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雷锋的诗

关于雷锋的诗

关于雷锋的诗范文第1篇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雷锋的生平事迹,知道雷锋精神的内涵,学会唱雷锋的歌曲,会讲一、两个关于雷锋的故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树立更伟大的人生观、价值观。

二、活动形式

1、唱雷锋歌曲。学会唱两首关于雷锋的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我们要做雷锋式的好少年》,在歌声中体会雷锋精神的存在,感受学习雷锋的意义和价值,力争在学生群体中形成唱雷锋歌曲,不忘使命、努力学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2、讲雷锋故事。雷锋生前留下了无数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故事,通过班主任老师带领大学在平时收集关于雷锋的小故事,并在班级内开展讲故事活动,让学生在故事中领会学雷锋的真谛;

3、背雷锋日记。学生在书上、电视上、报纸上收集雷锋生前留下的日记,了解雷锋的生平,并在班级和校园内传诵。

4、诵雷锋诗歌。雷锋牺牲后,国内许多著名诗人题诗以纪念雷锋,各班可将学习雷锋精神与我们的经典诗文诵读结合起来,利用班会时间,在班级内开展背诵雷锋诗歌的活动。

三、活动内容

1、以学雷锋为主题举行一次升旗仪式向全体学生发出学雷锋活动倡议。

2、举行一次高质量的主题班会活动,宣传雷锋事迹,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化教育。要求班主任要精心备课,认真组织,班会课时黑板上要有宣传标语,活动内容要立足于本班实际,做到教育有针对性。

3、我班出一期以“弘扬雷锋精神,做新时期好少年”为主题的黑板报。

4、立足校园、立足身边,服务社会学雷锋。

①开展“做文明学生”活动,为学校清理白色垃圾、卫生死角。

关于雷锋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凝聚力;品牌;雷锋学校

1 聚党政领导之力,配强班子,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提供组织保证

(一)健全组织,配强班子,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发挥引领作用。首先他们配备了由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隋鑫任主任,理工大学老教授、全国道德模范邵春亮为常务副主任,党、政、工、团、队参与的校关工委领导班子。并制定了创建“学习型、创新型、服务型”关工委的规划,合力创办雷锋学校的计划措施,关工委倡导把学雷锋活动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与老少共筑中国梦相结合,与弘扬先进文化相结合,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与学英模和身边典型相结合,使创办雷锋学校活动品牌,用雷锋精神育人更具鲜明的时代性、广泛的大众性、生动的形象性和活动运行常态化。其次充分发挥班子的领导作用。在接受区关工委交办创办“雷锋学校”先行试点任务后,校长、关工委主任隋鑫要求把创办雷锋学校活动品牌摆上党政工作日程,融入党建工作内容,作为立德树人的主要举措和活动特色。在全国纪念“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50周年前夕,隋校长带领30余名党员,师生及“五老”代表,顶风冒雪驱车1000余公里到抚顺雷锋连去学习经验,感受学雷锋的氛围,追寻雷锋足迹。隋鑫校长与雷锋连盛会连长签订了军民共建雷锋学校的协议,聘请了雷锋连27名官兵作为当时27个班级的校外辅导员,听取了雷锋班原4任班长传授的学雷锋经验,为唱响雷锋学校活动品牌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证。

(二)舍得投入,奠定基础,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搭建平台。在创建活动中,学校党政领导舍得投入,为唱响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一是舍得投入人力,为开展学雷锋特色活动提供人才支持。为了让孩子全面健康成长,校领导亲自挖掘并聘请了全国道德模范邵春亮,学雷锋最美“五老”刘长河,大连市群艺馆主任白石等一大批特色“五老”人才,投入到唱响雷锋学校品牌活动中。二是舍得投入精力,为开展学雷锋活动搭建平台。学校创办的《诗韵报》、“学雷锋讲坛”、“道德建设大讲堂”、“学雷锋英雄中队”、“学雷锋园地”,“学雷锋主题班会”、“校园小雷锋标兵”月评选活动等,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搭建了平台。三是舍得投入财力,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提供物质保障。

(三)健全制度,创新发展,不断完善唱响雷锋学校品牌的常态化机制。他们一是建立了学习、会议、请示汇报、调研培训、社会实践、活动保障等6项制度;二是创立了表彰奖励、考核评比、规范管理、班子队伍建设进出有序等4项机制;三是制定了创建“三型”班子,创办雷锋学校品牌,创“五好”关工委示范学校等3项规划措施。充分发挥了制度机制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常态化运行中的规范作用。

2 聚社会各方之力,壮大队伍,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发挥“五老”优势作用

(一)海纳百川、壮大队伍,让更多“五老”参与合力唱响雷锋学校品牌。他们通过组织推荐,上门诚请,“五老”介绍,关心激励等举措,在全市范围内的党政机关、军营院校、社会组织中聘请63名“五老”志愿者,分别组建了8人报告团、9人关爱团、22人校外辅导员、10人网吧义务监督队,14人家长学校和青蓝工程辅导团,为唱响雷锋学校活动品牌发挥了他们独特优势。

(二)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为青少年学雷锋做雷锋提供榜样力量。一是整合名人资源,示范引领,不断扩大“五老”名人在青少年中的影响力。他们聘请理工大学老教授邵春亮担任“五老”报告团团长,他们还聘请与雷锋有过语言交流、辽宁省优秀“五老”报告员、高新区学雷锋十佳最美“五老”刘长河担任学校学雷锋讲坛主讲人,他宣讲雷锋精神立德树人,青少年欢迎、服气。他们还聘请了辽大老教授张启贤,大连市教科所原书记、大连市教育学院客座教授梁卫,曾参加珍宝岛、老山两次作战的辽宁省优秀“五老”报告员李广田等多名高端“五老”人才,学校关工委积极为五老搭建各种工作平台,创新工作载体,发挥他们独特专长和核心骨干作用。三是注重利用社会组织资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高新区中心小学与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十百千万工程组委会合作,会同大山村关工委承办了中国青少年心灵成长十百千万工程大连站启动仪式,和驻地三支部队、多所大学、多种教育示范基地合作,开展各种主题教育,社会实践活动,为孩子健康幸福成长营造了良好社会环境。

3 聚学校师生之力,创新载体,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发挥学校引领作用

(一)发挥教师的智力优势,把唱响雷锋学校品牌融入教学活动,做孩子全面健康成长的引领者。广大老师把雷锋的“赤子情怀,傻子品牌,钉子精神”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力量,写进德育教材,融入讲课内容。在开展“我和雷锋有个约会”、“红领巾相约中国梦”、“学生学雷锋做义工志愿服务”、“我是社区小榜样”、“讲雷锋故事”、“唱雷锋歌曲”、“日行一善做新时代小雷锋”等系列活动中,老师成了真善美的引领者。

(二)发挥校长的引领优势,把唱响雷锋学校品牌融入先进文化,使学雷锋活动成为一种道德信仰,精神力量,时代旗帜。校长倡导“诗韵教育,让每一个孩子都幸福的”办学理念,构建的诗化德育、诗性课程、诗心教师、诗性管理、诗意环境体系,寓教育于文化中,为孩子幸福快乐成长营造了快乐家园,奠基了一方丰厚沃土,使学雷锋活动有了引领之“魂”,承载之“躯”,使青少年在感化、悟化过程中提升自我。近几年学校文化秉承“海相邻、情相牵、乐相伴、梦相随”的教育理念。

(三)发挥学校的组织优势,把唱响雷锋学校品牌与日常教育教学相结合,使学雷锋活动运行常态化。一是每年春季开学第一课,学校组织师生同行,感知雷锋精神。每年开学第一课都会请五老给孩子们讲雷锋故事,弘扬雷锋精神,言传身教示范引领青少年学雷锋做雷锋。会上宣读了雷锋连辅导员给孩子们的一封信,鼓励孩子们向雷锋那样感恩党,报效祖国,勤俭、刻苦、奉献……。全校举行捐助献爱心活动,并把捐助的万余元善款,700多件衣物及学习用品捐赠给共建单位普兰店顾家小学师生。二是每周一全校升旗仪式、主题班会,每日言谈举止、每堂德育课,都以走近雷锋为主题,践行雷锋精神,展示身边小雷锋的形象,使争做雷锋式好少年活动成为一种风气、一种光荣、一种习惯。三是在一楼创办了雷锋精神宣传长廊,创建学雷锋英雄中队,献爱心小组,学雷锋做义工志愿服务队,军民“双微”交流平台等为青少年学雷锋,做雷锋创新了载体。四是学校每半月评选一次“校园小雷锋标兵”,每学期评选一次“美德少年”,每年表彰一次“五好小公民”等诸多激励活动,激发了孩子们学雷锋做雷锋的积极性。学校老师、校长的合力为唱响雷锋学校品牌发挥了组织、引领、示范作用。

大连高新区中心小学把创建“五好”关工委示范学校与创建“雷锋学校”活动品牌有机结合,把“双创建”活动贯穿到关心下一代工作全过程,使唱响雷锋学校品牌活动常态化;做到老少携手,让传承雷锋精神的力量常在;做到知行合一,让传承雷锋精神的信念常在;做到融入生活,让传承雷锋精神的自觉性常在。他们将继续为老少携手践行价值观,共筑中国梦构建精神家园不懈努力着。

参考文献

[1]陈诗颖,李璐璐. “流动雷锋学校”[J]. 教育,2014,08:29-30

关于雷锋的诗范文第3篇

她以极其真挚的感情写下了几代青少年都不曾忘怀的组诗《雷锋》、《我对雷锋叔叔说》……

日前,我们来到这位著名女作家的家里。

“雷锋啊,你是谁?是谁,是谁……”

在一间充满艺术气氛的客厅里,作家柯岩向我们拉开了记忆的闸门:

1963年的抚顺。

那是一个春寒料峭的清晨。小城抚顺,万人空巷。无尽的人群拥抬着一个普通士兵的棺木,默默地向墓地走去。随着呜咽的人流,作家在心底里默默呼唤:

雷锋啊,你是谁?

是谁,是谁……

为什么能把千万人的心灵占据?!

雷锋啊,你来自何方?

来自何方……

为什么能把千万人的感情激荡?!

在抚顺,作家一页页阅读了那年轻战士的日记,那是没有修删、没有雕饰的一个完整的高尚而又普通的灵魂。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他曾偷吃过伙房的锅巴,也曾经想过和别人打架,然而这并不影响他的伟大。他无论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几乎所有的抚顺人都知道这个好人——这个普通的士兵。

作家来到雷锋生前的连队。指导员双手抱着头,眼泪一串串砸在地上。这魁伟的汉子竟泣不成声:“没法说呀,我没法说!我不能睡觉,一闭眼,就听见他在叫我,就看见他笑嘻嘻地靠在门框上。”

作家来到建设街小学。天真的孩子们指着教室后门的小洞口,说:“雷锋叔叔每次出车回来,就在那个小洞口望望我们。从此再没人在课堂上淘气,刚想淘气就回头望望洞口,它成了全班同学的一个秘密。我们从不让工人叔叔修理破洞,因为雷锋叔叔的眼睛,永远从这儿望着我们哩。”

作家又一次来到雷锋的墓地,面对着安息的英灵,作家默默地从笔下淌出了这样的诗行:

你从每一个老人的欢颜里,

都看到母亲难得的微笑。

你从每一个孩子的歌声里,

都想起夭折的小弟弟在号啕。

都是自己的亲人啊,

你就用整个心灵去拥抱。

……

当女作家终于从回忆中醒来的时候,她认认真真地告诉我们:“这就是雷锋,站在他的面前,你便会发自内心地感到,他就是比你完美,就是比你高大,在他年轻的生命里,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就是那么强烈,所以,人民爱他,永远怀念他。”

“我一生难忘两个人”

柯岩那双明亮的眼睛,久久地凝视着我们。她说:“今天的青年对学雷锋有哪些想法?就说说你们自己吧!

“雷锋的确是个道德完美的典型!不过有些学习活动搞得过于形式化。”

“现在也有的人,你越提学雷锋,他越是反感。”

我们毫无顾忌地议论着。

“雷锋手上的那三道刀疤,对你们可能是一个遥远的童话,而对我们那代人,却是一种刻骨铭心的感受。而聚凝在雷锋精神中的那种激情和高尚,正是革命队伍里无数先驱者为之奋斗的理想和渴望,也许我们比你们更能接受雷锋,因为我们深深地理解了,雷锋属于整个时代,属于我们向往的未来。”

作家自言自语着,作家的思绪把我们又带回1963年的那个春天。

那一天,柯岩刚刚从抚顺回到北京,放下行李却思绪难平。于是她迫不及待地给自己的丈夫——著名诗人贺敬之说起了雷锋,说起了自己的所见所闻。激情如火的女诗人一边讲一边流泪,贺敬之也一边听一边流泪。这时,柯岩的婆婆——一位善良的老人伫立在客厅门口,老太太焦急地问:“你们这是怎么了,怎么了?倒是为什么哭呀?”儿子和儿媳又把雷锋的故事讲给老人,讲那舍己为人的士兵,讲那万人空巷的场面,老人也泪流满面。

“你们知道吗?老太太一字不识呀。可是,她懂得雷锋。”作家感慨地说。

“那些日子,我们一直被雷锋激动着。我和贺敬之分头开始了各自的构思。我们要写。不久,我先写出了一首《雷锋》,登在《人民日报》上,我收到了许多读者的来信,说这首诗打动了他们,这使我感到欣慰。可是,一个月后,当严谨的老贺推出了他的《雷锋之歌》时,我真服了。什么叫不同的层次?这就是!他是站在了一个新的高度上,塑造和展现了一个具有坚定信仰的共产主义中国战士的伟大形象,启示人们深刻认识到我们时代精神的精髓。”

“你们读过《雷锋之歌》吗?”作家问我们。

“噢?读过。”此时,我们忽然感到一种顿悟:

“啊,雷锋

就是这样

代表我们出现了!……

——像朝阳初升

一样地合理,

像婴儿落地

……

我爱雷锋……

这就是说:

我爱

真正的人生

……

雷锋

两个字——

中国的

一代新人的

光辉姓名!……

我们好象弄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只要一个人能够敞开自己的心灵去吸收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只要一个人能站在超越自我之上的更高层次上去认识和感受美好与高尚,他就会更加自觉和更多地去发现真理,走向真理。

作家万分感慨地告诉我们,在她的一生中,在她熟知的那些去世的人中,最令她难忘的是两个人,他们的死都引起了人民群众巨大的悲痛。“一个是雷锋,一个是我们的。一个是普通的士兵,一个是世纪的伟人。从他们的死,我越发明白了:一个人的价值不在于他的职务和地位,最大的褒奖是人民的爱戴——从这当中,人们又真正理解了他的价值所在。”

不要让生活淘汰了自己

“你们方才说到形式化,单纯地追求形式我并不赞成。但任何事物都有个表现的形式。中国的京剧是非常程式化的东西,然而它不是孕育了一代杰出的艺术家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裘盛戎吗?我们更不能因为拒绝某种形式,就干脆连内容本质都一起拒绝啊。”

柯岩认为,学雷锋的关键在于怎么学和学什么。

“雷锋之所以能默默无闻,持之以恒地做好事,是由于他有着为共产主义终生奋斗的伟大志向和超越自我的高尚情怀。不学这一点,只是形式化地模仿,那是应景,那就本末倒置了。

“同时我们不能忘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不注重现实榜样的倡导,提高全民族素质就成为一句空话。

“现在有某些时髦青年一说起雷锋就不屑一顾,就反感,就拒之千里,其实,他们连雷锋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到底做了哪些事,到底走过一条什么样的成长道路都不知道。这实在是很无知的。不分青红皂白,一概统统拒绝,这种偏颇的思维方式是很有害的。我以为拒绝好的传统,拒绝别人的优点,很难生活得充实,因为他不善于发现也不敢承认生活中的美。

“‘’曾经把‘假大空’当成革命的东西;前几年又有很多人把革命的东西当成‘假大空’。‘’害人,资产阶级自由化也同样害人。

“我以为一个没有理想、没有他人而只知道自我的人是很可悲的,眼睛底下就鼻子前那一点地方,翻来覆去,生活得多么卑琐!

关于雷锋的诗范文第4篇

雷锋,一个年仅22岁的普通战士,在离去整整半个世纪后,他的名字仍然为人们所熟知和广为传颂。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回忆雷锋

1940年出生的雷锋有着一个坎坷的童年。母亲遭恶霸被迫悬梁自尽后,年仅7岁的雷锋成了一个孤儿,吃了上顿没下顿。乡亲们都很愿意帮助他,但雷锋常常触景生情,看到别人的孩子有母亲做饭,自己却孤苦伶仃,后来宁可饿着,也不肯到外面去吃饭。

新中国成立后,新生政权给了他无尽的关爱,雷锋得以走进了明亮的小学课堂。

在龙迥塘小学的第一堂课,雷锋向语文老师请教,一笔一画在作业本上写下“万岁”。这个年仅10岁的儿童,从心底里感谢主席和他领导的中国共产党,让劳苦大众翻身做了主人。

1956年夏,雷锋小学毕业。湖南雷锋纪念馆至今仍珍藏着雷锋在当年7月15日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系着红领巾、穿着白衬衣的雷锋说:“我小学毕业了,将来,我要响应党的号召当一名新式农民,驾驶拖拉机耕耘祖国大地;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做个好工人建设祖国;将来,如果祖国需要,我就去参军做个好战士,拿起枪用生命和鲜血保卫祖国,做人类英雄。同学们,让我们在不同的岗位上竞赛吧!”

1958年春天,长沙决定在望城沩水河畔围垦起来的团山湖开办一个农场,让荒芜的湖沼地变成鱼米之乡。雷锋拿出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20元钱,捐给农场购买拖拉机,共青团望城县委为此发给他一张“热情捐献人民币二十元整”证书以资表彰。时任望城县的领导当即决定,让雷锋去学开拖拉机。

功夫不负有心人。只有“高等小学”文化的雷锋苦学了一个多星期,就可以熟练地开着拖拉机驰骋在田野上。雷锋是长沙市望城第一名拖拉机手,这是当时万众瞩目的工作!

治理沩水工程的数月间,雷锋除了开拖拉机,诗歌创作也有了新的收获。在《雷锋心语》一书中,就收录到他在这段时间写的7篇诗作。其中《啄木鸟》诗情中蕴含着理,音韵中搏动着心:

把自己当作啄木鸟吧!/用辛勤而艰苦的劳动,/为万木除病灭害,/使树长得挺拔参天,/绿化原野,/造福人类!

1958年,雷锋还写下处女作小说《茵茵》。可惜雷锋的诗歌与小说创作并没有延续下去,他的天资聪颖和满腔热血都倾注在日记上。

一位作家曾感慨:“《雷锋日记》曾激扬了那个时代的人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也影响了一代人的文学修辞。”

1958年9月,雷锋离开长沙,开始了短暂却波澜壮阔的人生旅程;当他再次归来,已经变成一座伟岸的塑像。

入伍后的雷锋,在部队的大熔炉中百炼成钢,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渐渐地,“雷锋”成了助人为乐、做好事不留名的代名词。

年轻的雷锋,把帮助别人当作自己最大的快乐。他生前所在部队,被百姓称为雷锋团和雷锋班。如今,雷锋班的战士们依然沿用雷锋生前所开的账户以他的名义为灾区和有困难的人捐款,每年去孤儿院为孩子们过生日。在部队门前的雷锋像下,总会有人不断地摆放上鲜花。

雷锋是崇高的,也是平凡的。在湖南雷锋纪念馆参观,游客从文物陈列中能看到一个多姿多彩的雷锋。他爱拍照片,骑过摩托车,穿过皮夹克,戴过进口手表,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而今,定格在一张张老照片里的雷锋,是那张年轻的面孔。

雷锋就在你我身旁

回忆起雷锋这个名字,在大多数80后、90后眼里,或许已经相当模糊而陌生了。提起雷锋,在他们脑海中,可能只是品德教育课上偶尔被提及的一个名字,画册上永远年轻的灿烂笑容。很少有人去想雷锋和现实生活的关联,也很难理解这样一个影响过几代人的榜样,究竟意味着什么?到底代表着怎样的一种精神传承?

这种疏离感可以理解。时代的急速变迁,让年轻一代与那个时代产生了代沟,也让雷锋身上的那些历史烙印,与现实生活产生隔膜。如果我们抹去附着于雷锋身上的时代印迹,便会发现,那个身高只有1.54米的小个子男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几代人的榜样,是因为他所代表的,是一种被大多数人所认可与接受的价值,一种不乏理想色彩的道德认同。它体现着文化传统对奉献精神和崇高理想的追求,远不是一句“过时”或者“迂腐”就能打碎砸烂的;雷锋精神所涵盖的那些内在东西,并不会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环境的改变而失去现实意义。

多年来,我们将雷锋当作圣洁的道德偶像,高高供奉,须仰望才见。以至于一段时间以来,人们提起雷锋,立刻会联想起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公而无私、舍身忘我等形象。因为过于脱离现实,年轻人也就觉得与自己不相干了。

毋庸置疑,这30年来超速发展的中国,也遇到前所未有的道德困境:当下的人们,每每会对今天产生焦虑,会对未来感到迷惘。在一个食品安全事件频发、道德溃败案件时有上演的社会中,人们是多么渴望能够找到某种精神支柱,给希望以支撑,给堕落以救赎。然而,当我们一旦以曾经的那些榜样的行为要求我们自己时,相当数量的人又因其过于崇高而躲避。

这就形成了某种分裂状态:一方面,我们习惯站在道德高地上,舞动理想主义的大棒,以圣贤标准苛求他人;另一方面,我们又会以种种理由和借口原谅自己,只律人不律己。当面对老人摔倒无人相扶、孩子被碾于车轮下无人相救时,我们会表现得义愤填膺,却不去躬身自省、扪心自问:如果我在场,会不会挺身而出?

事实上,雷锋并非那么不近人情,那么高高在上。不以善小而不为,恰恰是雷锋精神的基石。雷锋最亲密的战友乔安山就说,雷锋不是大人物,没有做过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他的可贵之处是心怀感恩,有大爱,把爱给大家,爱所有的人。

这种“爱”是每个人都曾耳闻目睹、亲身感知到的――当你拎着东西走向电梯,有人为你打开门;当你穿行马路,有人停下车让你先行;当你遗失了手机,有人为你找回来。我们都不标榜崇高,只怀揣一颗善良的心去做寻常事,关照他人,播撒爱意。当这些“小爱”。漫慢扩散开来,传递下去,就汇聚成了雷锋精神。

任何一种精神,只有与现实对接,才有持久的生命力;再高远的道德诉求,也都需最基础的底线做支撑。雷锋不是圣坛上的道德偶像,不需要仰望;学习雷锋,更不是强制性的道德苦差,而是希望它能内化为我们每个人的行为自觉。学雷锋,并不苛求每个人都做出惊天动地的道德壮举。日常生活中,多为别人考虑一点、对弱者报以同情和鼓励、向需要帮助的人施以援手,点滴之间,你便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我们不能立刻消除环境污染,却可以少开一天车,为减少尾气作点儿贡献;我们也无法一下改变贫困孩子的命运,却可以做些微公益,为他们捐赠一顿午餐;我们做不到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却可以不越底线,举手之劳,予人方便。平凡的你我,或许没有能力建构这个时代的道德天际线,却可以集众多“一己之善”,来守卫道德良知的底线。正是在这样的守卫中,雷锋精神穿越了时代、身份、地位的差异,融入每个人的身心,温暖世界,让生活有所不同。

乔安山理解的雷锋是“一直做好事,平凡的小事做多了,也就成了大事”。事实上,也很少有人会在一开始就想到“要做一辈子好事”,他们只是执著于一件事,从中感受到了快乐,才日复一日地坚持下来的。

我们所要追寻的雷锋精神,其实就是力所能及地助人、点滴之间的奉献、持之以恒的坚守。

雷锋语录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

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在工作上,要向积极性最高的同志看齐。在生活上,要向水平最低的同志看齐。

我要做一个有利于人民、有利于国家的人。如果说这是“傻子”,那么我甘愿做这样的“傻子”。

我们要永远记住:“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融合一起的时候才能有力量。”

钉子有两个长处:一个是挤劲,一个是钻劲。我们在学习上,也要提倡这种‘钉子’精神,善于挤和善于钻。

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一个人先进总是单枪匹马,众人先进才能移山填海。

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要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

关于雷锋的诗范文第5篇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相信大家能立刻说出它的名字。没错,它就是《唱支山歌给党听》,是许多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它特别的山歌风格非常琅琅上口,使得它一经面世就受到了大家的喜爱。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和它有关的创作故事了。

《唱支山歌给党听》是在1963年学习雷锋活动时产生的一首歌曲,它的歌词来自于雷锋叔叔抄写在日记本上的一首诗,这首诗是矿工诗人焦萍写的。焦萍的本名叫作姚筱舟,是陕西铜川矿务局焦坪煤矿的一名采矿技术工。据说他当初创作这首诗的过程可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中间还遇到过一个不小的瓶颈。这是怎么回事呢?

那是1958年夏天的一个晚上,姚筱舟突然有了创作灵感,很快就写出了《唱支山歌给党听》的初稿。诗歌虽然写完了,他却对那句“旧社会三座大山压我身……推倒大山做主人……”皱起了眉头,他总觉得写得不够形象。怎么k呢?虽然姚筱舟琢磨了许多天,但是一直没构思出更好的词句。直到有一天,他不经意间看到了一本小人书,从书中地主拿着鞭子抽打长工的画面得到了启发,这才有了后来我们看到的“旧社会鞭子抽我身……夺过鞭子揍敌人……”的诗句。最后,这首修改好的诗歌被发表在了《陕西文艺》上,后来被春风文艺出版社汇编在《新民歌三百首》一书中。

过了一些日子,当全国掀起向雷锋学习的活动时,上海音乐学院的教师朱践耳在雷锋日记中读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这首诗歌。看完之后,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为这首诗谱写了曲子。后来,藏族歌手才旦卓玛听到了《唱支山歌给党听》,她觉得这首歌唱出了藏族儿女翻身做主人的农奴心声,就像为她量身定做的一样。为了能够得到这首歌曲的演唱权,她克服了自己不能流利说汉语的困难,最终得到了这首歌的曲作者朱践耳老师的认可,拿到了歌曲的演唱权。

不久之后,《唱支山歌给党听》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首次亮相,便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很快在全国传唱开来,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之作。