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中生励志教育

高中生励志教育

高中生励志教育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励志教育 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On Inspirational Edcation in the Field of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ZHANG Yupeng

(College of Education Sciences,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have more channels to access to Western hedonism, money worship and other degenerate ideas, and because university students' self-management as the main part, the students with poor self-control gradually become easier to be late, skipping classes and so on. This leads to a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continues to decline. So, how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according to their variou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eatures, combined with socialist ideology, integr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build the tim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spira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and educational model system, it becom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ortant topic of research worker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 education in the field of motivational problems of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and proposed more systematic views.

Key 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spirational education; higher education

1 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存在的问题

很多高校意识到励志教育的重要性,也曾在校内推行励志教育,但其结果的不是很理想。究其原因,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的励志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励志教育附属化。励志教育未能形成系统、独立的知识体系,只能附属于人生观等思想教育体系,在课堂教育中被轻轻带过。有的高校曾组织一些名人开展励志讲座,但也是零打零敲,不能形成体系化,常态化。(2)励志教育形式化。励志教育的成绩无法量化,教学成果无法明确展示。因此许多高校、教师学生都对思想政治教育抱以走过场的态度,使励志教育趋于形式化。(3)励志教育教材僵化。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学生所遇到的问题也千变万化,而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千年不变,远远跟不上时代的发展,这对学生来说,难免有答非所问,学非所用的感觉,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无所谓甚至抗拒的心理。(4)励志教育应试化。中国教育应试化风气严重,在分数为王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师只能照本宣科,学生也是为分数而学,为分数而背,考完就忘,完全达不到励志教育的目的。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内容

2.1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励志教育的灵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励志教育不是简单地宣传个人成功,而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使大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因此要始终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励志教育的灵魂。

2.2 励志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

清朝末期,中国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强烈的屈辱感使许多中国人丧失了民族自信心。有的学者将中国的失败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开始盲目地崇洋,大力推行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崇尚个人主义。受此影响,我国的励志教育也片面地将个人在财富名利上的成功作为衡量人才成功的标准,而忽略了品德等其他方面的教育。而实际上,西方价值观中并不是将个人的成功作为成功的标志,而是将个人对社会贡献的多少作为成功的标志。我们没有学习西方完整的人文思想体系,妄想学点皮毛就能成功,结果就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

因此我们必须从我们最熟悉的中国传统文化中提取励志教育的养料。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更有无数的英雄事迹,这其中可以提取教育素材是数不胜数。更重要的是中国传统文化已经融入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有中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励志教育体系更符合中国人的思想观念,更容易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3 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励志教育主要内容

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否有指导作用是检验励志教育成功的标准之一。大学是学生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前的最后一站,害怕参加工作,在工作中遇到挫折,对理想和现实工作之间的落差产生迷茫等是学生们常见的问题。因此我们要将职业中的励志作为励志教育的主要内容,鼓励学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屈不挠,坚持奋斗,积极进取,以自己的努力赢得未来。

另外,根据职业本身实践性强的特点,我们可以将励志教育与高校中的专业实践课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培养励志的信念和习惯。

3 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措施

3.1 励志教育形式多样化

高校的励志教育应以课堂教育为主,同时辅以榜样励志、赏识励志、社团励志、自我励志等教育形式。

第一,课堂上的励志教育。首先,应构建结构完整,内容丰富的励志教育知识体系。在课堂教学中要重点突出,层次分明,层层推进。其次,要多设置课堂情景教学,让更多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以活泼的教学形式、浓郁的情感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则,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的图像、影片、音乐等功能,通过听觉、视觉、气氛等多方面的刺激来激励学生。第二,榜样励志教育。偶像崇拜是当今青少年重要年龄特征。思政工作者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年龄特征,选取一些影视、文学或现实中的人物作为榜样,号召学生向榜样们的高尚情操和励志事迹学习,从而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第三,赏识励志教育。励志教育,不仅包括逆境励志,还包括赏识励志。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要多赞赏学生,学生受到赏识后,即使受之有愧,也会在不自觉中产生自信心,或者产生“不负知遇之恩”的感激心态,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工作热情。尤其当学生在逆境中时,教师的赏识更能抚慰学生的心理,树立学生的信心,鼓舞学生的斗志。第四,群体励志教育。高校社团是兴趣相投的大学生聚集起来,共同为理想和兴趣奋斗的地方。学生参加社团,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还能被社团积极奋斗的氛围所带动,潜移默化地达到励志教育的目的。当然,学校也要对社团活动进行适当的引导,保证社团的良性发展。第五,自我励志教育。励志归根结底是对自己的鼓励。因此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励志品质,使学生不仅能接受别人的励志教育,也能自主地开展自我励志。

3.2 高校应大力支持励志教育的开展和发展

励志教育知识的研究、励志教育体系的建立、励志教育氛围的培养、励志教育的开展等等工作都离不开高校的大力支持。高校应对思政工作者予以政策、物质、精神上的大力支持和鼓励,并鼓励全体教职工和社会各界一起参与到励志教育的研究和发展中来。

目前我国高校的励志教育还处在初级阶段,如何根据当代大学生的特点,根据各个高校自身的特点,结合社会主义思想,融合我国的传统文化,构建符合时代、适合高校学生的励志教育理论体系和教育模式,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也是社会各界的重要任务。我们期待有更多的人认识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励志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一起促进励志教育在高校乃至全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宏松.高校励志教育研究[J].才智,2011.44(11):102-105.

[2] 王茜.大学校园“励志”教育电视节目的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1.45(12):201-204.

[3] 倪和琳.试论大学生的励志教育[J].消费导刊,2011.65(12):55-57.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生;特点;励志教育;平台;构建;素质培养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细化和专业化,劳动力市场对高素质中、高级技工的需求不断攀升。然而,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仍存在一定的脱节。高职毕业生的素质水平与市场需求的不对等使原本艰难的就业形势变得更加严峻,同时,也沉重打击了高职生的求职自信心。因此,如何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培养他们的积极心态和健全人格,搭建高职生技术成才的最佳平台,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解决就业问题的重大课题。

何谓励志教育

“励志教育是指运用心理学、成功学原理和自我效能理论,通过系统、科学的教育,唤起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成就动机,培养大学生自我规划和自我管理的能力,较为系统全面地培养大学生的成功品质,激发大学生潜能的教育。”励志教育主要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是通过人生观、成功观教育,激发学生潜能并促使他们以坚定的意志和毅力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理想目标的教育。

目前,我国的励志教育多见于教育培训机构,其教育目标不免带有较强的功利性。近年来,尽管国内一些中小学尝试开展系统的励志教育,如王军教授等人创立的“三大步育人模式”的励志教育体系。但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励志教育仍属于鲜少涉及的领域。

高职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对其开展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一)高职生的心理特点

高职生在认知与价值取向上普遍存在偏差 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多元价值取向不断地冲击着高职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些学生面临双重甚至多重价值标准的选择,而社会舆论对高职生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影响着高职生对自我和社会的认识,使他们在认识上存在一定偏差,从而导致他们在价值追求和定位上陷入迷茫和困惑。

高职生自主意识增强,有理想,但比较现实和功利 高职生无论身体,还是思维水平都日趋成人化,他们追求独立,敢说敢做,对未来也有较清晰的认识。对大多数高职生而言,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就业。有调查显示,“掌握知识,发展才能”和“获得一份理想工作”是高职生入学的主要目的,“求知”和“求职”同等重要。可见,高职生学习目标比较明确,比较现实和功利。

高职生有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低 大多数高职生本身学习基础比较差,而社会舆论对高职院校存有偏见,家长对学生亦是放任自流,因此,他们对自我的认识容易有偏差,对自我价值和生活价值缺乏客观正确的判断,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我效能感低下。

高职生易产生情绪波动,易冲动,焦虑水平较高 高职生情绪变化容易外显出来,他们情绪波动比较大,自我调控能力不够,外界的一点小事就可能引起他们情绪的变化。由于高职生在进入学校时正处于身心成熟的关键期,而高职院校学制较短,高职生所面临的学业、人际关系和就业压力很大,焦虑感较强烈。

(二)针对高职生开展励志教育的必要性

有利于引导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伴随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利己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价值观的盛行,给社会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励志教育中的思想性内涵如理想信念和爱国主义教育能够鼓励高职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坚定个人的理想信念和爱国情怀,同时使高职生在自我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指导意义。

有利于激发高职生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和毅力 首先,励志教育要求学生立志,即树立人生的远大志向。只有确立了远大的志向,行动才有目标,才能激发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励志教育强调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揭开社会评价“标签”,高职生也同样抱有远大理想和对成功的渴望。但各种外在因素,如就业压力以及社会对高职生的负面评价等,使他们对自我的要求和定位有所降低,甚至在遇到一点点困难时就会选择放弃。因此,对高职生开展励志教育有利于激发他们为想做而不敢做的目标付出不懈努力的决心和毅力。

有利于帮助高职生树立自信,不断完善自身发展需要 励志教育要求教育者善于运用赏识教育,寻找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赞扬,从而发挥激励作

用。高职生由于在学业方面心存自卑,更渴望得到教师的鼓励和肯定。同时,由于自我效能感低,他们体验成功的机会相对较少,而励志教育正好能为高职生创造经过个人努力可以达到成功的情境,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增强自我效能感。

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 励志教育从心理学角度出发,在遵循高职生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培养他们对自身知、情、意体系的自我管理和协调能力,同时,最广泛地调动个体心理的积极因素,激发各种潜能。有调查显示,高职生心理健康各因子(如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等)均分要高于全国青年常模水平。励志教育的开展将有利于提高高职生情绪的自我调控能力,促进高职生个体心理活动过程的协调统一。

高职院校实施励志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思想性原则

励志教育通过激发学生志向,培养他们的意志力,促使他们养成良好品德修养从而走向成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励志教育首先应坚持思想性原则,在价值观引领中体现社会主流价值的主导和核心作用,尤其是在学生有价值冲突时应及时起到调整和驱动作用,引导学生在树立个人远大理想的同时,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二)体验性原则

励志教育旨在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通过体验成功,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因此,体验性原则是励志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情感体验是励志教育的重要方法。通过教育者对成功情境的刻意创设,在达到既定目标时,学生所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情感又能进一步激励他们向难度更大的目标努力。积极的情感体验不仅能激发他们的成功意识,同时也能促成他们成功的实践。

(三)示范性原则

示范性原则是指在励志教育实施过程中,应始终体现榜样学习的重要性。榜样生动而贴近学生实际的亲身经历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无疑比劝告更具说服力。励志教育中的榜样可以近到学生身边的同学、教师,也可以远到古今中外历史长河中的任一成功人士。除让学生被动接受教育者提供的榜样资源外,教育者还应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主动挖掘身边丰富的榜样案例。

(四)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是励志教育的一项重要原则。励志教育不仅要有理论引导,更要注重实践,否则将流于口头说教而无法取得实效。不可否认,言语劝导在励志教育中也经常使用,但它的价值多少取决于它是否切合受教育者的实际,否则不仅会使教育者失去威信,甚至会降低受教育者的自我效能感。因此,只有联系高职生的思想现状,组织他们开展各种类型的实践活动,才能使他们在实际参与中磨炼意志,锻炼品格。

高职励志教育平台的构建

(一)学业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尽管学业成绩不是衡量学生进步的唯一标准,但却是学生获得自信的重要来源。对基础相对薄弱的高职生而言,学业上的被认可,无疑是巨大的动力。因此,高职院校首先应搭建起学业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高职院校应充分利用学生管理平台,根据学生的学业进展情况进行分类管理和开展励志教育。(1)针对学业落后的学生建立学困生档案,开展个性化的跟踪教育管理,设立专门的学习进步奖;建立学业预警机制,及时对成绩差、自律性差的学生进行督促和激励;形成由系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以及家长共同构成的教育支持体系,开展党员、班干部结对帮扶活动。(2)针对学业优秀的学生建立明确的奖励机制,除已有的奖学金制度外,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设立专门的奖项予以表彰,同时,优先为这部分学生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如优先推荐给优秀企业等。此外,任课教师还应努力挖掘教材中的励志素材,融励志教育于专业教育中,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第二课堂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第二课堂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职生人格塑造的重要阵地,它主要包括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科研学术竞赛、文体竞赛等。学生社团是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重要组织。高职生自主成立的各种社团和志愿者组织,可利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社会公益活动,在为他人服务的活动中体验成就感,同时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锻炼,不仅能实现自我价值,还能为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高职院校所举办的各类学科竞赛,不仅为高职生提供了验证所学知识的机会,也让他们在竞争的激励中不断超越自我。近年来,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创业项目申报活动有效促进了高职生的专业技能、团结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升,增强了高职生的自信心。

(三)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励志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系,尤其是在对自我效能理论的运用上。高职院校应将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心理学研究表明,个体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获得自我效能信息:成败经验、替代经验(即对能力等人格特征与自己相似的他人的活动及其成就水平的观察)、言语劝导、情绪反应以及个人偏好的归因方式。因此,高职院校应通过推广优秀励志书籍的阅读、开设专题讲座和报告宣传成功人士的事迹等,使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暗示,激发积极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奋发向上的健康状态。贫困生是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关注对象,也是励志教育的重点对象。目前,许多高职贫困生陷入“人穷志短”、对社会资助依赖日益严重的物质与心理双贫困的恶性循环。针对这一现象,高职院校应合理使用助学经费,开辟多种形式的勤工助学岗位,如设立励志助学岗,“聘用”优秀的贫困生上岗帮助本班学习落后或自律性差的学生,一方面,使他们在岗位上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也使学习落后的学生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达到励志双赢的目的。

(四)职业规划教育中的励志教育平台

目前,我国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一些问题,如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淡薄、自我分析不足和无法正视自我、职业目标模糊、缺乏长久坚持的行动力。针对这一现状,高职院校应将励志教育融入到每一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如对于刚入学的新生,主要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激发他们的立志和职业规划意识,而对二三年级的学生,则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初步规划,设立由小到大的目标并逐步实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的一大特色,它在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高职生应通过校内模拟实训、到企业顶岗实习直接深入了解未来所要从事的职业,结合自身实际调整来拓展已有的职业目标。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主要以“走出去”的形式为主,而“引进来”主要通过开设讲坛,邀请成功企业家、校友讲述职业生涯的相关主题。高职院校应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的渠道,如与企业签订协议为其员工开展继续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加强员工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对高职生而言,一线工作人员的现身说法更具说服力,也更能激励人。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小学;贫困生资助;教育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贫困生资助政策已成为保证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举措。中小学生资助工作已成为义务教育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为贫困家庭学生学习与生活提供了有利支持。但是,目前许多中小学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忽略了学生的精神资助,受助学生责任心、感恩意识严重匮乏。对此,感恩励志教育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有效渗透,已成为教育工作者关注的重点问题,具有重要研究价值。基于此,笔者结合相关经验,从以下几方面对感恩励志教育渗透进行了分析与阐述。

一、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在资助工作管理中的有效渗透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学生资助工作贯穿于整个教育管理体系,因此,要想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有效渗透,应将感恩励志教育融入到整个学生资助工作管理中。

首先,结合资助项目渗透感恩励志教育内容:目前,针对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而言,我国除免除中小学学生学杂费外,政府以及地方院校推出了国家助学金、贫困寄宿学生生活费补助、救助贫困中小学学生补助、免费班车等资助政策。对此,中小学校可依据不同资助项目类型,在“育人”教学理念的基础上,适当的进行感恩励志教育渗透,用以提升学生感恩意识。例如,救助贫困中小学学生补助主要是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生给予的教育补贴,对此,学校在依据该资助项目的基础上,向学生介绍资助项目的意义所在,让学生对国家发展以及资助工作具有充分了解,并通过组织开展公平、公正、公开的评选确立受助者,从而给予学生以鼓励,提升学生正确认知能力,激烈学生刻苦学习、积极向上[1]。

其次,依据资助工作管理环节渗透感恩励志教育内容:学校在组织开展学生资助工作时,应对资助工作具有明确的认知与理解,并根据资助工作各环节要求,创设感恩励志教育活动,用以实现学生资助工作与感恩励志教育工作的协同性发展与管理。例如,在学生受助申请时,教育管理者事先召开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活动,初步促M学生对感恩的认知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在申请书中进行感恩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感恩意识;在受助申请审核过程中,将学生道德行为与人格品质列为评审标准中,使学生对资助工作具有正确的认知,使学生对道德、行为、品质、感恩重要性具有直观感知,从而促进学生感恩意识的提升;对已受资助学生积极向上、诚实守信、乐于助人典型代表给予鼓励与表扬,形成“从众”与“帮带”效应,而对奢侈浪费、不知感恩的学生取消受助资格,为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提供良好氛围[2]。

二、利用日常教育教学渗透感恩励志教育

日常课堂教育教学作为教学机构教育工作的主体,对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教育机构可通过利用课堂教学,推动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与知识教育、德育教育、审美教育、价值教育、情感教育的协调性发展,实现日常教学管理下感恩励志教育的有效渗透[3]。

一方面,教育机构可将感恩励志教育列为日常课程教学体系中,依据学生实际情况与生长特性合理编制教学内容,保证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实践性、开放性、创新性,通过运用多样化教学方法进行感恩励志知识的理性传递,用以培养学生感恩、励志情怀[4]。如,在实际教学中融入资助工作相关内容(包括免费班车、义务教学教材免费政策等),从而提升学生感恩意识与荣誉感。

另一方面,教育机构可将感恩励志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进行融合,包括语文、思想品德、音乐、绘画、体育等学科。例如,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教师依据教学内容,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现代感恩励志代表人物事迹等融入到语文阅读与写作中,实现感恩励志教育相关品质与素养的渗透,促进学生诚信、团结、感恩、自立自强、不畏挫折、坚毅、宽容、自信、尊老爱幼、热爱祖国的素养的形成与提升。

三、营造感恩励志教育环境,拓展感恩励志教育途径

学校可通过组织开展多元化教育活动,为学生营造感恩励志教育氛围,开拓感恩励志教育渗透途径[5]。例如,学校通过定期组织开展感恩演讲比赛、感恩励志主题征文、感恩励志文艺汇演、感恩主题校园文化建设等活动培养学生感恩意识,营造良好校园感恩励志教育氛围;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以自己的方式表达对父母(母亲节)、教师(教师节)、学生(儿童节/青年节)、老人(重阳节)、祖国(国庆节)的感恩之情。

学校也可依据现代化教学平台,为贫困生搭建感恩励志教育平台,促进贫困生感恩行为的具体体现,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多元化构建。例如,组织贫困生志愿者活动,引导贫困生给予身边的人以帮助;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感恩励志教育网络平台,实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的渗透与发展,用以保证感恩励志教育质量与效果的提升。例如,通过家庭教育使学生在与父母沟通与交流工程中,感知父母的不易,提升学生对父母的感恩情怀;通过社会、媒体的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在生活中感染学生,帮助中小学生尤其是贫困生,树立正确价值观与思想情感理念。

四、构建中小学感恩励志教育渗透机制

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感恩励志教育的渗透是一项系统化、复杂、长期的过程。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结合学校实际情况与学生发展趋势,建立长效感恩励志教育渗透机制,在保证资助工作规范化、全面化、真实化、准确化、公正公平化的基础上,实现感恩励志教育常态化、协调化的发展。从而保证学生在享受政策的同时,履行义务。例如,通过定期组织学生开展“志愿者服务”,促进学生感恩行为的有效实行,尊重学生自尊心,提升学生自信心。

总而言之,感恩励志教育在中小学学生资助工作中的有效渗透,是一项复杂、系统的过程。相关教育机构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在认知到感恩励志教育渗透重要性的基础上,转变教育教学管理观念,实现义务教育工作中感恩教育与知识教育、德育教育、美育教育、情感教育等一体化、协调化发展,从而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与培养,提升贫困生感恩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铭,王守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06:56-58.

[2]郝颖.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6,S1:82-83+98.

[3]张大卫.人文关怀视域下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探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6,18:79-84.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4篇

90后大学生 励志教育 方式创新

励志教育是人生观教育,即培养积极人生的理想信念,完整意义上的大学励志教育应该包括帮助大学生立志和后续的长效激励,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当代大学生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作为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他们出生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剧烈变革、信息高度发达的特殊年代,具有睿智又个性张扬、成熟又容易冲动、理性又躁动不安的显著特征。他们是否能抵御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潮的影响,并立志成才,关系到他们一辈子的幸福和人生成就,更关系到整个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

一、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社会发展也越来越趋向于国际化。中西文化进一步交融,使得各种形形式式的文化和思潮冲击大学校园,大学生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趋向发生明显变化,加上当代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大学生思想活动的自主性、多重性、复杂性、易变性显著增强。一方面,当代大学生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另一方面,一些大学生也不同程度上存在着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只强调自身自由却容易轻视他人的权利、团结协作观念较差、艰苦奋斗精神淡化、爱心孝心削弱、社会责任感缺失、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

对于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大学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被家人和亲朋好友宠爱,经历困难少,体会不到生活的艰辛,意志没有得到磨练;二是由于从小物质丰富,大多数家庭对小孩的要求都尽量满足,容易养成一种唯我独尊的性格,一旦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内心难以接受,容易情绪变化;三是由于电视、网络和通讯的快速发展,从小与人面对面交流活动机会趋少,甚至个别常沉迷于电子网络游戏,容易形成不关心他人和社会的习惯;四是社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的流行,人们过分追求金钱、地位,使大学生表现出明显的精神空虚,功利主义明显;五是当代大学生日常接触的信息来源广泛、量大、真伪难辩,容易受到一些信息和事情表象迷茫,影响到大学生对社会一些现象的理解和判断,误导大学生的成长。

综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必要的和紧迫的,是高校和社会的重要任务。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励志教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成才积极性、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积极性,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形成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当代大学生励志教育的缺陷分析

如上所述,加强大学生励志教育是必要的和任重道远的。但是,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励志教育却忽视了他们的时代特征,教育达不到预期效果。

1.励志教育工作者角色单一

当前,高校从事大学生励志教育的人员主要由思政部教师或辅导员队伍组成。大部分教师没有社会经历,对社会缺少更加多深入的了解和感悟。上课的内容一般是以书本为纲。学生对教师面孔熟悉,在视觉上、感觉上和上课内容上存在审美疲劳,对励志教育兴趣不浓。

2.教师自身缺少人格魅力和说服力

一方面,一些教师由于个人成绩不突出、授课水平不高、年纪轻、社会阅历不够丰富等原因,在学生心目中人格魅力不高,榜样示范作用不力,课堂的吸引力不强;另一方面,励志教育是一个心与心交流、碰撞的过程,部分教师存在亲和观念较弱的问题,很难与学生进行互动沟通,更谈不上激励学生。此外,部分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只强调台上对学生提远大理想,高要求,对自己却要求不高。在学生中缺少应有的权威和感召力,励志教育流于形式。

3.励志教育内容老化,缺少时代气息

部分教师励志教育内容老化,多年使用同一本教案,讲的是老套的故事,与社会联系不够密切,缺少时代感。大多数案例与现代大学生所认知的社会和面对事实相差甚远,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更不能引起学生共鸣。

4.励志教育形式、方法和手段落后,学生完全处于被动角色

在形式上,不少高校还是采用与普通课程一样的讲授形式;授课方法上,仍是以教师说教为主,学生被动听,课堂枯燥无味;在教育的手段上,没有与时俱进,缺乏现代教育手段,如影像视频、游戏、互动活动、参观等,导致大学生对励志教育失去兴趣,认识不深,甚至反感。

5.励志教育计划性、系统性不强

不少高校没有把励志教育课程设为特定课程,往往把其当作可有可无或纯粹列入思想政治教育课,因此,励志教育课程成为边缘化课程,缺少统一的要求和规划。此外,学校在研究经费和人员投入上不足,教师缺少励志教育的研究热情,励志教育水平难以提高。

三、大学生励志教育方式的改革和创新

大学生成才发展需要励志教育,坚持不断探讨励志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做到时代性、目的性、开创性和实用性的有机统一,增强大学生接受教育的信心和热情,才能保证励志教育取得应有成效。

1.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书面”教育为主转为“事实”教育为主

传统的励志教育大多是教师讲故事、说例子,这些案例大多是书本上的,学生普遍感到这样的例子很抽象或距离自己很遥远。教师应该充分发掘身边的例子和事迹来鼓励学生,特别是要挖掘优秀校友资源和校外资源,有条件的可以请相关人物到校或带领学生到现场参观,现场感受英雄人物或先进事迹的魅力。近几年,笔者所在学校,开设“学业与人生”讲坛,先后举办了多期“与知名校友面对面”、“与优秀企业家面对面”大型访谈活动,使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和鼓励。

2.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全红”教育为主转为“现实”教育为主

“又红又专”是过去我们经常提到的口号。在多元化社会的今天,大学生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发展,价值观念也有了一些变化。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又红又专会有一定的局限性。毕竟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有时代的特点。只能说培养又红又专的接班人是我们的最高理想目标,但在这目标一时难以实现的情况下,高校的教育工作应该立足现实,首先培养是社会上合格的公民,告知学生要学会承担责任和义务,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励志教育应着眼于现实,首先要激励学生学有所成,有生存的本领和工作技巧,能立足于社会,使学生感觉到这目标并不是遥不可及,很现实。

3.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霸道”教育为主转为“王道”教育为主

传统的励志教育是“教师讲,学生听”,一些教师习惯上把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强加于人,过度强调教师的权威,强调学生对教师的绝对听从,使学生感觉到教师的“霸道”。实际上励志教育是意识形态的教育,只有学生充分感悟,才会有激励效果。教师只有转变讲授方式,讲“王道”,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用民主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接受积极的观念,只有以理服人,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好。

4.励志教育要从传统的“主讲教师单一化”转为“主讲教师角色多样化”

校内教师是励志教育的主力军,但是,不能成为唯一的主角。要千方百计物色校外各种教师资源,包括企业家、社会活动家、政府官员、知名人士和杰出校友等。从某种意义上讲,校外教师对学生而言更具有新鲜感、亲和力和感召力,他们的事例更贴近社会。

5.通过创业活动进行励志教育

当前全国高校都在开展大学生创业活动。创业活动能发挥学生的吃苦精神、团队精神和磨砺他们的意志。通过举办创业设计大赛,开展创业活动,创办校内外创业园,孵化出一批具有一定市场竞争力的校园企业,会大大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特别是创业成功的大学生,将会成为在校学生的榜样,会激励其他同学奋发向上,立志成才,增强事业心和社会责任心。

6.大学生励志教育活动要做到“三全”

励志教育活动要结合学校特点和大学生的特点来开展,要做到“三全”。一是全员参与,即全体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每一位老师要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不仅要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播,同时,要进行励志教育;二是全过程教育,即从入学开始就科学有序、合理安排励志教育,融会贯通于入学教育、专业教育、课程教育、就业教育等过程。三是全方位教育,励志教育并不是局限于思想意识形态的狭义教育,还应包括通识教育、技能教育、心理教育、受挫教育等。

高中生励志教育范文第5篇

关键词:励志课程;励志课堂;励志活动

近年来,山东省宁阳县泗店镇大孟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抓住素质教育改革的良好契机,倡导“学会做人,励志成长”的办学理念,按照“先做人,再做学问,在做学问中学会做人”的办学思路,以培养“朝气蓬勃,举止文明,富有爱心,志存高远,学识渊博,彰显特长”的栋梁人才为育人目标,凝心聚力实施“励志教育”,多措并举打造德育品牌,彰显了办学特色。

1.开设生本化励志课程, 搭建学生励志成长的广阔平台

课程是育人的载体。为将课程育人落到实处,学校在认真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的同时,把“开设生本化励志课程”作为学校实施励志教育的切入点,开设德育校本课程《童心启航》,从“礼仪、修养、求知、成才”四大方面共二十五小项具体诠释了“认真学做人,勤奋求学问”的校训内涵。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我们又开发了校本教材《励志扬帆》,从励德、励智、励身、励心、励行、励能六方面把励志教育加以细化,每一个方面又分别包括六项主要内容,诠释了“学会做人,励志成长”的办学理念。

2.构建生命化励志课堂,畅通学生励志成长的主渠道

课堂教学是渗透德育思想的重要渠道,是培养学生德育素养的主要途径。积极打造小目标、小努力、小收获的励志化课堂教学模式,通过活化目标引领、融入小组合作、实施励志评价,让学生带着目标、信心走进课堂。

(1)活化目标,体验成功。课堂教学目标梯级细化,因材施教,分类推进,让学生不断在成功中进步成长。一是把教学目标分类细化,让不同层面的学生完成不同的目标,使学生在最大层面上都能轻松地完成课堂任务。二是让学生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结合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任务设计,由学生立足个人实际,自主制作“课堂表现励志卡”。

(2)小组合作,共同成长。励志课堂注重小组合作与竞争,建成优势互补、共同提高的协作小组。教学中通过目标激励、小组竞争、小组评价等措施,最终实现组员共同成长。

(3)励志评价,激活动力。生动有趣的评价,让学生在充满尊重和人文关怀的幸福中快乐前行。学校设计了一整套有趣的励志化图文评价体系,“金星”“银星”“ 乐学之星”“ 励志标兵”等称号使评价更直观,作用更明显。

3.开展生活化励志活动,激活学生励志成长的原动力

活动是育人的载体。德育活动的开展,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能力,陶冶情操,磨炼意志。学校通过开展生活化励志活动,激活学生励志成长的原动力。

一是举办艺术节活动。以“传承民族精神,艺术励志人生”为主旨,举办每年一届的艺术节活动,引民族精神之源,育自强自主之人。二是开展“校园吉尼斯”活动。通过吉尼斯争创活动,使每个学生都发现自己的优势所在,让每一个学生在吉尼斯精神的熏陶和引领下,健康成长,励志成才。三是开展民俗文化畅游活动。利用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了解中华民族的民俗风情和传统美德,继承和弘扬向善向美的优秀文化传统。四是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学雷锋活动”“感恩教育”等,在精心设计的活动中教育学生认识生命,懂得尊重和热爱生命。

4.创建生态化励志校园,构筑学生励志成长的绿色家园

德育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力量。学校创新励志校徽、校训、校长寄语;利用古诗长廊,选取从古至今的励志诗词,让每个孩子在吟咏“古诗”、欣赏美画中体验中国传统古典文化的精美绝伦,对实现“中国梦”充满自豪感和自信 心;利用宣传展板、壁报栏,让学生从小浸润在中国浓厚的文化气息之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5.实施发展性励志评价,激励学生励志成长

一是实施全员育人导师评价。学校要求每位导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成长需求,从“思想、学业、心理、生活、人生规划”等方面,以“辅导、谈话、家访”的方式,通过发放励志卡片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促进学生励志成长。二是建立励志少年成长档案,客观真实地记录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历程,为每位学生建立“成长手册”。在评价主体上,形成学生自评、导师点评、家长督评、学校总评相结合的全员性评价机制。在评价内容上,从学生的“德、智、体、身、能、行”等方面进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在评价标准上,重视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纵向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