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范文精选

作文教学法

作文教学法范文第1篇

个性化教学法已经普遍应用到了现在语文教学之中,具有主体性、开放性和创新性的特点。主体性是个性化作文教学法的根本核心,他以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为最高目标,把个性发展乃至整个素质提高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个性化作文教学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个性,写出属于自己的原创性文章。在教学原则方面,个性化教学强调遵循全面性和针对性相结合的原则、自主构建与协同构建结合的原则,在教学策略上突出挖掘写作个性、倡导个别化教学,丰富写作个性、开放写作时空,展示学生个性、体验成功滋味等等。目前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程翔老师和内蒙古师范大学的刘文霞老师采用了这种作文教学法。

二、生活化作文教学法

当前应用广泛的教学法还包括生活化教学法,生活化作文教学法主张作文要和生活密切相关,认为脱离现实生活是当前作文教学难以取得成功实效的重要原因并同时揭示了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首先是作文教学与生活相背离,其次是作文教学对学生主体的忽视,最后是作文教学中存在很多不科学的方法。如果想做好生活化作文教学,首要任务就是要弄清楚生活与个体体验、生活与积累、生活与表达、生活与构建等关系。弄清楚这四种关系对于实践好作文教学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生活化作文教学法所体现的主要教学特点包括主体性、亲历性和实用性。目前北京师范大学的王一川教授提倡这种作文教学法。

三、互动式作文教学法

面对当前作文教学现状,总结出几大弊端:有效性、主体性、创造性和情感性的缺失,作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能力的形成要靠写作主体去自由演绎内心的思想,同时在演绎过程中不断提升自我的地位。为了让学生进入了一个自觉、主动、自由的写作状态,实现写作的飞跃性突破,调整教师与学生的错位关系,建立互动、平等、合作式的对话关系。面对作文教学的瓶颈阶段,教师采用互动式作文教学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合作互动意识观念改善作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到作文创作中来,同时对“互动”在课堂上进行了应用和试验,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互动式作文教学模式为改善当今学生作文的“少、漫、差、费”的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在互动式教学模式培养下的学生变得文思流畅,兴趣盎然。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的曾祥芹教授在《文章学与语文教育》中提出了互动式教学法。

四、网络在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作文教学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

一、中国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的产生、发展

(一)萌芽阶段

1.夏商西周时期夏商西周,语文教学内容在内容上有三代相承相因的关系。一方面,口头语言教学主要是结合礼乐教育和射御教育进行的;另一方面,随着汉字的演变和篇章的形成发展,识字教学日趋完善,读书教学初见端倪。夏商西周时期,“乐”教地位越来越重要。对于“乐”教中的乐语之教,《周礼·春官·大司乐》云,包括“兴、道、讽、诵、言、语”诸项,皆有大司乐负责向国子传授。“兴”是指比喻,“道”是引古论今,进行启发引导。“兴”和“道”,属于语言文字的修辞知识,这是进行阅读、写作的基础训练。其中的“言”“语”之教,近乎后世的作文教学。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的文章,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上已有所提高,无论是叙事的严谨有条理,还是人物的刻画与描写,又或是记叙文与议论文,都已经显示出相当高的写作技巧。这时期,议论文和记叙文正式确立,实用文有了发展,同时也开始有了抒情文。《易传》提到把“言”作为“君子”的标准。《家人·象》:“君子以言有物而行有恒。”意思是君子说话必须要有事实根据,而行动也必须依据法律规则。《艮·爻》中的“言有序”,即说话必须有条理。想要成为一名“君子”,与人对话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条理,也就是所谓的“言要有物,言要有序”。《易传》中“言行”的观点,对后世的小学作文教学有很大的影响。3.东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东汉末年,经学统治趋于崩溃,人们思想逐渐解放,在此背景下,玄学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玄学思想如自然、通变、本末、有无、虚静、言意、形神等理论,被运用到文章写作领域,因而影响着国家的语文教育。陆机从写作过程进行研究,他认为写文章之前要做好两方面的准备:一是生活准备,“伫中区亦玄览”,对外界失去进行观察和分析;二是学养准备,即所谓“颐情志于典坟”,要认真学习典范文章。此外,陆机还认为写作过程的核心是构思,构思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力,通过构思使情与物联动起来。刘勰关于写作提出两个主张,一是“秉心养术”,刘勰认为写好文章要具备五个条件:修养思想、陶冶感情;博览群书、积累知识;学习分析、增长才干;观察学习,明白道理;文辞方法、掌握技巧。二是“为情而造文”,写文章的人只有感情被触动了,他的写作灵感才会被触发,写出文章。刘勰反对“辞”的滥用,更注重于表达主观的真实情感,因此,刘勰这两个主张对今天的作文教学来说,也有指导意义。

(二)过渡阶段

隋唐在东汉魏晋南北朝的语文蒙学方法基础上,进一步继承和发展。科举考试产生于隋朝,发展于唐朝,此时古文运动也冉冉兴起,对蒙学教育产生了影响。隋唐以后一千年时间里,蒙学读文教学读什么书,作文教学写什么文,以及怎样教学,都受隋唐五代古文运动的影响。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对于写作目的,他主张“文书自传道”,“道”是指文章所表达的观点,且读与写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传道。“辞事相称”和“辞必己出,文从字顺”都是“为文传道”基于写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文章是反映事实的,因此写什么样的文章,就要用什么样的语言去修饰。韩愈主张,文章语言形式和表现手法,应该自己创造;写文章要推陈出新,不搞公式化,不要过分追求华丽辞藻,只要合乎语法规律即可。这时期,蒙学主要还是进行识字教育,也有初步的读文教育。初步的读文教育为以后的作文教学打下基础,也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三)发展阶段

宋元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蒙学语文教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蒙学语言训练读本包括读书和作文两个方面。宋元蒙学语言训练以读书为主,语言教材主要是阅读教材。阅读教材从语言形式上看,分为韵文和散文,韵文主要学习诗歌和属对,掌握属对的方法,为进一步写诗打好基础。而此时的作文教学的内容方式,主要是属对、作诗还有模仿作文,通过属对训练让学童初步了解些语音、词汇、词法、修辞写作必备知识。作诗,也是宋元蒙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和形式。此外,教师也会从文选类教材中选一些有价值而且易被学童理解的文章进行评析,主要是为了让学童了解一些文章的写法,以便模仿。在此时期,苏轼在作文方面说道,“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主张勤学苦练,多实用而少空文。

(四)完善阶段

明清两朝,国家推崇尊经崇儒、八股取士政策,重视儿童的写作能力,出现了专门训练写作的教材,蒙师负责教给他们阅读和协作的技巧和方法。明代蒙学教学方法体系已经初步形成,此时训蒙法著作主要有沈鲤《义学约》、吕坤《蒙养礼》和佚名《教子良规》。清代蒙学与明代相比,关于训蒙法的著作,大都讲到了蒙学语文教学法。如崔学古《幼训》《少学》,他总结出了“八法”“五要”“四十字诀”,分别从文章的结构、文理、章法和技巧角度对作文教学方法展开论述。张行简主张作文要有内容,不要硬凑。李新庵着重强调作文训练要循序渐进,写自己想说的话,同时写作要注意修改。这一时期继承和发展前人语文教学智慧,总结了写作教学的几点方法,在下文详细论述。

二、中国古代蒙学语文写作教学的方法

(一)属对

隋唐五代蒙学教育已经出现了属对的教学方法,以应科举考试。学童在掌握了识字、阅读基本方法以后,需进行习作练习。乡学课程主要是经学、书学、科考预备,课程大体上有读文、属对和写字。到了宋元两代,属对已经是一门基础课程,广泛使用的教材《对类》里面列举了很多属对的材料,还有属对的方法,使蒙童可以积累属对所需要的各种对应词句,掌握属对方法,为进一步写诗打好基础。清代蒙学集中识字以后,这时学童才八九岁,清人做法是让蒙童读韵语知识读物,向“四书”过渡,一方面继续进行识字教育,另一方面学习掌握历史知识、掌故,并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读了韵语知识读物以后,就进入读写基础训练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课程是读“四书”;为了属对,也会读浅显的诗,如《千家诗》《唐诗三百首》等;为了训练学童押韵,对仗,平仄的能力,也会读《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

(二)词意并重

唐彪曾引用:“有词有理,而理为之主。故理明则词显,理密则词精,理当则词确。理簪则主人,词簪则奴仆也。”这里的“词”与“意”的关系相当于主人和奴隶的关系。“词”表示形式,“意”表示内容,形式为内容服务,写作时首先要重视思想内容。我们在注重思想内容的同时也不能撇开辞章的作用,只是不赞同写文过分辞藻华丽,喧宾夺主。扬雄从美育角度,提出“事辞称”主张。“事”与“辞”的关系,即“质”与“文”的关系,是表里内外的关系。他在“事”(内容)和“辞”(形式)上针对当时辞赋刻意雕琢的倾向,着重强调内容。

(三)先放后收

先放后收体现了教学规律,学童从未接触写作,若是蒙师对写作提出各种要求,学童会有畏难情绪,降低对写作的兴趣,因此主张让学童大胆写作,直抒胸臆,到学童把握写作的整体脉络,再学会精雕细琢。清代王筠对写作教学强调两点,其中一点就是作文要有训练过程,大体上分为“放、脱换、收”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放”,鼓励学生大胆进行文本创作。第二阶段是“脱换”,此时学生会写文章,写作水平有了长进后,会出现语言空洞、敷衍了事等现象。蒙师不必过多苛责,需明白“作文不脱换,终是无用之才”。第三阶段是“收”,在学生掌握写作文法后,可指导学生学习当时名家的作品中写作技巧手法,把文章写得精练。

(四)多做多改

经过读与写的基础训练,以后便是进一步的阅读训练和作文训练。写好文章前,我们需要大量阅读。“为文有三多:多读、多做、多商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想要写好文章,我们就不能怕写,唐彪说“读十篇不如做一篇”。除了学童努力多读,多作之外,还要名师多去指点,多去修改。唐彪提到“文章全籍改窜”。文章为什么要修改?因为一笔写成不加修饰的文章太少了,在一般情况下,“文章最难落笔便佳”。人于文章从写到改是一个提高认识的过程,须精思细改,仔细推敲。且唐彪强调修改时要注意四点:一是少改,不是要将儿童的作文修改得面目全非,为保持儿童写作热情,蒙师应以启发为主,适当修改;二是自改,有一定写作经验、修改能力的学童,可以令其比对其他文章自行修改;三是隔时改,文章刚作时,不能察觉其中问题,等到数月以后再拿起文章时,也许能发现其中问题;四是反复改,好的文章都是反复修改出来。

三、对当今小学语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联系儿童生活,创设真实情境

陶行知(1984)认为,“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生活教育”。现在的作文有点地道的八股精神,根据程式而决定形式,不根据内容而决定形式。写作离不开生活,陶行知曾在自己的文集中描述道:“看到儿子写的信里面的文字竟然像没有水的柑橘那样干瘪。”原因是我们对生活的观察度、理解度不够。作文要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关于命题作文,要让学生有内容可写,如命题可以是“我与教室”“校园的春景”“一次运动会”等,这样涉及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事情,参与过的活动,接触过的人,体验过的感情,甚至思考过的问题,学生写自己熟悉的生活,就会感到有东西可写,有话可说,而且乐意写,乐意说,从而调动他们写作的积极性,写起来也会具体、生动、真实。

(二)审思作文修改,重在激励儿童

修改,是一个重新认识、重新发现、重新创造的过程,位于写作的中心。作为教师,不是简单地为学生作文评判等级,你是通过批阅作文了解学生的学情,应该从中发现学生的写作症结在哪里,分析学生的写作样本,分析他们的写作行为,他的长处是什么,短处是什么,如何发扬他的长处,如何克服其短处。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没有迹象的,但是写作有迹象。写作需要老师根据不同的学生来选择内容方法。有的学生写作已经不错了,不需要你教,教师则可以鼓励他去投稿,鼓励他去得奖;其他部分同学则按照正常课时上课,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写作才思。王日休曾说过:“若改小儿文字,纵做得未是,亦须留少许,不得尽改。若尽改,则沮挫其才思,不敢道也。直待做得十分是了,方可尽改作十分,若只随他立意而改,亦是一法。”这种对学生作品不求完美,重在激励的做法,值得借鉴。

(三)利用好读本,教师亲自下水

作文教学法范文第3篇

1.记录家庭生活的丰富

家庭对小学生来说是重要的。“家”,是学生最熟悉的环境,“家”对儿童来说就是爱的代名词。家庭生活的点点滴滴,是学生习作不竭的源泉。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清晰的板块,便于学生有意识地观察并记录:①个性(即家庭成员不同的性格、特点);②沟通(成员之间因交往引发的趣事、烦恼事、开心事等);③劳动(包括家务劳动、种植花草、饲养小动物等)。有一位学生在“沟通”这一板块中记录了这样一件事:“放学后,我走进家门,就觉得不对劲儿,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火药味。原来,是爸爸、妈妈吵架了。唉,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我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散步。散步时,我和他们作游戏。哈哈,他们和好了。”这是一则典型以沟通为主题的家庭生活记录。虽然细节部分不够具体,但事情的前因后果基本交代清楚,能为习作提供原汁原味的素材。

2.观察自物物象的奇妙

自然之景,四时之景,各有所胜,它极大地丰富着学生的审美感受,陶冶着他们的审美情致。围绕自然生活情境去选择美的场景,组织充满美感享受的活动,带领同学们到大自然的怀抱中,引导学生在自然生活情境中,发现美的形象,描述美的表现,进入想象美的活动,抒发爱美的激情。

比如,今年春天,罕见地下了一场雪。下课后,同学们全都拥到走廊上,欣赏空中飘飞的雪花。“再下大一些,就可以打雪仗了。”“中午,我们去堆雪人、掷雪球吧!”……几个男同学几乎已按捺不住,直向操场奔去。看到这一情景,我灵机一动,决定抓住这一契机,指导写作。一上课,我像拉家常似的说:“大家刚才为什么被雪吸引了?它到底美在何处?”我从四个方面指导欣赏雪景:看、听、闻、触,并鼓励他们大胆展开联想和想象。有学生说:“看着这雪景,就像走进童话故事里,多么神奇呀!”有的说:“雪花仿佛是一个精灵,奏着欢快的乐曲。”“愿意用你手中的笔留下这美好的雪景吗?”我趁机说。同学们余兴未尽,又身临其境,于是纷纷拿笔写起来,把观察、感受到的美景,栩栩如生地表现出来,为今后的习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3.关注校园生活的多彩

小学生绝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学生最熟悉的是老师和同学,他们对学校生活非常熟悉,对校园环境也了如指掌。但是,如果老师不引导学生细心观察,不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学生也难以用语言表达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之情,难以做到言之有序,言之有物。于是,我常在课间带学生去校园走一走、看一看、闻一闻,用心灵聆听,用感官记录。为了让学生更细致、有序地体验学校生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分栏目记录校园生活:(1)学校美景(校园里的一草一木);(《校园的梧桐树》)的作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准备好笔和本子,再把学生带到校园里选定操场中央那棵年长的梧桐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梧桐树,并不断提示学生:先远看,观察树的整体形状;再近看,观察树的叶、枝、茎;最后点明梧桐树有什么作用?经过观察后让学生细细思考,正确进行描述并展开联想。再让学生进行讨论,有的学生说:“远看,梧桐树像一朵蘑菇开在校园。近看,叶子是绿的,形状像大簿扇,枝条不计其数,树围由几个小朋友手拉手都抱不来”;有的学生说:“落下的叶可作肥料,叶、枝、根可作柴火,它全身都是宝。奉献的多,吸取的少”;有的学生说:“树上是鸟‘安家’的好地方,树下是同学们玩耍的乐园。”还有的学生说:“梧桐树就像一位慈祥的老爷爷,每天迎送我们上学、放学。”……多好的想象啊!在观察的基础上,学生能把自己的独特真实感受写下来。(2)人物素描(老师和同学的特点、个性)如在教“写人”(《我的同桌》)的作文时,先让学生互相仔细观察自己同桌的外貌特征,然后由几名学生向同学们口头介绍自己的同桌,后由学生自由评论,说得好的在哪?不足又在哪?并给予补述。这样即可以创设说话情境,又为作文提供丰富的材料。;(3)人际交往(与同学、老师交往过程)。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为学生的素材库增添了一笔不小的财富。

4.撷取社会生活的点滴

社会是一个万花筒,习作素材很多,缺少的是发现的眼睛。大街、公园、菜场、公交车上、游乐场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一些事,值得学生去思索、去记录。一位学生曾记录下这么一件会人深思的事:他生病在医院输液,左边是个孩子,右边是位老人。他发现孩子,有四个大人陪着,要什么有什么。而老人呢,一个人寂寞地坐着。他的儿子给他送饭来,只是寒暄几句,匆匆走了。这件人们司空见惯的事却让他捕捉到了。它反映了一个主题:敬老应落实在行动上,当学生用笔记录时,才惊叹于社会上有许多事值得记,值得写。教师应当因地制宜地为学生设计、推荐实践的项目、计划,鼓励学生大胆勇敢地参加实践。暑假开始,学生有了较充裕的时间,正是学生体验生活的最佳时期。我充分利用这个良机,布置学生在社区开展各种活动;如有爱好文艺的学生为社区的老人表演节目,来丰富老人们的生活;有的走上街头帮助亲戚朋友卖东西,来减轻亲戚朋友的负担。暑假正值冷饮销售旺季,有兴趣的学生也可以从批发商手里批发一些冷饮到街道社区去卖等,每位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去体验生活。这样,学生们的素材、视野开阔了,思维也活跃了,再也不会为“无米之炊”而咬笔头,苦思冥想了。

二、因势利导,表达真实体验。

刘勰认为:“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即情感乃是文章的生命。小学生的作文也应当是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当学生获取生动、丰富的感受,触动情感,唤起情感体验时,教师要细心体察,把握情感火候,因势利导,使之“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

1.营造乐写氛围,体验自由作文乐趣

新课程改革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允许学生不按照提出的内容范围来写,虽然提供的内容很宽泛,但学生有可能有更想写的内容,这是允许的,”因此,教师在作文指导课上,可以让学生想怎么说就怎么写,不受条条框框的约束,像小鸟奋飞,爱怎么飞就怎么飞。但是自由作文不等于放任自由,必要的指导仍不可少。应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广阔空间: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互相启发,进一步激励表达欲望,调动学生生活的积累。

2.捕捉偶发事件,激发学生习作兴趣

课堂是个动态资源的生成场,课堂上即兴生成的信息,生生之间的差异,乃至课堂中的错误,都可成为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成为非常有价值“真实素材”,抓住这些及时的信息,有效利用,往往给作文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有一次临时换课,我迟到了5分钟左右才进教室,透过教室敞开的后门,远远看见教室里热闹非凡,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这时,调皮鬼董振华主动当起了“侦察兵”,离开位置跑到讲台桌东张西望,发现了我,立即汇报:“老师来了!”随着他的一声喊叫,教室里马上安静下来。课堂里,我临时改变授课计划,笑着对同学们说:“你们是不是经常和我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吗?能不能把刚才的精彩‘表演’讲给我听听。”同学们没有受到批评,胆子放大了,把做眼保健操、晨会课以及午睡时的种种‘精彩’一一供出。《校园里的好戏看过来》、《猫捉老鼠》、《课间十分钟现场直播》,同学们兴趣盎然地拿起笔,一篇篇精美的习作在笔尖流淌。

在作文教学中,教师不要为预先设计好的教学计划所束缚,要抓住各种有利时机,适时引导学生及时摄取鲜活的生活素材,让学生体会到“真实”的作文素材就在身边,从而帮助学生打开选材的门径。

3.抓住内心感受,引导学生乐于表达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喜怒哀乐的内心世界。他们在同伴交往中,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在家庭中,总会产生各种心理变化。这种变化就是心灵体验的一种类型,教师要抓住学生这种变化,引导学生关注并体悟这种变化的种种感受,让学生从说到写,真情流露,这是写作文最真实的好材料。于是,我给学生出了个题目:老师,我很(伤心、烦恼、幸福、委屈、苦恼、快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理感受造词补题目,并鼓励大家:“同学们一定有很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就借此作文机会,尽量表达出来,实话实说,把老师当作知心朋友,想写啥就写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因为他们早有许多心里话要对老师说,只是不敢面对老师。批改作文时,我被同学们的恳切、真诚、坦然所感动。有的写道:“老师,我有一点小小的要求,当我考试成绩不理想时,请您不要在同学面前公布分数,我羞愧得无地自容……”有的写道:“老师,我很苦恼。在家里,爸爸妈妈经常为买股票的事吵架,我伤心极了……”同学们一个个畅所欲言,一篇篇感人肺腑的作文一下子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同学们也在这种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中开始对作文产生了兴趣。

4.创设实践机会,提供施展才华平台

小学生的学习,最初是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更感兴趣,以后逐步过渡到对学习内容感兴趣的。我们有时为了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和写作素材,组织开展一些实践活动,以活动本身的生动活泼的形式去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为他们提供施展习作才能的平台。比如,在教“写事”(《我学会了缝纽扣》)的作文时,我让学生事先准备好的针、线、布、纽扣,在课堂上亲身体验缝纽扣的经过,缝完之后由老师评出优秀作品,接着指名几个学生把缝的经过和感受进行口述,再让学生自由评论,教师加以指导。这样通过劳动实践不仅使学生感到作文有话可写,还调动了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例如给熊猫贴鼻子的游戏,为了训练学生的观察动脑的能力,在贴鼻子的准确位置折出两条相互垂直交叉的线。活动开始了,学生们劲头十足,每个人都把手举得老高。几个学生蒙上眼睛去贴,一个贴到了熊猫的脸颊上,一个贴到熊猫的头顶上,还有的贴到了肚皮上,教室里爆发出了一阵阵哄堂大笑。终于有学生开始注意折线,用手摸出交叉点,把鼻子准确地贴上去,后面几个同学也跟着贴对了,教室里面响起了一阵阵掌声。总结时,我让学生谈谈应该怎样贴才对。他们都明白了应该仔细观察,根据这折线交叉点判断确切位置,才能贴准,悟到了仔细观察的重要。叶老师说过:“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当同学们在活动中尽情地欢乐,并且最终战胜困难,获得成功,并做了回味总结之后,心中有说不出的喜悦,于是不吐不快。下笔成文,已是理所当然,一篇篇优秀的作文就产生了。

三、精心讲评,提高写作的自信心。

作文讲评,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对已完成的作文是一个小结,对下次至以后是一个指导,我是这样来讲评的。(一)对作文的交流和品味,(二)对作文得失的分析。(三)对文字的推敲。同时注意抓住重点,要重在鼓励,先让学生自己改,然后组织讨论,肯定成绩,发扬优点,找出不足。通过一堂课,比如:“第一次___________”让学生通过回忆,交流,想想许许多多的“第一次”:第一次学穿衣服,第一次扫地,第一次洗碗,第一次做饭,第一次买菜,第一次坐火车……,而且曾经经历过的这些“第一次”的种种情景和场面再次在学生头脑中浮现,人人有个性,内容几乎没有相同的,要善于引导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从不同角度选择材料。再如:练习写“我的朋友”的作文,一般从同学、邻居的小伙伴方面选择材料,这样通过写得好的在班里推广,让学生自己评议,让学生自己先说,是否贴近生活实际。

总之,作文教学应跳出文体框格,让学生不拘泥于某一文体,“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自由地把自己的见闻和想象写出来。

指导学生口头作文,写观察日记,读书心得等,也是颇具实用价值而又不使学生负担过重,束缚过多的有效方法。

作文教学法范文第4篇

1、重程式,轻创造。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他说,有一个学生写了一篇《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把这段话完全删去,理由是这一段话与表现主题无关。晓苏认为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达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2、重习作,轻感受。

说起现在小学生的作文,大家都有一个同感,那就是:低年级小朋友的作文要比高年级的富有童趣。原因何在呢?主要是高年级作文中的真情实感不见了。高年级的学生,教师无论出个什么题目,他们都能不假思索地“写出”一篇好文章。这样的习作你看了以后,说不上哪儿好,也说不上哪儿不好,甚至要下个评语都颇感为难,就是让你觉得不对劲。细究起来,原来这样的习作都是胡编乱套的。张文德先生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然而,我们的作文教学恰恰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3、重指导,轻修改。

这里的只见指导不见修改指的是当前作文教学中出现的只重视作前指导,而轻视甚至忽视作后修改。作文按说应该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一直以来是以教师指导为中心。我们的教师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此,从命题、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写法,到开头、结尾及词语的使用等等都作细致入微的指导。而小学生作文是从具体观察到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需要学生在长期的作文实践中去认真体会和训练,转化为自己的作文能力。仅凭教师“一言堂”、包办代替,实际上是由抽象到抽象,忽视了学生的思维特点,违背了学生的思维规律。教师未将作文指导的重点放在作后修改上,这也是当前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对策

以上是当前小学高年级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在这些困惑面前,我们深感忧虑,但我们不必悲观,我们同样有理由对未来作文教学充满信心,充满乐观主义的猜想和设计。

1.进行个性化教育

作文是最富有个性的思维活动。从大处看,一个人的创作过程,往往集中了个体的全部的生活体验和能力,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现,可以说作品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个体差异的存在,决定了每一个精神产品的各不相同。从教育的观点看,尊重作文的本质意义,采取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在当前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程式化、虚假编造等现象,其原因虽是多方面的,但其中作文教学过分强调共性,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和意志,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造意识,是问题的实质。在当今的社会中,发展学生的个性不仅仅是作文教学的需要,更是整个教育的需要,是社会的需要,是时代的需要。那么,如何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1)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

(2)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小学生接触的想象作文一般有三种:一是童话式想象作文,二是科幻作文,三是未来现实生活的想象作文。

(3)进行开放式作文。这里的开放不仅指作文教学形式上的自由开放,更重要的是观念上的开放,即作文要回归自然。要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打开通向世界的窗口:学生可以去旅行,深入社区,调查社会,采访人物。在这由内心到大自然及现实世界的交合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因为这些是直接体验,留给学生的新鲜感、深刻的印象以及探索后的满足和快乐是无法比拟的。

2.培养创造能力

从大的方面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从容面对国际竞争,使中华民族自立于民族之林的需要。从作文自身的角度看,创造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写作中,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那么从哪些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是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经作过一个调查:对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60对同卵双生子进行智力分析,发现他们的智力特征30%相同,70%不同。可见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2)是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3.重视作后修改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文不厌改”之说。何其芳同志曾说:“修改是写作的一个重要部分。”《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对作文教学也有“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的明确要求。那么,如何进行作文修改呢?

叶圣陶先生说过:“修改文章的权力首先应属于作文者本人,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导,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决定……养成自己改的能力。”实际操作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

(1)自悟自查,学生自改。即学生作文稿拟好以后,安排专门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自己的文章,边读边感受,边查边改。一是感受情感强弱、停顿长短,查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二是感受语句是否含混别扭,查语句是否明白通顺;三是感受语言的表达是否与内容贴切,查用词是否恰当;四是感受内容是否杂乱,前后意思是否重复,查段落层次是否清楚。

(2)相互换读,商议修改。教师一要根据教材训练重点的要求,明确修改要点;二要明确修改程序,可以自己选择伙伴,你读我听,对照作文要求相互讨论,交流协商,然后动笔修改。如果二人意见一时不能统一,可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途径解决。

作文教学法范文第5篇

限时训练就是要当场发题,限时交卷,促使学生瞬间接受信息,快速理解信息,迅速表达信息,提高实际应用和应试能力。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是极为关键的一步。老师在看了学生的写作后,要给予点评,发现“亮点”。好的地方要表扬,不好的地方要指出并要告知学生更好的写法。

二、养成习惯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的,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所以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是一个十分可取的办法。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更快地养成写作的习惯呢?这就离不开老师平日里的监督和诱导。因为时间长了,兴趣可能会逐渐退却。老师要让学生始终对写作保持“新鲜感”,这也是养成习惯的前提。老师们可以换不同的方式去激发孩子们的写作欲望,让他们在写作中去体会快乐。例如,老师可以组织不同形式的比赛:演讲比赛、小队即兴写作比赛、小组板报比赛;也可以带领孩子们去大自然中感悟一花一草的成长。记得有一次我给每位学生发了几颗向日葵的种子,让他们带回家种下,并要求学生每天都要观察向日葵的成长情况,以小记的形式写下来,这样就可以在培养学生观察力的同时,让他们逐渐养成写作的习惯,也可谓是一举两得,而且更重要的是不限制都写得不亦乐乎,有的还同其他同学来讨论向日葵成长的细节,将自己的感悟与他人分享,这无疑是一个好的开始。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