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乡愁的诗

乡愁的诗

乡愁的诗范文第1篇

一城山水一城诗,半城湖光半城林。走进魅力绥阳,处处欣欣向荣。

这是一座人杰地灵的城市,以其独特的意境展示着“中国诗乡”的韵味;这是一座生机勃发的城市,凭借惊人的速度书写着城镇建设新篇。

一条河的文化取向

在遵义,“沙滩”可谓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而位于沙滩上游的乐安江畔,因为一个城市综合体的到来,同样与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3年9月22日,落户绥阳县风华镇牛心村的嘉德・山居左岸迎来了中国文联的入驻,开启了中国诗乡打造文化旅游的新篇。

“在规划设计上,我们力求美观大气,力求彰显诗乡文化底蕴,力求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嘉德・山居董事长张菽浪说,左岸文化庄园借鉴法国巴黎左岸文化的优秀成分,培植文艺社区的人文精神,建成后将为全国的文艺家们提供更优美的创作环境。

嘉德・山居是绥阳县成功引进的市级重点侨资项目,规划用地3500亩,总投资20亿元,一期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23亿元。先后引进160余位部级、省级文艺家入驻,以及世界知名品牌奥特莱斯、大润发购物中心落户。

一个城市综合体如此倍受青睐,与其所处的优美环境密不可分。“我省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文化多彩、民族聚居,最有条件体现个性、做出特色。”在今年4月召开的全省第二届城镇化推进大会上,省委书记赵克志指出,要充分挖掘贵州人文、历史、民族等特点,抓纲铸魂,提升特色文化内涵和品位,提升城镇的精气神,塑造城镇个性魅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特色精品城镇。

这样的理念与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所倡导的“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一脉相承的,这在绥阳的城镇化进程中得到了成功实践。

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绥阳县始终坚持尊重自然、因势利导,利用生态资源优势,保留山水田园风貌,把“田园城市”的概念引入城市综合体,从而避免千城一面,展示独特个性。

依靠山水做特色文章,在曾经偏安一隅的茅垭镇也同样得到淋漓尽致地体现。

“这里是芙蓉江、冷溪河和青沟河汇聚之处,原始森林生长的地方,山泉流水孕育的土壤。”谈起茅垭的“玩水经济”,镇党委书记付小波滔滔不绝。

近年来,在全省“两加一推”主基调和城镇化带动战略的大背景下,茅垭镇明确了“高原水乡、玩水小镇”的定位,长期抓生态、树景点、造经典,着力打造“芙蓉水乡”旅游城镇综合体。

为了把水的文章做好做足,茅垭镇还在“博士顾问团”的悉心指导下,深入挖掘与水有关的哲学思想、民族传统、理想信念、价值取向和道德规范,努力将集镇建设成西部最美、贵州一流的生态特色旅游城镇。

在“芙蓉水乡”城市综合体施工现场,记者看到,沿江的景观带已初具雏形:栈道、曲径、景观树,水车、喷泉、八卦图,与静静流淌的芙蓉江相得益彰、相映成趣,犹如一幅诗画的田园山水图。

有水的地方就有灵气。水,成就了“中国诗乡”的美誉,水,也将成为绥阳推进城镇化建设的灵感来源和不变主题。

一条路的幸福延伸

“绥阳的变化是巨大的。”无论是在外地人还是本地人的眼中,近两年绥阳的变化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楼变高了,路变宽了,城变美了。然而,绥阳的日新月异,并非简单的高楼堆砌,而是沿着一条明朗的主线,科学地引领着城市的发展,并使之不断扩大,不断延伸。

这条号称“贵州第一大道”的主线有一个温馨的名字――幸福大道。

“修建这条六七十米宽的城市大道,目的是为了二三十年也不落后。”这样的大手笔,印证了今天绥阳人“追求大作为、谋求大跨越”的胆识和气魄。

幸福大道的建成,不仅标志着绥阳新城区的建设拉开了帷幕,而且意味着绥阳撤县建区融入遵义中心城区同城化发展有了实质性进展。一旦幸福大道延伸段建成完工,从绥阳到新舟机场仅10分钟车程。

2011年12月,遵义市第四次党代会明确把绥阳纳入遵义主城区规划建设。经过两年多的发展,绥阳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离理想的状态仍然有一段距离。

在绥阳县委书记尹恒斌看来,尽管绥阳在发展中统一了“融入中心城区,共建历史名城”的思想,但就总体而言,融入中心城区的速度还显得迟缓,还需加力推进新城区建设,还要依照“小桥流水、诗画绥阳”提升城乡建设品位。

时出召唤,未来在创造者手中。如何为这个曾经背负着沉重包袱的城市找到新的定位,如何积蓄后发优势和起跳力量?绥阳县创造性地提出了打造开放、效率、魅力、幸福“四个绥阳”和实施绥阳新型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经济外向化“四化驱动”战略,为诗乡的市民和百姓构建起梦想的舞台,带着希望步入幸福的康庄大道。

毗邻幸福大道的绿洲商贸城和璐源城市广场,便是在这样的战略下诞生的。

绿洲商贸城依据国内先进的设计理念,采用国际级软、硬件设计标准配置,倾力打造一座形象高端、信息畅通、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专业化的商贸城,使办公、居住、生活、休闲、消费等多功能有机结合,真正开启“一站式”商务生活。

徜徉在上海璐源城市广场,扑面而来的是现代时尚的生活气息:变幻多姿的外墙立面,高档舒适的购物环境;诗情画意的风情街,微波荡漾的洋川河;琳琅满目的商业中心,丰富多彩的休闲活动,都为绥阳最具活力的高端生活提供了预演与启示。

有路的地方就有希望。路,支撑起魅力绥阳的框架;路,也将延伸到梦想起航的地方。

一座城的别开生面

每当夜幕降临,绥阳县城华灯初上,市民们不约而同地走出家门,聚集在宽广的诗乡广场,跳起欢快的舞蹈,畅想幸福的生活,绽放最美的笑容。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现代城市气息决定了绥阳人的生活品质,老百姓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深刻地体现了绥阳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的软实力。

在诗乡绥阳,有人在为城市居民营造着诗一样的生活,被市民称为“最漂亮的城市花园”和“最想生活在其中的住宅小区”,这个地方就是“诗乡映象”。这是一个理想栖息地,在让人们享受到高品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启了绥阳人居环境的新理念。

“我想把先进的人居理念带回来,让梦想照进现实。”从绥阳走出的建筑英才、上海唯中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詹复成说,在绥阳,鸽笼一样的居住环境限制了人们对诗意生活的想象,现代宜居理念还没有得到大家理解,而“诗乡映象”带来的,正是不同寻常的城市生活新概念。

在詹复成看来,城市的建筑、小区的建设,都应该被赋予灵魂,而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的堆积,城市应该有自己的个性和特色,让市民在居住环境上得到一个很大的提升。

“诗乡映象的策划是站在整个城市的发展维度上,站在绥阳人的角度来做的。”詹复成说,根据现代城市的理念,诗乡映象将欧式建筑与中式园林完美结合,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新城的现代化、生态化和人性化,从而全面改善绥阳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形象、加强城市竞争力、推动地方经济发展。

乡愁的诗范文第2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6、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7、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8、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9、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乡愁的诗范文第3篇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军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

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

①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乡愁的诗范文第4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是台湾诗人郑愁予写于1954年的经典之作《错误》。在看多了大陆先锋诗歌之后,当你读到这种类型的诗作,确实会有清新之感,尤其是那份惆怅的感伤情怀,那种古典的忧郁气质,会给人一种别样的诗意。

全诗就三节,第一句即抓住人心:一个人从江南走过,他要干什么呢?暂无交代,只是季节容颜的变化“如莲花的开落”,想象的画面次第登场。一幅江南春景图,此刻印在了我们脑海里,带着惬意和舒缓,也带着从容走过的欢畅。然而,诗人接下来话锋一转,人称由“我”换成了“你”。“你”又是谁?一个幽怨的等待者,等待另一个人的到来。东风拂来,柳絮飘飞,春天能让人看到希望。但是,偏偏是“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遭遇这般景致,人心就难免孤独了,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像傍晚铺满青石的街道,那是怎样一种凄凉。感伤随之而来,不用过多渲染,只要稍稍体验过,就知道这种等待是如何漫长。翘首以盼,可仍然听不到那走过的脚步声,“你”貌似在等待一个季节的到来,其实是在盼着心中的“他”。久等不现,孤独与寂寞又加深了一层,像“小小的窗扉紧掩”,为外界敞开的心思几近关闭,可总还存留一丝希望,否则,世间事也就难成诗了。“达达的马蹄”声终于响起来了,越来越近,但“她”出门一看,却不是归人,而是个过客:等来的只是个“美丽”的错误,就像与人生开了个玩笑。然而,这个玩笑让那等待之人情何以堪!全诗首尾呼应,从江南走过,走到最后,竟是个错误。这错误到底是什么?是“我”错走了,还是“你”错等了?或许二者皆有。第一节和第三节的契合,恰到好处,而第二节的气氛渲染,又为全诗的幽怨基调作了铺垫。从形式上看,这首《错误》在动与静、写实与虚构的交替转换中,更趋紧凑和庄重。

不少人在解读这首诗时,认为诗人是化用了古代闺怨诗题材,写出了等待之痛。但细细品味,我们会发现诗人不只是在写两个人错误的路过和等待,而是在写乡愁。在这首富于闺怨气质的诗中,乡愁何来?诗人虽身在台岛,心却总在路上,这是他的现实状态,也是其精神处境。他一直往前走,可以在中途停下来,找一个归宿度过余生,然而,他不甘于此,终究要继续走下去。在台湾,诗人不断地寻找那乡愁的来源,想要打破乡愁的困扰,这才是他流浪的缘由,所以,郑愁予一度被称为“浪子诗人”。虽然成长在台湾,但他没有安于生活在这个小岛,而是大胆地走出去,为自己寻找更自由广阔的人生空间。他后来去美国进修,又留在美国大学任教,就是他不愿总被乡愁所羁的明证。

在郑愁予成长的那个时代,台湾社会处于严厉的管制之下,诗人们不可能公开去写政治搏弈,写个人遭遇,写现实境况,而只能将笔触移向与此无关的领域,或者是爱情的风花雪月,或者隐晦地写童年记忆,写对彼岸的寂寞乡愁。所以,这才有了余光中的《乡愁》和《乡愁四韵》,有了痖弦的《红玉米》,有了郑愁予的《错误》等。而相比于余光中和痖弦的直接、张扬,郑愁予的乡愁显得内敛、含蓄,通过借咏他物来寄托情思,这样,诗人就自觉地对接了古典诗词的传统,从而保持了台湾现代诗的一种雅致、素朴的独特韵味。除此之外,童年记忆对于郑愁予的写作,也至为关键。对于《错误》里的马蹄声,他曾回忆:“小时候,母亲和我走过一个小镇,那时还在抗战,我们忽然听到背后传来轰轰声响,后来就见到马匹拉着炮车飞奔而来。母亲和我站在路旁,看着战马与炮车擦身而过,这印象一直潜存在我的意识里。后来写《错误》这首诗时,这个意象自然而然就浮现在脑海中。”可见,童年记忆对诗人的影响有多重要。童年记忆和少年经历,往往能决定一个诗人的视野与眼界,也能决定他的旨趣和胸襟。郑愁予的很多诗作,甚至包括他之所以走上诗歌之路,或许都与他少年时期在大陆的人生经历有关。这些经历为他带来了探索的动力、思考的乐趣和写作的灵感。

乡愁的诗范文第5篇

《乡愁》是初中语文教材一个单元中的重点课文。其内容可以分四节,这四个阶段在时间上是前后顺承的,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在这首诗中,人生的几个阶段都在每段的起始明确提出。

从这首诗的分段上来说,每一小段都代表着人生的一个阶段。作者以时代的不同作为这首诗的四段。即:小时候的母子分离—长大后的夫妻分离—后来的母子死别—现在的游子与大陆的分离。诗人为每个阶段的乡愁找了一个具体的对应物: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空的变换,让整首诗的描述进入一个更高的层次,一开始描写从小离开,与母亲互通书信,把所有的乡愁都铭记在邮票上。成人之后,因生活所迫,与亲人聚少离多,从而把所有的情感都寄托在船票上。到后来,一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诗至此处,读者不禁会想,世间还有什么样的离情比死别更令人断肠?有,那就是乡愁!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乡愁》作为现代诗里面的一个典型,无论是在诗的内容还是整个节奏上,都反映着当时社会的种种现状。自古以来我国就有很多思乡情结的诗歌。《乡愁》这首诗的作者深受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下,又加上作者本人的国人情怀,所以就创作了以乡愁为主题的诗。在这首现代诗的词句当中,表现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沉淀。从《乡愁》这首现代诗中透露出的思念之情,更具有古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结。从古至今“思乡情结”是每个国人心中思念之所在。“乡愁”也是在我们国家和国人之间永恒不变的旋律。

相关期刊更多

湘潮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湖南省党史研究室

中华民居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建筑装饰协会

中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北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