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形势与政策》课 网络探究 教学模式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国家相关的形势和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作为新兴媒体,网络无时无刻不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对社会的认知。如何运用互联网开展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将海量的网络资源整合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中,正确地引导大学生科学地运用网络资源,对当前社会的热点问题进行理性的分析,开展探究,形成自己的认知,对强化《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与网络探究式教学

1.1《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

《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强调时效性和系统性,教学内容涉及国家政策、法规,职业教育、就业导向,社会热点、国际热点等方方面面的内容,无单一、固定性的教材可循,因其以上的诸多特点和内容的广泛性,《形势与政策》课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又不及专业科目高,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表现出热情不高、动力不足的情况非常严重。因此,如何提升《形势与政策》课的吸引力,增强教学效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所普遍关注的课题。

1.2网络探究式教学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学习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媒介,大学生作为我国最为活跃的网络群体,对网络媒体的使用率明显高于普及率。网络对大学生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海量的网络资源;(2)即时的交互平台。探究式教学是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美国教育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提出的从“做中学”的理论被认为是探究式学习理论的最初形式。国外学者David S.Jakes等人在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一文中对探究式学习给出了一个简洁的定义:“从一般意义上讲,我们将基于探究式的学习定义为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提出需要研究的问题,获取事实信息,然后建构出最后反映他们对最初问题所给出回答的知识体系。”(David S.Jakes)探究式教学还被认为是一系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中心。

随着网络信息的普及与发展,学生对问题的探究已经远远超出了课堂的范围,突破了传统的纸质教材的限制,当前的探究活动已经离不开网络,网络探究已成为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手段。近年来,网络探究突破了学科的限制,成为教学改革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教学模式。可见,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引入网络探究式教学,弥补传统课堂的缺陷和不足,是教学实践中非常必要也是极为有意义的尝试。

2.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

在网络探究式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我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引入了网络探究式教学方法,通过自建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立起了《形势与政策》课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形势与政策课》课堂之外广泛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平台还将学生与教师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建立起了充分互动的网络空间。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2.1建立教学网站

《形势与政策》课的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是教学网站,也可以是附属于某个教育教学类网站的网络互动空间和论坛,无论是采取任何一种方式,《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网站都应该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

2.1.1充足的网络存储空间。网络存储空间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活动的先决条件,探究式教学网站只有拥有了足够的网络存储空间,才能够实现探究活动过程中多项交互,实现多媒体资源快捷上传、下载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2.1.2多媒体的网络交互平台。海量的网络多媒体资源(音频、视频、图片、课件)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传统的课堂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将与课程相关的教学资源一一引入,展示给学生,这就要求网络探究式教学网站必须具备多媒体交互平台,将网络中的多媒体资源整合在教学网站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例如:在教学中讲到“中国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这一专题时,我将网络中丰富的视频资料整合到网站中,供学生课外学习和探究。

2.1.3一体化的注册、认证、群组体系。在《形势与政策》课中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需要对该教学网站进行有力的监督和管理,这就需要建立起网站注册、登录和认证系统。同时,为了以班级和小组为单位开展探究式学习,网站中还需要具有会员的分组和群组管理的功能。我在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中加入了班级群组的功能,在群组中学生还可以自行创建相应的专题探究群组,并自行管理群组成员。

2.1.4便捷的网站监管后台。网站管理后台是对整个网站进行管理的总平台,在探究式教学网站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便捷的网站管理后台,使得教师和网站管理者可以通过最便捷的方式对学生网络探究过程进行监督和管理。

2.2形成探究课题

探究课题的形成有多种方式,按照网络探究的深入程度和提出问题的形式不同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途径。

2.2.1抛砖引玉。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成由教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而精心准备的一个问题,教师作为网络探究作业的形式提出问题,留给学生课后上网探究,以此激发学生利用网络资源,形成自己对问题的见解,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2.2头脑风暴。

网络探究课题的形式还可以通过启发学生自主思考,头脑风暴的形式产生。学生通过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学习,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专题,通过上网搜索相关专题中自己感兴趣的模块内容,提出问题,形成自己的探究课题,并将课题通过网络平台上报给任课教师,审核通过后,可以开展进一步的网络探究。

2.2.3小组研讨。

小组研讨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形成探究课题的过程,这一过程是对前两个过程的提升,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自我思考,形成了自己感兴趣的探究课题,对同一专题感兴趣的学生组成探究小组,在头脑风暴的基础上通过小组研讨的形式最终确定探究课题,并上报给课题相关的任课老师。

2.3过程简介

2.3.1确定课题。

在探究课题形成之后,通过网络平台提交给相应的负责老师,经过审核后,确定探究课题。按照探究课题形成的三种不同的方式,学生可以选择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方式开展网络探究式学习。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对参与自主探究和小组探究的成果提出相应的要求。针对自主探究,学生在学期末针对探究课题在网络中发帖子,并提交网络探究学习小结。除此之外,探究小组还需要附上详细的小组分工表和总结汇报PPT。同时,探究课题跟帖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评价的重要因素。

2.3.2搜集资料。

在探究课题确定后,学生通过互联网多媒体资源获取课题相关资料,并组建探究课题资源库,以帖子附件的形式到网站上。教师和学生可以登录网站,下载探究课题资料,实现探究课题资源的共享。

2.3.3内化加工,形成观点。

在资料搜集和上传之后,学生根据各自搜集的资料和网络论坛中其他会员对所探究课题的评价和课题资料的补充,经过认真分析、思考和总结,对探究课题资料进行内化加工,形成自己的观点,并以小结和课题论文的形式递交探究成果。

2.3.4总结交流。

学生递交了探究成果,并不代表整个网络探究活动的结束,为了通过网络探究式学习提高学生的课题研究能力和自学能力,教师需要对网络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相应的总结,并通过网络平台或“总结课”的形式对每位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相应的点评。同时,可以组织学生对网络探究活动进行自我总结和评价,评选出最佳探究个人和最佳探究小组。并将网络探究论坛中好的探究活动进行归类,做成展示平台,为接下来的网络探究活动提供借鉴。

整个探究活动过程可以用下图来表示:

图1 《形式与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流程图

2.4注意事项

在《形势政策》课网络探究式教学中,网络探究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足够的自由度,然而,网络资源犹如大海,学生在网络中畅游的同时,需要教师为之导航。在网络探究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及时地引导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小组探究和班级群组探究的形式搜集网络内容,形成自己的观点,并通过个别指导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网络探究互动空间进行管理,激发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探究的积极性。当前网络资源的丰富性和便捷性使得学生可以毫不费力地得到某一课题的论述观点,如若不加以引导,将与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本意背道而驰。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地通过网站后台加强对学生网络探究进程的指导、监督和管理,对学生发表的观点进行即时的审核、修正和评价,也正通过如此方式,使得学生加深对问题的认识,及时地纠正不良的观点,形成科学的认识,体现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3.网络探究式教学的意义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将课题探究的教学方法引入《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效果的强化和促进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1通过网络探究式教学鼓励学生通过自我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训练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提高信息素养,为同类思想政治科目和其他专业科目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用网络进行《形势与政策》课探究式教学,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引导,帮助学生认清形势,建构自己对思想政治方面相关热点问题的认识,提高思想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3.3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与时俱进和实时更新。

3.4借助于网络平台,通过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形势与政策》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讲解,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教学的兴趣,从而强化教学效果。

3.5通过教学渠道的网络平台实施开放性的探究式教育,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对待网络上的不同信息,构建科学的思想道德体系,有利于抵制网上不良信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结语

通过网络探究,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从课上延伸到课下,从传统课堂延伸到虚拟现实的网络空间,调动起网络中一切的可用资源,引导学生构建自己对所关注课题的认识,对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网络教学平台通过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将《形势与政策》课的课堂问题和大学生所关注的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实时互动和共同探究,增强《形势与政策》课自身的吸引力,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开展网络探究式教学实践的目标,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David S.Jakes,Mark E.Pennington,Howard A.Knodle.Using the Internet to Promote Inquiry-based Learning.,2007.3.18.

[2]胡成广.浅谈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在“两课”教学中的运用.思想政治理论导刊,2004,(2):68-71.

[3]宁曼荣,李晓衡.讨论时教学法及其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运用.理论界,2006,(8):268-269.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制度化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23-0060-02

2004年11月17日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为了进一步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组织管理,教育部于2011年1月19日又印发了《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以下简称《标准》),其中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要根据教育部下发的教育教学要点来组织教学。[2]然而,通过调查问卷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经过多年建设尽管取得了很大成绩,但仍然未能跟上其他几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发展步伐,其课程规范化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3]基于此,拟以《通知》和《标准》为依据,来讨论“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一、教学内容的合理化

合理化的教学内容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只有科学编选适宜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作为教学内容,才能达到“形势与政策”课的教育教学目的。

目前,教育部已经加强了高等学校“形势与政策”课教材和教学资料的建设。每年制定两期“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并于春、秋两季学期开学前将教学要点印发全国各地教育部门和高等学校,作为教学参考资料。与此同时,教育部在每年两期“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培训班上,聘请国内专家就相关专题作报告,从而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素材。此外,教育部还组织编写制作了及时反映国内外形势最新动态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含VCD)作为学生学习辅导资料。可以说,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选取方面,教育部已经有了很好的指导和规范,各高等学校应该根据、教育部的要求,结合本地本校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合理取舍。

笔者认为,就具体内容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涉及:国内外时事政治、高等教育的发展现状及其趋势、国内外形势与发展趋势、始业教育、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教育、行业形势教育、就业指导等。就理论形态来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应该包括三个部分:一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二是国际与国内形势教育;三是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与政策等政策教育。

二、师资队伍的多元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根本保证是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扎实、专兼职结合的多元化师资队伍,即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为骨干,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为主体,以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是“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及方法论来分析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主要由学校相关领导、行政党群职能部门领导、院系党总支书记及学校辅导员教师组成。最后,“形势与政策”课内容的多学科性、宽领域性、广范围性的特点要求其他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兼职队伍,根据形势的需要,定期或不定期的对学生做形势与政策讲座,不断增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教学安排的常态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首要前提是教学安排常态化,即教学任务有计划、教学活动有场所、教学时间有保障。首先,将“形势与政策”课列入教学计划,公布教学计划进程表,并纳入学籍管理。“形势与政策”课应该合理规划学分和学时,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根据教学计划进程表来规范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4]其次,教学活动有场所。主要包括多媒体教室、实践教学环境、多功能报告厅等。应该依托学校和教师资源,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基地,组织学生在学校大礼堂、专门教室集中观看专题影视,组织学生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参观考察,引导学生到企业或社区进行专题调查,加强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理解。最后,教学时间有保障。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在规定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任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与学生接触的时间较多,应该保障实践教学的时间。建立定期学生形势报告会制度,提前安排好专家学者的专题讲座时间,使教学时间得以保障。

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

一是系统讲授与形势报告、专题讲座相结合。形势与政策的基础理论具有系统性、连续性、宏观性等特点,要从宏观上把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基本内容,应该系统讲授。针对社会形势的热点以及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还可以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来校举行专题讲座,并且建立定期形势报告会制度,与课程教学内容形成互补。

二是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请进来”就是有计划、有针对性地邀请知名专家、学者、党政领导、先进集体领导干部等到学校给大学生做形势政策的报告和讲座。“走出去”就是授课教师结合“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和要求与当今社会热点问题、本地的经济社会实际情况,有组织、有计划的进行实践考察,在实践中了解国情,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三是课堂教学与课外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内容,需要通过课堂教学来系统的学习,课堂教学可以让学生掌握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同时课外讨论、交流,特别是数字化互动交流对学生的形势与政策观有重大影响,是“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不可缺少的教学方式。

四是正面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教师要联系国内外形势发展变化的实际,及时对大学生进行正面的形势观和政策观教育,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同时,通过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自主收看电视、读书看报、座谈和网络学习等,引导学生自主关注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发挥学生自我教育的补充作用。

五、教学考查的科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必要环节是采取科学的考核方式,即将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与撰写专题论文、报告会心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等形式相结合。

第一,传统的综合性试题考查。将开卷考试与闭卷考试相结合,作业考核和命题考核相结合。重点考查学生分析国内外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及理解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考查学生宏观把握“形势与政策”课基础理论的情况。

第二,专题论文考核。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基础理论内容给出选题范围,鼓励并指导学生把课堂教学内容作为论文撰写的理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国内外形势与政策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等问题撰写论文。

第三,报告会心得体会考核。在学生听取报告会前,教师指导学生重点记录“形势与政策”报告会的主题、思路、报告方法、切入点、解决的实际问题等。报告心得体会考核,可以综合了解学生的整体素质,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运用能力。

第四,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考核。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到社区、农村、企业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并设计合理的问卷调查,用实证的方法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对调研考察过程进行总结,最后形成调研报告。

六、教学管理的制度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教学管理制度,即以制度作保障,以管理作依托,对整个“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过程进行监督和控制,以保证教学秩序有条不紊地进行。

第一,加强各个教学环节管理。一是建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讲课质量评估制度,规范提高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二是建立定期进行教学检查和督导的工作,对教学环节进行监督。通过有着丰富经验的专家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工作进行监督、及时反馈教学各环节存在的问题,对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第二,加强教学保障管理。包括: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和教师培训制度;建立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制度;建立教材建设的质量制度;建立教育经费的投入制度;建立形势报告会制度;建立实践教学制度等等。

第三,加强考试环节管理,即构建完整的“形势与政策”课考核评价制度,完善细化考试环节,避免考试考核的随意化。这就要求明确“形势与政策”课的考核原则、考核目标、考核内容、考核方法和考核结果,建立试卷考核、论文考核、实践考核相结合的综合考察制度。

七、教学研究的专业化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的驱动力量是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工作。教育教学研究的专业化,有利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敏锐性和时效性。

教育教学研究是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既有利于教师把科研成果直接转变为教学内容,又有利于教师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这不仅能够提升“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深度,而且能够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效果。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任课教师应该重视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通过学术研究活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科研素质,以达到以科研促进教学、以教学带动科研的目的。学校应该鼓励和组织“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开展科学研究,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提供必要保障,如把“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学校学科建设体系规划中,设立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项目等等。

总之,“形势与政策”课规范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构建一套成熟稳定的综合性机制与结构性范型。[5]只有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合理化、师资队伍的多元化、教学安排的常态化、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教学考查的科学化和教学管理的制度化,才能说“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真正走上常态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N].人民日报,2004-12-18(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EB/OL].[1998-08-16]..

[3]文军.普通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发展情况的调查分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3,(6).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对大学生开展形势与政策教育,宣传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形势与政策教育在高职院校履行职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主要途径。

一、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1987年,教育部明确要求将《形势与政策》作为高校的一门必修课。自此,高校开始了《形势与政策》的课程建设。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16号文件)指出,“要以综合发展为目标,深入强化素质教育,促进科学文化、思想道德及健康素质全面发展”;“开展基本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学校也要结合国内外复杂形势变化和难点问题,为学生制定形势政策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同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教社政[2004] 13号)(以下简称《通知》)进一步强调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重要意义,提出要完善健全形势与政策教育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求结合高校实际,部署教学任务,组织落实教师培训和教学活动。同时,该文件对《形势与政策》课的指导思想、教材建设、课程规范化建设、教学途径、教师队伍、保障机制等做出了进一步的明确和规定。

《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目标与任务是“针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和思想特点,帮助学生认清国内外形势,教育和引导学生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伟大事业”。在经济交融、政治多极、文化激荡、价值多元、社会转型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加强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显得尤为紧迫。

二、 目前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取得一定成就,但总体来说,还处于摸索阶段,精细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不高。

认识不到位,课程效果不佳。很多高职院校对于《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没有到位,存在“无须说”、“误解说”、“无用说”等诸多思想误区。认识不到位,再加上其他一些不利的客观因素的影响,高职《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水平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一般都没有达到基本要求,有的甚至相去甚远。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不切合高职实际。教育部每学期都会印发指导性教学,要点,各省相关部门也会下发相应资料,内容主要包括:基本理论、基本形势与政策、社会热点问题和行业形势。这些就成为本科、专科院校的通用教材。《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缺少层次性、差异性和针对性。

教学组织单一,方法欠缺。由于认识不到位,加之经验不足,高职院校的《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施总体上还处于一个起步和摸索阶段。很多学校管理制度不规范,《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并没有纳入日常教学,处于边缘化的境地。教学模式比较单一,一般采用单一讲座的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

师资队伍临时拼凑,缺乏专门化建设。目前,《形势与政策》课缺少一支教学水平、专业背景与课程要求相匹配的师资队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非常广泛,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教育、历史等各方面,将现实与历史、宏观与微观、国内与国际等融合在一起,涉及到诸多学科和相关领域。这客观上要求任课教师具备渊博的学识、敏锐的观察力、深入的分析能力。高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队伍出现多元化的组合形式,多采用专兼结合、校内校外互补的模式。但要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质量,对于兼职教师和校外聘请教师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要引进具有相关知识背景的教师充实形势与政策课教学队伍,学校也要缺乏足够的支持;给《形势与政策》课教师提供相应的进修机会比较欠缺,同时《形势与政策》课的科研工作力量薄弱。

三、 提高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有效性的策略

进一步提高对课程建设的认识水平是前提。高职院校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尤其是领导的认识,决定课程建设的体制机制,决定课程建设水平的高低。《形势与政策》课是高职“两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以宣传、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课;是一门教学内容涉及国内外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多学科综合性的应用课;又是涉及国内外热点、焦点的一门动态的系统的形势与政策教育课。开展课程建设,就要全面提升学校领导对《形势与政策》课程的重要性的认识,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的精神和要求,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课的地位和作用,严格按照“两课”课程设置的总体要求来构建该课程的体系结构。首先要完善工作制度,为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其次,完善以学校领导为领导机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单位为主体,组织宣传、团委、学工、教务、二级院系等有关单位协同的工作机制,构建全员参与的大格局;最后,要着眼于课程的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构建课程建设的工作体系。

以学生需要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是重点。中央历来十分重视《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的编排。、教育部每年联合组织编写的《“形势与政策”专题讲稿》、、《时事报告大学生版》、《时事DVD》、等教学参考资料,是高校确定《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内容的直接依据。教学内容的设置,对教学实施起基础性作用。高职院校在教学实施中,既要坚持中央教学参考资料的权威性、导向性,又要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实际,结合学生专业背景、知识水平、认知特点的实际灵活设置教学内容。如果照本宣科、机械照搬照抄照用,就会完成不了教学任务,实现不了教学目标,就会有损教学有效性。以需要为导向设置教学内容,要注意几点:首先,抓住核心精神,分清主次,详略得当是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形势与政策》课都是以专题为主,每个专题包含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党建、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既有理论宣讲,又有生动案例,内容丰富,信息量庞大。照本宣科,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其次,要坚持“人格培养重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重于理论讲解”的原则。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政策性比较强的特点,教学过程中可根据高职实际,减少理论性,增强实践性,降低教学难度,以区别于本科层次;再次,以学生需要为导向是基本原则。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增强课堂针对性、趣味性、生动性,着重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塑造学生情感;最后,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手段,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最佳途径。把社会实践、党团建设、实习实训、第二课堂、学生管理等都可以拓展为《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阵地。

建设一支专门化的优秀师资队伍是关键。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的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能否组织好课程实施,关键在教师。在调查学生最喜欢的某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原因时排在第二位的理由是教师讲课生动,比例达到30.39%。但目前高校还没有一支有专业背景深厚、相对稳定的专门化的教师队伍。所以,探索建立一支专门化的教师队伍,对于增强《形势与政策》课有效性,迫在眉睫。

目前,《形势与政策》课师资队伍主要有思想政治理论课专职教师、大学生辅导员、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外聘教师四部分构成,多以青年教师为主,专职和兼职教师在专业知识、学历职称、教学阅历与经验等方面差异较大,这样的师资构成,有一定优势,但在队伍稳定性、专门化知识背景方面方面存在明显不足。《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活动有序地进行,提升课程实施的有效性。首先,要建立一支以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教学单位专职教师为骨干,校领导、组织宣传、纪检、团委、学工、招生就业、二级院系等相关政工单位的领导或骨干为主体,聘请校外高水平教师为补充的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经验丰富、知识背景深厚、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满足教学的需要;其次,要根据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帮助教师做好学术发展规划;再次,要把教师培训普及化、常态化、规范化,让教师都有机会经常性地接受业务学习和专题培训,把学问做深做精,并能拓展视野、增长见识,掌握前沿理论和信息。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大中班授课;教学实效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5-0249-02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1]高校通过形势与政策课的开设,将传授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将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将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2],着力培养大学生分析形势与政策的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目前的具体教学中,大多数高校采取大班和中班集体授课的方式,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但也容易导致学习疲劳,教学效果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何提高大中班授课模式下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效果,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可行性,帮助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层面、更深的认识来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当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大中班授课模式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形势与政策课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已经25年了,为了提高课程教学的规范化和实效性,全国各地的高校采取了多种措施加强建设,在教学模式、教学手段、教学技术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相对于其他四门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实效依然得不到充分的体现,问题依然存在。

(一)认识不够充分,教学目标定位不明确

目前一些教育部门、高校领导以及教学主管部门对形势与政策课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教学工作思想不够重视,管理不够到位。虽然应国家要求将形势与政策课列为一门必修课,但是却没有将其当成必修课来认真对待,教学目标模糊。一些任课教师没有充分认识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在实际教学中应付了事,根本不符合形势与政策课开设的目标定位。种种原因导致这门课在认识上被淡化,在地位上被弱化,在管理上被虚化,其教学目标和要求得不到应有的贯彻落实,其他方面也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二)队伍不够稳定,教学师资不符合课程要求

大多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相关部门在选配教师时随意性大,笼统地以文史哲专业背景为标准,且多以从事党务、学生工作的领导和一线专兼职政治辅导员为主。教师的主体责任感弱化,大部分教师把兼任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当作额外任务,以本身行政工作为重,对课程要求缺乏深刻的认识和了解,对当前形势与政治问题抓不住关键,备课上精力严重投入不足。形势与政策教育涉及的都是重大现实问题,与人的利益密切相关,其教学要求具有说服力,能够让学生对现实问题的看法有合理表达和缓解情绪的渠道,能够起到促进高校和社会稳定的作用。但目前教学师资的不稳定、专兼职配置的不合理、教师知识结构单一、政治素养不高等因素制约着其整体素质的提高。

(三)教学不够规范,内容体系设置不完善

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国内外政治基本理论、形势政策基本情况、重大时事政治、社会热点问题等,具体内容要根据当时国际国内的主要形势发展变化。这一特点使得课程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编教材,每个学期的教学内容中总有一些成为“一次性”的产品,导向性不明确。目前部分高校未将形势与政策课落实到学校的总体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中,缺乏操作层面的具体措施,使得这门课成为象征性的。另外现有的课程体系也无法适应其教学内容变化快、学生需求多样的要求。如何实现具体教学内容和持续变更现实之间的有效结合,实现内容体系的建构完善成为高校课程探索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四)考评不够科学,教学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

任何一门教学课程,要确保其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教学考评是其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考评应该同时针对学生和老师,考核学生掌握形势与政策理论的程度和在实践中应用的能力,考核老师教学是否合理到位,是否达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由于这门课的动态性强,学科界限不明显,教学方式繁杂,教学效果无法量化,难以制定科学合理、具体详尽的考核标准,所以对教学质量的考核往往无章可循,无据可依,具有很大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许多考评制度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流于形式,这不仅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也不利于课程教学的发展和深化。

(五)学生不够主动,主体性学习地位没有充分体现

在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过程中,传播知识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目前大中班授课的环境下,教师往往被束缚在课件的展示和理论的讲解上,忽视了学生的听课反应、情绪变化以及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和理解程度。当代大学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巨大,其自主意识、平等意识、思想独立性和批判性都比较强,他们会主动关心自己身边的事情,关心社会新闻和国内外形势变化,但是他们不喜欢接受被动的“填鸭式”的学习,而愿意接受自己鉴别过的东西。但现在的教学过分强调课堂中教师的主体地位,忽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契合学生兴趣的自主学习平台。

二、增强大中班授课模式下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的途径和对策

形势与政策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探讨

《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部明确规定高校各类学生必修的一门政治理论课。近年来,由于社会思潮的多元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普遍面临新的挑战,《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由于担负着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党的最新方针政策及引导学生用辩证眼光去分析时事问题的特殊任务,教学质量及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思想的动态变化,[1]因此,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一、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的现状

笔者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发现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料建设、拓展教育渠道、教学方法改革与完善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

1.学校不够重视,认识不够到位。《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有些高校对这门课程重视不够,个别领导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挤占了专业教学的时间,要求压缩包括《形势与政策》课在内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教学课时,甚至提出节约教学成本、扩大课堂教学规模的观点。

实际上现代大学生对了解国际、国内的重大事件,社会生活中的焦点问题具有较高的热情和求知欲,他们对《形势与政策》课怀有极高的期望。由于课程没有较稳定、具体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次序的先后、教育方法的设定、教学课时的安排和教师的选拔等教学环节缺乏科学筹划,在管理上没有像其他课程那样严格,教学以大班为主,时间普遍安排在下午或晚上,学生的缺逃课的现象比较明显,尤其是二年级的学生在这方面比较严重。

2.教材建设落后,教学形式单调。《形势与政策》课的性质决定了教育内容的政策性、权威性和不断发展变化的动态性,因此,应该有统一、权威的教材,但事实并非如此。目前,对于《形势与政策》课,我们常用的参考资料是教育部制定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要点》、教育部组织编写制作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和《时事》VCD等资料。它们在形势与政策教育方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它们还不能完全代替教材、还无法形成体系化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已成为制约《形势与政策》课程发展的瓶颈。[2]

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学形式途径单一,主要是课堂教学,缺乏系统的考核和质量评估体系,不能保证教育的普遍性和经常性。课程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不强,一些学生认为政治教育虚、空、烦,单纯枯燥的说教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而且没有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的课程内容,教学过程极容易形式化,学生难以学到自身理解消化的知识,从而产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厌学情绪。

3.师资力量薄弱,课程管理不规范。当前,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师资队伍组成有三种情况:一是由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职教师承担;二是由从事党务、行政工作的领导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团总支书记或辅导员等兼职教师共同承担;三是由少部分兼职教师承担,其中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承担的方式最为普遍。然而,《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内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门交叉学科,要求教师的知识面要广,加上教学内容的时效性要求高,普通老师难以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即便是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专业老师,恐怕对经济、军事等领域的内容也无法深刻理解,其他兼职老师的问题也比较突出,精力上的局限及资料上的缺乏,导致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空洞枯燥,教学质量难以得到保证。

另外在课程的设置及管理方面也存在不够严格和规范的地方,如领导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够健全、投入不够多、保护性政策没有落实到位等,使部分教师的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

二、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路

1.理顺课程体系,完善考核制度。《形势与政策》课的课程体系大致可分为相对稳定和相对变动两大部分。其中,相对稳定部分可由基本理论和基本形势与政策等两大板块组成,而基本理论主要包括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立场、观点和方法;基本形势与政策又可分为国际形势与政策和国内形势与政策。相对变动部分则突出以热点问题为主要内容。教师在安排专题教学内容时,应该按照课程体系基本构架和教学目的要求,要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稳定性和变动性,还要考虑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和针对性。

《形势与政策》课具有知识性、时效性、现实性等特点,决定了该门课程的考核制度不可能是单一的,而应该是多角度的,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大胆探索其考核方式。现在每年暑期大中专学生“三下乡”已成为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的一种主要方式,可以利用暑期的社会实践活动,做好社会调查,写好社会实践报告,这也是一种考核方式。它不仅能测评学生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掌握程度,还可以测评其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应变能力。

2.根据学科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教材建设是课程体系完善和规范的前提和基础,有了教材,才能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才能在教学的环节和过程中开展教学研究。《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教材适用时间很短,这就给教材编写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教材要与时俱进、实用,应该根据《形势与政策》课的特点,构建教材体系,成立由《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组成的教研室,教研室在院党委宣传部的直接领导下,在学习每个专题前编写出专题辅导材料,及时送到学生手中。[3]

3.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建设,关键在于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知识体系全面、教学基本功扎实、结构合理水平高的教师队伍。《形势与政策》课教师在政治上要求社会主义信念和立场坚定;知识上要求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知识广博;教学上要求具备较高教学水平和技能,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丰富灵活;人格上要求平易近人、高风亮节,学生尊其师,才能信其道、践其行,才能实现潜移默化教书育人的功能。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专兼结合,以兼职教师为主体,专职教师为骨干。在实际操作中,《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可以组成“讲师团”式的教学“队型”,备课,根据各自的专长和兴趣选择一个专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发挥“整体作战”的优势,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4.确立领导体制,促进部门协作,加强规范管理。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够实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还可以加深学院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4]高校具体可采取如下做法:确立院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指导,学生处、团委和各系部共同负责的体制。即在院党委的领导和宣传部的指导下,宣传部负责每学期专题设置的审查以及相关资料的规范收集,教务处负责做好教学计划的编制以及课程教学的安排与管理;社会科学系负责《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学计划实施、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学生处负责推荐各学期承担《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任务的各系党总支书记和辅导员;系团总支负责组织学生参与第二课堂学习讨论和实践活动。

总之,《形势与政策》教育应紧紧围绕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联系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和大学生的思想实际,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改进教育教学形式,着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努力拓展课外教育教学渠道,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董芬,李亚九.形势与政策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现代企业教育,2009,(4).

[2] 刘庆国,李.《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