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

肿瘤治疗范文第1篇

冷冻疗法

冷冻疗法又称低温疗法,是肿瘤物理疗法之一。用能迅速产生超低温的机器,在病变部位降温,使病变组织变性、坏死或脱落,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冷冻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保存组织,另一方面又可以破坏组织,冷冻治疗即是利用后一种作用。

液氮是目前冷冻治疗中应用最广的冷冻剂,和其他医用冷冻剂相比,具有降温低、安全和来源广的优点。此外,氧化亚氮、高压氧、液态氧、二氧化碳干冰等也可作为医用冷冻剂。

临床常用的冷冻方法大致有以下5种:①接触冷冻。冷冻头置于肿瘤表面轻轻加压冷冻。②插入冷冻。将针形冷冻头插入肿瘤内治疗较深部位的肿瘤。③液氮通过漏斗灌入癌腔冷冻。④直接喷洒。适用于表面积大而高低不平的弥散性浅表肿瘤。⑤棉签或棉球浸蘸法。适用于血管瘤、状瘤、白斑、疣等小病灶。

冷冻时间取决于冷冻的方法和肿瘤的大小,一般为30秒至30分钟,通常冷冻15分钟可达最大冷冻效应的80%~90%。

目前冷冻治疗在临床上主要用于皮肤、头颈、五官、食管、直肠、宫颈、膀胱和前列腺等浅表或易于直接接触的肿瘤。而用冷冻治疗内脏肿瘤如肝癌、肺癌、肾癌、胰腺癌等正在积极探索中。

冷冻治疗肿瘤的最显著特点是能在特定区域内快速达到极度低温,冷冻坏死区边界清楚,范围可预测。其操作较安全、简便,禁忌证少,无出血或很少出血,冷冻后组织反应较轻,修复快,疤痕愈合良好。冷冻治疗浅表肿瘤,不仅能消灭瘤体,而且能最大程度地保持组织外形和器官功能。但冷冻治疗属于一种局部治疗,技术也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激光疗法

用激光对肿瘤进行切除或直接照射以消除肿瘤的方法称为激光疗法。激光光束具有很高的能量,特定的激光束能像锋利的手术刀一样切割人体的各种组织。使用这种特制的激光“刀”,不但能切除肿瘤组织,而且还有很好的止血作用。应用高功率聚焦激光直接照射肿瘤,能使其迅速气化,从而消除肿瘤。

激光治疗肿瘤的机理是因其对生物组织产生热、光、压和电磁效应。

临床上常用的方法有切割法、气化法及凝固法。①切割法:常用于较大恶性肿瘤。先在病灶周边约0.5~2厘米正常组织中光凝一圈,形成安全环。切割时激光能直接封闭较小的动脉、静脉及淋巴管,因而能防止传统手术中可能发生的癌扩散转移。②气化法:对直径小于3厘米、恶性程度不高的体表肿瘤和良性肿瘤较适宜。③凝固法:对皮肤和粘膜的局部癌、血管瘤、多发性膀胱小癌肿较适宜,利用激光的能量使癌肿组织在55℃~100℃的温度下凝固坏死。

目前激光疗法主要用于皮肤、头颈、颌面、五官和神经系统肿瘤,对肝、肺、胃肠等内脏肿瘤的治疗尚在探索中。

热疗

热疗即加热疗法,是指通过升高体温或局部加温,改变肿瘤细胞所处的环境,使其变性、坏死,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人体正常组织在体温升高的情况下,血管扩张,血流加速,散热较快。机体的这种调节作用,保证了在体温升高,甚至达到41.5℃~43℃时,组织损伤不大,且能够修复。然而肿瘤组织则不然。肿瘤局部血流淤滞,血流量仅为正常组织的1%~15%,这些都使肿瘤组织散热困难。恶性肿瘤组织的温度往往高于正常组织温度8℃~10℃。同样进行局部加热时,若正常组织温度升高到40℃,那么瘤体内的温度则可升高到48℃左右,这一温度足可使肿瘤细胞受热致死,而正常组织则不受损害。

热疗分为全身热疗和局部热疗两类,全身热疗可通过体外循环血液来加温,但其不良反应较大,患者常难以耐受。局部热疗则可采用热水浴、超声波、磁感应、红外线及微波等方法对肿瘤区域进行局部加热。局部热疗操作方便,副作用小,患者容易接受。近年来,临床应用较广的局部热疗方法当属微波治疗。

微波是一种高频电磁波,对生物组织有效的透热深度分别为2厘米、4厘米和6厘米左右。输出微波的辐射器主要有外照射式、接触式、插入式三种。

微波治疗肿瘤的机理主要是利用其热效应:生物组织被微波辐照后,即吸收微波能,导致该区域组织细胞内的极性分子处于一种激励状态,发生高频振荡,与相邻分子频频摩擦而将微波能量转变为热能,从而使组织变性、坏死。

临床上常用微波通过内镜局部热凝固化治疗腔内肿瘤。此外,也可配合放疗、化疗等以提高疗效,减少放化疗剂量。

目前热疗还处于临床探索阶段,加温、测温和控温等问题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介入疗法

肿瘤的介入疗法是指在X线电视、 CT 、B 超等影像技术的导向下,将特制的导管插入人体病变区,经导管进行药物灌注、局部栓塞或引流减压等,以达到治疗肿瘤或缓解症状的目的。

经动脉灌注抗癌药物

由动脉内注入抗癌药物,肿瘤内药物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要高得多,疗效也明显提高,而全身的不良反应却减轻,所以成为抗癌治疗的重要方法之一。

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常用于肝癌、肺癌,也用于治疗头颈部肿瘤、胃癌、胆管肿瘤、胰腺癌、盆腔肿瘤及四肢恶性肿瘤。对于外科手术不能切除的肿瘤病人可用此法进行姑息治疗;也可以通过灌注抗癌药物后,使肿瘤缩小,再行外科手术切除;还可以对肿瘤切除术后病人进行预防复发的动脉内灌注化疗。

动脉栓塞疗法

将栓塞剂通过导管注入供养肿瘤的动脉血管内,并使之阻塞,阻断肿瘤组织的血液供给,从而达到使肿瘤坏死的目的。常用的栓塞剂有明胶海绵、自体凝血块和组织、碘油乳剂、微囊或微球等。

目前栓塞疗法在临床上可用于肝癌、肾癌、盆腔肿瘤及头颈部肿瘤的治疗。

经导管减压术

主要用于缓解肿瘤对胆管或泌尿道的压迫所造成的梗阻症状。如经皮穿刺肝胆管减压引流术,此法可治疗胰腺癌、胆管癌、胆囊癌、肝癌等引起的阻塞性黄疸,或用于术前胆管减压,为手术切除做准备。又如经皮穿刺肾造瘘减压术,此法常用于肾盂输尿管交界处肿瘤所致的压迫、严重肾盂积水、腹膜后肿瘤压迫、肿瘤放疗后或术后所致输尿管狭窄等。

肿瘤的介入疗法近年来发展较快,已成为临床不可缺少的方法之一。但它是一种具有创伤性的治疗方法,且可能出现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故应在有条件的医院由有经验的医师操作。

靶向疗法

靶向疗法是利用有一定特异性的载体,把药物或其他杀伤肿瘤的物质选择性地运送到肿瘤部位,以提高治疗效果的一种治疗方法。由于现有抗肿瘤药物的选择性不高,既杀伤肿瘤细胞,也损害体内繁殖旺盛的细胞或某些特定类型的正常细胞,而导致明显的毒副反应。靶向治疗则可以通过特殊的载体尽可能地将抗肿瘤药物导向肿瘤病灶,选择性地杀伤肿瘤细胞,这样既可以提高抗肿瘤疗效,又可以避免或减少对正常组织和细胞的损伤。这就如同军事导弹一样,具有爆炸力的弹头必须在载体的携带和引导下才能准确地命中目标。

在靶向治疗中能作为“弹头”的物质主要有:①放射性核素类;②化学药物类;③毒蛋白类;④生物反应修饰剂类;⑤酶类等。

肿瘤治疗范文第2篇

关于肿瘤干细胞的起源,一种认为肿瘤干细胞起源于正常干细胞,干细胞不断积累了基因突变,最终转化为肿瘤干细胞。另一种认为肿瘤干细胞起源于重新获得干细胞特性的祖细胞或已分化的细胞,这些细胞在一次或多次基因事件中获得了自我更新和分化潜能,转化为肿瘤干细胞。临床上肿瘤干细胞对放疗及化疗药物不敏感,可能是肿瘤转移、复发的根源。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肿瘤干细胞的存在。1997年Bonnet在急性粒细胞白血病(AML)中分离出白血病肿瘤干细胞,其表面标记为CD34+/CD38-,只占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总数的0.2%,具有免疫缺陷鼠成瘤性。2003年AL-Hajj等在实体瘤乳腺癌中分离出具有CD44+/CD24-/Lin-/ESA+的一类细胞,把这类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乳腺的脂肪垫中,能够形成肿瘤,而且此肿瘤的表型与这类细胞来源的肿瘤的表形是一致的。随后,不断有从实体瘤中分离出肿瘤干细胞的报道。脑肿瘤、前列腺癌、卵巢癌、肝癌、肺癌、黑色素瘤、结肠癌及胰腺癌中肿瘤干细胞相继被分离鉴定出来,强有力的支持了肿瘤干细胞学说。

上世纪末以来,靶向治疗是一热门话题,新靶向治疗药物不断涌现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的理念和方法。靶向治疗的关键是筛选出治疗靶点。随着研究的深入,近年人们试图从对正常干细胞及肿瘤干细胞自我更新的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中,发现有效的肿瘤治疗靶点。

调控肿瘤生长、增殖的Wnt,Notch,Hedgehog,Bim-1信号传导通路均在肿瘤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一些转录因子OCT4,SOX2,NANOG被证实在胚胎干细胞的自我更新和胚胎的早期发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各种信号通路,基因和转录因子构成了调控干细胞自我更新的微环境,在这种微环境中,各种因子相互作用,共同维持着干细胞的自身稳态。微小RNA(miRNAs)可能在各种因子的相互作用、相互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机制尚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在对肿瘤癌干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靶向治疗研究中,已经有新药在研发中或进入I期临床试验。如MERCK公司针对NOTCH通路的靶向药物Gamma Secretase Inhibitor治疗乳腺癌,针对HEDGEHOG通路的药物有Infinity公司研发的Cyclopamine(smoothened inhibiteos),以及针对P53的MDM2 Inhibitor(Ascenta公司)。2007年宋尔卫等在《cell》发表文章,报道在小鼠试验,发现“let-7”-miRNA干扰,可明显抑制乳腺肿瘤干细胞(BT-IC),使其在体外和体内的自我增殖能力、多向分化和成瘤能力均显著下降。

肿瘤治疗范文第3篇

放化疗可能会促进残癌的转移 肿瘤发生的根本原因就是本虚,也就是中医所讲的“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经过放化疗的患者常处于气血两虚的境地,如:放化疗后WBC(白细胸)的降低、骨髓抑制造成的血象低以及贫血等,都是导致本虚的具体体现,从而为残癌的转移埋下了隐患。

肿瘤是全身性疾病的局部体现 就致瘤因素而言,从中医来说可以有风、火、痰、虚、瘀,身体的各种因素均可为致瘤因素,或是潜在因素。中医可以全面考虑,对症的处理这些因素,同时加强身体的正气系统,使身体恢复正常。扶正祛邪中祛除致瘤因素,保护人体的正常机制运行。只有这样做,才可以做到最有效的治疗肿瘤。

以“人”为本,而不以“瘤”为本 肿瘤的治疗,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不要一味地只想去杀灭肿瘤细胞,一定要以“人”为中心,延长有质量生存时间来控制肿瘤。西医的手术、放疗、激光等是治疗局部肿块;化疗是全身性治疗,其治疗目的也是消除局部原发肿瘤和转移的肿瘤;中医辨证治疗的原理则主要是调节病人体内出现的病理生理变化而起到治疗肿瘤的作用。综合治疗,即心疗、药疗、食疗、体疗的四位一体疗法是肿瘤解决的根本方向,才会从根本上防止肿瘤的复发与转移。

医者是军师,病家是元帅 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医者是出谋划策的军师,而病家则是元帅。元帅必备强烈的抗敌意念,再加上军师的战略战术,并配以致胜的武器,这样才如虎添翼,战无不胜。所以说只要病家充分调动起积极主观能动性,与医师紧密配合战胜肿瘤,才是真正有战斗力。

肿瘤治疗范文第4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009

随着现代医学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人们逐渐从分子、基因水平对肿瘤的发病机制有了,肿瘤的靶向治疗技术应运而生,成为近年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肿瘤靶向治疗理论机制不断完善,多种治疗手段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的成就。就肿瘤靶向治疗技术的现状简明分类并阐述如下。

生物靶向治疗

上个世纪80年代Rosenberg发现IL-2活化的NK细胞(LAK)对多种细胞肿瘤细胞具有杀伤活性,将这一性质应用于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开创了了肿瘤治疗的新时代-生物治疗。

细胞因子技术:最早被批准生产用于治疗肿瘤的细胞因子药物有IFN-α、白介素、及TNF、转化生长因子β、集落刺激因子、趋化因子以及胸腺素等10余种药物。近年来还发现了许多在抗肿瘤的免疫反应中起到不同程度作用的新的细胞因子,如FGF、PDGF、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等[1]。然而,部分细胞因子在治疗过程中存在严重的不良反应,近年来人们试图通过突变或基因重组等方法,将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导至肿瘤细胞内,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达到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降低不良反应的目的。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技术: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是将有肿瘤杀伤活性的自身或同种特异性或非特异性“免疫效应细胞”输注给肿瘤患者[2,3],直接杀伤肿瘤细胞达到肿瘤治疗的目的。目前临床应用的免疫效应细胞有细胞毒T细胞、NK细胞、树突状细胞等。近年来该技术与分子靶向药物有机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治疗模式,即分子靶向-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其中分子靶向药物扮演双重角色,除了药物本身对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外,还作为“刺激诱导”源[4],诱导肿瘤细胞表达免疫激活物NKG2DLs,与NK细胞表面NKG2D结合,激活NK细胞的杀伤活性。

单抗及偶联物技术:目前临床应用的单克隆抗体有美罗华、赫赛汀、IMC-C225、Bevacizumab等,很多单克隆抗体没有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需要通过交联的方式,携带一个细胞杀伤介质,形成一个偶联物结构[5],这些偶联物最突出的优点就是提高了抗癌的活性,减少了对正常细胞的损伤。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将部分或全部人源抗体的编码基因克隆到真核或原核表达系统中,体外表达人-鼠嵌合或人源化抗体;或转基因至剔除自身抗体编码基因的小鼠体内主动免疫,诱生人源抗体。因此,基因工程抗体的根本出发点是解决鼠源性问题,其优点是人源化或完全人源化抗体,均一性强,可工业化生产[6]。

肿瘤疫苗技术:免疫系统是人体重要的防御系统之一,机体正常免疫应答赋予识别自我与非我,及时清除体内衰老、变性的细胞,监视突变细胞并将之消灭。肿瘤细胞是人体的突变细胞,理论上只要充分调动机体的免疫功能,特别是肿瘤特异性免疫功能,就能将肿瘤细胞清除。肿瘤疫苗就是利用肿瘤细胞或肿瘤抗原物质诱导机体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以增强肿瘤的免疫原性和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由于肿瘤细胞自身存在免疫原性弱、MHC分子表达下调或异常、共刺激分子缺失等特点,细胞全瘤疫苗引发的免疫排斥反应较弱,疗效差强人意;肿瘤疫苗在对肿瘤细胞杀伤的同时可能产生针对正常组织细胞的免疫反应[7],这对肿瘤疫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高效性提出了挑战。融合疫苗及可调控疫苗分别针对相应缺陷找出了新的解决方法。目前,噬菌体展示随机肽库技术是寻找特异性肿瘤抗原的创新方法。

基因治疗技术: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致力于改造病毒的天然嗜性,使之特异地导向靶细胞,即载体重靶向。对载体重靶向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8]:①在载体重靶向的过程中是否保留或部分保留病毒载体的天然嗜性;②重靶向的载体是否比保留天然嗜性的病毒载体对靶细胞更具有特异性,对机体是否更安全。很显然,不依赖于基因组改造的重靶向载体保留了病毒载体的天然嗜性,因而仍存在再感染时的安全性问题;而依赖于基因组改造的重靶向载体则部分或全部失去了病毒载体的天然嗜性,因而对靶细胞感染更具有特异性,但是其感染效率却可能会因此受到影响而降低。

物理靶向治疗技术

放射治疗发展至今已有近40年的历史,高精度、高剂量、高疗效、低损伤仍然是现代肿瘤放射治疗追求的目标。常用的物理靶向治疗技术有立体放射外科、三维适行放疗、调强放疗、超声聚焦刀等,不同的治疗方法采用的定位及引导方式略有不同。刘伟玲等研究[9],提出将认知系统模型引入靶向治疗,通过将肿瘤图像、温度场分布信息集成,并结合图像识别技术、力场模拟及气泡填充技术处理后得到氩氦刀探针,用于治疗过程中的实时引导,确保了靶点定位、穿刺及引导的准确性,以靶向破坏目标组织,而对周围组织损伤最小。

其他靶向治疗技术

纳米技术:目前国内外发展的纳米药物载体种类繁多,主要有磁性纳米粒、脂质体、微乳、生物可降解高分子纳米粒、基因转到纳米粒等。其中磁性纳米粒及脂质体是研究的热点,在一些动物的模型治疗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优势[10]。①磁性纳米颗粒:磁性药物靶向治疗是指将药物、生物活性物质或放射性核素等包裹、吸附或连接于适当的磁活性成分中,在足够强的外磁场的作用下到达并定位于肿瘤,使含药物选择性定位释放在目标肿瘤部位,对正常组织无影响或影响较小,从而实现靶向治疗。Zhu AP等通过化学方法将喜树碱(CPT)与多糖修饰的磁性纳米铁颗粒结合后[11],与蛋白质非特异结合程度较低,并且所携带的药物能过持续稳定的释放,这就大大提高了喜树碱在体内的抗肿瘤效应,减少了不良反应。此外,为了检测磁性纳米铁颗粒携带并释放CPT的药理学活性及评估细胞毒性,该小组还完成了针对7721例肝癌细胞的体外细胞毒实验,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铁颗粒所携带的CPT活性得到增强并能有效纳米颗粒释放到癌细胞中,增强了抑癌活性。Zhu LZ等将5-氟尿嘧啶装填入聚氨基葡糖(CS)修饰的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MNPs)中[12],得到了CS-5-MNPs,并对CS-5-MNPs进行了体外实验,研究表明5-FU可以在不同的冲液中缓慢释放,从而降低了细胞毒性,并显著的促进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②脂质体:靶向脂质体是将脂质体与某些单抗或其他靶向介质偶联,利用其靶向性将包裹于脂质体内的抗癌药物特异的运送至靶器官,以达到靶向治疗的目的。Suzuki等用抗转铁蛋白受体(TER)单抗与脂质体偶联制备成靶向脂质体,其中脂质体包裹阿霉素,能特异的靶向富含TER的细胞,观察对人白血病及其耐DOX亚株(K562\ADM)的作用,结果显示这种脂质体能促进阿霉素进入K562\ADM细胞内,从而大大提高阿霉素对K562\ADM的细胞毒性。

超声微泡技术:超声微泡是由惰性气体为核心和磷脂类化合物、糖类或高分子多聚物为外壳两部分组成,大小相等于红细胞,直径不超过5微米,可自由通过组织器官的微循环。若在其表面装配上特异性的配体和(或)单克隆抗体,即构建成特异性靶向超声微泡,它通过免疫反应和生物效应,直接与特异性的抗原分子或受体高效靶向结合,因而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靶向性[13]。超声微泡技术应用于肿瘤靶向治疗,是将抗癌药物和(或)基因以非共价键的方式黏附于微泡的外壳或包裹其中,通过静脉注射到达肿瘤部位,在超声能量的作用下产生空化效应直接损伤肿瘤细胞,同时产生声化学反应增强基因的转染和药物的输出,达到抗癌的目的。另外,低频、低功率超声微泡所产生的声空化效应可引起微血管栓塞,这为微血管栓塞治疗肿瘤开辟了新的路径[14]。

目前而言,很多技术及药物的研究仍停留在实验阶段,尚未开发出新的药物可以进行临床试验,部分药物安全性仍有待进一步观察。所以靶向治疗的路还很远,还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研究。近年,有学者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模式-生物化疗[15],这种新思维、新模式的发展必将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一套全新的理念,将成为现代肿瘤综合治疗新模式的里程碑。

参考文献

1 董坚.肿瘤生物治疗在肿瘤治疗发展中的地位[J].昆明医学院学报,2010,(4):1-3.

2 黄宇贤,郭坤元.肿瘤生物治疗的新模式:分子靶向-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10,17(3):243-249.

3 李岩,梁婧.肿瘤生物治疗.山东医药,2010,50(1):105-106.

4 Valés-Gómez M,Chisholm SE,Cassady-Cain RL,Roda-Navarro P,Reyburn HT.Selective induction of expression of a ligand forhe NKG2D receptor by proteasome inhibitors[J].Cancer Res,2008,68(5):1546-1554.

5 周庆丰,曹静,等.肿瘤治疗靶向药物最新研究进展.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26(3):97-99.

6 陈慰峰,等.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 王星星,蔡绍皙.肿瘤疫苗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09,36(19):1072-1074.

8 Wei Wei,Jing-Lun Xue,et al.Vector retargeting for cancer gene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09,28(1):107-112.

9 LIU Weiling,LIU Libing,et al.Reseach of Co gnitive System Model Tumor Targeted Therrapy[J].Journa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Research,2009,28(2):136-139.

10 Yue Chen and Bao-An Chen.Application an d advancement of magnetic iron-oxide nanoparticles intumor-targeted therapy[J].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2010,29(1):125-128.

11 Zhu AP,Yuan LH,Jin WJ,et al.Polysaccharide surface modified Fe3O4nanoparticles for camptothecin loadingand release[J].Acta Biomater,2009,5(5):1489-1498.

12 Zhu LZ,Ma JW,Jia NQ,et al.Chitosan-coated magnetic nanoparticlesas carriers of 5-Fluorouracil:Preparation,characterization andcytotoxicity studies[J].Colloids SurfB Biointer,2009,68(1):1-6.

13 Juffermans LJ,Kamp O,Dijkmans PA,et al.Low-intensity ultransound-exposedmicrobubbles provoke local hyperpolarization of the cellmem-brane via activation ofBK (Ca) channels[J].UltrasoundMed Bio,2008,34(3):502-508.

肿瘤治疗范文第5篇

我们知道,机体具有维持其内环境稳定的免疫调节功能。当这种功能减退时,机体不但容易受到微生物侵害,电容易发生肿瘤。早期的肿瘤对机体的损伤是不明显的,但在一些肿瘤周围可查见机体抗肿瘤免疫力的表现,这就为肿瘤的免疫检测提供了条件。肿瘤在体内的生长过程中,大量吸取营养,破坏体内正常的生理平衡,抑制机体的免疫功能。此时,就必需积极调节人体的免疫功能,在某些情况下还要借助于外源性免疫物质来协助机体发挥免疫潜能。因此,在对肿瘤病人进行外科治疗、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的同时,亦不可忽略免疫治疗。

在临床诊断中,免疫检测能较早地查出机体内的肿瘤抗原成分。如。利用抗甲胎蛋白血清检查可疑者或正常人血清中的甲胎蛋白含量,是目前广泛应用于诊断原发性肝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再如。检查绒毛膜上皮癌患者血清中的促性激素;检查消化道肿瘤、呼吸道肿瘤病人治疗前后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是判断治疗效应及有无肿瘤早期复发的手段。不过应当指出,免疫检测只是早期发现肿瘤的手段之一,这种方法本身还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干扰。所以,应当重视临床表现、体格、理化、血象、血沉等多方面的综合检查。

在肿瘤的治疗方面,免疫学的方法也不断被采用。为了提高机体本身杀灭肿瘤细胞的免疫功能,可用放射线、化疗药物等作用于肿瘤细胞,以增强其抗原性。使用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卡介苗、厌氧捧状杆菌苗以及许多中草药中的多糖类成分,可增强人体非特异性免疫功能。使用胸腺素、左旋咪唑,可以调节免疫细胞的功能。使用辅酶Q10,可以调节网状内皮系统的功能。也可将肿瘤消退病人的淋巴细胞传递给同一类型的肿瘤病人,通过过继免疫来发挥治疗作用。

总之,肿瘤的免疫检测与治疗前景广阔,将给众多的肿瘤患者带来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