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三步法论文

作文三步法论文

作文三步法论文

作文三步法论文范文第1篇

1.测览课文,完成练习一

通过教师谈话导入新课后,即布置学生阅读“分论”部分。在示范填写练习一“词汇”部分空格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继续完成练习一的其余空格,以达到梳理课文、把握作者主要观点的目的。(答案参见《教师教学用书》)

2.研读课文,分析论证艺术

有选择地朗读“分论”部分,并作以下分析(仅列要点):

“词汇与文学”一节,从《诗经》的比兴说到杜甫的《秋兴》,再到朱熹的《观书有感》。接着引用《文心雕龙》中有关形象思维的论述,从正面说明词汇与文学的关系。这一部分最后所举明世宗《送毛伯温》诗一例,属于反面论证。

“语音与文学”一节,抓住了古韵和声调这两个特点,以旧体诗、古代骈体文和新诗为例,重点说明了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论述之中,作者还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古韵和古代声调的一些基本常识,其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扩大知识面。

“语法与文学”一节,依次谈了“对仗”和一些“特殊语法形式”能够造成语言的整齐美,做到言简意赅。

3.默读课文,点击“总论”部分

在这一个教学环节中,应引导学生分辨“总论”与“分论”的结构关系,明确“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的立论依据。

4.组织学生完成练习三,培养迁移运用能力

分析《天净沙·秋思》时,要抓住三个名词句连用、句句押韵、平仄相对相间等特点;讨论《荷塘月色》时,可在叠字的使用、句式的铺排、修辞的选择、节奏的安排、平仄的变化等方面做文章。

(设计B)

教法展示

1.明确重点上课伊始,教师就向学生讲清楚本课文的训练重点:一是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二是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三是积累“抑扬、回环、绝缘、味同嚼蜡、息息相关、言简意赅”等词语。

2.课文扫描引导学生分节朗读课文,概括大意,完成练习一。具体步骤可作如下安排:

第一步:在朗读的时候,弄清“抑扬、回环”等词语的含义。

第二步:与朗读同步进行,概括各节大意。大意要点:①总论“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②论述形象思维与具体形象的关系;③论述文学作品的抑扬美和回环美;④论述语言的整齐美和言简意赅。

第三步:在概括大意的基础上完成练习一,注意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理解课文,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尽量找“原文”为答案,力求简洁明了。

3.实践演练对照练习一的答案,仿照课文中的举例,布置学生分组活动,分别为“词汇”“语音”“语法”所谈的“语言手段”(如“多用具体名词”“平仄”“对仗”等)补充一至二个已学过的文学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为加强针对性,收到好效果,教师可用练习三第一则材料(《天净沙·秋思》)作示范。(参考答案:从词汇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各用了三个名词,表现三种事物,让读者体会到一幅游子远在天涯的凄凉惨淡景象如在眼前。从语音方面讲,这首词句句押韵,创造出一种回环流转的美;平仄相对相间,前三句各有三个音步,节奏感强,琅琅上口。从语法方面讲,词的前三句只有名词性词组,不用谓词,地道的言简意赅。)

4.各抒己见任选练或练习三为课外作业,要求有观点,有例证,以理服人。也可就“实战演练”过程中准备的发言作一番梳理,形成一二百字的发言稿。

教案点评

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是,培养学生的迁移运用能力。《语言与文学》的特点是,借助众多例子,运用浅显语言,诠释两者的复杂关系。依据这些,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采用“换例法”,即让学生根据王力先生的例子,举出类似的已学过的文学作品去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进而达到理解文章、把握观点的目的。

(设计C)

教法展示

1.七嘴八舌在接触课文前,教师向学生交代课堂讨论的题目——“语言与文学”存在怎样的关系。要求学生用一刻钟左右的时间进行思考,准备发言提纲。

用30分钟左右的时间组织学生展开讨论,鼓励发表不同的意见,不求答案统一,不期效果很好。教师可适当点评,对于有创意的发言,应充分给以肯定。

2.九九归一先由教师引导学生逐节朗读课文,完成练习一、二;后由教师作讲授小结。小结要点为:①本文由“总论”和“分论”构成。②课文抓住语言的三个要素(词汇、语音和语法)分别阐述了语言和文学的关系。③“分论”部分,围绕“语言手段”和“表达效果”进行了全面。充分的论述。

3.举一反三通过完成练习三,让学生能够用学过的文学作品印证作者所说的道理,懂得学好语言的重要性。

(王国彬《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3-2)

作文三步法论文范文第2篇

本课题的形成基于创新教育思想和传统语文教学忽略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弊端及本校实际情况。

快速作文教学法是当今作文教学领域中的一种适应时展需要的、最佳的教学法,是教学观念更新的产物,它是对传统作文教学的一种扬弃。它科学地揭示作文教学的内在规律。适应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和写作,从根本上解决了过去作文教学中的许多弊端。

本人以杨初春老师的快速作文法为基础,结合自己20年的高中作文教学经验,尤其是多年高考教学感悟,自创“快速优质作文法”,希望这种教学法能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激发他们作文的欲望,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

二、实验设计

一)实验范围

以高三年级两个班100名学生为实验对象,以快速优质作文法的三步训练-基础训练、技巧训练、综合训练为实验内容。训练时间为一年。

二)实验方法

1.创设情境:创设相关教学情境,改进课堂教学模式。

2.发现法:针对学生实际及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实验方式、方法。

3.对比实验:设置实验对比,及时总结对比结果。

4.表扬效应:以表扬为主体,坚持民主性教学原则,激发学生创造潜力。

5.讨论法:及时进行师生讨论总结,以有效推进实验开展。

6.研究性学习:师生互动,共同总结好的教学方式、写作规律。

三、实验步骤与训练方法

一)实验步骤

二)训练方法

快速作文着眼于一个"快"字,这就要求在训练时有严密的计划和明确的目的性。因此就需要一步一个脚印,有计划、有步骤的实验。

第一步:基本功的训练

快速作文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掌握一定技巧的基础上快"得起来的,否则就会欲速而不达。基本功的训练是多式多样的。

(1)让学生明确快速作文是时代对写作的要求。

(2)激发写作欲望,变要"我"写作为"我"要写作。

(3)通过多种渠道,扩大学生的识字量及阅读素材。

(4)书写的速度达每分钟40个字左右,每个学生备有一本正楷字贴,长期坚持练习书写。

第二步:思维的训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的认识。大脑的思维具有潜能的性质,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大脑才能发挥他的思维能力;快速作文的关键在于强化思维训练,开发大脑中的智慧潜能,在学生写作的全过程中,思维高度活跃,高度集中,一见到作文题,让能立即进行最佳思维状态,挥笔成文。

(1)优化思维环境,教师事先不设置人为的框架和禁区,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自由的、活跃的思维氛围,给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思维。

(2)教会学生正确的思维方法,在加强常规思维训练的同时,教会学生识别和具有求同与求异,发散和聚合,纵向和横向,顺向和逆向等思维方法。

(3)教给学生分析、概括、综合、判断等基本逻辑方法。

(4)进行快速思维训练。快速思维训练主要是灵感思维和写势思维训练,灵感思维是思维的思路突然接通,思维最活跃,情绪最激昂的一种状态,可激发写作灵感。

第三步:技巧训练

技巧训练的基本做法是专题指导。读、讲、写三者结合,根据各阶段的不同任务和写作中各环节的特点和要求作好专题指导。如“掌握重心法”、“跳越障碍法”、“数学配方法”、“添加因素法”等就是技巧训练的专题指导。

第四步:综合训练

学生40分钟写成800字的文章,这是总目标,在实践过程中,要把总目标分解成基础、思维、技巧、综合等几个环节进行强化训练,对每一个环节的训练都要有具体要求。分项达标后,再进行综合训练。

四、实验结果

在实验进行中,本届高三学生参加了2019年全国高考,成绩已经公布,现把本届毕业生与上届毕业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列表对比。

从高考情况来看,随着实验的推进,学生的作文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这在实际的高考中得到了验证。另外,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思维能力也有了显著的提高。本实验历时1年的时间,我既完成了新教材写作教学的任务,又编写了两册校本作文教材。

五、实验结果的分析

作文三步法论文范文第3篇

【关键字】五步阅读教学法 教学过程理论 人的认识过程 阅读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87-02

在当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教学的关键。《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发展独立阅读能力,能阅读实用类、文学类、理论类等多种文本;能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或阅读材料,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等阅读方法;对阅读材料能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学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的要求,并且对这些目标做出了比较详细的说明。要求学生对于阅读材料既要“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又要“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总之,要求学生既要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美,又要品位阅读材料的艺术美。面对如此高的阅读要求,教师必须能够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逐步深入循序渐进的体会文本。一个比较完整的阅读过程可以分成五个步骤,所以叫做“五步阅读教学法”。

一、“五步阅读教学法”的概念

“五步阅读教学法”是把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有机统一起来的教学方法。在五个步骤的阅读过程之中既包含了学生的自学和老师的教学。第一步:学生自读或者教师范读文本。学生自读文本的过程中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教师范读文本的过程中就是学生听读文本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并且对比较艰深的文本进行句读划分。第二步:学生朗读。学生朗读的过程意义有两个:对教师而言,可以通过学生朗读文本的过程根据学生朗读的字音、句读和朗读情感来检查学生自读或听读的效果;对学生而言,朗读文本是初步感知文本,可以记录文章中产生的疑难问题。第三步:讲读。在学生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解答学生在上一步遇到的疑难问题,其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理解,在初步感知课文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课文。第四步:品读。在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再一次朗诵课文,对教师而言:通过这个过程根据学生的朗诵情感,可以检查学生是否已经正确把握课文的思想情感;对学生而言:这是一个深入体会课文的阶段,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艺术表现力。学生朗诵课文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赏析课文,把握文章结构,欣赏语言,体会意境,并从中得到写作的启发。第五步:迁移阅读,这个步骤可以根据第三步和第四步作出不同的选择,可以选取其他思想内容相近的文章,也可以选取艺术风格类似的文章,这是一个提高扩展的过程。

需要指出的是,“五步阅读教学法”并不是固定的、死板的按照上述步骤设计教学过程,而是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变化的。如教学比较艰深困难的文言文,例如,苏教版必修五《抱任安书》、《逍遥游》等课文,学生理解课文本身已经比较吃力,就没必要一定进行迁移阅读,加重学生的负担,可以改换成别的形式,第一步可以拆分成两步,学生自读和教师范读都要实行,这样可以让学生加深文章整体感知,有利于理解文章内容;或者第五步不要迁移,但是可以变成学生自我吟诵,比如对于像《逍遥游》这样的散文,可以深入体会文章的艺术美感。

总之,五步阅读教学法不是僵化的五步,而是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灵活变化的教学过程。但是,五步阅读教学法无论多么灵活多变,有一点始终不变:每一个阅读步骤都是有教学目标,而且下一个教学步骤是紧承上一个阅读步骤进行的。如果上一个阅读步骤的教学目标没有完成,就不能进行下一个阅读步骤。因为五步阅读教学法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教学过程,它契合了最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

二、五步阅读教学法的教学过程理论

自从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试图根据心理学来阐述教学过程,提出明了、联想、系统方法四个阶段,解释了课堂教学的某些规律性。[1]教学过程理论就逐步形成和成熟了,各种各样的教学过程提法就出现了。其中苏联教育家达尼洛夫提出“准备――感知――思维――巩固――在实践中运用――练习”的教学过程,[2]比较适合语文教学这样注重课堂教学和知识与技能传授的学科,因为达尼洛夫的教学阶段论符合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基本的教学过程包含了“引起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六个阶段[1]。达尼洛夫的教学阶段论和基本教学过程理论几乎能一一对应起来。对语文学科来说,巩固知识――运用知识――检查知识、技能和技巧这三个阶段可以合并成“实践知识”这一个步骤,知识可以在实践中巩固和检查,但是“理解教材”必须分成“理解教材的质――理解教材的文”两个阶段,同时也契合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既要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美,又要品位阅读材料的艺术美的要求。这样,基本的教学过程理论具体运用到语文中的时候就变成了“求知欲――感知教材――理解教材的质――理解教材的文――实践知识”这样五个阶段。五步阅读教学法就是根据这个基本教学过程理论来设计来的。

第一步:学生自读或教师范读――引起求知欲。在学生自读或教师范读的过程中,学生解决了课文中字词句的问题,这样能基本看完课文,但是不能读懂课文,遗留了一些问题而希望把这些问题解决,激发了学生求知欲望。第二步:学生朗读――感知教材。学生朗读的过程就是初步感知教材,因为对于学生来说,自己摘录出来一些疑难的地方,而能朦胧地把握文章的大意。第三步:讲读――理解文章的质。文章对于读者而言,它的思想内容是外显的,较容易掌握。如教师解决了学生的疑难,文章思想内容就能够按照自己知识结构和生活经历去理解。这一步的朗读在教材串讲之后进行。第四步:紧承上一步的朗读赏析课文――理解教材的文。教材的文就是文章内在的艺术美,赏析文章是层次比较高的理解阶段,所以必须建立在学生对文章思想内容有充分把握的基础上。同样,这一步的阅读也要放在老师串讲和学生自我感悟之后进行。第五步:迁移阅读――实践知识。这一步阅读并不一定是教材本身,而是课外的内容,可以是文章,也可以是课外作业。这一步是承接上一步练习在课堂教学中学到的字词句的运用、赏析方法的时间,或者是学生个体对教材的品味。

五步阅读教学法有很强的完整性和实践性,易于让学生接受。因为五步阅读教学法符合人的认识过程。

三、五步阅读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

五步阅读教学法在心理学上的主要理论依据是人的认识过程理论。心理学理论指出:人的认识过程可以分成“注意、感觉和知觉、记忆、思维与想象、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掌握”六部分内容。[3]这六部分内容并非各自独立,而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运用到具体教学中就是教学过程的理论依据。其中“记忆”是是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重现。[4]记忆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但是无需教学过程别是课堂教学中设置专门的步骤。所以,与教学过程有关就是“注意、感觉和知觉、思维与想象、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掌握”五部分内容,形成了“注意――感觉和知觉――思维与想象――知识技能的掌握――学习策略的掌握”这样层层深入的体系。

注意就是心理(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志向和集中。[4]注意规律运用到教学中就是教材引起的学生的注意,从而引起学生的求知欲,在五步阅读教学法中就是自读或听读。感觉是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通过神经系统的信息加工所产生的对该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解释过程,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人脑中的反映。[7]感知规律运用到教学就是学生接收到教材的信息并且对此做出一个直接的朦胧的判断,在五步阅读教学中第二步是朗读。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他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规律性的联系。[4]思维规律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表示就是学生接收到教材的信息,并且理解了这些信息内在的含义和规律,就是理解教材的过程。在五步阅读教学法中,思维涵盖了两步――理解教材的质和理解教材的文。知识和学习策略的掌握是具体运用的过程,在教育心理学别强调迁移的作用,有“为迁移而教”[5]的说法。迁移在教学中可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具体表现在理解教材的过程中学到的方法可以学习其他的学习材料。在五步阅读教学法中的具体对应对象就是迁移阅读。

五步阅读教学法、教学过程理论和心理学的认识理论一一对应起来就是一个有机联系的系统:

需要指明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语文课文都适合运用五步阅读教学法。五步阅读教学法一开始并且主要运用于中学文言文的教学,但是他的运用范围可以在扩大一些。五步阅读教学法可以用于文言文,更适用于诗词的教学;不仅适用于古典文学,也适用于现当代的一些美文。用一句话来总结即:五步阅读教学法适用于抒情类文本。

参考文献

1 王道俊、王文澜. 教育学.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184、185、198~204

2 弗・鲍良克. 教学论. 福建: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61、62

3 章志光. 心理学.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100~174

作文三步法论文范文第4篇

一、广泛征集研讨会论文,促进学术交流

会计改革与发展对学会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任务,紧密结合会计工作的实际开展会计理论研究工作是学会工作的重点。20**年自治区会计学会针对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提出学术研究重点内容,并面向全疆广泛征集论文,主要目的是配合财政部门宣传、贯彻新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紧密联系广大会计实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及会计管理工作者,促进自治区会计事业的改革与发展。

根据学会XX年的工作部署,为做好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学会秘书处多次召开秘书长(扩大)会议,对会计学会科研方向进行讨论研究,于4月初公布了我区今年会计学术研究的方向并面向全疆征集研讨会论文。广大财务会计工作者投稿非常踊跃,本次研讨会共收到论文186篇,是历年来收到论文数量最多的一年,论文质量也较往年有所提高。经过专家评审小组评选,有99篇论文入选本年度论文集。有4名论文作者在年会上进行交流发言,阐明观点、介绍经验、交流工作体会,提出工作建议,这对我区开展会计理论研究、推动会计改革与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

二、为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深入贯彻实施《会计法》,配合自治区财政厅开展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一)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举办有奖征文活动

为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自治区会计学会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举行了有奖征文活动。征文围绕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以“我与会计法”、“谈《会计法》实施20周年的成果”、“宣传会计工作的重要性”、“单位负责人的会计责任”等为主题。截止XX年7月30日,共收到244篇征文。征文作者从各自不同的工作岗位谈《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以来的体会、感想、工作经验及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和会计人员的会计法律责任,使《会计法》的宣传更进一步地深入人心,在全区又一次掀起了学习贯彻落实《会计法》的新高潮。

征文截止后,聘请专家评委对征集的文章按照评审规则,从征文主题、内容、语言表达、结构等方面进行严格的评审,评出特别奖1名,一等奖2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在XX年学术研讨会上对获奖征文作者进行了表彰奖励,并邀请其中4名获奖征文作者到大会发言,同年出版《我与会计法同行》––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有奖征文汇集,目前出版工作已处于收尾阶段。

(二)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举办会计知识百题竞赛

为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20周年,倡导会计界的学习风气,20***年6月,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举办了“会计知识百题竞赛”活动。截止20**年7月30日,共收到答题卡2986份,其中有效答题卡2868份。按照竞赛规则,在公证部门的监督下,在20**年度学术研讨会上进行公开抽奖,并对抽取的一、二、三等奖进行了表彰奖励。通过开展会计知识百题竞赛活动,广大会计人员进一步掌握了《会计法》的有关内容,在全社会掀起了学习《会计法》的热潮。

(三)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举办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板报展评与会计法规街头宣传咨询活动

为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在全社会更加广泛深入地贯彻实施《会计法》。20**年6月26日上午,自治区会计学会与自治区财政厅联合在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举办了会计法规街头宣传咨询活动,印发宣传册六千余份,向前来咨询的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及会计工作相关问题解答。同时,组织了自治区及乌鲁木齐地区20余家单位纪念《会计法》颁布实施二十周年板报展览活动,并根据评奖规则评选出一、二、三等奖给予奖励。通过此次活动,进一步扩大了《会计法》在全社会的影响力,在不同的行业、阶层形成了广泛学习、贯彻和实施《会计法》的良好氛围。

(四)召开纪念《会计法》实施二十周年座谈会

20**年5月14日和7月16日分别组织各地区及部分县(区)财政部门有关人员召开了座谈会。座谈会上总结财政部门贯彻实施《会计法》取得的成就和经验,认真研究如何进一步贯彻实施《会计法》,深化会计改革,推进依法行政,提高执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

作文三步法论文范文第5篇

论文摘要: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向21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王义实践中,以江泽民同志为核.L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继承和贯彻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三个代表”的思想.全面地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靡清其主要内容。对新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有着重大的意义,

一、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和根本目标的丰富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末邓小平在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初期,继承了毛泽东新民主主义思想,在开始酝酿勾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不失时机地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把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提出来,并从战略高度论述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系列问题,提出“我们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邓小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词》中明确指出:今后一个长时期,至少是到本世纪末的近二十年内。我们要抓紧的四件工作中包括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强调指出这是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最重要的保证。从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的战略高度,把精神文明建设看作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主要是使我国各族人民都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全民族的素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

我们要看到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在我国进入改革开放和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停滞封闭到改革开放、从计划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转折和事业大发展的初期,而这个时期又是在国际格局大变动中发生的,国际格局在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后向着多极化方向变化发展。全党对如此复杂的历史大转折和国际格局大变动的复杂性思想准备不充分,在领导工作中出现了失误。在一些地方和领导工作中精神文明建设这一手比较软的间题,还没有解决。在社会精神生活方面,仍存在不少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群众不满意,比如,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的现象沉渣泛起,假冒伪劣、欺诈活动成为社会公害,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东西屡禁不止;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蔓延,党风、政风受到很大损害,一部分人国家观念淡薄,对社会主义前途发生困惑和动摇。尽管这些问题不是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主流,但如果忽视这些问题的存在及其严重性,就会危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局。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更进一步地认识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它关系到我国跨世纪三步走战略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21世纪的兴旺发达。总而言之,它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更进一步地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已经同世界范围的综合国力竞争和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交织在一起的形势下,更进一步地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集中体现在对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探求上。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其主要内容来说,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贯倡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文化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精神文明相对于物质文明而言。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在详细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涵,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是对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有中国特色先进文化的探求,体现出党在面向21世纪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过程中,站在时代的最前端以放眼世界的眼光,立足本民族的传统文化,勇于创新的崭新特性。在建党八十周年的讲话中。江泽民同志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择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什么样的文化方向、推动建设什么样的文化,是一个政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进一步强调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在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四有”公民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精稀文明建设落实到人们思想意识上要达到的具体要求,即“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决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增强自立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创新精神。”

二、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任务的丰富和发展

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问题上,邓小平根据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分别从思想建设、道德建设、教育科学文化建设和民主法制纪律教育方面.作了大量明确而又具体的阐述:在思想建设方面.他强调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人民要树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加强艰苦创业精神教育,用共同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把人民团结起来:在道德建设方面,他强调要加强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提倡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和集体利益,大力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在教育科学文化建设方面,科学和教育要努力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在民主法制纪律教育方面.他强调要法制,真正使人人懂得法律,要加强组织纪津性,保证理想的实现: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搞好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四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工作方针,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有效的努力。十四大明确要求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同时把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新水平,十四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党的十五大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写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为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明了方向。十五大以来,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国人民在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大力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

20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及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推动下,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文化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但是应该看到20年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成绩和主流,坚持全面的历史的发展的观点,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事业的大局中来考察,放到整个世界的大局中考察。要解决好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个历史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的理论,强调“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创造性地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早在十五大报告中,江泽民就提出了依法治国的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党的十五大以来,我国的法制建设逐步发展完善。在这一过程中,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充分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消极腐败现象对社会风气带来的不良影响,提出要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思想,这是一个创新的思路。社会主义道德精神与法律精神具有一致性,他们都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要求,在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社会主义道德所蕴涵的诚信、互助、友爱,公平、公正等原则规范,也是法律所要包含和体现的内容。在现实生活中,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之间利益的分化,出现了不同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的冲突,人们对改革的理解或存在的困惑等已在某些方面影响了社会主义法治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就要在这个“结合”上做切实的工作,真正使桂会主义道德成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精神基础,而社会主义法治又能真正成为弘扬社会主义道德文明的可靠保障。为此,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针对当前实际情况颁布实施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它的实施,为建立和发展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对形成追求高尚、激励先进的良好的社会风气.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促进整个民族素质的不断提高,全面推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加强和改善党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领导问题的丰富和发展

邓小平提出要“把我们党建设成为有战斗力的马克思主义党,成为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坚强核心。”为此,他强调坚持两手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可以搞上去;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的就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抓精神文明建设,抓党风、社会风气好转,必须很狠地抓,一天不放松地抓,从具体事件抓起,关键是要抓好党风建设和领导干部以身作则。总之,只要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就可以建设好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坚持20年来积累的经验,坚持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抓住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两个主体,特别是党的领导和人民群众这一个依靠力量,充分发挥二者的作用。

一是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作用。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进一步探讨了如何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问题,充分认识到要进一步开创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必须紧紧依靠群众。这也是党的群众路线的体现。精神文明建设的着力点始终放在面向群众、引导群众、造福群众上,多做得人心顺民意的工作,这样才能动员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也才会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十四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国继续深入持久地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许多具有时代特点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人物,在全社会逐步形成崇尚先进学习先进的风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