解了,则根本就不必。

五、走进诗歌,体会特色

师:同学们,我们读诗还要搞清楚诗人是如何表达思想的。下面请大家继续品析诗歌,你认为诗歌用哪些方法表达这种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的,结合诗歌的具体内容剖析,三分钟之后发言。开始!

学生自学、思考,教师巡视。

师:时间到了,谁来回答?

生:用比喻修辞,将乡愁比作一枚小小的邮票。将乡愁比做一张船票,比作一方坟墓、一湾海峡。

师:作者将乡愁寄托在具体形象的物体上,诗歌中这些具体形象寄托了诗人主观情感的物体叫做什么呢?请记住两个字,叫意象,诗歌中的意象很重要。今天老师不具体讲,你们课后可以查资料,了解什么是意象。

生:整首诗用了排比的手法。每一小分段的最后两句,都是说“在这头”“在那头”,然后呢,整篇文章最后两小句,形式相同,根据这个手法,可以判断为排比。

师:用排比的手法,其他同学是不是也注意到了?在诗歌中,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吟唱,抒感,渲染氛围,增强音乐性,这叫重章叠句,这是诗歌表情达意的一种手法。还有吗?

生:对比。首先乡愁抒发了诗人想回故乡的这个情感,而这个“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描写,都是不起眼的,所以这是一处对比,浓浓的乡愁用这些微小的东西进行对比。

师:很好,不错,对比的手法,最能突出诗人的情感。还有吗?

生:叠词。诗中用“小小的、浅浅的、矮矮的、浅浅的”这些叠词表达他的思乡爱国之情。

教师:很好。本诗中多处运用叠词,可以使描绘的景物或者人更加形象,可以使表达的情感更充沛,可以使诗歌读起来更加音律和谐,我们在写作时也可以巧妙运用叠词。

【教学意图】在整体感知、感受、感悟诗歌内涵的基础之上,下一步就是深入研析诗歌,作用一是更深彻地理解诗歌内涵,二是学习诗歌的表达方法与个性化的语言,从而为积累写作知识奠定基础。故,在“品味内涵”之上,进行“特色体会”。这种体会,更应该是放手的。所以,放手是体会诗歌特色的关键。

六、走出诗歌,再次诵背

师:同学们,我们通过自读、思考、品味、研讨,终于实现了我们的目标。下面请同学们全体起立,在正确把握诗歌情感和理解诗歌特色的基础上,再品味、赏析诗歌。两分钟后,比一比谁更富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学生起立,自由感情朗读。

师:好,我们齐诵一下!

学生齐诵。

师:好,请坐!同学们齐诵时,可能顾及别人的语速、看法,还没有忘记自我,所以,情感表达不充分。诵诗,必须与诗融入,必须做到忘我。你们想不想也听听老师来朗读一下?

教师朗诵。

师:同学们,其实老师朗诵也不是很到位的。下面,我们来欣赏余光中本人的朗诵,好吗?

教师播放余光中先生朗诵的《乡愁》。

师:好,余先生跟我这位刘先生读的还不一样,是不是啊?为什么呢?他朗诵此诗时已经是70多岁的老人了,当时写这首诗时是40多岁,我现在40多岁,所以对诗人的心境只能说是多少还有一些感受,但是大家还没这样的生活阅历,所以体会感情不会很深刻,我们只能靠想象。当我们想象自己真正处于那种环境之下,思乡爱国之情就能够更好地表达出来,所以我们要学会想象,全体起立!让我们把自己想象成余光中先生,一起有感情地朗诵《乡愁》,余光中先生们,准备好了吗?预备齐!

师生齐读《乡愁》。

【教学意图】诗歌教学由“读”开启,由“读”落幕。初读诗歌,自然感情不到位,因为还未能真正彻底地理解诗歌;二读诗歌,这种读转变为一种心读,是在研读、品读、赏读诗歌了,这时的读,不仅是一个人的读,而可能是多人甚至是全班的读,在个人研读、品读、赏读和集体研读、品读、赏读的共同作用下,自然对诗歌有了深层次地理解与把握了,“品味”二字也就落到了实处;之后还要更进一层,那就是回归“诵读”,但此时的“诵读”已绝非开始之“诵读”,已经是主题的深化、感情的升华了。这是水到渠成,渐入佳境了。如此,诗歌学习的预期目标也就在自然而然中达到了。

七、课堂落幕,退出角色

师: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同学们再见!

乡愁朗诵范文第2篇

陈雨昂担任主持人,在大家热情期待下,她宣布:“五(4)班清明诗歌会现在开始,下面有请程诺同学为大家朗诵《荷塘月色》!”

程诺同学手揣诗稿,大步走上去,说:“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说完就朗诵起来,她朗诵的很动听,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我也来到了那个月光如水的夜晚,欣赏着荷香月色。

“天马行空”组合朗诵的是《最后一分钟》。他们用宏亮的声音朗诵这首诗,听着听着,我眼前似乎浮现出香港回归祖国时,全国人民欢呼的场景;仿佛看见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最后一个节目是由贾媛媛和刘锦圆朗诵《我的家乡》。我心想:她们能朗诵好吗?

没想到,平时不声不响、文静斯文的两个小女孩,朗诵起来竟是那么动听。她们用优美的语调突出了泾县的山清水秀、鸟语花香、物产丰富。

我们儿童诗歌会结束了,但大家还意犹未尽,拍着手掌要求孙老师和王老师也来朗诵一首。老师们推辞不过,只好朗诵。

孙老师朗诵的是《乡愁》。孙老师用低沉的声音读着,特别是读到“乡愁是一座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时,让我们感受到淡淡的忧伤……

王老师朗诵的是《海燕》。想不到平时普通话讲的不怎么标准的王老师竟然朗诵地很有情感,让我们也感受到暴风雨就要来临。

乡愁朗诵范文第3篇

众所周知,诗歌以想象丰富,意境深远,语言凝练,感情炽烈,形象鲜明等特点而有别于其他的文学体裁,它往往以最精简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并且讲究节律美,思想深邃精辟,所以历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而且近年来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也呈现出有增无减的趋势,同时还是升学测试中重点考察的内容之一。然而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很少听到朗朗的读诗声音,大多数教师只是一味的分析诗歌的内容,讲解它的表现手法等等,而留给学生读书的时间和机会却很少,所以学生诵读的兴趣越来越小,诗歌诵读失去了诵读这一主阵地,严重的影响了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说的就是朗读的作用。朱熹在《训学斋规》中说过,他谓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现代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也说过,不朗读,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读也是语文教学中所培养的四种基本能力之一,可见诵读是诗歌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生读懂诗歌,把握内涵,体验情感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读的过程中,学生倾注自己的感情,探求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体验诗人的喜怒哀乐,同时受到作品的强烈感染,产生强烈的共鸣,心为情动,才能更好的理解作品的内容。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理解诗歌,喜爱诗歌,以至于出口成诵呢,笔者通过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发现,朗读是诗歌教学中的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能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朗读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美,理解诗歌的情感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此处说的朗读不是随心所欲的读,也不是限于字音的机械重复,而是要读准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情感,进而领悟诗歌的优美意境和诗人所蕴含的浓烈的思想情感。

读准节奏。读准节奏的前提是让学生划分好节奏,通过语速快慢来感知诗歌的诗意。节奏快慢的划分,一般视作者表达情感的强弱而定。表现喜悦,欢快,高昂或愤怒,紧张,恐惧的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要快一点;表现痛苦,深思等情绪时,朗读的节奏就比较慢;而一般的叙述,描写,朗读时保持中等的语速。如舒兰《乡色酒》中的“三十年前, 你从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读时语速要快一点,这样才能表达一种欢快的情感;该诗中“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看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应该读的慢一点,这样才能表达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乡愁也满”,“乡愁”的后面要稍微停顿一下,让人感受到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朗读时,通过对诗歌轻重快慢的处理能够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作者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读出韵律,分析韵律,标出轻重音节来宣泄情感,学习中以朗读为主,在朗读中理解作品内涵,体会作者蕴含于其中的感情。诗是歌的艺术,是通过歌的形式吟唱而出的,诸如语音的高低、节奏的快慢、气息的强弱等等,均体现了诗歌的韵律美。如“光、霜、乡”均押“ang”韵,“寒、盘、看”均押“an”韵。诗歌押韵,不仅能使音调和谐优美,更能使学生在朗诵过程中获得愉悦的心理感受。如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光、霜、乡”押“ang”韵,读来朗朗上口,并以平声收句,思乡之淡淡情味生于笔端,跃然纸上。诵读能够带动和加深学生对教材的感知。学生是有血有肉,有丰富情感的鲜活个体,他们富有悟性和创造性,学生在诵读中会自主完成联想和想象的思维过程,感知诗歌的形式美与内蕴美。

读出诗人情感。诗人写诗,设身处地,书写所见所闻,抒发所想所感。学生也就必须设身处地,体会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而这一切都只能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诵, 用心“吟味”才能欣赏到的。通过诵读引导学生领悟诗歌的意境、情感、语言、节奏、音乐之美。特别是指导学生读出词中“景”的特点时,学生在朗读中就渐渐地把诗人的思想内化成自己的东西,真正做到“诗我两忘”。 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在朗读中升华。以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词中作者的进取的精神和虚无的态度的矛盾,超脱旷达的希望和落魄失意的现实对比,使得作者感情因矛盾而复杂,没有反复的多种形式的朗读,是很难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的。

另外,朗读要贯穿整个课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引导学生朗读,可以疏通文字,整体把握;通过朗读可以进行探究,体会诗词特点;通过朗读可以进行比较,加深理解;通过朗读可以进行课外延伸,拓展知识。朗读,可以让老师带领学生真正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味诗词的精髓,随着朗读的投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随着理解的逐渐加深,学生会朗读的越来越好。朗读与内容的理解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艺术的语言是要靠直觉来领悟的,优秀的诗歌是独具意境的,意境的内涵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同样靠直觉,靠独立的的感悟,诗歌的学习离不开有声的朗读,朗读可以实现对诗歌的整体的感悟,可以是学生获得对诗歌的意境、语言的最直接的感悟。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将对诗人的理解,对诗句的理解溶入进去,用心灵与诗人进行交流,使学生在感情基础上进行想象。

乡愁朗诵范文第4篇

关键词:范读;颂读;课堂

俗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应该让读书声再次响起,成为语文课堂优美的韵律。

一、范读,读出作品的情感之美

语文课所选的作品多是成人之作,而学生却是少年,凭着他们的人生阅历,一般很难读出作品的神韵。比如,诗歌《乡愁》中的情怀:“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这种撕心裂肺的诗句,孩子们是很难体会的,所以教师的范读能让他们体会出那种母子阴阳相隔的痛苦之情。朱自清的《春》,文笔优美,生机盎然,传达出一种喜悦欣然、轻松浪漫的情调,如果教师不进行范读,学生一般是很难读出那种春意盎然之美的。通过范读,让学生进入情境,对于文章的欣赏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让学生听“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侠肝义胆,让学生听“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豪情壮志,让学生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远大抱负,让学生听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理想……范读,引领学生走进语文情感大世界,去体会文学作品的情境之美。

二、诵读,读出学生的个性之美

对文章进行诵读,也就是朗诵,在朗诵中完成对文本欣赏的升华,思想的升华,情感的升华,意境的升华。当我与学生一起欣赏完的《沁园春・雪》后,我们进行了即兴的朗诵赛,学生读得各具风采,有了朗诵的欲望和情怀。当我们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诗词结束后,我让每位学生到讲台上进行朗诵,有的学生朗诵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有的学生朗诵艾青的《我爱着土地》,有的学生朗诵戴望舒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等,他们的朗诵各有特色,但是我知道,他们都是用了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自己的思想情感与作者作品产生了共鸣,才会朗诵得动情精彩,我给他们一一录像,然后用多媒体放给全班学生看,他们欣赏到了自己独特的风采,于是爱上了朗读,爱上了朗诵,爱上了诗歌,爱上了语文……,他们对自己充满了自信,开始挑战自我,展现自我,闪亮自我……语文课成了他们理想的舞台,快乐的天堂。

乡愁朗诵范文第5篇

中国自古以来是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圣人孔子就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来阐明诗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和在文学形式上的重要地位。在小学与中学课堂,“诗教”也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诗作为文学体裁中的一种有着区别于其他文类的特点:集中反映社会生活,蕴含丰富情感,想象驰骋瑰丽,语言高度凝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因此朱光潜先生说:“诗比别类文学更严谨、更纯粹、更精微,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相较于古典诗词在学生日常生活或课程中乃至幼儿的启蒙教学中的频繁出现,现代诗可以说是初中教学中的“新朋友”。它比起古典诗词,虽本质大致相仿,在格式与韵律上却更为自由。

在“课改”形势下,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现代诗这位“新朋友”越来越多地与学生见面,例如语文版的七年级下册就有现代诗单元(艾青《我爱这土地》、余光中《乡愁》等)。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培养学生的读诗兴趣,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陶冶学生心态,丰富学生情感;培养积极的鉴赏态度,激发鉴赏兴趣,提高诗歌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的意境和意象,体味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

现代诗语言凝练、情感丰沛、韵律自由等特点决定了它有别于其他文体的特有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方法,也决定了它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成为教学难度较大的一种文体。就目前传统的教学方法来看以及受所谓的教学进度、教学“考点”的影响,现代诗教学往往流于形式,或是单纯依靠纯理论呆板的讲解将现代诗“解剖”出五脏六腑喂给学生,或是在字词和技法上过于纠缠死抠硬塞,或是走过场式地背诵与记忆,这些都大大掩盖了现代诗原有的光彩与神韵。现代诗以其形象、情感、音韵见长,最重要的是整体的审美愉悦感受,如果老师像手持一柄手术刀,机械化地将诗句切割肢解拼接组装,必然会降低诗歌教学的趣味性,抑制学生学习诗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结果当然达不到预期的目的。

在具体的教学中,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及当下现代诗的教学现状,希望尽可能地接近与达到现代诗课堂有效性教学的目的,尽可能地让现代诗作为“诗”这一美好的文体进入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学有所获。

一、现代诗教学的基础——在吟诵中初尝美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一语便道出了诵读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性。诵读可以先将读者的想象与联想融汇于诗歌的语言和所塑造的意境之中,初步体会现代诗的韵外之致、言外之意。而吟诵相较于诵读而言,需要加上一层情感,或是对作者情感的把握,或是自身情感的投射。在实际的现代诗吟诵教学中,笔者提议以听诵、吟诵、背诵三个步骤来实现现代诗的诵读有效性教学。

依据闻一多提出的新诗“三美”理论,“音乐美”在现代诗的审美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除了诗歌本身的音韵节奏所体现出的音乐美之外,在学习诗歌之前,让学生欣赏有背景音乐的诗歌范读,同样可以获得这种审美感受。教师需要寻找最恰当适宜的范读音频和背景音乐,甚至有声画的诵读视频,声音条件好的教师也可尝试自己范读。试想上课伊始,和着优美的音乐声,诗歌被声情并茂地演绎,必然能激起学生情感的涟漪,将学生领入诗歌的意境之中,从而大大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曾在一首现代诗学习之前,要求学生先闭上眼睛安静地聆听音乐与诵读进行想象,发现学生几乎都能初步感受到诗歌的美并陶醉其中。

其次,学生自行吟诵也是诵读教学中的关键环节。教师需要在范读的基础上先指出这首诗歌总体的情感基调和节奏,初学阶段还需指导学生把握每个诗句的节奏划分和重读轻读。如吟诵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情感基调是悲愤深情与激昂,节奏要缓音调要重;而在吟诵余光中的《乡愁》时,情感基调是忧愁伤感,节奏要缓音调偏轻。但要注意的是,并非整首诗表达的情感都一致且节奏没有变化,如在《乡愁》中,要让学生理解,这首诗总体情感忧愁伤感,语调轻缓,但最后一节“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需要在忧愁中带上昂然嗟叹,语调要加重、延长。

在学习现代诗的初始阶段,积累现代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可在教材规定记忆背诵的范围之外,教师选取适宜的诗歌让学生多作背诵积累,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和语言运用能力。除此之外,诵读的形式也可实行多样化,单人诵读,双人诵读,群诵等,笔者曾经尝试过二重诵读、三重诵读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朱自清说:“它的生命在诵读,它的生活在诵读里。”在诵读中学生能提前窥见诗歌的灵魂,这是现代诗美的初尝。

二、现代诗教学的关键——在诗意中感受美

诗歌语言最大的特点就是凝练与含蓄,即使是一首短小精悍的诗歌通常也蕴涵着文字之外的深意,文字的符号下附载着意象,建构着意境,跃动着情趣。诗歌这种含蓄的艺术是用形象来思维,来反映诗人眼中和心中的世界的。这一创作规律决定了欣赏和学习诗歌离不开对诗歌意象的把握和理解,对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意象是诗歌中饱含诗人感情,带有诗人主观色彩的物象。诗人在从事诗歌创作时,总要从自然界、从生活中选取一些物象用于作品中,借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如席慕容的《乡愁》中,“笛”、“月亮”、“挥手”等意象就表现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没有年轮的树”则形象的抒发了诗人割舍不断,无法用时间计算的思念之情。又譬如《我爱这土地》,作者借助一只愿用嘶哑喉咙歌唱且腐烂在土地里的“鸟”来表达情感,通过“暴风雨”、“风”、“河流”等来宣泄对侵略者的愤恨,通过“土地”、“黎明”来表达对美好明天的憧憬和对养育着自己的土地的深爱。这些意象在诗歌中是显而易见的,学生捕捉到意象不难,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和理解意象的内涵,引领学生迈进作者的情感和心灵之门。

但对于意象的解析,势必要将意象从整体的诗歌中或整体的诗句中拆分出来,这往往就会碰到上文所提到的问题:因为肢解分析而破坏了诗歌的整体性,在字词上过于死抠,将理解强行灌输给学生。这是教师在诗歌教学中,尤其是意象的解析中要格外注意的。为了避免此类问题,在意象的分说之余更要引导学生对整体诗歌意境的把握。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因此,语言要放到语境中来体味,意象也要放到意境中来把握。如《乡愁》中对于“船票”这一意象的解析,不能只探讨船票这一物象的内涵,而要将之放入整节的诗歌环境中,考察“一张窄窄的船票”对于相隔大洋彼岸新婚燕尔的作者和新娘有何意义,于是就能感受到成年之后作者远在他乡,当忆起深爱却又不得不分别的美娇娘时,只能小心翼翼地拿出那张窄窄的船票,对着上头的日期地点发愣思念。

如此意境的描绘,学生自然会调动自己的无限联想与想象,与教师一同畅游于诗歌所构建的环境之中,感受诗歌的美好。对单独意象的理解,进而对整体意境的把握,而非呆板的字句解析,这是现代诗教学中的关键。

三、现代诗教学的核心——在情感中体悟美

一首诗最容易感知的可以说是诗歌的情感,但最多元最难以把握的也可以说是诗歌的情感。“诗缘情”,情感总是作者传递与表达的核心与灵魂。在我们的教学参考与教材中通常会有明确的中心思想感情的描述,但依笔者所见,一首现代诗有核心有主要的情感,但没有绝对单一的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首现代诗所想表达的情感必然不是单调的。

前文提到,一首现代诗总是通过意象的塑造和意境的营建来蕴含作者的情感。因此,从意象与意境中提炼探究作者的情感是必不可少的。“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情感的外化。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当引导学生把握了诗歌意象和意境之后就不难得出:面对笔下这些优美幽雅的景物——天边云彩,河畔垂柳,夕照霞光,水草轻摇,绿波青荇……作者“甘心作一条水草”,此时已是物我合一、水乳交融,而这景物的美好不正好衬托出作者内心愿与之携手相伴的祈愿和无限的深情眷恋吗?

对于情感的多元把握,还应“知人论世”,作者的经历和诗歌的写作背景总是息息相关的。如《再别康桥》写于徐志摩重访康桥时,而在重访康桥的前几年里,作者在情感生活和文学活动中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打击,因此当对生活感到痛苦无奈的作者故地重游,忆起昔日的美好时,内心自然是充满了欢喜,可是转念想到只能短暂相聚,马上又要分离怎能不让人倍感神伤呢?走进作者的生活,才能更加接近作者的内心,如此学生们就不难体会到诗歌除了表达对母校的眷恋,更有对往昔生活的怀恋,对现实生活匆匆别离的惆怅,这种忽而欢喜却又立刻降至谷底的无奈想必也能紧紧揪住学生们的心。

只有通过对诗歌情感的多元性的把握,全方位的解读,才能真正使学生调动联想与想象,丰富自身情感体验,感受作品的审美情趣,陶冶情操,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

四、现代诗教学的拓展——在比较中甄别美

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现代诗虽理解的难度并不大,但语言却是诗歌体裁体现出的精炼含蓄,因此学生在起初学习现代诗不易调动学习兴趣。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横向与纵向的迁移,通过比较分析来提高学习诗歌的效果。如在教学余光中的《乡愁》时,可以先让学生回忆之前所学习或接触过的关于思乡的古诗,如提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学生耳熟能详甚至朗朗上口的诗句时,立刻就能调动学生的兴趣。而在学习了余光中的《乡愁》这首现代诗之后,以同样的题材可进行横向迁移,如拓展席慕容的《乡愁》、舒兰的《乡色酒》等,在比较中让学生甄别不同的诗美。或是进行纵向迁移,通过余光中关于思乡的一系列诗歌,如《乡愁四韵》、《满月下》等,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作者的乡愁情结,从而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情感和主旨,增强学生学习现代诗的广度和深度。

在实际的现代诗教学中,如若只是以诗论诗,容易禁锢学生的思维,也会不自觉的陷入传统现代诗教学的模式和套路中。在学完教材中的现代诗后,教师如能与学生共同协作,针对有内在联系的不同诗歌去探讨其结构上、情感上、风格上、语言表达上等的异同,才能使学生跳脱出现有的诗歌学习格局,通过自主性分析,去甄别不同的诗歌之美,进而对诗歌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五、现代诗教学的升华——在活动中实践美

在现代诗的教学中,我们还可以通过想象描述画面、对诗歌改写仿写、课外积累摘抄、诗歌朗诵比拼会等形式来提高学生学诗写诗的兴趣。

现代诗的仿写训练就是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在学完余光中《乡愁》之后,即让学生大致仿造诗歌的形式,另定主题如“幸福”、“思念”等进行仿写,发现学生不仅能够抓住诗歌的形式特点,也能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投入其中,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作,在与同学的分享赏评中,也可大大调动学生的创作激情。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更为重要的是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无形中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歌的情感相碰撞,更加充分理解教材。

因为课堂上拓展的课外现代诗毕竟有限,所以在课外引导学生多做关于现代诗的积累摘抄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自主地选择自己喜爱和欣赏的诗歌,进行摘抄和简单地赏析,要求熟读或背诵,能够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更好地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在七年级下册的现代诗教学中,笔者还抽出一节课的时间让学生举行诗歌朗诵会,从比赛的具体事项如通知、比赛的报名、主持人的选拔到节目的安排笔者都做了精心的策划,加之学生们的积极响应和配合,使朗诵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让学生不仅仅是学会了背会了几首现代诗,而是真正地走进了现代诗,走入了现代诗的学习中。这样,通过各种渠道学习欣赏新诗,从中积累、感悟和体验,必能使学生终身受益。

总而言之,现代诗的有效性教学,绝非只是机械化地字句推敲分析和模式化的背诵和主题讲解。而是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根本,着力于在吟诵中、在诗意中、在情感中、在比较中、在实践中品读和体味美,引领学生至广阔的诗歌天地中去寻找一颗诗心,真正培养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教无定法,以上只是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个人见解,我们应不断地探究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以真正提高现代诗的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光潜.诗论[M].北京:中华书局,2012.

[3]朱自清.诗言志辨[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8.

[4]蓝棣之.现代诗的情感与形式[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8.

[5]李建国.初中语文现代诗有效教学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黄桂红.初中语文现代诗教学探讨[J].语文天地,2010,(23).

相关期刊更多

湘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党史研究室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