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第1篇

关键词:大学生 形势与政策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6—110—03

党的十七大以来,尤其是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笔者所在的四川文理学院按照上级的部署和要求,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对新形势下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经过几年的实践,四川文理学院对大学生的形势宣传教育取得了明显的实效,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一、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重要性。进一步明确高校形势政策宣传教育的本质和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形势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教育部联合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中强调:“形势与政策教育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的根本目标,是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深刻理解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而奋斗的政治方向。”因此,搞好对大学生的形势政策教育,不仅有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正确把握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维护稳定大局,而且还有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具有大局意识和战略眼光的高素质人才。《通知》还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明确了五个方面的任务。一是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的教育;二是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任务和发展成就的教育;三是进行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重大活动和重大改革措施教育;四是进行当前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的状况、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对外政策,世界重大事件及我国政府的原则立场教育;五是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形势观、政策观教育,引导学生正确把握国内外形势的大局。

二、精心编写形势政策教育参考资料,建立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形势与政策》课与其他思想理论课的一个不同点在于,其他各门课程教育部或省教育厅都统一编写了教材,而每学期的《形势与政策》课教育部只了国际国内形势的讲授要点,无统编教材,这在实际讲授过程中造成了困难。我校根据中央和省委“定期编写形势政策宣讲提纲,建立形势政策资源库”的要求以及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从2005年上半年开始,每学期组织校内专家根据教育部颁布的的讲授要点和学校实际,编写《形势与政策》教学参考资料,着手建立四川文理学院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

2004年—2005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五讲:一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经验及重大意义;二是正确把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思路;三是当前中国的经济形势;四是国际形势与展望:2005年的世界;五是我校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现状及对策。前两讲主要给学生讲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

2005年—2006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学习新《规定》,践行新《规定》。主要给学生讲解教育部新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二是保持共产党的先进性是党的建设永恒主题。主要讲授当时全党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背景、内容及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三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四是努力解决“三农”问题。主要分析我国“三农”问题的基本状况以及中央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和措施。五是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主要讲授认识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大战略意义和中央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政策和措施。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七是2005年—2006年国际形势综述。

2005年—2006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主要讲授“十一五”期间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面临的形势、“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等。二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主要讲授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内容及特点。三是当前我国的教育形势。主要分析“十五”时期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成就与经验,“十一五”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和2006年的重点工作。四是和平发展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主要讲授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驳斥西方国家“中国”。五是当前的国际形势。六是为了这片热土的呼唤——与时俱进的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主要讲授我校近30年的创业历程和学校在“扩校升本”过程中的政策措施。

2006年—2007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先进性常在,生命力永存。主要讲授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的讲话精神。二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主要讲授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及主要内容。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讲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介绍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依据、意义以及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四是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主要讲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了解当前中国科技发展形势及中长期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五是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大学生就业存在的问题。六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

2006年—2007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把四川文理学院尽快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思考。主要给学生介绍我校升本后如何把学校建成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与思路。二是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若干重大问题。主要讲授十六届六中全会的精神。三是当前的国际形势问题。四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五是关于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中国经济形势现状与展望。

2008年—2009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四川省、达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分析;二是抗震救灾、众志成城;三是弘扬奥运精神、增强爱国热情;四是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强国之路;五是正确判断当前的物价上涨和宏观经济形势;六是坚持科学发展,推动文明创建;七是国际形势及我国。

2008年—2009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当前农村改革发展的形势与政策及川东地区发展现代农业的困境与出路;二是关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重大问题;三是我国三次思想解放的历史回顾;四是国际金融危机与当前经济形势展望;五是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六是当前的国际形势。

2009年—2010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七讲:一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历程;二是新中国60年的发展成就;三是坚持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四是深刻认识“门徒会”的反动本质和严重危害;五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六是我院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综述;七是国际形势与我国。

2009年—2010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我国的民族政策与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二是办好世博会,展示新形象;三是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纲领性文献;四是国际国内经济形势;五是国际形势问题;六是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伟大事业。

2010年—2011年下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伟大的历程,光辉的成就;二是当前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和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形势与任务;三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四是201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十七届五中全会召开的背景及特征;六是当前国际形势问题。

2011年—2012年上学期,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六讲:一是“三大事件”彪炳史册,“三大成就”继往开来;二是做到“五个必须坚持”和“四个坚定不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三是解读达州市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四是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五是科学重建,伟大壮举;六是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2011年—2012年下学期,我院《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要内容有九讲:一是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及当前经济形势分析;二是大学生涉入非法传销的危害、原因及防范对策:三是吹响文化强国的进军号角——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四是新时期的宗教问题和宗教政策;五是探寻伟大的李林森精神;六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七是国际形势回顾与展望;八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九是其他地区问题。

从综上内容可以看出,我校《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包含了三大部分;一是国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国内经济形势与政策、政治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就业形势与政策、社会形势与政策以及地区问题。二是国际形势与政策教育。主要涉及中国与各大国、各地区联盟和周边国家的关系,世界热点问题概述以及我国对外交往政策。三是爱校教育。主要涉及学校艰辛创业历程、扩校升本和创建合格本科院校的政策措施以及加强学生管理的一些政策措施。从目前我校建立的形势政策教育资源库中,可以清晰看出最近几年国际、国内和我校发展的脉络,为我们讲好《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三、整合学校形势政策教育资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提供时间、地点、师资保证

在以往组织形势政策教育过程中,我们深感形势政策教学组织难度大。主要体现在:一是学习时间长。根据教育部的要求,大学三年或四年,学生每学期都要接受形势与政策教育,这是其他任何课程所没有的;二是涉及学生广。所有专业的所有学生都要上《形势与政策》课,全校性与全员性是形势政策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可以说,在同一时间,只有《形势与政策》课才具有如此的广泛性,涉及全校各年级的每一个同学。上述这两个特点,给《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实施造成了一定困难,使《形势与政策》课的组织难度大。一是师资队伍无法满足《形势与政策》课的要求。现在的高校几乎都是万人以上大学,如果采取听报告的方式。邀请校内外专家作几场报告,固然可以解决师资问题,但每场报告学生都有几百人甚至上千人,偶尔一、两次还可以,但时间长了这种报告方式效果不理想。如果采取分班教学,则需要上百个形势与政策教师,师资无法保证;二是上课地点和时间不好安排。由于《形势与政策》教育学习时间长和涉及学生广,无论采取固定时间、地点和临时时间、地点,都有一定的困难。

针对《形势与政策》的上述特点与困难,我校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采取领导形势报告与教师课堂讲授相结合的办法。领导形势报告就是请市委领导和学校领导针对当前社会热点问题和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每期给新、老校区学生在学术报告厅作一场形势报告,由党委宣传部贴海报,分配各系名额由各系组织学生参加;考虑到《形势与政策》在教师、时间、地点安排上的难度,我们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中加一节作为《形势与政策》上课时间,这就解决了教师、时间、地点问题,当然,讲授《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师都是专职教师。对于没有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大四,由于毕业班课程本身就少,就安排兼职教师兼任。

四、认真备课,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形势政策教育的实效性

1.坚持“大范围”与“小范围”相结合的集体备课制度。所谓“大范围”,就是每学期开学前,由党委宣传部牵头,组织学校全体《形势与政策》课专、兼职教师进行集体备课,对本学期形势政策教育内容进行安排并提出具体要求;所谓“小范围”,就是以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部和各系为单位,针对教学中的某一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探讨。通过组织教师集体备课,集思广益,使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专题都有深入的了解,这样讲起课来就得心应手。

2.教学要与大学生实际利益与发展紧密联系,促进其对课程兴趣的增长。《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一般都是影响和关系世界及国家发展的所谓“大事”,似乎与个人利益没多大关系。但是,每个人都具“趋利避害”的心理倾向,因此对大学生而言,与自身利益和发展有某种关联的事情常常会非常关心也很感兴趣,而对与自身利益及发展无关的事情不会十分关心。因此,如果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对这些“大事”的讲解脱离大学生实际,而不与其利益及发展直接或间接联系起来,则他们会认为这些“大事”距离自己太遥远,对于课程的兴趣就会减弱。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目的。针对这种状况,我们要求在教学中真正讲清楚国际国内大事对国家、对社会意义何在,对个人而言又意味着什么,从而使学生真正认清形势、把握政策。

3.在教学中重视对分析问题方法的传授,重视培养大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学了之后感到有用。在教学中一些教师把《形势与政策》课的内容当成一般“新闻”,将课堂教学变成“传播新闻”,无疑会使大学生丧失对课程的兴趣。因此,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除了尽可能地对国际国内重大问题深入浅出地作出分析外,还应重视对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如对某一热点问题的讲授,可以先让学生收集资料,了解问题的一些常识,在此基础上,教师重点分析这一热点产生的背景、来龙去脉,我们对这一问题的态度,为什么坚持这一态度等。这样,就能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其感到这一课程对他有用。

4.在教学中重视对现代技术的运用。在教学中,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数字传媒技术等现代技术的优势,通过直观、生动、形象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国际、国内大事;我们每年都要购买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形势》影视资料,定期在学校录像厅给学生放映,增进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了解。

五、加强《形势与政策》课的师资队伍建设

我们按照“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建设一支专兼职结合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这支队伍不仅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严密的组织纪律,而且对学历和职称都有明确要求。我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必须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背景。在目前的教师队伍中,80%以上的教师具有副高以上职称和硕士以上学历。

总之,加强和改进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既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又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会议精神,把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这一工作做得更扎实、更深入,努力推动我校大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第2篇

(广西贺州市八步区委党校,广西 贺州 542899)

摘要:当今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在这个时代背景下,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经济金融形势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但是在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对经济金融形势将会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首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分析,然后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关键词 :经济金融;政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83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2-0226-02

在当前比较复杂的国内环境下,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整体态势是良好的,国内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2014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比2013年增长了10.3个百分点,并且增长速度和上一年相比也增加1.1个百分点。在经济金融改革与发展方面也取得了相当不错的成绩。但是,在当今的后危机时期,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依然在经济金融运行中存在,金融业面临巨大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需要不断进行深化改革、提高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

一、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宏观经济发展趋势

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市场生机不足,但是经济增长计划的色彩比较浓厚。在1977至1981之间,经济周期位势仅为8%,非常低。从1982年开始,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从而使得生产力得到了相应解放,同时也逐渐理顺生产关系,到1990年经济周期的位势已经上升到9.8%。自1991年以来我国经济开始快速发展,市场活力不断增强,这主要源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不断完善,到1999年经济周期位势已经上升到10.7百分点。2000至2009年期间在房产业以及外需的推动下,经济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在此期间发生了经济危机,因此也导致经济周期位势产生回落到10.3个百分点。在2010年我国推行了一系列经济政策,促使经济有所反弹,但在2011至2012年,由于经济刺激政策的逐步退出,经济周期位势有所下降,但当时的增长速度为8.1的百分点,这从世界范围的角度看,其增长速度已经相当快,另外,当时经济的适度回落对于总需求与总供给的矛盾也是有所缓解的。从2012年到至今,我国经济基本已经从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中走了出来,并呈现出稳定、健康的发展趋势。货币条件得到控制,工业品、农产品供应也较充分,物价总体上比较平稳。我国将继续实施稳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的制定要考虑全面,充分考虑国际、国内两方面因素。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是存在着一定的压力,尤其是出口形势,另外,地产行业也是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正处于控制的关键阶段。

(二)金融业发展中面临的难点问题

1.金融业发展内外部环境发生新变化

从国际的角度看,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的,之后发展的几年中,致使发达国家以及一些新兴市场金融发展模式发生转变,在金融政策、货币政策方面的协调难度提高。对我国近些年发展的影响,生产要素成本不断提高,人口红利开始逐渐减少,人口老龄化现象越来越严重。我国仅有7%的耕地以及6%的水资源,但是却要养活占13亿人口,从而,调结构、保增长、控通胀难度。

2.金融宏观调控面临的挑战

就目前各类涨价因素判断,在近时期内,通胀压力将会有所下降,但是对物价的波动还是要提高警惕。从当前国内情况来看,在资源性产品上以及劳动力产品上都处在一个上升的趋势。在最近一段时期内外汇资金仍然会保持净流入的格局,其主要是在预期汇兑收益、经济基本面以及利差共同作用下产生的。从国际情况来看,大部分国家经济已经基本复苏,但是美国高赤字的问题依然存在着,债务主权问题依然在欧洲发酵,财政赤字问题日本依然没有全部解决,国际上各种大商品价格依然还不是很稳定。在此种状态下,要想改变当前非常宽松的国际货币条件是非常困难的,将会有大量资金流向新兴经济体。

3.金融机制发展中面临防范风险和转型等问题

当今商业银行资金的流动性、补充以及盈利等等方面都面临着非常大的压力,发生此种状况的主要原因是金融脱媒、加大流动性控制、利率市场化的共同推动。我国的监管部门针对于非系统重要性银行以及系统重要银行的规定与要求是,其资本充足率不得小于10.5个百分点,和11.5个百分点。从目前银行所公布的再融资计划来看,已经基本达到六百亿的规模,另外将去年积压的融资算在内,融资规模已经基本达到两千亿。2014年1到3月份,国内16家上市银行其净利差基本达到1.2万亿,在营业总收入中占80%。从国际的角度看,1%是国外银行维持的贷款利差,3%是国内银行维持的利差。我们国内银行对于存贷款利差的依赖性是非常大的,因此银行放贷冲动是非常大的。

4.金融结构不合理和金融体系不健全

就目前的来讲,我国股票市场全球排名第三,债券市场位于世界第五,期货市场的排名也位于世界前列。但是我国还是以银行信贷服务为融资的主体。2014年只有百分之二十的资金是从证券市场中筹措的。55万亿是贷款的总余额,而其中只有26万亿余额贷款是从债券公司以及股票市场中得到的金融机构中,有百分之九十二的资产来自于银行,只有百分之八的资产是来自于证券基金和保险业。虽然资本市场规模在不断的扩大,但是债券市场与股票市场的发展是完全不平衡。

5.人民生活水平和金融服务发展不相适应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区域金融、城乡金融发展是不协调的,有百分之六十贷款余额都是来自于东部地区。急、频、小、短是我国小企业融资的最主要特点,这种情况国有商业银行是很难满足的。精简业务人员、撤并县域这是当前四大银行的发展战略,在转向城市的信贷业务中,其中有一部分是来自农村金融机构,但是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才刚开始,作用非常有限。信用贷款在农户中的比例非常低,更多是担保贷款以及抵押贷款,这对提高农户贷款增长是严重制约的。

二、针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

(一)加强维护金融稳定和宏观调控

1.金融宏观审慎政策框架的构建

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的稳定这就是宏观审慎政策的最终目标,体现逆周期性、更强大是宏观审慎政策体系的主要特征。

(1)在稳定金融方面、维护宏观经济方面中央银行必须要强化自身的职责。要明确在加强宏观审慎管理方面中央银行作用是最重要的。在这一方面欧盟的相关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委员会必须由财政部门,保、政、银监管机构以及中央银行共同参与,其中由中央银行担任主席。其主要负责的内容是推进宏观审慎管理、评估系统性风险等等。

(2)对于审慎工具要逐步采取使用,其中主要包括存款准备金率、贷款数量控制、资产风险权重、拨备、流动性、杠杆率、资本充足率等工具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集中清单以及逆周期调控等等。

(3)制定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加强对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的监管。

2.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1)若想充分发挥货币政策委员会在货币政策调整与制定的参谋与咨询的作用,那么货币政策调控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就显得至关重要。要想对货币政策目标体系有所优化,那么对于整体价格的稳定就要更加关注,对于资产价格、金融市场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也应该更加关注。

(2)若想增强货币信贷的汇率、利率等价格杠杆在推动经济调整中的重大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货币信贷的方式与手段进行完善。若想充分的发挥存款准备工具以及再贴现的作用,那么就必须针对公开市场的操作方式、工具进行完善。以经济金融形式变化为依据,对政策工具组合要合理安排、各项工具之间要协调配合,提高流动性管理。针对信贷结构要进一步优化、不合理的信贷政策要及时改进。另外,提高对金融机构定价能力的评估,使其利率定价机制不断得到完善,使其风险定价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深化银行业改革和加快发展

就当今这个阶段,以及今后的一个阶段,在金融发展与改革方面,除了要考虑金融机构本身的需求之外,针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客观上的需求也要进行考虑。促进经济社会与银行业进行科学的、有效的、良性的互动。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发展水平和质量,促使银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得到提高。

1.对现代银行组织体系进行有效的改革。不断强化组织体系建设,建立以大银行为主,大、中、小银行并存,多元化、多层次的银行体系。推动促使地方中小性银行、股份制的商业性银行、国际性质的大银行、政策性银行等等金融性机构科学合理的布局、分层配置。促进地方性中小银行的快速进步与发展,提高中小型产业发展和结构性调整。不断建设、健全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组织体系。

2.针对银行机制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在公司治理要不断完善,强化、明确董事会、股东责任。建立激励机制,此证机制必须要与风险责任相挂钩。建设内部管控长效机制,此种机制必须以风险管理、资本约束为核心,这样可以有效提高银行抵御风险以及管理水平的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综合经营试点的开展,但是要在具有科学有效防范风险以及详细综合经营战略规划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运营必须要在健全的、完善的法制环境下进行,界定、明确政策性银行的相关业务范围。

3.针对银行的对外开放政策要进一步扩大。为了提高我国银行的管理经营水平,要不断引进吸取管理技术、方法、理念。对于国外战略投资者要积极的引进。实施走出去的金融机构政策。针对资本输出和相关产品的金融服务要不断完善改进,推动贸易金融服务向着投资金融服务的方向转变。金融机构要建立差异化的海外发展战略,不断拓展国际业务,但是一定要在保障风险的前提下。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贮备、吸纳金融行业方面的人才。

三、结语

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其直接关乎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并且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最终成果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从针对我国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出发,再针对经济金融形势提高财务政策的建议进行研究探讨,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 汤涌江.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现代营销(学苑版),2012(5):6.

[2] 马静懿.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2(5):12.

[3] 刘向耘.当前宏观经济金融形势与政策分析[J].金融与经济,2010(10):8-11.

[4] 张俊峰.当前经济金融形势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13(2):107.

[5] 李振华.关于目前经济金融形势的分析与政策建议[J].商,2013(8):115.

[6] 绍瑞.经济金融形势和问题与政策建议[J].财金贸易,1996(1):27-28.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第3篇

【摘要】

最近几年中,在我国的房地产、股票证券、汽车产业的带动下,再加上国家对于金融经济方面的调控政策的实施,我国的金融形势日趋稳定。但随着我国城市的人口越来越多,物价飞涨,人民对于工资和房价的要求也逐步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人民币的汇率也芝麻开花节节高,我们在看到希望的同时,我们也要知道这也同样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我们要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

经济金融形式;认识;思考

前言

我国的经济正在迅猛地发展,经济水平也在稳步提高,这与国家宏观调控的力度和人均消费水平的带动是分不开的。可我们在看到好的方面的同时也要看到金融形势下仍然存在很多不足。我们的目标就是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解决出现的问题,是我国的金融形势越来越好,经济水平发展更加稳定。

一、目前金融形势的分析

(一)目前金融形势积极方面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正在稳步提高,经济形势也比较乐观。这主要依托于我国的国家领导人对于经济形势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做出了在我国实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的指令,保证了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另外,国家还鼓励私营业主、中小型企业发展,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鼓励民间投资和各种消费。

我国的生产要素也十分充足,劳动力资源丰富,目前社会上还有很多闲置的劳动力,如果能将这些闲置劳动力转化为生产力的话,那么经济的发展就会更加有一个稳步的提升。同时,如果这些闲置的劳动资源都能转化成劳动力的话,那么也是促进了是国家的就业率,很好地扩大了内需。

(二)目前金融形势消极方面的分析

虽然我国金融形势总提成发展趋势,但我们也不能盲目乐观,还应该清楚认识到一些消极因素正在增加。比如:自2011年开始,我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就已经开始下降了,通货膨胀等问题也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物价仍然在飞涨,居民也有了许多怨言。受了之前金融危机的影响,居民对于投资的热情逐渐消退,人们更加愿意把钱存进银行中,这种做法使得消费增长速度变得缓慢了。金融危机对于我国的冲击力很大,几年过去了,虽然已经逐渐地走出了负面影响,但整体上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完全消除。

(三)人均消费指数上扬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物价指数和人均消费指数都对经济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人们的消费指数PID也在不断上涨,在国家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同时也对经济市场的单向可控物价、宏观可控物价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析。但是人均消费指数虽然上扬了,人们的消费观念也变得五花八门,对于经济市场的完善增加了一些阻碍,更好的在短时间解决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比较严重的客观问题。

二、在当前金融形势下,我国经济政策该如何调整

(一)金融政策的调整要以国家利益为主

就世界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前列,甚至说很多重要的经济指标都处于世界第一,我国的经济影响力在世界经济上来说也越来越有话语权。我们国家的金融政策应该首先考虑到国家的利益,这就要求了在制定金融政策上时要从国家的利益上出发,借鉴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经验,最终形成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政策,使我国不断提升经济实力。

(二)金融政策要松紧结合、长短搭配

在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金融政策时,一定要考虑到丰富性和合理性,长期政策和短期政策相搭配,短期的政策包括稳定人民币汇率,控制人民币进一步升值,而货币政策就需要同积极的经济政策相结合。同时,还要进一步地稳定房价,推行保障性住房建设。而长期的金融政策是指完善我国的金融管理制度,遏制通货膨胀,鼓励私营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三)加强房地产经纪的调控

在我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下,房价有了明显回落的趋势,但随着政策的放宽,一些地区的房价又开始进一步上涨。这样的情况发生之后,国家还应该继续推行房地产政策,保证房地产行业的稳定运营,银行等金融机构也要完善信贷政策,协助政府加强对房地产经纪的调控。

三、金融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改进人民群众关心的各项经济问题

作为百姓来说,最关心的是什么?房价、车价,和税收。国家改进了这些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才能真正将经济大市场稳定下来。作为我国的政府和相关部门来说,把房价、车价和税收调控好,不仅是保证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利益的完整,还能带动国家整体经济的新发展。目前来看,国家政策实施的非常好,税收也进行了很多次改革,房价也渐渐平稳,今后还需要继续推行稳定的经济政策。

(二)加强对创新企业的投资力度

创新是第一生产力,对于企业的创新技术,国家应该重视起来,积极完善创新产业链中的技术环节,建立健全的经济管理制度。要想加强对与创新技术的投资力度,国家政府就要对于一些国有企业和中小型企业进行有效的控制管理,拓宽贷款的渠道,加大企业的发展力度,将创新技术进行科学的运用。

(三)将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相互结合

要想使金融形势更加高效的发展,就要注意将企业的内部和外部经济环境结合起来,根据在经济市场中得出的经验和教训,不断进行新的创新,不断发挥自身的水平,在国家经济的大市场中吸收对自己有利的因素加以利用和融合。也许在金融改革发展的过程里会遇到些许难关,但只要国家和企业共同联手,就一定可以共度难关。

四、结论

现如今,我国的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既有积极的因素,又有消极的因素。要想使金融形势有一个稳定的发展,就要求国家对于当前的经济形势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和掌握,发现问题了,就马上对目前的金融政策做出有效调整,这样才能保证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一个质的飞跃,保证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徐诺金.关于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的认识与思考[J].南方金融,2010,(08):3439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政府投资环境 区域经济 竞争力

政府投资环境是政府为各种投资主体的投资回报提供的条件和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环境、政务环境、政府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等。就政府投资环境与其他投资环境相比较而言,任何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都具有共同的特性,即政府投资环境具有同质性。然而,就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相比较的角度而言,政府投资环境又存在着区别,有的甚至是巨大的区别,即政府投资环境又具有差异性。在了解政府投资环境同质性的同时,更清晰地认识其差异性及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影响,是寻求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有效路径的关键点。

一、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从哲学上讲,政府投资环境的同质性,就是研究政府投资环境的本质或一般特性;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则是研究政府投资环境的特殊性。从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系来看,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对差异性的认识水平,也是消除政府投资环境质量差异和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最重要的认识平台。从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实践来看,这种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主要来自于不同行政区域的自然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禀赋。地理位置的不同和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往往会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特色,由此需要政府制定不同的政策和提供不同的服务,进而形成特点各异的政府投资环境。

地理位置不同,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客观差异性的首要因素。地理位置对于政府投资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构成的影响上。这种影响虽然会因为科学技术的进步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而呈现不断减弱的趋势,但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却不可能完全消逝。不同的地理位置,因其气候条件和适宜于人类生存的条件不同,往往会历史地形成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这种因地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的区域经济发展上的差异性,在客观上促成了政府在促进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差异性和政府其他方面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如沿海和内地在具体的政策供给上,就会存在着很大的不同。相对于沿海地区而言,内地就无法提供临港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又如处于交通要道的行政区域,往往是商品的集散地,需要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政策等等。这种具体政策环境的差异性,往往是难以通过主观努力加以改变的。

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是形成政府投资环境客观差异性的又一个基本要素。从根本上来讲,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通过对资源的加工形成适合人类生存的产品的过程。因此,自然资源永远是经济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要素。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加工自然物质能力的提高,自然资源的分布也越来越具有全球性和全覆盖的特点。但具体到某一种或某一类资源而言,其在自然地理上的分布却永远具有局限性。这种局限性往往构成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性的核心要素。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性,又往往会导致区域经济发展政策需求和供给的差异性,由此形成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自然地理环境不同的是,自然资源禀赋的差异性,往往会使拥有资源和拥有不同的资源的区域,形成资源性经济区域,在具体的政策环境的形成上,往往会出现排斥其他产业的屏障。这种屏障实际上就是资源型经济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单一的重要成因。

政府投资环境的客观差异性,有些是无法改变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将呈现日趋缩小的趋势。特别是由于整个社会资本的不断积累,在一定经济发展水平上,某一区域相对过剩的资本总要找到新的增值空间。资本的流动性会对区域经济结构的改变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在客观上对政府投资环境产生影响,使政府投资环境在质和量上呈现出某种趋同的态势。

2.政府投资环境的主观差异性

所谓政府投资环境的主观差异性,主要是指由于人的主观选择而使不同的行政区域形成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这种差异性来自于特定行政区域的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的理念、观念创新能力以及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等多个方面。这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最重要而又经常发生作用的要素。

历史文化上的差异,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根基。不同的行政区域在文化上存在的差别,是一个永远存在的事实。这种差异性虽然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在旧的差异性消除的同时,还往往会产生新的差异性,反映到政府投资环境上,就导致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即使存在雷同的情况,但也不会是对其他行政区域的翻版和克隆。由于历史文化的作用,使得一个行政区域会产生集体的历史记忆和观念取舍,由此使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在政策的设计与选择上形成不同的特点,营造了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如江浙等地,历史上就有商业文化的基因,一旦有适宜的气候,就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先发地,并由此构成了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政府投资环境。

经济发展理念上的差异性,是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重要因素。从宏观上讲,人们一般都对计划经济观念和市场经济观念的差异有着比较清楚的认知。但就形成区域间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来看,经济发展的理念又不仅仅体现在这两个方面,而是大量的经常的体现在政府和民间对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好恶上。从理论上说,理念也是历史文化的现实表现。具体到政府投资环境来说,理念又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的主观因素。由于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政府和民间在经济发展理念上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经济发展政策,尽而形成了对市场主体产生不同影响的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使同一投资者在不同的行政区域,发生着不同的投资成本和获取不同的投资收益。

观念创新能力是构成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就区域经济发展而言,实际发生作用的观念创新,并不表现在认识水平和能力高的个别人身上,而是一个行政区域集体的观念创新能力。这种能力表现在少数人对于经济发展规律的认识快速演化为本行政区域的集体认同上。观念创新与一个行政区域的国民教育文化素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般地说,国民教育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地区,对创新观念认同与接受的就相对较快,观念更新的周期也相对较短。观念创新是政府投资环境创新的基础和认识来源。观念创新能力的差异,也就构成了政府投资环境差异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府促进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是政府投资环境主观差异性的现实要素。不同行政区域的政府,对于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有着不同的定位和选择,由此形成了政府投资环境的具体差别。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选择正确,政府投资环境就往往呈现良性发展的趋势,反之则呈现恶性循环。这方面的实例无论在沿海地区,还是在内陆,都不鲜见。如东南沿海的某个市,由于政府在经济发展战略上一直摇摆不定,且几任政府几经结构性的政策调整,使其不仅没有抓住中央在改革开放初期给予的优惠政策,形成先发优势,而且还丧失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最佳时机,至今也没有很好地发展起来。

3.政府投资环境的累积差异性

所谓政府投资环境的累积差异性,主要是指政府投资环境的形成是一个历史的过程,由于历史积累的原因而形成的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存在的差异。累积性差异是客观差异性和主观差异性综合作用的体现,是政府投资环境存在差异性的历史成因。

政府投资环境的生成和改变,尽管是一个人为的过程,但并不由人的意志任意去改变。从实践上来看,改变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既不像变形金刚那样来得随便,也不像换一身衣服那样容易。之所以如此,就在于无论是良好的政府投资环境,还是不如人意的政府投资环境,其形成都是长期积累的结果。由于历史积累形成的差异性,往往又带有很强的历史惯性,这种惯性同样来自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从客观上讲,由于客观上的差异性形成了不同行政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差异性,进而形成了政府投资环境上的差异性。经济发展是和人的现实利益结合在一起的。一种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形成,往往意味着一种现实的利益结构的形成。政府投资环境的改变,同时也意味着对利益结构的调整。在客观上的差异性还足以支撑既有利益结构的条件下,这种调整往往并不容易做到。比如对于资源型行政区域,在资源远未接近枯竭期前,要调整经济结构就往往得不到广泛的支持。由此也可以看出,客观上的差异性形成的历史积累,往往是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的重要成因。

从主观上讲,主观差异性的历史积累,对于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特别是其历史惯性影响最大。政府投资环境从外在上体现为政策环境、政务环境、信誉环境和服务环境等方面,但从内在上看则是一种具体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模式的体现。一个行政区域的经济结构特别是具体的经济发展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一夜之间就能改变的。从根本上说,不同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形成的不同的利益结构,更多的并不来自于客观上的差异性,而是来自于主观上的差异性。由于长期的历史积累形成的区域文化特点和经济发展观念特别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不仅会形成特定的利益结构和利益关系,进而形成维持既有政府投资环境的强大社会力量,而且政府投资环境的改变,又往往是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前景预期,因而在获得社会支持的力量上,常常又会处于相对的劣势。这就使特定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具有极强的历史惯性,进而形成不同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二、政府投资环境差异性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

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从一般意义上讲是不同行政区域政府间投资环境质量的对比。这种对比具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它们不是各种经济要素及其构成相同的行政区域的对比,而是所有行政区域政府投资环境的对比。因为在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上,所有的行政区域都在同一片蓝天下既相互合作,又要相互竞争。而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差异性。相反,正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为缩小以至于消除政府投资环境质量上的差异性创造了条件与可能。

1.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基本特点

认识政府投资环境与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关系,首先需要对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特点进行简要的分析。一般地说,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与市场主体的竞争有相同之处,但又与市场主体间的竞争不同。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存在以下特点:

一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相同对手”的竞争。一个行政区域无论占有怎样的竞争优势,都不可能将另一个行政区域挤出竞争的行列,也不可能彻底排除另一个行政区域与其存在的竞争关系,除非中央和上一级政府对行政区划进行调整。这一特点决定了不同行政区域之间的竞争,是“相同对手”之间永远存在的竞争,竞争具有长期性和战略性。从理论上讲,不能定义一个行政区域永远保持对于另一个行政区域的具有天然的竞争优势。在竞争中出现此强彼弱的不断转换,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正常现象。

二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综合性竞争。普遍来说,市场主体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产业中的竞争。但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则表现为不同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性竞争。这种综合性竞争,并不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在所有的领域和产业,都要对其他行政区域形成比较优势,而是依托某一两个或几个优势产业,有效地吸引相关市场主体和集聚更多的资本,形成相比较的优势,进而在区域经济发展的总量、效益和社会发展上形成优势。

三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是一种合作和互补性的竞争。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如同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为全球市场以至于本国市场提供所有的产品和服务一样,任何一个行政区域也不可能为自身,以及国内外市场提供所有种类的产品和服务。作为“相同对手”,不同的行政区域之间,既存在着在经济发展水平上长期占有或赶超对方的竞争关系,更存在着因自然和历史上形成的分工而相互合作的关系。这种合作的内容和形式,会因不同行政区域的产业结构、资本总量、资源占有情况等的不同而不同,也会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日益丰富,但从整体上来说都集中体现在相互提供市场和服务上。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既是在竞争中不断增强的,同时也是在合作中不断培育和生长的。没有合作就没有区域间的有效的竞争。

2.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竞争比较优势的基础

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就其具体的技术层面来看,更多地体现着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从政府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主体,政府投资环境决定区域经济发展综合竞争力提升的角度来分析,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不仅不是降低,反而是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这主要是因为:

一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并不等于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高低。不同的行政区域的政府投资环境都是因其具体的经济发展实际需要而形成的。一个资源匮乏或没有海上交通条件的行政区域,不可能去制定特定资源开发和保护或临港经济发展的政策,也谈不上这方面的政策环境问题,只能根据本行政区域在提品和服务的特殊优势和发展潜力等方面,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以及其他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政府投资环境每一个基本要素的具体构成,只要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要求,就不存在质量上的问题。同时,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才能形成比较优势。

二是不同行政区域占有资源的有限性,决定了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实际上是扩大区域间经济发展互补的空间。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主要表现为自然资源、资本资源、人力资源、技术资源和管理资源等。任何一个行政区域,在上述资源的占有上,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资源占有的情况不同,决定了其政府投资环境的具体构成也不同。如同任何一个行政区域的政府在经济发展的战略上,都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一样,其政府投资环境的建设也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主要应通过突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差异性,形成本行政区域的优势产业,增强与其他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互补性,提升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地位和综合竞争力。

三是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提升政府投资环境质量的重要基础。政府投资环境质量建设,不能简单地复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服务环境等,而是必须结合本行政区域的实际。这就决定了某一个特定的行政区域,在政府投资环境的建设上,必须突出与其他行政区域的差异性,以此为基础加强自身的投资环境建设。如在政策环境的建设上,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就不能随着经济发达地区跳舞,而要在市场准入等方面相对降低门槛;在服务环境建设上,也不能一味效仿,只能根据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和产业结构,来提供相应的服务等等。用一种形象的比喻来说,政府投资环境如同一人的穿着打扮,不是越洋越好,而是越适合自己的身份和体型越好。而要做到合身、合时、合用,就必然要以突出差异性为基础。

3.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基本途径

政府投资环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而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的比较优势,又决定了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

一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增强区域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从其发源与起步来看,都是来自于其特有的资源优势。有的是因交通便利而繁荣的;有的是因发现了丰富的矿产资源而发展的;有的是因政治和历史原因拥有丰富的科技和人力资源而发达的等等。但资源优势并不等于经济优势。政府在培育本行政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其他方面环境时,只能是依托本行政区域的资源条件,通过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来培育和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获得更强的综合竞争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有效吸引市场主体的基本途径。人们习惯上都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体现在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践上,也是如此。不同的行政区域,往往集聚了不同的市场主体。所集聚的市场主体中,资本量最多的又往往是与其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产业相关。从政府投资环境对于市场主体的关系而言,除了极少数特殊的资源性产业以外,对于不占有垄断性资源的行政区域而言,优势产业是可以跨区域流动的。政府只有基于本行政区域的实际,通过突出差异性,加强政府投资环境建设,才能吸引更多的与本行政区域优势产业相关的市场主体,壮大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

三是突出政府投资环境的差异性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成本的基本途径。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本,主要取决于其优势产业和相关的产业链条的平均成本。政府投资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特别是对于区域经济发展竞争力的意义,集中到一点,就是降低区域经济发展平均成本,为市场主体提供最大的合理利润空间。当然,降低区域经济发展的平均成本,首先是降低其优势产业特别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优势产业的平均成本,以此来吸引市场主体和集聚民间资本,发展和壮大优势产业。这就要求政府在加强投资环境建设的过程中,要把降低优势产业的投资成本作为首选政策目标,以此来增强区域经济发展的综合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宋贤卓:中国经济发展软环境理论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3月出版

[2]李建平李闽榕高燕京:中国省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发展报告(2005~2006)[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

形势与政策经济发展范文第5篇

一、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的内涵和特点

一般而言,形势是指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和变化发展趋势。政策是指党和政府为实现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杜会发展目标,在一定理论指导下,针对一定的形势而采取的方针、策略以及推行这些方针、策略所采取的措施、手段。或者说,政策是对各种资源和杜会利益的权威性分配。形势与政策是相互区别的,它们各自拥有其特点和功能。同时,形势与政策的关系又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势与政策的相互联系主要表现为:形势对政策的决定作用,政策对形势的能动作用。形势与政策的辩证统一关系体现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过程中,体现了客观事物的变化发展与人的主观能动性之间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此,学界已经普遍取得共识。然而,什么是形势教育?什么是政策教育?学界并没有明确地界定。例如,在实践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我们通常使用“形势与政策教育”的概念。在严格学术意义上,形势与政策教育则是由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所组成的。只是由于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密切关系而正在习惯地被称为形势与政策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

其形势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曾经将“形势教育”与“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并提。邓小平说:”要加强各级学校的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思想教育,包括人生观教育、道德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形势教育相近的用法有“时事宣传”、“时事教育”、“时事政治教育”、“形势宣传”、“形势与任务教育”等。例如,1951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普及宣传抗美援朝和准备“五一〃全国示威的指示》中使用了”时事宣传"的概念。1951年5月7日胡乔木在《关于党的宣传教育工作的几个问题》的讲话中使用了“时事教育〃的概念,胡乔木说:”从现在起每半年制定一次具体爱国公约和进行爱国主义的时事教育的计划"。1952年8月27日中共中央的《关于国际时事宣传的规定》对国际时事宣传纪律进行了规定此后,1956年8月25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又发出〈(关于省(市)级报纸进行国际时事宣传工作情况和今后改进办法的通报》,这个〈通报》对国际时事宣传教育工作的任务、服务对象、外交政策界限和政策思想、领导管理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又例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8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决定“在全国城乡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与任务教育,使党的正确主张为干部群众所理解、接受,成为上下一致的共同认识和积极行动。”这个《通知》同时提出:“报刊、广播、电视要加强和改进形势宣传,对杜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在这个《通知》中同时使用了“形势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和"形势宣传〃这样三个概念。

从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而言,所谓形势教育是指政党或国家、政府为了引导政党成员或国家公民的思想和行为,运用一定的形势观以及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和判断等认识成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政党成员或国家公民施加积极影响的政治行为活动。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看,中国共产党的形势教育则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以及党和政府对国内外形势的科学分析和正确判断等认识成果,引导党员、干部和其它人民群众的思想和行为,以便统一党内外的思想认识,同心同德地完成党所提出的任务的政治教育活动。形势教育的主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及其所包含的观察形势的立场观点、分析判断形势的原则和方法以及党和政府对当前形势的正确认识结论。形势教育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行动性等特点。这就是说,形势教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存在状态、突出问题和变化发展趋势,引导受教育者明确解决问题的任务,激励受教育者在科学分析问题及其原因的基础上去努力解决突出问题,完成特定形势下的任务。因此,形势教育是直接指导解决突出问题的行动的。

其二,政策教育的内涵和特点。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与政策教育密切相关的概念有政策学习、政策宣传、政策解释等。例如,1941年12月17日,《中共中央关于延安干部学校的决定》强调“除正确地教授马列主义的理论之外,同时必须增加中国历史与中国情况及党的历史与党的政策的教育,使学生既学得理论,又学得实际,并把二者生动地联系起来。这里提出了党的政策的教育的概念。党的七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所规定的党员四条义务中的第三条就规定了党员要"向人民群众解释党的政策”。而党的八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则规定党的基层组织的一项任务是“组织党员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党的经验和政策,提高党员的思想水平和政治水平。”这样政策解释、政策学习的实践活动在党内外开展起来。又例如,1951年,在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刘少奇就强调,党的宣传工作可以分作两项:"一项是当前中心工作、时事政策的宣传,一项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的宣传。"刘少奇同时说“每个党员要把党的主张、党的政策向人民作解释、作宣传,宣传我们党的基本观点,以马列主义的观点反对一切错误的观点。”由此,政策教育、政策解释、政策宣传在党的宣传工作文献中被经常使用。1983年7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批转〈国营企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纲要(试行)〉的通知》,认为"国营企业职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是:⑴国际、国内形势教育;(2)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教育。"1985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出《关于加强时事政策教育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大好形势的通知》,专门就时事教育和政策教育作出安排。1987年5月29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这个《决定》要求"继续坚持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要经常地、有针对性地进行形势、政策教育,帮助学生正确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这些文件中都使用”路线方针政策教育“或”时事政策教育“或”形势、政策教育"等概念。广义地理解,路线方针教育也属于政策教育的范畴。因此,政策教育是一个有着规范性的概念。

在政策学或政策科学中,政策教育又叫政策学习、政策宣传、政策传播,与政策公布、政策声明,政策说明、政策解释,政策分析、政策认知、政策理解等概念密切相关。有的学者认为,政策学习“是对政策文件进行深入研究,不仅要了解政策内容、适用范围和条件,深刻领会政策的精神实质,而且还要了解和掌握政策的来龙去脉。”政策学习的内容包括学习政策的内容(例如政策目标、政策措施、政策界限、政策适用范围和条件等)、学习政策的理论基础(例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实际情况和形势。而政策宣传“就是向政策对象灌输政策意图,引导人们按照政策规定调整自己的行为。”》也有的学者认为,政策宣传是指“向杜会公众宣布和传播公共政策的意图和内容,促使和引导政策执行者和政策目标群体的行为向着宣传者所希望的方向发展。”他们认为,政策宣传包括了政策宣布、政策说服、教育和鼓励。这是从广义理解政策宣传,局限于政策科学的研究领域,没有从政治观和政策观及其方法论的层面对政策学习、宣传和教育问题进行深层次探讨,但这些研究成果和观点对于研究形势政策教育具有启示意义。

立足于党的形势政策教育的历史经验,从政治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视野看,一般而论,所谓政策教育是指政党、政府或政治团体运用一定的政治观、政策观、政策思想、政策体系、具体政策对公民或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公民或群众对政策的认知和认同、支持和执行的政治实践活动。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教育是指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政府,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策观、政策思想、政策体系以及具体政策,对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解认同,并努力贯彻执行政策达到政策目标的政治实践活动。这里,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政策观和政策思想是政策体系的思想理论基础,政策体系包括党和政府的总方针总政策(或基本路线、政治路线)、基本政策和具体政策构成的体系。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为了动员群众在正确理解政策的基础上贯彻执行政策并达到政策目标。政策教育的较高目标是为了提高党员、群众的政策水平和政治素质。政策的特点决定了政策教育的特点。政策教育具有阶级性、政治性、时效性和现实性等特点。政策教育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引导人民群众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政策教育取得实效的前提。

二、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关系的辩证分析

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在党的文献中,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往往并列在一起提出。例如,最近召开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就直接提出了“形势政策教育”的概念。从前文中关于形势与政策的辩证分析的阐述来看,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也是辩证的关系。

首先,形势教育是政策教育的前提。形势决定政策。由于任何政策都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发展趋势以及存在的突出杜会问题而制定出来的,因此要进行政策教育,首先必须引导受教育者了解政策制定的问题背景以及政策环境状况,这就必然要进行形势教育。从中国共产党的实践来看,通过形势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以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及其方法原则来正确估计形势,才能比较正确地理解党和政府的政策背景和意图或政策精神实质,从而自觉地、准确地贯彻执行政策,而不至于发生偏差。

其次,政策教育是形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政策对形势具有能动作用。人们驾驭形势的发展变化趋势,主要是通过制定和执行政策来实现的,因此,制定和执行政策是分析判断形势的目的。而要执行政策,首先必须将政策意图、政策目标、政策实施范围和政策措施要点让群众所认知、了解和理解并产生认同。政策只有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党和政府才能领导人民群众在政策的指导和规范下从事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政策的实施才能取得实效,才能促进形势向着有利于人民群众利益实现的方向发展。因此,形势教育本身不是目的,形势教育是为了帮助群众正确认识和驾驭形势,而要驾驭形势就必须实施政策。所以,政策教育是形势教育的目的和归属。

再次,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相互渗透。这就是说,在形势教育中有政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在政策教育中有形势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教育实践看,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的内容是相互渗透和交叉的。例如,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在科学分析当时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1988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宣传部发出《关于广泛深入地进行形势教育的通知》,这个《通知》虽然主要是在当时对干部群众进行经济形势教育,但在进行经济形势教育的过程中主要任务还是引导干部群众理解和执行党和政府的经济政策即贯彻执行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这样,就将经济政策教育的目标要求和内容贯通于经济形势教育的过程中。

最后,形势教育与政策教育统一于政治教育,归属于政治教育的范畴。无论是形势教育还是政策教育都是政党和政府所实施的政治教育的领域,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质和政治性质。"政治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的核心部分,是各种杜会经济利益和要求的集中体现,是以一定的阶级关系为基本内容,围绕着国家政权而展开的各种杜会活动和杜会关系的总和。”政策是以国家政权为核心的政治系统的输出,公民杜会的特定群体是政策的目标群体或叫政策客体。而政党和政府是政策系统的基本主体。政策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政策环境下运行的,这种政策环境主要地表现为国际国内形势。形势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形势观的教育,政策教育的核心内容是政策观的教育。政治教育或政治观教育“就是教育者通过教育活动,把杜会所提倡的主导政治观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也就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杜会所需要的政治品德和政治行为”。一定杜会的主导政治观就是统治阶级的政治观,是国家和执政党所倡导的政治观。这种主导政治观包括了主导的形势观和政策观。因此,形势观教育和政策观教育属于政治观教育的范畴。政治观教育在西方又叫政治杜会化(PoliticalSocialization),是一般杜会化的核心。

三、形势政策教育的实质和特征

形势政策教育也叫形势与政策教育,实际上是形势教育和政策教育的有机统一体,是一种特殊而具体现实的政治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在客观上存在于世界各个国家和政党的政治教育实践中。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看,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政治教育的组成部分,是指教育者从受教育者认识形势和认同政策的特点和规律出发,运用马克思主义形势观和政策观以及中国共产党和政府在正确分析判断形势的基础上所制定的正确政策及其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影响,促使受教育者提高形势判断能力和政策水平的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其实质就是促进公民的政治杜会化和政策参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直接目标是促进人们形势观和政策观的发展,统一人们对于形势和政策的思想认识和行为,增进群众对党和政府的认同和信任。形势政策教育的间接目标或根本目标则是促进公民的政治杜会化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人的政治素质的发展。因此,形势与政策教育目的是帮助党员干部、人民群众正确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特别是世界观和政治观、形势观和政策观,观察分析国内外形势,从而加深对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理解,激励他们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杜会主义而努力工作,由此促进经济杜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从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任务看,是为了使党员干部、人民群众通过对国内外形势的了解以及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学习,帮助党员、干部、群众正确认识形势和理解政策,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自觉地树立科学发展观、科学形势观和科学政策观,充分认识构建杜会主义和谐杜会的重要性,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实现杜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而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