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理想的诗歌

理想的诗歌

理想的诗歌

理想的诗歌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菲利普・拉金 生态伦理 诗歌

一、引言

菲利普・拉金(Philip Larkin,1922―1985),出生于英国的一个名叫Coventry的工业城市。1943年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圣约翰学院,先后工作于威灵顿(1943―1946)公共图书馆、雷斯特(1946―1950)、贝尔法斯特(1950―1955)及赫尔(1955―1985)等大学图书馆,曾担任诗集学会主席,大英文艺促进会文学委员会委员,美国文理科学院名誉院士。1985年12月2日因喉癌逝世于赫尔。拉金生前正式出版的诗集有四本,即《北方船)(The Northship,1945)、《较少受骗者)(The Less Deceived,1955)、《降灵节婚礼》(The Whitsun Weddings,1964)和《高窗》(High Windows,1971),1965年获女王诗歌金质奖,同时被评论界誉为“英格兰现有的最优秀诗人”。由于拒绝担任这一殊荣,他又被称为“非官方的桂冠诗人”。拉金生前其作品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直到辞世以后,其诗歌纯粹的魅力和趣味才赢得越来越多读者的青睐。戴维在《托马斯・哈代和英国诗歌)(Thomas Hardy and English Poetry)第一章“拉金的风景”中论证了拉金受哈代的影响;韦恩在担任牛津大学特聘诗歌教授期间发表讲演《菲利普・拉金的诗》(The Poetry of PhilipLarkin,1974)中,分析了拉金诗歌的主题和诗艺;恩赖特在《沿墓地之路走去:菲利普・拉金的诗》中指出拉金作品阴郁的情调和纯熟的技巧。近年来,国内学者主要从主题、叙事和语言层面论及拉金诗歌的英国性、两性伦理和语言特质,但对其生态伦理思想的评析却少有涉及。拉金诗歌所表现的对动物的关心和对生态平等的支持,是其生态伦理思想的集中体现。本文将拉金的诗歌放置于理性生态哲学和生态批评的视角下,从上述两方面进行深入探讨。

二、拉金诗歌中的动物

拉金将自然的顽强与脆弱交织在诗歌中,自然的坚强体现在万物成长生存过程中的灾病困顿与艰辛步履,而自然的脆弱则表现在动物被人类利用技术手段无止境地掠夺和压榨的生存境况。拉金许多动物题材的诗歌把伦理关怀关照到动物界,表达了诗人敬畏生命和提倡生态平等的生态伦理思想。

以及它们觅食取暖的方式,

迥异于我们,可是

某种亲密的关系挥之不去:

我们均渴求家的舒适

洞穴、窝巢和居室.

我们的感知如此一致

――或许不正确,或许不实际一一

这让我们不断联系;

我看见岩石,陶土,白垩粉,

低垂的草,摇曳的枝干,

这就是我眼中的你。

《地球的微小生命》

这首诗歌是拉金生态伦理思想的高度概括,动物和人类有相同的生存需求和生存权利,自然界的生灵和人类既是息息相通的又是息息相关的。

拉金本人是一个喜爱动物、对动物很有爱心的人。事实上,拉金一共写了十多首以动物为题目或为题材的诗歌,比如《鸽子》、 《刈草》、《猩猩实验室》、《癞蛤蟆》,等等。拉金的动物诗歌描写的动物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十分接近,比如在田野牛圈里的牛犊(《电网》)、在赛马场上奔跑的赛马(《在草地》)、在屋顶上歇息的鸟(《鸽子》)、不情愿地被当作道具的猫(《题在一个年轻女人照相簿的诗》)、羊圈里的羊(《最初的风景》)、被机器无意中杀死的刺猬(《割草机》),等等。由于这些诗歌都是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动物,它们的境遇更能唤起读者的认同感,能打动读者,唤起人们注意这些动物岌岌可危的处境。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拉金着手编辑《牛津丛书:二十世纪英国诗歌》这本书。这部丛书的主导思想是“以我的观点来规划英国诗歌”,由于拉金个人对动物诗歌的偏好,这部丛书里收录了很多动物诗歌,比如:收录的D.H劳伦斯诗歌中,有一半是劳伦斯的动物诗歌。在@部丛书还收录了六首拉金自己写的诗,其中有两首是有关动物的: 《在草地》和《带一只回家给孩子们》,这一方面说明拉金对动物诗歌的重视,另一方面说明拉金自己认为动物诗歌是他最得意的作品之一。在拉金立下的遗嘱中除了把一部分财产留给他忠实女伴莫妮卡,一部分捐献给作家协会以外,其他财产都捐献给英国皇家防止虐待动物协会。

用怎样的写作手法才能唤起人们对动物的同情和对他们恶劣的生存境况的重视呢?拉金借鉴了劳伦斯动物诗歌的写作手法。拉金在年轻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劳伦斯的诗歌写作,他高度评价劳伦斯:“这个世纪没有哪一个作家像他这样关注这个世界,没有哪一个作家有他这样全面,他的写作涉及国家和五大洲,涉及人民和哲学,涉及每一件事物:小鸟、走兽、花草。”劳伦斯的诗歌不仅有对自然界中各种各样植物的赞叹和描写,更有对各种动物的描写。拉金和劳伦斯一样对自己笔下的动物充满敬畏和爱,他们的诗歌都表现“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念。要做到“敬畏生命”,就要“敬畏每个想生存下去的生命,如同敬畏自己的生命一样,如体验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拉金就是以生态伦理道德观对待他视野中的各种生命。他“敬畏”所有的自然生命,在描写动物的时候,“如体验自己的生命一样体验其他生命”,他几乎忘记了自己作为人类的身份,仿佛他就是自己笔下的那种生物,抒发对生物境遇的同情,揭露人类对待动物的残酷。《鸽子》和《最初的风景》赞扬动物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顽强的生存意志。

拉金的动物诗歌讴歌了呵护动物、关爱生命、保护自然的生态道德,批评了人们将自己的意愿强加在动物身上的人类中心主义。拉金以如体验自己那样体验动物的表达手法说明:不仅人与人之间需要了解,人与自然之间也同样需要了解。只有沟通才有了解,只有了解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会消除误解,才能尊重动物的习性,才能走向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动物脆弱的生命和顽强的求生意志呼唤人类生态责任和人性关怀,人类不应该对自然颐指气使、骄横恣肆,而必须倡导人与自然的亲和,同时呼唤人们对自然肩负起呵护与关爱的生态责任与义务。因为归根到底人类是要依赖于自然而生存的,保护自然其实就是保护人类自己。

三、生态平等的伦理

拉金把伦理的理念扩展到生物界,认为应该平等地看待自然界的生灵。拉金诗歌有不少题材表现了诗人众生平等和生存权利平等的生态伦理观,如:《在草地》、《刈草》、《带一只回家给孩子们》等诗歌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作者对生物境遇的同情,呼吁人们反对虐待动物、剥削动物。

《在草地》表现了在“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支配下,自然被当做一台可控制的机器,表达了作者认为人类应尊重所有生命形式的思想。《在草地》这首诗表现了拉金对理性主义的“人类中心主义”理论的反叛。拉金认为人类并非这一地球的中心,而只是整个地球的一部分,不是自然的主宰,地球上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人类应该以慈念在胸,敬畏生命。拉金对动物的伦理关怀与法国哲学家史怀泽提出“敬畏生命”的伦理学是一致的,他们都主张把道德关怀的范围从人扩展到包括一切有生命的对象:自然界。自然界内一切生物都是平等的,人和自然生物的关系应是一种亲密、平等的关系。自然界中的动植物都是有生存意志的生命,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都具有生命价值并于平等地位,爱护并促进生命的延续是人类善性的体现。拉金除了在《在草地》上表达了他“生态平等”的生态伦理观以外,还写过其他关于动物的诗,值得注意的是他笔下的动物几乎都是被人驯化了的,如《初见》中的牧场小羊羔(“First Sight”)、《带一只回家给孩子们》的宠物动物(Take One Home for the Kiddies)、《猩猩实验室》里被当做活体实验品的猩猩。

拉金不仅同情被人类任意宰割的动物,而且同情被人们任意蹂躏的植物。《割草》这首诗描写了叙述者在远处看到草坪上的草被割草机剪割的过程。诗人用充满同情、哀伤的笔调描写花园里的草被机器无情地割断的情景,感叹草叶与草茎的柔弱而无奈。拉金的这些诗歌宣扬了一种观念,即“生物圈中的所有事物都拥有的生存和繁荣的平等权利”,人类应该同宇宙万物一样享有自己在生物环链之中应有的生存发展的权利,而是不破坏生物环链所运行的平衡。生物环链具有一定的“连续性”,脱离任何与生物环链之间的联系,都会导致整个链结的破坏。人类被生物环链理论安放的地位仅仅是在环链的中间,在一个转折点的位置上,人类与低于他的动物的区别并不大,是生物共同体的平等一员。自然界的万物具有不依赖人类价值的内在价值和存在的权利,人类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其他生命,尊重生命的多元化,承认生态整体的内在价值,与自然和谐共处,若无充足理由,人没有任何权利毁灭、剥削或虐待其他生命。

四、结语

拉金的诗歌反映了自然生存的法则,自然不应被视为无足珍惜的、仅供经济发展之用的“资源”,人生的意义不等同于与自然做斗争。他的生态平等的观点蕴含着深刻的伦理内涵,批判了现代人片面强调物质利益,把追求主体的利益作为唯一目的的行为,以科学为工具,毫无节制地利用和操纵自然,通过经济利益衡量自然并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只有人自觉地尊重地球这个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和共同体本身时,才能维护共同体的完整、美丽、稳定,才能成就最高的善行。

参考文献

[1]印敏丽.当代英国文学词典[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6:157.

[2][法]雅克・德里达,著.汪堂家,译.《论文字学》“译者的话”[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9:1-3.

[3]刘守兰.英美名诗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533.

[4]菲利浦・拉金,著.桑克,译.菲利浦・拉金诗选[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

理想的诗歌范文第2篇

【关键词】命题;探究;古典诗歌鉴赏;得分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古典诗词的鉴赏是现在每年高考的必考题,但考查的结果却不如人愿,如江苏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分值为8分,实际得分的均分为2.2分,得分率为27.5%,是整套试卷各类题型中最低的。江苏省2012年的《考试说明》将考查定位为“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但在其相关例题的“简要说明”中,也明确指出:古诗词鉴赏题,属中等难度和难题。因此,很多老师都把诗歌鉴赏视为难以逾越的障碍,望“题”兴叹,不愿多花时间和精力来钻研,导致一些学生考试时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笔者认为高考诗歌命题的种种问题和这种现象有着不可忽视的关系,那么高考诗歌命题存在哪些问题?

一、命题要求简单含糊

关于高考诗歌鉴赏的规定很是简单含糊,如江苏省的《考试说明》只有一句话的要求:“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在考试能力要求中补充道“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除此,并无任何实质性、具体性的规定。面对浩如烟海的唐诗宋词,命题者有极大的空间和自由,而应考者则显得更加被动和无助。为了更好地显示高考的公正公平,《考试说明》最好拟定一些具体的标准,如避免过于浅显直白的诗作,从而保证试卷的区分度;避免典故过多的诗作,因为考生做题的时间非常有限,根本无从阅读太多典故;避免个性化色彩太浓的诗作,因为高中生的诗歌阅读能力确实有限。

二、命题者高高在上

高考诗歌命题者一般来说均是大学教师,客观地讲他们的个人学识,确实可谓“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是对高中一线教学和学生的学习状况却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命题时的尺度和难度有时难以把握精准;而有的命题者却是自高身份,固步自封,不肯正视高考诗歌的实际得分情况,不肯倾听来自教学一线的呼声,不愿调整命题的思路,不愿借鉴其他试卷的成功经验。有的甚至话语霸权,只承认自己预设的单一答案,而答案本身可能少有真知灼见,大多是来自各类诗歌鉴赏词典的相关解释,可是鉴赏词典的相关文字毕竟只是“一家之言”,甚至“一孔之见”,而非颠扑不破的“真理”。

三、试题难度不适中

如江苏2008年高考题,“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2009年浙江卷,问词中的“两种”指的是_________,题目的设置考察不出考生的思维,显得有些低幼和简单。前一道题考生用程式化的语言就可以解答(比喻是最常见的一种修辞),后一道题学生无需解读相关诗句就可以找到答案,这类题目难度过易。而有的题目则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难度显得过大,如2008年北京卷诗歌鉴赏第三问“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请指出顾炎武这首诗的风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关于诗歌鉴赏,中学生能读懂诗歌,找出诗中的意象,描绘出诗歌的意境,感悟出诗人的情感就已经很不错了,至于诗歌的艺术风格,那是诗歌鉴赏的高级层次,基础教育阶段的高中生如何能达到?学生作答时肯定是只能从脑海里找到“沉郁顿挫”之类的套话,再结合故事做一番陈述。最后阅卷老师遭遇到难题,给不给分呢?所以过难过易的题目虽然表现形式上截然不同,但是最终殊途同归,一样失去了考查的信度和效度,直接导致了测试的低效甚至无效。

四、命题指向不明确

如2009年海南、宁夏卷诗歌鉴赏其中一问:词题为“代人赋”,作者为什么要以此为题?请简要说明。看到此题实在叫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命题者到底要考查什么?是诗歌的艺术技巧还是诗歌的构思角度?看了参考答案(题为“代人赋”,实则为己赋,采用代人填词的形式,以荠菜花自比,效果独特。)才有所理解,原来考查的对象是作者的构思的分析与评价,可是考场上的考生时间有限、心情紧张,他们哪里能够明了命题指向呢?可见诗歌鉴赏要想拿分实在是难。

理想的诗歌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意象捕捉

对于目前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来说,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效果,单纯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难以取得预期目的,我们应该从教学方法上入手,改变过去单纯记忆的方式,从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理解能力和意象捕捉能力入手,不断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从目前的教学实践来看,要想做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从多种能力的培养入手:

一、中学语文诗歌教学首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主旨

诗歌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文字更简练、表达的意境也更丰富。要想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不但需要熟读诗歌本身,对字面意思有一定的理解,还要分析诗歌的创作背景,做到对诗歌的全面了解,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正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对于中学生来讲,由于语文基础知识有限,分析和比较能力还很薄弱,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通过对诗歌的正确分析,培养学生的总结分析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主旨有全面正确的认识,能够通过一定阅读基础和背景材料,将诗歌主旨归纳总结出来。有的诗歌中的意象以个体出现,例如李贺的《南园》:“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其中“吴钩”“关山五十州”“凌烟阁”、“万户侯”都是意象,学生都能找出来。通过这种培养和指导,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得到了提高,不但能够实现对诗歌主旨的正确理解和分析,还对日后的语文学习有着极大的帮助。从目前的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来看,这种教学方法取得了成功,对学生能力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语文教学成绩的提高也是有利的促进。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对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进行重点培养。

二、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培养学生的意象捕捉能力

在中学语文学习中,学生是否具备一定的意象捕捉能力是学生能否持续提高语文成绩的关键。而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不但要靠正常的阅读教学,还应将诗歌教学作为重要的媒介和手段。中学语文诗歌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式,与普通阅读教学不同,对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效果也比较明显。因此,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应将学生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放在首位,应通过持续的努力,使学生在诗歌学习中,不但能够正确理解文章的主旨,还能提升自己的意象捕捉能力。从语文教学角度来讲,意象捕捉能力是一种看不见摸捕捉的本领,具体表现形式往往是学生对诗歌意境的理解,而这种理解又是比较抽象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因此,对于意象捕捉能力的培养,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想办法将其具体化,应考虑采用具体的讲解和评估的方式,对学的意象捕捉能力进行全面培养和验证。例如陶渊明的《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五句话中,第一、三、四句分别构成三副不同的画面,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一向捕捉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诗歌内容。因此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我们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意象捕捉能力,促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作为重点

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与诗歌教学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我们要想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就要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的重点。从目前来看,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难点在于有些学生往往因无法理解文章内容,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了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开展,也对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过程中,应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重点,不断提升学生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能够对诗歌有更全面的理解,能够正确理解作者的意境和创作背景,从而提高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质量。例如臧克家的《有的人》中:“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做牛马。……”其中“骑”“啊,我多伟大”“俯”“做牛马”,对于这种诗句的理解,反映了学生具备了一定的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因此,我们要想做好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就要将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作为培养重点。

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应通过阅读和朗诵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对于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而言,诗歌不仅仅是陶冶学生的情操,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让他们写出的东西有诗情画意,让他们说出的话含蓄、耐人寻味,够得上文明、够得上有水平。如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名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其中“沉舟”“千帆”“病树”“万木”是意象,都应取它们的比喻意义进行推测理解。因此,我们应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在诗歌教学中,让学生熟读诗歌并背诵,通过对韵脚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使学生能够具有一定的朗诵技巧,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总之,我们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要想取得积极的教学成果,就要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通过对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意象捕捉的能力、想象能力和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基础素质,促进中学语文诗歌教学的开展。由此可见,在中学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学成绩的提高与学生能力的培养是紧密相连的,我们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应把握教学重点,将学生能力的培养与诗歌教学统一起来,实现教学双赢。

参考文献:

[1]蒋玖萍;;放飞想象感性读诗—谈诗歌的翻译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J]

理想的诗歌范文第4篇

等,都有着极其重要的教育意义.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理性认识

一、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每一个国家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文化遗产.中国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有着几千年文化知识的沉淀.古代诗歌作为一份特殊的文学样本,是我民族历史文化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古代诗歌内容深刻,意味深远,蕴含着许多的哲理,认真学习古代诗歌,可以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是一份宝贵的精神粮食,其间不仅蕴含着崇高的品格和伟大的精神,更沉淀着一个伟大的民族不灭的灵魂,一代又一代培养着中华儿女.尽管现在社会发展极快,中国的许多传统文化受到了现代文明的冲击,当代社会需要新的人才,忽略甚至放弃了学习诗歌文化,但任何社会的进步都离不开传统文化,如果忽视了传统文化,就会导致人文修养不足.难以成大器,中小学课堂开展诗歌教育,其目的不仅仅是欣赏几篇诗歌,而更重要的是领悟诗歌里的民族精神,加强中小学生人文底蕴的教育,弘扬民族文化精神.

二、加强精神文明教育。

中国改革开放几十年以来,经济文化等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许多人的价值观念也随着改变,一味地追求金钱利益等物质方面的东西,忽视了传统文化精神,使我们这个社会越来越缺少温暖和爱,充斥着整个社会的是金钱物质利益.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近年来,中国的“应试”教育制度越来越严重,并没有因为社会的呼吁而停下来,教育学生好不好就看分数,完全没有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许多学生一跨入高等学府便不思进取,贪图享受生活,开小车,住宾馆,甚至有些女大学生自甘堕落,沦落为酒巴女,让人触目心惊,让人感受到中国民族真的没希望了.所以,我觉得,21世纪中国要崛起,一定要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我国古代的诗歌有着博大的精神力量,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人文文化资源,不但可以陶冶美好的心灵,而且可以塑造伟大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发展的精神动力.所以,我们要重视中小学语文课诗歌的教学,通过诗歌教育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让学生在诗歌教育中受到心灵的熏陶和潜移默化的感染.

三、深化素质教育。

中国的科举制度根深蒂固,传统教育存在着许多弊端,教育制度不够完善,“应试”教育教学观念较深,许多教师都是采取“填鸭式”的教学形式,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视了学生的整体素质.教师每天都是让学生死记硬背,不注重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实践能力较差.诗歌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蕴含着民族精神、审美情趣、人生哲理等.能让人感受生命的意义,感受人生的真谛,释放人的精神.如今,学校偏重于“应试”教育,不重视素质教育.有的农村小学甚至放弃了其它副科的教学.比如,学校用美术、体育等课程来上语文、数学课等,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发展.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文字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情感因素,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在枯燥的学习中提高学习兴,使知识和情感紧密结合,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以推进全面素质教育.

中小学语文课诗歌教学的现状

中小学的诗歌教学工作历来没得到十分重视,所以诗歌的教学工作进展较慢,深究其因,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

一、教学观念、方法落后。

现在的小学语文课本里安排了一定数量的诗歌,但是内容不多,每个学期大概就是学习几首古诗,几句对联等.在小学,由于诗歌教学工作得不够重视,教师的教学观念、方法都比较落后.每一首古诗教学,教师只让学生背熟诗句和识记诗意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因为小学诗歌考试的内容很简单,就看学生能否撑握诗句和诗意,其它方面的诗歌知识是很少出现的,所以小学的诗歌教学,在大部分教师都是采用简单的串讲和背诵的教育方法,只要是让学生应付考试,并不注重诗歌中所蕴含其它方面的价值,严重脱离了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现在很多教师对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都了解不多,领悟不深,没有按照诗歌教学新课程标准教学,教学方法相当落后,永远也不激不起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

二、“应试教育”对诗歌教学的影响。

从小学到高中,“应试教育”的教学观念都深深地占据人们心中的位置。不管是白猫还是黑猫,只要考试分数高就行了。现在教育只在乎升学的分数,忽视了其他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中学生学习的科目比小学还多,中考的压力很大,整天都是忙着应付中考。中学教师的教学重点也是应付中考。诗歌做为我国文化的精髓,却很少出现在考试的内容上,即使考试出现了诗歌方面的内容,那考查的题目也是内容简单,形式单一,就看学生能否掌握诗歌中几句名言就行了,所以,教师对诗歌的教学和学生对诗歌的学习都不够重视。中学教师对诗歌的教学都是采取简单的串讲方式,极少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有效地结合诗歌对学生进行点拨和引导,中学生学习诗歌也只是简单识记出现在教材中诗歌名句,课外的诗歌基本不看,这怎么能学好诗歌呢?

中小学诗歌教学的特点

一、诗歌的想象。

诗歌作为我国传统优秀的文化精髓,其本身有着自已的独特性。一方面,诗歌本身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有些诗歌之间的内容不紧凑,诗句间有较大的跳跃性,这种跳跃性影响着诗歌情感思维的连接。因此,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要根据诗歌的主题思想,诗歌内容意思,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路线,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象诗人留下的无限想象空间,让他们用丰富的想象力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内涵价值;另一方面,诗歌中含有一种很独特的意象,这种意象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像的融合,产生了一种朦胧的美感,可以激发学生的性情。所以,在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对诗歌意象的分析来引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去感受并揣摩诗人的情感。如诗句“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教师配合讲解和诵读,有效地创设情境,引发学生自由的想象,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气勃勃的春天和诗人热爱春天的思想感情。

二、诗歌的情感。

诗歌的情感是诗歌中最本质的东西,可以这么说,情感就是诗歌的生命力。每一首诗歌都饱含着诗人热烈的情感,没有情感,诗歌就失去了价值。诗歌教育也就是情感教育。教师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最要的是入情入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以满怀的热情投入诗歌教学。只有将教师之情与诗人之情融为一体,达到彼此合一的境界,才能体会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真情实意,并产生共鸣,受到强烈的熏染。只有激发了情感才能让学生发现诗歌的魅力,才能发现生活中的美,才能在生活中产生表达和创造“美”的欲望,才能陶冶心灵,塑造伟大的人格。提高综合素质。

三、诗歌的美感。

我国古代诗歌是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就像一朵朵美丽的花朵,美化着我们的心灵。古代诗词博大精深,那脍炙人口的诗句读来琅琅上口,荡气回肠,富有节奏,易于诵记,使人百读不厌,无形中受到熏陶。比如,读诗句“前不见来者,后不见故人。念天地之悠悠,独沧然而泪下。”时,陈子昂的激情仍能令我们激扬奋发。诗歌教育就是一种情感教育,可以给人丰富的心灵体验,通过诗歌教学,陶冶学生的性格,体验诗歌的情感美。在优美的诗歌作品感染熏陶下,受到美的教育,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铸成美的心灵,从而塑造伟大的精神人格。

中小学语文课诗歌教学的途径和方法

一、以读为本、领会诗意、诗情。

古人对诗歌的理解有着十分精辟的论断,他们强调读诗主要是品味诗中表达出来的一种意,一种情,一种韵,而不是落得太实,讲解太清楚,因为很多诗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回肠荡气,使人百读不厌。只有把节奏韵律全读出来,才能渐渐体会诗歌之精妙,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感受诗歌优美的语言文字和丰富的人文内涵,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诗歌的诵读方式可以采取多种。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我在教学古诗《游园不值》时,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配合诗歌内容,让学生扮演诗人诵读古诗。并配合乐曲伴奏诵读,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融入了诗境,深刻体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激发想象,领会诗境。

诗歌的文字是具有概括性,诗歌描绘的图画是粗线条的,意境的跳跃往往较大,因此,要学生准确地理解诗意,深入地融入诗境,离不开教师教学情景的创设。只有让学生进入诗境,才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引起情感上共鸣。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自读自悟,初步领会诗意,再结合诗人当时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指导学生将自己置身其中,去品味诗人当时的心境,领悟诗的意境。在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境,不仅可以升华学生的思想感情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而且能够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的思维想象力,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如,我在教学《游园不值》这一首诗时,这首诗表面看来语言平淡,质朴无华,但细读回味却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更准更好地理解诗意,我通过描述事件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进入诗所描写的意境,然后引导学生加答以下问题:①诗人来访的目的是什么?②“小扣柴扉久不开”时,诗人心情会怎样?③诗人仅为一枝红杏兴奋吗?通过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热情,慢慢地走入诗境。不但帮助学生理清诗人的感情线索,还引导学生想象了姹紫嫣红的春天,发挥了学生的想象,领会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结合多媒体进行诗歌教学

多媒体计算机教学具有形象直观,内容丰富的特点,它所提供的外部刺激——图片、图像、动画、声音、文字等等是多样而丰富的。根据小学生对具体形象事物感兴趣的心理特点,非常有利于学生接受和理解作品。我所以采用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有两方面特别优势。一方面是多媒体的画面,因为教材上的图画比较简单,不够生动形象,激发不出学生的感情,而采用多媒体教学,就可以让学生欣赏更多的图片,这些图片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领悟诗意、诗境。诗是抒发诗人的情感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如果教师能把诗歌抽象凝炼的语言与多媒体具体形象的图画联系起来,将诗歌中的形象化为作用于视觉的一幅幅栩栩如生的投影图片,那诗歌教学就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是多媒体的音乐。许多诗歌都是广为流传的千古绝唱,读来琅琅上口,扣人心弦。自古以来,诗歌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必然联系,如果在教学中把复杂多变的情感与悦耳动听的韵律结合起来,就有利于学生感受文字的精妙。如,我在教学高适的《别董大》一诗,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在大雪纷飞,北风狂吹中告别,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诗歌的诗意相协调的歌曲《再见》,再配合一张张图画,让那动人的图画和那优美的旋律拨动学生的心弦,感受诗人的凄苦之情,体会诗人乐观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样学生的感知得到强化,很轻松地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境界中,领会诗情、诗意。

理想的诗歌范文第5篇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感知诗歌的人物形象

鉴赏诗歌首先应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人物形象,这是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初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应该从基础做起,从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开始,感知诗句的基本大意。将诗歌语言散文化,把握诗歌中人物的描写和情感的表达,抓住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和词语。从诗歌的标题开始,了解诗人及其创造的背景,结合课下注释真正读懂诗歌的情感,将文字变换成人物和场景,以此进入诗歌创造的情景之中,感知诗歌中人物形象的动作、表情和心理,和诗人进行情感交流和思想沟通,感知其个性、精神品质和道德境界。

例如,在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三》时,教师引导学生从读懂诗歌内容开始,理解基本的诗句,再由这些诗句描绘的场景想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首诗歌描绘的就是诗人辞官归隐以后躬耕农田的场景,诗人早出晚归,种豆除草,“草盛豆苗稀”,尽管劳动很辛苦,但更多的是那种不违背我心的自由和畅快,展现的是一个远离尘世隐居山野的诗人形象,成为后人反复称颂的精神榜样。

二、抓住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诗歌的情感之美

诗言志,歌咏情,诗歌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表达作者的情感,这是诗歌的灵魂,也是鉴赏诗歌最为关键的一步。只有真正把握情感,真正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才能更好地感知诗歌遣词造句、选用艺术手法的妙处。为此,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从情感出发,抓住关键词句,帮助学生快速抓住诗歌情感,理解诗歌情感内容。只有把握住诗歌的情感,才能抓住诗歌最为核心的内容,才能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景物描绘和表现手法的选用。诗歌的情感一般需要借助景物描绘感知。为此,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词句入手,找到更多表达情感的词语和句子,全面理解诗歌的丰富情感,感知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同时,诗歌的情感不仅是诗人的感情流露,还是诗人思想和品格的体现,感知诗歌的情感之美时,更要感知诗歌中诗人高尚的人格、良好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体会诗歌情感的崇、高、美。

例如,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是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诗歌。杜甫的诗歌很有现实意义,其作品严格遵循格律诗的韵律,表达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引发不同时代读者的情感共鸣。教学中先让学生找出诗歌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诗句:“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这些诗句表现了诗人既盼雨停,又盼天亮的迫切心情。而诗歌的最后几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 这几句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对百姓的殷切和期盼,境界之崇高,胸襟之博大,也是诗人诗歌情感之美的最高境界。

三、由意象入手感知诗歌画面,欣赏诗歌的意境之美

中国古典诗歌最为擅长的就是将情感抒发与景物描绘融合在一起,做到情景交融。诗人不仅在诗歌中表达感情,还在诗歌中描绘画面,将读者带入一定的意境之中,以此感知诗歌描绘的画面之美、意境之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典型艺术表现,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非常优美的画面,每一个诗人都是“丹青高手”,他们将情感融入画面的描绘之中,通过画面来更好地表达情感。语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景物)入手,找到诗歌中选用的相关意象,将其进行组合,通过想象,再造一幅有动有静、有声有色的动态画面或者场景,以此感知画面的客观特点和主观感受,真正进入诗歌创造的意境之中,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

例如, 白居易的《忆江南》,欢快明丽,表达了诗人对江南的怀念。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诗句感知诗歌的画面意境之美。“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色彩,又因烘染、映衬的手法形成我们想象中的图画,绚丽耀眼,层次丰富,江南春景跃然眼前,诗情画意,引人入胜,从而将读者带进美丽的画卷之中,感知诗歌的意境之美。

总之,初中诗歌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与能力,让学生学会鉴赏诗歌,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参考文献:

[1]石镇雄.论初中语文诗词鉴赏策略[J].新课程(中旬刊), 20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