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

我的价值观范文第1篇

风雪漫步

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有许多。在这个社会发展迅速的时代,我们就是祖国的未来,祖国的骄傲。正如主席在中国梦中所说:“要求和希望,要志存高远、勤奋学习、增长知识、锤炼意志,让青春在时代进步中焕发出绚丽光彩。”

每当我读起《周总理的睡衣》一文,我不经鼻子一酸。“邓奶奶70多岁了……给周总理不睡衣。邓奶奶熟练的打着结”,“一位年轻的女护士捧着周总理的睡衣,望着补丁上又均又细的针脚,眼睛湿润了。”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她为新中国的的诞生、为新中国的建设、为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做了多大的贡献啊!他穿什么样的睡衣穿不起?穿什么样的睡衣不应该?可他偏穿补了又补的破睡衣。这是为了什么呢?我想,他是要告诉人们,先苦后甜,但甜的要适量,不能忘乎所以。所以中学生的第一个核心价值观就是要节约,不能和别人攀比名牌。艰苦朴素,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就说解放军叔叔雷锋吧!他应该成为我们的榜样,虽然很年轻就因事故献出了生命但是他生的伟大,死的光荣!雷锋叔叔有许多助人为乐的好事,就像让座,那可已经是家常便饭了。有一次,雷锋叔叔去坐火车,在火车上他发现一位老太太焦急万分,坐立不安,雷锋叔叔慢慢走过去,问:“老太太,请问您有什么事吗?”老太太依然焦急的说:“我的车票不见了,”说完又埋头寻找起来。雷锋叔叔二话不说,快步走到售票处又买了一张车票递给老太太老太太十分感激他。有的乘客都说他是“傻瓜”,而雷锋叔叔却笑笑说:“我宁愿当这样的傻瓜。”雷锋叔叔他经常做好事,而且常常做了好事不留名。有一回,雷锋叔叔帮助一位老奶奶推车,他推好车以后,已是累得大汗淋漓了,老奶奶刚要感谢他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雷锋叔叔笑着说:“我是人民子弟兵,老奶奶再见!”说完急勿勿地“跑”了。所以中学生的第二个核心价值观就是要乐于助人。

对于我们中学学生来讲,文明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平时与人相处时的亲切,是见到师长时的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是自觉将垃圾放入垃圾箱的举动,是看到有人随地吐痰时的主动制止……文明是一种品质,文明是一种修养,文明是一种受人尊敬并被大家广泛推崇的行为。一个人的言行举止总是慢慢养成的,习惯成自然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树立和保持良好的形象要注意自己的仪容仪表;要注意自己的语言文明,多说文明礼貌用语,不说脏话粗话;要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风筝之所以飞得高,还得有地上那条紧连着的绳索;火车之所以跑得快,是因为有了铁轨的约束,我们生活在学校这个大家庭里,身为其中的一员,都必须遵守学校、班级的规章制度。没有纪律就谈不上效率。因此我想严格的校规校纪才能让我们同学飞得更高更远。所以中学生的第三个核心价值观就是文明守纪。

所以广大青少年,要胸怀中国梦,就要准确把我肩负的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党的号召,发奋学习,锤炼品格,开拓进取,在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中,绽放青春绚丽的光彩,争做一名有担当的人。

我的价值观范文第2篇

信仰支撑人的一生,人活着就应该为自己的生存价值无怨无悔的去奋斗。自从入驻好心情以来,我丰富了人生的价值观,把对文学艺术的追求做为一个完美的终点。世间的名与利让多少人失去了本真单纯的人性。想想觉得好累。左思右想唯有对艺术追求才能得到一片干净的乐土,想想,既然对温饱问题不用担忧,何不给灵魂找一处清净之地呢?跳出争名逐利,尔虞我诈的尘世,于精神又是一种怎样的酒脱。尽管我知道这虽然是一条给人精神愉悦的道路并且是一个未知希望的道路,但是我想我不会后悔。有选择就会负出代价,不论结果怎样,我都会持之以恒,也许我不应该看重结果,我应该享受过程,享受这个无悔播种一个未知希望的过程。

我的价值观范文第3篇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取得重大进展

(一)对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现状及未来趋势的准确把握

从宏观角度出发,在整个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领域,获得了关于农村青年价值观现状的一致认识:(1)在当前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特点分析方面,认为当前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存在诸多特点,包括开放性与保守性并存、多元性和差异性明显、传统性与现代性相互交织、积极性与消极性同在,等等;(2)在对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未来发展趋势的把握方面,都做出了科学的预测,认为我国农村青年的价值观将会沿着由传统到现代、由保守向开放的方向发展下去,对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的未来持乐观态度。

(二)对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内容的全面分析和考察

“从内容上看,价值观集中反映着主体地位、利益、需要以及主体实现自己利益和需要的能力、活动方式等内容,是以‘信什么、要什么、坚持追求和实现什么’的方式表现的精神目标系统,具有深刻的主体性和主观特征。”在对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研究方面,都表现出对价值观内容的全方位考察,认为青年的价值观通常包括政治观、人生观、从业观、社交观、婚恋观、性爱观、消费观等方面。

(三)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主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农村青年的价值观

基于对农村青年价值观现状的普遍认识和正确引导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目的,学者们都开始充分关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引导农村青年价值观方面的主导作用,尝试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农村青年,使其价值观逐步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靠拢。主张在转型时期“必须大力建设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核心价值体系引导下,通过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措施,大力推进农村青年人生价值观的整合。”

二、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存在诸多问题

(一)研究对象的片面化倾向明显

首先,研究对象的两极分化趋向明显。我国的农村青年按户口和居住时长分类,“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户籍为农业户口,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农村的青年;另一种是户籍为农业户口,一年内半年以上生活在城市的青年。”依据这种分类,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可以从两方面分别展开,一方面是“农民工青年”的价值观研究,另一方面是农村“留守青年”的价值观研究;与此同时,在分别研究的前提下,“农民工青年”和农村“留守青年”同属于“农村青年”群体,二者有很多相同和相似的价值观,因此,将两类农村青年的价值观进行对比、综合、归类等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对探求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的普遍态势和发展规律有重要意义。

其次,研究对象涉及范围的区域化倾向明显。由于我国国土面积广大,且有一半以上地区属于农村的原因,加上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倾斜程度不同引起的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的影响,使得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难于将研究对象确定在全国农村青年的覆盖范围中,只能从一个小区域范围的农村青年着手,分析其价值观,并以此为基点,将个别区域农村青年的价值观特点推及全国农村青年。

(二)研究活动的主客观条件不够充分

由于多种因素影响,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还缺乏充分的主客观条件,具体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和表现:第一,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农村分布区域广泛且发展不平衡,使得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研究工作本身具有相当的难度,要想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广泛而深入的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几乎不可能,很多研究者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农村地区尤其是山区的生活条件远不及城市生活条件那般舒适和丰裕,加上调查对象(农村青年)本身的特点,如受教育水平相对较低、对自身的认识相对片面等,使研究者感觉到难度很大。

(三)研究方法单一,缺乏多样性

从大的方面看,研究方法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若详细划分,实证研究从具体操作上又可以分为问卷调研、个案分析、实地观察、深度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目前,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十分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的有机结合,但在实证研究的具体操作上更多的选用的是问卷调查法,或辅之以个案分析法,很少采用深度访谈、追踪观察等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之所以被广泛用于实证调研,原因在于该方法自身所具有的诸多优越性,如信息收集速度快、成本相对低、耗时少、利于统计分析等,但它也有自身的局限性,如对调研对象的知识有一定的要求(至少要识字)、不能百分之百地反映被调研对象的真实情况(不能排除调研对象掩盖自身真实情况的可能),等等。与问卷调查相比,深度访谈法或追踪观察法可能会存在耗时多、成本高等局限性,但这两种方法也有明显的优点,如信息可信度高、调查结果可能更加全面、真实,等等。鉴于此,无论做和研究,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是必须的,只有采用多样化的研究方法,才能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保证研究的深度与广度。

(四)研究视角的局限性,缺乏综合性、系统性

在研究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时,研究者都把重点放在农村青年价值观的现状研究上,试图对当前我国农村青年的价值观“是什么”或“怎么样”的问题作出描述性的解答;有的学者更进一步,在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的发展趋势及引导策略方面进行试探性的研究,欲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但是,依公共政策学理论的观点看,“发现问题”和“界定问题”有时要比“解决问题”更为困难和重要;更多的时候,在界定和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就已经包含了解决问题的部分办法。所以,常规条件下,要了解并解决问题,首先要弄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即弄清问题发生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问题的症结所在,最终才能科学地界定问题,并“对症下药”。在我国农村青年的价值观研究领域,也应如此,但客观地说,在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产生的现代大背景及原因方面,研究工作并未深入涉及,成果也不多见。

三、解决我国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困难的三点建议

(一)加快农村地区的发展,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为农村青年价值观研究创造物质条件。必须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逐渐消除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使农村青年价值观在一个相差不大甚至基本相同的经济环境中成长,最终趋向统一和一致;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发展可以为农村青年的研究创造丰富的物质基础,为广大研究者提供物质支持,为研究者解决了在实证研究中的困难。

我的价值观范文第4篇

关键词: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 危害 成因

一、何为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

最先提出“自我中心主义”这个概念的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原指婴幼儿的判断和行为有受自己的需要与感情强烈影响的倾向,后来引用为指青少年及成年人也有这种倾向:判断和行为受到自己的需要和感情强烈影响,表现为心目中只有自己,不能容纳别人,无爱心,无责任心,无羞耻之感。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是受自我中心主义思想的影响,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以“自我”的需要和感受为价值尺度,判断和衡量价值目标,以及由此形成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定势。

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与个人主义价值观不同。个人主义有双层含义:一是个体主义,指的是从个人追求利益、自由、权利等方面正当要求。二是自私自利的利己主义,把个人价值看得高于一切,把个人的特殊利益凌驾于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之上,为达到个人目的,甚至不惜损害和牺牲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利益。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根本原则在于,善和恶完全是自我的主观评价,尊自我的价值取向为尺度;其次,强调人都是孤独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熟悉的陌生人”的关系,正如弗洛姆认为的:“不是对邻人负责,不是同他结为一体,而是同邻人疏远和分开,它意味着尊敬你邻人的权利,但不爱他。”这就是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给现代人带来的疏远感和孤独感。

二、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危害

1?郾片面追求个人价值,造成道德水准下滑。

人的价值可分为人的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人是依赖社会而生活都对社会发生作用的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属性是人的社会性,人的价值是由人的本质力量在社会生活中的对象化所规定的意义或价值,我们必须从人和社会的关系中去考察人的价值。“一个人有没有社会价值,不仅取决于他或她的劳动能力与创造能力,而且取决于他或她的道德水准”。道德是调节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的行为规范,一个人的道德水准一定是与他的社会价值呈正比例关系的,“道德水准高的合乎道德的行为总是具有更高的社会价值”。持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人,只看到人的个人价值,只要求他人和社会尊重自己的利益和权利,忽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这不仅使人的个人的价值无法得到实现,而且阻碍了人的社会价值的实现,更加严重的后果是造成个体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的下滑。

2?郾价值标准个性化,拒斥社会主义价值观。

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否定价值标准的根本性、客观性、真理性,拒斥正确的价值观。一个社会最基本的、人们一致认同的价值标准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反映,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性根据,这决定了社会价值标准的根本性、客观性和真理性。然而,持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人,他们把社会的价值标准看作是由主观任意而定的,以自我的价值标准作为判断客体价值的唯一准则,只要是符合自己利益的价值标准就是正确的,看不到价值标准的根本性,否定价值标准的客观性。对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而言,社会的价值标准不能代表全社会的根本利益,不存在超出个人利益的集体利益,存在的只有各个人的私人利益,凡符合个人私利的价值标准就是正确的。在当代中国,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危害之一,就是竭力排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人们只讲个人的意欲,不考虑更大的社会的利益,使我们的社会面临着价值观念的危机。

3?郾扭曲“陌生人”关系,阻碍社会和谐发展。

“陌生人”关系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于公平正义原则,建立起来的平等、合作,相互信任、互为规范的人际关系。与传统的以血缘、亲缘、地缘为纽带的熟人关系不同,“陌生人”关系讲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规范性、原则性。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熟人关系日益显示其局限性,如任人唯亲、欺生、裙带关系等,越来越不适用于公共生活领域的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摆脱了对他人的人身依附关系,成为经济上独立的利益主体,并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和社会建设的推进,我国传统的熟人关系正在向市场经济的陌生人关系转变。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扭曲了这种新生的人际关系模式,并夸大其不完善之处,如只讲原则不讲人情,以冷规则待人处事,等等。如此一来,持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者将人看作是一种孤立的、封闭的个体存在物,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温情,加剧人们的孤独感,造成人与人、人与社会的疏离和对立,最终阻碍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自我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成因

1?郾对“人的独立性”的误解。

根据社会关系的历史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内在联系,马克思把人的发展过程概括为三个基本的历史阶段,即人的依赖性、人的独立性和人的自由个性。在人的发展的第一个历史形态中,人的依赖关系占统治地位,个人没有独立性,直接依附于一定的社会共同体。人类已经渡过第一个历史发展阶段,进入第二个以物的依赖关系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的阶段。“人的独立性”发展阶段,个人是商品生产者和交换者,个人的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得到强化,个体摆脱了宗法关系和政治统治的双重束缚,摆脱了对直接共同体的隶属或依赖,获得了个性的独立,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人格。这种“人是主体”价值观容易导致个体形式上的独立性,将自我作为世界的中心,认为只要通过提高自身的能力就能获得自己想要的一切,将个人的成功视作个人努力的结果,强调自己利益、自由和幸福的受保护和受尊重,而忽视集体和他人的存在。我们在强调“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时候,应该认识到,在将他人作为自我发展的条件的同时,自我也应该作为他人发展的条件,在争取和保护自己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和保护他人的权利。

2?郾人的主体性的泛化。

人的主体性的泛化造成集体性的弱化。早在19世纪初期,德国哲学家克尔凯郭尔就曾指出,人的唯一真实的存在是“孤独个体”,“克尔凯郭尔自称是‘主体性的思想家’,这个主体就是人,但它不是属类意义上的人,而是个人意义上的人,一个‘孤独的个人’”。马克思主义在规定人的主体性时认为,人的主体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主客体之间的人的主体能动性、自主性和自为性;二是主体之间的交往,即主体间性。人的主体性既表现在人与自然的自然关系上,又表现在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人们创造了实现自我价值的条件,一方面,使许多人通过个人的努力实现了个人的独立发展,另一方面,也造成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依存关系的淡化,人们相信只要通过个人的能力就可以实现人生目标,而且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才能达到目标。这种人的主体性的泛化鼓励了人们的独立和自身能力的发展,也造成了个人对集体的疏离,削弱了把人们团结到各种群体中或更大的这会中去的社会关系,弱化了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价值观。

3?郾市场经济发展带来的弊端。

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高级阶段,它的发展在促进人类社会进步的同时也造成许多弊端。市场经济是以能力为本位和以个体为本位的经济,这种经济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自我选择、自由竞争、自担风险的经济,它使自我能力和自我劳作的态度得到彰显,也把自我推向制高点。

(1)高度的社会分工。社会分工既是商品生产产生的原因,又是它的结果。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多样化和专门化。社会分工造成人一些人能从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精神和文化的活动,而另一部分人则被牢牢地束缚在物质生产过程中,成为体力劳动者。这种片面化的分工,将人的完整的生命活动割裂开来,将人的物质活动、精神活动、文化活动等这些本该是个人完整生命活动的不同方面,由不同的人和阶层分担,造成了人的片面性和异质性。市场经济强调公平,而不同的分工恰恰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由于分工的不同,容易造成一部分人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从而更快、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而另一部分人则长期处于资源匮乏的状态,无法得到较好的发展。由社会分工造成的这种不平等,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人们心目中只有自己,只想着如何更好地获取社会资源发展自我,却不能容纳别人,无视他人的需要。

(2)激烈的社会竞争。市场经济中竞争现实的影响,是“自我中心”形成的关键因素。市场经济将人对人的依赖关系变成人对物的依赖关系,把人推到追求物质财富的竞争之中,也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猜疑和对抗。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卡伦・霍妮曾指出,经济上的个人竞争是当代社会神经症人格的主要原因。她说:“独立的个人不得不与同一群中的其他个人竞争,不得不超过他们和不断地吧他们排挤开。一个人的利益往往就是另一个人的损失。”在一个竞争性的社会里,失败不仅意味着经济的不安全,而且意味着名声地位的丧失,人们害怕遭到失败。市场经济带来的竞争使人与人之间的潜在敌意不断增强。在这种意识形态的压力下,人们不断产生对他人的敌意,以及对他人潜在敌意的恐惧,人们的注意力越来越只局限于关注自我的能力、自我的劳作态度和自我的品行在现实中的意义上来,导致“自我”的膨胀,使一部分人不能正视自我,陷入自我中心的境地。

参考文献:

[1]弗洛姆.爱的艺术[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

[2]李秀林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唐凯麟等.西方伦理学流派概论[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 .

我的价值观范文第5篇

有人说过,一个民族的富裕可能只需要30年,一个民族的富强可能需要50年,但是改变一个民族的整体素质则需要200年。

经过改革开放后的30多年,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已经算富裕了,GDP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我们的经济实力已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世界经济。

但是我们还不富强。看看中国经济的结构,没有多少领先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关键技术、主流产品和核心设备都需要进口,我们还只是一个加工制造为主的经济体。

中国不富强的还有精神。精神富强才是一个民族真正富强的标志。遗憾的是,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层面的意义、价值和内涵。我们的自信、我们的价值观、我们的文化,都是这种由内而外的体现。

很多经常看美国电影、电视剧的人会发现:无论是警匪片还是英雄片,虽然中间过程无比曲折、不可思议,但结局几乎都是一样,正义战胜邪恶,英雄战胜魔鬼。这就是在渲染正义和正能量。美国人用这种方式影响人们树立关于正义的价值观。

而日本的电影、电视剧更多地渲染它的基本处世道德观:礼貌、尊敬、尊严。在日本电视剧里,看不到中国影视剧中“女人打男人耳光”、“儿女谩骂父母”等有违基本素养的场景。

中国的影视作品,尤其是近几年,涌现了一批以后宫争斗、家族争斗,婆媳争斗等为主题的“尔虞我诈”的故事。这些都在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和思想,更影响着一代人的基本素质:在这样的“非主流”和“负能量”的渲染中成长起来的下一代,他们能学到什么?

全面提升中国民族的整体素质,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实现强国之梦的基础。未来的国际竞争也一定是民族整体素质的竞争,因为整体素质关系着一个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的未来。这个整体素质是在价值观、精神、教育、观念、文化等影响之下的基本素养,我们需要有一种危机感,需要去改变。

希望全社会都来传递正能量,宣传积极向上、从善从德等中华文化五千年的核心精髓,树立我们社会的基本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

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树立起属于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那些不符合中华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内容,让其从我们的视野中渐渐消失,为整个社会和我们的下一代营造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希望社会上的公众人物、榜样型人物等,首先成为表率,约束自己的行为,影响周围的人和大众,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我的“中国梦”是:让中华民族受全世界尊敬,不只是因为富裕,更是因为中华民族良好的全民素质。

200百年太久,我们要只争朝夕。

唐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